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法民事法律的规则需要承担什么责任
法官程序违法属于审判阶段程序性违法,一般的处理意见是发回重审,法官在法院内部接受处罚。一审法院程序违法法官可能会因为犯了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而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九十九条:司法工作人员徇私枉法、徇情枉法,对明知是无罪的人而使他受追诉、对明知是有罪的人而故意包庇不使他受追诉,或者在刑事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在民事、行政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在执行判决、裁定活动中,严重不负责任或者滥用职权,不依法采取诉讼保全措施、不履行法定执行职责,或者违法采取诉讼保全措施、强制执行措施,致使当事人或者其他人的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使当事人或者其他人的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司法工作人员收受贿赂,有前三款行为的,同时又构成本法第三百八十五条规定之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第二十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纪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违法审判责任:
(1)审理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
(2)违反规定私自办案或者制造虚假案件的;
(3)涂改、隐匿、伪造、偷换和故意损毁证据材料的,或者因重大过失丢失、损毁证据材料并造成严重后果的;
(4)向合议庭、审判委员会汇报案情时隐瞒主要证据、重要情节和故意提供虚假材料的,或者因重大过失遗漏主要证据、重要情节导致裁判错误并造成严重后果的;
(5)制作诉讼文书时,故意违背合议庭评议结果、审判委员会决定的,或者因重大过失导致裁判文书主文错误并造成严重后果的;
(6)违反法律规定,对不符合减刑、假释条件的罪犯裁定减刑、假释的,或者因重大过失对不符合减刑、假释条件的罪犯裁定减刑、假释并造成严重后果的;
(7)其他故意违背法定程序、证据规则和法律明确规定违法审判的,或者因重大过失导致裁判结果错误并造成严重后果的。
㈡ 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
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主要有责任法定原则、责任相称原则、因果联系这些原则。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依照法律规定推定行为人有过错,其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一、公平责任原则
1、一般情形。
2、因正当防卫造成损害的情形。
3、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情形。
4、无过错的暂时丧失心智致人损害的情形。
5、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抛掷物、坠落物致人损害的情形。
6、当事人均无过错的堆放物倒塌致人损害的情形。
7、为对方利益或共同利益而致损害,当事人均无过错的情形。
8、帮工人因第三人侵权遭受损害而第三人不能确定或者没有赔偿能力的情形。
二、典型的过错责任形态:
1、网络侵权,指发生在互联网上的各种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行为。具体包括两项规则:一是通知规则或提示规则,即“通知——删除”责任,指在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实施侵权行为时,只有在受害人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以后,网络服务提供者才有义务采取必要措施以避免损害的发生或扩大;二是知道规则,指网络服务提供者只有在知道网络用户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时,才有义务采取必要措施,以避免损害的发生或扩大。
2、违反安全保障义务责任,指行为人依据法律规定、合同约定或先前行为等负有对他人的注意义务,因未尽到注意义务而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场所”责任,指在宾馆、商场、银行、车站等公共场所,因场所的管理人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而发生致他人损害所承担的责任。二是组织者责任,指群众性活动的组织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造成他人损害,应当承担的侵权责任。
3、限制行为能力人在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遭受损害的责任。
4、医疗损害责任,又称为医疗事故责任、医疗侵权责任。医疗事故责任所涵盖的范围较为狭窄,引起此种责任的医疗活动只能是医疗事故。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给患者造成损害的,应由用人单位即医疗机构承担责任。在一般情况下,医务人员的过错都属于医疗机构的过错。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六十六条 行为人造成他人民事权益损害,不论行为人有无过错,法律规定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的,依照其规定。
第一千一百六十七条 侵权行为危及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等侵权责任。
第一千一百六十八条 二人以上共同实施侵权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㈢ 法律责任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法律责任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根据违法行为所违反的法律的性质, 可以把法律责任分为民事责任、行政责任、经济法责任、刑事责任、违宪责任和国家赔偿责任。
1、民事责任是指由于违反民事法律、违约或者由于民法规定所应承担的一种法律责任。
包括10种: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作、更换、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
2、刑事责任是指行为人因其犯罪行为所必须承受的,由司法机关代表国家所确定的否定性法律后果。
3、行政责任是指因违反行政法规定或因行政法规定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分为:行政处分(内部制裁措施)、行政处罚两种。其中行政处分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行政处罚包括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行政拘留;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4、违宪责任是指由于有关国家机关制定的某种法律和法规、规章,或有关国家机关、社会组织或公民从事了与宪法规定相牴触的活动而产生的法律责任。
5、国家赔偿责任是指在国家机关行使公权力时由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所引起的由国家作为承担主体的赔偿责任。
螺纹按用途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螺纹的用途和螺纹的牙型截面有密切的关系,
螺纹按其截面形状分为三角形螺纹、矩形螺纹、梯形螺纹和锯齿形螺纹等。其中三角形螺纹主要用于联接,矩形、梯形和锯齿形螺纹主要用于传动。螺纹分布在母体外表面的叫外螺纹,在母体内表面的叫内螺纹。在圆柱母体上形成的螺纹叫圆柱螺纹,在圆锥母体上形成的螺纹叫圆锥螺纹。螺纹按螺旋线方向分为左旋的和右旋的两种,一般用右旋螺纹。螺纹可分为单线的和多线的,联接用的多为单线;用于传动时要求进升快或效率高,采用双线或多线,但一般不超过4线。
三角形螺纹主要用于联接,矩形、梯形和锯齿形螺纹主要用于传动;按螺旋线方向分为左旋螺纹和右旋螺纹,一般用右旋螺纹;按螺旋线的数量分为单线螺纹、双线螺纹及多线螺纹;联接用的多为单线,传动用的采用双线或多线;按牙的大小分为粗牙螺纹和细牙螺纹等,按使用场合和功能不同,可分为紧固螺纹、管螺纹、传动螺纹、专用螺纹等。
圆柱螺纹中﹐三角形螺纹自锁效能好。它分粗牙和细牙两种﹐一般联接多用粗牙螺纹。细牙的螺距小,升角小,自锁效能更好,常用于细小零件薄壁管中,有振动或变载荷的联接以及微调装置等。管螺纹用于管件紧密联接。矩形螺纹效率高,但因不易磨制,且内外螺纹旋合定心较难,故常为梯形螺纹所代替。锯齿形螺纹牙的工作边接近矩形直边,多用于承受单向轴向力。
圆锥螺纹的牙型为三角形,主要靠牙的变形来保证螺纹副的紧密性,多用于管件。
法律责任一般有哪几种类型?
1。审计法律责任 【与审计有关的各种法律责任的总称。审计责任原来没有明确的法律界定,随着国家法律环境的完备和审计业务的发展...】
.
2。行政法律责任【指行政主体和行政人因违反行政法规范而依法必须承担的法律责任,它主要是行政违法引起的法律后果 】
3.医疗事故法律责任研究【在阐述现行法律法规关于医疗事故的一般定义及专业技术鉴定制度的基础上着重剖析了关于法律责任和医疗事故法律责任的各种理论学说及法律规定】
4.公证法律责任【是指公证机构,公证人员、公证当事人和参与公证活动的其他人员对其违反与公证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的行为所造成的危害结果所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5.民事法律责任定义 【违反民事法律规范,无正当理由不履行民事义务或因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分类 1、债务不履行的民事责任与侵权的】
6.税收法律责任【税收法律关系的主体因违反税收法律规范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税收法律责任依其性质和形式的不同,可分为经济责任、行政责任】
7证券法律责任地影响到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由于证券法律责任制度与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以及维护证券...不把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多地归结为证券法律责任制度】
屈光不正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屈光不正可分为以下几种型别:近视眼:近视眼近视力正常而远视力减退。在近视眼,光线成像于视网膜之前。主要原因是晶状体和角膜屈光力过强,眼轴过长。如果儿童时期发生近视,通常会随着年龄增长加重,直至成年。当生长发育停止时,眼轴已经变长。近视程度也减缓或停止。近视在成年早期白内障时也会有所发展,晶状体增厚使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高度近视,即近视度数超过-6.00D的近视终生都可能会发展。高度近视易发生视网膜脱离。近视用凹镜片或负镜片矫正。远视眼:远视眼远视力正常而近视力减退。在远视眼,晶状体屈光力弱,眼轴过短。多数儿童都有远视(“生理性远视”,因为远视在儿童期是正常的),生长到青春期时远视程度逐渐地减轻。随年龄增长,眼的调节功能逐渐减弱,远视引起“眼疲劳”征象,视物不舒服,视力下降。远视患者经常发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远视用凸镜片或正镜片矫正。老视:老视是年龄所致的正常生理过程。随年龄增长,晶状体弹性下降,调节功能减弱,看近时不能将光线成像在视网膜上。患者多因阅读吃力发现老视。正视眼的老视一般出现在40岁左右,临床表现为阅读时视力下降,视物不适感。远视眼者老视出现较早,40岁以前即开始;近视眼者出现较晚,40岁以后才出现。老视用凸镜片矫正改善近视力。散光:正常角膜中央是球面的。角膜表面非球面(散光)时,光线在视网膜上形成两条焦线。散光用非球面柱镜矫正。无晶状体眼:正常眼内晶状体在位称为有晶状体眼。如果晶状体被取出(白内障摘出术)则称为无晶状体眼。白内障摘出术后应补充屈光力的不足,尽量恢复手术眼的视力。发展中国家白内障术后最常使用白内障眼镜(高度球面凸镜片)矫正视力。接触镜和人工晶体植入也可以矫正无晶状体眼。未矫正的无晶状体眼视力通常在世界卫生组织所规定的“盲”的范围以内。以上是北京京通医院的眼科专家为您介绍的“”的相关内容。
葡萄膜炎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病因分类
按病因可将其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前者包括细菌、真菌、螺旋体、病毒、寄生虫等所引起起感染;后者包括特发性、自身免疫类、风溼性疾病、创伤性、伪装综合征等。
病理分类
可分为肉芽肿性和非肉芽肿性葡萄膜炎。以往认为肉芽肿性葡萄膜炎主要与病原体感染有关,而非肉芽肿性与过敏有关。实际上,感染和非感染因素均可引起两种型别的炎症,并且一些型别的葡萄膜炎,有时可表现为肉芽肿性,有时又可表现为非肉芽肿性炎症。
解剖分类
是国际葡萄膜炎研究组(1979)制定的分类,并得到国际眼科学会的认可,是目前最常用的分类法。此法将葡萄膜炎分为前葡萄膜炎、中间葡萄膜、后葡萄膜炎和全葡萄膜炎;同时,还对病程
虹膜炎
进行了规定,小于3个月为急性,大于3个月为慢性。[2]
1、前部葡萄膜炎(anterior uveitis)包括虹膜炎、前部睫状体炎,虹膜睫状体炎三种。
2、中间葡萄膜炎(intermediate uveitis)炎症累及睫状体平坦部、周边部视网膜、玻璃体基部。
3、后部葡萄膜炎(posterior uveitis)炎症累及玻璃体膜以后的脉络膜、视网膜组织。
4、全葡萄膜炎(panuveitis)指前部、中间、后部葡萄膜炎的混合型。
病理分类
葡萄膜炎的病因病机,主要是由于外邪侵袭,或有内热;多与肝、肾、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肝为多气多血之脏,肝主疏泄,肝开窍于目,肝经风热或肝郁化火,热邪上扰,灼伤眼仁,或嗜好肥甘厚味,酿成脾胃溼热,热邪上蒸于目,薰灼瞳仁,或素体阴虚,病久伤阴,肝肾阴亏,虚火上炎,目睛受损,或由眼部邻近组织病变波及眼内脉络致使气血瘀积。血回圈障碍而致病。
葡萄膜炎的发病原因和机制相当复杂,涉及有外伤感染,自身免疫等多种因素。主要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
1、感染性:由细菌、病毒、真菌、立克次体、寄生虫等病源体感染所致。
2、非感染性:又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
(1)外因性原因:是由外界致病因素所致。①感染性:如细菌、真菌等经外伤或手术创口直接进入眼内,易引起化脓性炎症。②非感染性:如机械性、化学性和热烧伤等均可引起葡萄膜炎,往往伴有眼部其他改变。
(2)继发性原因:是其他疾病继发引起的眼部葡萄膜炎症。①邻近眼组织炎症的蔓延,如严重的角膜炎或巩膜炎可引起虹膜睫状体炎。②眼内毒素或 *** 物的反应,如失明萎缩变性的眼球、长期视网膜脱离、眼内反复陈旧性出血以及恶性肿瘤坏死都可引起葡萄膜炎。
(3)内因性原因:①感染性:病原体或其产物通过血行播散,从身体其他部位进入眼内,例如有明显感染灶的转移或发生于感染源已清楚的疾病过程中。如结核、梅毒、钩端螺旋体病等细菌感染或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等病毒感染或弓形体病等原虫感染,以及蛔虫、囊虫等寄生虫感染等都可能引起葡萄膜炎。②非感染性:很多内因性葡萄膜炎检查不出病原体,往往有免疫异常表现。如晶体源性葡萄膜炎、交感性眼炎、Fuchs虹膜异色性虹膜睫状体炎、中间葡萄膜炎等,或伴有全身病如风溼病性关节炎的前葡萄膜炎、Vogt-小柳-原田氏病、Behcet病、系统性红斑性狼疮、结节病等。[3]
心力衰竭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为区分心力衰竭的型别,可根据不同的标准。将心力衰竭分为不同的型别,有助于更有针对性地采取治疗措施。?接下来就为大家介绍一下。 按起病发展速度区分,心力衰竭的型别为急性心力衰竭(包括急性肺水肿及休克)和慢性心力衰竭。 按心力衰竭的部位区分,心力衰竭的型别为包括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和全心衰竭,左心衰竭的病理变化为肺回圈淤血、肺水肿和组织灌注不足。右心衰竭的病理变化为体静脉回流受阻,器官淤血。全心衰竭的病理变化为静脉系统淤血和动脉系统供血不足,同时表现出双侧心力衰竭的特点。 按心力衰竭时心排血量区分,可分为高心排血量型和低心排血量型。高心排血量型心力衰竭,休息时心排血量比平常大,但相较发生心力衰竭前的心排血量仍有减少。低心排血量型心力衰竭,由于心肌舒缩功能受损或心脏整合功能不全等引起心排血量减少。 按心力衰竭时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区分,可分为收缩性心衰、舒张性心衰以及混合性心衰。收缩功能障碍性心力衰竭的心脏收缩无力,心排血量减少。舒张功能障碍性心力衰竭的心室主动松弛功能下降和心室僵硬度增加,充盈不足,心排血量减少。混合性心力衰竭同时具有收缩和舒张功能不全。 按心力衰竭是否有临床症状区分,可分为亚临床型心衰以及临床型心衰。亚临床型心力衰竭,又称隐性或无症状性心衰,患者心功能已减退,血流动力学异常,但临床上尚没有表现。临床型心力衰竭会有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出现。 以上内容就是对相关问题的介绍,相信大家看过之后,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统计资料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统计资料按不同的分类规则可分为不同的型别,这里主要按三种分类规则分类。
(1)按照所采用的计量尺度不同,可以将统计资料分为分类资料、顺序资料和数值型资料。分类资料是指只能归于某一类别的非数字型资料,比如性别中的男女就是分类资料。顺序资料是只能归于某一有序类别的非数字型资料,比如产品的等级。数值型资料是按数字尺度测量的观察值,它是自然或度量衡单位对事物进行测量的结果。
(2)按照统计资料的收集方法,可以将其分为观测资料(observational data)和实验资料(experimental data)。观测资料是通过调查或观测而收集到的资料,它是在没有对事物进行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得到的,有关社会经济现象的统计资料几乎都是观测资料。在实验中控制实验物件而收集到的资料则称为实验资料。
(3)按照被描述的物件与时间的关系,可以将统计资料分为截面资料和时间序列资料。在相同或近似相同的时间点上收集到的资料称为截面资料(cross-sectional data)。在不同时间上收集到的资料,称为时间序列资料(time series data)。
角膜老年环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角膜老年环起病缓慢,亚急性经过, *** 症状较轻,伴视力障碍。角膜侵润灶呈白色或灰色,致密,表面欠光泽,呈牙膏样或苔垢样外观,溃疡周围有胶原溶解形成的浅沟,或抗原抗体反应形成的免疫环……下面就请厦门眼科中心的专家针对于“角膜老年环症的型别”做一下介绍。 角膜老年环症可分为以下几种型别: 按解剖层次分深层、浅层。 (1)深层角膜老年环:炎症病变局限于基质的深部、后弹力层附近者。 (2)浅层角膜老年环:炎症病变局限于上皮层、前弹力层、基质的浅部。 从组织学上讲,炎性病变主要在上皮,有时波及基质浅层。 按解剖部位分中央部、周边部。 (1)中央部角膜老年环:炎症病变位于角膜光学区(中央区4毫米)者。多见于病毒性角膜老年环、匐行性角膜老年环、绿脓杆菌性角膜溃疡。 (2)周边部角膜老年环:炎症病变位于角膜的边缘部者。多见于急性卡他性角膜老年环、春季卡他性角膜老年环、泡性角膜老年环等。 按病理变化分急性、亚急性、慢性、化脓性、非化脓性、肉芽肿性。 (1)急性角膜老年环:起病急骤,症状剧烈,可迅速形成角膜溃疡或穿孔的角膜老年环性病变。如绿脓杆菌性角膜溃疡、匐行性角膜溃疡、淋菌性角膜老年环等。 (2)慢性角膜老年环:起病隐蔽、症状较轻、发展缓慢、病程较长、很少引起角膜穿孔的角膜老年环性病变。如角膜实质炎、盘状角膜老年环、霉菌性角膜老年环等。 (3)亚急性角膜老年环:发病过程介于急性和慢性之间的角膜老年环。 (4)化脓性角膜老年环:指凡引起角膜馈疡伴有脓性分泌物的角膜老年环。 (5)非化脓性角膜老年环:指凡不引起角膜溃疡或有溃疡但无脓性分泌物的角膜老年环。
什么是印象派?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印象派,也叫印象主义,19世纪60—9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画派。当时因克劳德·莫奈的油画《日出·印象》受到一位记者嘲讽而得名。
典型的就是梵高的《向日葵》
看了就知道是什么样的
印象主义画家又分为重光和色彩与重造型和素描两种型别,前者以莫奈、雷诺阿为代表,后者以德加为代表,卡米耶·毕沙罗则介于两者之间。
高校新增专业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其中,首都11所 “211工程”高校新增的16个专业,大都是能源类、奈米类、物联网类和新媒体类。从新增专业大类上看,能源类专业成为新增专业之王,同时有六所学校开设相关新专业,其次是物联网工程类和奈米材料与技术类。新增专业可分为三类:(1)最新:能源化学工程属于一个全新的专业,之前只在化学工程与工艺这个专业里涵盖过一点,主要关注怎么利用能源、对大自然造成较少的伤害。都是偏向化石资源,主要是煤、油和天然气。但能源化学工程在课程设定上则涉及以有效利用和低排放为目标,偏重于煤的利用和低碳经济。虽然能源类的专业已经遍布了众多理科院校,但能源化学工程和能源经济作为两个新兴专业,仍是有着较好的前景。(2)较新:物联网工程也已经在全国其余的高校开设过,但据目前的资料看,并没有相应的毕业生,因此,这个专业也属于较新的专业。(3)不新:在这几类专业中,奈米材料与技术这个专业并不是新鲜的专业,同类型的课程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开设,毕业生也早已经在全国各个研究院所里工作。)
㈣ 民法典规定的民事主体怎么承担民事责任
法律分析:《民法典》规民事主体包括了法人及自然人。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如果民事主体之间产生纠纷,侵权一方应按照民法总则中的相关规定承担民事责任,如果侵权方为多人,则根据相应规则分配责任大小。根据规定,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包括了道歉、赔偿、返还财产等等。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1、民事主体依照法律规定和当事人约定,履行民事义务,承担民事责任。2、二人以上依法承担按份责任,能够确定责任大小的,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难以确定责任大小的,平均承担责任。3、二人以上依法承担连带责任的,权利人有权请求部分或者全部连带责任人承担责任。连带责任人的责任份额根据各自责任大小确定;难以确定责任大小的,平均承担责任。实际承担责任超过自己责任份额的连带责任人,有权向其他连带责任人追偿。连带责任,由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
㈤ 民事责任构成要件的民事责任各构成要件的理解
1、民事违法行为的存在 。
(1)在法国民法上,并不区分行为的客观违法和主观违法性,采用的是过错原则,只要行为人有过错就应承担民事责任。从德国民法开始,区分了行为的违法性和主观过错,认为行为人必须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才能承担民事责任。
(2)作为责任构成要件的行为违法性问题(加害行为)在现代民法上,学者认为,由于民法调整的私人利益关系,不应过分强调行为的客观违法性,而主要应考察行为人是否具备主观上的过错,只要行为不当,就应承担由于自己的过失给他人造成的损害。如公路养路人致人损害的案例。
(3)从加害行为角度来讲,加害行为包括A、自己的加害行为与他人的加害行为;B、直接加害行为与间接加害行为;C、积极加害行为与消极加害行为(不作为的加害行为)。
2、 损害事实的存在‘。
(1) 所谓损害,是指由一定行为或事件造成人身或财产上的不利益,即不良后果或不良状态。从狭义上理解,仅指财产损失;从广义上讲,包括非财产的损害、消极的利益损失等。
(2)关于损害本质的学说
A、利益说。又称差额说。认为损害是指财产或法益所遭受的不利益状态。即一方面,将损害等同于受害人对此损害的利益关系,即损害不等于不利益,这实际上就意味着将损害转化为可计算的利益;另一方面,认为在衡量损害时,应当以受害人的财产状况为准确定其差额。
B、组织说。认为损害包括受害人财产上的积极损失和可得利益的损失,它是行为人的行为给受害人造成的一种不利益状态,要根据受害人受到法律所保护的利益遭受侵害后,客观上遭受的损失予以确定。最早由德国学者奥特曼(Oertmann)提出。
(3)损害的分类
A、直接损害和间接损害。
B、财产损害和人身损害。
C、物质损害和精神损害。
D、纯粹经济损失。是指受害人因为他人的侵害行为而遭受的经济上的损失,但是此种损害不是因为受害人所遭受的有形的人身损害或有形的财产损害而产生的经济损失。例如,某人开车肇事,撞坏机器设备,导致工厂不能开工,工人失业;某人开车撞坏电线杆,导致大面积停电而引发的各种损失等。
对于纯粹经济损失,两大法系都实行“排除规则”。其主要原因是:(A)契约、民事与纯粹经济损失的保护问题;(B)诉讼滥用的担心;(C)法律确定性需要;(D)经济利益和财产利益的区分(合同法是对期待利益的保护,民事行为法是对固有利益的保护);(E)被告行为的可责难性与其法律责任范围的不成比例。
但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英国民事法的判例扩大了保护范围,出现了纯粹经济损失的一般过失民事法保护的发展趋势。
对于纯粹经济损失,下列问题特别值得关注:
其一,是否以故意为必要.
其二,是一般规则还是例外规则.
其三,是作为损害的形式来确定,还是通过因果关系来确定。
(4)损害事实的构成要件
损害,要能够成为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
A、损害的可补救性;
B、损害的确定性;
C、损害是侵害合法利益的结果
3、违法行为与违法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法律上的因果关系或原因的认定,实际上就是法官站在法律政策和法律价值取向的角度,对具体案件中行为人责任的范围予以界定,主要有直接结果理论、可预见性理论和风险理论。
(1)直接结果理论。认为被告应为其对损害结果具有直接引发作用的民事行为承担法律责任,而不论对该损害结果的发生是否具有可预见性。
(2)可预见性理论。是为弥补直接结果理论仅能适用于故意民事的不足而提出的,认为在过失民事责任中,被告为其过失行为承担责任的损害应该是其可以预见的;但对于应如何确定对损害的“可预见性”,学者之间仍然存在较大争议。
(3)风险理论。主要是用来解决各类工业灾害、交通事故及其他高危事故民事案件因果关系的认定问题,该理论认为,被告从事高危行业、所有或持有高危物件,即使社会处于可能受损的风险之中,一旦损害发生,则应认为损害行为的实施者或致害物件的权利人或持有本身即为损害结果的法律上的原因,被告即应对他引入社会的某种异常危险承担责任。
责任成立因果关系讨论的是民事责任的构成问题,责任范围因果关系则属于损害赔偿责任范围问题。显然,后者往往涉及法律上的价值判断问题,并由此形成了最具代表性的几种因果关系理论:条件说、相当因果关系说、法规目的说。
(2)对因果关系性质的认识
在我国,曾经主张必然因果关系说其来源于前苏联民法,而苏联民法中的因果关系理论则来源于其刑法理论。对此,在把握因果关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A、应区分刑法中的因果关系与民法中的因果关系。在刑事责任的归责中,为了防止刑事责任的扩大化,避免刑罚功能的滥用,应采用必然因果关系说。但在民事责任的归责中,由于双方地位的平等性,民事人的行为造成他人损害时,似应偏重对受害人利益的保护,采相当因果关系说更符合民法的公平价值。对此,在英国法上,法官通过判例确定了所谓的“蛋壳脑袋规则”,其含义是:民事行为人只要违反了对他人的通常注意义务,就必须承担由受害人的个人体质易受损害的弱点(如心脏病、血液病)所带来的危险。
B、在多因一果的情形中下,为了正确地归责和确定责任范围,应区分不同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联性,即应采取“有条件的相当因果关系说”。具体要求是:(A)在判断损害事实和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时,必须查清案件的全部情况,并作为损害事实发生的全部条件。(B)在众多条件中,确定其中的主要条件或原因,避免因果关系的链条拉得过长。如,司机甲因司机乙请假未上班,单位只好要甲替乙顶班,甲的未婚妻丙约甲在晚上见面,甲为赶赴约会,在送货后超速行车,不慎撞伤路人,则乙不应对此负责。又如,雇主甲因违章作业造成雇工乙的伤害,并送往医院治疗,但由于医院怠于履行职责,致病人死亡,此案中,医院应负主要责任。
(3)因果关系的推定
所谓因果关系的推定,就是指在损害发生以后,数个行为人都有可能造成损害,但是不能确定谁是真正的行为人,或者因果关系难以确定时,法律从公平正义和保护受害人的角度出发,推定行为人的行为与损害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其特点在于:
A、其适用的前提是受害人就事实上的因果关系举证面临障碍;
B、其适用的目的是保护受害人;
C、在因果关系推定的适用过程中,要由法官根据经验法则进行推定;
D、因果关系推定的适用原则上应当由法律规定;
E、受害人并非完全不承担对因果关系的任何举证义务。
2、因果关系推定的适用范围。主要包括:(1)产品责任;(2)环境民事责任;(3)医疗事故责任;(4)证券民事责任。
(4)不作为民事责任中的因果关系问题
A、对不作为民事责任因果关系的理论争议
(A)否定说。否定说认为,当原告遭受第三人的不法行为或者犯罪行为的损害时,原告只能要求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不得要求第三人以外的被告承担民事责任,被告不对原告承担民事损害赔偿责任,因为被告安全注意义务违反的过失行为同原告的损害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如果被告与原告之间具有契约关系、且契约对安全注意义务予以了明确约定,则被告应承担合同义务之违反的契约责任。
(B)肯定说。肯定说则认为,违反安全注意义务的不作为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不应当从“是否加害行为导致了损害的发生”这一事实上的因果关系层面来理解,而是应当从“如果负有安全注意义务的人达到了应有的注意程度、实施了其应当实施的行为,是否可以避免或者减轻损害后果”的角度来理解。如果经营者实施了其应当实施的作为行为,损害后果就不会发生或者可以减轻,则认为存在因果关系;否则,则不认为存在因果关系。
从根本上来说,对这种因果关系的认识必须着眼于不作为行为的社会价值以及不作为民事责任与作为民事责任的关联性等方面的考察:
首先,就不作为行为的社会价值来看,正如社会行为论学者所指出的,不作为在物理意义上是“无”,但在社会意义上则仍然可以评价为“有”,因为不作为皆是以不履行特定的作为义务为前提的,对这一积极作为义务的违反仍然具有社会价值(否定的社会价值)。即:从法律规范调整的社会关系角度来看,作为是一种公然侵害他人权利的行为,不履行自己应当并且能够履行的义务的不作为同样是一种侵害他人权利的行为,两者具有等价性,即在否定价值上是相同的;从行为所具有的违法性来看,作为与不作为具有共同的违法性本质,均表现于对一定社会关系的侵害,如权利或法益的侵害、危险等。
其次,就不作为民事责任与作为民事责任的关联性来看,正如冯·巴尔教授所指出的:“这一两分体系的主要目的是避免归责中的一些问题。概括地讲,作为就是指民事行为人在受害人的法益上制造了危险;不作为则是未排除威胁到受害人的危险。精确一点就是:在作为行为中被主张权利者自己启动了具有法律意义的因果链;而在不作为中则是未中断这一因果链。”
(C)从因果关系所体现的社会公共政策要求来看,无论是英美法系国家还是大陆法系国家,都是将法律价值和法律政策作为考量因果关系的重要的因素,都会体现出民事行为法所承载的社会公共政策功能。就违反安全注意义务的不作为民事责任而言,由于宾馆、酒店、歌舞厅、银行、商场、停车场等公共场所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安全威胁,不法分子的违法、甚至犯罪行为给进入这些场所的消费者、潜在消费者或其他人的生命、身体及财产安全带来严重的损害,使得法律在采取严厉措施打击、制裁不法分子的同时,也不得不出于对公共安全的考虑和消费者利益保护的要求而赋予经营者、组织者或其他人一定程度的安全注意义务。当被告违反这一注意义务而造成消费者损害时,基于法律政策的要求而认定被告违反安全注意义务的消极不作为与原告损害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并责令被告对原告承担过错民事责任。
(D)就被告不作为与原告的损害发生的效果或原因力来看,根据刑法上不作为犯罪的因果关系理论,一部分不作为有起果性,另一部分不作为具有防果破坏性。如果将上述理论运用于不作为民事责任,则可以认为:不作为的起果性可以适用于古典危险活动、一般危险活动(如公众集会、举办露天歌舞晚会等)或现代工业活动中的某些危险活动(如道路交通、产品责任)等领域,因为这些领域危险源的开启或维持者负有采取合理措施防范损害发生的注意义务,未采取合理措施而导致损害发生的,则其消极的不作为具有起果性,即是引起损害结果的原因;而在经营者提供服务的设施设备或服务行为或过程本身有瑕疵而导致消费者的人身或财产遭受损害时,或者是因第三人的不法侵害使消费者的人身或财产遭受损害时,则其不作为具有防果性,即如果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则可以防止、制止损害结果的实际发生,但由于经营者并未采取积极的措施而使损害发生,因而其不作为与原告的损害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可见,刑法上的不作为犯罪的因果关系理论亦能为不作为民事责任因果关系的认定提供依据。
B、不作为民事责任中因果关系的判断标准
其一,不作为行为人负有特定的作为义务。
其二,不作为行为人必须具有履行这种作为义务的能力。
其三,就不作为民事责任因果关系的具体判断来看,应当采用“如果负有安全注意义务的人采取了特定的积极行为就能防止或制止损害后果的发生”来判断因果关系的有无,即以“若有A,则无B”作为因果关系的测试规则。即:如果经营者、组织者或其他人履行了他应当承担的合理限度内的安全注意义务(若有A),则就可以避免或减轻受害人遭受的损害(则无B),此时即应认定被告不作为与原告损害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如果被告履行了对他人的安全注意义务,但仍然无法避免或减轻损害发生的,或者因客观情况导致行为人没有履行安全注意义的能力的,则应当否定被告不作为与原告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
其四,就不作为民事责任因果关系的举证而言,由于被告的不作为通常并不是损害后果发生的真正原因,而损害后果之所以发生完全是由于其他原因如自然原因、受害人自己的过错、甚至是第三人的不法加害行为造成;被告不履行安全注意义务只是加大了损害发生的盖然性,或者说如果被告履行了必要的安全注意义务,则极有可能避免损害的发生。因此,受害人无须证明消极不作为行为与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而只需证明:被告对原告负有特定的作为义务;被告有履行积极作为义务的能力;被告不履行该义务与损害之发生存在着高度的可能性即盖然性,如果被告履行了自己的作为义务,损害就极有可能被避免。
4、行为人主观上必须有错。
(1)过错的理论
对于过错,民法上有两种不同的认识,一是主观过错说,二是客观过错说。事实上,民法上的过错,首先应是指行为人的一种主观心理状态,即是否存在故意或过失。但在推定过失状态时,又是以是否尽一个通常人注意义务来作为客观判断标准的,这体现了行为人的过失行为实施时的意识支配状态。
(2)过错的形态
A、故意。
B、过失。包括一般过失和重大过失。
(3)不作为的过错(不作为的民事责任问题)
㈥ 《民法典》的归责原则是什么
一、《 民法典 》的归责原则是什么 归责原则是关于 侵权责任 “归责”的基本规则,即行为人因为何种事由被要求承担责任。归责原则构建了侵权类型,即 过错责任 、 过错推定责任 、严格责任类型。归责原则对应着侵权责任的基本分类。三种归责原则对应了各种侵权责任的具体类型,它们在构成要件、免责事由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过错责任、 过错推定 和严格责任对行为人所强加的责任是有区别的,就行为人来说,严格责任最重,过错推定次之,过错责任最轻。对受害人的保护也不相同,从受害人的角度考虑,在责任的选择上应选择对其最为有利的责任。 现代 侵权法 出现了一般条款和类型化相结合的模式,适应此种发展趋势,我国《民法典》采取了“一般条款 类型化”的模式。所谓一般条款,是指在成文法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成为一切侵权请求权之基础的法律规范。所谓类型化,是指在一般条款之外就具体的 侵权行为 类型作出规定。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依照法律规定推定行为人有过错,其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归责原则确定了不同的责任构成要件。例如,过错责任的构成要件是三要件或者四要件,严格责任的构成要件不能按照一般的责任构成要件来确立。 归责原则还确定了不同的减轻和免责事由。就一般侵权责任的免责事由而言,其需要符合侵权责任的一般构成要件,如果不符合构成要件,就不构成侵权责任。如果具备了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如受害人的故意、第三人行为、不可抗力、 正当防卫 、紧急避险等,既可能表明行为没有过错,也可能表明没有因果关系,所以,也可以认定为侵权责任不成立。因此,法律规定的上述免责事由,都可以成为一般侵权责任中的免责事由。但是,在 特殊侵权 责任中,需要具备特殊责任的构成要件和免责事由才能减轻或免除责任。 二、 过错责任原则 的规定 过错责任是指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的侵权责任。过错责任原则是指以过错为归责的依据,并以过错作为确立责任和责任范围的基础的归责原则。 以下是几种典型的过错责任形态。 1. 网络侵权 ,指发生在互联网上的各种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行为。具体包括两项规则:一是通知规则或提示规则,即“通知——删除”责任,指在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实施侵权行为时,只有在受害人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以后,网络服务提供者才有义务采取必要措施以避免损害的发生或扩大;二是知道规则,指网络服务提供者只有在知道网络用户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时,才有义务采取必要措施,以避免损害的发生或扩大。 2.违反安全保障义务责任,指行为人依据法律规定、合同约定或先前行为等负有对他人的注意义务,因未尽到注意义务而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场所”责任,指在宾馆、商场、银行、车站等公共场所,因场所的管理人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而发生致他人损害所承担的责任。二是组织者责任,指群众性活动的组织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造成他人损害,应当承担的侵权责任。 3.限制行为能力人在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遭受损害的责任。 4. 医疗损害 责任,又称为 医疗事故责任 、医疗侵权责任。医疗事故责任所涵盖的范围较为狭窄,引起此种责任的医疗活动只能是 医疗事故 。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给患者造成损害的,应由用人单位即医疗机构承担责任。在一般情况下,医务人员的过错都属于医疗机构的过错。 三、过错推定的规定 过错推定,也称过失推定,指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依据法律规定,推定行为人具有过错,如行为人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过错推定是根据法定的基础事实,推定侵权人有过错。过错推定采取 举证责任 倒置的证明方式,如果行为人未能有效证明其没有过错,则人民法院最终得以认定其具有过错,并据此确立侵权责任。 过错推定的典型形式是道路 交通事故责任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规定,“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 交通事故 ,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没有过错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赔偿责任;有 证据 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有过错的,根据过错程度适当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赔偿责任;机动车一方没有过错的,承担不超过百分之十的赔偿责任”。因此,机动车一方只有在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情况下,才能承担“不超过百分之十的赔偿责任”。也就是说,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后,首先推定机动车一方有过错,只要机动车一方不能证明其没有过错,则其需要承担全部责任。 四、严格责任(无过错责任) 的规定 严格责任,是指行为人的行为造成他人的损害,不论该行为人是否具有过错,如不存在法定的免责事由,都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严格责任归责的基础在于风险活动,行为人的免责事由受到严格限制。 1.产品责任,指产品生产者、销售者因产品具有缺陷对他人生命、身体、健康或财产造成损害依法应承担的 民事责任 。第一,扩大了损害的概念,从比较法上看,各国大多认为产品损害主要是指缺陷产品以外的损害。我国《民法典》将损害扩大到缺陷产品自身的损害。第二,规定了召回制度,增加了召回义务。这实际上是在 食品安全法 的基础上,将召回制度扩大适用,有利于保护消费者权益,防患于未然。第三,采用了多种责任形式。除规定损害赔偿外,还规定了排除妨害、消除危险等责任形式。第四,规定了惩罚性赔偿。 2. 环境污染 侵权,指因环境污染而发生的侵权责任。一是确立环境污染责任的 严格责任原则 。我国《民法典》确立了严格责任原则,使得符合排污标准排污导致损害的受害人仍然可以获得救济。二是确立了举证责任倒置的规则。在总结立法和司法经验的基础上,为了减轻受害人的举证负担,强化对受害人的救济,实行举证责任倒置。三是确立了数个污染者致人损害的按份责任。 3.高度危险责任,指因高度危险作业或高度危险物导致他人损害而应当承担的侵权责任。高度危险责任的归责基础是危险。《民法典》第1240条规定:“从事高空、高压、地下挖掘活动或者使用高速轨道运输工具造成他人损害的,经营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能够证明损害是因受害人故意或者不可抗力造成的,不承担责任。被侵权人对损害的发生有过失的,可以减轻经营者的责任。”一是与《民法典》相比较,该条对高速运输工具,改为“高速轨道运输工具”,其主要指铁路、地铁、轻轨。二是增加了“地下挖掘活动”,这是考虑到地下施工事故频发等,如地铁的建造导致事故的发生。三是规定了减轻责任的事由。完全适用比较过失,即使一般过失也可以导致减轻责任,这是高度危险责任中的例外。这主要是考虑到我国铁路等经营的特殊性,需要适当减轻其责任。 4.动物致人损害,指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人身或财产损害而应由动物的饲养人、管理人等承担侵权责任。 五、侵权责任的形态 侵权责任形态是指确定侵权责任在侵权法律关系当事人之间进行分配的形式。由于承担侵权责任主体的复杂性,责任形态既有单独责任,又有多数人责任。在多数人责任中,又包括 连带责任 、 不真正连带责任 、补充责任、按份责任等。 (一)连带责任 所谓数人侵权中的连带责任,是指数个侵权人实施了共同侵权行为、共同危险行为、以聚合的因果关系表现的无意思联络的数人侵权行为人,依法应当向被侵权人 承担连带责任 。共同侵权行为而产生的连带责任是法定责任,不因加害人内部的约定而改变。加害人之间基于共同协议免除某个或某些行为人的责任,对受害人不产生效力,也不影响连带责任的适用。 我国侵权法在数人侵权行为的规则上非常有中国特色。 首先,《民法典》从“共同”这两个字上区分了共同侵权行为和无意思联络的数人侵权。 其次,关于共同危险行为。指数人实施的危险行为都有造成对他人的损害的可能,其中一人或者数人的行为造成他人损害,但不知数人中何人造成实际的损害。我国《民法典》修改了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在抗辩事由方面,以确定具体侵权人为抗辩事由。 第三,我们吸取了欧洲私法一体化进程中取得的最新经验,规定了累积的因果关系(也有学者译为并存原因、原因力竞合等)。这就在法律上规定了以累积因果关系表现的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它是指数个行为人分别实施致害行为,各个行为均足以导致损害结果的发生。 (二)按份责任 按份责任,是指数个责任人各自按照一定的份额对 债权人 承担的赔偿责任。在无意思联络的数人侵权的情况下,行为人对外也可能承担按份责任。规定了部分的因果关系,又称共同的因果关系,指数人实施分别侵害他人的行为,主观上并无意思联络,由加害人分别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三)补充责任 补充责任,是指在不能够确定实际加害人或加害人不能够承担全部责任的情况下,由补充责任人在一定范围内对受害人直接承担赔偿责任的责任形态。补充责任的主要特点在于:第一,补充责任具有次位性。在补充责任的情况下,行为主体和责任主体发生了分离,行为人承担责任的同时,还可能使行为人之外的人承担责任,责任主体不一定是直接的行为人。补充责任是一种第二顺序的责任。第二,补充责任具有从属性。第三,补充责任大多是一种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 (四)相应的责任 所谓相应的责任,是指根据补充责任人的过错程度和原因力大小承担的责任。我国规定了“相应”的责任。第一,相应责任一般是对外责任,即对受害人承担的责任。第二,相应的责任也可能是对外应负的责任份额。第三,相应的责任常常是对补充责任的限定。 相应的补充责任,首先应当确定相应的份额,如果需补充范围超过相应份额的,以相应份额为准;其次,如果需要补充范围小于相应份额的,以实际需要补充的份额为准;再次,需要确定在补充责任的范围内,应当承担多大的相应责任。 (五)补偿责任 所谓补偿责任,通常是指在侵权人没有过错的情况下,基于公平依法由其向受害人承担的适当的补偿责任。所谓公平责任,就是指在法律规定的情形下,根据当事人双方的财产状况等因素,由双方公平合理地分担损失。补偿责任主要特点在于:第一,补偿责任主要是一种公平责任。第二,补偿责任的责任范围是有限制的。第三,补偿责任主要由法官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六)不真正连带责任 不真正连带责任,是指数个责任人基于不同的原因而依法对同一被侵权人承担全部的赔偿责任,某一责任人在承担责任之后,有权向终局责任人要求全部追偿。 六、责任的承担方式 侵权责任承担方式是指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的具体方法。我国一共列举了8种责任形式,但还没包括 精神损害赔偿 和惩罚性赔偿两种责任承担方式。此处主要探讨 死亡赔偿金 和精神损害赔偿。 (一)死亡赔偿金 我国法律规定了在侵害生命权的情况下应当赔偿死亡赔偿金。严格地说,侵害生命的赔偿并非赔偿生命的价格,而是赔偿因侵害生命权所引发的财产损害和 精神损害 。确立了同一案件适用同一 赔偿标准 的原则。具体来说包括如下内容:第一,必须适用于同一案件,即同一侵权行为而导致的损害结果。同一侵权行为可以是因过错而实施的侵权行为,也可以是没有过错法律规定应当承担责任的侵权行为。从实践来看,同一案件主要是指适用严格责任的案件,如机动车事故责任案件、产品责任案件、工作物致害责任案件等。第二,必须是因同一侵权行为造成多人死亡。例如,在同一交通事故中导致多人死亡,或者因同一矿难而导致多人死亡。在通常情况下,同一侵权行为导致多人死亡,引发众多受害人的损害。正是因为人数众多,采用同一标准赔偿,既减轻了受害人的举证负担,又避免受害人之间相互攀比,而且,有利于提高 诉讼 效率。第三,可以以相同数额确定死亡赔偿金。此处所说的“可以”并不是必须或应当,因为虽然这种方式有其优点,但实际情况中案情复杂,如果一概坚持同一标准,也可能带来新的问题。 (二)精神损害赔偿 精神损害赔偿,是指自然人因人身权益受到不法侵害而导致严重精神痛苦,受害人因此可以就其精神痛苦要求金钱上的赔偿,以对受害人予以抚慰并制裁不法行为人。与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相比有两个变化:一是将精神损害赔偿仅限于侵害人身权益,而不包括侵害财产权益;二是进一步限制了责任构成要件,要求造成严重精神损害后果才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所谓严重后果,是指超出常人可以承受的痛苦程度。 对于归责情形要具体看情况来把握操作规则,其中我们需要正确的认定侵权行为的种类,包括对方侵权的构成要件,同时举证一方也要承担相应的举证责任,侵权责任同时也包括过错,无过错和公平责任的原则。
㈦ 一般民事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和承担责任的构成要件有那些
一、民事责任归责原则的历史演进及简要评价
归责原则是责令加害人承担责任的依据。在民法史上,概括地说共出现过四种类型
的归责原则。最早的是古罗马法奉行的结果责任原则,即只要给他人造成损害,就负赔
偿责任。该归责原则虽有利于对受害人的救济,却对加害人的要求过于严格,容易造成
人们在日常行为中的缩手缩脚。
植根于文艺复兴与启蒙思想承认人的个体主体性—平等、自由、人格尊严基础上的法国民法典首次提出了过错归责原则。其哲学基础是每个人都有行为自由,除了他应
为其自身的原因(过错)承担责任外不应再受到其它外在的限制。这一原则在当时与私
有权神圣不可侵犯、契约自由并称为法律的三大基石。直到今天在民法领域仍有着重要
影响。其基本内涵是加害人有过错则承担责任,无过错则不承担责任。
过错归责原则从其出发点来说赋予民事主体以行为自由尽管有积极意义,但给受害
人实现损害赔偿造成了一定困难。因为受害人如果要获得损害赔偿,必须证明加害人主
观上有过错,有时却难以证明。所以为了保护受害人的利益,法律又在过错原则的操作
手段上作了技术处理,即特定情况下让加害人负举证责任,证明其对损害的产生无过错,
这就是过错推定原则的初衷和来源。过错推定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对受害人的保护有积极
作用,但在特定情形下即使运用该原则仍达不到保护受害人的目的。如特定的工业污染,
要加害人举证其无过错非常容易。因为加害人很容易列举大量事实如技术设备已采用了
最先进的,亦征得了特定行政机关的许可和环保部门的同意等。在各方面都尽到了足够
谨慎的情况下,我们很难再说该工厂有过错。可是如果不让该工厂承担损失,该损失实
际上全部转嫁给了受害人。这对无辜之受害人实在不公平。即使我们可以找到社会发展
有时必须以损害环境为代价之理由,损害也不应只由受害人承受,而应由整个社会承担。
在环境、产品质量问题等方面,由于涉及大量专业知识,要受害人证明加害人的主观过
错极其困难,需要的时间、资金等成本也很巨大。这样,加害人和受害人在经济地位、信
息和科技的掌握程度等方面存在事实上不平等的情形下,法律又设计了专门的无过错归
责原则来保护处于弱势一方受害人的利益。
所谓无过错原则,即只要加害人的行为或物体给他人造成了损害,就承担损害赔偿
责任,而无其它任何特殊免责事由。一定要说有的话,那就是当受害人对该损失存有故
意时,可免除加害人的责任,但这又是所有责任形态的一般免责事由。所以说,诸如不
可抗力、意外事故等都不是无过错责任的免责事由。在这一点上,有些学术研究者和法
律实践者是存有误解的。无过错原则非常严格,在英美法上相类似的责任形态称作严格
责任。该责任形态包含了一定的价值取向,即法律保护社会上相对于大工业者、经营者
来说,在经济、信息、科技力量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的单纯社会个体如消费者等,从而
加重加害人的责任。由于该归责原则对加害人过于严格,必须有条件地予以适用。该条
件的设定取决于特定历史条件下法律的价值判断,只有法律明文的条件下才可以适用。无
过错原则并不是一个普遍适用的原则。因为其明确的价值取向一开始就是在双方当事人
事实地位不平等的情形下保护特定受害人的利益而加重加害人的责任。
社会上仍有些案例无论适用无过错归责还是过错归责都不能达到公平的结果。那就
是如果双方当事人在事实地位方面各种实力差别不大,加害人主观无过失造成他人损失,
适用无过错原则对加害人则过于苛刻。举例说,一汽车驶过带起的石子把行人打伤;到
朋友家做客,与朋友共坐一长凳,凳腿折而同时被摔伤。若适用无过错归责原则,该司
机或受害人的朋友必须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且没有任何免责事由。这对即使做到了足够
谨慎也无法避免事故发生的司机或出于好意且做到日常生活之注意的朋友实在不公平。
那是否可以适用过错责任(含过错推定)原则呢?若适用该原则,受害人很难证明对方
有过错,加害人却相对容易证明自己无过错。因为加害人可证明无论如何注意也避免不
了损害的发生如第一例,或者自己置于相同危险之下并无过错害及他人如第二例。这样,
无论是无过错原则还是过错原则都很难达到令双方当事人满意的公平结果。
无过错原则对受害人保护有利,但对无辜之相对人(加害人)实在苛刻。过错原则
增加了受害人的举证困难,有时并且因此得不到损害救济,后果更不公平。因为当受害
人的损害得不到赔偿时,其实质是由受害人自己承担了全部损失。我们可以认为加害人
没有任何过错或者过错不能被证明而令其承担责任不公平,但让无论从那一个方面来说
都无任何过错的受害人承担全部损失,无论从法理还是从社会常情更不易被理解和接受。
正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现象,法律又创设了公平责任原则,即由双方当事人合理分担损
失的原则。该原则包含了合乎法律宗旨和社会常情的最新理念。
二、现代意义民事责任归责原则的确立
通过对民事责任归责原则的历史分析,我们发现以往的归责原则种类繁多,功能和调整对象又各不相同。它们在各自发挥其制度设计的作用的同时,又都存在自身缺陷。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是对民事责任目的或者功能的误解。
以往我们提到民事责任首先想到的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保障手段。这种理解本
身并非不正确,但它侧重的是对加害人的制裁。传统民法基于过错归责原则令加害人承
担的惩罚性损害赔偿,目的就在于通过“使加害人不得利”的价值取向使其得到惩罚、制
裁。“如果法律允许某人从其不法行为中牟利,法律就是一纸空文”,就是该传统观点的
典型反映。民事责任的功能主要是制裁加害人吗?主要是通过制裁加害人使其不再犯错
误、不再有过失吗?不是的。民事责任是民事主体进行民事活动的最后保障,其功能应
该放到民事活动整个环节中考虑。这样,民事责任功能的出发点至少应和民事活动所欲实现的目的相一致。民事主体进行民事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其正当利益,基本利益形
式是人身利益和财产利益。民事责任目的应是如何保障受害人的这些利益得到恢复和弥
补,而不是惩罚加害人。这一点恰恰与公法责任有很大的区别。公法责任旨在严惩对社
会公共安全造成重大危害之人,体现惩罚性理所当然。私法责任主要调整当事人之间在
日常民事交往中因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等方面的不同经常产生的误会和分歧以及在日常
生活中因人自身或者人之外的意外变故时常发生的争议,因此如何平衡日常生活中这种
正常的利益失衡状态才是民事归责原则首要的考虑。
如果按照这种回归本原意义下的民事责任目的考虑归责问题,那么填补损害才是最
主要的,主观过错与否将不再是主要考虑的问题。其实,从过错归责、无过错归责到公
平责任反映出的从侧重保护加害人、到绝对保护受害人再到合理分担损失的制度价值取
向,也说明把归责原则的功能定性为填补损害是符合责任制度发展趋势的。何况,以当
事人的主观过错来考虑归责问题并不是思考这一问题的必然思路,因为过错与责任很难
说有必然的联系。要说明这一点,必须从检讨过错归责原则开始。
过错归责原则的最大价值体现在尊重主体之人格,维护人类之尊严。它使民事主体
可以依其自身意志自由为民事行为,基于其自身的理性思考自由选择、自由判断其行为。
同时过错归责原则也要求行为主体对其行为后果负责。这是该原则对加害人行为高要求
的一面,即如果加害人造成的损害是因过错引起,法律不但令其承担全部损害赔偿,必
要时还附以其它惩罚性的制裁手段。过错归责原则通过制裁过错来保障实现人的基本价
值。人格尊严的承认和背后蕴含的对加害人行为的高度要求,是过错归责原则的最大特
征。对过错归责原则的这些积极价值,学者也都持肯定态度。“过失责任肯定人类自由,承认个人抉择、区别善恶之能力。个人基于其自由意思决定,从事某种行为,造成损害,因其具有过失,法律予以制裁,使其负赔偿责任,最可表现对人类尊严之尊重。’,“主张以过错为根据的侵权行为法与人的尊严相联系,看来并非武断,它有着一定的教育意义。’,在实践中,如果站在加害人的角度,令其对过失负责是自明之理;加害人如没有过失则不必负赔偿责任,也是自然地符合逻辑。过错归责原则操作上的困难和认识上的局限却阻滞了现代民事责任制度的发展。操
作上的困难体现在实践中主观过错很难认定,从而使受害人不能获得赔偿。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在许多案件里,因为不可能认定侵权行为人的主观责任(故意或过失),而主
观责任是任何侵权行为请求权的要素,于是就不能有赔偿。’,认识上的局限体现在过错
归责原则哲学基础的历史错位。过错责任从一开始就是站在独立的个体角度来思考和认
识间题,这是与当时承认个体性的哲学基础相吻合的。过错原则的出发点是,人应是独
立的自由的理性个体,可对自己的行为做出理性选择,当然亦应对其错误行为负责。其
归宿点是,通过制裁该行为,以减少或避免之。但当我们转换一个视角即从社会的角度
重新审视和观察该归责原则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时,就会发现人犯错误原来是一种常态、不
可避免。
先来重新分析过错归责原则的出发点,人是否永远能够做出理性选择,人的理性能
否阻止人不会犯错误。当从一个具体的案例如汽车司机把人撞伤,我们认为该司机有过
错从而令其承担责任时,理由似乎很充分。可是当从社会的角度来重新观察汽车肇事时,
就会发现汽车肇事原来是社会常态。今天该司机可以说有过错,但你能说全国各地乃至
世界各地每天都发生的类似事件,司机都有过错吗?今天该司机可以保证不犯错误,但
他能保证永远不犯错误吗?对于具体一个人来说,过错或许有些偶然,但相对整个社会
来说,过错却是必然,因为人犯错误是一种客观存在。“任何一个正常的人,每天都在犯
错误。从社会角度出发,让有过失之人承担责任似乎并不能让人信服,因为“大多数侵
权行为从道德角度讲是无辜的。吻詹姆斯也指出:“招致侵权事故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大
量的交通事故是工业化社会不可缺少的副产品,把这样的责任归咎于个人是毫无意义
的。”再从过错归责的归宿点来说,其本意是通过惩罚有过错之人以减少或避免过错行
为的发生。但从法国民法典到今天为止的近两个世纪里,人犯错误的行为一点也没有得
到避免和减少。理由很简单,那就是人犯错误的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根本就没有必然的
直接联系。“当一个小心的司机造成交通事故时,另一个醉酒的、大意的司机可能很幸运
地安全行驶到目的地。”“侵权行为人过错的承担程度与造成损害的程度无关,因此,与
民事责任也无任何关系。这并不是在为有过失之人寻找法理上的免责事由。过错归责原则的反面是无过错便无责任,“意味着大多数事故受害者必须自己承担它们的损失,而不问他们是否有过
错。”即如果不让造成他人损害的无过错或不能证明其有过错的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
其实质便是有时让无辜之受害人承担了全部损害后果,这更不符合法律之本意与社会常
情。我们所要做的不是谈论要不要由加害人承担责任,而是怎样合理分担受害人的损失。
民事法律责任之本意亦应是如何合理分配不幸损失,而不是如何企图制裁和消灭侵权和
违约行为。从对过错归责原则的检讨中,也说明了对责任之本质重新理解的必要性,即
应回归到对受害人补救的目的上来。现代意义的归责原则应以填补受害人的损害为原则。
这也不是又回到结果责任上来了。因为在填补受害人的损害时必然要考虑诸多因素,
如加害人有无免责事由,受害人有无过错等。如果要对我所理解的民事责任用简短的术
语概括,可概述为“填补损害,免责除外”归责原则。
三、“填补损害,免责除外”归责原则的具体理解
“填补损害,免责除外”归责原则首先意味着以损害的发生作为责任的唯一构成要件。
加害人只要给他人造成损害就应承担责任,受害人只要无辜受损就应该得到填补。同时
该原则下加害人也有特定的免责事由存在,但他必须负举证义务。免责事由的确定没有
公式性的规则,只能具体案例具体分析。有以下几点须强调指出:
1.为了保护在占有信息、掌握科技、控制财力等方面处于事实地位不平等的弱者一
方当事人的利益,主要是指与厂矿企业相对应的单纯的自然人(消费者个体)而言,法
律明确规定只要消费者个体受有损害,就应获得赔偿。此即传统意义上大陆法系的无过
错责任和英美法系的严格责任形态。该情形下,一般没有免责事由。
2.一般情况下,加害人只要举证不出免责事由都要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但要根据侵
权或者违约的具体情形如有无不可抗力、意外事故、当事人的主观过错、因果关系等因
素来确定加害人的具体赔偿范围。该归责原则并没有取消过错、因果关系等要素的作用,
只是认为其作用不应体现在判断责任的是否成立上,而应被用来判断损害赔偿范围的大
小上。实践中,如果加害人举证不出免责事由,受害人对其损害无任何过错,加害人就
应负全部赔偿责任;受害人对其损害有过错,可相应减少加害人的部分赔偿责任。如果
加害人尽管举证不出免责事由,但能证明其对加害无过错如损害是因不可抗力引起,而
受害人亦无过错的,由双方当事人依具体情形分担损失,受害人有过错的,由受害人承
担主要损失。至于损害赔偿的具体范围,主要应把过错和因果关系结合起来考虑。笔者
以后对此会有专文论述。
3.在该归责原则下,如果损害是因加害人的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则不存在任
何免责事由。因为任何法律制度之本质都是保护善意之人,惩诫恶意之人。如果损害是
因受害人的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该原因则是一切损害的免责事由。因为任何法律
制度都不保护恶意之人。
这一归责原则使责任承担(损害赔偿)的价值取向完成了从“使加害人不得利”到
“使受害人无辜不受损”的转变,使得加害人在通常情形下的责任承担具有了严格性。在
这一归责原则下,加害人想免除责任很困难,因为他要寻找一个令法官信服的免责事由
并不容易。但该原则的确立却是符合社会常情、法律及社会发展趋势的。
受害人受到损害理应获得赔偿,这是自明之理。如果加害人找不到免责事由而承担
赔偿责任,对其也没什么不公平。所以该归责原则易于被人们理解和接受。何况从社会
实证考虑,在受害人提出的侵权或违约诉讼中,只要受害人不是故意受损,得不到保护
的案例很少。这是该原则符合社会常情之处。
该原则的确立又符合了法律发展趋势。现代私法领域关于责任归责,已有从淡化考
虑当事人的主观因素转向着重考虑损害事实因素的趋势。“几十年来,技术进步造成的危
险有必要免除侵权行为请求权的主观要件。’,在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合同法广泛采用
严格责任制度就是明证。在侵权责任中,也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侵权赔偿的根
据是补偿,而不是过失。”
新归责原则侧重对受害人补偿而非对加害人惩罚的价值取向,也促成了责任(损
害)向社会转化和社会保障(保险)制度配合法律制度的良性互动。由于该原则使加害
人很难逃避赔偿责任,他如果要减轻赔偿责任的话,最好的途径就是通过投保的方式把
责任向社会转化。正是法律责任制度才促成了保险制度的丰富和发展,没有民事责任制
度诸如责任险、交通事故险等社会保障制度根本不可能出现。同时也是法律制度保障着
保险制度实现其基本价值。反过来,又是社会保险制度的出现使新的法律归责原则有了
坚实的基础和保障。如果严格贯彻新的归责原则,当加害人没有可供执行的财产时,该
归责原则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但当加害人就此相关项目投了保时,对受害人来说就加强
了保护祛码。还有,该归责原则本身由于加重了加害人的赔偿责任,所以社会保障制度
的配合对加害人来说多了一条保护途径,对受害人来说也增加了获得完全赔偿的可能。最
后但又是最重要的一点,社会保障制度的出现产生的新理念—风险不仅存在于人之外,人自身也存在风险,因为每个人都会犯错误,转嫁自己风险和承担他人风险是现代社会
健康有益的机制。这种新理念促进了人们对新的归责原则的理解和接受,因为在新的归
责原则下,由于多数情态下民事责任关心的是对受害人的补偿,而不再关心最后由谁实
际承担赔偿,最后即使由保险公司承担了完全赔偿,人们也不会对加害人逍遥法外有什
么愤愤不平。这样被学者誉为“人类文化史上史无前例法律制度之创举”的新西兰“意
外损害赔偿法"(TheAeeidentCompensationAet.1972)的出现,也就不难理解和不足
为奇了。依该法规定,“任何谋生者(Earner)因意外灾害而遭受身体伤害,不论其发生
地点、时间及原因为何,及任何在新西兰因机动车车祸而受伤者,均得依法定程序向意
外事故补偿委员会()请求支付一定金额。”
责任承担向社会的转化,或者说社会保障制度承担了损害赔偿责任,并不会出现有
些学者担心的这会对“传统侵权法予以致命打击’,或者其“生存正受到威胁的现象。其
实,正是由于民事责任制度的存在,社会保障制度才得以丰富和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
出现确实对传统的民事责任制度产生了冲击,但这恰恰是民事责任制度发生变革和进化
以适应新的社会形势的契机。我们所提出的新的归责原则,就顺应了这一新的社会发展
趋势。
社会保障制度是新的归责原则得以实现其基本价值的后盾和基石;新的归责原则又
是保险制度得以丰富和发展的推动力。这一价值就是该归责原则的生命力和现代性之体
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