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手机被侵入法律责任

手机被侵入法律责任

发布时间: 2023-02-14 04:24:00

1. 刑法非法入侵他人智能手机,恶性删除重要信息,偷看个人隐私犯法吗

犯法。

《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将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给他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单位犯前三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各该款的规定处罚。

2. 手机被偷警察立案后会怎么处理

一、处理流程
1、报警后,警方通知当地派出所,再由派出所人员向你询问事情经过;
2、派出所可以根据手机价值情况法律规定的800元起为盗窃案、根据盗窃手机情节来判断案情,再由案情判断责任人的责任,是否构成刑事案件,再根据责任情况决定是否立盗窃;
3、如立刑事案后初查:明确嫌疑人后,调查取证,证据确凿的,移交检察院追究嫌疑人责任,后由法院判刑。
二、被骗钱了派出所报案立案流程为:
1、受骗者前往当地派出所进行报案;
2、详细描述被骗经过,并且提交相关的证据,派出所做相应的记录;
3、派出所审核材料,符合其管辖的案件予以立案;
4、将结果告知报案人。
三、刑事案件的成立条件
由有抗诉权的人民检察院提出,只有出现法定情况,人民检察院才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能提出抗诉
(一)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
(二)原判决、裁定认定的基本事实缺乏证据证明的;
(三)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是伪造的;
(四)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未经质证的;
(五)对审理案件需要的主要证据,当事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书面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人民法院未调查收集的;
(六)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
(七)审判组织的组成不合法或者依法应当回避的审判人员没有回避的;
(八)无诉讼行为能力人未经法定代理人代为诉讼或者应当参加诉讼的当事人,因不能归责于本人或者其诉讼代理人的事由,未参加诉讼的;
(九)违反法律规定,剥夺当事人辩论权利的;
(十)未经传票传唤,缺席判决的;
(十一)原判决、裁定遗漏或者超出诉讼请求的;
(十二)据以作出原判决、裁定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者变更的;
(十三)审判人员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一百一十二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应当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不予立案,并且将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控告人如果不服,可以申请复议。

3. 手机被拿走了怎么办报警有用吗

法律分析
手机丢失,应当及时拨打110或者到公安机关报案。如果是被他人盗窃,应当由公安机关立案侦查,追究行窃者的法律责任。如果是自己不小心遗失了,可以请求公安机关工作人员帮助寻找。窃取他人占有的数额较大的财物,或者多次盗窃的行为,亦即是构成盗窃罪。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六十三条 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入户抢劫的;
(二)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
(三)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
(四)多次抢劫或者抢劫数额巨大的;
(五)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
(六)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
(七)持枪抢劫的;
(八)抢劫军用物资或者抢险、救灾、救济物资的。
第二百六十四条 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盗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一条 盗窃公私财物价值1000元至3000元以上、3万元至10万元以上、30万元至50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4. 入侵别人手机犯法吗

法律分析:犯法的,手机是个人隐私,非法入侵或拿了看了又恶意删除就更违法,可以追究责任的。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五十三条 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将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给他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单位犯前三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各该款的规定处罚。

5. 监控别人手机犯什么罪

监控他人手机不属于刑事犯罪行为,属于民事侵权行为,因此一般是不会判处刑罚的。侵权人监控他人手机,被侵权人有权要求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监控他人手机,如果情节显著轻微,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可能不涉及刑法,属于侵权行为,一般不会判刑,但是可以要求对方停止侵害、恢复原状、赔偿损失、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但侵犯公民通信自由权利,情节严重的,涉嫌侵犯通信自由罪,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
法律明确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行为人监听别人手机通话和微信的,属于侵犯别人的隐私权,情节严重的,会被公安机关进行治安管理处罚,处拘留、罚款,涉嫌犯罪的,还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手机被监控后有哪些特征?
1、一般手机被监控后都会查看你的个人信息、聊天记录、行动轨迹等甚至有的时候甚至能做到视频监控。由于在传输这些信息的时候都需要使用流量传输,我们可以从这个方面下手。
2、如果怀疑自己手机被监控的话需要检查下自己手机有没有装一些来源不明的APP,或者手机在离开自己一段时间后有异常,然后检查下后台APP有没有流量异常使用的情况。如果发现一个软件平时没怎么用,但是使用流量却不少,并且还来源不明的话,那基本上就可以确定是监控软件了。
3、现在还有一种形式是通过短信或者彩信的方式把需要的信息发送出去,然后再删除短信。这个需要从运营商费用那边下手,检查下最近有没有莫名其妙多出很多短信费。如果有的话,那也可能是被监控的原因。
4、至于视频监控这个比较简单,由于视频需要消耗很多的流量,只要大家离开WiFi范围后发现流量消耗明显,那八成是被人视频监控了。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五十二条 隐匿、毁弃或者非法开拆他人信件,侵犯公民通信自由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第三条 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第四条 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6. 手机被黑客入侵了可以报警吗

法律分析:当然也是可以报警的,可以通过您当地的网络举报入口进行举报,不过是要看经济损失来界定,2万元以下的基本都会只做笔录不立案,因为出现这种现象的一般都会跨省,所以我们网警是没有那么多时间和财力进行实地调查的,建议您安装防火墙及安全防御平台,可以有效防止电脑被入侵及病毒攻击。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八十五条 违反国家规定,侵入国家事务、国防建设、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违反国家规定,侵入前款规定以外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或者采用其他技术手段,获取该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存储、处理或者传输的数据,或者对该计算机信息系统实施非法控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提供专门用于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程序、工具,或者明知他人实施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违法犯罪行为而为其提供程序、工具,情节严重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单位犯前三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各该款的规定处罚。

7. 如果发现有人操控你的手机可以追究法律责任吗

法律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四十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8. 窃取他人手机信息是否有法律责任

非法窃取他人手机属于违法行为。
1、窃取者侵犯了隐私权;私自窃取他人不愿回公开的个人隐私,并答且向他人非法传播。违反了《民法通则》的相关规定。
2、被窃取了信息的人,可以告窃取人侵犯其隐私权,对方可能承担的责任有:停止侵权、在所传播的范围内赔礼道歉、赔偿被侵权人的损失,但只是民事责任。
3、如果窃取人在传播过程中无中生有、添枝加叶,情节严重的,还可能涉嫌构成侮辱罪和诽谤罪,这时除以上民事责任外,还可能有刑事责任,但属于刑事自诉案件。
4、建议:先收集对方窃取信息的证据、对方传播信息的证据,然后先找到窃取者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再起诉,因为这样的事涉及到多方当事人,且事涉隐私,诉讼解决不一定是最好的办法。

9. 窃取他人手机信息是否有法律责任

窃取他人手机信息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是违法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规定:

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9)手机被侵入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海南警方捣毁一个利用发送手机木马病毒链接短信实施窃取公民个人信息、盗窃、诈骗系列案件的犯罪团伙,抓获团伙主要犯罪嫌疑人甘某六、甘某缘、甘某肆、黄某华。

通过非法获得被害人的名字、身份证、银行卡号等信息后在网上秘密使用被害人银行卡进行消费、购物、转账的方法,使被害人银行卡存款损失自己获得非法利益共计230815.96元,数额巨大,其行为已构成盗窃罪。

通过冒充他人手机号码向被冒充的人的关系人发送欺诈短信的方法,骗得被害人钱款共计192469元,数额巨大,其行为已构成诈骗罪,一审判处甘某六、甘某缘有期徒刑十一年七个月,黄某华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十一个月、甘某肆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三个月。

10. 手机号被盗用诈骗负法律责任吗

负法律责任,涉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警方查明事实,就算不定罪,你也会被列入两卡人员名单,断卡名单等等。如果你自己是不知情的,可以去申诉,但前提是你有证据证明你的确是清白的。
办手机号交别人用,现牵涉诈骗案,有实刑。
因为警方肯定会根据你所提供的手机号找到你去了解案情,一旦发现你跟此案件有真实的观念,他们会对你实行拘留,并且罚款,所以为了安全起见,以后尽量不要把自己实名制的东西借给他用,这样一旦,对方做了违法的事后,或多或少你都会受牵连,像现在如果说牵涉的诈骗金额比较大的话,你肯定要承担一定的附带责任。
明知对方是犯罪,仍提供手机给其使用,也涉嫌犯罪,要承担法律责任。如不知对方是犯罪,只是借用手机提供者,没刑事责任。
勿将已登记本人身份信息的实名制号码卡或者本人身份证随意提供和倒卖给他人使用,贪图小利,被诈骗分子利用,使合法途径购买的手机电话卡变成违法犯罪的工具。
办的电话卡给别人用风险挺大的,一旦那个使用身份证办理的手机卡做犯法的事情,是会追究到你的头上来的,即使证明了不是你所为,但是过程也很麻烦,所以身份证最好还是不要借给别人使用,无论是办理什么都不要。身份证借人用,会有什么风险身份证是每一位公民身份的象征。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二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
(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
(三)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
(四)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
(五)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
第二百二十四条之一组织、领导以推销商品、提供服务等经营活动为名,要求参加者以缴纳费用或者购买商品、服务等方式获得加入资格,并按照一定顺序组成层级,直接或者间接以发展人员的数量作为计酬或者返利依据,引诱、胁迫参加者继续发展他人参加,骗取财物,扰乱经济社会秩序的传销活动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第二十七条 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是从犯。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热点内容
税收法律知识心得体会 发布:2025-01-14 17:39:12 浏览:198
劳动法公休假规定怎么休 发布:2025-01-14 17:21:06 浏览:614
劳动法单休双休 发布:2025-01-14 17:18:44 浏览:784
州地区法院 发布:2025-01-14 17:09:53 浏览:37
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案例第六批 发布:2025-01-14 16:16:23 浏览:444
本办法规定了 发布:2025-01-14 16:15:44 浏览:664
公司律师管理 发布:2025-01-14 16:06:04 浏览:439
西昌市人民法院法官 发布:2025-01-14 15:57:29 浏览:155
艺术品成交确认书的法律效力 发布:2025-01-14 15:53:25 浏览:95
民法中的过错 发布:2025-01-14 15:46:58 浏览: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