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法官 » 英国一直向香港派遣法官

英国一直向香港派遣法官

发布时间: 2022-04-06 21:20:34

『壹』 “马尔维纳斯群岛”现属哪个国家

马尔维纳斯群岛

【名 称】 马尔维纳斯群岛(Islas Malvinas),英国称福克兰群岛(Falkland Islands)。

【面 积】 12173平方公里。

【人 口】 2913人(不包括军队,2001年)。97%是英国人后裔。讲英语。居民中80%信奉基督教。

【首 府】 斯坦利港(Port Stanley),阿根廷称阿根廷港(Puerto Argentino),人口1989人(2001年)。

【总 督】 亚历山大·唐纳德·拉蒙德(ALEXANDER DONALD LAMONT)。1999年1月被英国政府任命为驻马岛第31任新总督。

【简 况】 位于阿根廷南端以东的南大西洋水域,西距阿根廷500多公里。全境由索莱达(东福克兰)、大马尔维纳(西福克兰)两大主岛和200多个小岛组成。海岸曲折,地形复杂,群岛以北部两条东西走向的山脉为主,最高峰达705米。岛上多丘陵,河流短小流缓。气候寒湿,年平均气温5.6℃。年均降水量625毫米,一年中雨雪天气多达250天左右。

阿历史学家认为马尔维纳斯群岛是1520年由葡萄牙人发现的。英国学者则认为英国航海家戴维斯1592年最先发现马岛。1690年,英国船长约翰·斯特朗最先在西岛登陆。十八世纪中叶,法、英先后在两个主岛上建立居民点并有少量驻军。1770年西班牙开始管辖群岛,但英国声称仍对群岛拥有主权。1820年,即阿根廷从西班牙殖民统治下获得独立四年后,阿宣布马岛为其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英国以最早发现为由声称马岛属英国,并于1833年1月武装占领马岛,阿驻岛总督被迫撤出。此后两国一直对马岛主权存有争议。1966年,阿、英就马岛归属问题开始谈判。1981年两国谈判破裂。 1982年4月2日,阿政府派兵占领马岛,英国宣布与阿断交并派出特遣舰队,马岛战争爆发。6月14日,英军攻占马岛首府,驻岛阿军宣布投降。 战后,马岛开始使用自己的宪法、货币、旗帜和国徽,以体现岛民自治。英国拒绝讨论马岛主权问题。阿曾提出按?香港租借?方式解决马岛问题和向马岛派遣联合国和平部队等建议,均遭英拒绝。1986年,英宣布马岛周围150海里为渔业保护区,并于1993年将保护区扩大为200海里,阿方就此提出强烈抗议。1990年,经多次谈判,阿英达成复交协议。1994年,阿将对马岛的主权要求写入新修改的宪法中。

【政 治】 根据马岛1985年自定的宪法,马岛属英海外领地,除外交与军事事务外,由岛民实行"自治"。总督代表英女王行使行政权。马岛地方政府由司法、财政、农业、渔业、矿业、教育、卫生等22个部门组成。设立法委员会和行政委员会。立法委员会有委员8人,由选举产生,任期4年,在总督主持下不定期开会。立法委员会负责制定维护本岛法律、秩序、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法案,但须提交英国女王,经英外交大臣批准方能生效。本届立法委员会2001年11月经选举产生。行政委员会由2名行政官员和3名立法委员组成,每月定期举行会议,负责向总督提出有关行政方面的建议。总督、首席司法官和英在马岛驻军司令有权出席上述两个委员会的会议,并有发言权。英在马岛派有驻军1700人。

1992年,联合国非殖民化委员会一致通过由智利和委内瑞拉提出的决议案,再次要求阿英加紧对话,和平解决马岛争端。阿曾提出按"香港租借"方式解决马岛问题和向马岛派遣联合国和平部队等建议,均遭英拒绝。1986年,英宣布马岛周围150海里为"渔业保护区", 并于1993年将"保护区"扩大为200海里,阿方就此提出强烈抗议。近年来,阿英就马岛主权和地区经济合作等问题进行了多次谈判。1995年9月,阿英达成在马岛水域勘探、开采石油的协议。1999年,双方在关于阿恢复与马岛直航、阿公民持本国护照赴马岛、石油开采、打击非法捕鱼、通讯、巡逻等领域达成协议。同年,阿英两国海军在南大西洋举行了马岛交战以来首次联合军事演习。

2001年,阿政府重申对马岛享有主权,呼吁国际社会敦促英与阿重开马岛主权谈判,表示愿通过和平途径解决争端,并将依据国际法尊重岛民的利益和生活方式。英政府则重申马岛主权不容谈判,岛上居民享有自决权的原则立场。2月,阿政府拒绝马岛当局提出的组建联合巡逻队,防范非法捕鱼的建议,称马岛当局不构成马岛争端的一方。2月21日,阿英两国达成允许两国民用船只在阿大陆和马岛之间直航的协议。3月,英国宣布将南乔治岛的驻军撤至马岛,阿方表示欢迎。

阿根廷对马岛的主权要求得到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支持。自1983年起,在英国不参加的情况下,联合国非殖民化委员会会议每年均以协商一致的方式通过关于马岛主权的决议,敦促英国政府同阿政府进行谈判。1997年,第七届伊比利亚美洲首脑会议发表最后声明,呼吁阿英依照尊重领土完整原则尽早就马岛主权重开谈判。1999年,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表示,将尽一切努力促成阿英谈判,以尽快结束马岛"殖民地状态"。2001年6月,美洲国家组织再次敦促英阿两国就马岛主权问题尽早重开谈判。

【经 济】 马岛蕴藏有丰富的泥炭以及铅、煤、铁、银等矿藏资源,近海有石油和天然气。岛上95%的劳动力从事畜牧业和渔业,有绵羊71.2万只,年产羊毛230万公斤。工业有羊毛和渔产品加工业。马岛另一重要产业是发行邮票和纪念币。自1987年起,马岛当局向在群岛专属区捕鱼的外国渔船征收捕鱼特许税,特许税年均收入约2200万英镑。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为5500万英镑。除国防支出仍由英国负担外,马岛当局已实现财政自理,1998~1999年度,马岛财政收入为4370万英镑,财政支出4480万英镑,赤字110万英镑。马岛主要出口产品为羊毛、皮革;进口日用必需品和各类生产资料。主要贸易对象是英国、智利、西班牙等。

马岛现行货币为"福克兰镑",与英镑等值。岛上电力自给自足,年发电1200万千瓦时。共建有5座中小型机场,智利航空公司有航班飞往马岛。公路总长近440公里,主要港口为斯坦利港。

【文教卫生】 实行11年制免费义务教育。首府斯坦利港(阿根廷港)有中小学,另设巡回教师和远程教育系统。每年选送学生去英国学习。1998年教育经费为310万英镑。岛上有2家电台,一份周报。

岛民在大部分医疗项目上享有免费待遇,斯坦利港建有一家医院,共28张病床,但危重病人需送往英国、乌拉圭等国救治。

『贰』 陪审团的性质在法庭上的作用谢谢了

陪审团的基本作用是认定案件事实。在有陪审团的诉讼中,法官不认定事实,法官的基本作用是控制诉讼程序,根据陪审团认定的事实适用法律。

『叁』 对于麦克阿瑟的一号受降令,英国政府的态度是怎样的

对于麦克阿瑟的一号受降令,英国政府表示拒绝接受,诡辩战区不能覆盖主权,明确表示拒绝中国军队在香港受降。

其实,恢复在香港的殖民统治并继续占据是英国的既定政策。早在1943年中、英、美开罗会议上,丘吉尔曾就香港问题向蒋介石宣称:“不经过战争,休想从英国拿走任何东西!”殖民主义者的嘴脸昭然若揭。

1944年初,英国政府成立了一个名叫香港计划小组的机构,负责策划重占香港及恢复殖民机构的事宜,并确定了战后武力占领香港的方针,准备在战争后期用陆海空军及预备部队协同作战,不惜一切代价攻占香港。为配合军事行动,英国向香港派遣了大批间谍。

日本投降前夕,英国外交大臣贝文通过秘密渠道,通知被日军囚禁在港岛赤柱的前港英政府辅正金逊,让他设法在日军投降后恢复英国在香港的机构,并行使政府管理职权,直到英军抵达香港成立军政府为止。金逊获释后便向日军提出建立以他为首的临时政府,要求日军维持好社会秩序,等待英军前来受降。

8月13日,英国二军参谋长向盟军东南亚战区最高司令蒙巴顿下令:由英国太平洋舰队执行重占香港的任务。据此,英国太平洋舰队海军少将夏壳率领一支特遣舰队开赴香港。为配合海军的行动,英国还从东南亚战区司令部派出了大约一个师的兵力前往香港。

在派出军队登上香港岛的同时,英国在外交上为重占香港作了准备。英国人很清楚,在中英关于香港归属的斗争中,美国的态度是很重要的,美国的天平倾向于哪一方,香港就将归哪一方所有。因此,如得不到美国的支持,英国想重返香港是很困难的。8月18日,英国新任首相艾德礼致电美国总统杜鲁门,表示英国不能接受麦克阿瑟的一号受降令,强烈要求杜鲁门指示麦克阿瑟重新发布命令,让驻港日军向英军投降。

在中国这边,蒋介石虽然已经集结了部队,作好了进入香港的准备,但他却迟迟没有下达进军香港的命令。鉴于英国人的态度,蒋介石真是为难。他知道,对于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只能用武力消灭之。因此,他深知一旦发动内战,不能少了英、美两国的援助,如若此时出兵香港,必然会与英国发生冲突,从而失去英国的支持。于是,蒋介石连续两次声明中国无意于以武力收复香港,希望(收回香港)这件事能通过“外交”途径来解决。他还向美国派出了使节,去寻求美国的支持,幻想通过美国的干涉来实现香港的回归。

『肆』 求古代各个国家曾有的风云人物

英国,伊丽莎白女王一世(Queen Elizabeth I)1533~1603
伊丽莎白女王一世被普遍认为是英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在她当政的45年期间,英国的经济繁荣昌盛,文学璀灿辉煌,军事上一跃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海军强国。在她生活的时代英国国王不是只充当傀儡的角色,因此英国黄金时代所取得的成就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应归功于她。 同时伊丽莎白由于各方面原因,如政治关系,议会否决等原因而一生未婚嫁,所以又被称为童贞女王。
1558年25岁的伊丽莎白继位,举国一片欢腾。伊丽莎白执政不久就通过了“至高权力与同一性法案”(1559年),确立英国圣公教为正式的英国宗教。
伊丽莎白开展灵活多变的对外政策。1560年她缔结了爱丁堡条约,该条约提出了一个与苏格兰和平解决争端的办法。英国与法国的战争结束了,而且两国的关系也得到了改善。
伊丽莎白长年不断地发展英国海军。1588年英国海军与西班牙无敌舰队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海战,以无敌舰队的彻底失败而告终。英国的这场胜利牢固地树立起了作为世界头号海军大国的地位,直到20世纪它还保持着这种海上霸王的地位。
伊丽莎白在位的45年(从1558到1603年)被认为是英国的黄金时代。一些最著名的英国作家如威廉•莎士比亚就产生在这个时代。这一成就中当然包含着她的一份功劳:她不顾伦敦地方当局的反对,支持莎士比亚剧院。但是音乐和绘画却不如文学那样光彩夺目。
伊丽莎白时代也是英国探险的时代。有开往俄国的探险,有马丁•弗罗比歇和约翰•戴维斯发现通往远东的西北之路的创举,有弗朗西斯•德克雷爵士路过加州的环球航行,有沃尔特•罗利爵士和其他人在北美无意中发现了英国移民的奇遇。
伊丽莎白的主要功绩可归纳如下。第一,她领导英国在没有严重流血的情况下通过了宗教改革的第二阶段。这与德意志形成了特别鲜明的对照,那里的“三十年战争”(1618—1648)使百分之二十五之多的人口丧生。由于在一定的程度上解除了英国天主教和新教徒之间的深仇大恨,她成功地保持了民族的统一。第二,她执政的45年是世界上伟大民族之一的黄金时代。第三,在她执政期间,英国发展成为一个主要的列强国,在随后的几百年间一直保持着这种列强国的地位。

英国,维多利亚女王 Alexandrina Victoria (1819年5月24日—1901年1月22日)
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在位时间长达63年。维多利亚女王是第一个以“大不列颠和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和印度女皇”名号称呼的英国君主。她在位的63年期间(1837年6月20日-1901年1月22日),是英国最强盛的所谓“日不落帝国”时期,她在位期间直到她去世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的1914年,英国都称为维多利亚时代,1914年以后,英国开始走向衰落。
1837年,18的维多利亚登基,成为女王。维多利亚女王与她的表兄萨克森—科堡—哥达亲王阿尔伯特成婚,维多利亚一生育有九个孩子,但由于是近亲通婚,四个王子中的三个都是血友病患者,所幸五个公主个个健康美丽,但也是血友病基因携带者,她们与欧洲王室联姻的结果是使这一可怕的疾病在欧洲王室中蔓延。维多利亚女王的后人很多都和欧洲各国的王室成员结婚,正因如此,1901年维多利亚女王去世之前,就已被称为“欧洲的祖母”。
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即位时,英国已经完成了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为了满足国家寻找原料地和销售市场的要求,英国开始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和自治领。1840年英国占领了新西兰,这标志着英国在全世界的殖民体系形成。维多利亚时期,是大英帝国对外领土扩张最辉煌的时期,为了扩张领土,女王不惜使用一切手段。
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期间,英国的经济迅速成长,不断繁荣强大。女王登基的时候,英国只有几条铁路,但她去世的时候,英国已经拥有一个连接各大城市的发达铁路网。为了展示英国的昌盛和强大,第一次万国博览会于1851年在伦敦开幕,成为当时的举世盛事。在文化和科学方面,世界闻名的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和英国博物学家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都是维多利亚时代的风云人物。在1891年,也就是女王去世之前的十年,英国已经实行对所有小孩进行免费教育。
维多利亚时代英国虽是君主立宪制度,维多利亚女王对大臣们的影响力依然很大。她在位期间,大英帝国极度扩张,达到空前的繁盛,深深影响中国历史的鸦片战争也是在她刚即位不久发生的。直至今天,世界上许多河流、湖泊、沙漠、瀑布、城市、港口、街道、公园、学校、建筑物等都是以维多利亚命名的,包括有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州,加拿大维多利亚市,新加坡维多利亚纪念馆,香港的维多利亚港,香港的维多利亚公园,塞舌尔群岛首都维多利亚,非洲最大的湖泊维多利亚湖,还有很多很多。
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象征着一个时代。在维多利亚统治期间,英国国民空前团结,英国成为一个强大的帝国,并不断壮大发展。这是女王给英国人留下的最好遗产,也是对她一生政绩最有力的评价。极少有坐上帝位的女人,能像维多利亚一样,如此出色地完成了女王的职责,同时又拥有如此平凡的作为女人的幸福。她统治的时期,特别是1851年以后,在英国历史上被称为维多利亚时代。她在位的六十余年正值英国自由资本主义由方兴未艾到鼎盛、进而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时期,英国极度强盛,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科学、艺术都有很大的发展,君主立宪制得到充分成熟,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成了英国和平与繁荣的象征。至今「维多利亚时代」仍被许多英国人所怀念。

法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1769年8月15日~1821年5月5日)
拿破仑是一名出色的军事家,对当时的军事知识深有研究,善于将各种军事策略运用于实战之中。1796年3月2日,26岁的拿破仑被任命为法国意大利方面军总司令,拿破仑统帅的军队多次击退了奥地利与萨丁组成的第一次反法同盟联军,最后迫使对方签署了有利于法国的停战条约,凯旋而归。取得意大利之役的胜利后,拿破仑的威信越来越高,他成为法国人的新英雄。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发动了雾月政变并获得成功,成为法国第一执政,实际为独裁者。
拿破仑之后进行了多项政治、教育、司法、行政、立法、经济方面的重大改革,其中最著名并且直到今天依然有重要影响的《拿破仑法典》,是在政变的当天晚上就由拿破仑下令起草的,很多条款拿破仑本人亲自参加讨论最终确定,基本上采纳了法国大革命初期提出的比较理性的原则。法典在1804年正式实施,即使是在一个多世纪后依然是法国的现行法律。法典对德国、西班牙、瑞士等国的立法起到重要影响。
1804年5月18日,拿破仑宣布成为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但是他并不是由教皇庇护七世加冕,而是自己将皇冠带到了头上,然后还为妻子加冕为皇后。一年之后,他又在意大利由教皇加冕为意大利国王。
1811年末,法俄关系开始恶化,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拒绝继续与法国合作抗英,最后战争爆发。1814年3月31日,巴黎被占领,同盟军要求法国无条件投降,同时拿破仑必须退位。1814年4月13日拿破仑在巴黎枫丹白露宫签署退位诏书,此前两天拿破仑宣布无条件投降。拿破仑本人在退位后被流放到地中海上的一个小岛厄尔巴岛。拿破仑保留了“皇帝”的称号,可是他的领土只局限在那个小岛上。拿破仑在1815年2月26日逃出小岛,3月1日回到法国。本来被派来阻止他的法国军队转而继续支持拿破仑。但是好景不长,欧洲各国迅速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1815年6月18日拿破仑的军队在比利时滑铁卢之役中全军覆没,7月15日他正式投降,被流放圣赫勒拿岛。1821年5月5日,拿破仑在岛上去世。
拿破仑是一名出色的军事家,他一生亲自参加的战役达到60多个,而其指挥的多个战役,直到今天在军事史上依然有重要意义。但是他的征战打破了欧洲的权力均衡,导致其他欧洲强权7次组成反法同盟,最终彻底击败拿破仑。在拿破仑战败后的维也纳会议上,新的欧洲秩序与均衡被很快重新建立起来。
虽然拿破仑曾经叱吒风云数十载,但是他的功绩是短暂的,在他退位后,法国的疆域很快又恢复到他执政前的样子,拿破仑的戎马生涯对之后的欧洲历史并没有重大影响。唯一能让他载入史册的,是由他本人下令编撰的《拿破仑法典》,这部法典是很多现代民主国家法律体系的原型。
除此之外,拿破仑也是最早提出欧洲合众国构想并试图通过武力来实现的人。虽然他本人并未成功实现这个梦想,今天的欧洲正在朝向一体化的目标迈进。

俄国沙皇,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
彼得大帝一般被认为是俄国最杰出的沙皇。他制定的西方化政策是使俄国变成一个列强国的主要因素。
彼得于1672年生于莫斯科,不到4岁父亲就去世了。彼得同父异母的姐姐索菲亚做了几年摄政王,直到1689年才被免去摄政王位。从此彼得的地位才真正得到了稳固。
1689年的俄国是一个落后的国家,几乎所有的方面都比西欧落后几百年。1697至1698年间,彼得到西欧作了一次长途旅行,一次为他随后的统治定下了基调的旅行。在这次旅行期间,他尽了最大的努力学习西方的文化、科学、工业及行政管理方法。
1698年彼得返回俄国,为了使俄国国家现代化和西方化开展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改革。为了鼓励西方工艺和技术的引进,他把许多西方技术人员带入俄国,还派遣许多年轻的俄国人到东欧去学习。他在整个在位期间都鼓励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在他的统治下,城镇的规模扩大了,资产阶级在数量上有了增长,扩大了影响。
彼得在统治期间创建了第一支规模可观的俄国海军,并且按西方的形式对军队进行改编,配备军服和现代火器,实行西方式的军事训练法。彼得也使俄国的民政发生了很多变化,其中包括一项明智的改革,即提升公务员要根据其工作表现,而不是其世袭地位。
在社会问题上,彼得也主张实行西方化。虽然他制订的政策有许多在当时遭到了强烈的反对,但是这些政策带来了长期的影响:俄国这个由贵族阶级统治的国家最终在很多方面都实行了西方的风俗和文化。
彼得在俄国创办非宗教学校,鼓励发展科学。他还引进了儒略历,并使俄文字母现代化。在他的统治期间,俄国创办了第一家报纸。
除了所有这些内务改革外,彼得还对外交政策实行改革,这对未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他的领导下,俄国在南部与土耳其交战,在北部与瑞典交战。与土耳其初战告捷,于1696年攻克了亚速港,从而在某方面来说给俄国开辟了通往黑海之路。
在20世纪的今天,大多数国家元首确实弄清了他们的国家特别是在科技方面走西方之路的重要性。但是在1700年欧洲以外的大多数人对实现西方化的好处还认识不清。彼得的意义就在于他能够先于时代两个世纪认识到使国家西方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性。由于彼得的远见卓识,俄国虽然在他登基前还十分落后,但是却有能力远远地超过了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
彼得大帝并不单单是一个顺乎潮流的君主,而是一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人。完全有理由认为是他的先见之明使历史发生了变化,改变了方向,沿着一条否则就无法遵循的道路发展。今天西方和共产党的史学家们都一致认为彼得是俄国沙皇中最伟大的沙皇。

俄国女皇,叶卡特琳娜二世(Алексеевна ЕкатеринаⅡ,1729年—1796年)
生于奥得河畔什切青市。北德意志一公爵之女,原名索非亚.奥古斯特。1745年8月与彼得三世结婚,改名为叶卡特琳娜.阿历克赛耶芙娜。1762年6月28日在近卫军的支持下发动宫廷政变,废彼得三世自立。1763年改组中央政权,高度集中沙皇专制权利。对内颁布农民必须服从地主的赦令,确认贵族对土地和农奴的垄断权,免除贵族体刑和人丁税。1775年镇压普加乔夫起义,执政期间鼓励工商业发展,扩充军备,建立黑海舰队。对外进行俄土战争(1768—1774,1787—1791)和对瑞典的战争(1788—1790);三次参与瓜分波兰(1772,1793,1795)。夺取今拉托维亚南部经立陶宛、白俄罗斯、乌克兰直至克里米亚的广大地区。

古代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前356-前323),
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足智多谋,在担任马其顿国王的短短13年中,以其雄才大略。东征西讨,先是确立了在全希腊的统治地位,后又灭亡了波斯帝国。在横跨欧、亚的辽阔土地上,建立起了一个西起希腊、马其顿,东到印度恒河流域,南临尼罗河第一瀑布,北至药杀水的以巴比伦为首都的庞大帝国。创下了前无古人的辉煌业绩,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经济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罗马共和国,凯撒大帝,全名盖乌斯•尤利乌斯•恺撒(拉丁文:Gaius Julius Caesar)(前102年7月12日—前44年3月15日),罗马共和国末期杰出的军事统帅、政治家。
恺撒出身贵族,历任财务官、祭司长、大法官、执政官、监察官、独裁官等职。前60年与庞培、克拉苏秘密结成前三头同盟,随后出任高卢总督,花了八年时间征服了高卢全境(大约是现在的法国),还袭击了日耳曼和不列颠。前49年,他率军占领罗马,打败庞培,集大权于一身,实行独裁统治。制定了《儒略历》。
前44年,恺撒遭以布鲁图所领导的元老院成员暗杀身亡。恺撒身后,其甥孙及养子屋大维击败安东尼开创罗马帝国并成为第一位帝国皇帝。
凯撒是罗马帝国的奠基者,故被一些历史学家视为罗马帝国的无冕之皇,有凯撒大帝之称。甚至有历史学家将其视为罗马帝国的第一位皇帝,以其就任终身独裁官的日子为罗马帝国的诞生日。影响所及,有罗马君主以其名字“凯撒”作为皇帝称号;其后之德意志帝国及俄罗斯帝国君主亦以“凯撒”作为皇帝称号。
恺撒与同时代的西塞罗被后世并称为拉丁文学的两大文豪,恺撒生前曾留下大量的私人信件与文章,但由于奥古斯都将恺撒神化为神君,因此绝大多数的著作都遭到了销毁;目前恺撒主要的传世著作是他亲身经历的战争回忆录,至今仍因高度的文字水平被西方学校教育作为拉丁语教材。

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
古埃及历史上最著名的法老,是一位强大的国王,一位战无不胜的将军,一位和蔼可亲的父亲,一位不知疲倦的建设者。头顶着这些光环的拉美西斯二世(Ramses Ⅱ, Ramesses II, Ramesses the Great)在位67年(统治时间1279 BC ~1213 BC),直至今日,他依然享有这些盛誉。敌人惧怕他,臣民爱戴他,神灵保佑他。生活在古埃及第十九王朝的拉美西斯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
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在“法老学校”学习:10岁时在军中任职,15岁时父亲带他参战,以保证他将来成为一味智勇双全的国王。 拉美西斯没有花费太长时间就学会了很多东西,特别是作为国王所必需的两项技能:以军事手段征服敌方和建造王宫。无论是在征战还是在建筑方面,他都取得了成功。如今,在埃及没有一处土地不带有他的足迹。

日本天皇,明治天皇(1852-1912)
明治天皇于1860年被定为储君,并赐名睦仁。庆应二(1866)年12月,也正是他十五岁那年继承皇位。明治天皇的一生可以说是日本近代国家诞生的同义字。
经过明治维新,日本渐趋富强,利用强盛的国力,逐步废除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而后随着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军事力量也快速强化,更在1895年以及1904年~1905年,分别于中日甲午战争与日俄战争中击败昔日强盛的两个大国—大清帝国与沙皇俄国,受到西方列强的注意,成为称雄一时的亚洲强国;福泽谕吉所提出的“脱亚入欧”论也在此时成为正论。
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公布,成为亚洲第一部成文宪法;1890年,日本国会(帝国议会)正式开始运作。
至于社会、文化方面的改变,随着留洋知识分子吸收并引介西方文化与典章制度进入日本,以及众多现代化事物的引进,“文明开化”的风潮逐渐形成,对于原本传统而保守的日本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不只物质需求与生活习惯上出现西化的转变,在教育系统与社会组织的广泛推行下,思想与观念上也逐渐有了现代化的倾向(例如守时、卫生等概念与西式礼仪);文艺上的影响也不小(特别是现代文学与欧式风格建筑)。
另一方面,虽然明治政府锐意改革,但整体而言较为偏重促使国家强盛的结果,也遗留了许多问题。这些负面问题与日后发生并累积的一些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相互影响,最终直接或间接促使日本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

中国皇帝,唐太宗(599年—649年 )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627-649)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也是一名军事家。唐太宗在位23年,在位期间国泰民安,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繁荣,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后人称他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隋炀帝杨广大业末年,李渊、李世民父子看到隋朝将亡,遂于大业十三年(617)在晋阳起兵,接着南攻霍邑(今山西霍县),西渡黄河,攻取长安(今陕西西安)。义宁二年(618)五月,李渊即位,国号唐,建元武德,是为唐高祖。李渊以李世民为尚书令。不久,又封李世民为秦王。此后,李世民经常出征,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
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当时的秦王李世民在长安城宫城北门玄武门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随后,李渊诏立世民为皇太子,下令军国庶事无论大小悉听皇太子处置。不久之后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
唐太宗即位后,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终于促成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国力强盛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中国封建时代最著名的“治世”。
其主要政绩:
第一,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租用调制,使农民有可能安定生产,耕作有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第二,政治上实行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的实行,使宰相的人数比秦汉时期增多,便于皇帝控制。
第三,唐太宗时期加强了国内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联系,加强对西北等地区的管辖,另外还加强了与亚洲各国的友好往来。
第四,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这既是“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之一,也是“贞观之治”的内容之一。
衰败与辉煌,大唐,这个王朝,还是很争气,光宗耀祖、震古烁今的!

『伍』 如果英国不再向香港派遣法官,那对香港有什么影响

英籍法官是对香港习惯法地位的确认象征,没有他们国际资本会有怀疑,资金安全不那么有利(模糊的空间更少),融资就没那么便利。就是跳板功能削弱。里德发表了所谓的“英国法官在香港终审法院中的作用”声明。他称英国法官为香港终审法院的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参与民事、商业,及所谓的“抗议和言论自由”案件。

欠的,早晚会让他们还得。从一八四零算起,瓜分走了多少,必须加倍偿还。他不派人来是好事,我们正好要赶他走呢?香港是中国的,要他做什么呢、留下的火跟总有一天会燃烧起来的,就这机会一个不留。大家理智看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另外,他说不派没有用,有很多私人自由大法官。来去自由当然也要看钱数的。这个不影响。看看《寒战》就知道大法官的威力啦。一个日薄西山的“日不落帝国”,还活在过去的幻想中了。

『陆』 阿根廷那儿岛是福克兰还是福兰克

马尔维纳斯群岛
1 马尔维纳斯群岛(福克兰群岛)简称马岛
【名 称】 马尔维纳斯群岛(Islas Malvinas),英国称福克兰群岛(Falkland Islands)。
【面 积】 12173平方公里。
【人 口】 2913人(不包括军队,2001年)。97%是英国人后裔。讲英语。居民中80%信奉基督教。
【首 府】 斯坦利港(Port Stanley),阿根廷称阿根廷港(Puerto Argentino),人口1989人(2001年)。
【总 督】 亚历山大·唐纳德·拉蒙德(ALEXANDER DONALD LAMONT)。1999年1月被英国政府任命为驻马岛第31任新总督。
【简 况】 位于阿根廷南端以东的南大西洋水域,西距阿根廷500多公里。在南美洲南端的东北方约480公里(300哩),距麦哲伦海峡(Strait of Magellan)东亦约同等距离。全境由索莱达(东福克兰)、大马尔维纳(西福克兰)两大主岛和200多个小岛组成。海岸曲折,地形复杂,群岛以北部两条东西走向的山脉为主,最高峰达705米。岛上多丘陵,河流短小流缓。气候寒湿,年平均气温5.6℃。年均降水量625毫米,一年中雨雪天气多达250天左右。阿历史学家认为马岛是1520年由葡萄牙人发现的。英国学者则认为英国航海家戴维斯1592年最先发现马岛。1690年,英国船长约翰·斯特朗最先在西岛登陆。十八世纪中叶,法、英先后在两个主岛上建立居民点并有少量驻军。1770年西班牙开始管辖群岛,但英国声称仍对群岛拥有主权。1820年,即阿根廷从西班牙殖民统治下获得独立四年后,阿宣布马岛为其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英国以最早发现为由声称马岛属英国,并于1833年1月武装占领马岛,阿驻岛总督被迫撤出。此后两国一直对马岛主权存有争议。1966年,阿、英就马岛归属问题开始谈判。1981年两国谈判破裂。 1982年4月2日,阿政府派兵占领马岛,英国宣布与阿断交并派出特遣舰队,马岛战争爆发。6月14日,英军攻占马岛首府,驻岛阿军宣布投降。 战后,马岛开始使用自己的宪法、货币、旗帜和国徽,以体现岛民自治。英国拒绝讨论马岛主权问题。阿曾提出按?香港租借?方式解决马岛问题和向马岛派遣联合国和平部队等建议,均遭英拒绝。1986年,英宣布马岛周围150海里为渔业保护区,并于1993年将保护区扩大为200海里,阿方就此提出强烈抗议。1990年,经多次谈判,阿英达成复交协议。1994年,阿将对马岛的主权要求写入新修改的宪法中。
【土地】 两个主要岛屿东福克兰和西福克兰以及200个左右的小岛构成总计12,200平方公里(4,700平方哩)的陆地面积。首府为其唯一城镇史坦利(Stanley,亦称史坦利港),位於东福克兰岛上。福克兰群岛政府管辖英国属地南乔治亚岛、南桑威奇群岛(South Sandwich Islands)、沙格(Shag)和克拉克(Clerke)礁,它们位於福克兰群岛东和东南方1,100∼3,200公里(700∼2,000哩)处。
最早有记载的登陆福克兰群岛者是1690年的英国船长斯特朗(John Strong),他以英国海军官员福克兰子爵的名字命名两个主岛间的海峡,后即成为整个群岛的名称。早期法国航海家从圣马洛港(St. Malo)出发对群岛进行探险,因此在南美洲通用马尔维纳斯群岛。
两主要岛屿的北部有东西走向的山脉,东福克兰岛的尤斯伯恩山(Mount Usborne)海拔达705公尺(2,312呎)。沿岸许多溺河谷形成有屏障的海港。覆盖著泥煤的宽阔峡谷流有许多小河。阴凉多风的气候使温度平稳,仅有季节性的小变动。强劲的西风平均每小时31公里(19哩),年平均温度约5℃(42℉),平均最高温度9℃(49℉),最低温度3℃(37℉)。年降雨量平均635公厘(25吋)。
岛上植物低矮、浓密,分布在无天然树木生长的草原上,以白草(Cortaderia pilosa)和岩高兰(Empetrum rubrum)为主。牲畜放牧受到控制之处,沿海岸线和离岸小岛现仍布满丛生草(Parodiochloa flabellata)。寒冷湿润的气候抑制草木质的完全腐烂,从而堆积了深厚的泥煤层,当地人就用这些泥煤作燃料。
土生的陆地哺乳动物已不复可见,土生野狐业已灭绝。大约有65种不同种类的鸟,包括黑眉信天翁、福克兰鹨、游隼和条纹长脚鹰。福克兰是数百万企鹅的繁殖地,其中最多的品种有岩企鹅、麦哲伦企鹅和巴布亚企鹅,还有少数的王企鹅和马卡罗尼企鹅。海豚和鼠海豚极为普遍,南海狮和象海豹也很多。在个别僻静的场所发现有海獭。
【居民】 居民多为英人后裔,操英语。生活方式明显区分成小而孤立的牧羊社区和首都史坦利两类型。2/3的人口住在史坦利,包括一些英国科学和军事人员。
除了史坦利外,两主要岛屿的全部土地都用於牧羊。牧羊场大小不同,或属於个人家族,或属於基地在英国的公司。岛上共有羊70万头左右,年产几千公吨羊毛和羊肉。羊毛销往英国,是殖民地的主要资源。1851年皇家特许注册的福克兰群岛公司在发展群岛的经济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并且至今仍是该群岛唯一的最大的牧羊场主。群岛以牧羊为主,附近海域捕鱼为辅。
岛内交通有机动车和一家政府经营的航空公司。一艘海岸货船往返於两主要岛,运送补给品和收集羊毛以便转运英国。从福克兰芒特普莱森特(Mount Pleasant)机场到英格兰有途经亚森欣岛(Ascension Island)的定期客运班机。良好的对外电讯通过卫星联系。
【政府和行政状况】 群岛政府以英国国王所委任的总督为首脑,由行政议会辅佐。行政议会由高级文官和一些选举产生的立法议会议员组成,会议仍由总督主持。群岛无失业,但由於住房缺乏,故入迁移民少。社会福利制度颇佳,15岁以下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史坦利设有一所中学。史坦利还有一所医院提供免费治疗。
【历史】 1592年「渴望号」上的英国航海家戴维斯(John Davis)可能是第一个看到福克兰群岛的人。但是荷兰人威尔德(Sebald de Weerdt)却无可争议地於1600年左右看到它们。法国航海家布干维尔(Louis-Antoine de Bougainville)於1764年首先在东福克兰岛建立居民点。英国人是第一批於1765年在西福克兰岛定居者,但1770年被西班牙人逐出,西班牙人并於1767年左右买下法国居民点的全部产权。英国在以战争为威胁之后,於1771年恢复其西福克兰岛的前哨基地,1774年时又以经济原因撤出该岛,但并未放弃对其主权的要求。西班牙在东福克兰岛(它叫该岛为索莱达岛〔Soledad Island〕)的居民点保持到1811年。
1816年宣布脱离西班牙而独立的布宜诺斯艾利斯政府於1820年宣称对福克兰群岛拥有主权。1831年,美国军舰「勒星顿号」(Lexington)摧毁阿根廷在东福克兰岛的居民点,以报复它们非法扣留3艘在该区域猎海豹的美国船只。1833年初英国未开一枪就把剩馀的阿根廷官员驱逐出岛。1841年英国指派一位文职副总督至该岛,至1885年,岛上一个约有1,800人的英国社区已能自给。1892年福克兰岛成为英国正式殖民地。阿根廷一贯反对英国占领该群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福克兰的主权归属问题转移到联合国。1964年,联合国非殖民化委员会就群岛的归属问题进行了辩论。阿根廷以1493年的教宗(教皇)敕令(后经1494年的《托德西利亚斯条约》〔Treaty of Tordesillas〕修订)为依据(西班牙与葡萄牙曾据此自行瓜分新大陆),又以继承西班牙,以群岛邻近南美洲,以结束殖民地位的需要等等为理由,宣称对福克兰群岛拥有主权。英国则以自1833年以来对群岛的「公开、持续、实际的拥有、占领和管理」,以及决心以联合国宪章承认的自决原则运用於福克兰岛民,宣称对它拥有主权。英国声称,违背福克兰岛民的意愿,将身家性命交与阿根廷统治管理,绝不是结束殖民地位,而是建立一个新的殖民地。
1965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一项决议邀请英阿举行会谈以寻求一个和平解决纷争的办法。这种旷日持久的讨论到1982年2月还在进行,此后不久阿根廷军政府於1982年4月2日入侵福克兰群岛,从而爆发了福克兰群岛战争(Falkland Islands War)。10星期后,战争结束,阿根廷部队在史坦利向英军投降,英军强行重新占领群岛。英国继续将军队驻扎在岛上,并且强行实施军事专区和捕鱼保护区,后者离岸边延伸相当一段距离。人口约2,379(2001,驻扎该岛的英国驻军除外)。
【政 治】 根据马岛1985年自定的宪法,马岛属英海外领地,除外交与军事事务外,由岛民实行"自治"。总督代表英女王行使行政权。马岛地方政府由司法、财政、农业、渔业、矿业、教育、卫生等22个部门组成。设立法委员会和行政委员会。立法委员会有委员8人,由选举产生,任期4年,在总督主持下不定期开会。立法委员会负责制定维护本岛法律、秩序、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法案,但须提交英国女王,经英外交大臣批准方能生效。本届立法委员会2001年11月经选举产生。行政委员会由2名行政官员和3名立法委员组成,每月定期举行会议,负责向总督提出有关行政方面的建议。总督、首席司法官和英在马岛驻军司令有权出席上述两个委员会的会议,并有发言权。英在马岛派有驻军1700人。1992年,联合国非殖民化委员会一致通过由智利和委内瑞拉提出的决议案,再次要求阿英加紧对话,和平解决马岛争端。阿曾提出按"香港租借"方式解决马岛问题和向马岛派遣联合国和平部队等建议,均遭英拒绝。1986年,英宣布马岛周围150海里为“渔业保护区”, 并于1993年将"保护区"扩大为200海里,阿方就此提出强烈抗议。近年来,阿英就马岛主权和地区经济合作等问题进行了多次谈判。1995年9月,阿英达成在马岛水域勘探、开采石油的协议。1999年,双方在关于阿恢复与马岛直航、阿公民持本国护照赴马岛、石油开采、打击非法捕鱼、通讯、巡逻等领域达成协议。同年,阿英两国海军在南大西洋举行了马岛交战以来首次联合军事演习。2001年,阿政府重申对马岛享有主权,呼吁国际社会敦促英与阿重开马岛主权谈判,表示愿通过和平途径解决争端,并将依据国际法尊重岛民的利益和生活方式。英政府则重申马岛主权不容谈判,岛上居民享有自决权的原则立场。2月,阿政府拒绝马岛当局提出的组建联合巡逻队,防范非法捕鱼的建议,称马岛当局不构成马岛争端的一方。2月21日,阿英两国达成允许两国民用船只在阿大陆和马岛之间直航的协议。3月,英国宣布将南乔治岛的驻军撤至马岛,阿方表示欢迎。阿根廷对马岛的主权要求得到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支持。自1983年起,在英国不参加的情况下,联合国非殖民化委员会会议每年均以协商一致的方式通过关于马岛主权的决议,敦促英国政府同阿政府进行谈判。1997年,第七届伊比利亚美洲首脑会议发表最后声明,呼吁阿英依照尊重领土完整原则尽早就马岛主权重开谈判。1999年,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表示,将尽一切努力促成阿英谈判,以尽快结束马岛"殖民地状态"。2001年6月,美洲国家组织再次敦促英阿两国就马岛主权问题尽早重开谈判。【经 济】 马岛蕴藏有丰富的泥炭以及铅、煤、铁、银等矿藏资源,近海有石油和天然气。岛上95%的劳动力从事畜牧业和渔业,有绵羊71.2万只,年产羊毛230万公斤。工业有羊毛和渔产品加工业。马岛另一重要产业是发行邮票和纪念币。自1987年起,马岛当局向在群岛专属区捕鱼的外国渔船征收捕鱼特许税,特许税年均收入约2200万英镑。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为5500万英镑。除国防支出仍由英国负担外,马岛当局已实现财政自理,1998~1999年度,马岛财政收入为4370万英镑,财政支出4480万英镑,赤字110万英镑。马岛主要出口产品为羊毛、皮革;进口日用必需品和各类生产资料。主要贸易对象是英国、智利、西班牙等。马岛现行货币为"福克兰镑",与英镑等值。岛上电力自给自足,年发电1200万千瓦时。共建有5座中小型机场,智利航空公司有航班飞往马岛。公路总长近440公里,主要港口为斯坦利港。
【文教卫生】 实行11年制免费义务教育。首府斯坦利港(阿根廷港)有中小学,另设巡回教师和远程教育系统。每年选送学生去英国学习。1998年教育经费为310万英镑。岛上有2家电台,一份周报。岛民在大部分医疗项目上享有免费待遇,斯坦利港建有一家医院,共28张病床,但危重病人需送往英国、乌拉圭等国救治。
岛上的农场一景2烟台马岛:马岛为芝罘区东北海域,距离大陆最近处为6.3公里,东距崆峒岛6.5公里,因为岛形状似马而得名。该岛屿的走向为近东西,长为500米,宽190米,面积为99000平方米,岸线长1480米,最高海拔为37.7米,是断裂分离基岩岛。岛上四周基岩裸露,岩性属于石英岩,有部分地方是片麻岩。北侧多峭壁,南部比较平缓,岛上灌木,矮草丛生,南部有一海积沙滩。岛屿周围水深5米左右,产牡蛎,贝类等,是近海鱼虾捕捞区。

『柒』 1944年,英国是如何占领香港的

1944年初,英国政府成立了一个名叫香港计划小组的机构,负责策划重占香港及恢复殖民机构的事宜,并确定了战后武力占领香港的方针,准备在战争后期用陆海空军及预备部队协同作战,不惜一切代价攻占香港。为配合军事行动,英国向香港派遣了大批间谍。

日本投降前夕,英国外交大臣贝文通过秘密渠道,通知被日军囚禁在港岛赤柱的前港英政府辅正金逊,让他设法在日军投降后恢复英国在香港的机构,并行使政府管理职权,直到英军抵达香港成立军政府为止。金逊获释后便向日军提出建立以他为首的临时政府,要求日军维持好社会秩序,等待英军前来受降。

8月13日,英国二军参谋长向盟军东南亚战区最高司令蒙巴顿下令:由英国太平洋舰队执行重占香港的任务。据此,英国太平洋舰队海军少将夏壳率领一支特遣舰队开赴香港。为配合海军的行动,英国还从东南亚战区司令部派出了大约一个师的兵力前往香港。

在派出军队登上香港岛的同时,英国在外交上为重占香港作了准备。英国人很清楚,在中英关于香港归属的斗争中,美国的态度是很重要的,美国的天平倾向于哪一方,香港就将归哪一方所有。因此,如得不到美国的支持,英国想重返香港是很困难的。8月18日,英国新任首相艾德礼致电美国总统杜鲁门,表示英国不能接受麦克阿瑟的一号受降令,强烈要求杜鲁门指示麦克阿瑟重新发布命令,让驻港日军向英军投降。

『捌』 急!!关于英国对于马岛的主权问题

1 马尔维纳斯群岛(福克兰群岛)简称马岛
【名 称】 马尔维纳斯群岛(Islas Malvinas),英国称福克兰群岛(Falkland Islands)。
【面 积】 12173平方公里。
【人 口】 2913人(不包括军队,2001年)。97%是英国人后裔。讲英语。居民中80%信奉基督教。
【首 府】 斯坦利港(Port Stanley),阿根廷称阿根廷港(Puerto Argentino),人口1989人(2001年)。
【总 督】 亚历山大·唐纳德·拉蒙德(ALEXANDER DONALD LAMONT)。1999年1月被英国政府任命为驻马岛第31任新总督。
【简 况】 位于阿根廷南端以东的南大西洋水域,西距阿根廷500多公里。全境由索莱达(东福克兰)、大马尔维纳(西福克兰)两大主岛和200多个小岛组成。海岸曲折,地形复杂,群岛以北部两条东西走向的山脉为主,最高峰达705米。岛上多丘陵,河流短小流缓。气候寒湿,年平均气温5.6℃。年均降水量625毫米,一年中雨雪天气多达250天左右。阿历史学家认为马岛是1520年由葡萄牙人发现的。英国学者则认为英国航海家戴维斯1592年最先发现马岛。1690年,英国船长约翰·斯特朗最先在西岛登陆。十八世纪中叶,法、英先后在两个主岛上建立居民点并有少量驻军。1770年西班牙开始管辖群岛,但英国声称仍对群岛拥有主权。1820年,即阿根廷从西班牙殖民统治下获得独立四年后,阿宣布马岛为其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英国以最早发现为由声称马岛属英国,并于1833年1月武装占领马岛,阿驻岛总督被迫撤出。此后两国一直对马岛主权存有争议。1966年,阿、英就马岛归属问题开始谈判。1981年两国谈判破裂。 1982年4月2日,阿政府派兵占领马岛,英国宣布与阿断交并派出特遣舰队,马岛战争爆发。6月14日,英军攻占马岛首府,驻岛阿军宣布投降。 战后,马岛开始使用自己的宪法、货币、旗帜和国徽,以体现岛民自治。英国拒绝讨论马岛主权问题。阿曾提出按?香港租借?方式解决马岛问题和向马岛派遣联合国和平部队等建议,均遭英拒绝。1986年,英宣布马岛周围150海里为渔业保护区,并于1993年将保护区扩大为200海里,阿方就此提出强烈抗议。1990年,经多次谈判,阿英达成复交协议。1994年,阿将对马岛的主权要求写入新修改的宪法中。
【政 治】 根据马岛1985年自定的宪法,马岛属英海外领地,除外交与军事事务外,由岛民实行"自治"。总督代表英女王行使行政权。马岛地方政府由司法、财政、农业、渔业、矿业、教育、卫生等22个部门组成。设立法委员会和行政委员会。立法委员会有委员8人,由选举产生,任期4年,在总督主持下不定期开会。立法委员会负责制定维护本岛法律、秩序、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法案,但须提交英国女王,经英外交大臣批准方能生效。本届立法委员会2001年11月经选举产生。行政委员会由2名行政官员和3名立法委员组成,每月定期举行会议,负责向总督提出有关行政方面的建议。总督、首席司法官和英在马岛驻军司令有权出席上述两个委员会的会议,并有发言权。英在马岛派有驻军1700人。1992年,联合国非殖民化委员会一致通过由智利和委内瑞拉提出的决议案,再次要求阿英加紧对话,和平解决马岛争端。阿曾提出按"香港租借"方式解决马岛问题和向马岛派遣联合国和平部队等建议,均遭英拒绝。1986年,英宣布马岛周围150海里为“渔业保护区”, 并于1993年将"保护区"扩大为200海里,阿方就此提出强烈抗议。近年来,阿英就马岛主权和地区经济合作等问题进行了多次谈判。1995年9月,阿英达成在马岛水域勘探、开采石油的协议。1999年,双方在关于阿恢复与马岛直航、阿公民持本国护照赴马岛、石油开采、打击非法捕鱼、通讯、巡逻等领域达成协议。同年,阿英两国海军在南大西洋举行了马岛交战以来首次联合军事演习。2001年,阿政府重申对马岛享有主权,呼吁国际社会敦促英与阿重开马岛主权谈判,表示愿通过和平途径解决争端,并将依据国际法尊重岛民的利益和生活方式。英政府则重申马岛主权不容谈判,岛上居民享有自决权的原则立场。2月,阿政府拒绝马岛当局提出的组建联合巡逻队,防范非法捕鱼的建议,称马岛当局不构成马岛争端的一方。2月21日,阿英两国达成允许两国民用船只在阿大陆和马岛之间直航的协议。3月,英国宣布将南乔治岛的驻军撤至马岛,阿方表示欢迎。阿根廷对马岛的主权要求得到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支持。自1983年起,在英国不参加的情况下,联合国非殖民化委员会会议每年均以协商一致的方式通过关于马岛主权的决议,敦促英国政府同阿政府进行谈判。1997年,第七届伊比利亚美洲首脑会议发表最后声明,呼吁阿英依照尊重领土完整原则尽早就马岛主权重开谈判。1999年,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表示,将尽一切努力促成阿英谈判,以尽快结束马岛"殖民地状态"。2001年6月,美洲国家组织再次敦促英阿两国就马岛主权问题尽早重开谈判。【经 济】 马岛蕴藏有丰富的泥炭以及铅、煤、铁、银等矿藏资源,近海有石油和天然气。岛上95%的劳动力从事畜牧业和渔业,有绵羊71.2万只,年产羊毛230万公斤。工业有羊毛和渔产品加工业。马岛另一重要产业是发行邮票和纪念币。自1987年起,马岛当局向在群岛专属区捕鱼的外国渔船征收捕鱼特许税,特许税年均收入约2200万英镑。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为5500万英镑。除国防支出仍由英国负担外,马岛当局已实现财政自理,1998~1999年度,马岛财政收入为4370万英镑,财政支出4480万英镑,赤字110万英镑。马岛主要出口产品为羊毛、皮革;进口日用必需品和各类生产资料。主要贸易对象是英国、智利、西班牙等。马岛现行货币为"福克兰镑",与英镑等值。岛上电力自给自足,年发电1200万千瓦时。共建有5座中小型机场,智利航空公司有航班飞往马岛。公路总长近440公里,主要港口为斯坦利港。
【文教卫生】 实行11年制免费义务教育。首府斯坦利港(阿根廷港)有中小学,另设巡回教师和远程教育系统。每年选送学生去英国学习。1998年教育经费为310万英镑。岛上有2家电台,一份周报。岛民在大部分医疗项目上享有免费待遇,斯坦利港建有一家医院,共28张病床,但危重病人需送往英国、乌拉圭等国救治。

『玖』 二战期间,香港被日本占领,为什么很多中国人不知道这段历史

因为中国人不知道是报道这类的事很少,很少有人知道!接下来帮大家科普下历史,勿忘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 期间,香港战役于1941年12月8日至25日进行了战斗。作为太平洋冲突的开端战役之一,日军在对珍珠港的美国太平洋舰队发动袭击的同一天,开始对英国殖民地发动进攻。尽管英军驻守人数严重不足,但防御力很强,但很快就被迫从大陆撤出。在日本人的追击下,捍卫者最终不知所措。总的来说,驻军成功地坚持了两个多星期,最后才投降。直到战争结束,香港一直处于日本的控制之下。

背景

1930年代后期,中日之间爆发了第二次中日战争,英国被迫研究其保卫香港的计划。在研究情况时,很快发现,面对日本的坚定进攻,该殖民地将很难成立。

尽管得出了这一结论,但新的防御线仍在继续进行,该防御线从杜松子酒者海湾延伸至谢尔特港。该防御工事始于1936年,以法国马其诺防线为模型,历时两年完成。这条线以新门要塞为中心,是由小路相连的要点体系。

1940年,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吞噬了欧洲,伦敦政府开始缩小香港驻军的规模,以解放军队供其他地方使用。在被任命为英国远东司令部总司令后,空军元帅罗伯特·布鲁克·波普爵士爵士要求对香港进行增援,因为他认为即使驻军略有增加,在战争情况下,日本人的步伐也会大大放缓。尽管不相信可以无限期地占领该殖民地,但持久的防御将为太平洋其他地方的英国人赢得时间。

最终准备

1941年,总理温斯顿·丘吉尔同意向远东派遣援军。为此,他接受了加拿大提出的向香港派遣两个营和一个旅总部的提议。尽管缺乏一些重型装备,但被称为“ C-Force”的加拿大人于1941年9月抵达。与克里斯托弗·马尔特比少将的驻军一起,随着与日本的关系开始动摇,加拿大人为战斗作了准备。1938年,日军占领了广州周围的地区,为入侵做好了准备。进攻准备开始于秋天,当时部队开始进驻。

香港之战

  • 冲突:第二次世界大战

  • 日期:1941年12月8日至25日

  • 陆军与指挥官:

  • 英式

  • 州长马克·艾奇森·杨爵士

  • 克里斯托弗·马特比少将

  • 14,564名

  • 日本

  • 井隆中将

  • 52,000名男士

  • 伤亡:

  • 英国人:2,113人丧生或失踪,2,300人受伤,10,000人被俘

  • 日本人:1,996人丧生,约6,000人受伤

  • 战斗开始

    在12月8日上午8:00左右,Japanese酒高中将率领的日军开始进攻香港。在袭击珍珠港之后不到八个小时的时间里,日本人摧毁了驻军的几架飞机,很快就获得了香港的空中优势。人数严重不足,马尔特比选择不保卫殖民地边界的深淳河防线,而是向杜松子酒饮酒者线部署了三个营。由于缺乏足够的人员来全面执行防线的防御工作,这些防御者在12月10日日本人推翻城门要塞时被赶回。

    撤退击败

    迅速的突破使酒井感到惊讶,因为他的计划人员预计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才能渗透到英国的防御体系中。后退时,马尔特比于12月11日开始将其军队从九龙撤离到香港岛。在摧毁港口和军事设施之后,最后的英联邦部队于12月13日离开了大陆。

    少将莫德庇与日本符合投降香港,12月25日,1941年 公共领域

    后果

    后来被称为“黑色圣诞节”的香港投降使英国人被俘约10,000人,战斗中人丧生/失踪,2,300人受伤。日本在战斗中的伤亡人数为1,996人死亡,约6,000人受伤。在战后的剩余时间里,日本人占领了殖民地,将占领香港。在此期间,日军占领了当地居民。在香港取得胜利之后,日军在东南亚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并最终于1942年2月15日占领了新加坡。

热点内容
关于道德的画简单 发布:2025-04-30 07:19:43 浏览:563
购买个人信息法律责任吗 发布:2025-04-30 07:14:44 浏览:727
议论文道德责任 发布:2025-04-30 06:47:22 浏览:3
国际经济法试题2017上半年 发布:2025-04-30 06:38:06 浏览:684
何明法院 发布:2025-04-30 06:37:58 浏览:237
执行法官谈话不去 发布:2025-04-30 06:33:43 浏览:284
巴南法院 发布:2025-04-30 06:33:21 浏览:451
新治超条例 发布:2025-04-30 06:33:10 浏览:85
卖水产和律师 发布:2025-04-30 06:17:18 浏览:304
民法典公考 发布:2025-04-30 06:01:46 浏览: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