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杭萧钢构案法律责任

杭萧钢构案法律责任

发布时间: 2023-05-24 18:23:24

① 股权收购属不属于股改

不是,不一样

② 关于河南刘芳

名义上,他是一个散户
拥有一个最普通的名字
(边烽伟:因为刘芳这个名字并不是非常奇怪的名字)
事实上,他却是股市大亨
轻轻松松就能赚取上亿元
(边烽伟:他等于是最快地享受了短期内的利润最大化)
他是谁
是真正的散户,还是潜伏在暗处的神秘力量?
敬请收看经济观察《谁是刘芳》

记者出镜:各位好,欢迎收看《经济观察》。今天我们要给大家讲述的,是一个看似普通的投资者的投资神话。说这位投资者普通,是因为在上市公司的流通股股东名单中,他以一个最常见的名字“刘芳”出现在公开资料中;而说他创造了投资神话,是因为一年不到的时间里,他就轻轻松松地赚取了上亿元人民币。所以我们只能用看似普通来形容这个“刘芳”。那么,刘芳到底是谁呢?他是怎么创造股市神话的呢?我们今天的经济观察就一起来看看刘芳的故事。

正文:
涨停,涨停,还是涨停!在7月9号发布定向增发公告后,*ST金泰在随后的43个交易日里,股价从3.16元一飞冲天,直线上升到26.58元,涨幅高达741%。连续42个涨停之后,上市公司ST金泰一举成为我国证券市场上,涨停次数最多的一只股票。
这个名叫黄俊钦的人,是*ST金泰的大股东新恒基公司的老板,他的个人账面财富也因为ST金泰的连续涨停,而一度达到了1417亿元,直逼亚洲首富李嘉诚。ST金泰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疯狂涨停?为什么在连续42个涨停之后,公司又紧接着出现了7个连续的跌停呢?大股东新恒基将对改庆上市公司实行的资产注入究竟是真还是假呢?一连串问题将上市公司董事长黄俊钦推上了风口浪尖。(快闪)
而就在市场开始质疑黄俊钦的时候,有一个人或许正在暗暗品尝搭顺风车带来的巨大甜头,这个人名叫刘芳,他以普通投资者的身份出现在*ST金泰一季度报告中的。公开资料显示,刘芳持有公司312万2403股股票,2.11%的持股量使其成为第一大流通股股东。记者计算了一下,在今年3月6号停牌前,ST金泰的股价从来就没有超出过4元。以每股4元来计算,刘芳的建仓成本低于1250万元。而在连续42个涨停之后,8月30号ST金泰的股价已经达到了25。31元,也就是说,如果此时刘芳还继续持有这只股票的话,其市值已经超过了7900万。在短短42天内,刘芳的收益超过了6600万元。
不过,让人吃惊的还不仅仅是刘芳的收益,他对这只股票的建仓时间也让人觉得蹊跷。在上市公司去年底公布的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中,并没有此人的身影。显然,刘芳是在今年一季度大举进入*ST金泰的,而就在他建仓后不久携歼搭,ST金泰的股价就一飞冲天了。

边烽伟 证券分析师
因为ST金泰在复牌之后有40个涨停,因为它是ST的股票,而且在涨停的时候每天的成交量非常小,所以应该是买不到的。如果你要买入的话,应该是在涨停之前,而且这个股票在涨停之间的走势,一直是以横盘为主,所以没有什么在盘面上的迹象,所以刘芳买入,肯定是在启动之前,这是可以肯定的。

那么,作为一名散户投资者,刘芳为什么敢于大举持有一只亏损的ST股票,他的底气从何而来?为什么他对股价的启动时间把握得如此精准呢?是依靠准确独到的分析,还是碰运气,抑或是不可告人的"内幕消息"呢?刘芳的神奇投资故事引起了注册会计师边烽伟的注意。他告诉记者,投资者持有ST股票,并且能够享受到这么大的收益,不外乎三种情况。

边烽伟 证券分析师
第一种是老股被套,可能经历辩拿了一波熊市,一直被套;一种是运气,比如说前期的海通,海通证券借壳都市股份,之前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是横盘的,有很多人当时传闻各种各样的可能性,他进去,最后拿了一个香饽饽;另外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内幕交易,或者有消息。

那么刘芳属于哪一种情况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呢?

边烽伟 证券分析师
从刘芳来看,因为他买入的时间点正好是在那一个季度,也就是在今年一季度左右,去年年底左右,所以只有这一个季度买入的人,他等于是最快地享受了短期内的利润最大化。所以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他应该是第二种和第三种的可能性最大一些。(转黑)

记者出镜:
看来,这个名叫“刘芳”的人,运气真是不错。ST金泰在最短的时间内给他创造了利润的最大化。目前,刘芳是否已经获利了结,要根据ST金泰的三季度报告才能得出结论。而刘芳的神奇之处,还远不止这些。这个普通的人名,还出现在桐君阁、汕电力、云内动力等十多家上市公司的流通股前十位股东名单中。

42个涨停板之后,*ST金泰的所有股东都身家暴涨。从概率学上说,几乎谁都有可能买到这样一匹黑马,所以刘芳如果仅仅只是对ST金泰大量持有,或许还无法引起市场的关注。但事实上,我们在桐君阁、川化股份、汕电力等十多家上市公司的公开资料中,都能看到这个名字。而这些股票最近的走势,更是令人不得不佩服刘芳的投资眼光。
这张表格纪录了刘芳在今年二季度新进的上市公司。其中,新进桐君阁361.41万股,位列无限售条件股东第一位,仅次于控股股东太极集团;新进凯迪电力74.11万股,位列第三位;新进汕电力A60.43万股,新进三环股份115.82万股,同时位列第七位;另外他还新进了52.68万股川化股份,位列第九大股东。

刘芳2007 年持有的流通股股票
股票简称 持股数量(万股) 无限售条件股东地位 截止日期
*ST金泰 312.24 1 2007-6-31
桐君阁 361.41 2 2007-6-31
凯迪电力 74.11 3 2007-6-31
汕电力A 60.43 7 2007-6-31
三环股份 115.82 7 2007-6-31
川化股份 52.68 9 2007-6-31

让人不得不佩服的是,从4月1号到今天,这6只股的表现都非常抢眼。其中,一只涨幅超过300%,两只超过100%,涨幅最小的桐君阁也有34.56%的收益。粗略计算,刘芳持有的这6只股票的总市值已超过1.5亿元。事实上,除了这6家直接持股的上市公司,刘芳目前还间接持股新都酒店和S飞亚达两家公司。另外,今年一季度的时候,刘芳还曾经持有广安爱众21.53万股、建发股份286.9352万股、亿城股份97.0127万股、ST达声37万股,不过在这些公司的半年报当中,这个名字已经消失在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中。而在去年,刘芳的名字还出现在太极实业、酒钢宏兴、云内动力以及*ST比特等公司的十大流通股股东榜上。这不禁让人产生一个疑问,这么多刘芳究竟是不是同一个人呢,如果是同一个人的话,拥有如此雄厚资金实力的他,真实身份又是什么呢?

边烽伟 证券分析师
这个非常难说,因为刘芳这个名字并不是非常奇怪的名字,非常正常,所以都很难说。

看来,这十几个刘芳是不是同一个人,还需要相关部门查看证券登记资料才能得到答案。不过仔细分析一下,我们发现这十几个刘芳对这些个股的介入特点上,存在惊人的相似,都可以用“早、快、准、狠”来形容。

边烽伟 证券分析师
第一,里面没有大盘蓝筹股,基本上都是有一些题材的,或者说重组的,有股改的,所以这些股票和ST金泰多少有点相似的地方;这些股票刘芳的名字进去的时候,往往是在这些股票启动前的一个季度,因为我们现在是一季度一季度的公告持仓情况,所以那么巧,这些股凡是刘芳出现的地方,都是能够拿到利润最大化的,他都是在这儿之前一个季度就已经埋伏了,然后在一个季度之内往往这些股票至少都有50%以外的涨幅,所以确实是不容易。

不容易做到的事情,刘芳似乎很轻易地做到了。那么,以自然人身份持股的刘芳,背后是否另有控制人呢?让普通投资者想不明白的是,一位散户能够独立掌握如此多上市公司股票的绝佳介入时机,而且能够控制这么多的资金进出,这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散户呢?一时间,“刘芳的真实身份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成为股市讨论的热点。

股民
记者:你觉得他跟你一样,是一个普通的散户投资者吗?
A:不会的,肯定跟我两样的,否则我就买了
B:很神秘的,这肯定的
C:大概靠公司研究吧
D:我就觉得他肯定是有背景的,跟机构是联手的
B:这个肯定有内幕,要不是,他为什么都参加了股改前的ST的股东,而且是成为大股东,对吧

刘芳的真实身份让人难以捉摸,而刘芳是否涉嫌内幕交易,这个问题更是一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

边烽伟 证券分析师
这些股票里面都有许多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说在你进去的时候,你可以说是投机,但是也没那么准,从我们来看,个人投资者连续那么准地投入,或者说拿到回报,这个从长期来看,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只能说是疑似,因为这个东西是无证无据,空口无凭。

那么,随着刘芳这个名字逐渐被市场所关注,上市公司自身又是怎样看待这个被称为“史上最牛的散户”的呢?记者联系了多家被刘芳持股的上市公司,得到的答案几乎都是:“流通股股东的事情,与上市公司无关”。

记者出镜:上市公司对自己的流通股股东究竟是谁,似乎持漠然的态度。而对于我们来说,也不能简单地将刘芳与“内幕交易者”划上等号,这还需要监管部门的调查。但刘芳持股之多、介入时机之好,获利之轻松,不得不让投资者心生疑惑。而事实上,如果我们仔细回忆一下近一两年中,资本市场上一些有重大题材的股票的走势的话,不难发现,拥有神奇预见力的投资者并不少。

早在2005年的时候,一个名叫“舒晨芳”的名字,就曾受到过关注。这个名字在股市中的表现,与今天的刘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舒晨芳曾出现在海虹控股和ST建峰中,这两只股票后来的走势,证明了舒晨芳“神奇”的预见力。此后,ST吉轻工的股东名单中也曾出现过这个舒晨芳,一年后该公司更名为光华控股,成为两市“大牛股”之一。不难发现,这种“神奇投资者”现身的上市公司,往往跟重大的炒作题材有关。在A股市场上,重大消息公布之前股价大涨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比如:第一高价股中国船舶,在今年1月23号当天放量涨停,随之停牌,1月29号披露整体上市事项并复牌,从此开始了从40元到240元的漫漫牛途;丝绸股份于今年5月21号到23号连续3天涨停,之后明确资产置入的消息;在ST金泰出现之前的连续涨停冠军S前锋,也在停牌前的最后一个交易日大涨9%,停牌后明确,原来是首创证券要借壳上市。这些重大题材或许成就了无数个神奇的投资故事。
对于这种现象,证券分析师边烽伟认为,上市公司在进行资产重组、定向增发等重大事项之前,往往需要经过多个部门的协调与审批。时间长,环节多,在某种程度上会形成不对称消息滋生的土壤,所以投资神话的产生也就在所难免了。

边烽伟 证券分析师
一个股票一般要有资产注入的话,一般要经过几个关卡,一个是先是企业和企业之间,那么企业的高管先拿到消息,然后他们有意向,然后去找券商的承销,投行人员,投行的人员又能拿到(消息),在这个中间可能前前后后,一般的一个大型的企业,我们看到一些股票可能前后一年半的时间,快的话可能要六个月,最快要三个月左右,所以这个时间段是非常长的,你很难把握这个中间他不会一点点的风声就吐出来。

而事实上,这种靠消息成就的投资神话不仅是我国资本市场的特产,即便在成熟市场中也会存在内幕交易或消息走漏的情况。今年5月,香港一对夫妇在事先知道了“新闻集团即将收购道琼斯公司”的重大非公开信息后,购入了道琼斯股票,并因此获利800多万美元。那么,这些神奇的个人投资者,是否应该纳入监管部门的监管范围内呢?历经过“红光实业虚假上市案”、“银广夏陷阱案”、“大庆联谊虚假陈述案”,被誉为 “中国证券市场维权第一人”严义明律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既然“刘芳现象”已经引起了市场的高度关注,监管部门就有责任进行调查。

严义明律师
十几家上市公司,他都是第一大流通股股东,而且每一个股票都买得那么准,买入以后不久都有非常巨大的成长,然后在一个比较高速的成长过了以后,股价涨过以后他都会全身而退,为什么?也就是说问这个为什么,是中国证监会的法定责任,那么排除这种为什么后面隐含的种种可能,是他的法律责任。一旦那么样的话,市场都能确定刘芳他是正当的,或者说合法的在做这种证券投资,如果不能排除的话,那就说有很多嫌疑了。

但问题是,如果真的要对这些以个人投资者身份出现的获益者进行调查的话,难度很大。事实上,“内幕交易如何控制,在全世界都是个难题。”在我国《证券法》中,对于内幕交易、内幕交易的知情人、内幕信息的种类以及对从事内幕交易者,不是没有详细的处罚办法;而强大的数据库和软件系统,也可以为发现和分析各种异常交易纪录,提供全面的资料。但关键问题是,对内幕交易的取证和认定很困难。

吕涛 律师
不光是我们国家,全世界都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因为这个证据很难取,它这个内幕交易是转瞬即逝的,所以在取证方面比较难。

显然,在目前的市场中,刘芳式的神奇投资者根本不需要向任何人证明,为什么自己可以在某个特定的时候,大举进入某一只股票,他们也可以在未来,继续在题材股公布题材之前大举建仓,续写他们的投资神话。那么,在成熟的资本市场上,监管部门是如何对引起市场疑惑的投资者进行取证调查的呢?

边烽伟 证券分析师
就像美国一样,举证倒置,你出现了这种情况,你举证你不是拿到消息来买的,你给很长的报告,为什么你在这个位置买入金泰,为什么你持有金泰这么巧在一个季度,所有的东西都要举证到。

美国证交会就是利用这种举证责任倒置的制度,处理了“香港夫妇购买道琼斯股票的内幕交易”的。当时,美国证交会在获悉了“这对夫妇的投资故事”后,在短短4天内,对这对夫妇采取检控行动。在证交会提出起诉后,联邦法官也下令冻结了这对夫妇在美林公司香港办事处开立的交易账户,并责令被告或其律师到美国出庭。同时,证交会还顺藤摸瓜,追查到了有可能涉嫌提供内幕信息的道琼斯董事、香港东亚银行总裁李国宝。

吕涛 律师
不是我这个调查部门要证明你是不是有问题,而是你要反证证明自己没有问题。那么这个实际上就减轻了调查者的难度。

而在我国,这种举证倒置的调查方法,还没有完全引入证券调查中。
另外,在分析人士看来,除了举证倒置,国内司法体系可以向成熟市场借鉴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美国法律规定,在处理内幕交易案件时,无需考虑内幕交易者是否有“利润所得”,一概予以处罚,相关获利人最多可处以25年监禁或罚款。而在我国,违法成本却相对较低。

吕涛 律师
比如说,我们国家对内幕交易的罚款最高是60万人民币,但在美国可以达到250万,在美国可以处以25年监禁,但是在中国最高刑也就是5年。

此外,不少国家的监管部门还规定,将内幕交易民事罚款的10%奖励给举报者;而我国并没有这样的明确规定。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我国已经开始借鉴发达市场的经验。就在本月,证监会公开表示,《内幕交易认定办法》和《市场操纵认定办法》开始在业内试行。其中,《内幕交易认定办法》对内幕人的认定进行了细化,补充了内幕人、内幕信息的范围;而《市场操纵认定办法》则将一些典型的操纵手法,如虚假申报、抢先交易、特定交易、尾市交易操纵等行为纳入了认定范围。近期,证监会对杭萧钢构、广发证券等内幕交易案件的处置过程也显示,举证倒置已经尝试着被应用于调查过程中。

严义明律师
像刘芳这样的情况,是不是存在违法,是不是存在损害其他投资人利益的情况,是不是破坏了公正的社会证券交易秩序?如果有的,追究这一类行为的法律责任是恢复公正证券交易秩序的必要前提。

记者出镜:股市里总有一些说不尽的话题,先有"股神"林园,再到"带头大哥"王晓,这回轮到了"史上最牛的散户"刘芳。其实,市场对“刘芳”这样的“神奇投资者”的猜疑与推测,有时候并非仅仅源自对投资者个人的不信任,更多地是对市场规范与公平的期待。显然,在“全流通”的背景下,上市公司并购、资产重组的事情越来越多,内幕信息也相应增多,因此,如何强化事前预防,和事中的监控,怎么样有效甄别内幕交易行为,及时进行控制和禁止,已经成为监管部门最为重要的任务。
参考资料:http://..com/question/43572015.html?si=1

③ 急求,请各位大哥帮帮忙!!杜绝内幕交易证劵3000字,谢谢

所谓内幕交易,指的是因地位或职务上的便利而能掌握内幕信息的人(即内幕人员),直接或间接利用该信息进行证券买卖,获取不正当的经济利益,或泄露该信息,使他人非法获利的行为。中国股市是一个新兴的证券市场,市场结构和机制尚不完善,存在大量的内幕交易问题。2006-2007年,中国股市出现了新一轮大牛行情,伴随着股指的连续攀升和股权分置改革的逐步深入,各种以新手法操作的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行为不断滋生。延边公路、杭萧钢构、ST长控、ST金泰等象征着巨大财富的名字以及“史上最牛散户”刘芳的横空出世,使得证券市场的内幕交易问题再次受到学者及政府监管部门的广泛关注。
一、世界各国内幕交易监管概况
1、立法严而执法松
尽管从上世纪60年代起经济学家们就对“内幕交易是否应该禁止”这一论题争论不休,但是从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立法实践来看,由于内幕交易行为对市场公平投资秩序造成的破坏,对内幕交易进行限制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共识。如美国的1934年《证券交易法》、英国1993年的《公平交易法》、德国1994年的《内幕交易法》、日本《证券交易法》、澳大利亚2001年《公司法》、香港1990年《证券(内幕交易)条例》、台湾的《台湾证券交易法》及中国大陆的《证券法》等,均有禁止或限制内幕交易的明文规定(张宗新、杨怀杰,2006)。令人遗憾的是,从世界范围来看,禁止内幕交易的立法措施并未对证券市场产生影响,真正能够规范市场不法行为的,是监管机构的执法行动。
然而,相对于禁止内幕交易的立法,内幕交易的监管执法则要困难得多。即便是在被世界各国公认的禁止内幕交易最严格和最全面的美国,广泛对内幕交易进行诉讼也是较晚的事情。美国1934年颁布的《证券交易法》明文禁止内幕交易,但在其证券监管体系建立后的近半个世纪里,该条款也几乎是个摆设,从未认真执行过,1961年才出现了根据联邦法律进行的第一起内幕交易诉讼。直到半个世纪以后的七十年代,由于当时美国企业收购兼并盛行,投机分子乘机利用企业并购内幕信息进行内幕交易的行为十分猖獗,严重地扰乱了证券市场,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才开始加强内幕交易监管。
为什么制定了限制内幕交易的法律却难以执行?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证券监管机构缺乏执法的主观愿望。除了对内幕交易带来的危害重视不够之外,一些国家还认为严厉的执法会不利于证券市场的发展。如有学者(StampandWelsh,1996)指出:“总而言之,许多司法当局显然是或者没有兴趣、或者没有作好准备投入必要的资源以切实实施它们的反内幕交易立法。”许多国家或地区的证券监管当局仍然强调在投资者保护和商业自由之间的平衡。另一方面,内幕交易执法存在许多客观上的困难。首先,内幕交易并非总是内幕人员自己所为,而往往以他们亲戚朋友的名义进行;其次,内幕交易的手段非常复杂,内幕交易者往往对内幕交易的各种方法非常熟悉,也熟悉监管当局的监管技术,不断创造出更新更复杂的交易方式,使监管者防不胜防;第三,内幕交易的认定和取证非常困难,这使得监管当局在资金、技术和人力上都面临极大的挑战。
2、加强执法成为共同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前,英美模式的证券市场治理模式并未成为世界性的潮流。但是,随着证券市场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以及日本证券市场治理模式陷入困境,重视中小投资者保护的英美模式逐渐成为各国仿效的对象。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从90年代初期开始,世界各国纷纷加强了保护投资者权益的立法,各国证券监管机构也开始把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作为监管工作的核心目标,内幕交易的执法活动由此得到了强化。
从内幕交易认定的举证责任制度来看,世界各国也有意识地在逐步向美国模式靠拢。美国规则明确指出对内幕交易的认定,控方不需要证明被告的行事意图,只要有内幕交易的事实,不管是谁,只要你直接或间接、有意或无意得到这个内幕信息(初级举证责任在控方),都被假设为从事了内幕交易,被告必须提供所有证据来证明自己的清白(次级举证责任在辩方)(高如星,王敏祥,2000)。一旦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证实内幕人员有从事内幕交易的事实,被控方除非提供有力证据证明自己的清白,否则就将遭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民事诉讼或者通过司法部进行的刑事诉讼。显然,这种“举证责任倒置”的制度大大降低了监管部门的取证难度,因而更有利于内幕交易行为的认定。
二、中国内幕交易监管的法律框架及执法现状
1、限制内幕交易的立法措施
我国禁止内幕交易的立法是随着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完善的,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由《刑法》、《证券法》、《公司法》、行政法规规章以及行业自律性规定组成的,相对完整的禁止内幕交易法律法规体系。
我国关于证券内幕交易的立法雏形是1990年1o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证券公司管理暂行办法》第17条,后来有了《上海市证券交易管理办法》第39条和42条,《深圳市股票发行与管理暂行办法》第43条。1993年4月22日,国务院颁布了《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对内幕交易及其法律责任做出了初步规定。1993年9月22日,国务院证券委又颁布了《禁止证券欺诈行为暂行办法》,进一步对内幕交易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1997年10月生效的《刑法》纳入了证券欺诈条款,第一次以基本法的形式规定证券内幕交易为刑事犯罪行为,并规定了其刑事责任,为打击内幕交易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工具。1999年7月1日生效的《证券法》,对内幕交易的定义、内幕人员的界定、内幕信息的内容、以及内幕交易的类型都做出了详细具体的规定。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刑法》、《证券法》和《公司法》中有关内幕交易的条款分别于1999年和2005年进行了适当修订,充实了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等内容,对诸多违法行为设定了追究民事、行政法律责任的条款。2007年,中国证监会又颁布了《上市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所持本公司股份及其变动管理规则》及《限制证券买卖实施办法》。同时,《证券市场内幕交易行为认定指引》与《证券市场操纵行为认定指引》也已开始在证监会内部试行并报最高法院研究,相信具体的司法解释会在不久的将来出台。可见,我国对于内幕交易以及相关行为的立法正朝着查缺补漏并不断细化的方向发展,相对于以往恪守大陆法系与国情的僵化处置,我国证券法律法规正向英美等海洋法系国家借鉴成功之处,兼收并蓄,最终目的是增加内幕交易者的违规成本,对其形成法律威慑。
2、内幕交易监管的执法现状
虽然资本市场的发展起步较晚,但是与国外经验相比,我国的内幕交易行为具有自己的特点,主要是内幕交易普遍、隐蔽性强、交易主体多样且与其他违法行为相关联(如虚假陈述、操纵市场等)。复杂的证券犯罪形态加上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的相对滞后,使得我国在执行法律打击内幕交易的过程中一直面临着发现难、查处难和监管成本高昂的困境。因此,与其它国家一样,我国对内幕交易的监管同样具有“立法严而执法松”的特点,发现效率和处罚力度均未能令广大投资者满意。
行政处罚方面,1994年的“襄樊信托内幕交易案”是中国证监会公开查处的第一起内幕交易案。截至2007年6月,在证监会查处的违规案件中出现“内幕交易”字样或被证监会按照与内幕交易相关规定公开处罚的案例仅有37件。它们有的只涉及内幕交易,有的则是市场操纵与内幕交易共同存在,共涉及沪深两市的36只股票。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与实际发生的内幕交易相比,被查处的案例可称得上是凤毛麟角。
刑事制裁方面,虽然1999年的《刑法》就已经对内幕交易罪有了明确的规定,但是直到2003年3月10日,“深深房”原董事长叶环保才成为因犯内幕交易罪被追究刑责的第一人。而时至今日,内幕交易罪的判例也只有区区的两例。除了上面提到的叶环保之外,另一个获刑人为恶意重组“长江包装”的泰港实业主要负责人刘邦成。
民事赔偿方面,情况则较为复杂。由于1999年7月开始实行的《证券法》对内幕交易、操纵市场民事赔偿的规定语焉不详,但没有明确禁止。而2000年10月最高法院颁布的《民事案件案由规定(试行)》中有证券内幕交易纠纷、操纵证券交易价格纠纷、虚假证券信息纠纷等。于是,2001年中,有一批亿安科技操纵股价案、银广夏虚假陈述案的投资者向有关法院提起民事赔偿诉讼请求。仓促之间,2001年9月21日,最高法院下发了《关于涉证券民事赔偿案件暂不予受理的通知》(即《9.21通知》),称因法院尚不具备受理及审理条件,要求各地法院暂不受理证券市场虚假陈述、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的民事赔偿案件。2002年1月15日,最高法院颁布通知,宣布可以受理虚假陈述民事赔偿诉讼,2003年1月9日,又颁布了更为详尽的《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在此基础上,5年多来,全国各地法院共受理了近30家上市公司的虚假陈述民事赔偿案件,总标的约7-8个亿,涉及股民近10000人。目前,80%以上的案件都已得到圆满解决。但内幕交易、操纵市场民事赔偿诉讼受理一直未解禁。
直至2007年5月底,全国民商审判工作会议上,最高法院副院长奚晓明对证券民事赔偿案件做出了重要指示,强调2005年修订后的《证券法》已明确规定了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的侵权民事责任,因此对于投资者对侵权行为人提起的民事诉讼,法院应当参照虚假陈述司法解释前置程序的规定来确定案件的受理,并根据关于管辖的规定来确定案件的管辖。会后,奚晓明的讲话作为最高法院文件下发到全国各级法院,这意味着尘封多年的内幕交易、操纵市场民事赔偿终于解禁。
内幕交易、操纵市场民事赔偿案件的成立,需以中国证监会、财政部及其他行政机关做出的行政处罚决定、法院认定有罪的刑事判决为诉讼前提,诉讼时效为行政处罚决定、刑事判决书做出之日起两年内。因此,目前尚在诉讼时效内的案件有下述两例:陈建良买卖天山股份内幕交易案(诉讼时效截止日:009年5月23日)以及世纪中天股价操纵案(诉讼时效截止日:2007年l0月l5日)。在案件发生期间内买入并卖出相关股票而权益受损的投资者可提起民事赔偿诉讼。
由此可见,在内幕交易的民事赔偿责任方面,我国在立法和执法两个层面均存在较大欠缺。法律条文对于投资者因内幕交易造成的损失如何计算、内幕交易的时间应如何确定等关系到投资者切身利益的问题未有明确规定,对于上市公司在内幕交易过程中是否应付连带责任,会不会成为共同被告等问题也尚未提及,需要司法解释做出相关规定。由于缺少相关司法解释,受损失投资者的民事索赔权利实际上无法行使,这使得内幕交易受害者的维权之路显得崎岖而漫长。
三、加强内幕交易监管的政策建议
1、完善并落实民事赔偿制度,加强内幕交易执法
内幕交易民事赔偿制度的积极意义在于:可以对内幕交易的受害者给予充分的补偿,有效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可以充分发挥司法机构对内幕交易的裁判功能,预防与遏止内幕交易行为的发生;可以通过民事责任的方式动员广大投资者来参与对内幕交易的监控,更有效地加强对证券市场的监管。
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内幕交易民事赔偿的法律基础,2005年修订后的《证券法》对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的侵权民事责任做出了明确规定。随着2007年5月底最高法院副院长奚晓明对证券民事赔偿案件所做出的重要指示,尘封多年的内幕交易、操纵市场民事赔偿诉讼受理问题也终于解禁。这些举措标志着我国内幕交易民事赔偿制度已经建立。但是,民事赔偿在实际操作中还有许多问题,例如小股民集体诉讼制度的确立,内幕交易中受害人遭受损失如何计算等,还需要立法机关及时出台相应的司法解释予以说明。
除了完善立法,我国在内幕交易执法力度方面也需要加强。众所周知,法律的威慑力并不在于其条文字面上的严厉程度,而在于法律条文能否得到切实的执行。我国已经制定了较为完整和严厉的禁止内幕交易法律,但长期以来没有能够有效地实施,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内幕交易调查取证较难。为了强化针对内幕交易的执法力度,首先,应对我国有关证券监管的法律法规做出适当修改,授予中国证监会查处内幕交易更大的稽查及执法权力;其次,修订银行保密条例,保证证监会能获得银行账目信息,方便对证券公司等潜在内幕交易主体的稽查调查;第三,借鉴国际经验,采用“举证责任在辩方”的制度,减轻证券执法的取证难度;第四,证券监管应该积极地利用司法手段,对违反法律的内幕交易给予严厉的法律制裁,追究内幕交易者的刑事责任。
2、改善证券市场基础设施,完善交易制度
(1)建立内幕信息知情人员定期报告制度,预防内幕信息被利用。国内目前大部分的内幕交易和股价操纵都与上市公司的内幕知情人员有关。为此,有必要建立定期报告制度,规定对于上市公司内幕人员和证券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等中介机构的内幕人员,以及持股数量达到5%以上的大股东,要严格要求其申报持股种类、数量及其变动情况,并及时地公开披露。
此外,掌管国企上市公司的国家各部委工作人员以及证监会监管机构的职员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亟需法律规范的内幕人士,而对于这些人应该如何监管是一大难题。证监会2006年年底曾允许监管机构职员投资开放式基金,虽然采取了备案等方式,但无法避免其中的巨大利益冲突与道德风险,引发极大争议,后有传闻称已被禁止。以此类推,国资委、财政部等部门的官员是否可以购买下属公司的股票,是不允许购买还是应该更强调信息的公开透明,这些问题均需要制定相关制度做出明确的界定。
(2)改善证券市场的各种基础设施,真正实现证券交易实名制。美国之所以能够较为有效地查处内幕交易行为,与美国完善的市场基础设施是分不开的。在美国,要利用他人账户或者假账户进行证券交易是很困难的。我国现行证券登记结算制度表面上也是实名制,但在我国现有居民身份证管理制度下,我国证券交易中普遍存在虚假账户交易的情况。因此,真正实现证券交易实名制是制止内幕交易的一个必要手段。为此,可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第一,改变两个交易所分别开户的制度,使每个投资者只拥有单一股票账户;第二,严厉制裁利用他人账户从事交易的行为;第三,与其他部门合作,将投资者证券账户与其他经济和社会活动的身份识别(如银行账户、社会保险号码等)结合起来,建立完整统一的个人信用制度,以此加大内幕交易者利用他人账户交易的成本,并方便证监会和其他投资者对内幕交易的识别。

④ 关于某些股票价格大幅变化的问题拜托各位了 3Q

抗萧钢构(600477 )6月12日,杭萧钢构盘中创出历史新高,而收盘价(后复权)几乎站上5·29高地。14日,杭萧钢构案件涉嫌内幕交易相关人员已被批捕的消息出来,该公司股票停牌。 若不是抗萧钢构“出事了”,一个显而易见的泡泡,将很可能以其快速修复的事实,辜负甚至彻底推翻痛挤泡泡的集体努力。 一笔标的大得离谱,能否执行却不靠谱的大单,哄抬着从没去过安格拉的杭萧钢构,将一个无所谓完不完成、无所谓完成多少的非洲项目,兑现成4个月狂涨7倍的股价。尽管公司方面再三保证要把“大单落到实处”,但是,合同之外的一两句豪言壮语,如果不是把股价吹上了天,再怎么掷地有声,也不可能成为真金白银吧?因此,只有几个月工夫,4块钱就变成了30块。杭萧钢构炒自家股炒得如此滋润,哪里还要去非洲! 而这,不是泡泡又是什么呢?可像这样“钢构”的泡泡,并非市场的唯一:讲一个重组的故事,让股价借着想象力飞升;袭启做一个分配的承诺,让股价搭上股改的快车一路高歌……正如没有人真正在乎杭萧钢构三年后能否从非洲拿到300个亿,当一个又一个泡泡升起的时候,没有人顾及重组可能毫无进展,承诺可能再无下文……而是一味地追逐、或者渴望追逐一波又一波如杭萧钢构般壮观的行情。 都知道泡泡迟早会破灭,但是只要有新的泡泡升起,没有人会害怕。面对这一切,是以非理性为由,把那些追泡泡的拉出来打手心板,还是以更为健全的法律制度,以及更为有效的监管手段,去封住那些吹泡泡的嘴巴呢? 答案不言自明。因为,市场会十分乐见涉嫌杭萧钢构股票内幕交易案的3名犯罪嫌疑人,被公安机关批捕。 ),**ST金泰一共拉出了33个涨停板,把此前S前锋创下的连续25个涨停板的纪录远远地抛在了身后。而且,该股天天涨停,不受市场环境所影响的走势,也让投资者省去了对美国次级债危机事件等不安因素的担心,那份感觉想必一定是妙不可言,味道好极了。而作为那些没有该股的投资者来说,更多的就是羡慕的份儿。 这一现象背后,可能隐藏着政策资金护盘和更加复杂的因素…… *ST金泰的暴涨说明了什么?笔者以为,至少有这样几件问题是值得投资者以及管理层来思考的。 首先,它说明了垃圾股更容易创造神话。作为一只加星的ST股,*ST金泰明显就是一只垃圾股,甚至存在着退市的危险。但正所谓祸兮福之所依,正就是这样一只垃圾股,在资产重组,在新恒基整体上市的预期下,股价由3.16元飙升至16.31元,涨槐乎幅高达416%。在这样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内,以连续涨停的方式来实现这种财富的暴涨,除了股市里的垃圾股之外,恐怕很难有其他的股票了。象连拉25个涨停板的S前锋,那同样也是一只业绩并不理想的绩差股,是首创证券的“借壳上市”演绎了S前锋的神话。正是基于这种乌鸡变凤凰的神话一次次上演,所以,尽管目前市场上的主流观点一再强调价值投资,但作为投资者来说,也一定要慎待垃圾股。因为作为垃圾股来说,一方面存在着求生的本能,另一方面低廉的价格也使得其重组的成本也相对低廉,因而也就赋予了垃圾股以创造神话的机会。所以,作为投资者来说,在选择蓝筹股的同时,也不要把垃圾股一棍子打死。而作为管理层来说,也要积极鼓励垃圾股重生,并为垃圾股重生创造条件。 其次,说明了资产注入的魅力。*ST金泰之所以受到暴炒,缘于该公司的定向增发。根据7月9日该公司的公告,该公司拟向不超过10家特定对象进行非公开发行,新恒基控股拍明如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以其资产认购,其他特定投资者以现金认购。本次发行股票数量不超过80亿股,其中,新恒基控股集团及北京新恒基房地产集团以资产认购约70亿股。而经过这次增发,*ST金泰摇身一变为房地产公司,新恒基集团也因此实现整体上市的目的。因此,从*ST金泰的暴炒中,投资者不难感受到新恒基整体上市的魅力。也正是基于这种魅力所在,所以作为监管部门来说,也一定要对上市公司资产注入的质量把关。一旦上市公司注入的是劣质资产,那么,将来留给股市的后患也是可怕的。 其三,*ST金泰的暴涨也说明,一旦存在公司定向增发信息泄漏的话,事先获知消息之人的获利将是巨大的。而这种巨大的获利又促使更多有关系的机构与个人投资者,要想方设法地来打探上市公司内部信息。所以这就要求监管部门一定要强化信息披露的监管工作。而在这个问题上,*ST金泰的表现明显有授人以柄的嫌疑。因为*ST金泰是在今年3月5日之后停牌的,一直到7月9日复牌。但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停牌前该股股价明显异动,从2月28日到3月5日连续4个交易日涨停。这种走势在很大程度上表明,有人事先已得知了消息,而这种事先得知内幕消息的人,在*ST金泰的暴涨中无疑获利巨大。 其四,*ST金泰的暴涨也说明当前的停牌制度还存在很大的问题。*ST金泰的暴涨是基于新恒基整体上市的预期。但问题是,*ST金泰所公布的只是该公司定向增发的预案而已,定向增发能否获得最后通过,那还要看证监会的脸色行事。而在该方案并未获得证监会通过之前,该股股价就已大幅拉高,万一证监会未通过该方案呢?那是否将会令*ST金泰的股价再次发生地震呢?换一句话说,如果因为*ST金泰的股价炒高了,为了避免给该股引发地震,证监会因此通过了*ST金泰的定向增发方案,这是不是二级市场绑架了证监会呢?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证监会的批复没有出来之前,*ST金泰股票一直作停牌处理。但遗憾的是,*ST金泰的股票自7月9日以来一直处于交易的过程中。

⑤ 需要一个关于民法的案例。

附媒体评论:
凤凰网 第一财经日报
杭萧钢构118名投资者历时两年索赔成功
赔付比例82%获赔金额合计约400万元
[“杭萧钢构虚假陈述民事赔偿案在两年的诉讼时效到期之后的一周内完成调解,多数投资者获得成功调解,少数个案单独开庭审理,希望这种求大同存小异的策略为以后全国类似案件的审理开创良好的范例。]”
2007年证券市场第一大案杭萧钢构(600477.SH)案之虚假陈述民事赔偿案两年来历尽波折,昨日终获成功调解,118名投资者将获得杭萧钢构的一次性现金赔付约400万元,投资者律师团希望杭州中院对该案的“求大同存小异”处理策略能够成为今后全国类似案件的范例。
两年艰辛索赔路
杭萧钢构案是2007年证券市场第一大案,也是全流通市场时代的第一要案。从“暂停受理”到“中止诉讼”到“恢复受理”,投资者诉杭萧钢构虚假陈述一案两年来历尽波折。
杭萧钢构2007年初与中国国际基金有限公司签订了344亿元的安哥拉安居房工程,在此过程中出现了股价异动,而杭萧钢构并未按规定及时披露合同信息,并作出了误导性陈述;4月30日,证监会发布针对杭萧钢构及其高管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杭萧钢构被罚以40万元;5月14日,杭萧钢构公告公布了证监会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和致歉声明;6月,投资者据此向杭萧钢构提起索赔诉讼,但两年来历经“暂停受理”、“中止诉讼”、“恢复受理”之波折,方进展到调解程序。
在今年5月14日为期两年的诉讼时效到期之时,一共有127名投资者向浙江省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下称“杭州中院”)提起诉讼并被受理单独立案,总计索赔金额590万元。
“从杭萧钢构案件看,尽管证监会的案件调查速度比过去有改观,两个月时间完成大案调查和审理,但地方法院在面对如何审理这种史无前例、经验不多的证券案件时仍显得相对迟缓。”监管部门人士直言。
82%赔付比例
5月19日上午9点,在杭州中院民二庭的主持下,代表127名投资者的律师团和杭萧钢构代理律师开始谈判调解方案。首先双方一致认定2007年2月12日为虚假陈述实施日,4月28日为虚假陈述揭露日,5月16日为虚假陈述基准日,也即在虚假陈述实施日和揭露日之间买入并在揭露日之后卖出遭遇损失的投资者可获赔偿,接下来,双方律师谈判焦点主要集中于认定投资者索赔资格和金额、确定赔付金额比例。
双方律师花费了整整一天的时间来谈判,最终一致认定118名投资者的近500万元索赔金额有效,并将以82%的比例获得一次性现金赔付,总计约400万元将在6月30日之前由杭萧钢构以现金方式一次性支付给投资者,昨天上午杭州中院向双方发放了调解书,正式宣布调解成功。
“投资者律师团提出90%的赔付比例,杭萧钢构方律师提出70%的赔付比例,最终在还算比较和谐的气氛中达成了82%的比例,各方还算比较满意。”上海新闻望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宋一欣表示。
调解程序认定118名投资者的索赔资格和金额,但其余9名投资者则予以个案形式处理,其中7名投资者涉及资格认定问题,双方律师经讨论认为不具备资格应予撤诉,其中2名投资者则因为索赔金额标准问题而选择于昨日上午开庭,择日判决。
或成同类案件审理范本
“杭萧钢构虚假陈述民事赔偿案是杭州中院接到的第一起证券市场民事纠纷案,在两年的诉讼时效到期之后的一周内完成调解,多数投资者获得成功调解,少数个案单独开庭审理,希望这种求大同存小异的策略为以后全国类似案件的审理开创良好的范例。”薛洪增律师和宋一欣律师对CBN表示。
昨日未参加调解而单独开庭的2名投资者是由河北功成律师事务所薛洪增律师代理的,索赔金额70多万元。之所以有索赔金额标准争议,是这2名投资者在虚假陈述揭露日之前卖出了一部分杭萧钢构股票且有盈利40多万元,另一部分股票是在虚假陈述揭露日之后卖出且有亏损70多万元。
被告杭萧钢构律师认为,这应该将盈利和亏损抵消合并之后计算索赔金额,即为30多万元。薛洪增律师认为严格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那么只有在虚假陈述揭露日之后卖出的股票才符合案件性质,若亏损才可获得赔偿。
国内外对于此类证券民事索赔案件的金额如何确定,素有争议,北京大学法学院一位精通证券法的副教授认为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相对简单,有待改进。“比如同一公司涉及多次虚假、误导性陈述时,有多个互相对应的虚假陈述实施日、揭露日,但投资者为避免更多损失可能并非等待最后一个揭露日再卖出,那么在任何一个虚假陈述揭露日之前卖出股票且亏损的投资者是否能索赔,这就没有规定。”“比如也没有规定诱多型虚假陈述如何索赔,在2007年2月12日到15日之间卖出杭萧钢构的投资者反而丧失了其后数个涨停板的盈利机会。”
立法和司法机关能否推进共同诉讼在证券维权方面的突破?最高人民法院政策研究室一位人士此前向CBN表示,正在研究引进共同诉讼制度的可能性。“共同诉讼节省成本,有利于证券市场维权。”

新浪财经
最快审结的证券虚假陈述赔偿案:杭萧钢构案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09日 19:48 新浪财经
编者按: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证券市场已经成长为全球最大规模的证券市场之一,但虚假陈述、内幕交易、操纵股价等证券欺诈事件层出不穷,股市甚至流行着“无股无庄”的说法,绝大部分股民遭受亏损,甚至不得不忍痛割肉。
面对诸多丑恶现象,广大股民奋起抗争,律师和媒体也积极介入,推动中国法治不断向前。由此,发动了一件又一件的虚假陈述赔偿案件。而提起证券虚假陈述赔偿案件,不得不提到杭萧钢构(8.00,0.03,0.38%)案。
浙江杭萧钢构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或“本公司”)前身系杭州杭萧钢结构有限公司。 2000 年12 月28 日经批准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2003 年11 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码600477。
杭萧钢构2007年初与中国国际基金有限公司签订了344亿元的安哥拉安居房工程。10几亿市值的小上市公司,300多亿的超大金额,贫穷的非洲国家,不可思议的超级大单,夸张的连续涨停,悬疑的案情,完全可以媲美好莱坞大片,引起了大家的极大关注。
2007年4月4日,中国证监会向杭萧钢构下发了《立案调查通知书》;
2007年4月30日, 中国证监会在《行政处罚决定书》中认定杭萧钢构存在未按规定披露信息以及披露信息存在误导性陈述等违法行为,决定对杭萧钢构给予警告,并处以40万元罚款。证监会的处罚决定经媒体报道后在资本市场产生了较大反响,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2007年5月至2009年5月, 陈艳军等127名原告分别向杭州中院提起诉讼,诉讼称因杭萧钢构在安哥拉住宅建设项目上存在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准确,不完整等情形,因杭萧钢构实施上述虚假陈述行为导致陈艳军等人在证券交易过程中受误导而遭受损失, 请求法院判令杭萧钢构向陈艳军等人分别赔偿因虚假陈述造成的损失并承担案件诉讼费用. 案件总标的近600万元。
5月19日上午,在杭州中院主审法官的主持下,浙江裕丰律师事务所厉健、上海新望闻达律师事务所宋一欣、河北功成律师事务所薛洪增等五名原告律师,与被告杭萧钢构的代理律师和公司代表在杭州中院七楼会议室就杭萧钢构证券虚假陈述民事赔偿案进行了磋商洽谈。
双方律师对该案损失计算的时间节点基本意见一致,即虚假陈述实施日为2007年2月12日,虚假陈述揭露日为2007年4月28日,虚假陈述基准日为2007年5月16日。凡在2007年2月12日至4月28日之前购买杭萧钢构股票,直至2007年4月30日(含)之后卖出或继续持有而遭受损失的原告,均可获得赔偿。
5月20日,双方当事人就其中的118件案件达成协议并签订民事调解书:杭萧钢构于2009年6月30日前,在原告诉讼请求的基础上按照82%的比例以现金形式向各原告分别支付赔偿金额,案件受理费各半负担。对于尚未提起诉讼的杭萧钢构投资者,因超过诉讼时效将不能获得赔偿。
该案在诉讼时效届满后一周之内通过调解圆满结案,在证券民事赔偿司法实践中尚属首例。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杭萧钢构案调解终破局
118位投资者将获赔400万元
■ 本报记者 傅光云 实习生 黄烨
发自上海

在经历了“暂停受理”、“中止诉讼”等波折后,持续两年的投资者诉杭萧钢构虚假陈述一案昨日终于有了最后结果:经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调解,双方当事人就127件系列案件中的118件最终达成一致协议,案件也基本结束。118位投资者将获得杭萧钢构的一次性现金赔付约400万元。
“经过原告被告双方适当让步后,案件才最终得以解决。目前,双方对这样的结果也都相对比较满意。”对于该案件的最终结果,作为原告5位代理律师之一的浙江裕丰律师事务所厉健律师告诉记者,在剩余的9件案件中,7件需经当事人协商另行处理,或可通过法院调解来解决,另外2件因当事人之间尚存较大争议将于近期开庭审理。
“回顾该案件,双方争论的焦点主要是损失界定和赔付比例。”厉健表示,具体包括:哪些原告符合赔付的条件?按哪种计算方式进行赔付?赔付的数额在什么范围之内?
据了解,当初双方争论的焦点在最终达成的协议中已经作出相关说明:在2009年6月30日前,杭萧钢构在原告诉讼请求的基础上按82%的比例以现金形式向各原告分别支付赔偿金额,此外,案件相关的受理费用双方各负担一半。以股民傅先生提供的资料为例,其原先诉讼中提出的实际损失计算清单为20万元左右,经过调解后,傅先生将最终得到杭萧钢构方面赔付的17万元左右的费用。
“具体来说,该案件虚假陈述揭露日为2007年4月28日,虚假陈述基准日定为2007年5月16日,并按照流通A股10560万股计算。如果原告股民在2007年4月28日至5月16日之间将股票抛售,则会按照这个阶段的实际价格来算。但如果超过了2007年5月16日这个期限,则会按两个时间段之间的平均价即基准价每股14.64元来进行相关赔付。”厉健向记者介绍。此系列案件原告人数众多,案件总标的近600万元。经谈判,最终双方认定118位投资者的近500万元索赔金额有效,并将以82%的比例获得一次性现金赔付,总计约400万元将在6月30日之前由杭萧钢构以现金方式一次性支付给投资者。
此外,厉健还表示,该案件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相对于上市公司,如今股民不再是弱势群体,他们敢于维护自己的权益,增强自己的维权意识。同时,股民一旦遇到类似案件,也要对最终结果充满信心,因为目前已有不少相关的判决先例,法院在这方面的经验也越来越丰富。对于相关的政府部门来说,在今后类似案件的处理中,也应及时作出处罚或调解决定,避免股民遭受更大的损失。”
【案件回放】
杭萧钢构案是2007年中国证券市场第一大案,也是全流通市场时代的第一要案。
2007年2月,杭萧钢构与中国国际基金有限公司签订344亿元的安哥拉安居房工程。受此消息影响,在2007年2月12日至3月19日的10个交易日(当中数次停牌)中,杭萧钢构股价由4.24元飙升至10.75元,累计涨幅159%。但杭萧钢构却未按规定及时披露合同信息,并作出了误导性陈述。
2007年4月,证监会发布针对杭萧钢构及其高管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杭萧钢构被罚以40万元。5月14日,杭萧钢构公告公布了证监会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和致歉声明。
2007年6月,众多投资者向杭萧钢构提起索赔诉讼,但两年来历经“暂停受理—中止诉讼—恢复受理”种种波折,该案件才进展到调解程序。
《国际金融报》 (2009-05-21 第05版)

媒体报道 股票的 热门哦~ 公开的,随便用,爱我吧~

⑥ 泄露内幕信息内幕交易杭萧钢构案终审维持原判

3月26日下午,受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的委托,察枯丽水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杭萧钢构”一案被告人罗高峰、陈玉兴、王向东泄露内幕信息、内幕交易进行二审宣判,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2008年2月4日,丽水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本案作出一审宣判,陈玉兴不服,提出上诉。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依法组成合议庭,经阅卷,讯问陈玉兴,认为本案事实清楚,决定不开庭审理。
经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调查,原判对陈玉兴非法获取内幕信息,指令王向东买卖“杭萧钢构”股票,非法获利4037万元的事实属内幕交易的认定并无不当。符合刑法关于内幕交易犯罪的构成要件。
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认为,陈玉兴伙同王向东通过非法途径获取内幕信息进行股票交易,情节严重,其行为均已构成内幕交易罪,均应予惩旦圆处。陈玉兴与王向东基于共同的犯罪故意,共同实施内幕交易犯罪,陈玉兴利用非法获取的内幕信息指令王向东买卖股票,在内幕交易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系主犯,应按其为主实施的全部犯罪进行处罚;王向东明知陈玉兴下达买卖股票指令是利用了内幕信息,并知悉该内幕信息来源,仍按陈的指令操作进行股票交易,在内幕交易犯罪中起次要作用,系从犯,依法应从轻处罚。
法院裁定陈玉兴上诉要求从轻量刑并适用缓刑的理由不足,不予采纳。原判定罪及适用法律正确,量刑适当,审理程序合法。据此依法作出如上裁定。
两级法院刑事判决具有破冰意义
法制日报3月27日报道:有专家认为,浙江省两级法院对杭萧钢构三位主要涉案人作出的刑事判决,具有了前所未有的破冰意义。
首先,杭萧钢构案的一审判决,充分体现了我国执法部门对利用内幕交易获得不当暴利行为的打击力度。事实证明,股票市场中所有的内幕交易行为,都是某些庄家炒作出来的,最终结果是坑害了众多的散户,目的是利用信息的不对称中饱私囊。如此恶劣的行为,对中国股票市场公信度造成极大破坏,扰乱了中国股票市场的健康运行。
其次,法院对罗高峰等三位涉案人的判决,也等于向那些为了获取暴利而不择手段的操盘手们进行了最生动的警示。虽然从判决的结果以及罚款的数额来看,杭萧钢构案的判决还远谈不上严厉,但判决有期徒刑加处巨额罚金双管齐下的方式,实际上已经表明了中国政府对净化股票市场,还股票市场以真正价值的决心。
再次,去年一年,是中国股市“大牛市”的一年,杭萧钢构股票价格的平空崛败迟洞起,也再度表明,在资本市场里,某些人为了追求高利益不惜铤而走险以身试法。更为严重的是,自杭萧钢构案起,诸如ST金泰、ST长运等一系列股票的走势都出现了极不正常的现象,作为这一轮恶劣炒作的始作俑者,杭萧钢构案判决,无疑是发出了强烈信号:但凡敢于无视政府的政策与相关法规者,都逃脱不了与杭萧钢构这三位涉案者一样悲惨的下场。

⑦ 什么叫做老鼠仓

老鼠仓的意思是:
老鼠仓具体是指庄家在利用公款拉高股价之前,利用自己的个人(机构负责人、交易员及其亲属、同伙)资金在低位建仓。公募基金高仓位后,个人仓位率先卖出获利,是一种搭便车行为。
诚信原则:
建“老鼠仓闭此”违背了职业经理人普遍的诚信原则,是严重的职业道德问题。证券交易员的亲戚朋友提前低价买入股票,然后公司开仓推高股票。所以“老鼠仓”不仅无风险,还能获得高收益。但损害了公司或基金持有人的利益,甚至可能导致其服务的机构严重亏损。
德隆事件存在严重的“老鼠仓”问题。据说当初参与“老鼠仓”的某证券公司高管亲属获轿态州利近千万,全部套现。然而,德隆股票的暴跌导致至少两家证券公司倒闭,多家银闭蔽行等机构损失数百亿元。

⑧ 杭萧钢构事件中为何股票会涨

杭萧钢构的股价暴涨事件引起了市场的各方关注,关注的焦点之一就是杭萧钢构是否及时、充分地披露了价格敏感性信息?杭萧钢构在信息披露上存在的问题是由于企业故意违反信息披露制度造成的,还是我国制度本身的缺陷导致企业的非故意行为?杭萧钢构事件究竟折射出我国价格敏感性信息披露制度哪些弊端?本文将对上述问题展开研究。

一、 杭萧钢构事件回顾
2月12日-14日,股票连续三个涨停板。
2月12日,杭萧钢构董事长单银木在公司2006年度总结表彰大会上披露了公司将介入一个“国外大项目”的重大内幕消息。
2月15日,公告公司正与有关业主洽谈一境外建设项目,该意向项目整体涉及总金额折合人民币约300亿元。尚未正式签署任何相关合同协议。
2月15日-16日,股票连续两个涨停。
2月17日-25日,春节,股市休市。
2月26日,新年开市第一天,涨停。
2月27日,沪深股市暴跌,杭萧钢构凑巧“因有重大事项披露”停牌。
2月27日-3月12日,因重要事项未公告,停牌。
3月13日,公告公司与中国国际基金有限公司签订了《安哥拉共和国-安哥拉安居家园建设工程-产品销售合同》、《安哥拉共和国-安哥拉安居家园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产品销售合同总价计人民币248.26亿元,施工合同总价计人民币95.75亿元。
3月15日,公司发布公告称:目前,合同前期设计准备工作已经开始,合同尚未有实质性的履行。如对方未支付相应款项,公司存在不持续执行的可能。上述建设工程项目合同签订后,公司近期内没有形成收益。项目的进宴坦度和收益均存在不确定性,对公司影响还需要一定时间和过程才能逐步体现。
3月13日-16日,股票连续四个涨停
3月19日-30日,因重要事项未公告,全天停牌,证监会展开调查
4月2日,复牌,涨停,证监会未公布调查结果。公司发布澄清公告,就新华社以通稿形式发布的《杭萧钢构订单利好被公司提前泄漏》发布澄清公告。同时发布境外建设工程项目合同进展公告。
4月3日,涨停。
4月4日,开盘交易一分钟后紧急停牌,公司公告称,因涉嫌违法违规行为,证监会决定对公司立案调查。槐祥亩

纵观整个事件过程,存在以下几个疑点:
1、 公司尚未签订正式合同之前,就已经泄漏消息,为了保证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公司应当立即公开披露签订合同的信息,为什么等到股价上涨三个涨停板才根据上市规则的要求,披露相关信息?
2、 在公司停牌期间,证监会就已宣布对事件展开调查,公司为何在此期间还敢继续遮遮掩掩,其连出利好意图何在?
3、 3月19日至30日,杭萧钢构停牌,证监会展开调查,但是在调查无果的情况下,证监会却允许杭萧钢构于4月2日复牌,加之公司又适时发布了澄清公告,很容易被市场解读为一个利好消息,从而导致违规资金出逃,不明真相的投资者无辜接盘。在事情还没有调查清楚的情况下,证监会为什么要让杭萧钢构复牌呢?
杭萧钢构在媒体和投资者的质疑声多次停牌又复牌,连拉12个涨停板,这样的事件反映的并不仅仅是杭萧钢构本身的问题,它同时也折射出了我国价格敏感性信息披露铅森制度上的弊端。
二、 我国的价格敏感性信息披露制度
价格敏感性信息是指将有可能或很可能导致公司证券价格发生实质性波动的信息。价格敏感性信息披露制度以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为基础,它是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的补充,以利更有效地实现信息披露,同时,要判定股价敏感资料,必然会涉及判断,这需要有一个指南来引导市场判断,因而,价格敏感性信息披露制度通常包括制度基础与信息披露指南两部分。
价格敏感性信息披露制度主要有一下几个作用:
1、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的边界
价格敏感性信息披露制度可以通过股价的实质性波动,一方面检验披露项目的广度边界,一些没有被具体要求法描述的具体项目可能也能引起股价波动;另一方面,检验已披露内容的深度,进而通过事后的监管行动来增加信息披露的广度与深度,完善信息披露的制度边界。

2、 指引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
国外信息披露监管经验表明,如果信息披露仅仅被看成是上市公司应遵守的业务,信息披露管理工作将变得非常困难。应该让市场充分认识到,准确、及时的信息披露将提高市场效率,降低资本成本,对于投资者与上市公司是一个双赢的市场策略。
3、 加强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

热点内容
陈井法院电话 发布:2025-01-12 06:36:29 浏览:416
婚姻法二婚夫妻 发布:2025-01-12 06:26:49 浏览:235
电大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小抄 发布:2025-01-12 05:54:29 浏览:915
廉洁法规案例 发布:2025-01-12 04:24:50 浏览:976
杨谦教授的三商法 发布:2025-01-12 03:51:48 浏览:500
港区国安法执法与司法 发布:2025-01-12 03:27:58 浏览:688
下列法律责任形式中属于行政罚款 发布:2025-01-12 03:03:39 浏览:156
捡到东西毁坏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12 03:01:13 浏览:701
新疆流动人口管理条例 发布:2025-01-12 02:42:34 浏览:403
大学生的恋爱道德观 发布:2025-01-12 02:26:07 浏览: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