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法官 » 周朝司法官

周朝司法官

发布时间: 2022-04-11 07:57:22

『壹』 周礼所载周朝的司法机构及其职能

掌刑罚的司寇。
秋官司寇——周朝六官之一
“帅其属而掌邦禁”,司寇的属官称为“刑官”。包括大司寇卿一、小司寇中大夫二、士师下大夫四、乡士上士八、中士十六、旅下士三十二。司寇官的职务就是管理刑狱事务。

『贰』 周朝对于官员的选拔有怎样的态度

推举制度经过吏典《周官》的规定,即形成为选拔行政官吏的法定标准。周朝还十分重视对司法官员的选拔。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司法的对象是生活于复杂社会关系中的各个阶层的臣民、特别是夏商的后裔,法律的实施是否准确公平,关系到新建政权的存亡与前途,因此在选择执法者时必须严格把关。

『叁』 周朝法律规定的追究法官责任的“五过”包括哪些内容

“五过之疵”是指司法官审案时的五种敝病,即惟官(依仗权势)、惟反(私报恩怨)、惟内(家属牵制)、惟货(勒索财贿)、惟来(贪赃枉法)。

『肆』 周朝监察制度是什么

周朝官制,即西周开始实行的官吏制度。西周时代的政治思想以及官职制度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周严格的施行宗法制度和嫡长子继承制,建立了周天子-卿士-诸侯-卿大夫-士-国人的统治序列。就官制而言,大体上有卿士-诸侯-卿大夫三等。卿士辅佐周天子执政,诸侯世守其国,卿大夫辅佐诸侯治理国家、并且从诸侯手里领受世袭采邑。
1、西周的诉讼程序
(1) 西周时民事诉讼为“讼”,刑事诉讼为“狱”。 诉,指告诉,告劾。
(2)无论民事或刑事案件,大抵都要由原告提起诉讼。轻微案件,可以口头起诉,比较重大的案件则要交文字书状。刑事案件的书状叫“剂”,民事案件的书状叫“傅别”(西周的债务契约也称为“傅别”)。
(3)起诉时要交诉讼费,否则不予受理,或判处败诉。
(4)当事人起诉并交纳诉讼费三日之后开庭审理。开庭时,要把当事人双方都传唤或拘提到庭,一方故意不到庭,则以败诉论。但大夫以上的奴隶主贵族和他们的妻子,可以不亲自出庭受审,而委托代理人出庭。
审理时,以五声听狱讼。
五听:审判官在审判活动中观察当事人心理活动的五种方法,始于西周,对后世有较大影响。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
(5)判决。判决要依据法律,没有法律则依据判例。判决要由司法机关制作法律文书,还要向当事人宣读。
(6)当事人对判决不服,允许上诉。有上诉期。
2、司法官
司寇:商、西周的司法官。商在中央设司寇,掌管刑法。至西周、司寇又具体分为大司寇和小司寇。大司寇是中央最高司法官,除负责司法事务外,还负责制定和修订法律。小司寇是中央直辖地区的最高司法官,其主要职责是“以五刑听万民之狱讼”。
但需注意:司寇在秦汉时是秦、汉的徒刑。秦时服刑期限不明,汉时为二岁刑。
3、“凡命夫命妇不躬坐狱讼”是什么意思
答:指大夫以上的奴隶主贵族和他们的妻子,可以不亲自出庭受审,而委托代理人出庭,借以维护他们的尊严。
4、西周的审判原则
(1) 三刺:西周的审判原则。三指三等受审讯的人;刺指审判及执行判决。
(2)三宥:西周的审判原则。宥指减刑,三宥是三种可以减刑的条件:
一宥不识——无知识。
二宥过失——无意。
三宥遗忘——忘记。
(3)三赦:西周的审判原则。赦即赦免。三赦是三种可以赦免的人:
一赦幼弱——七岁以下幼童。
二赦老耄——八十岁以上的老人。
三赦蠢愚——白痴。

『伍』 中国封建王朝大法官如何称呼

皇帝是最高大法官;
周朝:中央--大司寇,小司寇,士师;
秦朝:中央设廷尉,地方由地方长官负责;
汉朝:中央一般有丞相,御史大夫,廷尉办理;廷尉为专门机关,下设正,监,作监和右监等;
三国两晋:袭东汉;
隋唐:中央设大理寺(卿),刑部(尚书),御史台负责;
宋朝:中央宋承唐制,地方设知府,知县,军事,行政和司法和一;
元朝:中央设大宗正府,御史台,宣政院,
明朝: 三司--刑部,大理寺(卿),都察院;
清朝:中央设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地方有县厅州,府,按察使司,总督,巡抚等
中央:一般所有皇帝都有最高司法权

周时设大司寇,为最高司法官
秦汉时最高司法官是廷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最高司法官仍旧是廷尉,但三国东吴称大理,北朝的北周称大司寇,北齐称大理寺卿,东汉后,尚书台下均有兼管司法的部门
唐时,大理寺卿掌中央司法审判权,审理百官犯罪案件及京师徒刑以上案件,对刑部移送的地方死刑及疑难案件有重审权;刑部尚书掌司法行政及复核权,类似现代司法部长一职.
宋时刑部尚书仍旧掌司法行政和复核权,但刑部左右曹可以审其他案件,职权有所扩大;宋太祖设审刑院,其职权是对地方上报案件进行备案,并对案件有评议权.宋神宗时审刑院并入刑部.大理寺此时地位下降,成为二线审判机关,即复核机关.
明清仍旧沿袭刑部审刑,大理寺复核的办法.

地方:
一般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官员均有司法权,如县、州、府长官等,比较特别的有:
宋时在州县上设提点刑狱司,作为中央在地方各路的司法派出机构,其长官定期巡视州县,监督审判,详录囚徒,可对地方官员的审判违法行为进行监督,轻者立即处断,重者上报皇帝裁决。
明代的省设提刑按察司,长官为提刑按察使,有权审结徒刑案件,流刑以上案件则要报送中央批准执行;府一级无任何审判权,只是承上启下,复审州县上报案件;州县一级有权审结苔杖案件。明代的司法审判制度是我们最熟悉的“古代”审判制度。即“县官审、州官二审、府尹复审、按察使终审、刑部及皇帝终裁”
清代略有不同,州县一级为第一审级,决苔杖;府为第二审级,掌复核;按察使为第三审级,决死刑、军流等,但需上报执行;督抚为第四审级,可对徒刑案件结案,但军流以上仍需上报刑部。
清代末的修法运动,大致吸取了近代的司法制度,但不完全,不赘述。 .皇帝是最高大法官;
周朝:中央--大司寇,小司寇,士师;
秦朝:中央设廷尉,地方由地方长官负责;
汉朝:中央一般有丞相,御史大夫,廷尉办理;廷尉为专门机关,下设正,监,作监和右监等;
三国两晋:袭东汉;
隋唐:中央设大理寺(卿),刑部(尚书),御史台负责;
宋朝:中央宋承唐制,地方设知府,知县,军事,行政和司法和一;
元朝:中央设大宗正府,御史台,宣政院,
明朝: 三司--刑部,大理寺(卿),都察院;
清朝:中央设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地方有县厅州,府,按察使司,总督,巡抚

『陆』 谁能告诉我古代官员等级的划分请越快越好,有急用。悬赏我会随着时间慢慢去减

这得看是哪个王朝了,秦朝最高权力者为皇帝,皇帝下设三公(即:太尉,丞相,御史大夫)。 •丞相下设中尉,九卿(即:卫尉,郎中令,太仆,廷尉,典客,奉常,宗正,少府,治粟内史)并管理下属各郡。 •郡设郡尉,郡守,监御史。 •郡守管理下属各县,县设县尉,县令。 •县令管理下属各乡,乡下设游徼,三老,啬夫(管理大乡),有秩(管理小乡)。 •三老管理下属各亭,亭设亭长。亭长管理下属各里,里设里长。丞相
丞相是最高的行政官,上承皇帝诏命,下统百官,总揽政务。(《汉书·百官公卿表》:「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国丞相之设始于秦武王二年,是年设左、右丞相,秦昭王三十二年,改相邦(汉代讳为“相国”)。秦王赵政[3][4]未亲政时,以吕不韦为相邦,并置丞相昌平君,期间或左右二相并置、或设独相、或称相邦。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以李斯为左丞相,冯去疾任右丞相。秦二世诛李斯、冯去疾,以赵高为中丞相。秦制,出任丞相的人均受封侯爵。
御史大夫
秦创置御史大夫,掌监察百官,为副丞相。(《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通典·职官典二》:「秦无司空,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与战国时列国普遍设置的负责记录与档案管理的御史不同,秦国的御史专掌纠察百官,是中国古代专门监察官制度的发端。 御史大夫属官有两丞,一为御史丞,为大夫之副;一为御史中丞。其中御史中丞因为统领侍御史和诸郡监御史,可以命令御史按章纠弹百官,权力尤重。
九卿
九卿仰丞相政令,分掌国事。九卿之属有负责皇室事务的如奉常,有负责国家政务的如廷尉。 奉常 奉常,掌宗庙祭祀礼仪(《通典·职官七》:「奉常,周为春官宗伯,掌邦礼,秦改奉常。」),银印青绶、秩中二千石(九卿皆同)。属官有负责宫廷音乐的太乐;负责太庙祭祀事务的太祝;负责皇帝饮食以及祭祀用食物供奉的太宰(与周朝的太宰不同);负责管理巫医的太医;负责观察天时星象、兼皇家史官的太史;负责应皇帝诏命进行卜筮太卜。 郎中令 郎中令,掌殿中议论、宾赞、受奏事、宫廷宿卫之事(《秦会要》:及主诸郎之在殿中侍卫,故曰郎中令)。郎中令的属官有负责议论的大夫;负责宾客迎送、接受群臣奏事的谒者;供奉宫廷、等待受职的诸郎;以及期门、羽林等禁卫军。 大夫 大夫,为专门的谏议官,无定员,有谏议大夫、太中大夫、中大夫、谏大夫等各类官称(《齐职仪》:秦置谏议大夫,掌议论,无常员,多至数十人,属郎中令) 郎 郎,为待选之官,有评议国事的议郎、有陪侍皇帝车驾的中郎、侍郎等,无定员,除授常达千人之多。案《汉书·百官公卿表》,议郎,中郎秩比六百石,侍郎秩比四百石,郎中秩比三百石。中郎分统于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郎中分统于车郎中将、户郎中将、骑郎中将。郎一般取自公卿等官僚子弟,一方面作为皇帝的扈从,一方面学习政务,是秦汉之际出仕的重要途径。 谒者 谒者,掌殿廷朝会礼仪、接受臣民章奏。置七十人,秩六百石。秦朝的谒者也常常作为朝廷的专使出外处理临时公事。 仆射 仆射,原为战车上的射手。秦朝则侍中、尚书、谒者、博士等官署皆置,为本署副长官,长官为令。《太平御览》卷二百零一:「秦汉之世,委政公卿,尚书之职,掌封奏,令赞文书,仆射主开闭,令不在,则仆射奏下其事。」 卫尉 卫尉,掌皇宫诸门屯兵。属官一巴士司马令,凡吏民上书、四方贡献、朝廷征召等,按法律要使用公家的车马,巴士司马令即掌其事;属官二卫士令,统领诸宫门卫兵。 太仆 太仆,本周朝官职,秦朝沿置,掌皇家车马。赵高出任郎中令之前任此职。 廷尉 廷尉,最高司法官。属官有廷尉丞。廷尉署有狱,称廷尉狱,大臣有罪则下廷尉狱。 典客 典客,掌诸侯与少数民族部族首领朝觐事务、接待诸郡县上计吏。属官有行人,备临时差遣远方。 宗正 宗正,又称宗令,掌皇族亲属及登记宗室谱牒。皇族宗室有罪,则绝其属籍。属官有宗正丞。 治粟内史 治粟内史,掌诸谷物、金玉之贮,相当于国库司库。属官有太仓令、太仓丞,掌国库中粮食的贮存;有平准令、平准丞,掌京师及诸郡物价。(《通典·职官八》) 少府 少府,掌皇帝私产,照料皇帝日常生活起居。属官有: •御府令、御府丞,掌皇帝服饰织造与保管; •尚冠令、尚冠丞,掌皇帝各种礼服所需的皇冠; •尚衣令、尚衣丞,掌服侍皇帝更衣; •尚食令、尚食丞,掌服侍皇帝饮食; •尚沐令、尚沐丞,掌皇帝洗浴; •尚席令、尚席丞,掌皇帝就寝用具; •尚书令、尚书丞、尚书仆射,掌宫中文书发启、呈送皇帝; •太官令、太官丞,掌烹调皇帝饮食;主御膳食; •宦者令,掌宫中诸宦官; •中书谒者令、中书谒者丞,掌内宫导引、接待、典仪等,以宦官充; •太医令、太医丞,掌皇帝与后宫医药; •都水长、都水丞,掌诸郡县水利事务,在各重要水系都派驻官署; •乐府令、乐府丞,掌宫廷音乐的排练、演奏、整理,以及音乐艺人的管理; •永巷令,掌后宫宦官、宫女的生活,以及宫人犯罪的惩处。 少府的这些属官中,尚书、中书谒者两个官署对后世各个朝代的政制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其馀诸「尚」后转为女官。
编辑本段警卫、侍从与宫官
中尉
中尉,掌京师治安、兼管消防,是京城的卫戍长官。中尉署有丞、左右中侯、千牛等官佐。属官有武库令、武库丞,掌军器制造、贮存;有静室令,皇帝出巡时负责担任清道夫。
将作少府
将作少府,掌皇宫等公共建筑事务,本署有两丞,左右中侯。属官有石室令、东园主章令、主章长、左校令、右校令、前校令、后校令、中校令。石室掌建筑石料、东园主章令掌木匠、主章长掌伐大木、五校掌营建。五校所属多为刑徒。
典属国
典属国,专掌召抚西南诸夷。
主爵中尉
主爵中尉,掌诸侯以下诸爵的封赠及宾客祭祀飨食等事务。
中常侍
中常侍,侍从皇帝左右,备皇帝顾问,可以经常出入皇宫禁地,汉朝为宦官职务。
给事中
给事中,职掌同中常侍,位次之。
詹事
詹事,太子卿,掌太子家,统领太子宫臣,秩二千石,詹事丞副之。属官有: •太子家令,掌太子家刑罚、饮食、仓储、奴婢等事; •太子率更令,掌漏刻、礼乐等; •卫率,掌太子侍卫; •中庶子,侍从太子; •太子舍人,掌太子文书; •太子洗马,太子出,则洗马为前驱; •少庶子,掌太子诸庶务; •太子仆,掌太子家车马。 秦朝虽然详细设置了太子宫官,但确未正式册立过太子。
皇后诸卿
•将行,掌皇后礼仪。 •皇后卫尉,掌皇后卫队。 •皇后少府,掌皇后私人事务。 •皇后少仆,掌皇后车马。
编辑本段武将官制
太尉
太尉为最高武职,统领诸军,负责各级军官的任免与考核。太尉在战国时期的晋、赵等国也有设置,职掌相类。秦朝的太尉职务与汉朝的太尉相当,但不列于三公,地位较低,与卿相若。
护军都尉
护军都尉,执掌军政,统领诸将。属官有中护军,领军史,掌禁军,参与武将的选补事务,遇将军率军出征时,则驻该军监督军政。
将军
秦朝仿周朝制度,设置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位上卿,率军镇守边郡。 另置上将军、将军,为临时职务,有大征伐时选武将出任,军还即撤任。推荐网络文库

『柒』 古代大司徒、大司空、司寇各是什么官职

1、大司徒

大司徒是西周时主管国家财赋收入机构地官系统的最高官职。其主要职务,《周礼·地官司徒上》:“以土均之法,辨五物九等,制天下之地征,以作民职,以令地贡,以敛财赋。”即总掌均平土地;区别各地物产,划分土地等级,制定赋税的征收与管理。

司徒由《周礼》地方官司徒演变而来。汉朝置尚书郎4人,其一人主财帛委输。西汉末至东汉初,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

三国时期: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魏文帝时,置度支尚书寺,专掌军国支计。隋唐时期置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正一品。宋、元、明、清沿而未改。

2、大司空

"司空"这个官职,是从尧帝以来就设有的,但历代的职务有所不同。如尧、舜、禹时代的司空,主管治理水土;西周时代的司空,主管建筑工程,制造车服器械,监督手工业奴隶,为六卿之一;汉绥和元年(前8年)由御史大夫改置,为三公之一。

后去"大"字,称司空,主管囚徒。 建平二年(前5年)复旧称。元寿二年(前1年)仍改称大司空。东汉建武二十七年(51)'发放改称司空。《周礼》冬官之篇佚,北周依《周礼》制六官,据儒者相传之说,以大司空为冬官府之长,以卿任其职。明、清习惯上常称工部尚书为大司空。

清代的“大司空”一职说的是工部尚书,品级为从一品。

古代官职大词典中:

【大司空卿】官名。北周仿《周礼》置一人,掌营城郭都邑,立社稷宗庙,造宫宅器械,监百工,职似后世工部尚书。正七命,统领冬官府。下有小司空上大夫、冬官府都上士等。

3.司寇

司寇是中国古代司法官吏名称。商即有之,为最高司法官;周有大司寇、小司寇之分。《周礼·秋官》:“大司寇掌建邦三典,以佐王刑邦国诘四方”,小司寇“以五刑听万民之狱讼”。秦汉以廷尉代之。后世以大司寇为刑部尚书别称,侍郎则称少司寇。

(7)周朝司法官扩展阅读

清代官员好用古称,因而又称吏部尚书为太宰,侍郎为少宰;户部尚书为大司农、大司徒、计相,侍郎为少司农、少司徒;礼部尚书为大宗伯,侍郎为少宗伯;刑部尚书为大司寇,侍郎为少司寇;兵部尚书为大司马,侍郎为少司马;工部尚书为大司空,侍郎为少司空。

『捌』 谁知道皇宫里的官职(全的)

你说的是那个朝代啊?
先从最开始的秦皇朝说吧!
秦国的政制在战国时期已经基本形成,灭六国之后,秦朝建立了以皇帝为首的高度集中的秦朝官制,这些体系与之前的秦国制度有所不同,也为后世的汉魏等朝延袭,其监察官制度与九卿制度甚至延续到中国的最后一个朝代清朝。
秦朝政权机构的构成:

最高权利者为皇帝,皇帝下设三公(即:太尉,丞相,御史大夫)。
丞相下设中尉,九卿(即:卫尉,郎中令,太仆,廷尉,典客,奉常,宗正,少府,治粟内史)并管理下属各郡。
郡设郡尉,郡守,监御史。
郡守管理下属各县,县设县尉,县令。
县令管理下属各乡,乡下设游徼,三老,啬夫(管理大乡),有秩(管理小乡)。
三老管理下属各亭,亭设亭长。亭长管理下属各里,里设里长。
中央官制
秦朝中央官制的最大特征是皇权的至高无上。强大的君权以及对旧公族的特权的不断削弱,也是秦国最后取代在文化上优越的其他各国而统一中国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秦王嬴政称始皇帝后,建立了由丞相、御史大夫、国尉、九卿等组成的中央政府,辅佐皇帝管理全国军政事务。

丞相
丞相是最高的行政官,上承皇帝诏命,下统百官,总揽政务。(《汉书·百官公卿表》:“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国丞相之设始于秦武王二年,是年设左、右丞相,秦昭王三十二年,改相国,秦王嬴政未亲政时,以吕不韦为相邦,并置丞相昌平君,期间或左右二相并置、或设独相、或称相国。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定制置丞相一人,以李斯为之,秦二世诛李斯后,以赵高为相,因其为阉人而称中丞相。秦制,出任丞相的人均受封侯爵。

御史大夫
秦创置御史大夫,掌监察百官,为副丞相。(《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通典·职官典二》:“秦无司空,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与战国时列国普遍设置的负责记录与档案管理的御史不同,秦国的御史专掌纠察百官,是中国古代专门监察官制度的发端。

御史大夫属官有两丞,一为御史丞,为大夫之副;一为御史中丞。其中御史中丞因为统领侍御史和诸郡监御史,可以命令御史按章纠弹百官,权力尤重。....

九卿
九卿仰丞相政令,分掌国事。九卿之属有负责皇室事务的如奉常,有负责国家政务的如廷尉。

奉常
奉常,掌宗庙祭祀礼仪(《通典·职官七》:“奉常,周为春官宗伯,掌邦礼,秦改奉常。”),银印青绶、秩中二千石(九卿皆同)。属官有负责宫廷音乐的太乐;负责太庙祭祀事务的太祝;负责皇帝饮食以及祭祀用食物供奉的太宰(与周朝的太宰不同);负责管理巫医的太医;负责观察天时星象、兼皇家史官的太史;负责应皇帝诏命进行卜筮太卜。

郎中令
郎中令,掌殿中议论、宾赞、受奏事、宫廷宿卫之事(《秦会要》:及主诸郎之在殿中侍卫,故曰郎中令)。郎中令的属官有负责议论的大夫;负责宾客迎送、接受群臣奏事的谒者;供奉宫廷、等待受职的诸郎;以及期门、羽林等禁卫军。

大夫
大夫,为专门的谏议官,无定员,有谏议大夫、太中大夫、中大夫、谏大夫等各类官称(《齐职仪》:秦置谏议大夫,掌议论,无常员,多至数十人,属郎中令)


郎,为待选之官,有评议国事的议郎、有陪侍皇帝车驾的中郎、侍郎等,无定员,除授常达千人之多。案《汉书·百官公卿表》,议郎,中郎秩比六百石,侍郎秩比四百石,郎中秩比三百石。中郎分统于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郎中分统于车郎中将、户郎中将、骑郎中将。郎一般取自公卿等官僚子弟,一方面作为皇帝的扈从,一方面学习政务,是秦汉之际出仕的重要途径。

谒者
谒者,掌殿廷朝会礼仪、接受臣民章奏。置七十人,秩六百石。秦朝的谒者也常常作为朝廷的专使出外处理临时公事。

仆射
仆射,原为战车上的射手。秦朝则侍中、尚书、谒者、博士等官署皆置,为本署副长官,长官为令。《太平御览》卷二百零一:“秦汉之世,委政公卿,尚书之职,掌封奏,令赞文书,仆射主开闭,令不在,则仆射奏下其事。”

卫尉
卫尉,掌皇宫诸门屯兵。属官一公车司马令,凡吏民上书、四方贡献、朝廷征召等,按法律要使用公家的车马,公车司马令即掌其事;属官二卫士令,统领诸宫门卫兵。

太仆
太仆,本周朝官职,秦朝沿置,掌皇家车马。赵高出任郎中令之前任此职。

廷尉
廷尉,最高司法官。属官有廷尉丞。廷尉署有狱,称廷尉狱,大臣有罪则下廷尉狱。

典客
典客,掌诸侯与少数民族部族首领朝觐事务、接待诸郡县上计吏。属官有行人,备临时差遣远方。

宗正
宗正,又称宗令,掌皇族亲属及登记宗室谱牒。皇族宗室有罪,则绝其属籍。属官有宗正丞。

治粟内史
治粟内史,掌诸谷物、金玉之贮,相当于国库司库。属官有太仓令、太仓丞,掌国库中粮食的贮存;有平准令、平准丞,掌京师及诸郡物价。(《通典·职官八》)

少府
少府,掌皇帝私产,照料皇帝日常生活起居。属官有:

御府令、御府丞,掌皇帝服饰织造与保管;
尚冠令、尚冠丞,掌皇帝各种礼服所需的皇冠;
尚衣令、尚衣丞,掌服侍皇帝更衣;
尚食令、尚食丞,掌服侍皇帝饮食;
尚沐令、尚沐丞,掌皇帝洗浴;
尚席令、尚席丞,掌皇帝就寝用具;
尚书令、尚书丞、尚书仆射,掌宫中文书发启、呈送皇帝;
太官令、太官丞,掌烹调皇帝饮食;主御膳食;
宦者令,掌宫中诸宦官;
中书谒者令、中书谒者丞,掌内宫导引、接待、典仪等,以宦官充;
太医令、太医丞,掌皇帝与后宫医药;
都水长、都水丞,掌诸郡县水利事务,在各重要水系都派驻官署;
乐府令、乐府丞,掌宫廷音乐的排练、演奏、整理,以及音乐艺人的管理;
永巷令,掌后宫宦官、宫女的生活,以及宫人犯罪的惩处。
少府的这些属官中,尚书、中书谒者两个官署对后世各个朝代的政制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其余诸“尚”后转为女官。

警卫、侍从与宫官
中尉
中尉,掌京师治安、兼管消防,是京城的卫戍长官。中尉署有丞、左右中侯、千牛等官佐。属官有武库令、武库丞,掌军器制造、贮存;有静室令,皇帝出巡时负责担任清道夫。

将作少府
将作少府,掌皇宫等公共建筑事务,本署有两丞,左右中侯。属官有石室令、东园主章令、主章长、左校令、右校令、前校令、后校令、中校令。石室掌建筑石料、东园主章令掌木匠、主章长掌伐大木、五校掌营建。五校所属多为刑徒。

典属国
典属国,专掌召抚西南诸夷。

主爵中尉
主爵中尉,掌诸侯以下诸爵的封赠及宾客祭祀飨食等事务。

中常侍
中常侍,侍从皇帝左右,备皇帝顾问,可以经常出入皇宫禁地,汉朝为宦官职务。

给事中
给事中,职掌同中常侍,位次之。

詹事
詹事,太子卿,掌太子家,统领太子宫臣,秩二千石,詹事丞副之。属官有:

太子家令,掌太子家刑罚、饮食、仓储、奴婢等事;
太子率更令,掌漏刻、礼乐等;
卫率,掌太子侍卫;
中庶子,侍从太子;
太子舍人,掌太子文书;
太子洗马,太子出,则洗马为前驱;
少庶子,掌太子诸庶务;
太子仆,掌太子家车马。
秦朝虽然详细设置了太子宫官,但确未正式册立过太子。

皇后诸卿
将行,掌皇后礼仪。

皇后卫尉,掌皇后卫队。

皇后少府,掌皇后私人事务。

皇后少仆,掌皇后车马。

武将官制
国尉
国尉为最高武职,统领诸军,负责各级军官的任免与考核。国尉在战国时期的晋、赵等国也有设置,职掌相类。秦朝的国尉职务与汉朝的太尉相当,但不列于三公,地位较低,与卿相若。

护军都尉
护军都尉,执掌军政,统领诸将。属官有中护军,领军史,掌禁军,参预武将的选补事务,遇将军率军出征时,则驻该军监督军政。

将军
秦朝仿周朝制度,设置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位上卿,率军镇守边郡。

另置上将军、将军,为临时职务,有大征伐时选武将出任,军还即撤任。

地方官制
战国时期诸侯国普遍施行郡县制度,秦国设县始自秦孝公十二年商鞅变法。秦始皇二十六年,正式划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来陆续增设至四十余郡。

咸阳是国都所在地,不设郡守而由朝廷直辖,其长官为内史(《汉书·百官公卿表》:内史,周官,秦因之,掌治京师),位同九卿,得参预朝政。内史属官有:

都水长、都水丞,掌水利;
铁官长、铁官丞,掌冶金、制造农器;
廪牺令、廪牺丞,掌粮食仓库和牧养祭祀用牲畜。
郡制
郡作为一级行政地方,军民兼治。郡设郡守、监御史、郡尉三个互不隶属的主要官员。

郡守
郡守,郡的长官,边地多为武将,内地多以郎官出任,银印青绶、秩二千石。秦朝的郡守权力非常大,除了由朝廷直接任免的县令县长、负责监察郡治的监御史、负责统领驻军与管理治安的郡尉三者外,郡的其他官员均由郡守自行任免。

监御史
监御史,隶属御史中丞,负责监察郡守与其他官员。

郡尉
郡尉,掌郡驻军,主管治安、侦缉盗贼,银印青绶、秩比二千石。郡尉直辖于朝廷,与郡守相抗礼。郡尉属官有丞,内地诸郡设丞一人、大郡则设两人。边塞诸郡则每百里置都尉一人,都尉辖士史、尉史各二,掌边塞卫戍;关隘之处置关都尉,均隶属本郡郡尉。

郡丞
郡丞,郡的次官,辅佐郡守综理郡政,铜印黑绶、秩六百石。郡守缺位或不能理事时,郡丞代行郡守职务。属官有卒史、主簿、牧师令等。边塞诸郡另置长史,管理兵马军政,与郡丞同秩。

县制
县为秦朝最低一级行政地方,秦朝的正式官职也仅仅设在县一级。

县令、县长
秦朝按县的人口多寡,万人以上的县置县令、以下的县置县长。县令铜印黑绶、秩千石至六百石,县长铜印黄绶、秩六百石至五百石。县令与县长都是县的行政长官。

县丞
县丞为县的次官,职比郡丞,铜印黄绶、秩四百石。

县尉
县尉掌治安、捕盗之事,职比郡丞、唯不掌兵,秩同县丞。

功曹
功曹,掌县吏的考绩等第升降。

令史
令史,管理文书档案。

狱掾
狱掾,县狱的典狱长。

文无害
文无害,所谓公平吏,掌巡查监狱,复查案卷,以防止冤狱。

厩驺
厩驺,掌一县车马之政。

仓吏
仓吏,县库的长官。

治狱吏
狱吏,县狱的狱卒。

乡亭
县以下置乡,乡以下置亭,亭以下置里。这些都是以宗族为核心的人民自治组织。

三老
三老,一乡德高望重者充任,掌教化,有所谓孝悌仁义之家可以申报郡县予以表彰,并可以推荐优良子弟出任郡县吏。

有秩,啬夫
人口达五千人的乡,由郡指派一人为有秩;不足五千人的乡,由县指派一人为啬夫。两者职责相同,都是调解邻里纠纷、帮助政府收取赋税、安排徭役。

游徼
游徼,为徭役的一种,掌巡察地方、缉捕盗贼。

亭长
亭长,吏职,也是徭役的一种,汉高祖在秦朝曾任此职。掌同啬夫。亭长之属为亭父、求盗两卒,前者负责本亭保洁、后者负责追逐盗贼。

热点内容
风跃法学 发布:2025-04-29 10:27:44 浏览:55
广州市政府法律咨询专家库管理办法的通知 发布:2025-04-29 10:20:37 浏览:914
政府制定价格成本监审条例 发布:2025-04-29 10:20:30 浏览:816
区域法治论坛 发布:2025-04-29 10:13:49 浏览:366
董少谋民法 发布:2025-04-29 10:13:45 浏览:744
经济法讲的是什么 发布:2025-04-29 10:11:44 浏览:971
法院定卷机 发布:2025-04-29 10:00:38 浏览:849
诉讼法与非诉讼程序法和经济法的关系 发布:2025-04-29 09:56:17 浏览:825
刑法修正2015 发布:2025-04-29 09:48:51 浏览:680
六合律师 发布:2025-04-29 09:46:29 浏览: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