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属于法律责任构成要素
⑴ 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是什么
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主要包括主体、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损害事实、主观过错以及因果关系等关键要素。
首先,法律责任主体,既包括违法主体,也涉及承担法律责任的主体。主体的界定并非完全与违法行为相等同,涉及更为广泛的法律责任承担者。
违法行为涵盖违反法律规定的义务、超越权利界限行使权利以及侵权行为的总和。它包括两类:犯罪行为与一般违法行为。违法性质取决于其对法律规定的侵犯程度。
损害事实,是指实际发生的损失和伤害,包含对人身、财产、精神或三者兼有的损失和伤害。损害事实是法律责任认定的前提,体现法律对个人或集体权益的保护。
主观过错,是指承担法律责任时的主观故意或过失。过错是法律责任认定的重要依据,区分故意违法与过失行为,有助于合理分配法律责任。
因果关系,是指行为与损害之间存在的直接联系。它揭示了法律行为与法律后果之间的内在逻辑,确保法律责任的合理性和公正性。在法律实践中,因果关系分析是判断法律责任的重要标准。
综上所述,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是法律判断与责任分配的基础。这些要件共同构建了法律责任的逻辑框架,确保了法律责任的合理性和公正性,体现了法律对社会秩序和个体权益的维护。
⑵ 民法典侵权责任构成要件具体内容
《民法典》中,侵权责任的构成要素包括:(一)损害后果的客观存在,这是确认侵权责任的首位必要条件;所谓损害,即是由人类行为或对象的危险性引发的人身财产权益受损的情况。(二)行为与损害间的因果关系,即行为是造成损害的原因,损害则是行为的必然结果,主要解决侵权责任是否成立的问题。(三)行为的违法性,包括形式违法和实质违法两种类型。前者是指行为与法律明确规定相违背,后者则是指行为在实质层面上违法,尽管无法确定其违反的具体法规,但却违反了法律精神和原则。(四)过错,作为一般侵权责任的构成要素,属于主观条件,是行为人在实施非法行为时的心理状态及对自身行为可能产生的损害后果的主观认知。【法律依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⑶ 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是什么
1、责任主体。在法学理论中,责任主体是指实际触犯法律条文或者应当接受法律制裁的个体或团体。
然而,值得重视的是,责任主体并不完全等同于违法主体。
2、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所谓违法行为,是指违反了法律为其设定的义务,超越了特定范围内的权利行使,以及那些引发侵权后果的犯罪行为或其他危害社会和平稳定的行为的总称。这类行为通常被视为包括犯罪行为以及较为轻微的违法行为。
3、损害事实。在法制框架下,损害事实是指由于某些行为导致的实质性的损失或者伤害,这其中既包含人身上的损失,也包括财产和精神等多个领域的损失和伤害。
4、主观过错。“过错”是指造成法律责任的个体或团体在行为时明知故犯或者疏忽大意。这种由主观因素引起的过失或者故意构成了法律责任的基本要素之一。
5、因果关系。在法学术语体系中,因果关系是指某种行为与导致的损害之间的必然联系,这种联系可以通过特定案例或者证据加以证明和解读。相较于日常生活中的因果关系,法律上的因果关系具有更强的严谨性和证明要求。
⑷ 法律责任及其构成要件是什么
法律责任通常被理解为行为人由于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未履行合同义务,甚至因触犯特定的法律条款而应该承受的某种不利益的法律后果。对于法律责任的界定与理解,我们须明白,法律责任得以成立和生效的必要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
首先,责任人或行为人必须明确存在;
其次,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需要被认定为非法或违约;
第三,行为人的不当行为会导致特定的物质性后果产生;再者,该行为与最终损失之间必须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
最后,行为人在主观上需要对其行为引发的不良后果负有一定程度的过失责任。基于违法行为常见的特性,我们将法律责任的构成要素归纳为责任主体、违法行为、损害结果、因果关系以及主观过错这五大方面。
⑸ 法律责任构成要件有哪些
法律责任的一般构成要件有以下几点:
1、主体:法律责任主体是指违法主体或承担法律责任的主体,应注意的是,责任主体不完全等同于违法主体;
2、过错:主观故意或过失,在刑法上故意或过失是判定行为人主观恶性的重要依据;民法上故意和过失统称为过错,是构成一般侵权行为的要素;在行政法领域,实施过错推定的方法;
3、违法行为:包括犯罪行为和一般违法行为,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的关系是既联系又区别的,违法行为是法律责任产生的前提,而法律责任的承担不以违法的构成为条件;
4、损害事实:即受到的损失和伤害的事实,包括人身、财产、精神三方面。损害应当具有确定性,即是业已发生的而不是即将发生的,损害必须根据社会的一般观念和公众意识予以认定;有此责任的承担不以实际损害存在为条件;
5、因果关系: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有一因一果的关系。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⑹ 法律责任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一、主体
法律责任主体是指违法主体或承担法律责任的主体。应注意的是,责任主体不完全等同于违法主体
二、过错
主观故意或过失。
在刑法上故意或过失是判定行为人主观恶性的重要依据;民法上故意和过失统称为过错,是构成一般侵权行为的要素;在行政法领域,实施过错推定的方法。
三、违法行为
包括犯罪行为和一般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的关系是既联系又区别的,违法行为是法律责任产生的前提,而法律责任的承担不以违法的构成为条件
四、损害事实
即受到的损失和伤害的事实,包括人身、财产、精神三方面。
损害应当具有 确定性,即是业已发生的而不是即将发生的,
损害必须根据社会的一般观念和公众意识予以认定;有此责任的承担不以实际损害存在为条件
因果关系: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有一因一果的关系
(6)下列属于法律责任构成要素扩展阅读:
法律责任的认定和归结简称“归责”,它是指对违法行为所引起的法律责任进行判断、确认、归结、缓减以及免除的活动。
(一)归责原则
归责原则体现了立法者的价值取向,是责任立法的指导方针,也是指导法律适用的基本准则。归责一般必须遵循以下法律原则:
1、责任法定原则。其含义包括:
(1)违法行为发生后应当按照法律事先规定的性质、范围、程度、期限、方式追究违法者的责任;作为一种否定性法律后果,它应当由法律规范预先规定。
(2)排除无法律依据的责任,即责任擅断和“非法责罚”。
(3)在一般情况下要排除对行为人有害的既往追溯。
2、因果联系原则。其含义包括:
(1)在认定行为人违法责任之前,应当首先确认行为与危害或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联系,这是认定法律责任的重要事实依据。
(2)在认定行为人违法责任之前,应当首先确认意志、思想等主观方面因素与外部行为之间的因果联系,有时这也是区分有责任与无责任的重要因素。
(3)在认定行为人违法责任之前,应当区分这种因果联系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
3、责任相称原则。其含义包括:
(1)法律责任的性质与违法行为性质相适应。
(2)法律责任的轻重和种类应当与违法行为的危害或者损害相适应。
(3)法律责任的轻重和种类还应当与行为人主观恶性相适应。
4、责任自负原则。其含义包括:
(1)违法行为人应当对自己的违法行为负责;
(2)不能让没有违法行为的人承担法律责任,即反对株连或变相株连;
(3)要保证责任人受到法律追究,也要保证无责任者不受法律追究,做到不枉不纵。
(二)免责
免责是指行为人实施了违法行为,应当承担法律责任,但由于法律的特别规定,可以部分或全部免除其法律责任,即不实际承担法律责任。
免责的条件和方式可以分为:
1、时效免责。
2、不诉免责。
3、自首、立功免责。
4、有效补救免责。即对于那些实施违法行为,造成一定损害,但在国家机关归责之前采取及时补救措施的人,免除其部分或全部责任。
5、协议免责或意定免责。这是指双方当事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协商所达成的免责,即所谓“私了”。
6、自助免责。自助免责是对自助行为所引起的法律责任的减轻或免除。所谓自助行为是指权利人为保护自己的权利,在情势紧迫而又不能及时请求国家机关予以救助的情况下,对他人的财产或自由施加扣押、拘束或其他相应措施,而为法律或公共道德所认可的行为。
7、人道主义免责。在权利相对人没有能力履行责任或全部责任的情况下,有关的国家机关或权利主体可以出于人道主义考虑,免除或部分免除有责主体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