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会议内容具备法律效力吗
1. 会议纪要可以作为法律依据吗
会议纪要没有法律效力。
1、即使是最高人民法院的会议纪要,人民法院的会议纪也不得成为适用的依据,不得在司法文书中援引。
2、一般民事主体间形成的《会议纪要》,具有设定当事人权利义务关系的内容,且各方当事人已达成一致,应当认为具有法律约束力,各方需遵照执行。
会议纪要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形成的规范格式化文书,用于记载和传达行政机关有关会议情况和议定事项,是行政机关公务活动的重要载体和工具。会议纪要只具有行政指导性质,不具有强制力,其并不能在法律上产生新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不具有行政法律效力。但会议纪要具有确定某一行政事项如何处理的初步意见,因此具有证据意义。
会议纪要的内容应当对外是不发生法律效力的这些文件,对企业的权利不产生实质影响的内容,这种情况它显然是不可诉的。因为行政机关公文的类型有很多,对于会议纪要是否具有可诉性,如果内容对外是发生法律效力,对行政相对人产生的权利有影响的,我们认为可能会议纪要还是具有可诉性的。所以会议纪要看它具体的内容是否对外发生法律效力。
会议纪要的效力,会议纪要根据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实施。行政机关的公文是行政机关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的文书,是根据依法行政和进行公务活动的重要工具,用于传达会议情况和一定事项。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第三十二条合议庭或者法官独任审理案件形成的裁判文书,经合议庭组成人员或者独任法官签署,由人民法院发布。
2. 企业涉及相关当事人的会议纪要能做法律证据吗
企业涉及相关当事人的会议纪要能做法律证据。
企业召集相关人员参加的办公会议,文字形式形成了会议纪要,最后会议纪要经参会所有人员签了字,其中就有项目投资人(老板),这样的会议纪要只是内部文件,公司没有盖章,其法律效力是法官的裁量权。
法律上虽未将会议纪要列入书面合同的形式之一,主要是考虑到会议纪要是当事人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就有关事项进行协商而形成的记载,况且法律也不可能穷尽书面合同的形式,但这并不影响将会议纪要作为合同附件来看。会议纪要属于可以有形的表现当事人约定内容的形式,涉及当事人权利义务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等情形,可以纳入法律依据的范围。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六十三条 证据包括:
(一)当事人的陈述;
(二)书证;
(三)物证;
(四)视听资料;
(五)电子数据;
(六)证人证言;
(七)鉴定意见;
(八)勘验笔录。
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第六十五条 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应当及时提供证据。
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主张和案件审理情况,确定当事人应当提供的证据及其期限。当事人在该期限内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延长期限,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申请适当延长。当事人逾期提供证据的,人民法院应当责令其说明理由;拒不说明理由或者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根据不同情形可以不予采纳该证据,或者采纳该证据但予以训诫、罚款。第七十五条 人民法院对当事人的陈述,应当结合本案的其他证据,审查确定能否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当事人拒绝陈述的,不影响人民法院根据证据认定案件事实。
3. 会议记录签字有法律效应吗
法律分析:会议记录签字有法律效力。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第四十二条 召开股东会会议,应当于会议召开十五日前通知全宴扰体股东;但是,公司章程另有规晌缺旦定或者全体股东另有约定的除外。扮轿股东会应当对所议事项的决定作成会议记录,出席会议的股东应当在会议记录上签名。
4. 会议记录有没有法律效力
法律分析:会议纪要不具有法律效力。会议纪要是用于记载、传达会议情况和议定事项的公文。会议纪要不同于会议记录。会议纪要对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都适用。会议纪要与会议记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的区别十分明显。从应用写作和文字处理的角度来探析,二者截然不同。会议纪要是一种法定的公务文书,其撰写与制作属于应用写作和公文处理的范畴,必须遵循应用写作的一般规律,严格按照公文制发处理程序办事。
法律依据:《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 会议纪要适用于记载、传达会议情况和议定事项。如果会议纪要仅仅作为记录会议情况之用,并在行政机关内部传阅,则不存在对外发生效力的问题。
5. 会议纪要具有法律效力吗
应该具有法律效力
合同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些文件虽没有以“合同”“协议”等字样呈现,但同样会产生合同的法律约束力。
判断会议纪要是否会产生约束力的关键在于:会议纪要是否具有设定当事人权利义务关系的内容,各方当事人是否对会议纪要的内容达成一致。
《会议纪要》的法律效力,因其具有设定当事人权利义务关系的内容,且各方当事人已达成一致,应当认为具有法律约束力。
6. 会议记录有没有法律效力
法律分析:会议纪录不具有法律效力。会议纪录适用于记载、传达会议情况和议定事项。如果会议纪要仅仅作为记录会议情况之用,并在行政机关内部传阅,则不存在对外发生效力的问题。
法律依据:《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 第八条 公文种类主要有:
(一)决议。适用于会议讨论通过的重大决策事项。
(二)决定。适用于对重要事项作出决策和部署、奖惩有关单位和人员、变更或者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
(三)命令(令)。适用于公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措施、批准授予和晋升衔级、嘉奖有关单位和人员。
(四)公报。适用于公布重要决定或者重大事项。
(五)公告。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
(六)通告。适用于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
(七)意见。适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
(八)通知。适用于发布、传达要求下级机关执行和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批转、转发公文。
(九)通报。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和告知重要情况。
(十)报告。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回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十一)请示。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
(十二)批复。适用于答复下级机关请示事项。
(十三)议案。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法律程序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请审议事项。
(十四)函。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
(十五)纪要。适用于记载会议主要情况和议定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