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法官 » 曲晓雪法官

曲晓雪法官

发布时间: 2022-04-06 11:23:20

① 从陆游的诗给我们的启示

金错刀行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写作背景]

孝宗乾道八年(1172)正月,陆游应四川宣抚使王炎的聘请,从夔州(今四川奉节)赴南郑(今陕西汉中),担任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南郑位于宋、金对峙的前线,陆游的身份又是前敌指挥部中的负责人员,他到任后,曾多次奔走于前线视察军情,投身于收复失地的准备工作。他还提出了自己的军事主张:“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汉中)始。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宋史·陆游传》)视汉中为收复中原的重要根据地。
这段“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的从军生活,给陆游以深刻难忘的印象,直至晚年,他还留下了“铁马秋风大散关”(《书愤》)的回忆。过了一年,即乾道九年,那年陆游48岁,奉调摄知嘉州(今四川乐山)。10月,他根据这段在汉中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这首《金错刀行》。

[内容述评]

陆游生活在民族危机深重的时代。南宋国势衰微,恢复大业屡屡受挫,抗金志土切齿扼腕。陆游年轻时就立下了报国志向,但无由请缨。他在年将五十时获得供职抗金前线的机会,亲自投身到火热的军旅生活中去,大大激发了心中蓄积已久的报国热忱。于是他借金错刀来述怀言志,抒发了誓死抗金、“中国”必胜的壮烈情怀。这种光鉴日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中华民族浩然正气的体现,永远具有鼓舞人心、催人奋起的巨大力量。
诗人感叹“丈夫五十功未立”,这里的“丈夫”,是一个爱国壮士的形象。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这段话有助于我们理解“丈夫”的涵
义。诗句中所说的“功”,不能仅仅理解为陆游个人的功名,而是指恢复祖国河山的抗金大业。“一片丹心报天子”一句,似乎有忠君色彩,但在那时的历史条件下,“天子”与国家社稷难以分开,“报天子”即是报效国家,其积极意义仍应肯定。

诗人还指出:“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意即怀抱报国丹心的并非只有自己,当时朝廷中已经形成一个爱国志士群体。隆兴初年,朝中抗战派势力抬头,老将张浚重被起用,准备北伐,陆游也受到张浚的推许。这些爱国志士义结生死,同仇敌忾,是抗金复国的中流砥柱。因此,诗人在诗的最后发出了“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的时代最强音。

我们欣赏陆游这首诗,必须紧紧扣住诗题的“游”字,才能把握住诗篇的脉络,体会到诗人别具的艺术匠心。

清方东树在《昭昧詹言》卷二十说陆游这首七律“以游村情事作起,徐言境地之幽,风俗之美,愿为频来之约”。从诗的结构来看,这是符合实际的。诗人运用凝练的笔触,全篇围绕着一个“游”字铺展,不仅写得层次分明,而且勾勒出一幅色彩明丽的江南农村风光图。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tún)”。初看起来觉得平淡,就象“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那样,仿佛是一则普通的记事,毫不费力。然而,诗人从这里的起句,写自己游村突然来到农家,主人盛情留客,渲染出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为下面出游写景抒情作了有力的铺垫。“腊酒”,指腊月(农历十二月)里自酿的米酒。这是稻谷丰收后出现的喜人景象。腊酒在开春后饮用,外表显得有点浑浊,但是它有着名酒般的醇美。何况农家主人又是那样热情待客,还备有丰盛的佳肴呢!豚,指小猪,这里“足鸡豚”是形容农家待客的菜肴极为丰盛。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一联脍炙人口的名句。它的妙处,不仅在善于描写难状之景以及对仗的工巧,而是在于“等闲语言变瑰奇”,出语自然天成,又富于哲理,耐人咀嚼。把这种自然景象摄入诗篇里,在唐代诗人的笔下早就描绘过,如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转,忽与前山通。”到了宋代诗人手里,也有所描摹,如王安石《江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时代接近于陆游的诗人还有强彦文,他的诗歌有唐人的风致,曾写过“远山初见疑无路,曲径徐行渐有村”的诗句<sup>①</sup>。但在意境的开拓上,可以这样说,这些诗句要远逊于陆游。这联上句通过一个“疑”字,把徐行山村而周围山峦重迭、流水萦绕的迷路的感觉,刻画得形神毕现;下句承上,把移步换形所见之繁花似锦的春日美景,描绘得宛然在目。这样使感觉的形象与视觉的形象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一幅优美动人而又奇妙的画面。《唐宋诗醇》评这二句说:“有如弹丸脱手,不独善写难状之景。”这个评价是有见地的。这一联不仅写得极其自然,而且用语浅近,含意丰富;仿佛信手拈来,然而出人意表。所以千百年来一直赢得人们的普遍喜爱,如今已成为广泛流传的成语。当人们吟诵这两句诗时,不单是欣赏这难以言状的美妙的山村自然风光,而是从中领悟到它所蕴含的哲理思想的启示——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诗由写景转入抒情,从村外之景转写村内之情。“春社”,这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习俗。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谓“立春后五戊日为春社”。即立春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当这一天将来临时,村子里不断的吹箫打鼓声音,响彻云霄,洋溢着一片节日的欢快气氛。乡民们还要向土地神祭祀,以祈求农事的丰收。这个简朴的古代风俗,在当时江南的农村仍然很流行。诗篇不仅反映了农民们渴望丰年的心愿,也表达了诗人喜爱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全诗的总结,也是漫游山村心情的表述。游村的感受如何呢?山村的迷人景色、村俗的朴实淳美,这些都给诗人留下美好而难忘的印象。今后怎么样呢?诗篇以频来夜游之情收结,余韵不尽。如果说孟浩然诗的最后:“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表露得非常直率,那么,陆游诗的结尾用笔则比较婉转,诗人吐露的意念是,今后倘有机会乘月明之夜外出闲游的话,我拄着拐杖会随时前来敲门叙谈。这一归结,点明了游村的诗题,而“夜叩门”与首句“农家”遥相呼应,不仅画面完整,而且更耐人寻味。

这首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的诗篇,题材比较普通,不同的是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诗人紧扣住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片断见闻,通过每联一个层次的刻画来体现。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情事,末写频来夜游。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这可以说是继承了孟浩然诗歌“平淡有思致”的特色而又向前发展了。

三<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老子!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在十二世纪初,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国。在陆游出生后的第二年,金国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第三年把徽、钦二帝掳去,北宋亡国。而当钦宗之弟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政权之后,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汉奸秦桧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绍兴十二年(1142年)和议告成,赵构竞无耻到向金国皇帝自称臣子,并答应每年献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跟金人划淮水为界。从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北方的广大人民横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敌人的威胁压榨下苟延岁月。后来宋孝宗赵眘与金签订的“隆兴和议”及宁宗赵扩与金签订的“开禧和议”,照旧屈辱求和。这种局面,当然是一向反对民族压迫的广大汉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在这一历史时代,不知有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挺身而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而陆游则是他们在文学战线上的杰出代表。

陆游一生经历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由于幼年在敌人入侵下仓皇逃难,以及家庭和亲友的爱国言论的启发教育,陆游对当时的严重民族灾难有着极其深刻的感受,因而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在心灵深处埋下了爱国复仇的种子。此后无论在朝廷和地方做官,到川、陕前线从军,直至晚年在绍兴老家闲居,这颗种子生根、发芽、挺干、开花,虽然不断遭到风雨的摧残,却也不断地成长壮大,并且终于结满丰硕的果实。清朝诗人赵翼的《瓯北诗话》中有一段话,说得十分概括,他说:

放翁十余岁时,早已习闻先正之绪言,遂如冰寒火热之不可改易;且以《春秋》大义而论,亦莫有过于是者,故终身守之不变。入蜀后在宣抚使王炎幕下,经临南郑,瞻望鄠、杜,志盛气锐,真有唾手燕、云之意,其诗之言恢复者十之五六。出蜀以后,犹十之三四。至七十以后,……是固无复有功名之志矣,然其《感中原旧事》云:“乞倾东海洗胡沙”,《老马行》云:“中原旱蝗胡运衰,王师北伐方传诏,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则此心犹耿耿不忘也。临殁犹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之句,则放翁之素志可见矣。

当然,这里所谓“十之五六”,“十之三四”,只是粗略的统计,而且只是从数量上、表面上来看的;然而即此也可见陆游的“素志”是一贯的,是自少至老历久不渝的。尤其这首《示儿》诗是他生命终点所爆发出的爱国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爱国思想及诗作的总结。

历代文人,凡是读过《示儿》诗的无不为之感动。早在南宋当时,刘克庄就有一首绝句说:
不及生前见虏亡,放翁易箦愤堂堂。遥知小陆羞时荐,定告王师入洛阳!

这是1234年金朝被蒙古族灭亡之后,南宋政府从淮西调兵进驻开封城内,并从开封分兵收复了洛阳之后,刘氏在兴奋之际,想到陆游的子孙一定会遵从他的遗嘱,把这个好消息祭告“乃翁”的。但是好景不长,那个歌舞湖山、奸臣当道的南宋小朝廷连暮气已深的金兵尚且不能抵抗,更何况这“方张之寇”的蒙古大军呢?多亏广大爱国军民奋起阻击,才使得这个风雨飘摇的政权又延续了四十多年。这时南宋遗民林景熙写了一首《读陆放翁诗卷后》,词意极为沉痛,其末四句云:
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这是说,陆游临终时以不见“九州同”为憾事,现在他的孙子们却看到了种这局面,但是统一中国的不是宋王朝,而是新兴的元帝国,这样的消息在家祭时怎样告诉他老人家呢?以上所举两首诗,前一首洋溢着“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激情,后一首抒发了“亡国之音哀以思”的悲痛,一喜一悲,都是由《示儿》诗引发的。他们的爱国热情与陆游息息相通。

其他评述陆诗而特别提到《示儿》这首的,就我所见,不下三十余家(请参看我与孔繁礼同志同纂的《陆游研究资料汇编》),或者说它有宗译“三呼渡河”之意,或者说它与杜甫“一饭不忘”的忠君爱国相同,也有读后叹息泣下的,也有作诗同情寄慨的。足见这首诗情真语挚,感人之深!

但是以上诸人,大都是受了此诗的感染而引起共鸣,却未暇对它的内容作细致的分析。值得参考和向读者推荐的,要数当代朱自清先生的《爱国诗》一文。在这篇文章里,他把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爱国诗分为三个项目:一是忠于一朝,也就是忠于一姓;其次是歌咏那勇敢杀敌的将士;再其次是对异族的同仇。并指出第三项以民族为立场,范围更为广大。他认为陆游“虽做过官,他的爱国热诚却不仅为了赵家一姓。他曾在西北从军,加强了他的敌忾。为了民族,为了社稷,他永怀着恢复中原的壮志。”因此在历代爱国诗中,他特别推崇这首《示儿》诗,并对它做了具体的分析:

《示儿》诗是临终之作,不说到别的,只说“北定中原”,正是他的专一处。这种诗只是对儿子说话,不是什么遗疏遗表的,用不着装腔作势,他尽可以说些别的体己的话;可是他只说这个,他正以为这是最体己的话。诗里说“元知万事空”,万事都搁得下;“但悲不见九州同”,只这一件搁不下。他虽说“死去”,虽然“不见九州同”,可是相信“王师”终有“北定中原日”,所以叮嘱他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教儿子“无忘”,正见自已的念念不“忘”。这是他的爱国热诚的理想化;这理想便是我们现在说的“国家至上”的信念的雏形。……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见《朱自清选集》,1952年开明书店版)

朱自清本人也是一个深情的爱国者,新、旧诗都作得很好,所以他对陆游其人其诗的分析是深具慧心的。他从《示儿》诗中看到陆游“爱国热诚的理想化”,换言之,也就是陆游爱国思想的进步性和它所达到的高度。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略加说明和补充:第一,陆游热爱祖国是和他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紧密结合的,既包括对“忍死望恢复”的中原“遗民”的深切怀念,也包括对“岁辇金币输胡羌”的南宋老百姓的同情与哀悯。其次是他对祖国不可分割的北方大好河山的系念,如“三万里之黄河”和“五千仞之太华”,以及“两京宫阙”等等。再则是他对民族语言和整个民族文化的爱护,惟恐在异族的长期统治下遭到破坏与同化,以致“东都儿童作胡语”,甚至整个第二代都“羊裘左其衽”,改变了汉族的生活习惯,忘记了自己祖先的传统(有关例证,详见拙著《陆游传论》下编第四章)。这些才是他“但悲不见九州同”和热盼“北定中原日”的主要原因,也是他爱国思想的根本内容。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其中包括对家乡、对祖国和对自己的人民、对优秀传统的爱。陆游诗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正是这些。因此朱文声称:“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这个评价虽显得过于强调,有抹杀他人之嫌,但为了指出特色,我们应该承认这是十分中肯而且公允的。

《示儿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如今,距陆游写出他的《示儿诗》虽已过去七、八百年,但诗中所表现的爱国热诚,仍然催人泪下,发人深省。“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首诗里“但悲不见九州同”的哀音,对祖国统一,认同回归,仍然是一个有力的呼唤!
陆游(1125一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是我国杰出的爱国诗人。在他的一生和他九千多首诗中,始终贯串和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最显著的特色,奠定了他在祖国诗坛上的崇高地位。他在临终前写的《示儿》诗,更是一首感人至深、传诵千古的名作: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老子!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在十二世纪初,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国。在陆游出生后的第二年,金国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第三年把徽、钦二帝掳去,北宋亡国。而当钦宗之弟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政权之后,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汉奸秦桧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绍兴十二年(1142年)和议告成,赵构竞无耻到向金国皇帝自称臣子,并答应每年献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跟金人划淮水为界。从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北方的广大人民横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敌人的威胁压榨下苟延岁月。后来宋孝宗赵眘与金签订的“隆兴和议”及宁宗赵扩与金签订的“开禧和议”,照旧屈辱求和。这种局面,当然是一向反对民族压迫的广大汉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在这一历史时代,不知有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挺身而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而陆游则是他们在文学战线上的杰出代表。

陆游一生经历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由于幼年在敌人入侵下仓皇逃难,以及家庭和亲友的爱国言论的启发教育,陆游对当时的严重民族灾难有着极其深刻的感受,因而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在心灵深处埋下了爱国复仇的种子。此后无论在朝廷和地方做官,到川、陕前线从军,直至晚年在绍兴老家闲居,这颗种子生根、发芽、挺干、开花,虽然不断遭到风雨的摧残,却也不断地成长壮大,并且终于结满丰硕的果实。清朝诗人赵翼的《瓯北诗话》中有一段话,说得十分概括,他说:

放翁十余岁时,早已习闻先正之绪言,遂如冰寒火热之不可改易;且以《春秋》大义而论,亦莫有过于是者,故终身守之不变。入蜀后在宣抚使王炎幕下,经临南郑,瞻望鄠、杜,志盛气锐,真有唾手燕、云之意,其诗之言恢复者十之五六。出蜀以后,犹十之三四。至七十以后,……是固无复有功名之志矣,然其《感中原旧事》云:“乞倾东海洗胡沙”,《老马行》云:“中原旱蝗胡运衰,王师北伐方传诏,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则此心犹耿耿不忘也。临殁犹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之句,则放翁之素志可见矣。

当然,这里所谓“十之五六”,“十之三四”,只是粗略的统计,而且只是从数量上、表面上来看的;然而即此也可见陆游的“素志”是一贯的,是自少至老历久不渝的。尤其这首《示儿》诗是他生命终点所爆发出的爱国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爱国思想及诗作的总结。

历代文人,凡是读过《示儿》诗的无不为之感动。早在南宋当时,刘克庄就有一首绝句说:
不及生前见虏亡,放翁易箦愤堂堂。遥知小陆羞时荐,定告王师入洛阳!

这是1234年金朝被蒙古族灭亡之后,南宋政府从淮西调兵进驻开封城内,并从开封分兵收复了洛阳之后,刘氏在兴奋之际,想到陆游的子孙一定会遵从他的遗嘱,把这个好消息祭告“乃翁”的。但是好景不长,那个歌舞湖山、奸臣当道的南宋小朝廷连暮气已深的金兵尚且不能抵抗,更何况这“方张之寇”的蒙古大军呢?多亏广大爱国军民奋起阻击,才使得这个风雨飘摇的政权又延续了四十多年。这时南宋遗民林景熙写了一首《读陆放翁诗卷后》,词意极为沉痛,其末四句云:
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这是说,陆游临终时以不见“九州同”为憾事,现在他的孙子们却看到了种这局面,但是统一中国的不是宋王朝,而是新兴的元帝国,这样的消息在家祭时怎样告诉他老人家呢?以上所举两首诗,前一首洋溢着“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激情,后一首抒发了“亡国之音哀以思”的悲痛,一喜一悲,都是由《示儿》诗引发的。他们的爱国热情与陆游息息相通。

其他评述陆诗而特别提到《示儿》这首的,就我所见,不下三十余家(请参看我与孔繁礼同志同纂的《陆游研究资料汇编》),或者说它有宗译“三呼渡河”之意,或者说它与杜甫“一饭不忘”的忠君爱国相同,也有读后叹息泣下的,也有作诗同情寄慨的。足见这首诗情真语挚,感人之深!

但是以上诸人,大都是受了此诗的感染而引起共鸣,却未暇对它的内容作细致的分析。值得参考和向读者推荐的,要数当代朱自清先生的《爱国诗》一文。在这篇文章里,他把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爱国诗分为三个项目:一是忠于一朝,也就是忠于一姓;其次是歌咏那勇敢杀敌的将士;再其次是对异族的同仇。并指出第三项以民族为立场,范围更为广大。他认为陆游“虽做过官,他的爱国热诚却不仅为了赵家一姓。他曾在西北从军,加强了他的敌忾。为了民族,为了社稷,他永怀着恢复中原的壮志。”因此在历代爱国诗中,他特别推崇这首《示儿》诗,并对它做了具体的分析:

《示儿》诗是临终之作,不说到别的,只说“北定中原”,正是他的专一处。这种诗只是对儿子说话,不是什么遗疏遗表的,用不着装腔作势,他尽可以说些别的体己的话;可是他只说这个,他正以为这是最体己的话。诗里说“元知万事空”,万事都搁得下;“但悲不见九州同”,只这一件搁不下。他虽说“死去”,虽然“不见九州同”,可是相信“王师”终有“北定中原日”,所以叮嘱他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教儿子“无忘”,正见自已的念念不“忘”。这是他的爱国热诚的理想化;这理想便是我们现在说的“国家至上”的信念的雏形。……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见《朱自清选集》,1952年开明书店版)

朱自清本人也是一个深情的爱国者,新、旧诗都作得很好,所以他对陆游其人其诗的分析是深具慧心的。他从《示儿》诗中看到陆游“爱国热诚的理想化”,换言之,也就是陆游爱国思想的进步性和它所达到的高度。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略加说明和补充:第一,陆游热爱祖国是和他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紧密结合的,既包括对“忍死望恢复”的中原“遗民”的深切怀念,也包括对“岁辇金币输胡羌”的南宋老百姓的同情与哀悯。其次是他对祖国不可分割的北方大好河山的系念,如“三万里之黄河”和“五千仞之太华”,以及“两京宫阙”等等。再则是他对民族语言和整个民族文化的爱护,惟恐在异族的长期统治下遭到破坏与同化,以致“东都儿童作胡语”,甚至整个第二代都“羊裘左其衽”,改变了汉族的生活习惯,忘记了自己祖先的传统(有关例证,详见拙著《陆游传论》下编第四章)。这些才是他“但悲不见九州同”和热盼“北定中原日”的主要原因,也是他爱国思想的根本内容。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其中包括对家乡、对祖国和对自己的人民、对优秀传统的爱。陆游诗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正是这些。因此朱文声称:“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这个评价虽显得过于强调,有抹杀他人之嫌,但为了指出特色,我们应该承认这是十分中肯而且公允的。

《示儿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如今,距陆游写出他的《示儿诗》虽已过去七、八百年,但诗中所表现的爱国热诚,仍然催人泪下,发人深省。“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首诗里“但悲不见九州同”的哀音,对祖国统一,认同回归,仍然是一个有力的呼唤!

② 为什么说曲晓雪的行为为祖国赢得了尊严

看完一定要转啊..

一名收破烂的老人不小心划破了一年轻女子的牛仔裤,因拿不出对方要求的50元赔偿,老人下跪十次。

老人手裏只有8元零4毛.

当记者赶到德外大街高等教育出版社门口发现,一个穿灰色羽绒服的中年妇女正在推搡一名衣著破烂的老人,嘴裏喊著:“赶紧赔钱!”周围上百名路人围观。

旁边站著一名20岁左右的女子,蓝色牛仔裤腿处被划开了一条两三厘米长的口子。被推搡的老人噙著泪水不停地恳求著,手裏捏著一叠毛票,总共8元零4分。

“不就破一个小口子吗,至於这样为难人家嘛。”看著下跪的老人,旁观路人纷纷劝说“得饶人处且饶人”。面对路人的指责,中年妇女毫不在意,坚决要让老人赔钱。

面对“巨额”赔偿老人下跪.

据了解,当时这对母女走到高等教育出版社附近的路口处,刚好老人骑三轮车拐弯,车上的铁丝将年轻女子的裤子剐了一个小口。女子的母亲要求老人赔她50元。

无奈之下,老人“扑通”一声跪下,不想对方丝毫没有反应,老人连续下跪十次。

这一下把围观的群众惹怒了,在附近大厦当保安的武先生愤怒地说:“对待这样一个年迈的老人,她们真是欺人太甚。”说完,他将口袋裏的23元钱塞在老人手裏。

记者试图采访这对母女时,该中年女子说:“甭理她。”

路人为老人凑钱赔偿.

在老人恳求和解未果的情况下,中年妇女最终拨通110报警。5点50分左右,德外派出所的民警赶到现场进行调解,但该中年妇女认为赔偿的钱不够,拒绝和解。这时,围观群众自发掏出钱来,一元、两元、十元……最后凑够了50元。

老人再次向围观群众下跪,并不断地说:“谢谢,谢谢。”中年女子拿到钱后,拉著女儿一声不吭离开了。

当时围观的群众纷纷表示赔偿50元的结果对老人不公平。民警也表示无奈,称这是民事纠纷,他们只能充当调解人的角色

同样是人,为什么要践踏他人的尊严呢?!

赶紧的,看了的都给我转了!什么论坛博客的!全给转了,我就不信了,这舆论还不把她们给治了!让更多的人关注这事儿!谢谢了啊!

(从群里转来的,如果有人性就转吧。。。)

③ 尊严创造美丽的故事

尊严是每个人都有的,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尊严,就活的没有意义。说起尊严,我不禁想起了中国留学生曲晓雪维护人格和祖国尊严的故事。
四年前,曲晓雪留学美国,到路易斯太太家勤工俭学,在多次受到令人难以忍受的侮辱后,她决定辞工。但老太太的儿子银行家爱德华缺野蛮地拦住了她,并声称中国人比他最看不起的黑人都不如。事关中国人的尊严,曲晓雪不卑不亢,针锋相对他说请不要侮辱我们的中国人,我可以告诉你我身边的一个例子:“在我所在的大学里,我们有50个读硕士的,可47个都是我们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可遗憾的是你的同胞只有3个,而且是倒数3名。但我们并没有看不起他们。”
爱德华母子却恼羞成怒,竟对弱小的曲晓雪进行人格侮辱和毒打,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爱德华母子竟恶人先告状,告她无理取闹。无奈之下曲晓雪被迫四处求告。在以后漫长的四年里,她忍受着病痛的折磨,法庭内外的巨大压力以及种种想不到的困难,最后,使这场官司一直打到最高巡回法庭。
法庭上,曲晓雪以超群的智慧击败华盛顿三位大律师。法官被迫宣判被告5250美元,并当场向原告陪礼道歉。曲晓雪半接支票,向全场抖了抖,义正言辞地说:“被告刚才不得不赔礼道歉后,你们又非常及时地在法庭上公开给我支票,你们这样作,是想造成一种印象:这个中国女孩旷日持久地要打这场官司,无非就是为了这张支票。让人觉得钱才是这场官司的目的,也这有钱能为这场官司画上句号。可是你们错了!至少我这个中国人,当然还有许许多多的中国人,都绝不会在你们的美元面前低下自己高贵的头!我打这场官司的,是为了讨回我的尊严!尊严!美元在我尊严面前一分不值。见鬼去吧美元。”曲晓雪把五千多美元的支票一点一点的撕碎,抛向法庭的上空。
曲晓雪是一位有尊严的人,她既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又维护了祖国的尊严。

④ 电视剧 别了温哥华的大结局是什么,马芬的结局呢最后一集为什么只有她哭呢

《别了,温哥华》大结局剧情

罗毅只身来到河北农村寻找余家原来的保姆小红,小红非常同情自己的女主人晓雪,并且向罗毅讲述了一个重要情况,其实导致晓雪跌到流产的真正原因是余士雄在楼梯上涂抹了大量的油。小红还说余士雄威胁晓雪将一辈子都会这样纠缠着她……

在罗毅的再三劝说下,小红同意和罗毅回到北京,做为目击证人指控余士雄。知道小红被罗毅带走,余士雄找上门来,他直截了当地对罗毅说:我知道你想帮晓雪离婚,但小红说的只是捕风捉影的一面之词,根本不能成为法律的直接证据。

罗毅和大洪找司马瑜商量,司马瑜提出可以去妇联反映情况,因为晓雪身上的伤痕足以控告余士雄犯有虐待罪。接下来的日子里,罗毅陪同妇联的干部一起展开了调查,终于把晓雪从余士雄的家里接了出来。这时的晓雪精神错乱,神情呆滞,一旁的余士雄却表情阴霾。

罗毅到精神病医院看望晓雪,晓雪却明显地没有摆脱余士雄的阴影,罗毅心疼地把她拥在怀中。妇联掌握了足够的证据,出面代表晓雪控告余士雄。法庭上,小红提供着有力的证词,最后法官宣告判决被告余士雄犯有虐待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安排好了北京的事情,罗毅打算回加拿大了。首都机场,杨夕在大洪的耳边低语:我等着你回来。温哥华,大洪把一切都收拾好,就要回中国了,这时候的罗毅跑过来,假装不经意地说:我把事务所的工作辞了,我决定,晓雪在哪,我也在哪。

北京,长城,大洪和杨夕攀上烽火台,两人幸福地仰望着蓝天。罗毅找到晓雪,告诉她:这次他真的要永远留在她身边了,他拿出那枚晓雪还给他的戒指,小心地套在晓雪的手指上。晓雪冲罗毅灿烂地微笑着,罗毅回应着,笑容中却有着太多的内容。

马芬的结局:

马芬本来是和一个加拿大的律师结婚了,那个律师发现她动机不纯,只是想得到枫叶卡(也就是相当于是美国的绿卡),他们就离婚了。她只身回国后,觉得自己这一年多的日子过的很孤单,然后还没有找到自己的幸福,所以哭了。

(4)曲晓雪法官扩展阅读:

和10年前的《北京人在纽约》相比,一样的异域风光,一样的情感经历,只是,温哥华的爱情更纯净,更唯美,从头至尾淡淡的忧伤,让人不忍心去质疑它的戏剧性和真实性。

喜欢这片子,不是因为它是在温哥华拍的,也不是因为有多少偶像明星,而是里面的每个人物,每个细节都活生生存在于我们周围,让观众看到的是每一个自己,能够引起很大的共鸣。。

《别了,温哥华》是忧郁而又美丽的。从那首动听的主题歌开始,忧郁和伤感的气息就扑面而来。

为了衬托这种带着一缕灰色带着一丝伤感的爱情,在外景地的选择上赵宝刚煞费苦心,从原著中的多伦多移到了海滨城市温哥华,片中优美的冬日风景和异国风情带来的新鲜感,深深地吸引了观众。

该片结尾处理太草率,感觉过于追求大团圆而忽略了真实性。既然这么容易解决的事,晓雪还会被逼到温哥华,甚至疯了,大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有费工夫之感。这部电视剧,总体来讲一般,只不过演员阵容豪华罢了,故事缺乏真实性,感觉副线的故事比主线的故事演得精彩。

⑤ 别了.温哥华的结局是什么.

第二十二集

罗毅只身来到河北农村寻找余家原来的保姆小红,小红非常同情自己的女主人晓雪,并且向罗毅讲述了一个重要情况,其实导致晓雪跌到流产的真正原因是余士雄在楼梯上涂抹了大量的油。小红还说余士雄威胁晓雪将一辈子都会这样纠缠着她……。在罗毅的再三劝说下,小红同意和罗毅回到北京,做为目击证人指控余士雄。

知道小红被罗毅带走,余士雄找上门来,他直截了当地对罗毅说:我知道你想帮晓雪离婚,但小红说的只是捕风捉影的一面之词,根本不能成为法律的直接证据。

罗毅和大洪找司马瑜商量,司马瑜提出可以去妇联反映情况,因为晓雪身上的伤痕足以控告余士雄犯有虐待罪。

接下来的日子里,罗毅陪同妇联的干部一起展开了调查,终于把晓雪从余士雄的家里接了出来。这时的晓雪精神错乱,神情呆滞,一旁的余士雄却表情阴霾。

罗毅到精神病医院看望晓雪,晓雪却明显地没有摆脱余士雄的阴影,罗毅心疼地把她拥在怀中。

妇联掌握了足够的证据,出面代表晓雪控告余士雄。法庭上,小红提供着有力的证词,最后法官宣告判决被告余士雄犯有虐待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安排好了北京的事情,罗毅打算回加拿大了。

首都机场,杨夕在大洪的耳边低语:我等着你回来。

温哥华,大洪把一切都收拾好,就要回中国了,这时候的罗毅跑过来,假装不经意地说:我把事务所的工作辞了,我决定,晓雪在哪,我也在哪。

北京,长城,大洪和杨夕攀上烽火台,两人幸福地仰望着蓝天。

罗毅找到晓雪,告诉她:这次他真的要永远留在她身边了,他拿出那枚晓雪还给他的戒指,小心地套在晓雪的手指上。晓雪冲罗毅灿烂地微笑着,罗毅回应着,笑容中却有着太多的内容。

⑥ 陆游爱国情怀的诗

陆游爱国情怀的诗
(1)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简评:这首至死不渝的爱国诗,感动无数人,也激励无数人。

(2)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其一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简评:爱国情到深处,便是铁马冰河入梦。此诗将陆游的报国热忱和赤胆忠心,表露无遗。

(3)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简评:英雄无奈是闲置。“心在天山,身老沧洲”的背后,是理想的翅膀被无情折断后的痛苦呻吟。

(4)书愤五首·其一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简评:早年收复失地的壮志雄心和晚年哀叹壮志难酬,前后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将一个“愤”字,推向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5)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简评:“遗民泪尽”饱含无限的辛酸。其背后,是他们无限盼望“王师”的深情目光。

(6)病起书怀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简评:“位卑未敢忘忧国”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异曲同工,都是诗人内心赤胆忠诚的真实流露,也是历代爱国志士的共同心声。

(7)金错刀行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简评:全诗最后一句,用反诘语句,抒发了誓死抗金、“中国必胜”的壮烈情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正气浩然,动人心魄。

(8)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简评:“将军不战空临边”“厩马肥死弓断弦”“遗民忍死望恢复”,都将矛头指向了“和戎诏”。这是陆游旗帜鲜明反投降的诗篇,其忧国爱民的情怀,其沉痛悲愤的情感,充满字里行间,读来使人泪下。

(9)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简评:这是陆游难得的一首人生“快诗”,其快活喜悦之情,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杜甫,如出一辙。

(10)长歌行

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东海骑长鲸;

犹当出作李西平,手枭逆贼清旧京。

金印辉煌未入手,白发种种来无情。

成都古寺卧秋晚,落日偏傍僧窗明。

岂其马上破贼手,哦诗长作寒螿鸣?

兴来买尽市桥酒,大车磊落堆长瓶;

哀丝豪竹助剧饮,如锯野受黄河倾。

平时一滴不入口,意气顿使千人惊。

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

何当凯旋宴将士,三更雪压飞狐城!

●简评:这首《长歌行》雄放激越,悲中带壮,既有自我排遣,又积极向上。尤其最后一句,收复“飞狐城”,与将士同喝庆功酒,充满激情,鼓舞人心。

⑦ 谁有李媛希的介绍发过来

_中文名:李媛希
_英文名:Mocika
_昵称:希希、希小姐、小猴子、趴趴熊、冰淇淋
_性别:女
_生日:1990年2月10日
_星座:水瓶座
_身高:160cm
_体重:42kg
_特长:唱歌、舞蹈
_爱好:逛街,唱K,吃小吃
_偶像:碧昂斯、萧亚轩、萧敬腾
_性格:开朗、热情、活泼、可爱、率真
_特色:自信不懈、勇于尝试、敢于挑战、专注为一
_出生地: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县
_毕业院校:四川电子科技大学
_口头禅:好吧,谢谢你;对啊。
_粉丝名:奶昔
_网络ID:希昔相惜
_所在公司:天娱传媒
_喜欢的水果:西瓜,草莓
_喜欢的饮料:雪碧(希希爱讲成雪贝) 旺仔牛奶 茉莉蜜茶
_喜欢的食物:火锅,长沙口味虾
_喜欢的电影:Dreamgirls (梦幻女郎)
_快女中的朋友:曾轶可 王志心 江映蓉 郁可唯 黄英 陶乐 邓晓嘉 谷薇 李霄云
[编辑本段]〖粉丝名称〗
李媛希的粉丝团叫做「奶昔」,因为“希”的谐音为“昔”。
奶昔是一种尝起来香甜可口、有益皮肤、提神、 富含维生素C的混合型清凉饮料。舞台上的李媛希在喜爱她的人眼中清朗纯真,滋味可人,正像酷热的夏日里人们品味的奶昔一样,沁心入肺,凉润甘甜。
[编辑本段]〖粉丝口号〗
一生媛分,永远爱希。
希希勇敢做自己,奶昔陪你走到底。
[编辑本段]〖快女历程〗
湖南卫视《快乐女声》长沙赛区 20强
湖南卫视《快乐女声》全国总决赛 300强
6月10日 全国300强第二场50进10的比赛 直接晋级全国60强
6月17日 全国60强 第一场30进10的比赛 成功晋级全国18强
6月26日 全国10强突围赛第一场18进15比赛 成功晋级全国15强
7月03日 全国10强突围赛第二场15进10比赛 成功晋级全国10强
7月17日 全国10强总决赛第一场积分赛中 排名第8位
7月24日 全国10强总决赛第二场积分赛中 排名第9位
7月31日 全国10强总决赛10进7比赛中 获得最终名次第10名
参赛宣言: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成功离不开努力,认真对待每一次机会。
[编辑本段]〖其他经历〗
2004年
湖南卫视《超级女声》成都赛区 20强
2005年
澳门青少年交流大使第一名
2008年
欢乐总动员《雅芳形象代言人》四川赛区冠军
参加浙江的一档选秀节目“美丽星学院”获得亚军、“动感之星”称号
《地图上旅行》单曲宣传图
[编辑本段]〖音乐作品〗

「个人单曲」

2009年
地图上旅行(收录于《封面女声COVER GIRLS》中)

「拍摄M V」

2009年
唱得响亮(合唱)(with 快女10强)
地图上旅行(个人)

「合唱曲目」

2009年
唱得响亮(with 快女10强)
[编辑本段]〖广告代言〗
2009年
以纯服饰 (快女10强)
[编辑本段]〖发行写真〗
2009.08 「2009快乐女声星光闪耀全集②」(李媛希、潘虹樾合辑)
[编辑本段]〖演 唱 会〗
2009年
10月7日 快女十强全国巡回演唱会第一场--上海站 (上海大舞台)
10月10日 快女十强全国巡回演唱会第二场--长春站 (五环体育馆)
10月18日 快女十强全国巡回演唱会第三场--温州站(温州体育馆)
10月23日 快女十强全国巡回演唱会第四场--株洲站(株洲体育中心)
10月30日 快女十强全国巡回演唱会第五场--北京站(北京工人体育馆)
10月31日 快女十强全国巡回演唱会第六场--成都站(四川省体育馆)
11月14日 快女十强全国巡回演唱会第七场--扬州站(扬州体育馆)
11月21日 快女十强全国巡回演唱会第八场--南京站(南京五台山体育馆)
[编辑本段]〖参与合辑〗
2009.09 「Cover Girls封面女生」中「地图上旅行」
[编辑本段]〖他人评价〗
晓雪:
但是李媛希出唱片或者是开演唱会我一定会去捧场。
翁乙仁:
对李媛希的音色十分喜欢,表示她的中音部分很有特点,声音具有厚度和穿透力,很能够打动听众的耳朵。
伍洲彤:
她在舞台上的感觉非常好,外形上是滨崎步和蔡依林的综合,唱功和表现上都很时尚,她今后的路会很多元化。
包小柏:
我相信人是有潜能的,只是你给不给他机会去换潜能,这两个人就是李媛希和黄英,为什么我要提这两个人?李媛希是所有人里面危险度最高的,因为她什么都不是,如果我是唱片公司,我会把什么都不是的人变成什么都是的人,但这个方法我不愿意在舞台上现在就说(10进7前,包小柏接受采访)。
巫启贤:
今天你表现得像是个职业歌手的水准。李媛希你今天唱得很让我痛心啊,因为这首歌就是要唱出让人痛心的味道,因此我支持你。
唱片公司专业评审:
我认为李媛希早该晋级了。
「娱乐无极限」采访陈博士:
她一看就是那种魅力四射的感觉。
快女形象包装指定摄影师丁野:
李媛希是最有味道的;李媛希的味道最富时尚气息,她在镜头前非常自信,特别有活力。
[编辑本段]〖其他链接〗
2009.08.14 「地图上旅行」新浪网络独家播出
2009.11.14 快女十强合辑MV发售
2009.11.14 「地图上旅行」MV出炉
[编辑本段]〖家庭背景〗
瘦妈
李媛希的亲生母亲,被称之为“瘦妈”,她的沉稳和大将之风给李媛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瘦妈很忙,管我也比较少,但是有她在,我就绝对安心。”
胖妈
从长沙唱区比赛开始就一直陪在李媛希身边的这个胖胖的女士是李媛希的小姨,她会为李媛希每一次晋级欢呼,为待定焦虑不安,虽然不谙“粉丝之道”,却竭尽全力,用自己的方式去拉粉丝,真是不是亲女儿却胜似亲女儿。她被李媛希亲切的叫做“胖妈”。她憨态可掬的身材显得十分可爱,她还特别喜欢尝试新鲜的东西。
李媛希曾说:“胖妈对我特别好,她跟我的亲妈没有任何分别,我平时就管我姨夫叫爸爸。胖妈有时候带着我表弟出去玩,有朋友就问她你一个儿子啊。她马上就会纠正,我还有个女儿呢,可漂亮了。虽然爸爸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但是我成长得很幸福。”
父亲
李媛希曾说:“对爸爸没什么特别的印象了,他也有新的家庭,所以没有太多的联系。当然他知道知道我参加比赛,也打电话来为我加油。”她表示,父亲曾在部队文工团工作,声音条件相当好,尤其是他的高音,很具专业水准。而她父亲最拿手的歌曲,竟然是《青藏高原》,一首在普通大众看来很难驾驭的歌曲。李媛希笑称,在她的记忆中,父亲在音乐方面的才华让她耳濡目染,喜欢上了音乐,她在音乐方面的天赋,有一部分应该就遗传自她的父亲。李媛希还表示,尽管现在没有生活在一起,爸爸对她这次参赛却很支持,并希望她能赛出自己的最佳水平。

⑧ 征询演员蒋雯丽的详细个人资料...

http://ke..com/view/109360.htm
这里很详细,你可以去看看!

热点内容
法院何海峰 发布:2025-04-30 09:55:20 浏览:414
敬业奉献道德模范 发布:2025-04-30 09:54:33 浏览:359
西南民族大学行政法学 发布:2025-04-30 09:52:57 浏览:835
非公司制企业法人法律责任 发布:2025-04-30 09:41:25 浏览:710
劳动法员工受伤被开除 发布:2025-04-30 09:27:11 浏览:807
重庆法院易 发布:2025-04-30 08:57:52 浏览:807
江苏大学法律硕士调剂 发布:2025-04-30 08:56:17 浏览:299
简述我国合同法担保法规定的抵押制度 发布:2025-04-30 08:55:40 浏览:326
机关法治文化建设 发布:2025-04-30 08:48:15 浏览:5
如何开具有法律效力的借条 发布:2025-04-30 08:47:09 浏览: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