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追究员工责任的法律依据
『壹』 公司可以起诉员工职务行为吗
公司起诉员工在履行职务行为中为公司造成的损失、或者履行职务行为中的违法、违规(违反公司章程规定)、违约行为,法律是支持的。
『贰』 公司内部追责员工违法吗
对于此问题,需依实际情形而定。
通常情况下,若职员之行径违犯公司之规范章程、劳动法律法规或为公司带来经济损失等,公司在此特定范围内追究责任具有法律依据。
然而,公司的追责须遵循法定程序及规定,严禁侵犯员工合法权益,如不得违反劳动合同法中关于解约之规定,亦不可滥用惩处权致员工薪资低于法定标准等。
若公司追责无明确依据,或采取非法、不合理手段,则有可能构成违法行为。
总的来说,判定公司对员工追责是否合法,需结合公司规定、员工行为及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全面考量。
『叁』 员工过错导致公司的损失如何承担责任
法律分析:1.员工因本人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公司直接经济损失,公司可要求员工承担赔偿责任,从其工资中扣减赔偿费。
2.员工应承担赔偿数额根据员工的过错程度等具体情况由仲裁员、法官酌情确定。
3.公司扣减赔偿费,应当提前书面告知扣除原因及数额,未经书面告知不得扣除。
4.建议扣减赔偿费时取得员工本人书面确认,员工拒绝书面确认的,则依法做出书面告知。
5.扣除赔偿费后,员工领取的月工资余额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如果一个月的扣除不足赔偿费总额的,公司可以逐月扣减、累积计算。
6.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员工因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公司直接经济损失,在双方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时,公司可要求员工一次性赔偿。
7.公司可以在规章制度、劳动合同、专项合同中设计赔偿条款,对须赔偿事项、过错分担、赔偿额度等进行明确规定。
8.公司不得把属于自身应承担的经营风险扩大由员工承担。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二十九条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全面履行各自的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八十四条 侵害他人财产的,财产损失按照损失发生时的市场价格或者其他合理方式计算。结合二者可以看出劳动者对用人单位应当承担职务侵权赔偿责任。
『肆』 公司追究员工法律责任
法律分析:按照现行相关劳动法律法规可知,劳动者承担赔偿责任采用的归责原则是“过错责任原则”,即劳动者存在“过错”,也即应当符合下列三个条件:第一、劳动者存在过错,即劳动者有违法或违约行为;第二、用人单位存在损害事实,即劳动者的违法或违约行为给用人单位造成了实际的损失;第三、用人单位的损失与劳动者的过错行为存在因果关系。只有在上述三个条件全部具备的情形下,劳动者才承担赔偿责任,三者缺一不可。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一百零二条 劳动者违反本法规定的条件解除劳动合同或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事项,对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二十六条 下列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
(一)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
(二)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
(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
对劳动合同的无效或者部分无效有争议的,由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者人民法院确认。
『伍』 公司向员工追偿的法律依据
法律分析:劳动者违反劳动合同中保密协议的规定时,用人单位可以向劳动者追偿。
劳动者违反规定解除劳动合同,或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义务或者竞业限制,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法律依据:《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九条 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致人损害的,雇主应当承担赔偿责任;雇员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人损害的,应当与雇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雇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的,可以向雇员追偿。
前款所称“从事雇佣活动”,是指从事雇主授权或者指示范围内的生产经营活动或者其他劳务活动。雇员的行为超出授权范围,但其表现形式是履行职务或者与履行职务有内在联系的,应当认定为“从事雇佣活动”。
依据我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动者违反劳动合同中保密协议的规定时,用人单位可以向劳动者追偿。
『陆』 职务行为由单位承担责任的法律依据
职务行为承担赔偿责任的依据: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因职务行为造成第三方损害的,由用人单位承担赔偿责任。如果员工是故意或者有重大过失的,用人单位对外赔偿后,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向员工进行追偿。
实践中一般结合以下几个标准判断员工行为是个人行为还是职务行为:
(1)行为是否有经营者的授权,是否是有雇佣关系的工作人员所为。
(2)行为是否发生在工作时间、工作场所。
(3)行为是否以经营者的名义或身份实施。
(4)行为与职务是否有内在联系,如行为的内容是否是工作需要,是否符合雇主雇用的目的,行为是否具有为法人谋利的意思。
用人单位的责任具体是指工作人员因职务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由用人单位承担侵权责任。用人单位的责任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即只要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了他人损害,不论工作人员是否有过错,用人单位都应承担侵权责任。
雇主在下列情况下不承担赔偿责任:
(一)雇工非职务行为
(二)不是为了雇主利益的行为。
(三)雇工与雇主意思不一致。
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务派遣单位派遣劳动者应当与接受以劳务派遣形式用工的单位(以下称用工单位)订立劳务派遣协议。劳务派遣协议应当约定派遣岗位和人员数量、派遣期限、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险费的数额与支付方式以及违反协议的责任。劳务派遣单位违反本法规定的,由劳动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节严重的,以每人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并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被派遣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什么是用人单位责任:
工作人员因职务行为造成他人损害,应当由用人单位承担侵权责任,这种侵权责任在侵权责任法上称为用人单位责任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一条
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侵权责任。用人单位承担侵权责任后,可以向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工作人员追偿。
劳务派遣期间,被派遣的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接受劳务派遣的用工单位承担侵权责任;劳务派遣单位有过错的,承担相应的责任。
『柒』 员工离职后公司还能追究其责任吗
员工离职后公司还能追究其责任。
员工离职后,如果之前因故意或重大过失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用人单位可以用员工的财产进行赔偿;离职前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或违法离职、违反竞业限制的,员工仍需承担赔偿责任;离职未赔偿损失的,用人单位可在一年仲裁时效期间内申请劳动仲裁;劳动争议仲裁申请时效为一年,从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劳动争议适用劳动仲裁前置,经过仲裁程序后才能向人民法院起诉。
员工离职后的法律责任:
1、违反竞业限制:员工在离职后一定期限内从事与前雇主直接竞争的业务,可能会被追究违反竞业限制的责任;
2、泄露商业秘密:员工离职后泄露或使用前公司的商业秘密,可能面临法律追责;
3、违反保密协议:如果员工在离职前签署了保密协议,离职后违反该协议的条款,可能会被追究责任;
4、财产损害赔偿:员工在离职前的行为导致公司财产损失,公司可以要求其赔偿损失;
5、违法犯罪行为:员工在任职期间的违法犯罪行为,即使离职后也可能受到法律追究。
综上所述,员工离职后,如果其在离职前违反规章制度或造成经济损失,用人单位有权追究其责任并要求赔偿。此外,员工在离职前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违法离职或违反竞业限制的情况下,仍需承担赔偿责任。如果员工未在离职后赔偿损失,用人单位可以在一年的劳动仲裁时效期间内申请劳动仲裁。劳动争议仲裁申请时效为一年,经过仲裁程序后才能向人民法院起诉。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二十三条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并约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在竞业限制期限内按月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
第九十条
劳动者违反本法规定解除劳动合同,或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义务或者竞业限制,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