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阐述法理学中的法律效力等级理论

阐述法理学中的法律效力等级理论

发布时间: 2023-01-19 21:47:11

⑴ 法理学论文,关于法律的效力。求大神说几个可行的思路。谢谢

1、先解释法律效力的内涵与外延
关于什么是法律效力,还存在诸多不同的看法。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广义上说,是泛指法律约束力和法律强制性。不论是规范性法律文件,还是非规范性法律文件,对人们的行为都发生法律上的约束和强制作用。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规范性文件对人们的行为产生普遍的约束作用,非规范性法律文件,如判决书、调解书、逮捕书、公证书等都不具有这种普遍约束力,只具有具体的或特定的法律效力。狭义的法律效力是指法律的生效范围,即法律对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和在什么时间适用的效力。”尽管这种解说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说明法律效力问题,但明显地是一种关于法律效力的发散式说明,缺乏逻辑上的严整性。并且该狭义的法律效力概念事实上所讲的是法律效力的范围,而不是法律效力这个概念本身。
2、法律效力是内含于法律规范中的对法律调整对象产生作用的能力。
其一,法律效力内含于法律规范之中。
其二、法律效力乃是法律规范对法律调整对象产生作用的能力。
法律规范由内部向外部(法律调整对象)的辐射力(包括规范力、调整力和强制力等等)。法律制定的目的,不在于法律本身,在于实现社会交往主体之间有序、自由与和谐的生活。这一目的的实现,只有法律发生效力时才可取得。因此,法律效力是法律从静态的规则走向动态的实践,从明晰的文本走向复杂的社会之力量源泉所在。
第一,法律的内部效力。它是指在国家体系内部不同板块和不同层级之间法律的效力关系问题。一国的法律体系,既有横向的板块构造,其中公法、私法和社会法,以及内国法和国际法等之间事实上只能是板块的构造。那么,它们之间是否有效力关系?一国的法律,不论有多少板块构成,其效力在总体上应是互补的。不同板块之间的法律之间,发挥着构织法律秩序的整合效力。这就决定了在不同板块的法律之间,具有明显的制约、交涉和整合效力。显然,它们之间的效力是通过横向的、相互作用的机理而形成的。可见,在不同板块之间的法律间所要解决的效力问题,乃是其间的效力合作问题。
至于在不同层级的法律之间,照样存在着效力关系问题。这就是所谓法律的效力层级问题。在上、下不同的层级之间,低层级的法律要服从高层级的法律。但在同一级别的法律中,为了维护一个国家的整体秩序、安定和完整,必须在同一级别的法律之间保持效力合作。否则法律就不再是国家统一秩序的建构者,反倒是破坏者。这更需要高层级法律对低层级法律的有效制约。
我国尽管是单一制国家,在大陆完全按照单一制国家的法律层级效力准则在立法。但随着一国两制原则的施行,对于特别行政区我们实行了类似联邦制国家之不同层级间法律效力的模式。这使得我国不同层级之间的法律效力关系体现出明显的立体型和多样性的特征。
第二,法律的外部效力。它是指法律对其调整对象的作用能力。外部效力强调的是其实践意义的效力。法律被公认为是有别于纯粹理性的实践理性,因此,法律制定的意义不在于仅仅追求逻辑形式上的圆满(当然,这很重要),而在于法律制定后能否以规则来对社会实践或者主体交往行为发挥实际效力。
首先,法律的空间效力。它所指的是法律在什么空间范围内有效的问题。可以将空间效力分为域内效力和域外效力两个方面。
其次,法律的时间效力。它是指法律能够对其调整对象产生效力的期间范围。所涉及的具体问题有:法律的生效问题、法律的失效问题和法律的溯及力问题。
关于前者,一般存在两种情形,其一是法律颁布即生效;其二是在该法律或其他法律中专门规定某一法律的生效日期。究竟选择何种模式?乃由立法者所决定。
关于中者,大致存在三种情况:其一是法律明定的时间效力期限届满;其二是因相关的新法律制定而使与新法律冲突的原先的旧法律自然失效;其三是法律调整的对象不复存在。
关于后者,即新生效的法律对既往所发生的社会事件和主体行为有无追溯力的问题。如有,则为有溯及力;如无,则为无溯及力。大体说来,各国法例中不外乎如下几种规定。即从旧原则,按此,则新法律无追溯力;从新原则,按此,则新法律完全有追溯力;从轻原则、从新兼从轻原则以及从旧兼从轻原则,按此,则新法律在符合法定条件时有部分溯及力。
3、、法律的合法性效力--实质合理性追求
法律效力的逻辑前提是什么?或者说法律为什么对人们有效力?有人说,那是因为法律有国家强制力作后盾。无疑,某种强制力量的存在是法律能够发挥效力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完全归诸于某种权力强制力量,显然,只能使法律被动地发生效力。虽然我们知道,不间断的强制也会形成某种自觉和“文化”,然而,这种以牺牲主体自治和自由为前提的“文化”,不去生产它也不值得遗憾。
详细论述自己来……
4、法律的逻辑技术效力--形式合理性追求
法律既然是一种规范表达方式,就在客观上存在着如何表达这样一个技术问题。法律规范要合乎形式逻辑之规定。法律规范要符合语法之规定。法律规范要符合修辞之规定。当然,要使得法律具备更大的效力,就需要程序自身必须正当。当然,法律效力的逻辑技术因素还包括了其外在的保障机制-即法律的强制性。
5、法律效力与司法
尽管法律效力是预先存在于法律规范中的,一般说来,司法活动只是根据具有法律效力的法律所进行的一种法律适用活动。法律效力与司法之间究竟是何种关系?
第一,司法是法律效力的实现机制。也是人们纠纷的最后救济机制。
第二,司法是法律效力的创生机制。英美判例法模式中
第三,司法是法律效力的补救机制。法律的解释机制

⑵ 法理学重点知识梳理有哪些

法理学重点知识如下:

1、根本法:在整个法的形式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的一种规范性法律文件。

2、比例原则的关键点在手段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为了达到目的,必须要侵犯其他价值时,应当选择侵害最小的手段。只要题目中出现“必须的”“不得不”这样的字眼,基本就可以确定是比例原则了。

3、法是调整人们行为的规范,具有规范性和普遍性。

4、律的起源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发展过程。

5、政治权利和自由: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⑶ 试述:如何理解法理学上法的效力范围

法的效力的层次和范围 (一)法的效力的概念 法的效力,即法律的约束力,指人们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的那样行为,必须服从。通常,法的效力分为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和非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也叫狭义的法的效力,即指法律的生效范围或适用范围,即法律对什么人、什么事、在什么地方和什么时间有约束力。非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指判决书、裁定书、逮捕证、许可证、合同等的法律效力。这些文件在经过法定程序之后也具有约束力,任何人不得违反。但是,非规范性法律文件是适用法律的结果而不是法律本身,因此不具有普遍约束力。 (二)法的效力层次 法的效力层次是指规范性法律文件之间的效力等级关系。根据我国《立法法》的有关规定,我国法的效力层次可以概括为:
1. 上位法的效力高于下位法,即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层次决定于其制定主体的法律地位,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 2. 在同一位阶的法律之间,特别法优于一般法,即同一事项,两种法律都有规定的,特别法比一般法优先,优先适用特别法。 3. 新法优于旧法。 (三)法律效力的种类 法律效力可以分为四种,即对人的效力、对事的效力、空间效力、时间效力。 二、法律对人的效力 法律对人的效力,是指法律对谁有效力,适用于哪些人。在世界各国的法律实践中先后采用过四种对人的效力的原则,即属人主义、属地主义、保护主义和以属地的原则为主,与属人主义、保护主义相结合的原则这四种原则。根据我国法律,对人的效力包括对中国公民的效力和对外国人、无国籍人的效力两个方面。
1. 属人主义,即法律只适用于本国公民,不论其身在国内还是国外,非本国公民即使身在该国领域内也不适用。 2. 属地主义,法律适用于该国管辖地区内的所有人,不论是否是本国公民,都受法律约束和法律保护,本国公民不在本国,则不受本国法律的约束和保护。
3. 保护主义,即以维护本国利益作为是否适用本国法律的依据,任何侵害了本国利益的人,不论其国籍和所在地域,都要受该国法律的追究。
4. 以属地主义为主,与属人主义、保护主义相结合。即既要维护本国利益,坚持本国主权,又要尊重他国主权,照顾法律适用中的实际可能性。 我国采用的是第四种原则。根据我国法律,对人的效力包括两个方面: 1. 对中国公民的效力。中国公民在中国领域内一律适用中国法律。在中国境外的中国公民,也应遵守中国法律并受中国法律保护。但是,这里存在着适用中国法律与适用所在国法律的关系问题。对此,应当根据法律区分情况,分别对待。
2. 对外国人和无国籍人的效力。外国人和无国籍人在中国领域内,除法律另有规定者外,适用中国法律,这是国家主权原则的必然要求。 三、法律对事的效力
法律对事的效力,指法律对什么样的行为有效力,适用于哪些事项。这种效力范围的意义在于:第一,告诉人们什么行为应当做、什么行为不应当做、什么行为可以做。第二,指明法律对什么事项有效,确定不同法律之间调整范围的界限。 四、法律的空间效力
法律的空间效力,指法律在哪些地域有效力,适用于哪些地区,一般来说,一国法律适用于该国主权范围所及的全部领域,包括领土、领水及其底土和领空,以及作为领土延伸的本国驻外使馆、在外船舶及飞机。
五、法律的时间效力 法律的时间效力,指法律何时生效、何时终止效力以及法律对其生效以前的事件和行为有无溯及力。 (一)法律的生效时间 法律的生效时间主要有三种: 1. 自法律公布之日起生效
2. 由该法律规定具体生效时间 3. 规定法律公布后符合一定条件时生效 (二)法律终止生效的时间
法律终止生效,即法律被废止,指法律效力的消灭。它一般分为明示的废止和默示的废止两类。 三)法的溯及力 法的溯及力,也称法律溯及既往的效力,是指法律对其生效以前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用。如果适用,就具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就没有溯及力。法律是否具有溯及力,不同法律规范之间的情况是不同的。关于法律的溯及力问题,一般通行两个原则:首先“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则,即国家不能用现在制定的法律指导人们过去的行为,更不能由于人们过去从事某种当时是合法而现在看来是违法的行为。而依照现在的法律处罚他们。其次,作为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则的补充”,法律规范的效力可以有条件地适用于既往的行为。从我国目前有关法律溯及既往的原则的规定,一般采用“不溯及既往”的原则。具体表现在,就有关侵权、违约的法律和刑事法律而言,一般适用法律不溯及既往的原则,而在某些有关民事权利的法律中,法律有溯及力。

⑷ 关于法理,法的实效问题

首先,对于你所提到的渔港法,我并未研究过,且,我国似乎并未颁布有叫做《渔港法》的法规。

不过,对于你提出的问题,我觉得可以从以下的分析中来理解:

法律实效是指国家实在法效力的实现状态和样式,是应然的法律效力实然化的情形,是法律主体对实在法权利义务的享有和履行的实际状况。简单的说,法律实效侧重在描述法律被实际遵守、执行或适用的状态或程度。
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来研究另一个概念:法律效力。法律效力,是指规范性法律文本对其调整对象在逻辑上的约束力。法律效力与法律实效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如果一个法律文本缺乏规范性的逻辑结构,那么它就不具有成为演绎于具体个案的逻辑推理大前提的资格,也就是说它不具有逻辑效力,因而它在现实生活中将无法适用,无法适用就意味着它不可能产生实效;如果一个法律文本具有严谨的逻辑结构,具备成为演绎推理大前提的资格即具有逻辑效力,那它就有可能通过司法、执法和守法等加以实施,因而具有发挥实效的可能性,但是,一个有法律效力的法律文本是否能够真正在调整社会关系过程中发挥应用的作用,还取决于逻辑以外的其他诸多因素。
换言之,没有法律效力就没有法律实效,但有了法律效力,未必有法律实效。法律实效是最终的效果,而法律效力则是约束力。法律实效固然是实施具有法律效力的法律规范的结果,但法律效力却并非法律实效的本身。因为法律规范原本是对人的行为一种可能性的预设,是一种应然性的规定,而法律的实现则是这种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是一种已然性的现实。所以,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法律规范,在没有被实施之前具有法律效力,实施过程和适用之后所形成的适用法律的文件也具有法律效力,而这种法律效力发挥出来所产生的结果才显示出法律实效。可见,法律效力是一个“应然”范畴,而法律实效则是一个“突然”或“已然”范畴。

但是,评估法律是否具有实效问题的时候,应该是有一个前提的:理想的法治状态下,该法律应该有实效。也就是说,如果法律机制、观念机制、组织机制和经济机制都十分健全,法律应该能够充分的被遵守、执行、适用。这样,我们来评估法律实效。如果得出的结果是法律低效、无效甚至负效,那么法律机制、观念机制、组织机制、经济机制当中必然有至少一个环节存在问题,导致了法律不能顺利、完全地达到立法目的。但如果对法律实效的评估与立法目的毫无关系,这种评估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森林法》、《文物保护法》、《矿产资源法》……等很多法律的调整对象并不广泛,---其实任何一部法律都不可能调整所有法律主体的全部行为,任何一部法律都是有针对性的。因而,如果一个人杀了人,我们无需探讨对于该自然人的犯罪行为《合同法》是否有实效的问题。

回到法律效力的“应然”和法律实效的“实然”逻辑上,我们在判断法律是否具备实效的时候,所依靠的实际有这样一条准则:当发生了应当适用该法律的事实时,该法律是否能够发挥其所应发挥的效用、产生立法目的所指向的效果。如果效用充分、效果明显,则该法律高效;如果效用一般、效果不明显,则该法律低效……反之,如果该法律对于某些具体对象不存在适用的问题,根本无法评判是高效、还是低效、还是无效、还是负效的问题,也自然不存在法律实效的问题。
所以,如果内陆不存在适用渔港法的问题,那么,对于内陆地区而言,渔港法也不存在法律实效的问题。

⑸ 请教专家老师,关于张文显教授的《法理学》一书中的一些定义。

法的渊源 (1)实质意义法的渊源,指法的内容的来源,如法渊源于经济或经济关系。(2)形式意义法的渊源,指法的创制方式和表现形式,也就是法的效力渊源,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或认可的具有不同法的效力和地位的法的不同表现形式。(3)在我国,对法的渊源的理解,一般指效力意义上的渊源,主要是各种制定法
法的形式,指法的具体的外部表现形态。这一概念所指称的,主要是法由何种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具有何种表现形式或效力等级。
法的效力 即法律的约束力,指人们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的那样行为,必须服从。通常,法的效力分为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和非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也叫狭义的法的效力,即指法律的生效范围

法律关系 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权利与义务 这是一组相对概念,权利,是指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要求他人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可能性,义务是指,为了他人的权利要求,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
法律行为 法律行为是指具有法律意义和属性,能够引起一定法律后果的行为

法律责任是指因违反了法定义务或契约义务,或不当行使法律权利、权力所产生的,由行为人承担的不利后果。
正当程序是英美法系的一条重要的宪法原则;程序的正当性包含的价值是程序的中立、理性、排他、可操作、平等参与、自治、及时终结和公开;通过正当程序达到宪法的至信、至尊、至上从而实现宪法权威。

热点内容
税收法律知识心得体会 发布:2025-01-14 17:39:12 浏览:198
劳动法公休假规定怎么休 发布:2025-01-14 17:21:06 浏览:614
劳动法单休双休 发布:2025-01-14 17:18:44 浏览:784
州地区法院 发布:2025-01-14 17:09:53 浏览:37
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案例第六批 发布:2025-01-14 16:16:23 浏览:444
本办法规定了 发布:2025-01-14 16:15:44 浏览:664
公司律师管理 发布:2025-01-14 16:06:04 浏览:439
西昌市人民法院法官 发布:2025-01-14 15:57:29 浏览:155
艺术品成交确认书的法律效力 发布:2025-01-14 15:53:25 浏览:95
民法中的过错 发布:2025-01-14 15:46:58 浏览: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