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基于法律知识

基于法律知识

发布时间: 2020-12-17 23:49:32

合同法的相关法律知识

代理问题
一、有权代理:签约代表签约时候企业授予他代理权限,合同有效。
二、无专权代理:属1,狭义无权代理:签约代表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已经终止,而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对外为民事行为,合同效力待定。
合同的效力取决于相对人和被代理人的行为。相对人撤销合同的,合同无效;相对人催告被代理人的,被代理人追认合同,合同有效;拒绝追认,合同无效。
2,表见代理:签约代表虽然没有代理权,但基于外观表现(比如持有空白合同书,公司印章等),对方有理由认为签约代表具有代理权的,合同有效。合同的效力给予被代理人,被代理人承担合同责任。

三、本案中乙方追认合同,所以合同有效。双方正常履行,签约代表的承认与否不影响合同效力。
四、无关,企业内部纠纷,不影响对外合同的效力。

⑵ 法律知识咨询

应该是伪造公章,如果是以次充好应该是解除合同

⑶ 作为中学生 在我们身边会涉及哪些法律知识

未成年人保护法,刑法,教育法

⑷ 法律知识竞赛试题

不可以,属于违法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条版 本法所称权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第五十八条 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新闻报道、影视节目、公开出版物、网络等不得披露该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图像以及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人的资料 。

⑸ 学生学会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的案例

宋桂芳,女,生于年3月5日,于2012年1月7日在成都市因病去世,其配偶高智堂死于1992年12月。宋桂芳与高智堂系再婚夫妻,双方父母均先于其二人死亡。宋桂芳再婚前育有一个子女,是高之生;高智堂再婚前育有五个子女,分别为高长清、高荣生、高富生、高贵生、高长云。两人在婚后又生育了四个子女,分别是高随生、高阳生、高梦生、高平芳。十个子女中,高贵生、高长云、高随生、高阳生、高梦生、高平芳健在;高之生死于2007年3月8日,其配偶刘彩云和子女高顺利、高顺珍、高顺康健在;高长清死于2003年2月21日,其配偶孙林死于1963年9月9日,留有子女孙家鑫、孙家安;高荣生死于2008年2月27日,其配偶潘美琳死于2012年4月6日去世,其子女有高顺建、高顺蓉、高顺文、高顺刚,其中高顺刚死于2011年9月25日,高顺刚留有配偶李维香和儿子高翔;高富生死于2007年11月4日,其配偶王芳死于1998年11月22日,高富生留有两个子女,分别是女儿高顺玉、儿子高顺明。涉及该案的当事人信息及关系基本水落石出。
涉案人员关系如图:
图例: 为死亡人员
XXX1上标为死亡人员之间相对死亡顺序

二、本案继承关系梳理与应对
提出继承权公证申请的三个案件的被继承人是宋桂芳、高之生、高富生。对于不同被继承人的案件,其发生继承的关系是不同的,需要区分讨论。
宋桂芳一案,宋桂芳生前未留有遗嘱亦未签订任何遗赠扶养协议,依照法定继承程序,宋桂芳的遗产由其父母、配偶、子女继承,通过调查走访了解到,宋桂芳的父母先于宋桂芳去世,具体时间不详,配偶高智堂死于1992年,子女中宋桂芳的亲生子女高随生、高阳生、高梦生、高平芳健在,高之生死于2007年,继子女中高贵生、高长云健在,高长清、高荣生、高富生分别于2003年、2008年、2007年死亡。综上,根据《继承法》法定继承规则,基于宋桂芳的子女不存在违反法律法规导致丧失继承权的情形,在宋桂芳与继子女形成扶养关系的前提下,宋桂芳的十个子女享有对宋桂芳遗产的继承权,而其中四个子女均先于宋桂芳死亡,那么此四项已故子女的份额发生代位继承,即分别由高长清的子女(高智堂之外孙)孙家鑫、孙家安,高荣生的子女(高智堂之孙)高顺建、高顺蓉、高顺文、高顺刚的子女(高智堂之曾孙)高翔,高之生的子女(高智堂之孙)高顺利、高顺珍、高顺康,高富生的子女(高智堂之孙)高顺明、高顺玉继承相应份额。
高之生继承案,高之生系宋桂芳再婚前所生子女,经过审核调查,其配偶刘彩云和子女高顺利、高顺珍、高顺康都是合法的继承人,而其先于母亲宋桂芳死亡,所以宋桂芳也是高之生的继承人之一,而宋桂芳后来死亡,则宋桂芳应继承的份额发生转继承,由被继承人宋桂芳的法定继承第一顺位继承人继承相应份额。而此时,此份额的继承程序就与宋桂芳一案的继承程序一致。同理,高富生的配偶、父亲先于高富生去世,母亲宋桂芳晚于高富生去世,高富生的遗产应由高富生的子女高顺明、高顺玉以及母亲宋桂芳继承,宋桂芳的份额依照宋桂芳继承案的规则继承。
本案中,高之生、高富生先于宋桂芳死亡,高之生、高富生的直系晚辈血亲对其从宋桂芳处应继承的遗产份额分别享有代位继承权。同时由于宋桂芳在高之生、高富生死亡后、继承发生前死亡,宋桂芳生前又未表示放弃,宋桂芳原应从二人处继承的遗产份额发生转继承。
虽然代位继承和转继承皆为普通继承程序中的特殊情形,但两者存在实质上的区别,代位继承是本继承程序中的特殊规则,而转继承是本继承外另一继承关系的一般规则。所以在继承公证案件受理时,最恰当合理的是以最优先顺位范围内的继承人作为继承公证申请人。存在代位继承的情形时,代位继承人代替原法定顺序继承人作为本案的申请人。存在转继承情形时,若转继承人主张继承,则以被转继承人应继承的本案遗产份额为遗产,以被转继承人作为新的被继承人另行办理申请手续。若转继承人放弃继承,那么本案遗产将在法定最优先顺序范围内继承分配完毕,转继承人就无需另行办理申请手续,只需在本案中签署确认遗产放弃声明即可。
三、案件核心难点
本案是涉及19个当事人的继承案件,其中含括了法定顺序继承规则、代位继承规则和转继承规则,案情比较复杂。
案件的第一个核心难点就是界定宋桂芳与继子女之间的扶养关系,而三个案件中都存在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的关系。依据《继承法》第十条,法定继承第一顺位的子女包括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父母包括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这里的扶养包括抚养和赡养两层含义,并无疑问。然而对于形成扶养关系的条件是构成单向的抚养或赡养关系即可,还是需要构成双向的抚养和赡养关系,业界有不同的看法。但从《继承法》第七条、第十三条来看,未履行扶养义务的并不必然丧失继承权,所以单向的扶养关系即可形成继承权。[1]据当事人讲述,宋桂芳的继子女在其与高智堂再婚时部分已成年,部分未成年。实践中认定继子女继承权最直接的标准就是继父母再婚时继子女尚未成年,依照单向扶养关系标准,就可以直接认定继子女有继承权。而这一层面的认定关键点就落在确定宋桂芳与高智堂的再婚时间。当事人表示宋桂芳的再婚情况已无相关资料证明,宋桂芳与高智堂系民国初期生人,年代也确实久远,无直接证明材料在情理之中。我处工作人员在与高阳生交谈中得知高家有一份家谱,当中可能记载了高智堂的再婚时间,但目前尚未提供给工作人员。如果确实没有记载,目前只能将宋桂芳的再婚时间缩小到高智堂再婚前最小子女的出生日期与再婚后两人所生最年长子女出生日期之间,再向社区街道办和社会保障单位尝试调查能证明宋桂芳再婚时间的证据。如果能够确定再婚时间,那么就能确定再婚时继子女是否已经成年,倘若已经成年,那么要考察继子女是否对继父母尽赡养义务,期间就需要收集当事人为赡养继父母所做付出的证明,并向了解情况的无血缘姻亲关系的人调查核实。但归根结底,这种区分适用必须以查实宋桂芳的再婚时间为前提,即如果高智堂与宋桂芳再婚时,双方先前所扶养子女皆未成年,那么高长清等继子女就分别与继父母高智堂、宋桂芳形成扶养关系。如果确实无法查实,只能以继子女是否尽到赡养义务为标准。如果当事人对是否赡养老人的事实有争议,那么只能向法院提起诉讼。
另一个核心问题是丧偶儿媳的继承身份的问题。高荣生是宋桂芳的继子,并且通过目前的了解,高荣生夫妇生前都对宋桂芳照顾有加,进行了充分赡养。高荣生先于宋桂芳死亡,其应继承份适用代位继承规则发生继承,而高荣生的配偶、宋桂芳的儿媳潘美琳后于宋桂芳死亡,若认定潘美琳尽到主要赡养义务,那么其也是有资格与宋桂芳其他子女一样作为第一顺位继承人继承宋桂芳的遗产,[2]并且不影响其子女高顺建、高顺蓉、高顺文、高顺刚代位继承高荣生的份额。[3]《继承法》中明确规定“丧偶儿媳对公、婆”“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此规定为丧偶儿媳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设定了三个适用要素,第一个是“对公、婆”,第二个是“丧偶儿媳”,第三个则是“尽了主要赡养义务”。其一,“对公、婆”可以理解为对公公和婆婆或者是对公公或婆婆,在儿媳同时照顾公婆的情况下,这一要素的适用并无难题,但假设在儿媳照顾老人时,公公已经去世,儿媳确实对婆婆尽了主要赡养义务,那么丧偶儿媳是否有权利继承公公的遗产?最高院关于适用继承法的司法解释并没有对该情形做出明确说明。笔者认为丧偶儿媳对于公婆的继承权继承对象取决于丧偶儿媳与公婆形成的赡养关系,对公婆构成赡养且该赡养为主要赡养关系时,儿媳对赡养对象享有继承权。在前面假设的情形中,儿媳与已逝的公公未形成实际的赡养关系,所以儿媳应当只对婆婆享有继承权。其二,“丧偶儿媳”之要素,表面上的意思是儿媳丧偶才能取得资格,笔者认为还有一层含义为丧偶是评价民事主体行为是否符合《继承法》第十二条的时间起点。即儿媳丧偶前是否照顾公婆在所不问,丧偶后对公婆尽到主要赡养义务即可。换言之,丧偶前对公婆尽到主要赡养义务,丧偶后未尽到赡养义务,甚至不为主要赡养义务,同样认定为不符合第十二条所要求的条件。其三,“尽到主要赡养义务”,这个要素通俗易懂,就是丧偶儿媳须为老人的主要赡养人,判断是否是主要赡养人最直接有效的标准就是看丧偶儿媳是否和老人一起生活。其实该条法律的立法目的就在于对像亲生儿女那样照顾公婆的儿媳进行补偿和鼓励,体现民法的公平原则。根据《继承法》第十二条之规定和平等原则,如果潘美琳符合继承条件,其享有的是继承权而不是应继承之份额,而潘美琳所享有的继承权与其他继承人的继承权平等。继承权与继承份额的区别在于继承份额是基于特殊身份所享有的预期利益,而当特殊身份的主体消灭时,此资格随即消灭,也就是说潘美琳如果享有的是继承份额,此预期利益在潘美琳死亡时即消灭,不会发生转移。但当潘美琳享有的是继承权时,潘美琳死后该继承权依据最高院司法解释应发生移转,即产生转继承。
该案中,我处工作人员对于潘美琳继承资格的认定即可从以上三个方面入手,运用排除的方法,由易及难的搜集排除的证据,相对更为容易得出结论。如果潘美琳是宋桂芳的主要赡养人,符合继承的条件,那么还需考察潘美琳的第一顺位继承人的情况,其应继承的份额则作为新的继承标的另行处理。
继承案历来是民事案件中的难点,因为此类案件牵扯着不同家庭的生活状况,还案件背后还可能隐藏着不同的目的和人性。继承案例的重点就是搞清查实继承人与被继承人、继承人之间的关系,这也是处理继承案件的难点。宋桂芳家庭产生上述三个继承案件基本上涵盖了继承程序中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形。法律工作者在处理继承案件时一方面要严格谨慎,坚决杜绝“打擦边球”、“靠运气”的蒙混事实的行为,另一方面要在处理案件的实践中,以法律与公证规则为依据,不断发现处理案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点、改进点,推动案件受理程序的进一步规范与完善。此外,继承规则的适用是关系到民生的重要问题,继承的标的或许并非多么巨大,但法律事实是否查实,规则运用是否得当,之间决定了继承法价值的实现与否,引导着百姓对法律和法律工作者的评价,甚至对法律的权威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双面作用。在我国,法律法规说到底是为广大人民服务的,执法为民、服务大局有机统一于依法治国的法治建设进程中。实现法律价值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是继承案件对法律工作者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遵循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出路。
以人为本,公证之音方可长鸣。
(zai)

⑹ 想了解下法律知识

1.正当防卫:
我国《刑法》第二十条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根据规定,正当防卫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五个要件[1]:
1、必须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权利和其他权利免受不法侵害而实施的。这种不法侵害可能是针对国家、集体的,也可能是针对自然人的;可能是对本人的,也可能是针对他人的;可能是侵害人身权利,也可能是侵害财产或其他权利,只要是为了保护合法权益免受不法侵害而实施的行为,即符合本要件。
2、必须有不法侵害行为发生。所谓“不法侵害”,指对某种权利或利益的侵害为法律所明文禁止,既包括犯罪行为,也包括其违法的侵害行为。
3、必须是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正当防卫的目的是为了制止不法侵害,避免危害结果发生,因此,不法侵害必须是正在进行的,而不是尚未开始,或者已实施完毕,或者实施者确已自动停止。否则,就是防卫不适时,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4、必须是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行。即正当防卫行为不能对没有实施不法侵害行为的第三者(包括不法侵害者的家属)造成损害。
5、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正当防卫是有益于社会的合法行为,应受一定限度的制约,即正当防卫应以足以制止不法侵害为限。另一方面,不法侵害往往是突然袭击,防卫人往往没有防备,骤然临之,情况紧急,精神高度紧张。一般在实施防卫行为的当时很难迅速判明不法侵害的确实意图的危险程度,也没有条件准确选择一种恰当的防卫方式、工具和强度来进行防卫。因此,只要不是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都应当属于正当防卫。
关于防卫过当刑事责任的规定,防卫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因为防卫行为是不法侵害引起的,是为了使被不法侵害者所侵害的客体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所以“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
关于对正在进行的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正当防卫行为不负责任的规定。本款是对第一款的重要补充。对于正在进行的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由于这些不法侵害行为性质严重,且强度大,情况紧急,因此,采取正当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和其他后果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所谓“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是指与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类似的暴力犯罪,如在人群中实施的爆炸犯罪等。
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的神圣权利,公民应牢记这个权利,善于运用这个权利,保卫国家、公共利益,保卫本人和他人的合法权利。由此可知,所谓正当防卫,是指用给不法侵害者造成某种损害的方法,来保卫是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的行为。正当防卫是公民同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的一个法律武器,公民应当掌握好这个武器。当遇到抢劫、盗窃、强奸、行凶、杀人、放火等等违法犯罪行为时,就要善于运用正当防卫行为来维护合法权利。
怎样正确运用正当防卫?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实施正当防卫必须同时符合以下四个条件:
第一、只有在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合法权利受到不法侵害时;
第二、必须是在不法侵害正在进行的时候;
第三、必须是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施防卫,而不能对无关的第三者实施;
第四、正当防卫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
当您准备进行防卫时,如果符合上述四个条件,那么,您就不必担心自己会负刑事责任了,而应积极勇敢地进行防卫。
哪些是非正当防卫呢?
既有正当防卫,那么就有非正当防卫。如果非正当防卫造成了损害,则应负相应的法律责任。非正当防卫主要有以下几种:
1、防卫过当。它是指行为人的实施正当防卫时,超过了正当防卫所需要的必要限度,并造成了不应有的危害行为。
2、防卫挑拨。它是指行为人故意挑逗对方,使对方对自己进行不法侵害,接着借口加害于对方。
3、防卫侵害了第三人,也叫局外防卫。它是指防卫者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以外的人实施的侵害行为。
4、假想防卫。它是指不法侵害行为根本不存在,由于行为人猜想、估计、推断不法侵害行为存在,而对其实施侵袭的一种不法侵害行为。
5、事前防卫,也叫提前防卫。它是指行为人在不法侵害尚未发生或者说还未到来的时候,而对准备进行不法侵害的人采取了所谓的防卫行为。
6、事后防卫。它是指在不法侵害终止后,而对不法侵害者进行的所谓防卫行为。

2.根据受伤程度,被判的时间不一样,处罚金不一样

3.具体属于轻伤害还是重伤害这里不能下定语,这必须要看法医鉴定的结果。赔偿的内容主要包括医疗费、伤残补助费、护理费、营养费、误工费等。

4.这也要看性质

应该属于正当防卫

⑺ 关于法律的知识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护未成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本法所称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第三条 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对未成年人进行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教育,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反对资本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和其他的腐朽思想的侵蚀。
第四条 保护未成年人的工作,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二)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
(三)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特点;
(四)教育与保护相结合。
第五条 国家保障未成年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保护未成年人,是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和其他成年公民的共同责任。
对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权予以劝阻、制止或者向有关部门提出检举或者控告。
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当教育和帮助未年成人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六条 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机关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未年成人保护工作。
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根据需要,采取组织措施,协调有关部门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
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工会、青年联合会、学生联合会、少年先锋队及其他有关的社会团体,协助各级人民政府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对保护未成年人有显著成绩的组织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二章 家庭保护
第八条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对未年成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残疾的未成年人;禁止溺婴、弃婴。
第九条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尊重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权利,必须使适龄未成年人按照规定接受义务教育,不得使在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
第十条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以健康的思想、品行和适当的方法教育未年成人,引导未成年人进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预防和制止未成年人吸烟、酗酒、流浪以及聚赌、吸毒、卖淫。
第十一条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允许或者迫使未成年人结婚,不得为未成年人订立婚约。
第十二条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的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的,应当依法承担责任。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有前款所列行为,经教育不改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有关人员或者有关单位的申请,撤销其监护人的资格;依照民法通则第十六的规定,另行确定监护人。
第三章 学校保护
第十三条 学校应当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对未成年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以及社会生活指导和青春期教育。
学校应当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
第十四条 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未成年学生。
第十五条 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第十六条 学校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扰乱教学秩序,不得侵占、破坏学校的场地、房屋和设备。
第十七条 学校和幼儿园安排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参加集会、文化娱乐、社会实践等集体活动,应当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防止发生人身安全事故。
第十八条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送工读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工读学校应当对其进行思想教育、文化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
工读学校的教职员应当关心、爱护、尊重学生,不得歧视、厌弃。
第十九条 幼儿园应当做好保育、教育工作,促进幼儿在体质、智力,品德等方面和谐发展。
第四章 社会保护
第二十条 国家鼓励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组织及公民,开展多种形式的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活动。
第二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创造条件,建立和改善适合未成年人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场所和设施。
第二十二条 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文化馆、影剧院、体育场(馆)、动物园、公园等场所,应当对中小学生优惠开放。
第二十三条 营业性舞厅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有关主管部门和经营者应当采取措施,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
第二十四条 国家鼓励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文艺等单位和作家、科学家、艺术家及其他公民,创作或者提供有益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作品。出版专门以未成年人为对象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等出版物,国家给予扶持。
第二十五条 严禁任何组织和个人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者以其他方式传播淫秽、暴力、凶杀、恐怖等毒害未成年人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
第二十六条 儿童食品、玩具、用具和游乐设施,不得有害于儿童的安全和健康。
第二十七条 任何人不得在中小学、幼儿园、托儿所的教室、寝室、活动室和其他未成年人集中活动的室内吸烟。
第二十八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任何组织和个人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招收已满十六周岁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的,应当在工种、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和保护措施等方面执行国家有关规定,不得安排其从事过重、有毒、有害的劳动或者危险作业。
第二十九条 对流浪乞讨或者离家出走的未成年人,民政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应当负责交送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暂时无法查明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由民政部门设立的儿童福利机构收容抚养。
第三十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的个人隐私。
第三十一条 对未成年人的信件,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隐匿、毁弃;除因追查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检查,或者对无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信件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代为开拆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开拆。
第三十二条 卫生部门和学校应当为未成年人提供必要的卫生保健条件,做好预防疾病工作。
第三十三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积极发展托幼事业,努力办好托儿所、幼儿园,鼓励和支持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兴办哺乳室、托儿所、幼儿园,提倡和支持举办家庭托儿所。
第三十四条 卫生部门应当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积极防治儿童常见病、多发病,加强对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和对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的业务指导。
第三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和训练幼儿园、托儿所的保教人员,加强对他们的政治思想和业务教育。
第三十六条 国家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智力成果和荣誉权不受侵犯。
对有特殊天赋或者有突出成就的未成年人,国家、社会、家庭和学校应当为他们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第三十七条 未成年人已经受完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不再升学的,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对他们进行职业技术培训,为他们创造劳动就业条件。
第五章 司法保护
第三十八条 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第三十九条 已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家长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必要时,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第四十条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办理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应当照顾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并可以根据需要设立专门机构或者指定专人办理。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和少年犯管教所,应当尊重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第四十一条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对审前羁押的未成年人,应当与羁押的成年人分别看管。
对经人民法院判决服刑的未成年人,应当与服刑的成年人分别关押、管理。
第四十二条 十四周岁以上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开审理。
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在判决前,新闻报道、影视节目、公开出版物不得披露该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及可能推断出该未年成人的资料。
第四十三条 家庭和学校及其他有关单位,应当配合违法犯罪未成年人所在的少年犯管教所等单位,共同做好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教育挽救工作。
第四十四条 人民检察院免予起诉、人民法院免除刑事处罚或者宣告缓刑以及被解除收容教养或者服刑期满释放的未成年人,复学、升学、就业不受歧视。
第四十五条 人民法院审理继承案件,应当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继承权。
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离婚双方因抚养未成年子女发生争执,不能达成协议时,应当根据保障子女权益的原则和双方具体情况判决。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六条 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被侵害人或者监护人有权要求主管部门处理,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四十七条 侵害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对其造成财产损失或者其他损失、损害的,应当依法赔偿或者承担其他民事责任。
第四十八条 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或者变相体罚,情节严重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九条 企业事业组织、个体工商户非法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由劳动部门责令改正,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执照。
第五十条 营业性舞厅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以罚款。
第五十一条 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者以其他方式传播淫秽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等出版物的,依法从重处罚。
第五十二条 侵犯未成年人的人身权利或者其他合法权利,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虐待未成年的家庭成员,情节恶劣的,依照刑法第一百八十二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司法工作人员违反监管法规,对被监管的未成年人实行体罚虐待的,依照刑法第一百八十九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对未成年人负有抚养义务而拒绝抚养,情节恶劣的,依照刑法第一百八十三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溺婴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二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明知校舍有倒塌的危险而不采取措施,致使校舍倒塌,造成伤亡的,依照刑法第一百八十七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三条 教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依法从重处罚。
引诱、教唆或者强迫未成年人吸食、注射毒品或者卖淫的,依法从重处罚。
第五十四条 当事人对依照本法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先向上一级行政机关或者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先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又不履行的,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或者依法强制执行。
第七章 附则
第五十五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根据本法制定有关条例,报国务院批准施行。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根据本法制定实施办法。
第五十六条 本法自1992年1月1日起施行。

⑻ 日常生活中的法律知识有哪些

1、借钱要写欠条(写明欠款金额、债权债务人姓名、欠款时间)
2、熟悉新劳动合同法
3、离婚案件财产处理(主要是房产,有多种形式存在。)

热点内容
条令条例心得 发布:2025-01-11 04:31:28 浏览:907
劳动法规定补交社保吗 发布:2025-01-11 03:51:07 浏览:466
华东政法大学法硕非法学 发布:2025-01-11 03:49:02 浏览:934
道德教育画 发布:2025-01-11 03:47:29 浏览:413
高新开发区法院 发布:2025-01-11 03:30:11 浏览:485
保定法学王浩 发布:2025-01-11 03:05:09 浏览:773
济南市法院书记员的工资大约是多少 发布:2025-01-11 02:33:36 浏览:194
劳动法保安上班时间 发布:2025-01-11 02:23:00 浏览:930
2015年政策法规总结 发布:2025-01-11 02:22:47 浏览:580
深圳市节约粮食的相关政策法规 发布:2025-01-11 02:19:13 浏览: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