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虚假陈述法律责任

虚假陈述法律责任

发布时间: 2020-12-18 02:10:30

① 向法院提交虚假证据和虚假陈述付什么责任

民法院可以罚款、拘留、情节严重的可以判刑。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一条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伪造、毁灭重要证据,妨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

(二)以暴力、威胁、贿买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贿买、胁迫他人作伪证的;

(三)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已被查封、扣押的财产,或者已被清点并责令其保管的财产,转移已被冻结的财产的;

(四)对司法工作人员、诉讼参加人、证人、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协助执行的人,进行侮辱、诽谤、诬陷、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

(五)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方法阻碍司法工作人员执行职务的;

(六)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的。

人民法院对有前款规定的行为之一的单位,可以对其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虚假陈述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案例:深圳发布诉讼参与人虚假陈述典型案例

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发布了三宗近期因伪造证据被采取强制措施的典型案例,涉案6人(含法人)因涉嫌提供虚假证据被法院采取了罚款措施。

在曹某、张某诉邓某、齐某哲、第三人深圳市某物业服务有限公司房屋买卖合同纠纷两案中,被告邓某在法庭中作虚假陈述,先后两次恶意串通案外人向法院提交虚假证据,妨碍案件审理,情节恶劣,应予处罚;

深圳某物业服务有限公司在管理上存在漏洞,其分支机构服务中心对该物业提供经纪服务的房产的实际居住情况未经核实,先后两次开具虚假居住证明,而该居住证明系被告邓某作出虚假陈述的关键证据,妨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依法应予以处罚。

深圳市龙岗区人民法院依法对邓某罚款人民币50000元;对深圳市某物业服务有限公司罚款人民币50000元。

② 证券从业人员作出虚假陈述或信息误导的,应当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根据证券法规定,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证券登记结算机构、证券交易服务机构、专社会中介属机构及其从业人员,或者证券业协会、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证券交易活动中作出虚假陈述或者信息误导的,责令其改正,处以3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除责令改正,处以罚款外,还应当依法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③ 简述我国证券法禁止的交易行为及其法律责任

《证券法》禁止的交易行为
1.内幕交易行为。内幕交易行为又称内线交易或知情交易,是指知悉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员,利用内幕信息自己买卖证券,建议他人买卖证券,或者泄露内幕信息使他人利用该信息买卖证券,从中牟利或者避免损失的行为。内幕交易行为必然会损害证券市场的秩序,因此《证券法》明文规定禁止这种行为。

2.操纵市场行为。操纵市场又称草丛行情,是指操纵人利用掌握的资金、信息等优势,采用不正当手段,人为的制造证券行情,操纵或影响证券市场价格,以诱导证券投资者盲目进行证券买卖,从而为自己谋取利益或者转嫁风险的行为。操纵市场行为必然会扭曲证券的供求关系,导致市场机制失灵,并会形成垄断,妨碍竞争,同时还会诱发过渡投机,损害投资者的利益,因此《证券法》严格禁止这种行为。

3.制造虚假信息行为,是指证券市场主体及其工作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作出虚假陈述、信息误导,或者编造并传播虚假信息,以影响证券交易的行为。为了使证券交易能够有序进行,《证券法》规定:“禁止国家工作人员、新闻传播媒介从业人员和有关人员编造并传播虚假信息;各种传播媒介传播证券交易信息必须真实、客观,禁止误导;禁止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证券登记结算机构、证券交易服务机构、社会中介机构及其上述人员、证券业协会、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证券交易活动中做出虚假陈述或者信息误导。”

4.欺诈客户,是指在证券交易中,证券公司及其工作人员利用受托人的地位,进行损害投资者利益或者诱使投资者进行证券买卖而从中获利的行为。欺诈客户必然造成投资者利益的损害,最终将损害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5.其他禁止行为。在证券交易中,除了不得有上述行为外,《证券法》还规定了其他禁止从事的行为,其中有:禁止法人以个人名义开立账户买卖证券;禁止任何人挪用公款买卖证券;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控股企业不得炒作上市交易的股票等。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证券登记结算机构、证券交易服务机构、社会中介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对证券交易中发现的禁止性的交易,应当及时向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报告。

④ 证券从业人员作出虚假陈述或信息误导的,应当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虚假来陈述的行为可以根据不同的划分标源准分为多种类型,按证券发行、交易的程序和信息公开制度的阶段性要求可以分为一级市场中的虚假陈述和二级市场中的虚假陈述,根据信息公开的对象不同,可以分为针对公众的虚假陈述和针对证券监督管理机构的虚假陈述,根据行为主体的角度可以分为自然人的虚假陈述和法人的虚假陈述等等。

根据证券法规定,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证券登记结算机构、证券交易服务机构、社会中介机构及其从业人员,或者证券业协会、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证券交易活动中作出虚假陈述或者信息误导的,责令其改正,处以3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除责令改正,处以罚款外,还应当依法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⑤ 证券从业人员作出虚假陈述或信息误导的,应当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期货经纪公司的从业人员,证券业协回会、期货业答协会或者证券期货监督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故意提供虚假信息或者伪造、变造、销毁交易记录,诱骗投资者买卖证券、期货合约,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金;情节特别恶劣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参见教材P154.
刑法修正案》

⑥ 水法中对不得拒绝或作与事实不符的虚假陈述,违者视情节追究其法律责任是如何规定

所谓情节,前提是性质分类。
因为拒接陈述和虚假陈述的结果当然不一样,现专在分别说明属。
拒绝陈述,至少不存在误导和阻碍作用,所以其情节应归属于违反了行政法,应追究的责任就是行政处罚了。包括拘留、罚款等;
虚假陈述,这个就不一样,程度轻的,就违反行政法规定,如上。
程度重的,可能会有如“妨碍公务罪”、“伪证罪”、“窝藏、包庇罪”等等。量刑的话就看法官了。

⑦ 证券从业人员作出虚假陈述或信息误导的,应当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虚假陈述的行为可以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分为多种类型,按证券发行、交易的专程序和信息公开制度的阶段性要求属可以分为一级市场中的虚假陈述和二级市场中的虚假陈述,根据信息公开的对象不同,可以分为针对公众的虚假陈述和针对证券监督管理机构的虚假陈述,根据行为主体的角度可以分为自然人的虚假陈述和法人的虚假陈述等等。
根据证券法规定,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证券登记结算机构、证券交易服务机构、社会中介机构及其从业人员,或者证券业协会、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证券交易活动中作出虚假陈述或者信息误导的,责令其改正,处以3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除责令改正,处以罚款外,还应当依法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⑧ 中的实施虚假陈述,要承担哪些法律责任

所谓虚假陈述,是指信息披露义务人违反证券法律规定,在证券发行或者交易过程中,对重大事件作出违背事实真相的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在披露信息时发生重大遗漏、不正当披露信息的行为。
所谓信息披露义务人,按照《证券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是指以下人员:
(1)发起人、控股股东等实际控制人;
(2)发行人或者上市公司;
(3)证券承销商;
(4)证券上市推荐人;
(5)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等专业中介服务机构;
(6)上述(二)、(三)、(四)项所涉单位中负有责任的董事、监事和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以及(五)项中直接责任人;
(7)其他作出虚假陈述的机构或者自然人。
虚假陈述要承担哪些法律责任?
在证券交易中作虚假陈述的,责任人要承担以下责任:
1、民事赔偿责任。
投资人,如股东、公司等,因信息披露义务人的虚假陈述,而遭受损失的,可以要求其赔偿差额损失、佣金损失、印花税损失及相应的利息损失。
2、行政责任。
(1)证券服务机构,如券商做虚假陈述的,责令改正,没收业务收入,暂停或吊销营业执照,并处罚款。对负责人及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于警告、撤销证券从业资格,并处罚款。
(2)对发行人、上市公司等信息披露义务人作虚假陈述的,责令改正,警告,并处罚款。
3、刑事责任。
按照《刑法》规定,信息披露义务人,在证券交易活动做虚假陈述的,容易涉嫌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或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一经查处属实的,就要受到刑罚的处罚,如坐牢、罚款等。
因此,从事证券交易相关活动的人员,最好不要实事求是,不要作虚假陈述,以免被追究法律责任。倘若已经被抓被捕的,建议尽早委托刑事辩护律师协助处理,积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⑨ 保险法律责任的种类部包含以下哪项

根据保险法的规定,保险法律责任包括行政法律责任、民事赔偿责任和刑事责任。
一、保险行政法律责任
(一)保险行政法律责任的概念
保险行政法律责任,是指保险行为主体因违反保险法律、法规及规章,而依法由国家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或其授权的组织予以行政处分或者行政处罚时承担的法律责任。
保险行政法律责任包括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两种,具体而言主要有:
(1)行政处分主要有:①警告;②记过;③记大过;④降级、降职;⑤撤职;⑥开除。
(2)行政处罚主要有:①责令改正;②责令退还保险费;③没收违法所得;④罚款;⑤限制业务范围;⑥责令停止接受新业务;⑦责令停业整顿;⑧吊销业务(包括保险经营、代理、经纪业务等)许可证。
行政处罚的作出必须依照法定的程序,否则无效。其中对于大额罚款、吊销业务许可证,当事人认为必要时可以申请进行听证。
(二)行政复议
为了防止和纠正违法的或者不正当的具体行政行为,保护公民、保险机构、其他法人和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和监督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及其派出机构依法形势职权,根据《保险法》、《行政复议法》的规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1年7月5日公布了《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行政复议办法》(简称《办法》)。根据该《办法》:
(1)具体办理行政复议事项的机构是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政策法规部;
(2)行政复议的范围包括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及其派出机构的下列行为:
①警告、通报批评、限期改正;②罚款;③没收违法所得;④取消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⑤限制业务范围或责令停止接受新业务;⑥撤销机构;⑦责令停业整顿;⑧暂扣或吊销保险许可证;⑨暂扣或吊销保险从业资格;⑩取缔。
(3)法律、法规规定申请行政复议是提起行政诉讼必经程序的,复议机关决定不予受理或者受理后超过行政复议期限不作答复的,申请人可以自受到《不予受理决定书》之日起或者行政复议期满之日起15日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4)申请人在申请行政复议时,可以一并提出行政赔偿请求,行政复议机关对符合国家赔偿法的有关规定应当给予赔偿的,在决定撤消、变更具体行政行为或者确认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时,应当同时决定由被申请人依法给予赔偿;
(5)复议机关受理行政复议申请,不得向申请人收取任何费用;
(6)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组织在我国境内向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申请行政复议的,适用本办法。
二、保险民事责任
保险民事责任,是指保险人、投保人、保险代理人、经纪人、公估人在投保、承保和保险中介服务的过程中违反保险法律、法规而产生的民事上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
保险民事责任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违反保险合同关系的民事责任;另一种是保险侵权民事责任。
违反保险合同关系的民事责任,是指保险人、投保人、保险代理人、经纪人、公估人在投保、承保和保险中介服务的过程中违反各种保险合同、有关保险行为的委托、服务协议等的民事法律责任。
保险侵权民事责任主要包括:擅自经营保险业务行为的民事责任、欺诈保险人的民事责任、骗取保险金的民事责任、虚假陈述行为的民事责任、越权代理的民事责任等。
在保险民事法律责任中,以违反保险合同关系的民事责任居多。但是,大多体现在具体的保险合同中。而保险侵权民事责任只在《保险法》第151条有一项原则性的规定。
三、保险刑事法律责任
(一)保险犯罪的概念
所谓保险犯罪,是指保险市场参与主体在投保、索保、承保、理赔、保险代理、保险经纪、保险公估及保险行为监管等过程中,违反《保险法》及《刑法》的规定,破坏保险市场正常管理秩序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行为。
依照《刑法》规定,保险犯罪主要包括下列具体罪名:
(1)擅自设立金融机构罪;(《刑法》一百七十四条)
(2)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刑法》一百八十四条)
(3)挪用资金罪;(《刑法》一百八十五条)
(4)中介组织、人员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刑法》二百二十九条)
(5)中介组织人员出具证明文件重大失实罪;
(6)职务侵占罪;(《刑法》一百八十三条、二百七十一条)
(7)保险诈骗罪;(《刑法》一百九十八条)
(8)非法经营罪;(《刑法》二百二十五条)
(9)诈骗罪;(《刑法》二百六十六条)
(10)贪污罪;(《刑法》三百八十二条)
(11)挪用公款罪;(《刑法》三百八十四条)
(12)受贿罪;(《刑法》三百八十五条)
(13)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刑法》三百九十七条)
(二)几种典型保险犯罪的含义
1.擅自设立金融(保险)机构罪;(《刑法》一百七十四条)
是指未经中国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批准,擅自在中国境内设立保险公司的行为。包括未依据法定条件、程序进行申请而设立;也包括虽经申请但未获得批准而设立两种情形。
2.(保险公司工作人员)职务侵占罪;(《刑法》一百八十三条、二百七十一条)
是指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故意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进行虚假理赔,骗取保险金归自己所有,实际侵占保险公司资金数额较大的行为。
国有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和国有保险公司委派到非国有保险公司从事公务的人员有此行为的,依照贪污罪处罚。
3.保险诈骗罪;(《刑法》一百九十八条)
是指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办法,进行保险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行为。
《刑法》第一百九十八条规定了5种具体的诈骗行为:
(1)投保人故意虚构保险标的,骗取保险金的;
(2)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对发生的保险事故编造虚假的原因或夸大损失的程度,骗取保险金的;
(3)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编造未曾发生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的;
(4)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故意造成财产损失的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的;
(5)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者疾病,骗取保险金的。
该条同时规定,保险事故的鉴定人、证明人、财产评估人故意提供虚假的证明文件,为他人提供诈骗条件的,以保险诈骗共犯论处。

⑩ 劳动仲裁开庭时被申请人的虚假陈述和法院开庭时的被告虚假陈述,有没有法律责任区别

劳动仲裁开庭庭审笔录可以作为法院审理时的证据提交。

热点内容
劳动法中关于被辞退员工工资待遇 发布:2025-01-11 13:45:31 浏览:550
高要司法局 发布:2025-01-11 13:44:53 浏览:125
最早货币立法 发布:2025-01-11 13:40:11 浏览:766
大学生对性道德 发布:2025-01-11 13:24:13 浏览:61
恩阳法院执行 发布:2025-01-11 13:04:37 浏览:708
法官司法廉洁 发布:2025-01-11 12:41:40 浏览:318
经济法基础课程感想 发布:2025-01-11 12:38:36 浏览:715
经济法个人结算账户 发布:2025-01-11 11:51:29 浏览:226
月工作天数劳动法 发布:2025-01-11 11:22:39 浏览:454
依法治国与维稳 发布:2025-01-11 11:22:37 浏览: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