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媒体的法律责任与义务

媒体的法律责任与义务

发布时间: 2023-09-17 08:05:04

① 发布假新闻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报刊刊载虚假、失实报道处理办法》第一条规定报纸、期刊必须遵守新闻出版法规,刊载新闻报道和纪实作品必须真实、准确、公正。报刊不得刊载虚假、失实的报道和纪实作品。这一规定为追究发布虚假新闻媒体法律责任提供了立法依据。

(一)网络媒体发布虚假新闻的民事责任

今天的媒体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的一部分,人们想获得信息就得交上网费等,信息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一种特殊的消费品,而我们每个付费获取信息的人便是消费者。每个人获取信息的目的不同,但是每个人获取新闻的目的是一致的,就是想了解真实的事件经过。新闻和小说不同,真实性是它的生命,如果新闻失去了真实性,它也失去了消费的价值。媒体在网上发出虚假新闻的行为,虽然没有损害消费者的实际利益,但是消费者在付费的情况下却没有达到自己的消费目的,这一定程度上是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八条第一款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本法另有规定外,应当依照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承担民事责任。”其中第一项和第二项分别为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的和不具备商品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而出售时未作说明的。根据这两项的规定,发布虚假新闻的网络媒体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应该承担民事责任。

发布虚假新闻的媒体侵害的并不是某一个人的权益,而是整个社会的利益,这就适用民事的公益诉讼。《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规定了对于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在这项规定为大众指明了维权道路,让网络媒体有所忌惮。

(二)网络媒体发布虚假新闻的行政责任

《报刊刊载虚假、失实报道处理办法》第六条为虚假新闻的行政处罚提供了立法依据。但是互联网环境下虚假新闻的出现和传统媒体下虚假新闻的成因并不是一样的,要想彻底整治网络环境下虚假新闻的泛滥,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就要根据网络环境的独有特点,制定相应的行政法规,依此对媒体进行处罚。

处罚发布虚假新闻的媒体,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不能同一而论。对于发布虚假新闻的始作俑者,不仅要加大罚款力度,还要进行警告、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暂停新闻更新。对于转播虚假新闻的“跟风者”,应适当的罚款并通报批评,这样不仅会缩小虚假新闻的传播范围,还可以减少媒体工作者工作上的过失。因为大众的阅历有限,所以前两者很难实现群众的举报监督。而对于那些题目和内容不符的骗取点击率的虚假新闻,新闻出版行政管理机构应该建立起群众举报监督机制。现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站的互动平台上共有四个举报项目:非法出版活动举报、互联网和手机媒体淫秽色情信息举报、侵权盗版举报和广电节目投诉。在这四个项目中,虚假新闻竟举报无路。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应搭建一个虚假新闻的举报平台,并制定相应的举报规则,群众可以利用截图等工具来获取举报的证据,当一条新闻举报的人数达到一定数额的时候,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要对发布虚假新闻的媒体给予行政处罚,而处罚的力度,应视情节的轻重而论。

② 求新闻工作者的权利与义务 详细点

新闻工作者的权利分为:

采访权(隐性采访包括偷拍偷录和涉入式采访、拒绝采访 )

报道权:报道权是指新闻工作者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将自己获取的新闻、材料和数据,经过写作编辑后利用新闻传播媒介公开传播的权利。(采来能报、采来不能报、采来过后报)

舆论监督权(批评权、评论权)

优待权(交通、通讯方面)

人身权:人身权是指公民依法所享有的涉及其生存和发展空间安全的自由度。

著作权:新闻工作者的新闻作品享有著作权,这些作品不管发表与否均受保护。

新闻工作者对新闻作品享有的著作权包括精神权利和物质权利两方面。精神权利是指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物质权利包括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

义务分为:

A更正与答辩:更正,是指新闻报道中具体事项的交代出现失实,相关人有权要求媒体作出更正,媒体自身也有责任在发现差错时主动更正。

答辩,是指被新闻报道提及的相关人,有权对报道内容的公正性或全面性进行答辩。

B不得泄露国家秘密(绝密、机密、秘密)

C不得损害司法尊严

D不得侵害公民的隐私权

E不得搞“新闻诽谤”:无中生有,无事生非

F不得搞“有偿新闻”

G不得借采访的名义“拉”广告

H不得损害职业秘密、尊重当事人的正当要求、严正声明

I不得发布禁载新闻(破坏四项基本原则的、破坏民族团结的、教唆犯罪的、淫秽色情的)

③ 新闻报到不真实,会负什么法律责任吗如何维权

可以要求报料人发布公告更正不实报道,没效果可以起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一百零九条规定,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公民的名誉权若受到侵害,有权要求对方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二十一条,侵权行为危及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被侵权人可以请求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等侵权责任。

(3)媒体的法律责任与义务扩展阅读:

名誉侵权主要有下列几种方式:侮辱,诽谤,泄露他人重要隐私等。

侮辱:是指用语言(包括书面和口头)或行动,公然损害他人人格、毁坏他人名誉的行为。如用大字报、小字报、漫画或极其下流,肮脏的语言等形式辱骂、嘲讽他人、使他人的心灵蒙受耻辱等。

诽谤:是指捏造并散布某些虚假的事实,破坏他人名誉的行为。如毫无根据或捕风捉影地捏造他人作风不好,并四处张扬、损坏他人名誉,使他人精神受到很大痛苦。

侮辱、诽谤是常见的名誉侵权行为,民法通则101条明令禁止用侮辱、诽谤的方式损害他人名誉。对法人名誉的侵害。

主要表现在散布有损法人名誉的虚假消息,如虚构某种事实,诬说某工厂的产品质量如何低劣,以图用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搞垮对方等等,这些都是侵害法人名誉权的侵权行为。

热点内容
持续性履行的合同终止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11 00:13:24 浏览:784
法律法规和客户要求管理程序 发布:2025-01-10 23:55:20 浏览:847
法律硕士如何调剂 发布:2025-01-10 21:39:50 浏览:616
助产假劳动法 发布:2025-01-10 21:31:58 浏览:223
律师私章样式 发布:2025-01-10 21:12:08 浏览:845
行政法学第19章在线测试 发布:2025-01-10 20:54:56 浏览:363
道德经全文pdf 发布:2025-01-10 20:19:12 浏览:210
中政律师 发布:2025-01-10 19:29:49 浏览:247
民法59条 发布:2025-01-10 19:24:10 浏览:850
民法典有几个编 发布:2025-01-10 19:19:47 浏览: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