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法官 » 法院起诉坏处

法院起诉坏处

发布时间: 2022-04-07 11:43:26

A. 法院执行,被执行人会有什么坏处

一旦法院启动强制执行程序,而被执行人拒不执行生效法律文书的,会上失信名单,人无信而不立,以后贷款这个就不用想了,一般懂一点的都可以在法院失信名单上查到被执行人的失信记录,同时交通方面会受限,交通基本靠走了;总而言之就是有借有还,再借不难,有借无还,恩,再也借不到了。

B. 起诉离婚甲乙双方各有什么利弊

诉讼离婚的好处与坏处
1、诉讼离婚的好处:
(1)法院立案后,一次性解决财产、孩子及子女抚养费问题;
(2)法院依法裁决,相对公平。
2、但诉讼离婚也会存在以下坏处:
(1)相对协议离婚麻烦;
(2)法院判决时间可能较长;
(3)判决结果不确定;
(4)需要耗费较多的精力和财力。

C. 诉讼解决纠纷的好处和坏处

好处:主要是可以充分全面保护你的合法权益,比较公正,处理的结果生效后具有终局的法律效力,具有执行力;坏处:(应该说是弊端合适)程序比较繁杂,周期较长,需要耗费一定的精力和财力(律师费,立案费等),也有可能使双方的关系恶化。

D. 取保候审的坏处

取保候审就是取得担保等待法院审理,虽然犯罪人没有被羁押,但并不代表没事了,还要等待法院的审理,才知最后结果。在反贪侦查中,过多适用取保候审难以保证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


法律依据:《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七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或者辩护人有权申请变更强制措施。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收到申请后,应当在三日以内作出决定;不同意变更强制措施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并说明不同意的理由。

《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二条:取保候审的决定机关应当综合考虑保证诉讼活动正常进行的需要,被取保候审人的社会危险性,案件的性质、情节,可能判处刑罚的轻重,被取保候审人的经济状况等情况,确定保证金的数额。

提供保证金的人应当将保证金存入执行机关指定银行的专门账户。

E. 仲裁和诉讼各自的优缺点

1、仲裁的优缺点

优点:

(1)仲裁保密性强。仲裁的开庭审理以不公开为原则,公开为例外,只要没有特别的规定或约定,仲裁的进行均不对外公开。这充分体现了保护当事人商业秘密、维护当事人商业信誉,同时又尊重当事人的原则。

(2)仲裁可以及时地解决争议,减少当事人在时间和精力上的消耗,从而节省费用。

(3)仲裁程序比较灵活、简便,当事人可以协议选择仲裁程序,避免繁琐环节。

缺点:

(1)仲裁的程序简单,一裁终局,在快捷方便的同时,又失去了再审的监督作用,没有了当事人进一步主张权利的回旋余地。

(2)仲裁解决纠纷的成本较高。由于仲裁程序的规范化,造成申请仲裁的费用过高。

(3)仲裁协议形式要件过于僵化。

2、诉讼的优缺点

优点:

(1)诉讼是一种有强制力的救济措施,是最终的结果,不管对方怎么样你都可以提起。比较稳定,有效。

(2)诉讼可以充分全面保护你的合法权益,比较公正,处理的结果生效后具有终局的法律效力,具有执行力。

缺点:

(1)诉讼程序比较繁杂,周期较长,需要耗费一定的精力和财力,也有可能使双方的关系恶化。

(2)诉讼的保密性不强,诉讼的结果是要公开的,而有的人是不愿意被公开的。

(5)法院起诉坏处扩展阅读:

仲裁的适用范围:

《仲裁法》的第2条规定:“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可以仲裁”。这里明确了三条原则:

1、发生纠纷的双方当事人必须是民事主体,包括国内外法人、自然人和其他合法的具有独立主体资格的组织。

2、仲裁的争议事项应当是当事人有权处分的。

3、仲裁范围必须是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

诉讼的基本概念:

诉讼,是指公民、法人、其它组织依法告诉(起诉),申诉、控告或司法机关依职责依追究他人法律责任,由人民法院裁决的法律行为。

诉,是指告诉、申诉、控告的意思和行为。

讼,是法律行为,讼是指要由人民法院裁决的法律行为。如;民事诉讼、刑事诉讼、行政诉讼。就是“打官事”。诉不是指辩论和辩护,它是诉的表现形式。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等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属于讼。

F. 当过被告有什么坏处,对今后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有人欠我钱 欠条没写还款日期 到现在快要两年了 我不想上法

当被告本身没有什么坏处,但是如果被告拒不履行判决义务的,可以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严重的可能涉嫌犯罪。债务人不如期还款的,债权人应该及时去法院起诉要求其还款。民事纠纷,一定要及时合法地解决,不要拖赖时间,这样不利于纠纷的解决,也不要通过其他不合法的方式去维权。
法律分析
被告拒不履行判决义务的,可以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严重的可能涉嫌犯罪。债务人不如期还款的,债权人应该及时去法院起诉要求其还款。民事纠纷,一定要及时合法地解决,不要拖赖时间,这样不利于纠纷的解决,也不要通过其他不合法的方式去维权。“被告”和“被告人”是有区别的,“被告”用于民事案件,而“被告人”用于刑事案件。如果仅当过民事案件的“被告”,没有任何影响,因为民事案件的原、被告主体是平等的;如果当过“被告人”,说明可能受过刑事处罚,出来后可能别人会有些看法,但在法律上你还是公民,任何权利义务与他人都是平等的,不能受歧视;欠钱未还,如果诉讼时效快到,及时到法院起诉,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失。如果确实不愿去法院,可以委托律师或其他人帮助诉讼。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 第一条 被执行人未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依法对其进行信用惩戒:(一)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二)以伪造证据、暴力、威胁等方法妨碍、抗拒执行的;(三)以虚假诉讼、虚假仲裁或者以隐匿、转移财产等方法规避执行的;(四)违反财产报告制度的;(五)违反限制消费令的;(六)无正当理由拒不履行执行和解协议的。
《关于公安机关办理经济犯罪案件的若干规定》 第二十四条 人民法院在办理民事案件过程中,发现与民事纠纷虽然不是同一事实但是有关联的经济犯罪线索、材料,并将涉嫌经济犯罪的线索、材料移送公安机关的,接受案件的公安机关应当立即审查,并在十日以内决定是否立案。公安机关不立案的,应当及时告知人民法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八十八条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G. 有人说能不打官司的尽量不打,打官司有什么坏处

最高人民法院负责人复张军回答了网友制的提问,并说普通百姓生活中有些矛盾。他们可以尝试不上法庭,甚至不敢上法庭。就诉讼而言,劳动,伤员和伤员都是如此。张军说,他希望老百姓不能上法庭。法院的案件越来越少,这标志着社会日益和谐。

因此,在诉讼中,我们可以通过调解解决邻里和家庭纠纷,我们将尽最大努力进行调解。目的是使双方在未来拥有更和谐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环境。如果做出了艰难的判断,对方的怒气将不会消除,应履行的赔偿义务也不会自动履行。法院将再次执行。恐怕各方之间将有终身的关系。如果不好,就会加剧矛盾。在通过诉讼解决的争端中,普通百姓无法进行诉讼。法院的案件越来越少,这标志着社会日益和谐。

H. 争执有什么样坏处

迟某酒后在家中因姥姥家的遗产分割问题与父亲发生口角,后将父亲殴打致死。北京晨报记者昨天获悉,鉴于本案因家庭矛盾引发,迟某如实供述且取得亲属间的谅解,北京市二中院一审以故意伤害罪从轻判处迟某有期徒刑10年。下面律师网解读故意伤害罪如何认定处罚? 父子酒后因房产争执 今年27岁的迟某大专文化,北京某公司职员,2009年2月曾因酒后滋事被行政拘留5日。2016年10月4日下午,迟某在丰台区的家中,酒后因家庭琐事与其父(殁年54岁)发生言语冲突。后迟某分别在家中、所住单元楼前等地与父亲互殴。其间,采取拳打脚踢等方式殴打对方的头面部、躯体部等部位,致其颅脑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死亡。当天,迟某被抓获归案。 据悉,迟某一家三口和父母同住。当天中午,一家人和迟某的儿子早教班的同学一家在家中聚餐,迟某父子等三人大约喝了两瓶白酒。下午客人离开后,迟某和母亲张某在客厅聊天,聊到姥姥家遗产分割时,张某的意见是不要了,但迟某想让母亲去要一份。这时,在次卧室休息的迟父走到客厅说,“你姥姥家的房和咱们没关系”,父子俩因此争执起来。 男子自称父亲先动手 据迟某供述,父亲将桌上的火锅掀翻,他们二人就互骂起来。后父亲拿起桌上的暖壶砸了他头部左侧一下,暖水瓶内胆碎了,碎片溅到了他的眼里,又踹其左大腿后侧一脚。迟某则打了父亲面部,又踹了腹部几下。后迟父离开家,迟某又追到一层楼门口,将父亲踹倒在地。 下午5点,迟某在家里厨房抽烟,迟父走进去。“他骂我,说我长本事了,敢打他。我特生气,用右手搂住他脖子往后拉,他的身子撞在橱柜上。”迟某说,父亲伸手拿刀称要砍死他,其就把刀抢下,并把头伸着让对方砍。“他抓着我拿刀的手往他头上砍,应该是砍到了。我把他推开,他仰面头磕在地上,刀也掉了。我看他还要起来拿刀,就又踢了他头部三四脚,后来他不动了。” 迟某在客厅坐了一会儿,见父亲没动静,叫也没反应,就将他拽到二层楼道的电梯门口。想到把父亲扔在楼道内丢人,又把他拽到客厅内。过了十多分钟,民警接到张某的报警后赶到了现场。 民警到时还能闻出迟某身上有酒气。急救医生到楼下后,民警让家属下楼接,迟某还欲阻止。医生要治疗费用,迟某也说没钱。“我当时还在气头上,还恨父亲。”他事后解释说。 经诊断,迟父头顶部和前额共有三处裂伤,面部多处青紫、肿胀,人已没有呼吸。由于医生表示迟某父亲的伤情需要做开颅手术,但救活的几率不大,张某放弃治疗。当晚,迟父宣告死亡。 张某说,丈夫平时老是不顾家,与儿子关系不是很好,以前俩人喝完酒也打过架。迟某妻子说,之前她听迟某说,父亲不管家,喜欢喝酒,喝完酒就和母亲吵架。 亲属谅解男子获轻判 迟某当庭认罪,其辩护人指出,被害人对于矛盾激化和案件发生存在过错。迟某积极抢救且被害人的死亡存在急救车延误抢救时间和张某放弃治疗的介入因素。本案系因民间矛盾引发,迟某已取得近亲属间谅解,又系初犯、偶犯,建议从轻处罚。 法院认为,虽然迟某供述、张某证言、迟某构成轻微伤的人体损伤程度鉴定书证实被害人曾打过迟某,但该行为并非必然引起迟某致被害人死亡的后续行为。尤其在被害人离家后,迟某追至单元楼前才引发进一步的冲突,故被害人的行为不能评价为刑法意义上的过错行为。 迟某并未主动、及时拨打急救电话,且急救医生到现场后其也并未采取有效的配合措施,迟某的伤害行为与被害人死亡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现无证据证明急救人员拖延救治,且张某是在医生明确告知抢救几率不大的情况下才放弃治疗,并非能治愈而不积极救治。 鉴于本案因家庭矛盾引发,迟某到案后能够如实供述且取得近亲属间的谅解,法院以故意伤害罪从轻判处迟某有期徒刑10年。 律师网解读故意伤害罪如何认定处罚 在一般情况下,行为人事先对于自己的伤害行为能给被害人造成何种程度的伤害,不一定有明确的认识和追求。无论造成何种程度的结果都在其主观犯意之内,所以,一般可按实际伤害结果来确定是故意轻伤还是故意重伤。 在故意伤害致死情况下,行为人主观上存在混合罪过形式,即同时具有伤害故意和致人死亡的过失,这是区别故意伤害致死同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死同过失致人死亡的主要标志。 故意伤害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了非法损害他人身体的行为。 (1)要有损害他人身体的行为; 损害他人身体的行为的方式,既可以表现为积极的作为,亦可以表现为消极的不作为。既可以由自己实施,又可以利用他人或动物实施。既可以针对人身的外表,造成外部组织的残缺或容貌的毁坏,又可以针对人体的内部,造成内部组织、器官的破坏,妨碍其正常的功能活动。总之,无论是直接由本人实施还是间接实施,亦无论是针对何种部位,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只要出于故意,能造成他人的人身健康伤害,即可构成本罪。 (2)损害他人身体的行为必须是非法进行的; 如果某种致伤行为为法律所允许,就不能构成故意伤害罪,如正当防卫造成伤害而未过当的,医生对病人截肢治病等。如果某种致伤行为为一般大众所能接受的范围,也不构成故意伤害罪。如在足球比赛时,依据“合理冲撞规则”所实施而引起伤害的动作,一般不认为是伤害罪。 (3)损害他人身体的行为必须已造成了他人人身一定程度的损害,才能构成本罪。 就故意伤害的结果的严重程度而言,则有3种形态,即轻伤、重伤或死亡。如果没有造成轻伤以上的伤害如没有达到伤害等级或虽达到等级却属轻微伤,则不能以本罪论处。 所谓轻伤,是指由于物理、化学及生物等各种外界因素作用于人体,造成组织、器官结构的一定程度的损害或部分功能障碍,尚未构成重伤又不属于轻微伤害的损伤。 律师网说法鉴定应当以外界因素对人体直接造成的原发性损害及后果包括损伤当时的伤情、损伤后引起的并发症和后遗症等全面分析、综合评定。所谓重伤,是指使人肢体残废或者毁人容貌,丧失听、视觉或者其他器官功能以及其他对于人身健康有重大损害的伤害。

I. 开庭时家属不去的坏处 法院开庭时家人去好还是不去好

审理案件,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家属去或不去,对案件并无实质性的影响。但对于被告而言,家属或亲友到场的,也可能对其心理能有所安慰或支持。当然,有时也可能适得其反,一切还是遵从被告自己的意见为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法庭规则》第九条 规定:公开的庭审活动,公民可以旁听。旁听席位不能满足需要时,人民法院可以根据申请的先后顺序或者通过抽签、摇号等方式发放旁听证,但应当优先安排当事人的近亲属或其他与案件有利害关系的人旁听。

1、下列人员不得旁听:

(一)证人、鉴定人以及准备出庭提出意见的有专门知识的人;

(二)未获得人民法院批准的未成年人;

(三)拒绝接受安全检查的人;

(四)醉酒的人、精神病人或其他精神状态异常的人;

(五)其他有可能危害法庭安全或妨害法庭秩序的人。

2、依法有可能封存犯罪记录的公开庭审活动,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组织人员旁听。

3、依法不公开的庭审活动,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任何人不得旁听。

(9)法院起诉坏处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法庭规则》第九条公开的庭审活动,公民可以旁听。旁听席位不能满足需要时,人民法院可以根据申请的先后顺序或者通过抽签、摇号等方式发放旁听证,但应当优先安排当事人的近亲属或其他与案件有利害关系的人旁听。

下列人员不得旁听:

(一)证人、鉴定人以及准备出庭提出意见的有专门知识的人;

(二)未获得人民法院批准的未成年人;

(三)拒绝接受安全检查的人;

(四)醉酒的人、精神病人或其他精神状态异常的人;

(五)其他有可能危害法庭安全或妨害法庭秩序的人。依法有可能封存犯罪记录的公开庭审活动,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组织人员旁听。依法不公开的庭审活动,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任何人不得旁听。

热点内容
2018年注会经济法考吧 发布:2025-04-30 01:49:07 浏览:724
打牢基层基础推进基层党建法治化 发布:2025-04-30 01:39:50 浏览:684
武林约架的法律责任分析 发布:2025-04-30 01:39:44 浏览:680
epc总承包方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4-30 01:30:41 浏览:383
社会资源健全法日漫 发布:2025-04-30 01:24:52 浏览:488
道德网站第三篇二意界 发布:2025-04-30 01:17:48 浏览:599
贷法院界定 发布:2025-04-30 01:16:58 浏览:666
劳动法的四个原则 发布:2025-04-30 01:02:48 浏览:4
术语中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4-30 01:02:06 浏览:209
行政诉讼法第二十五条的利害关系 发布:2025-04-30 01:00:43 浏览: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