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法官 » 法官精英化

法官精英化

发布时间: 2020-12-20 00:24:34

1. 最高人民法院 为什么要进行法官员额制改革

法官员额制度是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推行法官职业化和精英化的必然选择,也是司法公正的制度保证,方向是正确的,路子是对的。但现有的法官队伍现状是不是就具备推行法官员额制度的条件了呢?

2. 如何做好法官助理工作

随着我国当前司法改革的全面深化,法官员额制改革、法官助理配备已全面开展起来。笔者结合担任法官助理的实践经历,提出对法官助理辅助办案的几点想法。
一、明确法官助理的定位
法官助理是协助法官办理审判辅助性事务的人员,其主要职能是根据法官的指导撰写裁判文书和办理法官交代的其他审判辅助性事务。法官助理应将自己置身于审判岗位,以一名承办法官办理案件的态度、视角来履职,协助法官办理案件。但法官助理必须意识到自己并不是法官,不享有案件裁决权力,不能替代法官办案。所以,法官助理必须遵从法官的裁判意见,服从法官的指令。
二、新任法官助理的着手点
新任法官助理首要是熟悉法官的审判方式和裁判风格,了解法官在长期审判过程中形成的审判思路和裁判习惯,我们可称之为法官的裁判技艺或裁判艺术。法官的这种裁判艺术,将深刻影响法官助理之后的司法职业生涯。从法官助理的职业发展角度上看,要尽量保证一名法官助理在固定的一段时期内跟随一名法官办案,形成法官与法官助理的良性互动。此外,新任法官助理,需要根据法官承办的案件情形,熟悉常用的相关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和法院内部规范等。
三、法官助理的工作过程
以民事案件为例,可划分为庭前准备阶段、庭审阶段和裁判文书撰写阶段。庭前准备阶段,法官助理拿到新案件后,要在第一时间内进行案卷初步审查,检查案件材料是否齐全,了解原告陈述的基本案情,预判案件办理难度。必要时,可以送交法官,讨论案件相关情况。在安排书记员完成案件排期送达工作后,在开庭前要详细阅卷,整理审判思路,理清基本案情,预判案件的发展以及裁判结果,审查案卷材料是否完备等。在开庭前,将案卷送交法官,并借此与法官进行案情交流,提出个人意见。庭审阶段,法官助理应重视庭审的亲历性,根据撰写裁判文书的需要,听取、记录当事人意见、法官对案件证据的认定。此外,还需要帮助书记员记录庭审。裁判文书撰写阶段,法官助理需要全面阅卷,了解案件事实,明确裁判方向,根据法官的裁判结果撰写裁判文书。在撰写裁判文书过程中,法官助理应该依据法律规定,在全面审查案件证据材料的基础上草拟裁判文书,这可能与法官的裁判结果有所偏差,所以必须及时通过与法官探讨进行修正,将自己对案件的意见反馈给法官,供法官决断。草拟完成的裁判文书,需要交由法官反复校核,并最终决定。
四、处理好审判工作关系
由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构成的审判模式,形成了一个相对固定的审判团队,是团队就需要讲究配合、协作。单纯就案件审理工作来说,法官助理和书记员是围绕法官来完成审判工作的,所以需要按照法官的指令来从事审判工作。而法官助理与书记员之间,则不存在指令,必须达成良好的沟通。
(作者单位: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法院)
来源网址: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17-02/08/c_129470745.htm(标题:如何做好一名法官助理)

3. 法官这个职业的前景

一、法律专业学生职业的现状据《法制日报》报道:法科毕业生就业率低于高校平均水平,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仅为83%,不仅低于全国“211工程”院校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89%,甚至低于全国其他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87%。法学本科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并非近年的事,上个世纪末就有显现,尤其是从2002年开始,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在全国214个学科专业中,法学专业就业率当年排在187位,2005年则成了“老末”。法学十几年来一直都是热门专业,但是近些年却出现了就业困难的情况,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曾令良说:“这说明法律人才出现了‘相对过剩’的情况。法学毕业生就业难一方面是因为法学教育管理混乱,又被全国大小高校奉为热门专业,一哄而上,大建法学院系。五年前教育部登记的法学本科院系只有300多个,今年已经翻了一番,增加至608个,这还不包括民办高校。虽然教育部门也在干预调整,但情况却是‘边控制,边膨胀’。另一方面则是,从事法律职业的门槛有所提高,法官、检察官、律师都必须通过国家司法考试,而实际通过率又较低。我预测,未来几年法学就业形势还将继续严峻。”二、法律专业学生职业现状的原因分析如此有发展前途的职业为什么会成为最难就业的职业呢?笔者认为,主要是下面两个原因:(一)市场供大于求据《法制日报》中统计,全国法学专业招生人数从1977年的223人到2007年的10多万人数增长了448倍。2001年,全国设有法学本科专业的高等学校292所,2005增长到559所,2007年全国已有603所法学院系,每年法学毕业生达到数十万。而在1977年恢复法学教育时,全国只有三所大学设有法律系,仅招收200多人。当然,这些统计中还不包括那些自考的,参加成人高考的以及非法律专业转学法律的。若是都算上的话,可能每年毕业的人数要翻一番,达到二十多万。每年都有这样大批的法律人才涌向市场,必然会引起法律人才市场的供大于求。(二)法律专业学生就业具有很强的特殊性,面临门槛很高的职业准入制度法律专业与别的专业不同,若是想从事本行业相关的工作,如去法院、检察院、律所等,必须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但是以前司法考试的报名资格规定毕业生必须拿到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后方可报考,这就使得待就业的法律本科毕业生在校期间无法参加司法考试,进法院、检察院工作的准入资格受限。同时,司法考试的门槛较高,学生必须花一段时间来迈过门槛。因此,就导致毕业后无法正常就业,只能先备战司法考试,等考过之后,才能顺利就业。正是由于法律专业学生就业的这种特殊性,无形中延长了他们待业的时间,因此,导致法律专业就业率的偏低。当然,今年将会允许大三的学生报考司法考试,那么,明年法律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一定会有一个显著的提高。因此,会有一大批大三学生抓住这次宝贵的机会,一次性通过司法考试,那么对于这些大三考生来说,就一定会在毕业前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三)法学教育大众化与法律职业精英化之冲突。目前,全国开设法律专业的大学已经近400所,在校法律专业的学生约36万人。自1999年扩大招生规模以来,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普通高校法律专业的本科生人数增长了几倍。一些高校追求建设综合性大学,在师资、硬件设施尚不完善之际,先后设立了法律类专业并大规模招生。除了法律本科的大规模扩招外,法律专科,第二学士学位等全日制教育,成人法学教育,在招生数量上也有了飞速的发展。除正规法律院校(系)外,还有各种与法律有关的“干校”。此外,还有函授、电大、自考、夜大、业大、职大等多种形式的法律教育。由于法学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热门专业,接受法学教育的机会在增加,在校生人数不断增长,法学教育出现了大众化的趋势。而法律职业的专业化和精英化上世界上发达国家的法律传统之一,也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法律职业的发展趋势。我国自2002年首次进行了全国的统一司法考试,欲取得法官、检察官、律师资格,均须通过统一的司法考试并取得合格的成绩。统一司法考试虽然没有覆盖法律职业的全部,但是覆盖了法律职业的主要部分。自2002年实行司法考试制度以来,2002年司法考试的全国通过率是7%,2003年是10.18%,2004年是11.22% 。司法考试的低通过率和法律职业的高门槛,决定了虽受过法律教育的高校学生,在毕业时却并不能轻易迈过这个门槛,从事法律职业。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并非招聘律师、法官和检察官,也对法科毕业生提出了司法考试资格证的要求。自2004年开始,国家统一司法资格考试的考试时间固定在每年9月份的第三个周六和周日,司法考试的报名资格要求已取得本科学历,事实上法律本科应届毕业生在找工作时不可能拥有司法考试资格证书。(四)社会资本不足。社会资本主要指建立在信任和互助合作基础之上的社会关系网络,是个人发展所必要的资本之一。科尔曼在论述他的社会资本理论中曾指出:“社会资本是影响个人行动能力以及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资源。”它可以从功能上动员社会结构的各种要素,有助于个人或团体获得资源,掌握信息,从而实现特定目标。社会资本可以弥补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的不对称,有助于大学毕业生获取得就业机会。就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而言,社会资本可以保证创业资金的供给。在转型时期的中国,无论是国家,高校还是大学毕业生本人,只有不断积累社会资本,才能有效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对在校的法律专业学生,应当积极走出校门,获取到律师事务所或政法机关实习的机会,向法律界的前辈学习,将理论学习和实务学习相结合,积累相关工作经验。同时,在参与实践过程中,面对开放的信息源和多渠道的获取途径,较容易得到有利的咨讯,可以节约求职成本,弥补信息的缺乏,提高就业的机会。跟相关单位的接触,让更多人了解、认识自己,在与对方合作和共事中建立的良好关系,为自己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社会基础。(五)传统行业饱和。选择法律专业的同学,除了因为法律职业的神圣和自己的兴趣,也考虑到将来的发展前景。从就业单位性质上来看,党政机关依然是法律类毕业生的首选,其次是企事业单位,二者占了需求总数的近70%。同时选择到部队、海关、武警边防等单位的也在逐年增加。据不完全统计,已经签约的2003届政法类毕业生到机关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占到了40%左右,到一般企业单位的占25%左右,到部队、海关、武警边防的占到10%左右。时下毕业生青睐的传统的就业行业,如政府机构、党政机关等,由于机构改革和人员精简, 正在大大减少人员需求。目前正在推进的地方省级政府机构改革,人员精简幅度达47%;国务院最近一次机构改革人员精简近50%。大学毕业生进入这些机关都要经过重重考察, 参加公务员考试仍是目前法律专业毕业生进政法部门就业的惟一渠道。由于职位的有限,常常出现几十个报考者竞争一个岗位,必然导致大多数毕业生遭到淘汰。三、解决问题的思路之所以提出问题,是希望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基于以上的分析,就业问题实际上就是社会需要的问题,所以要法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彻底扭转就业难的局面,最根本的就是要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培养学生,根据社会的变化来调整我们的教学,其思路大致如下:(一)政府为主导。政府应当坚持面向社会和经济的实际需要来发展高等财经法学教育,不应超前,更不能盲目,力求使高等法学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与社会、经济对财经法律人才的需求增长速度保持同步。在这一点上,香港地区做的非常好。香港虽然每年也有大批的高校毕业生走向社会,但其毕业生的就业率极高,且大都能找到比较合适的工作,没有“毕业就失业”的现象。退一步讲,即便政府暂时还不能做到这一步,最起码应该建立准确、广泛的大学生就业信息体系,建立全国性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要把全国各地,哪个地方缺人、缺什么样的人、待遇如何都挂到一个全国联网的平台上。同时,这个平台上还应该有全国各地学生的生源、就业的志向、就业去向等信息。总之,笔者以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固然学校和学生本人有责任,但政府应该责无旁贷地担当起主导的作用。
(二)学校为主体。法学院系应当根据中国大陆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重点培养应用型的法律人才。比如,在课程设计上,应当注重企业的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必要时还可以邀请行业的知名人士参与课程设计。还有,应当设有毕业生的培养计划,让毕业实习实实在在对毕业生有所帮助,如能使毕业生在毕业实习后就有职场中人的感觉就更好了。此外,学校还应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一方面要早动手早教育,即在学生一入学时就开展就业指导课,给学生分析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就业思想,使其了解到提前着手为就业做准备的必要性。另一方面要勤推荐勤联系,即学校应主动向社会各部门推荐、介绍自己的毕业生,经常与用人单位联系,使用人单位重视自己培养的人才。学校以培养学生为己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培养市场需要的学生就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三)学生为主角。作为毕业生,首先应当端正心态,不要等靠怨,而是要积极寻求各种就业信息,主动推销自己,在无力改变高校扩招、岗位有限、单位苛求等现状的同时,只有自救才是生路,因为只有自己的努力是最靠得住的。其次,要用真才实学武装自己,这是实行自救的资本。不仅要有宽口径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仅仅会“纸上谈兵”。最后,毕业生应当摒弃“精英情结”,扑下身子,放下架子,从一线做起,从动手做起。珍惜每一个工作机会,做好每一份工作,让自己在工作中不断进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主角,事业的主角,社会的主角。费希特在其告德意志民众的演说中有云:“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没有他人,没有上帝,没有其他可能的种种力量,能够拯救我们。如果我们希望拯救,只有靠我们自己的力量。”那么,现在如果要拯救我们的法学教育,帮助我们的毕业生走出就业难的困境,也只有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四)改变法律毕业生就业的具体政策。首先,我们应该更改统一司法考试报名资格的规定,允许在校大三法律毕业生报名参加考试,这将有利于拓展就业途径;四、法律专业学生的职业前景展望从法律系毕业生就业现状来看,他们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能够在检察机关、审判机关、行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仲裁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从事法律服务工作。就业前景非常广泛,做警官、检察官、法官、行政机关公务员;到大公司主管法律事务;做律师;到高校做法学教师;到研究所做法学研究者都是不错的选择。对于法律专业的学生来说,都有什么样的职业选择呢?这些职业都有什么样的要求,又会有什么样的前途呢?首先,是法院和检察院。法院和检察院曾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法律专业毕业生流向最为集中的地方,也是现在很多法律毕业生很向往的地方,但是现在要进这两类单位已是越来越难.一方面是要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另一方面是要通过公务员考试。公务员考试相对简单一些,而司法考试相对门槛要高一些,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但是法官,检察官代表着法律的威严,社会地位很高,且收入稳定,福利很好。因此,值得为之一搏。其次,是国家公务员单位。国家公务员考试的竞争也非常激烈,有时报名和录取比例大约是1000:1,因此,其竞争的激烈程度不亚于司法考试。当然,若是能在千万人中脱颖而出,进入国家公务员单位,也是一个很理想的工作。但是,这样的人数毕竟是凤毛麟角。第三,是律师行业。法学类专业整体薪酬水平,相比之下比其他行业要高些。尤其是律师行业,年平均收入在10万元左右。但是犹太人的“二八法则”对于律师来说是完全适用的;所以做律师,必须挤进那拥有80%财富的20%。因此,律师事务所不同,以及资历深浅直接关系到律师的收入。高的年薪能拿到30万元,低的可能年薪只有1万多元。从事经济、证券、金融、房地产等涉外案件,年轻的实习律师一个月可能只有千元左右,而资深律师一年赚500万元。对于劳动法、婚姻等类的案件,律师收费较低。而在大企业做法律顾问的,也有着丰厚的收入。因此,若是喜欢挑战、赚钱,就可以选择做律师,当然做律师还需要不怕吃苦,勇于竞争,善于学习。最后是企事业单位。法律系专业的学生其职业发展方向就是在转行时,大多数也选择在与“法”相关联的行业,或在企业任职做法律顾问、或做媒体的法制版编辑、记者等。有的根据其个人性格特点、专业特长转换专业,在“法”岗位对其紧闭大门的时候,他们没有挤独木桥,而是独僻蹊径,在企业、公司的商务部任职,他们的专业知识在商务合同的签订、谈判、维护企业利益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自身的价值也在实际应用中体现出来。学习一技之长,比如速录技术,进入法院当书记员也是不错的就业渠道之一。法学专业学生就业在当前尽管处于寒冰期,但种种信息表明,中国巨大的法律市场需求尚未开发。广大农村地区,中小企业的法律需求和服务还没有启动。就个人律师的拥有量而言,根据2002年的统计资料,全国现有律师12万人,平均每万人拥有律师的数量仅0.8个,这个比例不但低于发达国家,例如:美国30人,英国15人,而且,还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巴西和阿根廷就分别达到了20人和12人。就企业方面讲,我国现有企业5000万家,仅有4万家聘请了律师当法律顾问。对于法律毕业生来说还有更为广阔的就业前景。总而言之,法律专业是朝阳学科,从社会需要来看是大有发展前景的。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深入,各行各业,各项工作逐步纳入了法制的轨道,每个人的生活也都和法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司法制度统一考试对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提出新的要求后,更加促进了法律学习的热潮。要想从事法律职业,必须要通过司法考试,然后再去选择法院、检察院或律所。尤其是从事律师职业,能够充分发挥你的法律功底.前途也是一片光明!中国的律师业已经慢慢的成熟起来了,逐步和国际接轨了。法律专业被世界公认为专业很好!就业很广!收入很高!但一定要拿到司法资格证!

4. 《法官能为法治做什么》引发的思考

《法官能为法治做什么》一书,全方位展示了美国法官精英对一些司法热点问题的见解,虽出自域外司法视角,正如译者何帆所言,“司法领域毕竟有许多共通规律”,书中许多观点于中国司法问题亦多有呼应,读之启发良多。

一、“九家小型律所”比喻的启示

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绝对高大上的司法角色,一直以为其职业生活必定惊心动魄、精彩绝伦。不曾想,大法官的工作模式却被约翰·哈伦二世、鲍威尔大法官形象比喻为“九家小型律师事务所”,并特别强调“小型”和“独立”。意指每位大法官都拥有独立的办公室、配备3至4名法官助理,彼此独立工作、甚少交流,甚至无法保证任期内都去过其他大法官办公室“串门”。作为顶层法律精英,平均每周工作却达60小时。

惊诧之余,又略有所悟。“小型、独立”两个关键词蕴含的“法官独立”、“团队机制”精神,与当前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理念不正契合吗。

1、“法院独立”与“法官独立”之辩

论及关键词“独立”,大法官强调的是为确保公正,法官个人在案件审理中做到独立思考,独自决断,不受他人的干扰与阻碍。当然,法官独立并非排除审判辅助人员的支持。审判独立,是不争的共识,而“法院独立还是法官独立”,却是独具特色的中国式命题。西方分权制衡理论视野下,法院独立是三权分立框架下早已界定的事实,其更关注的是法官是否独立。而在中国语境中,“法院独立”抑或“法官独立”之争却延续长久。

我国立法界定和审判实践似乎都在支持“法院独立”观点。宪法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宪法是在机构独立的角度界定审判独立。审判实践中,法官参照公务员管理形成科层化,裁判文书层层签署、层层负责,文书签署法院印章对外生效,形成了饱受诟病的“审者不判、判者不审”的非正常现象,法官独立审判是没有实现的,办案责任制也因此陷入尴尬。应当说,在此次司法体制改革的理论设计中,“法院独立”与“法官独立”之辩至此可以终结。新一轮司法改革倡导法官角色回归本位,“审理者裁判、裁判者负责”,清晰划分案件裁判权和司法行政管理权的界限,正是法官审判独立精神的回归和强调。可以说,强调法官独立是此次司法改革的第一位的精神要领。法官裁判的独立性是确保司法公正的前提和生命线。这一要旨正如哈伦大法官论及审判独立时所提醒的,“与律所的法律意见和企业的政策决定不同,最高法院的判决不是机构作为整体的处理结果,只是合议后个人投票的结果。个人负责制一直是最高法院内部备受尊重并被小心呵护的惯例。”

2、审判组织之构成

论及关键词“小型”,前述比喻意指以每位最高法院大法官为核心,包含法官助理、秘书、信使等人员在内,可以独立完成审判职责,规模不大但功能完备的团队。

就此关键词,联想到我国此次司法改革的审判组织形式调整。长久以来,参照行政机关管理模式,我国法院以业务庭作为基本管理单元,各业务庭再组成数量不等的合议庭或独任法官作为基本办案单元。行政化的科层级审判组织形式,其弊端是明显的:裁判权被割裂配置在法官、合议庭、庭长、院长等主体手中,审判分离,办案责任落实虚化;院庭长忙于管理性事务,往往脱离审判一线,造成优秀审判资源的极大浪费;“链条状”的审判管理,制约了审判效率的提高。就审判组织变革而言,此次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实现“扁平化”和“团队化”。这在结构形式上与美国大法官“小型团队”的运作模式是存在共通性的。将合议庭或独任庭作为直接的审判单元,通过减少审判管理中间环节,建立紧凑的扁平组织结构以提高效率;将法官和审判辅助人员的业务技能有效整合形成团队,通过资源优化组合,实现团队作战效能的最大化。多个试点法院组建“审判团队”的经验佐证了以上改革思路,如深圳福田法院以“1+N”模式(即1名审判长,1至2名见习法官或1至2名法官助理及速录员等)组建独任制审判团队,以“1+2+3+4”模式(即1名审判长,2名普通法官,3名法官助理,4名辅助人员)组建合议制审判团队。

二、“法官员额”的考量

1、联邦法院规模之争

与我们受“案多人少”困扰一样,美国法院也正经历“案件数量危机”。为应对危机,美国的做法是审判辅助人员不断增长以减轻法官负荷,另外就是增加法官人数、壮大法官队伍,“1950年至2011年间,联邦下级法院法官数量增至原来的三倍多”。然而,就是否应该增加法官员额,美国法官的意见是分化的,存在“联邦法院规模之争”。以斯蒂芬·莱因哈特为代表的法官坚决支持扩大法官员额,理由是没有足够多的法官,很难为公众提供高水准的审判服务,难以确保个人权利免受侵害;以安东尼·斯卡利亚大法官为代表的法官却主张控制法官员额,对联邦法官规模的扩张倍感忧虑和遗憾,认为这将对司法程序、联邦制度与联邦法院产生负面影响,其主张的核心思想是“司法精英主义”。当然,在莱因哈特法官看来,反对者是法官既得利益群体的抵制思维作祟。

2、我国法官员额制改革的考量

法官员额制是当下我国司法领域的热词。应当说,美国“扩大还是限缩法官员额”的争议在我国已有定论。法官员额制是在加强法官职业化建设的背景下提出,是本轮司法体制改革的关键一环。与美国主张控制法官员额的理由一致,确定法官员额隐含着法官精英化的理念。制度初衷在于,通过提高任职门槛以确保法官质量,以优秀的司法人力资源配置最终保障案件质量。同时,通过法官群体精英化,为提升法官职业保障创造条件,以法官的减量提质,提升社会对法官职业的认同感,进一步强化司法公信。另外,法官员额制改革有效衔接配套实施的法官助理制度、书记员单列等改革措施,建立科学合理的法院人员分类管理体制,逐步改革行政化管理的顽疾,实现法院管理的专业化。

当然,与美国的情形一样,对实施法官员额制改革并非没有任何质疑和隐忧,这些是当前改革推进中绝不能忽视的“异议之言”。按照不超过39%的比例实施法官员额限制,必将导致法官数量的大幅减少,在“案多人少”矛盾依然突出的现实考验中,少数精英法官如何确保审判任务的完成?法官数量的减少会否导致案件质量的大幅下降?法官员额制动的更多是年轻法官的“奶酪”,他们感受的冲击将会最大,法官身份丧失后,如何确保队伍的凝聚力和他们对法官职业的持续梦想?以上忧虑的存在,需要法官员额制改革保持足够的审慎,将众多的因素纳入改革考量。科学合理地测算完成案件审理所需要的法官数量,确保精英化之路上不至于以牺牲审判任务和案件质量为代价;尽量合理解决未入额法官的过渡性安排,为落选者后续入额保留足够的弹性空间,为其法官梦想留下可期的前景和执业的动力。隐忧或许是多虑,但尽可能周全的思量和安排,必能为改革减小阻力、凝聚人心。

三、审判辅助人员的价值认识

在中美司法系统运作中,都少不了一群叫做“审判辅助人员”的身影。他们是以法官为核心的审判团队不可或缺的组成,扮演着法官“贤内助”的角色。

从价值上说,法官精英化后,包含法官助理、书记员在内的审判辅助人员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而绝非无足轻重的“小卒”。正如书中所言,“不可否认的是,法官助理在审判过程中的作用及重要性,已经发生了彻底改变。”当案件持续增加,法官人数与案件数不成比例时,法官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审判辅助人员。受限于法官员额的限制,审判辅助人员的增长必将是法院应对受案高压的有效手段之一。从审判组织功能性构成看,审判辅助人员是审判组织不可或缺的人员组成。精英化的法官将集中精力于“审”与“判”,除此以外的大量事务性工作将由审判辅助人员完成,没有他们的工作,审判组织功能的健全完善是难以想象的。

价值已无需多言,而审判辅助人员的现实境遇如何呢?高度行政化的管理模式下,审判辅助人员位于科层结构的底层,其地位不过是法官的附庸。受限于僵化的编制管理,大量审判辅助人员采取劳务派遣用工形式。其准入的门槛不高,待遇自比不上法官,在繁重工作任务压力下,以及“同工不同酬”的不忿中,审判辅助人员队伍流动性较大。在此想表达的是,一些固有的偏见到了该修正的时候,审判辅助人员绝非法院的“二等公民”,其价值远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关切,改革的视野应加重对审判辅助人员的关注份量。探索创新审判辅助人员管理模式,积极拓宽其职业发展空间,科学划分其职责范围,注重强化职业保障,确保队伍整体活力以发挥审判团队的整体效能等等,以上命题都是改革路径中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改革者需要以足够的重视让审判辅助人员改革跟上法官员额制改革的步伐。

5. 什么是法官精英化

法官精英化的来是指法官群体适应源现代法治的要求,以专业化和职业化为背景,在法律素养、实践能力、人文精神和人格品质等方面具有高度的卓越性,对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并因此而获得社会的高度评价与尊重,具有法律保障下的优厚地位。

6. 如何理解法官职业化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必由之路

公正是人类社会永恒追求的价值目标,法治是人类社会公正的最佳方式,而法院的超然地位,高度的司法权威,是法治必不可少的核心内容,司法公正已成为现代社会一种普遍的价值理念。司法公正要从抽象的理念变为客观的社会现实,既需要公正的司法制度,更需要高素质的法官队伍。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的法官管理体制,对法官的权利、义务、地位和作用正确定位,对法官实施有效的管理,提高法官素质,是当前司法改革进程中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法官职业化顺应了现代社会对法官专业化、素质化的要求,成为司法改革的首要问题。法官职业化是指法官是专门从事司法审判工作并具有一定权威和社会地位的特定职业和职业群体。“法官职业化”的提法承继了法院内部流行的“法官精英化”的提法,体现了我国法治建设和司法改革中一种反思性、批判性的视点转换,从一味地注重“规则因素”强调建规立制,转换为对“人的因素”的重视。法官职业化是现代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和要求。按照首席大法官肖扬院长2002年7月5日在全国法院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的说法:“法官职业化建设是提高法官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是法院队伍建设的一条主线。”

一、法官职业化的必要性

法官体制改革的复杂性,要求改革必须明确总体目标,确立改革中心,有重点地推进。我国现阶段法官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应当是建立一整套符合法官职业特点,保障法官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的有效机制,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高素质法官队伍,为司法公正提供保障。法官管理体制改革,应当以推进法官职业化为中心来进行。

(一)法官职业化是法官履行职责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说:“法官除了法律就没有别的上司。”独立对于法官依法行使审判权极为重要。审判是一种个性化极强的职业活动,法官依据自己对事实和证据的判断、对法律的理解,对纠纷作出公正的裁判,为此法官必须严格遵守中立性、被动性、合法性、终极性等职业要求,而这一切都有赖于法官的职业化地位。没有职业化的法官就不可能在复杂的社会利益纠纷中排除各种干扰,裁判公正就没有保证。

(二)法官职业化是贯彻司法独立原则的必然要求

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司法独立和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模式下的司法独立有本质的差别。人民法院在党的领导下和人大监督下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均不得干涉。司法独立分为司法权独立、法院独立和法官独立三个层次,司法权独立是前提,法院独立是基础,而法官独立是根本。没有法官职业化,法官不独立,法院独立就不能落实到具体的审判中,就不能真正发挥作用,司法独立就没有实质意义。我国宪法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这为法官职业化提供了法律依据。

(三)法官职业化是审判工作发展的客观要求

要解决裁判质量不高、效率低等问题,满足社会公众对司法公正与效率越来越高的要求,就必须赋予法官职业化的地位,因为这些问题都与法官没有职业化有密切关系。只有法官职业化才能全面落实法官责任,增强法官审判能力,保证审判质量,提高审判效率。

(四)法官职业化是适应我国加入WTO形势发展的新要求

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就必须履行承诺,遵守国际普遍通行的规则。法官职业化是当今世界具有普遍性的现代司法原则,联合国《世界司法独立宣言》第2条规定:“每个法官均应自由地根据其对事实的评价和对法律的理解,在不受来自任何方面或任何原因的直接或间接的限制、影响、诱导、压力、威胁或干涉的情况下,对案件秉公裁判。”世贸组织规则也对司法公正、效率、统一、透明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因此,法官职业化适应了司法具有独立性和透明性这一世贸组织规则的基本要求,是人民法院必须履行的义务。

7. 法官职业化建设的目标是什么

最高法院在2002年发布的《关于法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版法官队伍职业化建权设的主要目标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法官法,大力提高法官的思想政治、业务素质,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优良、品格高尚的职业法官队伍,为全面实现“公正与效率”世纪工作主题,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

8. 法官应当精英化还是平民化的辩论赛 正方:应当精英化 ;一辩稿 三分钟 谢谢

我上大学的时候参加过辩抄论赛,一般来说一辩应该从综合或者说 全局的高度来论述辩题,我认为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证明你观点:
1、法律知识具有极强的专业性
2、法官对个案的判决需按照“罪刑法定”原则裁决,但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发挥自由裁量权,两者均需要有较强的法律素养
3、新时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司法工作者的要求使“法官精英化”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9. 司法是职业化与精英化的事业,但它与民主构成了一种内在的矛盾和冲突,你如何看待

首先,这个命题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问题,司法是职业化与精英化的事业并不是必然的,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看法,甚至在同一国家,比如我国,就有不同的观点。如果不考虑命题本身的合理性,要论述这一命题建议从以下方面入手进行论述
1、司法职业化精英化的原因及由来
2、民主的定义与要求
3、内在的矛盾与冲突
4、分析这样的矛盾与冲突是否是暂时的,必然的
我的观点是,这样的命题是错误的。
司法职业化与精英化是司法专业性质的必然要求,法律本身就具有其独特的专业性,只可能尽量让所有人守法,而不可能让所有人拥有法学家一样的对法律的理解和认识,而司法是运用法律来进行裁判的活动,因此必然只有对法律有充分的理解才可能运用法律,这就是司法职业化的原因,同时由于司法职业的高度专业性及严格的入职要求,就产生了精英化的趋势,这是司法的职业化及客观要求所决定的,符合客观的规律。
民主首先是平等,其次是自由,最后是公平,就司法的职业化与精英化的客观现实来看,司法的入职资格其实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从事司法职业的可能,这类似于权利,但这种可能性必须建立在个人努力的情况之下,只有努力才能实现这样的权利,因此司法的职业化与精英化只是在公众的错误认识基础上认为与民主的平等性相驳,其实质是符合民主的平等要求的。
至于自由,司法的职业化与精英化都是人们自愿选择是否从事以及是否努力的结果,这体现了民主自由的精神,你是否从事这一职业是你自身选择的结果。
对于公平,何为公平,简单来说就是劳有所得,不劳不得,司法的职业化与精英化建立在司法职业者的高度专业能力和知识的基础之上,没有高度的专业能力和知识不可能成为合格的司法职业者,而要具有这些条件就必须个人进行努力,如果一个没有努力的人看到一个因自身努力而进入精英阶层的人,然后说这是不公平的,你如何看待呢?正因为如此,司法的职业化与精英化本身就是反应了民主所要求的公平的,如果让你选择法官,你是愿意选择一个对法律根本不熟悉的普通人,还是选择一个精通法律的律师来担任?
所以我认为,这一命题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其前提即是有待商榷的,而即使不考虑前提,仅基于这一前提所得出的结论的推理过程也是错误的,感觉像是一个对司法职业或者法律根本理解不深入的人提出来的命题

热点内容
乌苏法院拍 发布:2025-01-24 11:22:13 浏览:185
中国人民大学法律援助中心 发布:2025-01-24 11:02:50 浏览:170
房屋销售补充协议的法律效力 发布:2025-01-24 10:00:06 浏览:139
中级会计2013经济法考试题 发布:2025-01-24 09:59:23 浏览:403
最高法律效力表现在 发布:2025-01-24 09:54:12 浏览:685
沈阳君道法律咨询服务 发布:2025-01-24 08:49:18 浏览:515
上海市海华永泰律师事务所 发布:2025-01-24 08:18:38 浏览:443
社区法律咨询活动范文 发布:2025-01-24 07:57:17 浏览:532
老子道德经拼音版 发布:2025-01-24 07:08:55 浏览:209
用道德管理 发布:2025-01-24 07:06:54 浏览: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