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务行为单位承担责任法律法规
Ⅰ 民法典职务行为法条
民法典中关于职务行为的规定,主要涉及到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的工作人员在执行工作任务时造成他人损害的责任承担问题。职务行为是指工作人员在执行工作任务时所实施的行为,其法律后果由所在的法人或非法人组织承担。
一、职务行为的定义
职务行为是指法人或非法人组织的工作人员在执行工作任务时所实施的行为。这些行为包括履行合同、执行职务、代表单位进行民事活动等。职务行为的法律后果由所在的法人或非法人组织承担,而不是由工作人员个人承担。
二、职务行为的责任承担
根据民法典的规定,法人或非法人组织的工作人员在执行工作任务时造成他人损害的,由法人或非法人组织承担侵权责任。这意味着,如果工作人员在执行工作任务时因过失或故意行为造成他人损害,受害人可以向该工作人员的所在单位请求赔偿。
三、职务行为的免责事由
虽然民法典规定了法人或非法人组织对职务行为造成的损害承担责任,但也存在一些免责事由。例如,如果损害是由工作人员的故意行为造成的,且该行为与工作任务无关,那么法人或非法人组织可以主张免责。此外,如果法人或非法人组织能够证明已经尽到了合理的注意义务,也可以减轻或免除其责任。
四、职务行为的法律适用
在处理涉及职务行为的纠纷时,应当首先确定行为是否属于职务行为。如果属于职务行为,那么应当适用民法典中关于职务行为的规定。如果不属于职务行为,那么应当适用其他相关的法律规定。同时,还需要考虑行为人的过错程度、损害后果等因素,以确定责任的承担方式和范围。
综上所述:
民法典中关于职务行为的规定明确了法人或非法人组织对工作人员在执行工作任务时造成的损害承担责任的原则。这一规定有利于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法人或非法人组织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责任心。同时,也需要注意在适用这一规定时应当考虑各种因素,确保责任的合理承担。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九十一条规定:
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侵权责任。用人单位承担侵权责任后,可以向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工作人员追偿。
劳务派遣期间,被派遣的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接受劳务派遣的用工单位承担侵权责任;劳务派遣单位有过错的,承担相应的责任。
Ⅱ 职务行为由单位承担责任的法律依据
职务行为的责任承担认定依据是怎样的
首先,企业法人对它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员的经营活动,承担民事责任。
国家机关或者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侵犯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其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58条规定:“企业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员,以法人名义从事的经营活动,给他人造成经济损失的,企业法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第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42条规定:“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织的工作人员因职务行为或者授权行为发生的诉讼,该法人或其他组织为当事人。
第四,《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于问题的解释》第八条规定:“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以及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致人损害的,依照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一条的规定,由该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民事责任。上述人员实施与职务无关的行为致人损害的,应当由行为人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实施)第一千一百九十一条第一款规定:“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侵权责任。”
第六,《民法典》第一千二百零九条:因租赁、借用等情形机动车所有人与使用人不是同一人时,发生交通事故后属于该机动车一方责任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不足部分,由机动车使用人承担赔偿责任;机动车所有人对损害的发生有过错的,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判断依据:
根据以上法条,实践中一般结合以下几个标准判断员工行为是个人行为还是职务行为:
(1)行为是否有经营者的授权,是否是有雇佣关系的工作人员所为。
(2)行为是否发生在工作时间、工作场所。
(3)行为是否以经营者的名义或身份实施。
(4)行为与职务是否有内在联系,如行为的内容是否是工作需要,是否符合雇主雇用的目的,行为是否具有为法人谋利的意思。
职务行为的责任承担和认定依据是怎样的在上文已经很清楚的说明了,要认定是否为职务行为只需要找到能够证明其行为与公司的职务活动有关,就可以进行判定,职务行为的责任承担大部分会由用人单位承担,因为是出于工作的目的。
Ⅲ 职务行为由单位承担责任的法律依据
职务行为承担赔偿责任的依据: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因职务行为造成第三方损害的,由用人单位承担赔偿责任。如果员工是故意或者有重大过失的,用人单位对外赔偿后,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向员工进行追偿。
实践中一般结合以下几个标准判断员工行为是个人行为还是职务行为:
(1)行为是否有经营者的授权,是否是有雇佣关系的工作人员所为。
(2)行为是否发生在工作时间、工作场所。
(3)行为是否以经营者的名义或身份实施。
(4)行为与职务是否有内在联系,如行为的内容是否是工作需要,是否符合雇主雇用的目的,行为是否具有为法人谋利的意思。
用人单位的责任具体是指工作人员因职务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由用人单位承担侵权责任。用人单位的责任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即只要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了他人损害,不论工作人员是否有过错,用人单位都应承担侵权责任。
雇主在下列情况下不承担赔偿责任:
(一)雇工非职务行为
(二)不是为了雇主利益的行为。
(三)雇工与雇主意思不一致。
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务派遣单位派遣劳动者应当与接受以劳务派遣形式用工的单位(以下称用工单位)订立劳务派遣协议。劳务派遣协议应当约定派遣岗位和人员数量、派遣期限、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险费的数额与支付方式以及违反协议的责任。劳务派遣单位违反本法规定的,由劳动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节严重的,以每人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并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被派遣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什么是用人单位责任:
工作人员因职务行为造成他人损害,应当由用人单位承担侵权责任,这种侵权责任在侵权责任法上称为用人单位责任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一条
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侵权责任。用人单位承担侵权责任后,可以向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工作人员追偿。
劳务派遣期间,被派遣的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接受劳务派遣的用工单位承担侵权责任;劳务派遣单位有过错的,承担相应的责任。
Ⅳ 职务行为由单位承担责任的法律依据
法律主观:
1、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员的经营活动,由企业法人承担 民伍毁事责任 。 2、以法人名义从事的经营活动,给他人造成经济损失的,企业法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3、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用人单位承担 侵权责任 等。
法律客观: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一条 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侵权责任。用人单位承担侵权责任后,可以向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工作人员追偿。 劳务派遣期间,被派遣的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他人腔猜备损害的,由接受劳务派遣兆败的用工单位承担侵权责任;劳务派遣单位有过错的,承担相应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