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反恐法法律责任

反恐法法律责任

发布时间: 2020-12-18 06:48:04

1. 单位违反反恐怖主义法规定的法律后果有什么

单位违反反恐怖主义法规定的,情节严重的,由主管部门责令停止从事相关业务、提供相关服务或者责令停产停业;造成严重后果的,吊销有关证照或者撤销登记。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第九十一条:

拒不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反恐怖主义安全防范、情报信息、调查、应对处置工作的,由主管部门处二千元以下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下罚款。

单位有前款规定行为的,由主管部门处五万元以下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处十万元以下罚款;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规定处罚。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第九十二条:

阻碍有关部门开展反恐怖主义工作的,由公安机关处五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万元以下罚款。单位有前款规定行为的,由公安机关处二十万元以下罚款。

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规定处罚。阻碍人民警察、人民解放军、人民武装警察依法执行职务的,从重处罚。

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第九十三条:

单位违反本法规定,情节严重的,由主管部门责令停止从事相关业务、提供相关服务或者责令停产停业;造成严重后果的,吊销有关证照或者撤销登记。

(1)反恐法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相关案例:

对宾馆、车站等企业单位进行处罚的案例

1、2018年2月5日,平顶山市公安局新城分局对蕴海建国大酒店进行复查时,发现该酒店未按前期下达的在《责令整改通知书》进行整改,依然存在未按规定对客户身份进行查验、登记的情况。

后新城分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第八十六条第二款之规定,依法对该酒店处十万元罚款,并分别对当班经理李某、前台接待韩某各处一千元罚款。

2、2017年10月8日,新乡市原阳县公安局治安大队民警对公园世纪大酒店进行检查时,发现该酒店未按规定对客户身份进行查验、登记,存在一人登记多人住宿的情况。

对其下达了《责令整改通知书》。10月9日,原阳县公安局民警对该酒店进行检查时,发现其拒不按照前期下达的《责令整改通知书》进行整改,依然存在一人登记多人住宿的情况。

原阳县公安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第八十六条第二款之规定,依法对该酒店处十万元罚款,并负责人赵某处五千元罚款。

3、2017年9月29日,洛阳市栾川县公安局反恐大队对栾川县运昌汽车站检查时发现,该汽车站存在未核验旅客身份信息、未对旅客携带包裹进行安全检查的情况,并下达了《责令整改通知书》。

10月13日,反恐大队对该汽车站检查时发现其拒不按照前期下达的《责令整改通知书》进行整改,依然存在未核验旅客身份信息、未对旅客携带包裹进行安全检查的情况。

后栾川县公安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第八十八条之规定,依法对该汽车站处二万元罚款,并对其负责人付某处一千元罚款,对售票员闫某、安检员崔某分别处五百元罚款。

2. 反恐防暴法律法规有哪些急急急!!!

  • 1.《治安管理处罚法》

  • 第三十条:违反国家规定,制造、买卖、储存、运输、邮寄、携带、使用、提供、处置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铁路公安机关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及〈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有关问题的指导意见》第42条:对于《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十条所列举的运输、携带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的行为,应当包括携带、运输易燃品的行为,即对携带、运输油漆、酒精、汽油等易燃品数量较大的行为,也应依法进行处罚。对易燃品视为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本人所有的工具,应当收缴。)

  • 第三十二条:非法携带枪支、弹药或者弩、匕首等国家规定的管制器具的,处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非法携带枪支、弹药或者弩、匕首等国家规定的管制器具进入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 2.《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

  • 第二条:烟花爆竹的生产、经营、运输和燃放,适用本条例。本条例所称烟花爆竹,是指烟花爆竹制品和用于生产烟花爆竹的民用黑火药、烟火药、引火线等物品。

  • 第四十一条:对携带烟花爆竹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或者邮寄烟花爆竹以及在托运的行李、包裹、邮件中夹带烟花爆竹的,由公安部门没收非法携带、邮寄、夹带的烟花爆竹,可以并处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

  • 3.《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危险化学品,包括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有毒品和腐蚀品等。危险化学品列入以国家标准公布的《危险货物品名表》(GB12268);剧毒化学品目录和未列入《危险货物品名表》的其他危险化学品,由国务院经济贸易综合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公安、环境保护、卫生、质检、交通部门确定并公布。

  • 第六十八条:违反本条例的规定,邮寄或者在邮件内夹带危险化学品,或者将危险化学品匿报、谎报为普通物品邮寄的,由公安部门处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触犯刑律的,依照刑法关于危险物品肇事罪或者其他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 第七十一条:监控化学品、属于药品的危险化学品和农药的安全管理,依照本条例的规定执行;国家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民用爆炸品、放射性物品、核能物质和城镇燃气的安全管理,不适用本条例。

  • 4.《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

  • 第二条:民用爆炸物品的生产、销售、购买、进出口、运输、爆破作业和储存以及硝酸铵的销售、购买,适用本条例。本条例所称民用爆炸物品,是指用于非军事目的、列入民用爆炸物品品名表的各类火药、炸药及其制品和雷管、导火索等点火、起爆器材。民用爆炸物品品名表,由国务院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公安部门制订、公布。

  • 第五十一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携带民用爆炸物品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或者进入公共场所,邮寄或者在托运的货物、行李、包裹、邮件中夹带民用爆炸物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没收非法的民用爆炸物品,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 5.《刑法》

  • 第一百二十五条: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非法买卖、运输核材料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单位犯前两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 第一百二十八条:违反枪支管理规定,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非法出租、出借枪支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依法配置枪支的人员,非法出租、出借枪支,造成严重后果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单位犯第二款、第三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 第一百三十条:非法携带枪支、弹药、管制刀具或者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进入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危及公共安全,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 6.《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制造、买卖、运输枪支、弹药、爆炸物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 第一条:个人或者单位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二十五条第一款的规定,以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罪定罪处罚:(一)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军用枪支一支以上的;(二)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以火药为动力发射枪弹的非军用枪支一支以上或者以压缩气体等为动力的其他非军用枪支二支以上的;(三)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军用子弹十发以上、气枪铅弹五百发以上或者其他非军用子弹一百发以上的;(四)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手榴弹一枚以上的;(五)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爆炸装置的;(六)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炸药、发射药、黑火药一千克以上或者烟火药三千克以上、雷管三十枚以上或者导火索、导爆索三十米以上的;(七)具有生产爆炸物品资格的单位不按照规定的品种制造,或者具有销售、使用爆炸物品资格的单位超过限额买卖炸药、发射药、黑火药十千克以上或者烟火药三十千克以上、雷管三百枚以上或者导火索、导爆索三百米以上的;(八)多次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弹药、爆炸物的;(九)虽未达到上述最低数量标准,但具有造成严重后果等其他恶劣情节的。

  • 第二条: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刑法第一百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一)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的数量达到本解释第一条第(一)、(二)、(三)、(六)、(七)项规定的最低数量标准五倍以上的;(二)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手榴弹三枚以上的;(三)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爆炸装置,危害严重的;(四)达到本解释第一条规定的最低数量标准,并具有造成严重后果等其他恶劣情节的。

  • 第五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二十八条第一款的规定,以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罪定罪处罚:(一)非法持有、私藏军用枪支一支的;(二)非法持有、私藏以火药为动力发射枪弹的非军用枪支一支或者以压缩气体等为动力的其他非军用枪支二支以上的;(三)非法持有、私藏军用子弹二十发以上,气枪铅弹一千发以上或者其他非军用子弹二百发以上的;(四)非法持有、私藏手榴弹一枚以上的;(五)非法持有、私藏的弹药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刑法第一百二十八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一)非法持有、私藏军用枪支二支以上的;(二)非法持有、私藏以火药为动力发射枪弹的非军用枪支二支以上或者以压缩气体等为动力的其他非军用枪支五支以上的;(三)非法持有、私藏军用子弹一百发以上,气枪铅弹五千发以上或者其他非军用子弹一千发以上的;(四)非法持有、私藏手榴弹三枚以上的;(五)达到本条第一款规定的最低数量标准,并具有造成严重后果等其他恶劣情节的。

  • 第六条:非法携带枪支、弹药、爆炸物进入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危及公共安全,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刑法第一百三十条规定的“情节严重”:(一)携带枪支或者手榴弹的;(二)携带爆炸装置的;(三)携带炸药、发射药、黑火药五百克以上或者烟火药一千克以上、雷管二十枚以上或者导火索、导爆索二十米以上的;(四)携带的弹药、爆炸物在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上发生爆炸或者燃烧,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五)具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人非法携带本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的爆炸物进入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虽未达到上述数量标准,但拒不交出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条的规定定罪处罚;携带的数量达到最低数量标准,能够主动、全部交出的,可不以犯罪论处。

3. 根据《反恐法》,司法机关调查情况时,拒绝提供信息,可能面临哪些惩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 第九十一条:拒不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反恐怖主义安全防范、情报信息、调查、应对处置工作的,由主管部门处二千元以下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九十二条阻碍有关部门开展反恐怖主义工作的,由公安机关处五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万元以下罚款。

单位有前款规定行为的,由公安机关处二十万元以下罚款,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规定处罚。

阻碍人民警察、人民解放军、人民武装警察依法执行职务的,从重处罚。

(3)反恐法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第八十八条防范恐怖袭击重点目标的管理、营运单位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并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十万元以下罚款,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一万元以下罚款:

(一)未制定防范和应对处置恐怖活动的预案、措施的;

(二)未建立反恐怖主义工作专项经费保障制度,或者未配备防范和处置设备、设施的;

(三)未落实工作机构或者责任人员的;

(四)未对重要岗位人员进行安全背景审查,或者未将有不适合情形的人员调整工作岗位的;

(五)对公共交通运输工具未依照规定配备安保人员和相应设备、设施的;

(六)未建立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值班监看、信息保存使用、运行维护等管理制度的。

4. 反恐法,对什么恐怖活动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根据《反恐法》第七十九条:组织、策划、准备实施、实施恐怖活动,宣扬恐怖专主义,煽动属实施恐怖活动,非法持有宣扬恐怖主义的物品,强制他人在公共场所穿戴宣扬恐怖主义的服饰、标志,组织、领导、参加恐怖活动组织,为恐怖活动组织、恐怖活动人员、实施恐怖活动或者恐怖活动培训提供帮助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5. 部队反恐法律运用相关规定

依据传统国际法的观点,恐怖主义是一种犯罪行为,恐怖主义的界定依靠一国法律中某一项特定的犯罪行为加以体现,如劫持人质、劫持飞机、危害使馆及外交官员、危及船舶安全、恐怖爆炸,以及向恐怖主义提供资助等。近年来,国际上重大恐怖事件不断发生,各国都面临着恐怖活动的现实威胁,因此出现了使用军事武力打击恐怖主义的实践。这些实践为国际法上反恐使用武力规则的研究提供了借鉴,同时也对反恐使用武力的法律应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恐怖主义行为构成对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威胁,对于那些极为严重的恐怖主义行为仅以犯罪行为来对待和处理无疑是不够的,不能完全排除使用武力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禁止使用武力是国际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具有强行法的效力,使用武力打击恐怖主义要受到它的严格限制和约束,恐怖主义行为的受害国并不能想当然地取得使用武力的权力。因此,如何既能有效地打击恐怖主义,又不滥用武力?当下亟待明确界定恐怖主义,以此来指导各国的国内立法,确立合理、合法的对内或对外反恐的武力使用规则。

如何确立武力使用规则

自《联合国宪章》诞生至1974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关于侵略定义的决议》,国际法形成了基本完整的关于使用武力的规则。根据这套规则,在国际法上只有三种使用武力的情况是合法的:一是自卫作战;二是民族独立或民族解放战争;三是联合国安理会采取的或授权的军事行动。此外,内战中使用武力不违反国际法。然而,使用武力打击恐怖主义使上述规则受到了很大的挑战:国家自卫权针对国际恐怖主义可否依靠武力体现?联合国在使用武力打击恐怖主义中的作用是否受到限制?

在使用武力打击恐怖主义的问题上,我们必须坚持我国一贯的原则立场,一是除严格遵守现行的武力使用规则之外,应将反恐作为合法使用武力的特殊情况。恐怖主义是当今国际社会的一大毒瘤,是21世纪对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一个严重威胁,使用武力是打击、遏制和消灭恐怖主义危害的最有效措施。所以,应该促使反对恐怖主义成为国际法上合法使用武力的专门理由之一。也就是说,在自卫作战、联合国安理会采取的或授权的军事行动、民族独立或民族解放战争三种合法使用武力的情况之外,将反对恐怖主义作为另外的一种合法使用武力的情况、情形纳入。当然,这也要受到必要的限制,主要是通过联合国集体安全体制的制约,避免以打击恐怖主义为由滥用武力。当然,这个纳入的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一方面,对恐怖主义定义的严重分歧将持续存在,阻止对恐怖主义使用武力的合法化。另一方面,《联合国宪章》第2条第4款所确立的禁止使用武力原则只能通过《联合国宪章》有关修改条款的程序,才可以变更或废除。就目前现状而言,打击恐怖主义应尽可能通过安理会多边体制,尽可能地限制任意或过量地使用武力。

二是当打击恐怖主义需要使用武力时,必须明确、具体地阐明使用武力的法律理由。总的来说,就是要证据确凿、目标明确,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及公认的国际法准则,充分发挥联合国和安理会的主导作用,一切行动应有利于维护地区及世界和平的长远利益。禁止使用武力是《联合国宪章》确立的一项基本原则,作为使用武力的例外只能是通过行使自卫权和依照安理会的授权等情况,以维持和恢复国际和平与安全。使用武力打击恐怖主义是否具有合法性,就要看它是否属于以上情况。尽管《联合国宪章》不排除国家在受到武力攻击时根据自己的判断行使固有的自卫权,但是依照现有的国际法规则,引用自卫权对恐怖主义进行打击并不具备完全的合法条件。美国几次使用武力打击恐怖主义的实践也说明了这一点。若不分具体情况对所有的恐怖主义袭击或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以国家自卫权为依据使用武力,将会造成使用武力的泛滥,从而对国际和平与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必须依据现有的国际法理论和规则,凭借安理会决策制度的授权,判定恐怖主义对国际和平与安全造成的威胁态势,从而确定使用武力强制措施打击恐怖主义。

如何区分反恐法律责任

要有效地预防和惩处在使用武力打击恐怖主义时的违法行为,就必须建立相关的法律责任制度,通过追究相关责任主体的法律责任,以惩治其不法行为,维持正常的法律秩序,并使受害者得到合理赔偿。关于一国在反恐法律责任上的承担,具体应当是作为恐怖主义支持国或对恐怖主义组织行使了实际控制或实际卷入他们的活动,就构成对其他国家的国家利益的损害,从而应承担相应法律责任。至于哪些情况满足实际控制标准,国际法没有提供任何可供借鉴的参考。实际控制标准显然包括恐怖主义组织实际上按照国家或一国事实上的政府的指示或在其指挥、控制下行事。除此之外,知情的资助、策划、庇护、拒绝执行安理会有约束力的决议以及拒绝引渡请求而又不对恐怖主义分子采取措施等,都可以成为实际控制的表面证据。

有关恐怖主义组织者、策划者的国际刑事责任如何确定?这在国际实践中早已不成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国际刑事法庭和

6. 反恐怖主义法规定责令其遵守的约束措施有哪些

反恐怖主义法规定责令其遵守的约束措施有,公安机关调查恐怖活动嫌疑,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根据其危险程度,责令恐怖活动嫌疑人员遵守下列一项或者多项约束措施。

一,未经公安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指定的处所;

二,不得参加大型群众性活动或者从事特定的活动;

三,未经公安机关批准不得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者进入特定的场所;

四,不得与特定的人员会见或者通信;

五,定期向公安机关报告活动情况;

六,将护照等出入境证件、身份证件、驾驶证件交公安机关保存。

公安机关可以采取电子监控、不定期检查等方式对其遵守约束措施的情况进行监督,采取前两款规定的约束措施的期限不得超过三个月。对不需要继续采取约束措施的,应当及时解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

第九十一条:拒不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反恐怖主义安全防范、情报信息、调查、应对处置工作的,由主管部门处二千元以下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下罚款。

(6)反恐法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根据《反恐法》第三十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和军事机关应当在重点国(边)境地段和口岸设置拦阻隔离网、视频图像采集和防越境报警设施。

公安机关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应当严密组织国(边)境巡逻,依照规定对抵离国(边)境前沿、进出国(边)境管理区和国(边)境通道、口岸的人员、交通运输工具、物品,以及沿海沿边地区的船舶进行查验。

禁止极端主义。极端主义是当前我国恐怖主义的主要思想基础。本法明确规定,公安机关和有关部门对宣扬极端主义,利用极端主义危害公共安全、扰乱公共秩序、侵犯人身财产、妨害社会管理的,应当及时予以制止,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公安机关发现极端主义活动的,应当责令立即停止,将有关人员强行带离现场并登记身份信息,对有关物品、资料予以收缴,对非法活动场所予以查封。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宣扬极端主义的物品、资料、信息的,应当立即向公安机关报告。

7. 按照反恐法律哪些行为不行成犯罪

《反恐怖主义法》是为了防范和惩治恐怖活动,加强反恐怖主义工作,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宪法制定。本法明确规定,国家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依法取缔恐怖活动组织,对任何组织、策划、准备实施、实施恐怖活动,宣扬恐怖主义,煽动实施恐怖活动,组织、领导、参加恐怖活动组织,为恐怖活动提供帮助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对于参与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或者煽动实施恐怖活动、极端主义活动等活动,情节轻微,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处以行政拘留,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下罚款:

《反恐怖主义法》第八十条参与下列活动之一,情节轻微,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下罚款:
(一)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或者煽动实施恐怖活动、极端主义活动的;
(二)制作、传播、非法持有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的物品的;
(三)强制他人在公共场所穿戴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的服饰、标志的;
(四)为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或者实施恐怖主义、极端主义活动提供信息、资金、物资、劳务、技术、场所等支持、协助、便利的。
第八十一条利用极端主义,实施下列行为之一,情节轻微,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处五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下罚款:
(一)强迫他人参加宗教活动,或者强迫他人向宗教活动场所、宗教教职人员提供财物或者劳务的;
(二)以恐吓、骚扰等方式驱赶其他民族或者有其他信仰的人员离开居住地的;
(三)以恐吓、骚扰等方式干涉他人与其他民族或者有其他信仰的人员交往、共同生活的;
(四)以恐吓、骚扰等方式干涉他人生活习俗、方式和生产经营的;
(五)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
(六)歪曲、诋毁国家政策、法律、行政法规,煽动、教唆抵制人民政府依法管理的;
(七)煽动、胁迫群众损毁或者故意损毁居民身份证、户口簿等国家法定证件以及人民币的;
(八)煽动、胁迫他人以宗教仪式取代结婚、离婚登记的;
(九)煽动、胁迫未成年人不接受义务教育的;
(十)其他利用极端主义破坏国家法律制度实施的。

8. 单位违反反恐怖主义法规定的法律后果有

对单位处以罚金,对单位
首要分子
及主要分子处以刑罚。一般
恐怖主义
犯罪至少是十年以上的刑罚,甚至可能会被判无期或死刑.
可是,这种情况比较特殊。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

9. 单位违反反恐怖主义法规定的法律后果有

对单位处以罚金,对单位首要分子及主要分子处以刑罚。一般恐怖主义犯罪至少是十年以上的刑罚,甚至可能会被判无期或死刑.
可是,这种情况比较特殊。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

10. 反恐法律法规

我国现行反恐法制还存在立法格局不科学、反恐原则缺失、基础概念不明确、刑法反恐重心偏移、反恐程序立法空白、人权保护不力和执法体系不完备等问题,我国应构建“以宪法为依据,以反恐怖法为主导,诸法配合”的反恐立法新格局,确立法治和人权、标本兼治、国际合作与中国特色相结合等反恐基本原则,厘清恐怖主义基础概念,在刑法中增设恐怖行为罪、明确规定特殊的反恐程序、加强反恐中的人权保护并不断完善反恐执法体系,推动反恐领域国际法制与中国法制的良性互动。

来自: 中国反恐法制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英文标题】A Study on China’S Anti—terrorism Legal Mechanismhttp://journal.chinalawinfo.com/Article_Info.asp?Id=117688【作者】尹生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期刊名称】《当代法学》【期刊年份】2008【期数】第3期总第129期

热点内容
电大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小抄 发布:2025-01-12 05:54:29 浏览:915
廉洁法规案例 发布:2025-01-12 04:24:50 浏览:976
杨谦教授的三商法 发布:2025-01-12 03:51:48 浏览:500
港区国安法执法与司法 发布:2025-01-12 03:27:58 浏览:688
下列法律责任形式中属于行政罚款 发布:2025-01-12 03:03:39 浏览:156
捡到东西毁坏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12 03:01:13 浏览:701
新疆流动人口管理条例 发布:2025-01-12 02:42:34 浏览:403
大学生的恋爱道德观 发布:2025-01-12 02:26:07 浏览:496
公务员职业道德的目的 发布:2025-01-12 01:43:57 浏览:144
劳动法妇女节 发布:2025-01-12 01:37:44 浏览: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