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证制度与公证法律责任概述
Ⅰ 公证处公证范围有哪些,什么都可以进行公证吗
并不是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可以进行公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中明确了公证机构办理公证事项的范围以及不予办理公证的九种情形。
1.公正范围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第十一条根据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公证机构办理下列公证事项:
(一)合同;
(二)继承;
(三)委托、声明、赠与、遗嘱;
(四)财产分割;
(五)招标投标、拍卖;
(六)婚姻状况、亲属关系、收养关系;
(七)出生、生存、死亡、身份、经历、学历、学位、职务、职称、有无违法犯罪记录;
(八)公司章程;
(九)保全证据;
(十)文书上的签名、印鉴、日期,文书的副本、影印本与原本相符;
(十一)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愿申请办理的其他公证事项。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公证的事项,有关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当向公证机构申请办理公证。
(2)不予办理公证的情形有:
第三十一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证机构不予办理公证:
(一)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没有监护人代理申请办理公证的;
(二)当事人与申请公证的事项没有利害关系的;
(三)申请公证的事项属专业技术鉴定、评估事项的;
(四)当事人之间对申请公证的事项有争议的;
(五)当事人虚构、隐瞒事实,或者提供虚假证明材料的;
(六)当事人提供的证明材料不充分或者拒绝补充证明材料的;
(七)申请公证的事项不真实、不合法的;
(八)申请公证的事项违背社会公德的;
(九)当事人拒绝按照规定支付公证费的。
Ⅱ 公证处是什么编制
公证处是依法独立行使公证职能、承担民事责任的证明机构,属于事业编制。在中国,公证制度具有公益性、中立性和公证办理的直接原则等特征。公证处的工作职责包括:
1. 发挥公证的法律职能,如服务、沟通、监督和公正,以预防纠纷、减少诉讼。
2. 根据事实和法律,办理公证事务,出具公证证明,维护各方合法权益。
3. 对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证明。
4. 向社会提供法律服务。
5. 实施法律监督,普及法律知识,宣传法制。
关于公证处的性质,存在不同主张:一是认为公证处属于行政机关,因其在政府编制序列中;二是认为公证处是证明机关,作为司法制度的一部分;三是认为公证处属于中介组织,因其提供智力性法律服务。
在中国,公证制度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公证是一种特殊的证明活动,与私证、认证、签证、保证等有所区别;其次,公证是一种非诉讼的司法活动,旨在保护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法律依据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第二条至第四条,以及公证协会作为公证业的自律性组织,对公证机构、公证员的执业活动进行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