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新闻网
❶ 法院的新闻中心是什么编制
一般这个属于事业编制。新闻中心属于事业单位,但是在里边工作的不一定都是事业编,有可能是没有编制的。
❷ 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做好人民法院新闻宣传工作
目前,随着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的出现,各类法院消息特别是负面信息广泛传播,对于人民法院的司法公信力造成严重伤害。这就要求我们通过不断提升法院新闻宣传工作水平,为人民法院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提高司法权威和司法公信力。那么,要如何做好新媒体环境下人民法院的宣传工作呢?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是宣传主体更加专业有效。宣传效果与宣传主体的专业性是成正比,因此在新闻宣传工作中,要特别注重建立宣传员的学习、培训机制,通过邀请专家学者授课、报刊编辑座谈、内部研讨、出外考察等方式,让宣传员提高写作水平,拓宽写作视野,提升宣传效果。有了专业的宣传队伍,在面对网络舆情,特别是重大的舆情事件时,人民法院才能从容应对,法院意见也才会更容易被公众接受,最终起到平衡舆论的效果。
二是宣传手法更加活泼新颖。开展法院宣传工作,必须要有易被民众接受的载体,因此,在标题选取、内容设计、语言表达、宣传反馈等各个环节都要有创新、有吸引力。我们的宣传不必拔高,不必说教,但应活泼新颖,要让受众有所感有所思,通过宣传报道传递出法院文化价值和思想价值。要充分运用消息、通讯、诗歌、图片等多种形式,积极做好法院新闻宣传工作,对不同的受众群体采用不同的宣传手法,通过实施差异性的策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是宣传内容更加丰富生动。要想让民众对法院的宣传报道产生兴趣,就必须更多地从民众需求出发,对于能够公开的信息一律公开,让宣传的内容更加丰富生动,满足民众的知情权,让司法沐浴在阳光下,让民众从被动接受法院宣传转化为向主动追逐法院信息。同时,为确保宣传效果,在内容上一定要力求客观真实,让民众在宣传报道中感受法院的所作所为,客观评价法院的所作所为,潜移默化中达成宣传的目的。
四是宣传渠道更加贴近公众。目前互联网大众化、媒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法院在利用好传统媒体的同时,应将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其中,不断完善新媒体环境下的各种工作机制,积极抢占新的舆论宣传阵地。如开设法院官方微博、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进行网络庭审直播等,进一步增强法院工作的公开度、透明度,让民众深入了解法院,也能更好地接受民众的监督,这些做法都应当逐步在全国法院推广。
人民法院新闻宣传工作不是可有可无的,我们做新闻宣传工作也不是为了做秀,不是为了好大喜功,更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为了营造良好的司法舆论氛围,树立法院公平正义的良好形象。
❸ 法制新闻\社会新闻\法院新闻\犯罪新闻的区别是
区别不是很大,主要是题材和命题方向的区别,不管是法制新闻\社会新闻\法院新闻\犯罪新闻,其实都是报道法制和社会方面的素材,起到宣传法制教育,避免犯罪的教育意义与宣传效果。
❹ 上了法院都会上新闻吗
通常不会,
看具体什么案件,
是否属于社会关注的热点。
❺ 昨天中午12点中央一台播放的新闻中有关法院出台的内容,我需要请帮忙,谢谢!
其实在昨天中午会播放一个新闻,然后你如果想要的话,可以把那个时候的新闻再导过来。
❻ 谁能告诉我什么是审判新闻(法院新闻)吗
公开审判与新闻报道是两个不同范畴的问题,一个是法学理论与实践问题,一个是新闻学理论与实践问题。然而,两者又具有密切关系。原则上说,凡是公开审判的案件,都可以在新闻媒体上公开报道。然而,新闻媒体在对公开审判的案件进行报道时,有一些不易把握的问题,值得研究。
公开审判制度是当代世界各国通行的一项审判制度。我国宪法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除法律规定的特别情况外,一律公开进行。所谓法律规定的特别情况,主要指涉及国家机密、个人隐私及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
公开审判的反面是秘密审判,封建专制的秘密审判由于秘密进行,致使公民的权利难以得到有效保护,为了防止对公民权利的司法侵害,近、现代国家纷纷在法律中规定了公开审判制度。实行公开审判,既便于社会监督,又便于群众参与,有利于实现司法公正。在我国,虽然法律规定了公开审判制度,但过去一段时间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公开审判制度的落实情况并不是很好。近一两年来,在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的大声疾呼下,法院的公开审判已经有长足的进步。特别是1998年4月15日,肖扬院长在全国法院教育整顿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强调法院要自觉接受舆论监督。要把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开审判”制度落到实处。各类案件除涉及国家机密、公民个人隐私、未成年人犯罪以及法律另有规定不予公开审理外,一律实行公开审理制度,不许实行“暗箱操作”。公开审理案件,除允许公众自由参加旁听外,允许新闻机构以对法律自负其责的态度如实报道,并在必要时进行电视和广播对审判活动的现场直播。
在推行审判公开过程中,庭审直播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全程现场直播庭审活动,我们已经有两次:一次是关于电影纠纷审理的现场直播;一次是綦江虹桥垮塌案件审判的现场直播。特别是中央电视台对重庆綦江虹桥垮塌案件进行的电视实况直播,在全国引起了轰动。虹桥案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话题,电视直播庭审案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这一举措,在学术界也引起了一些争议。
我认为,庭审现场的电视直播有助于强化审判公开的积极效应(特别是目前中国各地旁听公开审判均有一定困难)。同时,电视直播较之媒体的转述或评论具有更强的保真度,更宜于社会公众对司法过程的监督。实际上实况转播无非是扩大了公开审判旁听观众的范围,是公开审判的扩大化,只要是全面的报道,并不会影响法官独立审判,如果说有影响,也应该是好的影响。
庭审直播的前提是公开审判,不公开审判的案件,是不能进行庭审直播的。但是对公开审判的案件,不一定完全适于庭审直播。对公开审判案件的庭审直播应当有所选择,并应把握以下三个原则:一是有利于对司法审判的社会监督;二是有利于普及、传播法律知识;三是有利于审判案件的顺利进行。根据这几项原则,能否对庭审案件进行电视直播,应当坚持两选两不选。
所谓“两选”是:一选原被告背景比较复杂,人们对司法机关能否公正审判存有疑虑的案件。电视直播这样的案件,使亿万双眼睛关注着法官的举止言行,关心着案件的是非曲直,法官纵使有偏袒一方的倾向,也不敢枉法裁判。对这样的案件的直播将会起到很好的社会监督的作用。中央电视台对重庆綦江虹桥垮塌案件进行的电视实况直播就属于这类案件。二选是非不易分清的案件。这类案件一般属民事案件,中央电视台所选择直播的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国内十大电影制片厂诉电影作品著作权被侵权案件,就属此类案件。也有一些新型的刑事案件,如出租车司机捡到旅客遗失在车上的巨额钱款不还,是否属于犯罪行为等等,可以通过直播类似案件的审理过程,使广大观众获得新的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能够起到很好的普法作用。
所谓“两不选”是:一不选可能披露犯罪方法,并可能渲染暴力的案件。一般来说,即使在文字报道中,对犯罪嫌疑人的作案手法、过程也不宜描写得十分详尽,更不应该借题发挥、大肆渲染。在电视直播特大犯罪案件的审理中,作案手法与过程是控辩双方不可回避的内容。电视直播时,无法对这些内容进行技术性删节,所以对犯罪案件的庭审直播,特别是重大恶性犯罪案件的现场直播,应当慎之又慎,必要时可以直播宣判结果,而不宜直播审理过程。二不选可能影响法庭审理的案件。比如广州电视台对一刑事案件的直播报道,案件涉及60余名证人,由于证人害怕因电视直播使其形象暴露而遭受打击报复,仅有3名证人到庭作证。这样的直播,除了对可能违法犯罪的人有一定的震慑作用外,其它方面的正面作用则不会太大。
对公开审判的报道问题,实际上涉及司法与舆论监督的深层次问题。根据一些学者的意见,现实地看,对司法实施传媒监督的制度保障应集中于两个方面:首先是有关部门取消对传媒的不恰当限制;再就是司法机构在实际工作中为传媒的工作提供必要条件。在这方面,可行的措施是:(1)凡公开审理的案件均应准予媒体采访报道。(2)司法机构通过新闻发布制度等方式,建立与传媒对话的常规渠道。(3)依法应予公开的法律文书均应允许传媒机构查阅。(4)对在社会上有重大影响的案件,司法机构应给予媒体某些特殊便利,配合媒体适时报道进展情况。(5)借鉴国外的范例,设立某些对记者的庇护性保护制度。
对于公开审判的案件尚不宜完全公开报道,对依法不公开审判的案件,当然更不能公开报道了(可以报道审判结果,不能报道审判的详细过程)。然而,我们不能不遗憾地看到,一些新闻媒体在公开报道的问题上又走得太出格了。比如,有些涉及他人隐私的案件,新闻媒体也公开报道了,甚至还配发被报道人的肖像照片,这显然是违法的。
❼ 如何做好法院新闻发言人
在世界范围内,政府包括一些大企业和有影响力的社团,都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我国1983年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被各机关单位广泛运用。该制度目的在于妥善回应公众质疑,及时澄清不实传言,权威发布相关政策及重大突发事件信息,释疑解惑等等,进一步提升公信力。如何做好法院新闻发言人工作,必须引起每一位法院新闻发言人认真思考。
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实行新闻发言人制度;2014年,公布了全国四级法院新闻发言人,明确了法院新闻发言人发布有关新闻,表明观点立场、代表法院回答记者提问、关注新闻发布后的效果等主要职能。显而易见,法院新闻发言人的角色相当重要。如何做好法院新闻发言人工作,必须引起每一位新闻发言人认真思考。结合平时学习和新闻发布工作经验,笔者认为:
一是打好三个工作基础。对新闻发言人的要求:以科学的新闻观统领发言工作,以成熟开放的心态面对媒体,以方针政策作为应答之本,以娴熟的专业技能实现发言人意图。
理念上要转变。以前是基本不说,现在是必须说。做做说说,说说做做,必须清楚自己的角色,问问自己——“我是谁?”我是新闻发言人,不是演员,不是上级,不是学者专家,不能谈个人意见,应该认真负责。清楚“我是谁”,才知道怎么做、怎么说。
机制上要健全。新闻发言人不是单兵作战,而是一个团队作战。通常情况下,新闻发言人发言前,要集中本单位集体智慧,认真猜题(记者会问什么问题?怎么回答?哪些能说,哪些不能说等),模拟排练(同事充当记者提问),做到心中有数。要找一些媒体,让他们按照自己设定的议题提问。
素质上要提高。新闻发言人要多阅读,平时要多看报刊、网络、电视等新闻,不断拓宽视野,增长知识。特别是与发布内容相关的信息,要多学习,提高政治素质(政策水平)、业务素质(法律知识)、媒介素质(新闻传播)、科学素质(求真务实)、语言和知识素质及个人魅力(机智幽默)等。
二是把握四个基本要点。法院新闻发言人其实也是法院与公众互动、沟通的管道。新闻发言中,要把握好四个基本要点:
树立自信(心中有数)。新闻发言人通常要熟悉整个事件的全过程,了解媒体生态,懂得媒体喜欢什么、需要什么,懂得如何与媒体打交道。也要知道老百姓想听什么,能抓住重点又不能出错。新闻发言人要懂得法院的立场,熟悉掌握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懂得分寸的拿捏把握,不能把好事说成坏事,各方面要做到心中有数。功课做足了,自信也就有了。没有充分准备就不要发布新闻或信息。
态度诚恳。态度决定一切。热情面对,真诚相待,互相尊重。除了严肃认真,谦和礼貌外,回答问题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随意编造。在与记者互动中,如果确实没有得到授权或是遇到自己不知道的案件,就诚实告诉记者,目前没有进一步的讯息。如果是民众非常关心、媒体记者也非常想知道的问题,可以跟记者约定回复时间。新闻发言人不能给人以不重视问题的印象。
围绕主题。新闻发布会,一般一次一个主题,新闻发布主题是本次发布的中心内容,发布时严格按照发布稿的内容,围绕主题发布,不管什么情况,不得随意发挥,更不得发布与本次发布内容不相干的内容,说自己应该说的。离开主题发布一些内容,你可能再三强调,请媒体不要报道,媒体还是报出来了;不是媒体记者不够意思,是媒体认为你讲的内容,应该让公众知道,所以,发言人应该管好自己的嘴。不回答假设性问题。假设性问题,一般都是陷阱,不能随便回答,贸然回答容易把人绕进去,甚至可能会出错。我们可以这么回答:“这个假设是不会发生的,所以恕我不便回答”或者“这个假设还没有发生,所以恕我不便回答”等,由此,避开“陷阱”问题。
动作规范。会场布置要严肃、大方、得体,发布台上要整齐,不要放置其他的物品(香烟、手表等)。新闻发言人衣着、发式,手势、姿势都要讲究,不能太随意,注意自身形象。新闻发言人的形象也就是单位的形象。法院新闻发言人,每一次发布时,应该着法官服(警服),不得佩戴饰品,女新闻发言人特别要注意。小问题可能诱发大麻烦。新闻发言人要有相当的表达能力,要根据事件情况,讲话的语速、语调、语气,音高音准都得恰到好处,有亲和力。
三是熟悉五个工作流程。根据平时新闻发布的情况,笔者将新闻发布工作归结为五个工作流程,新闻发言人新闻发布前应该熟悉:
预先准备。确定发布内容或主题后,制定新闻发布会方案(内容或主题、议程、时间、地点、发布人、出席领导或单位、邀请媒体等),呈报主管领导审批。
直接准备。筹备新闻发布会材料(新闻发布稿、新闻通篇、回答预案等)和主持词。新闻通篇一般发给记者。主持词主要介绍发布会主题、背景、发布人、议程等内容。提前邀请媒体,接待媒体,布置会场(主席台座次、媒体座次、话筒)等会务。
组织发布。一般地说,法院信息等应由新闻发言人发布。也可根据情况邀请相关领导(法院领导或庭处室负责人)发布信息。发布信息时,应当按照准备好的新闻发布稿进行发布,不得随意发挥。
记者提问。新闻发布会主持人负责确定媒体记者提问,负责安排新闻发言人或相关人员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一场新闻发布会,一般回答记者3至5个问题,必要时可以增加。主持人与新闻发言人互相配合,形成默契。
如果新闻发布会结束后,有记者提出要采访(特别是电视台的记者需要录画面),不应该拒绝,接受采访的对象一般应为新闻发言人或单位负责人,其他人员未经批准不得接受记者采访。接受记者采访时,仍要按照新闻发布主题回答问题。
总结反思。新闻发布会后,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的单位将有关材料上报法院新闻宣传部门存档备案。同时,新闻发言人和相关领导及有关人员要及时评估本次新闻发布会的效果,特别是存在的问题,会不会有次生舆情等,要想深想透,思想上要有足够认识。如有问题,要及时纠正。新闻发布会整个过程,应该全程录像,并建立电子档案。
四是掌握六个处置对策。大家都知道:透明度决定公信度;话语权决定主导权;引导力决定影响力;软实力决定领导力。新闻发布能较好地引导舆论,新闻发言人发布时,应把握全局。
属地管理,分级负责。一般情况下,不要提级发布,就法院来说,哪个法院的事情,就由哪个法院自己发布,其他法院可以同步支持。特别是记者问及其他法院的事情,新闻发言人应该说明情况,可记下记者的联系方式,通知所属法院予以答复,不可越俎代庖。
认真研究,统一认识。针对事件,精心策划发布内容。什么事情,怎么说?特别是要正反两方面思考,自己说的内容,公众能不能接受?会不会次生舆情等。新闻发布稿,思路要清晰(特别是突发事件、问题应对发布等,务必按照“快报情况,慎说原因,速报结果”要求),观点鲜明,语言要规范、准确。
讲究方法,注意形式。初步统计,有以下九种发布形式,各单位新闻发言人可根据情况选用合适的发布手段或形式:新闻发布会;吹风会;发表声明;答记者问;提供新闻通稿;网上发布;在线交流;组织采访;系列发布。
违法违纪,主动表态。遇到干部违法违纪问题,要主动表态,立场鲜明,公布措施和处理结果,消除危害。
虚假事实,及时澄清。涉及法院舆论,要迅速核对,即时交涉,迅速澄清,妥善处理。
记者缠问,重复重复。召开新闻发布会时,常常会遇到记者缠问,作为新闻发言人,更要沉着冷静,切忌随意发挥,信口开河,可以耐心地围绕本次发布的内容,重复、重复、再重复,耐心解释。
❽ 法院开庭还要上新闻吗,有新闻记者旁听有什么好处
如果你是原告那么有记者在你的事情很容易解决,政府办事也会有效率多了!但你是被告的话,不用我说了吧。。。大家心里清楚
❾ 法院让新闻暴光我欠钱不还
很有可能会的
❿ 法院为什么会招新闻专业的公务员
每个系统都会需要各个专业的人,法院同样需要对外宣传,对外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