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法官 » 法官负责制

法官负责制

发布时间: 2020-12-18 15:16:52

1. 主审法官与审判长有什么不同谢谢

对于该问题,可阅读马献钊:《“何谓主审法官”》,网页链接

自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主审法官办案责任制以来,不论理论界还是司法实务界,围绕主审法官的概念展开了热烈讨论。目前尚没有官方对该概念的内涵外延进行权威解读。笔者从三个层面对主审法官的概念进行梳理和辨析。

一、理论上的争辩:职务、角色、权责抑或资格

理论界(包括司法界人士发表的学术观点)重点围绕主审法官概念的内涵或本质展开讨论,大体上形成四类观点:第一类观点认为,主审法官是一种职务,是经过一定的组织程序选拔出来并加以任命的职务,相当于合议庭的负责人。在目前的司法体制下,这一职务可以称为审判长,随着改革后合议庭替代审判庭模式的建立,这一职务也可以称为庭长。第二类观点认为,主审法官是一种角色或者一种分工。有的认为主审法官就是承办法官,即具体承办案件的法官;有的认为主审法官就是合议庭中的审判长,两者只是名称的不同。第三类观点认为,主审法官实质上是一种权责,就是比其他法官承担更多的权力和责任的法官。有的认为主审法官就是直接审理案件并对案件裁判起决定作用的法官;有的认为主审法官是切实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法官;有的认为主审法官就是享有独立裁判权并对案件质效负总责的法官。第四类观点认为,主审法官是一种资格。

如果对以上不同的认识和观点进行简单化梳理,大体上可以提取四种最有代表性的观点:(1)主审法官就是审判长;(2)主审法官就是承办法官;(3)主审法官是真正对案件裁判起决定作用的法官;(4)其他理解。笔者以这四种不同的认识作为选择项,对河南省六个中院及基层法院880名法院干警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864份。其中,认为主审法官就是审判长的293人,占比33.9%;认为主审法官就是承办法官的447人,占比51.7%;认为主审法官就是真正对案件裁判起决定作用的法官的117人,占比13.5%;作其他理解的4人,占比0.04%。由此可见,理论上的争议带来不同主体之间的不同认识。这些不同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尚无大碍,但若具体到司法改革实践当中,将会给改革带来不利的影响,亟须对主审法官概念的内涵给予相对明晰的界定。

笔者认为,对主审法官概念内涵的界定,一方面要立足于目前绝大多数法院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广大法官的实际素质和能力,另一方面要着眼于司法体制改革特别是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据此,主审法官概念的内涵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在既有法官队伍中经过一定的程序选任,在审判团队内起主导作用并承担相应权责的素质、能力较高的资深法官。首先,主审法官是新的审判权运行机制下对法官资格、权责的一种确认,通俗地讲,主审法官是权责和资格的统一体。其次,主审法官不是一种行政职务,他对团队内其他成员一般不具有行政管理职责。再次,选任主审法官的标准应当是既定的,根据标准,在某一时间段,在一个审判团队内,确定相对固定的主审法官,同时对其工作绩效动态考核,当其不具有既定的资格和能力时,及时作出调整。最后,为了确保主审法官具备相应的资格和能力,应当建立比较严格的选拔程序,但是并不需要严格的组织任命程序,以避免其形成固定化、常任化的职务。

同时,为了保障主审法官制度的运行,借鉴日本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经验,应当建立与“主审法官”相对应的“受命法官”、“陪席法官”概念。受命法官是接受主审法官的指派,代表合议庭完成某一单项审判任务的法官,比如完成部分或全部阅卷、调查取证、庭前会议、庭审准备等各项工作,并对完成的工作结果承担相应责任;陪席法官是从庭审阶段开始参加合议庭的法官。但是,不论受命法官还是陪席法官,在合议过程中与主审法官享有平等的表决权,对各自发表的裁判意见承担责任。

从角色论的角度分析,主审法官兼具传统意义上的“审判长”和“承办法官”两者的角色,但又有根本性的区别。与传统意义上的“审判长”相同的是,主审法官负有对案件程序性事项的主导权责。区别在于:主审法官的主导仅限于程序性事项,且对团队内的成员没有行政管理权。与传统意义上的“承办法官”相同的是,主审法官必须亲历审判,和其他法官一样具体参与案件审理,不得采取审批制的方式来管理审判。区别在于:不论是主审法官还是受命法官、陪席法官,他们作为合议庭的共同成员,对于实质性的裁判事项,必须坚持集体决策原则。所以,在以主审法官制为核心的新一轮改革氛围下,应当摒弃“承办法官”的概念。

二、制度的实质:对承办法官负责制、审判长负责制的扬弃

从官方文献来看,“主审法官”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09年发布的《人民法院第三个五年改革纲要》中,纲要第五条规定:“完善合议庭制度,加强合议庭和主审法官的职责。”从党的文件来看,最早出现主审法官概念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当中,提出“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

笔者认为,主审法官概念的出现,主要是为了解决合议庭制度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上世纪末至今,人民法院一直没有停止合议庭制度改革的步伐。改革的主要动因,一是解决承办法官制带来的“形合实独”、“合而不议”、“一个人说了算”等问题,二是解决合议庭内部权责不清、无法追责的问题。为此,从1999年开始,在一系列文件的支撑下,审判长负责制在全国法院普遍开展。相对于过去的承办法官负责制,审判长负责制有其合理的因素和进步的地方,极大地改变了承办法官一人唱“独角戏”的不正常现象,但是这一制度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主要是:随着审判长职务的固定化、常任化,合议庭内部产生了新的行政化,合议庭成员之间的等级差别加剧了地位的不平等,影响了案件的充分讨论和平等决策。

在中央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在吸取既有改革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最高人民法院提出了建立主审法官责任制的构想。与过去的承办法官负责制和审判长负责制相比,这一制度既强调合议庭成员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又适度突出主审法官的核心作用,赋予主审法官一定的主导权责,主要是:主持庭审活动、控制审判流程、组织案件合议、避免程序瑕疵等。对于具有实质性意义的裁判事项,仍然坚持平等决策、集体负责的原则。为了避免出现新的行政化倾向,主审法官对其他成员不具有行政管理权,主要是通过示范、带头作用,以自己更高的司法能力、更为丰富的审判经验、资历以及适当的组织协调能力,团结、引导团队成员共同完成审判任务。从制度的实质来解释主审法官的概念,其中的“主”应当是“主持”、“主导”,而不是“主要”、“决定性作用”等含义。可以说,这一新的制度是对过去两种制度的合理扬弃。

三、实践中的难点:推行主审法官责任制需厘清几个关系

从目前各地推行的主审法官责任制改革实践来看,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一些困惑和困难。笔者认为,要顺利推进主审法官责任制,应当厘清以下几个关系:

第一,“主审法官”与“员额内法官”的关系。随着法官员额制的推行,有人提出,所有进入员额的法官应当自然成为主审法官,届时实际上不再需要使用主审法官的概念了。笔者认为,从理论上讲,这一观点是有道理的,但是在目前乃至相当长一段时间,还不符合我国的现实情况。实现“法官”和“主审法官”概念的同一化是一个长远的目标,它至少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入额法官素质的基本均等化;二是法官独立裁判意识、独立担责意识的成熟;三是案件繁简分流机制的完善,简易程序适用成为审判的基本模式。首先,即使在近年内实现了法官员额制,进入员额的法官素质仍然存在一定差距,这种状况将长期存在。其次,虽然中央层面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法院、法官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制度,法院内部也建立了鼓励法官依法独立办案并独立承担责任的机制,但是,要实现制度设计的目的、价值,还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法官独立裁判并担责的意识还需要大力培养和塑造。最后,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目前简易程序在中、高级法院适用的比例还比较低,在基层法院适用的比例也不均衡,大量案件仍然适用普通程序,必须发挥审判团队的整体作用。

第二,主审法官与受命法官、陪席法官的关系。一是调整审判团队的组成结构。借鉴大陆法系国家和普通法系国家的经验,建设专业化的审判团队,专业负责审理某一或某几类领域的案件。团队中的法官数量一般多于3人,其中主审法官是固定的,在适用普通程序审理案件时担任审判长,受命法官由审判管理部门在随机分配案件时确定,陪席法官通过随机抽取的方法产生。这种灵活的结构既可以保持审判团队的专业化,又可以避免长期固定化合议庭带来的廉政方面的风险。二是明晰主审法官与受命法官、陪席法官之间的权责。明确主审法官对于程序性事项的主持、主导权责,确保合议流程规范、顺畅、高效进行,避免程序方面出现瑕疵或错误;受命法官根据主审法官的指派完成某一单项任务,需要作出裁决的,受命法官应当与主审法官沟通,由主审法官提请合议庭作出决定;陪席法官虽然一般从庭审阶段开始介入案件审判,但是他对主审法官的指派和受命法官的工作应当十分清楚,必要的时候也要作为受命法官完成相应的庭前工作。三是突出主审法官在审判团队中的核心作用。基于我国的现实国情,在改革的现阶段,为了避免集体懈怠现象发生,保证审判团队的各项工作正常运转,可以赋予主审法官对团队其他成员相应的监督权责,主要包括:工作任务的督促指导、工作业绩的评价,以及对法官助理、书记员等辅助人员的调整建议。

第三,主审法官与院长、庭长的关系。在现有的法院组织体系和内设机构设置体制下,院长、庭长作为法院、审判庭的代表人,其职责包含对审判业务的管理和监督,以及对党务、司法行政事务的管理。如何理顺主审法官与院长、庭长的关系,也是合议庭制度改革的重要环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全面深化人民法院改革的意见》基本明晰了院长、庭长审判管理权的边界,以及审判监督权行使的方式、程序和责任。

笔者认为,应当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顺主审法官与院长、庭长的关系:首先,厘清院长、庭长不同管理权的内容和行使方式。院长、庭长的管理权分为审判管理权、行政管理权和党务管理权,其中审判管理权是重点。随着审判管理部门的全面建立,审判管理权责应当总体上由审判管理部门统一行使。随着法院司法行政事务管理权和审判权相分离改革目标的逐步实现,院长、庭长的行政管理权也应当剥离出来,由专职人员来行使,院长只是作为核心决策中的一员参与其中,不具体承担管理权责。党务管理权责依此原理确定。其次,明确院长、庭长行使审判监督权的渠道、程序和责任。庭长行使审判监督权的渠道是主审法官联席会议,院长行使审判监督权的渠道包括专业法官会议和审判委员会,除此法定渠道,院长、庭长不能对主审法官、合议庭审理的案件行使监督权。再次,推行院长、庭长担任主审法官制度。院长、庭长绝大多数是审判经验丰富、法律素养较高、审判技能高超的资深法官,由其担任主审法官直接审理案件,不仅有利于合理利用优质审判资源,而且可以实现院长、庭长直接行使审判管理权、审判监督权,减少管理的层级和成本,提高管理、监督的效能。最后,改革裁判文书签发制度,代之以文书签署制度。取消院长、庭长对裁判文书的签发制度,由主审法官、合议庭行使裁判文书签署权,也是合议庭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

(作者系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司改办副主任)

2. 基层法官与基层公务员的12个区别

1.谁的入职门槛更不易跨?
要想成为一名普通公务员,摆在你面前的只有一道门槛,就是公务员考试,如果你足够有实力,运气也不错,“春风得意马蹄疾”也并非难事。而你要想成为一名法官,横亘在你面前的却有两道门槛,你既要通过被誉为“天下第一考”的司法考试,又要通过“中国第一考”的公务员考试,这两道门槛往往会把一个正常的人蹂躏地苦不堪言,说句实话,成为一名法官比中国足球赢一场都难,因此,凡是考进法院成为法官的同志其实力都不可小觑。
2.谁的任命程序更高大上?
作为一名审判员,需由本院院长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这相当于同级政府部门主官的任免程序,而且法官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将法官调离、辞退或者作出免职、降级等处分。
3.工作压力不同
普通公务员绝非“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那么轻松惬意,加班写材料、加班下乡、加班筹备会议,这个早已褪掉光鲜外衣的铁饭碗只有公务员自己知道有多沉重。如果说普通公务员“压力是多的”,那法官更是“压力山大”,如果说普通公务员的工作会时常下起暴雨,那诉讼案件就如同那湍流不息的河水,抽刀断水水更流,只会借雨水涨船高。以一个法官平均一年办200件案子计算,平均不到2天就要办结一起案件,所以,作为法官,绝对不能愚公移山,只能力劈华山。
4.个体性格不同。
如果将普通公务员的性格比喻为一个圆形。而法官的性格则是一个多边形,内圆外方,在接待当事人时,要像刘备一样温和而有耐心,春风化雨从而定纷止争。而在法律和证据之前,又要像张飞一样棱角分明,坚持原则,据理力争,决不让步。
5.个体长相不同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如果你要辨识出谁是普通公务员则难入登天。而当你看到一个人整日目光凝重暗淡、眼袋发黑下垂、眉间川字凸显、头顶金光乍现,有着四十岁的年龄五十岁的面相,长得最着急的那个人很可能就是法官,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6.接触人群不同
普通公务员所面对的人群中公务员和群众各占一半,当然基层乡镇机关、扶贫、民政等单位公务员要接触更多的群众。反观法官,特别是民事法官,所接触的是清一色的普通群众,而且要么是怒火中烧的原告,要么是怏怏不服的被告,法官深处矛盾的漩涡之中稍有不慎便会成为标盘上的圆心。
7.健康状况不同
如果说普通公务员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而法官的健康状况则更为堪忧。大多数法官,每天工作时间都在16小时左右,由于常年坐着开庭、调解、写判决,劲椎病、腰椎病这两个小伙伴与法官关系最好,除此之外,很多法官还与冠心病、糖尿病、肾结石等疾病保持重要伙伴关系。
8.价值感受不同
普通公务员在写好一份重要材料、组织了一次重要会议、引进了一个重要项目时成就感自然很是强烈。而法官的成就感则源于一起起犯罪的打击、一个个矛盾的化解,源于正义的实现和公正的彰显,法官通常都不苟言笑,但你看到他突然笑了,肯定是当事人冰释前嫌了,在那个时候,法官的成就感、价值感那是杠杠的。
9.技术层面不同
从职业特点来看,法官属于技术类公务员,这种技术不是简单的重复劳动,和医生一样要针对不同的案情对症下药,并会随着法官从业时间的不断延续而日益精湛。在法律适用、证据认定上技术更为娴熟的法官其办案质效更高,法官也因为其技术能力不同而有法官等级之划分。
10.职业风险不同
相较普通公务员,法官的职业风险不是一般的高。疾病隐患带来的职业风险暂且不论,在办案实践中,刑事法官被打击报复、民事法官被威胁伤害、执行法官遭遇暴力侵袭常常见于报端,甚至不乏有法官牺牲在工作岗位上,法官的职业风险固然不能和警察相比,但也是风险四伏。
11.承担责任不同。
普通公务员职位越高责任越大,工作失误会被问责。由于工作性质不同,任何一名普通法官都需要对自己所承办的案件承担错案问责制和终身负责制,一名法官在岗期间要办理数千件案件,不可能每件案件都办的坚如磐石,但如果错案发生,很可能一不小心毁掉一世英名,真可谓是如履薄冰。
12.廉政要求不同
古语云,民不畏我严而畏我不廉。法官作为特殊群体,除了严格遵守普通公务员必须遵守的“一准则、两条例”等各项廉政行为要求之外,还应遵守《法官法》、法官职业道德、“五个严禁”等针对法官群体所特有的廉政行为规范,同时,媒体对于法官的监督力度相比普通公务员更强。身正不惧影斜,法官务必慎独自律,方能使自己所承办的案件经得起法律和历史的真正考验。

3. 法官终身责任制的起源

错案责任追究制度早在1995年的《法官法》中就可以找到依内据,2001年修订后的《法官法》规定,对于玩忽职容守造成错案的,应当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

之后的《人民法院工作人员处分条例》也将错案列入违反办案纪律的情形。自治区高院也出台《关于违法及差错审判执行责任追究办法》,确立了由审判委员会研究确定是否错案、责任追究制度。

(3)法官负责制扩展阅读

意义:

“谁办案谁负责”最终要落实于审判工作、司法工作的每个环节,但要想让其切实发挥作用,显然不是一两条规定就能够解决的,还需要有良好的、科学的制度设计。令人欣慰的是,四中全会决定从各个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设计。

法官责任制度制定和出台的目的不是惩罚,是要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件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所以,还要有相应的机制保障维护公平正义的法官。

如果没有科学的遴选机制,业务精通、公平正直的法官就不能走上审判台;如果审判中不能去除行政指挥的阴影,法官还要服从领导意志;如果法官的职业保障不能落实,那么由审判者负责终将是一句口号。

4. 落实司法责任制须健全哪些机制

|文

落实司法责任制须健全哪些机制

2015年10月08日 14:43 来源网络

梁凤云|文(最高法院法官 法学博士)


今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5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9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该《意见》。这一《意见》是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的重大改革举措,也是今后审判权力运行机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根据《意见》的规定,本文认为,推动和落实司法责任制,应当建立以下十个方面的机制。

建立司法行政领导法官化的分流机制,做好办理案件的“老本行”。过去一段时间,院庭长事实上成为承办案件法官的行政上级,一定程度上存在“判者不审”“审者不判”的现象,导致了裁决者与案件事实之间的疏离。《意见》将院庭长的审判管理权对象一般限定于程序性事项范围之内,就是要改变过去那种案件“审理者”和“决定者”两相分离的状态。司法亲历性要求贯彻直接言词原则,没有经历诉讼过程而签发法律文书,不仅使诉讼程序失去意义,也使得无人对裁判的质量负责。进入员额的院庭长应当组建审判团队直接办理案件,充分发挥其作为资深法官富有审判经验的优势,逐步减少或者剥离司法行政管理工作,逐步减少最终废止案件审批制度,实现“法官上级”和“法官管理者”向“法官”和“裁判者”的转变。

建立内外部过问独立记录的安全机制,架设法官责任的“安全线”。外部干预和内部过问对法官客观判断案件事实、公正适用法律,产生了严重干扰,切断了案件事实与法律适用之间的有机联系。因此,中央决定对干预过问司法的行为实行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就是要让干预者投鼠忌器、如履薄冰,净化司法外部和内部环境。依照《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和《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记录和责任追究规定》,承办法官应当对干预、插手、过问的行为进行独立而全面的记录、留痕。全面记录不仅要作为卷宗的必要内容实行零记录,而且要作为卷宗组成部分永久备查。因内外部干预等而非法官原因直接导致错案的,不得追究法官责任,保障法官独立公正办案。

立法官会议的纠偏参考机制,筑牢办理案件的“防护墙”。法官审理案件,应当准确认定事实和正确适用法律。但是,司法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重大疑难复杂的案件迭出纷至。为了防止案件法律适用上的重大偏差和不统一,《意见》规定,对于重大疑难案件,特别是对法律适用存在重大分歧的案件,可以提交专业法官会议讨论。事实认定问题由法官通过审理活动予以确定,不能提交讨论。基于司法的亲历性要求,法官会议的意见只具有咨询、参考和纠偏意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要求法官和审判团队必须接受该意见。经过法官会议讨论的案件,法官独立承担相应责任。

建立法官办案的协同机制,打好办理案件的“组合拳”。《意见》强化了合议庭成员对案件质量共同负责的原则。谁审理、谁裁判、谁负责是司法责任制的核心内容。所有法官都要实质性参与阅卷、庭审、评议等审判活动,独立发表意见,复核并在裁判文书上签名。合议庭审理的案件,合议庭成员对案件的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共同承担责任。一般来说,主审法官对裁判结果承担主要责任,参审法官对裁判结果承担次要责任。要改变过去那种合议他人承办的案件时盲目跟风、简单附和的现象,倒逼参审法官认真阅卷和参与诉讼活动。

建立法官裁量空间的保障机制,确立办理案件的“边界线”。司法权是判断权,裁量权。法官审理案件,是对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的裁量和判断。只要存在裁量和判断活动,就必然存在裁量空间和判断余地。认定事实根据证据规则能够予以合理说明、适用法律在专业认知范围内能够予以合理说明的,属于法定的司法裁量权范畴,不受法律追究。但是,司法权又是法定权、公权力,其授权源自宪法和人民,必须受到司法责任的约束和限制。对于没有司法裁量空间(“裁量缩减为零”)而非法裁量的,应当进行责任追究。

建立内部请示的规范机制,完善法律适用的“度量衡”。过去的内部请示制度,实际上是下级法院要求没有参与诉讼活动的上级法院给予司法判断结果,是“下审上定”“定者不审”和司法行政化的一种表现。规范内部请示,就是要让司法责任回归审理法院。除了法律适用问题外,下级法院不得就个案处理请示上级法院。对于案件确实重大复杂的,依照法律有关管辖的规定,下级法院可以要求移送上级法院审理,必要时上级法院可以提审。对于具有普遍规范意义的法律适用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应当通过制定司法解释方式予以规范。要随着司法改革的推进,逐步减少乃至最终取消案件请示制度。

建立审判团队司法责任的明晰机制,筑好权力责任的“篱笆墙”。审判团队既是一个整体,同时内部也应当明确分工。《意见》规定,审判团队按照分工不同,履行不同的审判职责,承担不同的审判责任。审判团队的审判职责是一种分工负责的责任,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在不同的诉讼阶段负有不同的职责,其中法官责任居于核心。相对应的,审判团队的司法责任实际上是一种按份责任。“先有篱笆墙,后有好邻居。”司法责任制就是要根据合议庭成员是否存在违法审判行为、情节,合议庭成员发表意见的情况和过错程度,合理根据各自职责,合理确定各自责任。

建立国家责任与司法责任的衔接机制,设立责任追究的“分流阀”。《意见》明确了审判人员的责任,主要是一种基于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个人过错责任。根据宪法和国家赔偿法的规定,对于生效裁判违法造成他人合法权益损害的,应当承担相应的国家赔偿责任。因此,国家赔偿责任和司法责任可能存在竞合现象。对于法官履职过程中的非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损失,应当由国家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法官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错案的,也应当由国家先行予以赔偿;国家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之后,应当向责任者追偿。

建立错案追究的同行评议机制,合理确定法官履职尽责的“护身符”。《意见》确定了终身追责和司法豁免制度。古法曰,罪当重而端轻,当轻而端重,是谓不直。法官应当对其履行审判职责的行为承担责任,在职责范围内对办案质量终身负责。法官在审判工作中,故意违反法律法规的,或者因重大过失导致裁判错误并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应当承担违法审判责任。法官是以法律为业的专业人员,既不能故意任性裁判,也不能违反普通人的注意义务出现重大过失而导致错案冤案。由于刑事、民事、行政案件的专业性,由于“错案”标准的复杂性,对于错案的判断,应当实行同行评议,避免出现外行评议内行现象。条件成熟时,最高人民法院应当设立全国统一的,由资深、公正的法官组成的法官惩戒委员会。

建立法官固定期限自动晋升增资机制,确立法官履职尽责的“定心丸”。司法责任制与司法保障制相辅相成,没有司法保障的司法责任,无法令人信服。从世界范围来看,由于法官维护社会公正的仲裁者地位,由于其司法亲历者和裁判者的身份,各国均给予法官独立而尊崇的社会地位。设立法官固定期限自动晋升机制,实际上割断了法官与上级司法官员之间可能的依附关系,可以避免法官为了晋升而牺牲司法公正,可以避免法官为了级别待遇而逢迎上级,可以避免法官为了五斗米折腰。法官有了职级和工资待遇保障,就会自觉珍惜法官荣誉和自觉维护法官身份,有助于法官排除外部干预、内部过问,有助于法官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有助于法官积极办案、公正办案。

5. 法官判案终身负责制人民陪审员需负什么责任

树立法来官判案终身负责制源,必须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
人民陪审员制度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依法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重要形式。人民陪审员来自基层,对风俗民情、市井生活有着更直观的感受,可以弥补专业性的不足。对人民陪审员制度进行改革,就是逐步实行人民陪审员只参与事实审,不参与法律审,抓住陪审制度的主要矛盾,真正实现扬长避短。

6. 法官终身责任制所指的责任包括刑事责任吗

是指法官对自已处理过的所有案件、终身负责!根据所处理案件的错误行为、该负什么责就被追什么责、如行政的、经济的、刑事的责任!

7. 我国什么时间开始实行主审法官负责制

最高人民法院2014年12月10日公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人民法庭工作的若干意见》,意见对当前形势下,积极稳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不断完善人民法庭工作机制作出专门部署。

8. 完善法官,检察官办案责任制,落实谁办案谁负责的最新相关信息

抄2014年10月底,十八届四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主任检察官、主办侦查员办案责任制,落实谁办案谁负责作为一项重要的改革任务。
目前各地正在改革试点,主审法官、主任检察官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目前,各地正在总结实践经验,按照司法规律的要求,逐步完善这项制度。
1、主任检察官并不是行政领导,其主要职能体现在执法办案上。改革的最终方向应当是实现每个检察官都能在一定的条件下独立办案、独立负责。因此,完善主任检察官办案责任制应着重考虑去官僚化,实现行政岗和业务岗分类管理。
2、构建检察长领导和主任检察官独立决定相协调统一的机制。原则上主任检察官应当执行检察长的决定,同时当双方意见不一致时,主任检察官可以建议把问题提交检察委员会讨论。检察委员会的决定具有法律效力,主任检察官对决议须无条件执行。

9. 为什么主审法官终身负责制还不实行

自2015年最高法院发布《关于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 》后,凡是实行员额回制改革的法答院,就已经开始实行终身负责制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 》(法发〔2015〕13号)第25条规定:法官应当对其履行审判职责的行为承担责任,在职责范围内对办案质量终身负责。

10. 如何完善法官,合议庭,审判委员会的责任制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专题的决定》15日发布,属指出要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
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健全司法权力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机制,加强和规范对司法活动的法律监督和社会监督。
改革审判委员会制度,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明确各级法院职能定位,规范上下级法院审级监督关系。
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录制并保留全程庭审资料。增强法律文书说理性,推动公开法院生效裁判文书。严格规范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程序,强化监督制度。广泛实行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制度,拓宽人民群众有序参与司法渠道。

热点内容
职业道德自查自纠 发布:2025-01-18 15:33:54 浏览:125
环境政策法规 发布:2025-01-18 15:32:32 浏览:642
法律概念上市公司 发布:2025-01-18 14:58:08 浏览:840
公司法律风险解决方案 发布:2025-01-18 14:45:04 浏览:605
两项新民法 发布:2025-01-18 13:43:27 浏览:491
民法115条 发布:2025-01-18 13:40:23 浏览:128
人民法院错案追究 发布:2025-01-18 13:21:33 浏览:81
治安处罚条例新 发布:2025-01-18 12:48:20 浏览:573
占用红树林保护区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18 12:14:06 浏览:15
北京刑事没输过律师 发布:2025-01-18 12:09:11 浏览: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