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名词解释狭义的法律责任

名词解释狭义的法律责任

发布时间: 2025-01-05 18:25:11

刑法学名词解释精选

第一章
1. 刑法:即一个国家规定关于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
- 广义刑法:一切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总称,包括刑法典、单行刑事法律和非刑事法律中的刑事责任条款(附属刑法规范)。
- 狭义刑法:系统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刑法典。
2. 刑法的体系,是指刑法的组成与结构。我国刑法典分为①总则②分则③附则。
3. 立法解释:立法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刑法含义所作的解释。
第二章
1. 刑法基本原则:是指贯穿全部刑法规范,具体指导和制约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意义,并体现我国刑事法制的基本精神的准则。
2. 罪刑法定原则:即“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不得定罪处刑”。
3.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即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刑事责任相适应,罚当其罪。
4.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任何人犯罪,适用法律一律平等,不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也是我国宪法的原则。
第三章
1. 刑法的效力范围:即刑法的适用范围,即刑法适用的时间、地方、人及其是否具有朔及力。
2. 刑法溯及力:刑法生效后,对其生效前未经审判或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是否适用。
3. 刑法的时间适用范围,又称刑法的时间效力,是指一部刑法生效、失效以及是否有溯及既往的效力。
4. 保护原则(保护管辖原则):在本国领域内、外犯罪丛扰银的本国人、外国人,凡侵犯本国利益的都适用本国刑法。
第四章
1. 犯罪: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渗宴分裂国家、*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集体所有或公民私有财产,侵犯公民人身、民主和其他权利,以及其它依法应受刑法处罚的危害社会行为,都是犯罪,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2. 犯罪构成: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主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
3. 刑事责任:是指行为人对违反刑事法律义务的行为引起的刑事法律后果的一种应有的、体现国家根据刑法对该行为人否定性道德政治评价的承担标准。
4. 法律上的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在法律上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何种犯罪或应当受到什么样的处罚的不正确的理解。
第五章
1. 犯罪客体: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
2. 刑事责任能力:行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必需的,行为人必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3. 犯罪主观方面: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及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4. 犯罪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5. 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6. 犯罪过失: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态度。
7. 意外事件: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主观上不是出于行为人的故意或过失,而是由于不可抗拒或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的事件。
8. 不可抗力: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过失,而是由于不可抗拒或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的情形,不应承担刑事责任。
9. 犯罪预备,是指行为人为了犯罪而事先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
10. 危害行为,是指人在自己的意识支配下实施的有害社会的身体的动静。
第六章
1. 犯罪集团:3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
2. 主犯: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
3. 胁从犯:被胁迫参加共同犯罪的犯罪分子。
4. 教唆犯:故意唆使他人实施犯罪的犯罪分子。
5. 想象竞合犯:实施一个犯罪行为,而同时触犯数个罪名的犯罪形态。
6. 结果加重犯:是指实施基本的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发生了基本犯罪构成李世要件结果以外的加重结果,刑法因而对其加重法定刑的犯罪形态。
7. 连续犯:行为人出于同一或概括的犯罪故意,连续实施性质相同的犯罪行为而触犯同一罪名的犯罪形态。
8. 结合犯:是指法律上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的犯罪行为结合在一起,并规定为一个新的犯罪的情况。
9. 牵连犯:是指行为人以实施一个犯罪为目的,其犯罪的方法行为或结果行为又触犯其他罪名的情况。
10. 结果犯:不仅要有犯罪构成客观要件的行为,而且必须发生法定的犯罪结果,才构成既遂的犯罪。
11. 犯罪既遂:行为人故意实施的行为已经具备了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特征:主观上行为人特定的犯罪意图已经借助犯罪行为的实施全部展开或得到实现;客观上行为人的犯罪行为已经在主观犯罪意图和意志支配下达到法定终点,即完成犯罪的状态。
第七章
1. 正当行为:也称排除危害性行为或阻却违法性行为,某一行为在形式上符合某种犯罪的构成要件,但基于特殊情况而实质上没有社会危害性,不构成犯罪。
2. 正当防卫:为了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合法权益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的侵害行为。
3. 特殊防卫权:刑法20条3款:对正在行凶、杀人、抢劫、强*、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4. 紧急避险:为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合法权益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损害较小合法权益保全较大合法权益的紧急避让行为。
5. 避险过当:避险行为人的主观过错使避险行为客观上超过必要限度,造成合法权益不应有的损害的行为。对避险过当,应减轻或免除处罚。
第八章
1. 刑罚: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惩罚犯罪的一种强制方法。我国刑罚是刑法规定的、法院代表国家对犯罪行为人适用并由特定机构执行的强制方法。
第九章
1. 刑罚体系:由刑法规定并按一定次序排列的刑罚方法总和。
2. 主刑(基本刑):对犯罪行为人只能独立适用,不能附加适用的主要刑罚。
3. 拘役:短期剥夺犯罪行为人的人身自由,由公安机关就近教育改造的刑罚方法。
4. 罚金:法院判决犯罪行为人或单位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额金钱的刑罚方法。
5. 剥夺政治权利:剥夺犯罪行为人参加国家管理和政治活动权利的刑罚方法,其作为附加刑可单独或附加适用。
6. 没收财产:将犯罪行为人的个人所有财产的一部或全部强制无偿收归国有的刑罚方法。
第十章
1. 刑罚裁量的酌定情节: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由法院根据立法精神和审判实践,灵活掌握的情节。
2. 一般累犯: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后,在5年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行为人。
3. 一般自首:犯罪行为人犯罪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行为。
4. 特别自首(准自首或“以自首论”):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为。
5. 缓刑:对原判刑罚附条件不执行的刑罚具体运用制度。我国刑法的缓刑:法院对判处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罪犯,根据其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暂缓执行原判决,确实不至再危害社会,在规定的考验期内,未犯新罪,未被发现漏罪,未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公安部门关于缓刑的监管规定,原判刑罚不再执行的制度。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6. 非刑罚处理方法:法院对犯罪行为人适用刑罚以外的其他处理方法的总称。
第十一章
1. 减刑:对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的罪犯,由于其在刑罚执行期间认真遵守监规,自觉接受教育改造,却有悔改或立功表现,因而适当减轻其原判刑罚的刑罚执行制度。
2. 假释:被判出有期、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期后,确有悔改表现

法律责任名词解释

法律责任,有广、狭两义。广义指任何组织和个人均所负有的遵守法律,自觉内地维护法律的尊严的容义务。狭义指违法者对违法行为所应承担的具有强制性的法律上的责任。

法律责任同违法行为紧密相连,只有实施某种违法行为的人(包括法人),才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特点:在法律上有明确具体的规定;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执行,由国家授权的机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实施法律制裁,其他组织和个人无权行使此项权利。


(2)名词解释狭义的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行政责任、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区别

一、承担责任的对象不同:

1、民事责任,大多基于民事法律关系设立,双方是平等民事主体。

2、行政责任,是违反了国家行政法规而需承担的责任,是一种民对官的责任。

3、刑事责任,是指犯罪人因实施犯罪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按刑事法律的规定追究其法律责任。

二、三者责任的性质不同:

1、民事责任主要是一种财产责任。

2、行政责任是一种政治责任,其性质属于行政违法或违反行政纪律,尚不能追究刑事责任,只能从行政上追究违法者的法律责任和纪律责任。

3、刑事责任是指犯罪人因实施犯罪行为而应当承担的国家司法机关依照刑事法律对其犯罪行为及本人所作的否定评价和谴责,是一种犯罪行为。

❸ 法律责任名词解释

法律责任:广义指任何组织和个人均所负有的遵守法律,自觉地维护法律的尊严的义务;狭义指违法者对违法行为所应承担的具有强制性的法律上的责任,法律责任同违法行为紧密相连,只有实施某种违法行为的人,才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特点在法律上有明确具体的规定,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执行,由国家授权的机关追究法律责任,实施法律制裁,其他组织和个人无权行使此项权力,法律责任分为刑事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行政法律责任,经济法律责任,违宪法律责任,追究法律责任的原则包括个人负责,不株连原则,重在教育原则,追究法律责任原则。
法律责任的特点如下:
1、法律责任首先表示一种因违反法律上的义务关系而形成的责任关系,它是以法律义务的存在为前提的;
2、法律责任还表示为一种责任方式,即承担不利后果;
3、法律责任具有内在逻辑性,即存在前因与后果的逻辑关系;
4、法律责任的追究是由国家强制力实施或者潜在保证的。
法律的构成如下:
1、主体。法律责任主体,是指违法主体或者承担法律责任的主体。责任主体不完全等同于违法主体;
2、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所规定的义务,超越权利的界限行使权利以及侵权行为的总称,一般认为违法行为包括犯罪行为和一般违法行为;
3、损害事实。损害事实即受到的损失和伤害的事实,包括对人身,对财产,对精神或者三方面兼有的损失和伤害;
4、主观过错。过错即承担法律责任的主观故意或者过失;
5、因果关系。因果关系即行为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它是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因果关系的特殊形式。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❹ 名词解释法律责任

【法律分析】:广义指任何组织和个人均所负有的遵守法律,自觉地维护法律的尊严的义务。狭义指违法者对违法行为所应承担的具有强制性的法律上的责任。法律责任同违法行为紧密相连,只有实施某种违法行为的人,才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特点:在法律上有明确具体的规定;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执行,由国家授权的机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实施法律制裁,其他组织和个人无权行使此项权力。法律责任分为:刑事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行政法律责任、经济法律责任、违宪法律责任。追究法律责任的原则包括:个人负责,不株连原则;重在教育原则;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原则。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温馨提示
以上回答,仅为当前信息结合本人对法律的理解做出,请您谨慎进行参考!
如果您对该问题仍有疑问,建议您整理相关信息,同专业人士进行详细沟通。

❺ 名词解释:市场主体

指在市场上从事经济活动,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个人和组织体。
市场主体(MarketEntity)是指在市场上从事经济活动,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个人和组织体。具体来说,就是具有独立经济利益和资产,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责任的可从事市场交易活动的法人或自然人。任何市场主体参与经济活动都带有明确的目的,以在满足社会需要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性质市场主体具有盈利性,这是其最本质最重要的特征。市场主体还具有独立性,主要表现为产权的独立和经营权的独立。灵活性,市场主体遵循市场规律对经营战略和策略进行调整,是其存在于市场的基本功能。此外,市场主体还具有相互间的关联性、平等性、合法性等特征。2分类市场主体可以分为投资者、经营者、劳动者以及消费者,企业
市场主体的行政法律责任是一种重要而特殊的经济法律责任,是指国家经济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或者被授权的其他主体如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违反经济法所规定的经济管理义务,以其从事经济管理的资格和经济管理行为受到某种限制的方式承护姬篙肯蕻厩戈询恭墨担的一种消极后果。
我国教育法律责任具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
就广义而言,它又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根据法律的规定,人们所应当履行的义务。它要求人们主动、自觉地履行。如赡养父母、抚养子女、尊敬老人等。二是指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违反了有关法律规定而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它是具有强制性的责任。例如,殴打致人伤害,必须承担赔偿损失等相应的民事责任,情节严重的依法接受刑事处罚。前者为第一性义务,后者为第二性义务。
狭义上所讲的法律责任仅指后一种含义。人们通常也是从狭义上理解和使用法律责任这一概念的。所以我们通常对法律责任定义为:法律责任是由法律关系主体的违法行为引起的,应当由其依法承担的惩罚性法律后果。

❻ 法律责任名词解释

广义指任何组织和个人均所负有的遵守法律,自觉地维护法律的尊严的义务;狭义指违法者对违法行为所应承担的具有强制性的法律上的责任,法律责任同违法行为紧密相连,只有实施某种违法行为的人,才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法律责任的特点如下:
1、法律责任首先表示一种因违反法律上的义务关系而形成的责任关系,它是以法律义务的存在为前提的;
2、法律责任还表示为一种责任方式,即承担不利后果;
3、法律责任具有内在逻辑性,即存在前因与后果的逻辑关系;
4、法律责任的追究是由国家强制力实施或者潜在保证的。
法律的构成如下:
1、主体。法律责任主体,是指违法主体或者承担法律责任的主体。责任主体不完全等同于违法主体;
2、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所规定的义务,超越权利的界限行使权利以及侵权行为的总称,一般认为违法行为包括犯罪行为和一般违法行为;
3、损害事实。损害事实即受到的损失和伤害的事实,包括对人身,对财产,对精神或者三方面兼有的损失和伤害;
4、主观过错。过错即承担法律责任的主观故意或者过失;
5、因果关系。因果关系即行为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它是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因果关系的特殊形式。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❼ 法律责任名词解释

法律责任,有广、狭两义。广义指任何组织和个人均所负有的遵守法律,自觉地维护法律的尊严的义务。狭义指违法者对违法行为所应承担的具枣雹尺有强制性的法律上的责任。法律责任同违法行为紧密相连,只有实施某种违法行为的人(包括法人),才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特点是在法律上有明确具体的规定;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执行,由国家授权的机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实施法律制裁,其他组织和个人无权行使此项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十三条

【犯罪概念】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凳高权利、民主权肆培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热点内容
西安法律援助条件 发布:2025-01-07 12:20:12 浏览:226
德国有劳动合同法 发布:2025-01-07 12:15:17 浏览:214
自制乘法学具 发布:2025-01-07 10:59:16 浏览:985
李文凯法院 发布:2025-01-07 09:57:14 浏览:833
法治在线重生 发布:2025-01-07 09:52:53 浏览:796
福建天泽司法鉴定所 发布:2025-01-07 09:08:59 浏览:201
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承诺函 发布:2025-01-07 09:08:25 浏览:197
今后将如何做好法律援助工作 发布:2025-01-07 08:58:21 浏览:597
国安立法之后的香港会如何 发布:2025-01-07 07:37:32 浏览:664
房产律师事务所律师顾问 发布:2025-01-07 06:41:00 浏览: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