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法法律效力依据
1. 论述国际商事惯例的法律效力。谢谢了。
国际商事惯例法律效力的表现形式
国际商事惯例取得什么样的法律效力取决于国内法和国际条约的具体规定,各国国内法和国际条约的规定可归纳为三种情况: ⒈契约性效力 一般说来,有关国内法和国际条约都赋予国际商事惯例以契约上的效力。所谓契约上的效力,是指国际商事惯例只有在当事人同意适用时才对当事人产生约束力,即国际商事惯例的拘束力源于当事人适用该惯例的合意。它是相对于具有强制拘束力的法律而言的。1980年《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9条就赋予国际商事惯例以契约上的效力,而不是强制性拘束力。这种契约上的法律效力往往是通过国内法和国际条约对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的承认而间接赋予的。 ⒉强制性效力
如果一个国家通过立法赋予国际商事惯例以普遍约束力,该国际商事惯例就有强制性效力。《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在西班牙和伊拉克已取得国内法的效力。还有些国内法和国际条约虽未将特定国际商事惯例全盘移植,但也对其效力作了强制性规定。 在上述情况下,国际商事惯例的法律效力直接源于法律的规定,不再需要借助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也就是说,不管当事人是否协议选择,已取得了等同于国内法效力的特定国际商事惯例都必须适用,其效力是强制性的。 ⒊替补性效力
有些国家的国内法确定了国际商事惯例的替补性效力,即在有关国内法和国家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对有关事项未作相应规定时,适用特定国际商事惯例填补其空缺。
2. 商法的性质如何
法律分析:对于以商事关系为调整对象的商法,其性质是什么,在当代中国的法学界虽未见有学者,以“性质”为篇名作系统的阐发,但许多学者在谈到商法的特征时多少有所涉及,而其中所涉及的内容似乎尚有深入研讨的必要。商法的性质即商法的本质属性,从普遍的意义上说,此处并不涉及其政治性质问题,因为中国法律毫无疑问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 第一百八十二条 海上保险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的有关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未规定的,适用本法的有关规定。
3. 商法的地位和作用
法律分析:商法的地位集中体现在商法的独立性上,商法的独立性又集中表现在商法与民法的关系上。(西方国家商法的独立性表现于商法与经济法的关系上) 关于商法与民法的关系理论有三种: 一、民商分立; 二、民商合一; 三、民法是商法的特别法,且是独立的部门法。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第五条 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公司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不受侵犯。
4. 商事登记的法律效力
商事登记效力是指已经过登记的事项在法律上所产生的约束力。商事登记的目的在于使社会公众知晓登记者的基本信息和经营管理状况,其功能就是向公众公开商事主体的信息。
(一)对商主体的效力
各国法律关于商事登记对商主体的效力规定不尽相同,归纳起来有三种立法例:
1.商事登记是商法人获得法律人格的必要条件,未经登记和公告,商法人不得成立,其行为不能视为商行为。但对于商个人、商合伙,商事登记仅仅具有宣告性,是其商人身份的法律确认。如果行为人未经登记而从事商事活动,其不享有商人的权利,但必须履行商人的义务。德国、法国、瑞士的商法奉行这一原则。
2.商事登记的作用仅仅在于保护商事名称权、商标权及其他与商主体相关的特殊权利。荷兰商法奉行这一原则。
3.商事登记是各类商主体成立的必要条件。行为人未经商事登记而实施商事经营活动的,既不能享受商人的权利,也不履行商人的义务,该行为被认定为无效行为。我国现行法律奉行这一原
(二)对第三人的效力
合法有效的商事登记必然对第三人产生效力。这种效力也包括三个方面。
1.第三人基于信任登记事项而与商主体发生的交易受法律保护,在登记事项不实的情况下,第三人因信任该登记事项所受损失,商主体有赔偿损失的责任。
2.合法登记的事项具有对抗第三人的效力。对于经依法登记的事项,无论相对人知晓与否,均对其产生法律效力。如商事名称经登记注册后就受法律保护,第三人不得侵害其商事名称权。
3.必须登记的事项在未履行登记或应当登记并公告的事项、已履行登记但尚未公告的情况下,不得以该事项对抗善意第三人。例如,公司变更法定代表人未经办理变更登记手续,就不得以其变更对抗不了解其法定代表人已经发生变更而与原法定代表人进行交易的第三人。
5. 商法的概念
商法的概念如下:
法律分析:注册商标的有效期为十年,自核准注册之日起计算。注册商标有效期满,需要继续使用的,商标注册人应当在期满前十二个月内按照规定办理续展手续;在此期间未能办理的,可以给予六个月的宽展搜困脊期。每次续展注册的有效期为十年。
自该商标上一届有效期满次日起计算。期满未办理续展手续的,注销其注册商标。
商标注册人的权利主要是指对注册商标所享有的专用权。我国《商标法》规定:经商标局核准注册的商标为注册商标,商标注册人对该注册商标享有商标专用权,受法律保护。商标专用权应当包括:
1、使用权:商标注册人有权尺行在其注册商标核准使用的商品和服务上使用该商标,在相关的商业活动中使用该商标。
2、独占权:商标注册人对其注册商标享有排他性的独占权利,其他任何人不得在相同或类似商品或服务上擅自使用与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商标。
3、许可使用权:商标注册人有权依照法律规定,通过签订商标使用许可合同的形式,许可他人使用其注册商标。
经许可使用他人注册商标的,必须在使用该注册商标的商品上标明被许可人的名称和商品产地。许可他人使用其注册商标的,许可人应当将其商标使用许可报商标局备案,由商标局公告。商标使用许可未经备案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6. 公司法和商法的区别
法律分析:1、在有关部门的法律理念、法律机能不同。2.宗旨、原则均不同公司法宗旨是保护社会中的公共利益基本原则就是保证经济的公平。商法的宗旨是促进营利,其基本原则则是商事自治。3.法律属性有区别公司法属于公法,主要用来干预国家经济。商法属于私法,主要用来调节商事交易。而商法又包含公司法。中心内容和体系不同。公司法是商法的一种,主要调整的是商业主体之间的关系,比如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在我国境内的经营的公司,都在公司法的调整范围内。商法的范围更广一些,还包括物权法、保险法及破产法等。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第一条 为了规范公司的组织和行为,保护公司、股东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制定本法。
7. 简述商事登记有何法律意义和法律效力
商事登记法律意义:
(一)实行商业登记是国家对商事主体的商事行为进行各种法律调整的重要前提。
(二)商业登记是国家对商事主体进行行政管理的重要手段。
(三)商业登记是商法维护商事主体的合法地位,保护第三人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重要手段。
(四拿哪带)商业登记是保障商事主体依法进行正常经营活动的必要形式。
(五)商业登记是维护第三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基础。
商事登记的效力如下:
1、商事登记只有进行了登记并公告才发生效力,应登记事项在未进行登记并公告时,不得以此对抗善意第三人。
2、商事登记具有创设效力和免责效力
一、商事登记的效力在哪些
根据工商登记法规的规定,商事登记不仅是商法人取得法人资格的前提条件,也是不具备法人条件的商事主体取得商事经营资格的前提条件。我国法律严禁未经登记的无照经营行为。
商事登记公告完成后,商事主体还享有登记簿及附属文件抄阅请求权。商事主体得以正当理由,向登记主管机关请求查阅、抄录、复印登记簿及附属文件的权利。除显无必要者得以拒绝或限定范围外,登记主管机关不应拒绝。
二、对第三人的效力
合法有效的商事登记,必然对第三人产生效力。但是,登记与公示是密切相联的一个完整的法律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必须登记的事项在未履行登记或已履行登记但尚未公告的情况下,对第三人的效力。
目前多数国家法律规定,在商事交往中,必须在商事登记簿上登记的事项未履行登记或未予以公告的,任何该必须登记事项的参与人都不得以该事项来对抗第三人,除非第三人已经了解了该事项的真实情况。凡应登记的事项未经登记公告的,该事项存在与否,第三人自然难以知悉,在无特别理由的情况下,法律当然推定为第三人不知情。因此,在事项公告前,不得以该事项对抗第三人。这一规则的前提是,第三人必须是真正的不知情人,必须对缓扮当事人在履行商事登记之前是否已具备商行为能力真正不知晓。由于这种不知情推导出,第三人必须是登记相关事项的局外人,而不是参与人;第三人的不知情必须是善意的、积极的,而不能是由于第三人自己的严重过失所导致的不知情。此外,第三人由于不知情而产生的对原有事实的信任是导致其法律行为的直接原因。法律规定这一原则将直接导致两个结果:第一,未经登记的事项在法律上所导致的直接后果不能有利于负有登记义务的未登记事项参与人;第二,未登记事项在法律适用上必须有利于第三人。
(二)应登记事项在得到正确登记和公告之后对行为人和第三人的效力。一些国家法律规定,如果登记事项已经登记并已经公布,该事项对第三人生效。但是,如果在登记事项公布之后一定时间以内,第三人既不知道,也无责任必须知道该登记事项,那么,该登记事项对其法律行为不生效力。对于这种不生效力的有效期限,在时间上各国法律都有一个严格的限定。如德国商法典规定的有效期为15天。
另有观点认为,登记公告完成以后,不仅得以对抗知情的第三人,而且也可以对抗不知情的第三人。登记与公告的效力,在于公示商事营业上的一定事实,形成对抗力。
此外,商事登记公告完成后,第三人也享有登记簿及附属文件抄阅请求权。第三人得以正当理由,向登记主管机关请求查阅、抄录、复印登记簿及附属文件的权利。除显无必要者得以拒绝或限定范围外,登记主管机关也不应拒绝。
(三)已登记事项在公告发生差错的情况下对第三人的效力。一些国家法律规定,如果登记事项公告有误,第三人可以针对负有登记义务的登记人,根据已公告之事实为法律行为。除非第三人已经知道公告事实有误。在此,第三人必须是善意第三人,必须是该事项的局外人,不能是该事项的直接参与人;同时,第三人对公告内容之信任必须是导致其法律行为的直接原因。这一规则的目的在于保护善意第三人,它加大了登记义务人的责任。
三、对商主体的效力
各国法律关于商事登记对商主体的效力规定不尽相同,归纳起来有三种立法例:
(一)商事登记是商法人获得法律人格的必要条件,未经登记和公告,商法人不得成立,其行为不能视为商行为。但对于商个人、商合伙,商事登记仅仅具有宣告性,是其商人身份的法律确认。如果行为人未经登记而从事商事活动,其不享有商人的权利,但必须消芦履行商人的义务。德国、法国、瑞士的商法奉行这一原则。
(二)商事登记的作用仅仅在于保护商事名称权、商标权及其他与商主体相关的特殊权利。荷兰商法奉行这一原则。
(三)商事登记是各类商主体成立的必要条件。行为人未经商事登记而实施商事经营活动的,既不能享受商人的权利,也不履行商人的义务,该行为被认定为无效行为。我国现行法律奉行这一原。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第六条
设立公司,应当依法向公司登记机关申请设立登记。符合本法规定的设立条件的,由公司登记机关分别登记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不符合本法规定的设立条件的,不得登记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设立公司必须报经批准的,应当在公司登记前依法办理批准手续。
公众可以向公司登记机关申请查询公司登记事项,公司登记机关应当提供查询服务。
第七条
依法设立的公司,由公司登记机关发给公司营业执照。公司营业执照签发日期为公司成立日期。
公司营业执照应当载明公司的名称、住所、注册资本、经营范围、法定代表人姓名等事项。
公司营业执照记载的事项发生变更的,公司应当依法办理变更登记,由公司登记机关换发营业执照。
8. 商法和民法的区别
商法和民法的区别分为四类,分别为:
1、调整的主体不同:民法调整的主体是民事主体(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国家),商法调整的是商事主体。(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
2、调整的对象不同:民法调整的对象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商法只调整流通领域;
3、立法目的不同:民法追求的是社会的公平公正,商法注重交易的安全;
4、在国家的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不同:民法是国家的部门法,是基本法。商法不是,是民法的特别法。
民法与商法的联系:
1、民法与商法同属私法范畴,是调整民商事行为的法律;
2、民法的主体制度是对民事法律关系主体资格的一般规定,商法上的主体制度是对民事主体制度的具体化和特殊化;
3、民法的物权制度是对从事商品经济活动的正常条件的一般规定,商法中的物权制度则是对商事交易中的物权制度作出的补充规定,其适用以民法物权制度为前提;
4、民法的债权制度是关于流通领域中的商品交换活动的一般规定,商法中的债权制度是市场交易活动中的特殊规定与补充规定,其适用以民法债权制度为基础。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条
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第三条
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