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法官 » 德国法官谁决定

德国法官谁决定

发布时间: 2022-04-05 01:01:48

『壹』 中国法院最终的判决结果是由谁决定的是由几个人共同决定的吗

这个视情况而定,依据审判程序不同而不同。如果是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由法官独任制审判,做出判决:如果是合议庭审理的案件,通常是由合议庭合议卷宗和审判情况(主审法官的意见很重要),拿出方案报庭长批准。

合议庭是人民法院审判案件的基本审判组织,其成员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临时组成的,由院长或者庭长指定审判员一人担任审判长。院长或庭长参加审判案件的时候则自己担任审判长。合议庭评议案件时,如果意见分歧,应当少数服从多数,但是少数人的意见应当记入评议笔录,由合议庭的组成人员签名。

(1)德国法官谁决定扩展阅读:

相关法条:

《民事诉讼法

三十九条 一审审判组织

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由审判员、陪审员共同组成合议庭或者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合议庭的成员人数,必须是单数。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民事案件,由审判员一人独任审理。 陪审员在执行陪审职务时,与审判员有同等的权利义务。

第四十条 二、重、再审审判组织

人民法院审理第二审民事案件,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合议庭的成员人数,必须是单数。 发回重审的案件,原审人民法院应当按照第一审程序另行组成合议庭。 审理再审案件,原来是第一审的,按照第一审程序另行组成合议庭;原来是第二审的或者是上级人民法院提审的,按照第二审程序另行组成合议庭。

第四十一条 审判长

合议庭的审判长由院长或者庭长指定审判员一人担任;院长或者庭长参加审判的,由院长或者庭长担任。

第四十二条 评议原则

合议庭评议案件,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评议应当制作笔录,由合议庭成员签名。评议中的不同意见,必须如实记入笔录。

第四十三条 审判人员职责

审判人员应当依法秉公办案。 审判人员不得接受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请客送礼。 审判人员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应当追究法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

第九条

人民法院审判案件,实行合议制。 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案件,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或者由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组成合议庭进行;简单的民事案件、轻微的刑事案件和法律另有规定的案件,可以由审判员一人独任审判。

人民法院审判上诉和抗诉的案件,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进行。 合议庭由院长或者庭长指定审判员一人担任审判长。院长或者庭长参加审判案件的时候,自己担任审判长。

第十条

各级人民法院设立审判委员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审判委员会的任务是总结审判经验,讨论重大的或者疑难的案件和其他有关审判工作的问题。 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由院长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

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由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 各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会议由院长主持,本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可以列席。

参考资料:网络——《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

网络——《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贰』 各类法院的法官程序上由谁任命

第十一条 法官职务的任免,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任免权限和程序办理。

最高人回民法院院长由全国答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和罢免,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和审判员由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

地方各级人民法院院长由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和罢免,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和审判员由本院院长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

在省、自治区内按地区设立的和在直辖市内设立的中级人民法院院长,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主任会议的提名决定任免,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和审判员由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提请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

在民族自治地方设立的地方各级人民法院院长,由民族自治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和罢免,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和审判员由本院院长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

人民法院的助理审判员由本院院长任免。

军事法院等专门人民法院院长、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和审判员的任免办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另行规定。

『叁』 德国法院大法官的人数是双数而不是单数

你好!第一,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首席大法官只有一位。大法官若干名。第二,因法系不同,所有各国首席大法官任命程序、任期等都不尽相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肆』 简述德国的法院组织

(一)司法系统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作为继承罗马传统的大陆法国家,德国在理论上承认“议会主权”,并至今坚持立法机构是法律的唯一源泉。因此,如果普通法系承认法院的立法作用和法律的多种源泉,那么大陆法——包括德国法——则认为成文立法是唯一有效的法律。传统理论认为法院的作用不是制订法律,而是机械地运用法律。甚至连法官是否应该“解释法律”都有争议,因为创造性的“解释”无异于制订法律。但在实际上,大陆法系的法院制法(Judicial Law-making)功能和普通法系少有差别。尤其是对于措辞笼统、含义广泛和历史悠久的典章,无论在何种法治国家,法院必须不时赋予典章的条文以时代含义,来弥补立法机构未能及时跟上社会需要之不足。(27) 当然,法院并不是形成司法决定的仅有机构。尤其在欧洲大陆,学者对司法规则的归纳、总结与形成,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所谓的法院制法,事实上是法院与法学界合作努力之结果。
与立法至上理论相联系,大陆法在理论上不承认先例规则。立法——而非法院——才是合法的法律源泉;立法条文与精神——而非以前的法院决定——必须在任何时候都得到各级法院的贯彻执行。而且所有法官——不论是基层或是最高法官——都同样受立法精神所支配,并独立地按照自己对立法精神的理解来决定案件。因此,大陆法在理论上既不承认先例的严格法律效力,也不承认最高法院决定对下级法院的绝对约束作用。最高法院只能撤销下级法院决定,但下级法院无须遵照最高法院对法律的解释,因为其最高忠诚在于成文立法,而非上级决定。然而在实际上,最高法院的决定和先例规则极少受到违背。在这方面,就和法院制法一样,大陆法系和普通法系少有实质差异。
和美国相比,德国的法院系统具有分散化与专门化的显著特点。在美国,联邦和各州法院形成多套完整、独立的司法系统。联邦法院通常无权审理仅涉及州法的案件;虽然各州法院可以审理多数涉及联邦宪法或法律的争议,但最高联邦法院是联邦宪法与法律的最终阐释者。不论在联邦或各州法院,司法管辖权都是集中与统一的:普通法院有权审理涉及宪法、行政、刑事、民事或合同等通常类型的所有案件。相对而言,德国的司法权力在横向和纵向都有不同分配。在横向上,和普通法院不同,德国不存在统一的司法管辖权以处理全部领域的法律问题。通常的司法功能分布在五套平行与独立的法院系统:普通法院审理民法与刑事案件,四种特别法院分别处理行政、社会、劳动、与财政争议。通过在横向实行司法管辖分工,这些法院对其本专业的法律积累了丰富的司法经验。在纵向上,每个系统又根据等级,分成联邦、各州与地方法院。其中地方法院是初审法院,各州法院是上诉法院,联邦法院则是最高法院。《基本法》第95章规定:“[1] 对于普通、行政、财政、劳动、和社会领域之管辖权,联邦应建立联邦正义法院、联邦行政法院、联邦财政法院、联邦劳动法院、和联邦社会法院,以分别作为其最高法院。[2] 具有权能的联邦部长,以及由具有权能的各州部长和同样人数的众议院选举成员所组成的法官选择委员会,应联合选择这些法院的法官。”
因此,联邦并没有独立的司法系统,联邦法院只是最高上诉法院。
为了防止法院同政治势力同流合污的纳粹经历之重现,《基本法》第97章第二节为法官的人事、职位和收入提供了司法独立性:“除非基于法律提供的理由与形式,并通过司法决定,受到终身任命的专职法官,不得在违反其意愿的情形下,受到撤职、永久或暂时中止职位、给予不同职位或在职务限期终止前提早退休。立法可以对终身任命的法官规定退休年龄之限制。当法院结构或地区发生变化时,法官可被转移到另一个法院或调离职位,但他们必须保持全薪”。
另一方面,魏玛时期的教训说明,在保障司法独立性的同时,民主机构必须具有适当的法律机制,以防止法院滥用其司法权力。因此,第98章第二节规定:“如果联邦法官以官方或非官方形式,违反本《基本法》或一州的宪政秩序原则,那么在众议院的提请下,联邦宪政法院可以其三分之二多数,去决定该法官被给予不同职位或退休;并在故意违反的情形下,可决定将他撤职”。
(二)宪政法院的组织结构
如果美国几乎任何法院的法官都有权按照宪法而实行司法审查,那么德国的专门化法制系统,则要求成立特殊的宪政法院来处理宪政问题。1949年的《基本法》一反传统的立法至上原则,在通常的司法系统之上,建立了独立的宪政法院系统来专门处理宪政争议。联邦的每个州都有一个宪政法院,以处理涉及本州事务的宪政审查与司法审查。联邦宪政法院是其最高上诉法院,并和政府的立法与执法机构同样享有宪法地位。联邦宪政法院的院长职位,仅次于联邦总统、联邦总理、和联邦参众两院院长。《基本法》第94章第一节规定了联邦宪政法院及其组成:“联邦宪政法院应由联邦法官和其它成员组成。联邦宪政法院的一半成员应由联邦众议院选举,另一半由参议院选举。他们不得是联邦众议院、参议院、联邦内阁成员,或任何相应的各州政府机构成员”。
由于《基本法》只提供了一个结构轮廓,对组织与人事上具体细节之确定,被留待“联邦宪政法院组织法”。(28) 1951年的组织法正式成立了联邦宪政法院。它详细规定了联邦宪政法院的双庭结构及各自的管辖范围、联席庭(29)的权力、法官资格、司法选择程序、以及法官退休或撤换的条件。宪政法院分为两个庭,并各自具有独立的成员与管辖。如下详述,第一庭(First Senate)专门处理政治中立的司法审查(Judicial Review),听取涉及个人权利的宪政申诉及其它法院提交的具体宪政争议;第二庭(Second Senate)则专门从事宪法审查(Constitutional Review),以决定宪法政治机构之间的争议以及抽象法律审查。由于司法审查的案件数量占据全部宪政争议的95%,第一庭的工作量过分集中,因而后来一部分司法审查案件被转移到第二庭。如果两庭之间发生管辖冲突,或一庭将偏离另一庭所制定的先例时,那就由联席庭来决定两庭之间的争议。
宪政法院的法官必须至少40岁,并具有被选为联邦众议员的资格。和通常法院不同,宪政法院的法官并非必须全部是职业法官。事实上,在每个庭的八位法官中,只有三名是其它联邦法院的职业法官。但近来法官资格要求宪政法官必须通过两次全国法律考试。法官的来源主要是联邦法官、高级公务官员、联邦议员和大学教授。一旦被选为宪政法院的法官,除了作为大学教授之外,法官们在任职期间不得担任其它专门职务。也和通常法官不同,宪政法官并非终身制。1970年的职务任期法规定,宪政法院的法官每届任期12年,不得连任。且即使任期未满,达到68岁的法官亦必须退休。强制退休防止了法院老年化,而单届任期则有助于保障法官的独立性。(30)
1962年之后,两庭的法官数量固定为16名,每庭八名。组织法规定两庭的法官皆由联邦两院联合选择;联邦众议院和参议院分别选择每个庭的四名法官,并且两院交替选择每个庭的庭长。在参议院,四名法官由全体参议员选出;在众议院,四名法官则由12名众议员组成的司法选择委员会(Judicial Selection Committee)选择。两个机构必须交流信息以防止重复任命。通常众议院的人选多为联邦法官或议会会员,而参议院人选则多为高级公务员。(31) 由于在两院,选择法官都需要三分之二多数的同意,任何一个主要政党——社民党或基督教民盟——的反对都足以阻止法官入选。因此,宪政法官的选择必须是两党联合努力的结果。另外,自民党通过政治妥协,也能够在两庭中各获一个席位。经由政党妥协过程,两院的通常能赞同素质优越的法官人选。
宪政法院的审理程序以书面为主。法院决定分为允许口头辩论的“判决”(Judgment)和仅基于书面辩论的“命令”(Order或者Ruling)。和美国法院不同,宪政法院的口头辩论并无时间限制,以允许双方充分表达见解;但绝大部分案件——即私人提出的宪政申诉——都只有书面程序。法院讨论秘密进行。通常根据法官之专长,每个案件都被分给一位主要负责法官,他对该案件提出报告意见(Votum),供所在庭的全体法官讨论。作为大陆法传统的一部分,法官必须效忠于司法机构,因而反对多数结论的意见为数极少。尽管1970年的组织法修正允许了反对意见之存在,超过90%的法院决定,至今仍然是受到全体法官赞同的一致意见。
《基本法》和组织法力图切实保障宪政法院的独立性。法官受到普遍尊敬,不但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而且具有丰厚的职业收入以保障其经济独立。起先,在法院的人事和预算上,司法部长曾有一定程度的控制权。但在1960年,宪政法院取得完全独立,以自行处理所有内部事务。1968年,联邦议会通过宪法修正而非同寻常地承认:即使在战备状态下,联邦宪政法院仍然保持其独立地位和职能。第115g章规定:“联邦宪政法院的宪法地位和宪法职能之履行,皆不得受到削弱。除非有必要维持法院的运行能力,且联邦宪政法院持同样意见,联邦宪政法院组织法不得被联合委员会通过立法而加以修正。在制订这类法律的过程中,联邦宪政法院可采取必要措施,以维持法院落实工作之能力。联邦宪政法院对于本章第二与第三句的任何决定,皆应要求在场法官的三分之二多数[之同意]”。

『伍』 英美法系的法官可以推翻陪审团的决定吗

据我所知,美国是可以的,法官认为有必要就可以推翻陪审团的认定,对全案或某一部分专,重新审理(但是法官属推翻后不能直接认定,需要重新审判)。
英国不知道。但是美国的法官推翻一般来说都很谨慎,和美国法官年龄普遍较大、经验也更丰富有关。

『陆』 二战结束后,纳粹德国的法官被如何处置

《恐怖的法官纳粹时期的司法》是战后德国第一部全面深入探讨和批判纳粹时代的司内法理论与实容践的著作。作者英戈.穆勒以翔实的史实为依据,大胆地探究了第三帝国时期德国司法系统(尤其是法院)对纳粹罪行所应承担的责任,进而从反面论证了司法独立、法官独立、罪刑法定、无罪推定等基本司法原则和正当司法程序对于一个法治国的必要性。
德国司法体系对“二战”前后令人发指的纳粹罪行到底应负怎样的责任?对这一问题,战后德国法学界一直讳莫如深。

『柒』 大法官法国德国

孤傲nfl过了就案发生

『捌』 谈谈德国刑事诉讼法对你的启示

你是法学院08即刑事班的吧!可以谈其中之一的法官查证责任。
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我国经过1997刑事诉讼法修改后,强职权主义诉讼模式有所改善,但由于我国法院的组织体系,法官不能介入侦查,不能对侦查过程中使用的侦查手段进行事先的预防,而只能进行事后监督。所以我国刑事诉讼中既不存在像德国侦查法官,也没有英美法系中的治安法官的设置,法官只充当一个中立的裁判者的角色。与德国相比,我国刑事诉讼中的法官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在庭前没有侦查法官的设置,只有检察机关将案件起诉到人民法院后,法官才能介入诉讼。侦查法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对查明案情具有重要意义,但其功能主要是为了维护被告人权利,相比之下,我国的侦查机关具有相当大的侦查权利,侦查手段广泛多样,并且很少受到限制,除了逮捕犯罪嫌疑人需要由检察机关批准外,侦查机关有权自行决定其他一切侦查手段的行使。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分别负责案件侦查和起诉,呈现出流水作业的模式,从而对侦查手段的监督难以发挥实质成效。
英美法系对被告人侦查阶段的保护比较充分,作为大陆法系代表的德国在刑事诉讼中表现出职权主义,但在侦查阶段也有侦查法官对被告人的权利进行保护。所以对于我国现阶段被告人权益保护比较薄弱的情形下,德国的做法值得我国借鉴。
其次,我国法官也可以进行审前阅卷,经过96年刑事诉讼法改革后,取消了全案移送制度,目的是防止法官在庭前形成预断。检察机关认为符合起诉条件的,将证据目录、证人名单和主要证据复印件或照片移送至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
法律并没有规定哪些证据是主要证据,因此由人民检察院决定,对于防止法官形成审前预断的作用有所削弱。而且,德国刑事诉讼法中的法官庭前阅卷权利是让法官对案件有大致的了解,从而在庭审中更好的主导证据调查,完成法官的查证责任。在96年刑事诉讼法修改以后,法官也不再像德国刑事诉讼法中法官那样,像一个积极的探寻者,努力发现案件真实情况。那么这里就存在一个疑问,即这种庭前阅卷的权利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呢?或者,谁来决定什么是主要证据才能真正防止法官在庭前形成预断?我国没有英美法系那么完善的配套制度或者制度环境可以保障法官在消极中立的情形下,保障被告人权利和发现案件真实,不能做到完全的消极,所以,应当对移送法院的证据材料进行技术理性规定,使法官对案情有所了解而又不先入为主,形成预断。
最后,在庭审中,法官不负有查证责任,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强化了控辩双方的举证和辩论,但仍然保留了审判人员在法庭上的主导地位,赋予法院对案件事实的调查权。人民法院调查核实证据,可以进行勘验、检查、扣押、鉴定和查询、冻结。法庭可以采取法律规定的措施,行使调查权,进一步调查核实有关的证据。
另外,控辩双方仍然可以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刑事诉讼法第159条规定:法庭审理过程中,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有权申请通知证人到庭,调取新的物证,申请重新鉴定或者勘验。
法官的证据调查权限定对双方当事人提出的证据有疑问时,为了弄清该证据而进行调查,法官不能因为某项证据可能对查清案件事实有帮助,在双方当事人没有申请的情况下,进行主动调查。在德国,被告人、证人的讯问原则上由审判长为之,法官如果认为某项证据对查明案件事实有积极意义,可以主动进行调查。我国证明被告人有罪的责任由检察机关承担,被告人只有在某几种特殊罪名情况下承担举证责任,在公诉机关提出的证据达不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情况下,法院将作出有利于被告人的判决,法院并不承担证明责任。庭审后全案移送制度,也使我国法庭审理难以彻底走出庭审走过场的泥潭。
在被告人权益得不到保障,侦查手段缺乏监督,法官庭前全案阅卷到庭后阅卷作为判决基础的情况下,加强法官对侦查手段的监督,对侦查行为进行司法审查,对维护被告人权利、查明案件真实情况有重要意义。虽然为了摆脱超职权主义的诉讼模式,使法官不再积极查明案件事实,但在相关配套制度没有建立的情况下,过分削弱法官的职权,被告人没有足够的实力与检察机关对抗,最后庭审仍然避免不了走过场,被告人权利仍然得不到保障,只是由法官超职权主义变成了侦查机关的超职权主义。

『玖』 法院判决是哪个决定的是法官一个人决定还是某个集体

《法院组织法》规定的很明白:
第九条 人民法院审判案件,实行合议版制。
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权案件,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或者由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组成合议庭进行;简单的民事案件、轻微的刑事案件和法律另有规定的案件,可以由审判员一人独任审判。
人民法院审判上诉和抗诉的案件,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进行。
合议庭由院长或者庭长指定审判员一人担任审判长。院长或者庭长参加审判案件的时候,自己担任审判长。
第十条 各级人民法院设立审判委员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审判委员会的任务是总结审判经验,讨论重大的或者疑难的案件和其他有关审判工作的问题。

『拾』 德国司法权谁掌握

司法组织 (die Organisation der Rechtspflege)

联邦宪法法院(das Bundesverfassungsgericht)是最高司法机构,主要负责解释《基内本法》,监督《基本法》的执行,容有16名法官,由联邦议院和联邦参议院各推选一半,由总统任命,任期12年。正、副院长由联邦议院和联邦参议院轮流推举。
此外设有联邦法院die ordentlichen Gerichte(负责民事和刑事案件)、
联邦行政法院die Verwaltungsgerichte(负责一般行政司法案件)、
联邦惩戒法院(负责公职人员违纪案件)、
联邦财政法院die Finazgerichte(负责财政案件)、
联邦劳工法院die Arbeitsgerichte(审理劳工案件)、
联邦社会法院die Sozialgerichte(审理社会福利纠纷)
和联邦专利法院(审理有关专利问题的案件)。
各级法院设检察机关,任务是对违法、犯罪提出起诉,但不受法院的管辖,不干预法院的审判工作,也不独立行使职权,而受各级司法部门的领导。联邦行政法院设联邦最高检察院,由联邦检察长和数名联邦检察官进行工作。

热点内容
合肥法律顾问律师事务所 发布:2025-04-30 21:08:40 浏览:436
合同法与租赁合同关系 发布:2025-04-30 21:00:19 浏览:278
独立法人法人 发布:2025-04-30 20:39:42 浏览:955
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原则 发布:2025-04-30 20:24:13 浏览:378
道路交通安全规章制度 发布:2025-04-30 20:13:53 浏览:30
物理法学小说 发布:2025-04-30 19:55:33 浏览:242
经济法学名词解释 发布:2025-04-30 19:55:32 浏览:873
道德违禁感 发布:2025-04-30 19:54:57 浏览:766
最新劳动法2017辞退 发布:2025-04-30 19:45:58 浏览:810
合同法承包合同期限 发布:2025-04-30 19:42:43 浏览: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