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法官 » 司法改革法官辞职

司法改革法官辞职

发布时间: 2022-04-11 21:47:39

1. 脑筋急转弯

国名:安哥拉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Angola)
独立日:11月11日(1975年)
国庆日:11月11日(1975年)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旗地由红、黑两个平行长方形构成。旗面中间是相互交叉的金色弧形齿轮和砍刀。在弧形齿轮和砍刀之间有一颗金色五角星。黑色是对非洲大陆的颂扬;红色表示同殖民者进行斗争的先烈的鲜血。五角星表示国际主义和进步事业,五个角象征团结、自由、正义、民主与进步。齿轮和砍刀象征着工农劳动者和军队的团结,并表示对早年起来进行武装斗争的农民和战士的纪念。
国徽:呈圆形。圆面为浅蓝色,圆周由齿轮和安哥拉的主要农产品玉米、棉花、咖啡及绿枝图案组成。下方齿轮和绿枝连接处是一本打开的书,象征教育和文化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书之上为冉冉升起的太阳,象征这个年轻的国家;太阳光芒中交叉着锄头和砍刀,象征国际主义和人民永远向前;之上为一颗黄色五角星,寓意同国旗。底端的黄色绶带上用葡萄牙文写着“安哥拉共和国”。
国家政要:总统若泽·爱德华多·多斯桑托斯(Jose Eardo Dos Santos),1979年9月起任总统。
自然地理:位于非洲西南部,北邻刚果共和国和刚果民主共和国,东接赞比亚,南连纳米比亚,西濒大西洋,海岸线全长1650公里。面积124.67万平方公里。全国大部是海拔1000米以上高原,地势东高西低,大西洋沿岸为平原区。中西部的莫科山海拔2620米,为全国最高点。主要河流有库邦戈河、宽扎河、库内内河和宽多河。北部的刚果河(扎伊尔河是安与刚果金(原扎伊尔)之间的界河。全国大部分地区属热带草原气候,南部属亚热带气候。安哥拉虽靠近赤道,但由于地势高耸,又有大西洋寒流的影响,使得其最高气温不超过摄氏28度,年平均气温摄氏22度,有“春天国度”的美称。
人口:约1400多万 。主要由奥温本杜、姆本杜、巴刚果、隆达等30多个部族组成。官方语言为葡萄牙语,各主要部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49%的居民信奉罗马天主教、13%的人信奉基督教新教。其他大部分居民信奉原始宗教。
首都: 罗安达 (Luanda),人口约400万(2004年)。
简史:中世纪时期,安哥拉分属刚果、恩东戈、马塔姆巴和隆达四个王国。1482年葡萄牙殖民船队首次抵达安哥拉,1560年侵入恩东戈王国,1576年建立罗安达城。在1884—1885年的柏林会议上,安哥拉被划为葡萄牙殖民地。1922年葡占领安哥拉全境。1951年葡将安改为“海外省”,派总督进行统治。 50年代中期以后,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简称“安人运”)、安哥拉人民解放阵线(简称“安解阵”)和争取安哥拉彻底独立全国联盟(简称“安盟”)先后成立。1961年2月4日“安人运”开始进行武装斗争。1975年1月15日,上述三个组织同葡政府达成关于安哥拉独立的《阿沃尔协议》。1月31日安三个组织同葡当局组成过渡政府。不久,“安人运”、“安解阵”、“安盟”之间发生武装冲突,8月过渡政府解体。葡当局于1975年11月10日宣布“把权力交给安哥拉人民”。11月11日,“安人运”宣布成立安哥拉人民共和国,阿戈斯蒂纽·内图任总统。1976年“安人运”击溃“安解阵”部队,并将“安盟”部队逐出城市。1992年8月,安议会决定将国名改为安哥拉共和国。
政治:现行宪法于1975年11月11日颁布,1978年1月、1980年8月、1991年3月和1992年8月四次修改。 宪法规定,实行多党制。共和国总统经选举产生,任期五年,可连任。总统兼任政府首脑和武装部队总司令。总统有权公布或废除法律,宣布战争或和平状态,任免政府部长、军队高级将领、省长、总检察长、最高法院法官等。宪法还规定,安哥拉既不参加任何国际军事组织,也不允许外国在本国领土上建立军事基地。安哥拉国民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构,议会同政府的权力分开。法院和法官有权独立行使审判权。1992年8月,议会决定将国名由“安哥拉人民共和国”改为“安哥拉共和国”;“人民议会”改为“国民议会”;各级法院均删去“人民”字样。
经济:安哥拉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石油、天然气、钻石、铁、铜、黄金、石英、大理石等。石油工业是安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004年石油日产量为120万桶。钻石等矿产在安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2004年钻石产值约8亿美元。安森林面积达5300万公顷(覆盖率约40%),出产乌木、非洲白檀木、紫檀木等名贵木材。安哥拉土地肥沃,河流密布,具有发展农业的巨大潜力。主要经济作物有咖啡、甘蔗、棉花、剑麻、花生等,主要农作物有玉米、木薯、水稻、小麦、豆类等。安哥拉的渔业资源也很丰富,每年渔业产品出口创汇达数千万美元。

国名:布隆迪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Burundi)
独立日:7月1日(1962年)
国庆日:7月1日(1962年)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两道交叉的白色宽条将旗面分成四个三角形,上下两个相等,为红色;左右两个相等,为绿色。旗面中央是白色圆地,内有三颗带绿边的红色六角星,呈品字形排列。红色象征为争取自由而斗争牺牲者的鲜血,绿色象征所期望的进步事业,白色代表和平存在于人类中间。三颗星象征“团结、劳动、进步”,同时也代表布隆迪三个部族——胡图族、图西族、特瓦族,及其团结。
国徽:为盾徽。红色盾面中绘有一个金色的狮子头,盾徽背后交叉竖着三支矛,下面的白色绶带上用法文写着“团结、劳动、进步”。
国家政要:总统皮埃尔·恩库伦齐扎 (Pierre Nkurunziza),2005年8月19日当选,26日宣誓就职。
自然地理:面积2.78万平方公里。位于非洲中东部赤道南侧。北与卢旺达接壤,东、南与坦桑尼亚交界,西与刚果(金)为邻,西南濒坦噶尼喀湖。境内多高原和山地,大部由东非大裂谷东侧高原构成,全国平均海拔1600米,有“山国”之称。西部刚果尼罗山脉贯穿南北,形成中央高原,海拔大多在2000米以上,为尼罗河和刚果河(扎伊尔河)的分水岭;裂谷带地势比较平缓。境内河网稠密,较大的河流有鲁齐齐河和和马拉加拉西河,鲁武武河是尼罗河的源头。坦噶尼喀湖低地、西部河谷及东部均为热带草原气候;中西部属热带山地气候。
人口:734万(2004年),由胡图(85%)、图西(13%)和特瓦(2%)三个部族组成。基隆迪语和法语为官方语言。居民中57%信奉天主教,10%信奉基督教新教,其余信奉原始宗教和伊斯兰教。
首都:布琼布拉 (Bujumbura),人口40万(2000年)。年平均气温在摄氏22至26℃左右。
简史:16世纪时建立了封建王国。1890年沦为“德属东非保护地”。1916年被比利时军队占领。1922年成为比利时的委任统治地。1946年12月联合国大会将布隆迪交比利时托管。1962年6月27日第16届联大通过关于布隆迪独立的决议,7月1日布宣布独立,实行君主立宪,称布隆迪王国。1966年11月28日,米孔贝罗首相发动政变,废黜恩塔尔五世,宣布成立布隆迪共和国,自任总统兼总理。1976年11月1日,以第一副总参谋长巴加扎上校为首的一批军官推翻了米孔贝罗政权,宣布成立第二共和国,巴加扎出任最高革命委员会主席、共和国总统。1984年8月布举行全民选举,巴当选为总统。1987年9月布约亚少校发动政变,推翻巴加扎政权,组成救国军事委员会,布约亚任军委会主席、共和国总统。宣布中止宪法。1988年8月北部地区发生流血骚乱,致使5000余人丧生,4万多人逃往邻国卢旺达。骚乱平息后,布约亚总统宣布成立“民族团结协商委员会”,并于同年10月19日改组政府,增设总理。1990年5月,政府公布“民族团结宪章草案”,12月,布民族统一进步党召开特别代表大会,通过了“民族团结宪法草案”,组成了由图西和胡图两个部族各占一半的新中央委员会,以取代原最高权力机构—救国军事委员会。1992年3月13日颁布实施布独立以来的第三部宪法。宪法规定,布实行多党制和三权分立。总统以单名两轮制普选产生,任期五年,可连任一次。总理由总统任命,对总统和议会负责。 布隆迪各派权力分享谈判取得进展

国名:贝宁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Benin,La République Bénin)
独立日:8月1日(1960年)
国旗: 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约为3∶2。旗面左侧为一绿色竖长方形,右侧为上黄下红两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绿色象征繁荣,黄色代表土地,红色代表太阳。绿、黄、红三色也是泛非颜色。
国徽: 中心图案为盾徽。盾面上有四组图案:左上角为古老的城堡,右上角为十字勋章,左下角为棕榈树,右下角为航行的船队。盾徽两侧各有一只金豹;上端为两只羊角,装着颗粒饱满的玉米,象征丰裕;下端的绶带上用法文写着“友爱、正义、勤劳”。
国家政要:总统托马·博尼·亚伊(Thomas Boni Yayi),2006年4月宣誓就职。
自然地理:面积11.2万多平方公里。位于西非中南部,东邻尼日利亚,西北、东北与布基纳法索、尼日尔交界,西与多哥接壤,南濒大西洋。海岸线长125公里。全境南北狭长,南窄北宽。南部沿海为宽约100公里的平原。中部为海拔200-400米波状起伏的高原。西北部的阿塔科拉山海拔641米,为全国最高点。韦梅河是全国最大河流。沿海平原为热带雨林气候,中部和北部为热带草原气候,高温多雨。
人口:660万(2002年)。共60多个部族。主要是芳、约鲁巴、阿贾、巴利巴、颇尔和松巴等族。官方语言为法语。全国使用较广的语言有芳语、约鲁巴语和巴利巴语。居民中65%信奉传统宗教,15%信奉伊斯兰教,约20%信奉基督教。
首都:波多诺伏(Porto-Novo),国民议会所在地,人口30万。科托努(Cotonou),政府所在地,人口70万。
简史:1580年葡萄牙殖民者开始在沿海地区贩卖奴隶。17世纪初南部形成阿波美等王国。1670年法国入侵。1894年沦为法国殖民地。1960年8月1日独立,成立达荷美共和国。独立后政局动荡,先后发生5次军事政变,12次更换国家元首。1972年10月26日以陆军副参谋长克雷库少校为首的青年军官发动政变,推翻以阿奥马德贝为主席的三人总统委员会,成立军政府。克雷库自任总统和全国革命委员会主席。1975年11月30日国名改为贝宁人民共和国,1990年3月1日又改为贝宁共和国。 贝宁青铜文化:非洲艺术的奇葩
政治:1990年12月2日由公民投票通过了贝宁历史上第七部宪法。宪法规定,“建立一个法制和民主多元化的国家”,实行行政、立法和司法分离的原则和总统内阁制。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武装部队统帅,由直接普选产生,任期5年,可连选连任一次。议会称国民议会,最高立法机构,实行一院制,行使立法权并监督政府工作。议员由直接普选产生,任期4年,可连选连任,但不得兼任其他公职。
经济:联合国公布的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经济落后,工业基础薄弱,农业和转口贸易为国民经济两大支柱。资源贫乏。矿藏主要有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磷酸盐、大理石、黄金等。天然气储量910亿立方米。铁矿石储量约5.06亿吨。渔业资源丰富,海洋鱼类约有257种。森林面积30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26.6%。工业基础薄弱,设备陈旧,生产能力较低。主要有食品加工、纺织和建材业。有可耕地830万公顷,实际耕种面积不足17%。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粮食基本自给。主要粮食作物有木薯、山药、玉米、小米等;经济作物有棉花、腰果、棕榈、咖啡等。旅游业是贝宁新兴产业,政府对旅游业的投入不断加大。主要旅游景点有冈维埃水上村、维达古城、维达历史博物馆、阿波美古都、野生动物园、埃维埃旅游公园、海滩等。

国名:博茨瓦纳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Botswana)
独立日:9月30日(1966年)
国庆日:9月30日(1966年)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旗面中间横贯一道黑色宽条,上下为两个淡蓝色的横长方形,黑色与淡蓝色之间是两道白色细条。黑色代表博茨瓦纳人口中的绝大部分黑人;白色代表白人等人口中的少数部分;蓝色象征蓝天和水。国旗的寓意是在非洲的蓝天下,黑人和白人团结、生活在一起。
国徽: 中间为盾徽。盾面上有三组图案:中部为淡蓝色、白色相间的波纹;下方的牛头象征该国传统的饲养业,表明国家的经济特点;上方有三个齿轮,象征农村地区与正在振兴的工业之间的合作。盾徽左侧是一根象牙;右侧是一株黍米,象征该国的农业。两只非洲斑马支扶着盾徽,象牙和斑马象征国家的动物群。斑马的花纹黑白相间、合为一体,象征黑人与白人之间的和睦。底端的绶带上用当地文写着“雨露”,表示人民希望风调雨顺。
国家政要:总统费斯图斯·莫哈埃(Festus Mogae) ,1998年4月1日就任,1999年10月大选获胜蝉联。2004年10月获得连任。
自然地理:面积58.173万平方公里。非洲南部内陆国家。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东接津巴布韦,西连纳米比亚,北邻赞比亚,南界南非。地处南非高原中部的卡拉哈里沙漠,西北部为奥卡万戈三角州沼泽地,东南部和弗朗西斯敦周围是丘陵。大部地区属热带干旱草原气候,西部为沙漠、半沙漠气候。年均气温21℃。年均降水量400毫米。
人口: 164万(2005年)。绝大部分为班图语系的茨瓦纳人(占人口的90%)。全国有8个主要部族:恩瓦托、昆纳、恩瓦凯策、塔瓦纳、卡特拉、莱特、罗龙和特罗夸。恩瓦托族最大,约占人口的40%。欧洲人和亚洲人约1万人。官方语言为英语,通用语言为茨瓦纳语和英语。多数居民信奉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农村地区部分居民信奉传统宗教。
首都:哈博罗内(Gaborone),人口约18. 6万(2001年)。年均最高气温为28.3℃,年均最低气温为12.9℃,年均气温20.7℃。
行政区划:全国划分为10个行政区:西北、乔贝、中部、东北、杭济、卡拉哈迪、南部、东南、昆嫩、卡特伦。
简史:独立前称贝专纳。茨瓦纳人于公元13~14世纪由北方迁居于此。1885年沦为英国殖民地,称“贝专纳保护地”。1966年9月30日宣告独立,改名为博茨瓦纳共和国,仍留在英联邦内,由博茨瓦纳民主党执政,卡马任总统。1980年7月,卡马病逝,马西雷接任总统职务。1984年、1989年和1994年,民主党在议会选举中接连获胜,马西雷三次蝉连总统。1998年,马西雷主动辞去总统职务,4月1日,莫哈埃接任总统。
政治:宪法规定实行多党议会制,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兼武装部队总司令,总统由国民议会选举产生,任期五年,最多连任两次;总统死亡或辞职时,副总统自动接任总统职务。总统和国民议会组成国会,行使立法权;国民议会通过的决议、法案须经总统批准才能生效;总统有权召集或解散国民议会。酋长院是议会的咨询机构,由15名成员组成,8个主要部族的8名酋长是当然成员,任职终身;这8名酋长再从宪法指定的4个市区的副酋长和行使副酋长职务的人中选出4名“选举成员”,任期5年;最后再由这12人从选民中选出3名“特选成员”,任期5年。酋长院的职责范围和权力仅限于传统的、有关非洲组织的一些特定事务,比如习惯法、非洲法院、领导职务、部族财产、部落首领的任免、宪法修正案等。每年议会开幕前,酋长院先召开例会,向议会提出动议和议案,但不具有任何约束力。酋长院在必要时可要求有关部长到酋长院说明情况,部长也可到酋长院征询意见。酋长院主席和副主席由成员选举产生。实行总统内阁制。
经济:博是非洲经济发展较快,经济状况较好的国家之一。以钻石业、养牛业和新兴的制造业为支柱产业。矿产资源丰富。主要矿藏为钻石,其次为铜镍、煤、苏打灰、铂、金、锰等。石油勘探正在进行之中。钻石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前列。已探明的铜镍矿蕴藏量为4600万吨,煤蕴藏量170亿吨。从七十年代中期,采矿业取代畜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钻石生产国之一。钻石基本出口,是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现有三大钻石矿:吉瓦嫩、奥拉帕和莱特拉卡内。传统轻工业以畜产品加工为主,其次是饮料、金属加工和纺织等。近年来,汽车装配业发展很快,一度成为第二大创汇行业。农业较落后,80%以上的粮食依靠进口。可耕地占全国面积的15%,种植面积为可耕地的5%。主要农作物为高粱、玉米、小米和谷类。畜牧业以养牛为主,产值约占农牧业总产值的80%,是博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博是非洲最大的畜产品加工中心之一,有现代化的大型屠宰厂和肉类加工厂。博是非洲主要旅游国,数量众多的野生动物是主要旅游资源。政府把全国38%的国土划为野生动物保护区,设立了3个国家公园,5个野生动物保护区。奥卡万戈内陆三角洲和乔贝国家公园为主要旅游点。主要出口钻石、汽车及零配件、铜镍矿、牛肉、纺织品和苏打灰制品等;进口汽车及交通设备、机械及电子产品、食品及饮料、金属、化工和橡胶制品、燃料和烟草等。

国名: 科特迪瓦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Cote d'ivoire, La Republique de Cote d'Ivoire)
独立日:8月7日(1960年)
国庆日:12月7日(1974年)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旗面由三个平行相等的竖长方形构成,从左至右依次为橙、白、绿三色。橙色代表热带大草原,白色象征南、北方的团结,绿色代表南部地区的原始森林。橙、白、绿三色还分别解释为:民族爱国精神、和平与纯洁、对未来的希望。

国徽: 中心图案为盾徽。绿色的盾面上有一只非洲大象头,象牙是该国的象征,科特迪瓦意为“象牙海岸”。盾徽上面是太阳图案,两旁各有一棵油棕树——该国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下端的绶带上写着“科特迪瓦共和国”。
国家政要:总统洛朗·巴博(Laurent Gbagbo) ,2000年10月26日就职。
自然地理:面积32万多平方公里。位于非洲西部,西与利比里亚和几内亚交界,北同马里和布基纳法索为邻,东与加纳相连,南濒几内亚湾,海岸线长约550公里。地势由西北略向东南倾斜。西北部为海拔500-1000米的芒达山和丘里山地,北部为海拔200-500米的低高原,东南部为海拔50米以下的沿海泻湖平原。全境最高峰宁巴山(科几边境)海拔1752米。主要河流有邦达马河、科莫埃河、萨桑德拉河和卡瓦利河。属热带气候。北纬7°以南为热带雨林气候,北纬7°以北为热带草原气候。
人口: 1810万(2005年)。全国有69个民族,主要分4大族系:
阿肯族系(约占42%)、曼迪族系(约占27%)、克鲁族系(约占15%)和沃尔特族系(约占16%)。各部族均有自己的语言,全国大部分地区通用迪乌拉语(无文字)。官方语言为法语。全国人口的40%信奉伊斯兰教,27.5%信奉天主教,其余信奉拜物教。
首都:政治首都,亚穆苏克罗 (Yamoussoukro),人口15万(1998年),位于阿比让以北220公里,是独立后首任总统费利克斯·乌费埃—博瓦尼的家乡;经济首都,阿比让(Abidjan) ,人口300万(1998年)。1983年3月12日,科决定将首都迁往亚穆苏克罗,但政府机构及外交使团至今仍留在阿比让。
行政区划:全国划为56个省、197个市和198个县。1991年6月,科政府将全境划为10个行政管辖区,各辖区下辖几个省,驻管辖区首府的省长负责该区协调工作,但不算一级行政机构。1996年7月改为12个管辖区,1997年1月调为16个,2000年增至19个。

简史:科特迪瓦1986年以前曾译象牙海岸。西方殖民者入侵前,境内曾建立过一些小王国,如宫格王国、印德尼埃王国、阿西尼王国等。公元11世纪,塞努弗人在北部建立的宫格城为当时非洲南北贸易中心之一。13-15世纪科北部曾隶属于马里帝国。15世纪后半叶,葡、荷、法殖民者相继入侵。掠夺象牙和奴隶,沿海一带形成著名的象牙市场。
1475年葡殖民者命名该地为科特迪瓦(意为象牙海岸)。1842年沦为法国保护地。1893年10月法国政府通过法令,确定科为法国的自治殖民地。1895年科被划入法属西非。1946年被划为法国的海外领地。1957年成为“半自治共和国”。1958年12月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的“自治共和国”。1960年8月7日宣告独立,但仍留在“法兰西共同体”内。1961年4月脱离“法兰西共同体”。独立后,首任总统乌弗埃-博瓦尼曾7次蝉联,直至1993年12月7日逝世。科特迪瓦政治危机始末
政治:2000年7月经全民公决通过的新宪法规定,科实行共和国总统制,总统为武装部队最高统帅,享有最高行政权力,其次为国民议会、宪法委员会、经济和社会理事会。新宪法对总统候选人资格亦作出明确规定,要求其父母都必须是科特迪瓦人。国民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每届任期5年。
经济:独立后实行以“自由资本主义”和“科特迪瓦化”为中心内容的自由经济体制。六、七十年代经济发展迅速,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创造了“经济奇迹”。198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101. 9亿美元,为1960年独立时的22倍。进入八十年代以来,由于西方经济危机的影响,特别是出口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出口收入锐减,经济状况恶化。为克服经济困难,1990-1993年实施“稳定和振兴经济计划”,削减行政开支、改革税制、推行私有化。1994年初,利用非洲法郎贬值有利于出口的机遇,继续执行“稳定和振兴经济计划”,大力增加出口,经济开始呈现复苏。1995年经济形势继续好转,1996至1998年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三年增长7%左右。主要矿藏有钻石、黄金、锰、镍、铀、铁和石油。已探明的石油储量约12亿吨,天然气储量156亿立方米,铁矿30亿吨,铝矾土12亿吨,镍4. 4亿吨,锰3500万吨。森林面积250万公顷。工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1%。食品加工业是主要工业部门,占工业营业总额的35%~40%,其次是棉纺织业,还有炼油、化工、建材和木材加工工业。近年来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增长较快。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0%。农产品出口占出口总收入的66%。可耕地面积802万公顷,全国80%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经济作物占重要地位,可可和咖啡是两大主要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占全国可耕地面积的60%。
A可可生产和出口居世界第一位,出口收入占国家出口总额的45%。咖啡生产现居世界第四位、非洲第一位。籽棉产量居非洲第三位,棕榈产量居非洲第一、世界第三。粮食不能自给,主要有玉米、小米、高粱、稻米、木薯、山药等。1994年起,热带水果出口量亦有所增加,主要有香蕉、菠萝、木瓜等。森林资源丰富,木材曾是第三大出口产品。畜牧业不发达。禽蛋基本自给,肉类一半靠进口。渔业产值占农业生产总值的7%。重视发展旅游业和开发旅游资源。外贸连年顺差,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主要出口可可、原油、咖啡、木材、金枪鱼、棕榈油、棉花、橡胶等,进口机械设备、交通工具、化学制品、石油制品、建筑材料、电器、食品等。主要贸易伙伴是法国,其次为荷兰、意大利、尼日利亚、美国、德国、马里、比利时和卢森堡等。进出口贸易的98%以上通过海运。阿比让港是西非最大的天然良港和黑非洲最大的集装箱码头,也是布基纳法索、马里等西非内陆国家的主要出海口和进出口货物的集散地。港口设备较完善。圣佩德罗港是第二大港口。

国名:刚果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Congo),简称刚果(布)
独立日:8月15日(1960年)
国庆日:8月13日(1963年)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旗面由绿、黄、红三色构成,左上方为绿色,右下方为红色,一条黄色宽带从左下角斜贯至右上角。绿色象征森林资源及对未来的希望,黄色代表诚实、宽容和自尊,红色代表热情。
国徽:为一年轻黑人女子图案,铭牌上用法文写着“团结、劳动、进步”。

国家政要:总统德尼·萨苏-恩格索 (Denis Sassou-Nguesso) ,1979年、1984年、1989年、1997年、2002年几次当选总统。

自然地理:面积34.2万平方公里。位于非洲中西部,东、南邻刚果(金)、安哥拉,北接中非、喀麦隆,西连加蓬,西南临大西洋,海岸线长150多公里。东北部为海拔300米的平原,是刚果盆地的一部分;南部和西北部是高原,高度在500-1000米之间;西南部是沿海低地;高原同沿海低地之间为马永贝山地。刚果河(扎伊尔河)及其支流乌班吉河的部分地段是同刚果金的界河。境内刚果河支流有桑加河、利夸拉河等,库依路河单独入海。南部属热带草原气候,中部、北部为热带雨林气候,气温高,湿度大。
人口:386万(2004年)。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全国有大小民族56个。最大的民族是南方的刚果族,约占总人口的45%;北方的姆博希族占16%;中部太凯族占20%;北方原始森林里还生活着少数俾格米人。官方语言为法语。民族语言南方为刚果语、莫努库图巴语,北方为林加拉语。全国居民中一半以上信奉原始宗教,26%信奉天主教,10%信奉基督教,3%信奉伊斯兰教。
首都:布拉柴维尔(Brazzaville),人口95万(1996年)。
行政区划:全国共划分10个省,6个直辖市,83个县。
简史:13世纪末14世纪初,班图人在刚果河下游建立了刚果王国。15世纪起,葡、英、法殖民者相继侵入。1884年帝国主义瓜分非洲的柏林会议将刚果河以东地区划为比属殖民地,即今扎伊尔,以西地区划为法属殖民地,即现在的刚果。1910年,法国占领了刚果。

2. 美国历史上有哪几位总统曾遭到弹劾

一共有3任总统遭到弹劾,分别是安德鲁·杰克逊 理查森·尼克松 和比尔克林顿
一、约翰逊案
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启动总统弹劾程序的是第20届(第17任)总统安德鲁·约翰逊(1865年至1869年).约翰逊任国会参议员期间,美国爆发了南北战争.1860年底以后,南卡罗来纳等南方几个州相继脱离联邦,成立“南部同盟”.在南方议员纷纷退出联邦国会的时候,约翰逊却坚决留在国会,并在参议院中强烈谴责南部脱离联邦.故此,1864年由林肯提名为副总统,1865年在林肯遇刺后就任总统.就任总统后,倾向南方,主张允许南部各州只附带有限改革条件就可重新加入联邦,给予获得自由的奴隶以极少的公民权利,并对参加叛乱的种植园主予以大赦等等.国会中的共和党激进派为了制衡约翰逊,提出了三个法案:(1)《官吏任职法案》,规定总统不得任意罢免官员,除非得到参议院的同意;(2)《赦免法案》,剥夺了总统赦免叛乱分子的权力,这是针对约翰逊的《大赦宣言》而制定的;(3)军队指挥法案》,对总统指挥军队的权力作了限制.当时的副总统是激进派的韦德,如果约翰逊下台,则可由韦德继任总统.在1866年的国会选举中,激进派共和党人以压倒优势大获全胜,使共和党看到弹劾约翰逊的一线希望.1868年2月25日,美国众议院126票对47票通过“违反官吏任职法和阴谋策划反革命武装叛乱”等11项弹劾条款,向参议院提出要求弹劾约翰逊.同年3月,参议院在联邦最高法院首席法官萨蒙·蔡斯的主持下,对约翰逊弹劾案进行缺席审理,投票表决结果是以35对19票(美国当时为27州)一票之差没有得到定罪所需全部的2/3,约翰逊被宣告无罪.
二、尼克松案
第二位启动总统弹劾程序的是第46届和第47届(第37任)总统理查森·尼克松(1969年至1974年).启动弹劾程序的主要原因是“水门事件”.1972年总统竞选活动中,共和党派人潜入设在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总部,进行偷拍文件和安装窃听器等活动,当场被捕.事件发生后,因真相不明,没有因此影响尼克松的连选连任.随着调查的不断深入,证明尼克松不仅与此事有关,而且还参与了掩盖活动.在水门事件揭露后,司法部长理查德·克兰丁斯特辞职,尼克松提名埃利奥特·理查森任司法部长.参议院司法委员会要求理查森作出不干预为水门事件而任命的专门检察官阿奇博尔德·考克斯的决定和行动的承诺,作为批准其任命的条件.理查森作出了承诺,参议院批准对其的任命.考克斯下令从白宫调文献和录音磁带,遭到尼克松的拒绝.考克斯坚持,尼克松于是命令理查森解除考克斯的职务.理查森由于向参议院作出了承诺,只好辞职.尼克松于是提名威廉·萨克斯比为司法部长.在参议院司法委员会从萨克斯比那里同样的承诺后,参议院批准了其任命.新的特别检察官利昂·贾沃斯基同样下令调尼克松召开的有关水门事件会议的磁带,尼克松以贾沃斯基为其下属无权要求他交出录音磁带而拒绝.最高法院裁决:批准贾沃斯基的任命以前的协议,意味着尼克松已放弃了对贾沃斯基下命令的权力.尼克松被迫交出录音磁带.录音磁带表明,尼克松曾以“国家安全”为借口掩盖水门事件.1974年7月27日至30日,众议院司法委员会投票通过了弹劾尼克松的三条罪状,即阻挠司法工作、滥用总统职权和蔑视国会传调录音带的命令.大批共和党议员纷纷倒戈支持弹劾尼克松,民意测验也表明尼克松的声望一落千丈,8月9日尼克松在众议院全体会议表决前被迫宣布辞职,弹劾程序停止,由副总统福特继任总统.9月8日福特宣布赦免尼克松在其任期内,“所犯下的或可能犯下的或参与的所有不利于美国的罪行”,从而免除了普通法院对尼克松刑事案件的司法追诉.
三、克林顿案
自克林顿和白宫前实习生莱温斯基之间的“婚外情”暴光之后,特别是在独立检察官斯塔尔公布调查结果后,克林顿终于被迫承认与莱温斯基有过“不适当的关系”,并恳求国人谅解.但在众议院占多数席位的共和党启动了弹劾总统的程序.
众议院司法委员会由21名共和党议员和16名民主党议员组成,从1998年12月10日开始以党派为界线进行弹劾辩论,至12日通过了四项弹劾条款:第1条指控克林顿今夏就绯闻案向大陪审团作证时,蓄意提供虚假和误导的证词;第2条指控克林顿在琼斯民事诉讼案中向联邦法官提供了虚假和误导的证词;第3条指控克林顿妨碍司法,包括教唆莱温斯基向法庭作伪证以及串通他人隐蔽证据等;第4条指控克林顿引用行政特权抗衡独立检察官斯塔尔的调查,以及11月在答复众议院司法委员会主席海德提出的涉及绯闻案的81个问题时,作了虚假误导的陈述.
1998年12月19日,众议院就其司法委员会提出的对克林顿的4项弹劾条款,在辩论之后进行了表决.众议院共和党的议员为223人,民主党议员为211人,众议院以228对206票通过了上述第1项弹劾条款,以221对212票通过了第3项弹劾条款.另外两项指控被否决.这是在经过了整整130年之后,美国众议院全体会议再次通过弹劾现任总统的条款.
在众议院表决后,数十名民主党议员驱车前往白宫会晤克林顿,以表达他们对总统的安慰和支持.克林顿表示对自己私生活方面的不检点行为承担责任,并希望参议院能尽快找到一种合理的、两党一致的和相称的解决办法.与此同时,尽管众议院通过了两项弹劾动议,据多项民意测验表明,美国人对克林顿的工作满意度却达到了72%.克林顿坚称不会辞职,并自信地说:“我仍然会尽力为人民、两个政党及国家做到最好,6年来我一直如是,未来两年我会继续努力,直到任期届满为止.”
克林顿未来政治命运的走向有三种可能性:一是在参议院表决前宣布辞职;二是民主党和共和党在参议院审判前达成妥协,在参议院通过联合“公开申斥”决议解决危机;三是等待弹劾审判后的表决结果.克林顿基于居高不下的民意测验的支持率和党内的团结支持,已经排除了第一种可能性;经过选举后的新一届国会于1999年1月6日会期开始,新的参议院中共和党仅以55对45票比民主党多10个席位,民主党要达到弹劾克林顿所需的超过2/3即67票应当说是较为困难的.因此,第二种情况及经过表决认定克林顿无罪这两种可能性的概率最大.

3. 最高法是如何回应法院人员急剧流失的

据报道,针对网传法庭人员急剧流失等问题,最高人民法院政治部法官管理部部长陈海光7月3日在北京表示,全国法官的辞职数这几年是低位运行,法院队伍整体是稳定的。

专家分析表示,,随着司法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理念深入人心,未来法官队伍会继续保持持续稳定,会有更多优秀法律人才投身审判事业,选择到人民法院工作。

4. 我是司法警察不想干了可以辞职吗

当然可以辞职,直接向单位政治处提出就可以,然后填写提交手续材料,领导批下来就完啦。想不通司警为什么要辞职,司法改革,检察官法官员额制,对司警没有什么影响嘛,倒是一些检察官法官辞职的多

5. 监察人员辞职退休几年内不得从事

《监察法》第抄五十九条

监察机关涉密人员离岗离职后,应当遵守脱密期管理规定,严格履行保密义务,不得泄露相关秘密。监察人员辞职、退休三年内,不得从事与监察和司法工作相关联且可能发生利益冲突的职业。

本条是关于监察人员脱密期管理和从业限制的规定。规定本条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监察人员的保密管理和从业限制,防止发生失泄密问题,避免利益冲突。

(5)司法改革法官辞职扩展阅读

法律对行政机关公务员、法官、检察官辞职后都有从业限制规定。监察人员掌握监察权,不仅要对监察人员在职期间的行为加以严格约束,而且也要对监察人员辞职、退休后的行为作出一定的限制,避免监察人员在职期间利用手中权力为他人谋取利益换取辞职、退休后的回报,或在辞职、退休后利用自己在原单位的影响力为自己谋取不当利益。

关于何为“与监察和司法工作相关联且可能发生利益冲突的职业”,监察人员应当履行谨慎注意的义务,在辞职、退休三年内,如果打算从事的职业与监察和司法工作有关,且可能引致他人怀疑与原工作内容产生利益冲突的,应当事先征求原单位意见。

6. 肯尼亚是哪国啊!和美国好吗中国呢

【国名】肯尼亚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Kenya)。
【面积】582646平方公里。
【货币】肯尼亚先令。
【国徽】1963年制定的肯尼亚国徽以一枚与国旗色彩一致的梭形盾徽为中心,两侧各有一只金狮,一只扶长矛,一只扶盾徽。后面中央持有斧头的白色公鸡,是肯尼亚非洲民族联盟的徽记。根据当地传统,公鸡象征新的生活。两只雄狮体现了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也暗示肯尼亚与英国的联系。双狮足下是非洲第二大山----肯尼亚火山,它踩着肥沃土地,结满咖啡、柑桔、剑麻茶、玉米和菠萝,到处是果实和芬芳,这是肯尼亚人民生活安宁、国家兴旺的缩影。国徽下方的咖啡色饰带上写有斯瓦希里语的“共处”字样,表达出肯尼亚人民对和平、友爱、自由和平等相处的愿望。
【人口】3150万(2003年),人口增长率2%。全国共有42个民族,主要有基库尤族(21%)、卢希亚族(14%)、卢奥族(13%)、卡伦金族(11%)和康巴族(11%)等。此外,还有少数印巴人、阿拉伯人和欧洲人。斯瓦希里语为国语,和英语同为官方语言。全国人口的38%信奉基督教新教,28%信奉天主教,6%信奉伊斯兰教,其余信奉原始宗教和印度教。
【首 都】内罗毕(Nairobi),人口约200万(2003年)。年平均气温27.9℃。
【国家元首】总统姆瓦伊·齐贝吉(Mwai Kibaki曾译为姆瓦伊·基巴基),2002年12月30日就任。
【重要节日】国庆节:12月12日。
【时差】比格林尼治时间早3 小时;比北京时间晚5 小时。
【雅称】早在一八七一年,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在其名著《人类的起源》中曾预言:“人类始祖的化石将在非洲发现。”60年后,果然在非洲发掘出人类远祖的头盖骨化石。这些化石因发掘于肯尼亚,故肯尼亚被人们称为“人类的摇篮”。国家公园:纳库鲁(非洲观鸟天堂)、塞仑盖蒂大草原。
[编辑本段]地理位置
位于非洲东部,赤道横贯中部,东非大裂谷纵贯南北。东邻索马里,南接坦桑尼亚,西连乌干达,北与埃塞俄比亚、苏丹交界,东南濒临印度洋,海岸线长536公里。境内多高原,平均海拔1500米。全境位于热带季风区,沿海地区湿热,高原气候温和,全年最高气温为摄氏22-26℃,最低为10-14℃。
[编辑本段]简要历史
肯尼亚是人类发源地之一,境内曾出土约250万年前的人类头盖骨化石。公元7世纪,东南沿海地带已形成一些商业城市,阿拉伯人开始到此经商和定居。16世纪,葡萄牙殖民者占领了沿海地带。1890年,英、德瓜分东非,肯尼亚被划归英国,英政府于1895年宣布肯为其“东非保护地”,1920年改为其殖民地。1960年3月,肯尼亚非洲民族联盟(简称“肯盟”)和肯尼亚非洲民主联盟成立。1962年2月伦敦制宪会议决定由上述两党组成联合政府。1963年5月肯举行大选,肯盟获胜。同年6月1日成立自治政府,12月12日宣告独立。1964年12月12日肯尼亚共和国成立,仍留在英联邦内,乔莫·肯雅塔为首任总统。1978年肯雅塔病逝,丹尼尔·阿拉普·莫伊继任总统达24年。
[编辑本段]政治情况
独立以来,肯盟长期一党执政,1991年12月肯改行多党制后,又连获 1992年和1997年两次多党选举胜利,莫伊蝉联总统。2002年12月,由14个反对党组成的全国彩虹同盟(简称“全盟”)在第三次多党选举中击败肯盟上台,姆瓦伊·齐贝吉当选肯第三任总统。
2003年,肯新政府将根除腐败和振兴经济作为施政要务,推行一系列社会经济改革,政局保持基本稳定。1月15日,政府公布三项法案《肯尼亚宪法修正法案》、《反腐败和经济犯罪法案》和《国家公职人员职业道德准则法案》,后两项法案于4月份经议会审议通过正式生效。2月24日,齐贝吉总统成立特别调查委员会,对发生于10年前的侵吞政府巨额补贴的“戈登堡丑闻”进行重新调查。25日,肯大法官伯纳德·春加因涉嫌腐败和渎职被迫引咎辞职。7月23日,肯政府启动一项“全国反腐败行动五年计划”,由司法和宪法事务部负责实施。 9月29日,齐贝吉总统向议长提交个人财产申报单,并要求所有公务员于10月2日前申报个人财产。6月18日,齐贝吉总统对政府各部进行重大改组,将农业和畜产发展部一分为二,解除一名副部长职务,任命两名新部长、五名副部长。还对30余家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导层及部分驻外使节进行调整,涉及人员达96人。8月,肯总统府对部分政府部门易名。副总统办公室和国家重建部更名为副总统办公室和地区发展部,合作发展部更名为合作发展和营销部,畜产发展部更名为畜产和渔业发展部。8月23日,肯副总统兼地区发展部长瓦马卢瓦病逝。9月25日,齐贝吉总统任命穆迪·阿沃里为副总统兼内政部长。11月10日,肯六所公立大学约3200名教师为增加工资举行罢工。12月2日,蒙巴萨市政厅4000多名职工因长期被拖欠工资举行罢工。年内,肯政府实施了国企私有化和法制改革,实行免费小学教育计划,规定最低工资标准,拨款1.8亿肯先令用于艾滋病防治。12月底,据肯《东非旗帜报》民意调查显示,全国民众对齐贝吉总统执政的满意度为58.4%。
【宪法】1964年颁布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迄今已经历大小30次修改。1982年6月,肯通过修宪确立实行一党制。1991年12月改行多党制,规定:肯为多党制民主国家,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兼武装部队总司令,任期5年,连任不得超过两届;当选总统需在获得多数票的同时,在全国8省中的5省得票率超过25%;总统拥有最高行政权和任免权,有权召集或解散议会;总统和内阁集体对议会负责;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言论、集会、结社和迁徙的自由。1997年以来,肯反对党以宪法不适应多党制要求为由,强烈要求全面修宪。1997年9月,肯颁布《修宪委员会法案》草案,开始修宪。 2001年6月,朝野双方就修宪程序性问题达成一致,联合成立修宪委员会,着手起草新宪法。2002年9月,修宪委公布新宪法草案,遭到肯盟主流派系的攻击。后因肯大选,修宪进程暂停。全盟政府上台后恢复修宪。2003年4月30日,全国制宪大会开幕。因各党派之间及全盟内部就总统候选人年龄上限、总统权限及是否设总理职位、其产生方式和权限等问题意见不一,修宪工作进展缓慢。
【议会】 国民议会成立于1963年,为肯最高立法机构,实行一院制。1992年底举行首次多党议会选举,议会中开始出现反对党席位。根据宪法,国民议会有立法、审议财政计划、通过政府财政预算、监督政府事务等职责,并有对政府提出不信任案及弹劾阁员或政府的权力。国民议会由224名议员组成,其中民选议员210名,总统指定议员12名,当然议员(国民议会议长和总检察长)2名。每届议会任期5年。本届议会为第9届,于2002年12月选出。议会中除当然议员外,全盟占132席,主要反对党肯盟68席,其它党派22席。议长为肯盟成员弗朗西斯·奥利·卡帕罗(Francis Ole KAPARO),副议长为全盟议员戴维·穆西拉(David Musila)。
【政府】 实行总统制。内阁由总统、副总统、各部部长和总检察长共26人组成。本届内阁于2003年1月组成,6月进行重大调整,主要成员如下:总统姆瓦伊·齐贝吉,副总统兼内政部长穆迪·阿沃里(Moody AWORI),总统府省级管理和国家安全国务部长克里斯托弗·穆伦加鲁(Christopher MURUNGARU),副总统办公室和内政部国务部长莉纳·基利莫(Linah KILIMO,女),财政部长戴维·姆维拉里亚(David MWIRARIA),外交部长卡隆佐·穆西约卡(Kalonzo MUSYOKA),公路、公共工程和住房部长拉伊拉·奥廷加(Raila ODINGA,曾译为莱拉·奥廷加),教育、科学和技术部长乔治·赛托蒂(George SAITOTI),地区发展部长穆西卡里·科姆博(Musikari KOMBO),计划和国家发展部长彼得·尼翁戈(Peter NYONGO),农业部长基普鲁托·基鲁瓦(Kipruto KIRWA),畜产和渔业发展部长约瑟夫·蒙亚奥(Joseph MUNYAO),卫生部长夏丽蒂·恩吉卢(Charity NGILU,女),旅游和新闻部长拉斐尔·图朱(Raphael TUJU),交通和通讯部长约翰·米丘基(John MICHUKI),地方政府部长卡里萨·马伊萨(Karisa MAITHA),水资源管理和发展部长马莎·卡鲁亚(Martha KARUA,女),能源部长奥奇洛·阿亚科(Ochilo AYACKO),贸易和工业部长穆希萨·基图伊(Mukhisa KITUYI),土地和安置部长阿莫斯·基蒙亚(Amos KIMUNYA),环境、自然资源和野生动物部长牛顿·库伦杜(Newton KULUNDU),劳工和人力开发部长希劳·马克韦雷(Chirau MWAKWERE),合作发展和营销部长彼得·恩杜维加(Peter NDWIGA),妇女、体育、文化和社会服务部长纳吉布·巴拉拉(Najib BALALA),司法和宪法事务部长基拉伊图·穆伦吉(Kiraitu MURUNGI),总检察长阿莫斯·瓦科(Amos WAKO)。
【政党】目前,肯有合法政党40余个,主要政党有:
(1)全国彩虹同盟(National Rainbow Coalition-NARC):简称全盟,执政党。成立于2002年10月22日,由民主党、论坛(肯尼亚)、自由民主党、国家党等14个政党为赢得2002年大选联合组成。作为一个松散的联盟,全盟尚无统一的党章以及各级组织机构,由齐贝吉、瓦马卢瓦、奥廷加、赛托蒂、穆西约卡、阿沃里等主要成员党领导人组成的“首脑会议”进行集体领导。2003年底,齐贝吉总统宣布将在近期内解散全盟内所有政党,组建一个统一的全盟党,但遭到部分成员党领导人的反对。全盟内部主要政党情况如下:
肯尼亚民主党(Democratic Party of Kenya):1992年1月成立。以第一大部族基库尤族为主,在中央省和内罗毕省级特区影响较大。该党主张进行宪法、立法和行政改革,促进社会公平,进行经济改革,发展自由市场经济,吸引投资,增加就业,改善基础设施状况等。主席姆瓦伊·齐贝吉。
论坛(肯尼亚)(Forum of the Restoration of Democracy-Kenya,简称FORD-KENYA):1992年10月,由“恢复民主论坛”分裂而成。以卢希亚族为主,力量主要集中在西方省。主席穆西卡里·科姆博。
自由民主党(Liberal Democratic Party-LDP):原为名不见经传的小党,2002年10月14日,从原执政党肯盟分裂出来的众多实力人物加入该党,使之成为肯政坛一支重要力量。主席丹尼斯·科迪(Denise Kodhe)。
(2)肯尼亚非洲民族联盟(Kenya African National Union):简称肯盟,主要反对党。成立于1960年3月,执政时期党员人数曾达400余万人。其宗旨是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团结,反对部族主义、种族主义和一切形式的歧视和剥削,致力于非洲独立、自由和解放事业。1963年肯独立后长期执政,2002年经严重分裂后在大选中败北,成为肯第一大反对党。主席一职在前总统莫伊辞职后空缺,总书记为桑古力,其总统候选人肯雅塔·乌胡鲁为议会反对党议员团领袖。
其他政党还有论坛(人民)(Forum of the Restoration of Democracy-People)、方舟党(Safina)、肯尼亚社会民主党(Kenya Social Democracy)等。
【行政区划】全国分为7个省(PROVINCE)和1个省级特区,省以下设区(DISTRICT)、乡(DIVISION)、村(LOCATION)。
【司法机构】法院分为四级,即地区法院、驻节法院、高等法院和上诉法院。在穆斯林人口占多数的地区设伊斯兰法院。首席大法官埃文斯·吉切鲁(Evans GICHERU),2003年3月任职。
【重要人物】 姆瓦伊·齐贝吉:总统、武装部队总司令、肯尼亚全国彩虹同盟领导人、民主党主席。1931年11月15日生于中央省涅里区,基库尤族,信奉基督教。曾在伦敦经济学院攻读公共财政专业,并获理学士学位。1960年参与创建肯尼亚非洲民族联盟(肯盟),任该党全国执行书记。1963年当选议员。肯独立后,历任经济计划和发展部副部长、工商部长、财政部长。1979年至1988年任副总统和肯盟副主席。1988年至1991年底任卫生部长。1992年1月退出肯盟,组建肯尼亚民主党并任主席。曾参加1992和1997年两次总统选举,得票分居第3和第2位。2002年10月率民主党与其他13个反对党结成全国彩虹同盟,并被公推为总统候选人。2002年底大选获胜当选肯总统, 12月30日宣誓就职。从未访华。喜爱高尔夫球运动、阅读、音乐。已婚,有三子一女。
[编辑本段]经 济
肯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基础较好的国家之一。实行以私营经济为主、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混合经济”体制,私营经济占整体经济的70%。农业、服务业和工业是国民经济三大支柱,茶叶、咖啡和花卉是农业三大创汇项目。旅游业较发达,为主要创汇行业之一。工业在东非地区相对发达,日用品基本自给。肯独立后,经济一度发展较快。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受世界经济形势影响,经济陷入困境,80年代中期得到恢复。90年代初因政局动荡、西方停援及自然灾害等原因,经济滑坡。1991年起实施结构调整计划并取得成效。1994年至1996年,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5%。1997年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腐败为由中止对肯贷款,加之受自然灾害影响,经济每况愈下。2000年,肯经济负增长,陷入独立以来最困难时期。2001年以来,肯经济止跌并开始微弱增长。2003年,肯新政府出台经济复兴战略,将支持农业和旅游业作为重点,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外援开始恢复,制造业和农业均比上年有所增长,预计全年经济增长率为1.8%。今后一段时期人,肯经济仍将面临资金不足和电力、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的制约。
2002——2003年主要经济数字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108.08亿美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05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1.1%。
货币名称:肯尼亚先令(Kenya shilling)。
1肯镑=20肯先令。
汇率(2003年10月):1美元=77先令。
通货膨胀率:1.9%。
失业率:21.7%。
【资源】 矿藏主要有纯碱、盐、萤石、石灰石、重晶石、金、银、铜、铝、锌、铌和钍等,除纯碱和萤石外,多数矿藏尚未开发。森林面积8.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5%。林木储量9.5亿吨。 主要矿物有东南部塔莫塔附近的重晶石,姆里马山的铌和西南部卡卡梅加、马卡尔杰的金。吉尔吉尔是世界最大的硅藻土矿之一,马加迪湖中有丰富的天然碱和盐。
【工业】独立以后发展较快,门类比较齐全,是东非地区工业最发达的国家。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6.2%。以制造业为主,2002年,制造业产值1108.53亿肯先令,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从业人员约23万。较大的企业有炼油、轮胎、水泥、轧钢、发电、汽车装配等厂。85%的日用消费品产自国内,其中服装、纸张、食品、饮料、香烟等基本自给,有些还供出口。(资料来源:2003年度肯尼亚经济季评)
【农牧渔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2002年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4%,全国70%以上的人口从事农牧业。可耕地面积10.48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8%),其中已耕地占73%,主要集中在西南部。正常年景粮食基本自给,并有少量出口。肯是目前非洲最大的鲜花出口国,占据欧盟25%的市场份额,2002年出口产值267亿肯先令。肯还是世界上除虫菊主产国,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80%。2002年,肯农牧渔业总产值1368.47亿肯先令。(资料来源:2003年度肯尼亚经济季评)渔业: 资源丰富,大多来自境内的淡水湖泊,其中维多利亚湖产鱼量占渔业生产总量的90%。2002年捕鱼量17.9万吨。(资料来源:2003年度肯尼亚经济季评) 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小麦、稻子、高粱、木薯等,粮食基本自给。主要经济作物是咖啡、茶叶,剑麻、除虫菊、棉花等。
【服务业】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以旅游业为主。
【旅游业】肯支柱产业,近年收入均在3亿美元左右,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2002年接待游客101.34万人次。旅游业职工占全国职工总数的9.1%。主要旅游点有内罗毕、察沃、安博塞利、纳库鲁、马赛马拉等地的国家公园、湖泊风景区及东非大裂谷、肯尼亚山和蒙巴萨海滨等。2003年,因受恐怖主义袭击威胁,肯旅游业受到影响。(资料来源:2003年肯尼亚经济季评)
【交通运输】以公路运输为主,2002年运输业产值为695.06亿肯先令,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3%。
公路:总长15万公里。其中定级公路6.3万公里,沥青路6700多公里,全天候石子路1.8万公里。但目前大多路况较差。2002年全国新登记注册的各种车辆32638辆。
铁路:总长2765公里。2002年客运量479.4万人次,货运量222.7万吨。
水运:蒙巴萨港是东中非最大的港口,有21个深水泊位、2个大型输油码头,可停泊2万吨级货轮,总吞吐量可达2200万吨。2002年实际吞吐量为1278.3万吨。
空运:全国共有3个国际机场,4个国内机场和300多个小型或简易机场。肯尼亚航空公司开设16条国际航线,与30多个国家通航。2002年旅客总量394.8万人次,货运总量17.2万吨。(资料来源:2003年度肯尼亚经济季评)
【财政金融】财政收入主要靠税收。2002/2003财年,政府实现税收2230.56亿肯先令。
截止2002年底,外汇储备10.68亿美元。2002年债务总额79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4%,其中内债33亿美元,外债46亿美元,偿债率11%。
截止2003年7月,肯共有43家商业银行,其中四大商业银行--巴克莱银行、渣打银行、肯尼亚商业银行和肯尼亚国民银行业务总量占肯整个金融业的60%。2003年前7个月,肯金融业同比增长0.9%。
(资料来源:2003年肯尼亚经济季评)
【对外贸易】在国家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
主要出口商品为茶叶、咖啡、花卉、水泥、剑麻、除虫菊、纯碱、皮革、肉类和石油产品等;主要进口商品为原油、机械、钢铁、车辆、药品、化肥等。主要贸易伙伴是东部和南部非洲国家以及英国、德国、荷兰、美国、日本等国。2002年,东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场(科迈萨)为肯最大商品出口地区,占肯出口总额的46%;欧洲联盟为肯第二大商品出口地区和最大的商品进口地区。
(资料来源: 2003年度肯尼亚经济季评)
【外国资本】肯自1963年独立以来,一向重视吸收利用外国资本为本国经济建设服务。1964年政府颁布实施《外国投资保护法》。目前,英、美、德、法等国在肯设有数百家公司,投资领域遍及农业、工业、商业、旅游、金融、交通运输等部门。1997年以来,西方国家对肯投资减少。2002年,肯获外国直接投资5000万美元。2003年肯新政府上台后,外国投资有所增加。
(资料来源:2003年世界投资报告)
【外国援助】主要援助国和国际组织有日本、德国、英国、美国、荷兰以及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开发协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欧盟和非洲发展基金等。外援主要用于农业、军事、交通运输、教育、卫生、电讯及社会发展项目。1995年至2000年,援助占政府财政收入的10%,年约2.3亿美元。2003年,肯政府共收到来自世行、非洲发展银行和欧盟国家的财政援助77亿肯先令。预计今后3年,西方国家及国际金融机构将陆续向肯提供3000亿肯先令的发展援助。目前,日本是肯最大的援助国。
(资料来源:齐贝吉总统在2004年3月30日肯九届二次议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人民生活】2003年,肯人口总数3150万,人口增长率2%。其中城市人口990万,职工实际年均工资约为280美元,全国贫困率56%。2000年,肯失业率高达21.7%,比1995年上升了50%。肯人均期望寿命52岁。2002年底,肯人口中艾滋病病毒携带者220万,感染率14%,其中艾滋病人70万。肯普通民众的就医状况较差,有医院480所、诊所3800个,医疗系统从业人员5.1万人,其中医生4300人。
(资料来源:2003年度肯尼亚经济季评)
[编辑本段]其它
【军事】1963年独立后建军。总统兼任武装部队总司令,由总参谋长、陆、海、空三军司令、省级管理和国家安全国务部长及主管军队财政拨款的总统府副常秘6人组成的国防委员会是最高军事决策机构,向总统负责;总参谋部是最高军事指挥机构,总统通过总参谋长统帅全军。实行志愿兵役制。现役人数2.44万人,其中陆军2万人,海军1400人,空军3000人。1997成立国防学院,培养上校和准将级军官,以及高级警察和文职官员等。1998年5月,肯政府改组军队指挥系统,成立西部军区、东部军区和中央行政与后勤指挥中心。现任(第5任)总参谋长约瑟夫·基布瓦纳(Josegh KIBWANA)上将,2000年11月任职至今。2002/2003财年国防预算支出140亿肯先令,占预算支出总额的4.3%。
【文化教育】政府重视发展教育事业。2003/2004年度教育预算支出610亿肯先令,占预算经常项目支出总额的30%。教育体制分为正规和非正规教育两类,正规教育实行小学、中、大学“8-4-4”学制。非正规教育包括成人教育和扫盲活动。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报告,2002年肯受教育率为75%。2000年,肯有成人文盲、半文盲约430万。著名高等学府有内罗毕大学、莫伊大学、肯雅塔大学、埃格顿大学、肯雅塔农业技术大学和马塞诺大学。另有30个职业培训学校,3所技校和12所私立大学。2003年1月肯新政府上台后,开始实行免费小学教育。
【新闻出版】2003年全国各种英文报刊日发行总量约152.68万份,各种斯瓦希里语报纸日发行量约为9万份。主要报刊:《民族日报》,英文版,发行量约20万份;《东非旗帜报》,英文日报,发行量约7万份;《今日民族报》,斯瓦希里文日报,发行量约5万份;《肯尼亚时报》,英文日报,前执政党肯盟机关报,发行量约5.2万份;《每周评论》,肯最大的私营英文周刊,发行量约1.85万份;《东非人报》,英文周报,1994年11月首次发行,在肯尼亚、乌干达和坦桑尼亚同时出版。斯瓦希里语报以《民族日报》媒体集团创办的《塔伊法》(意为“今日民族报”)最有影响。 肯尼亚通讯社为官方通讯社,成立于1963年,向内罗毕的广播电台、电视台和报刊提供新闻和图片。 肯尼亚广播公司,系英殖民者建立,电台于1927年开播,用英语、斯瓦希里语、印地语和15种非洲语言广播。1963年肯独立后,将其收归国有,改名为“肯尼亚之声”。 肯尼亚广播电视公司,1987年成立,系肯目前规模最大、广播电视节目能覆盖全国的广播电视公司。“肯尼亚电视网”,1989年成立,肯第一家私营电视台,用英语播放。目前,肯有至少13个电视台和17个调频广播电台,但覆盖范围主要限于内罗毕、蒙巴萨等大城市。
[编辑本段]对外关系
奉行和平、睦邻友好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谋求地区和平与发展,反对外来干涉,重视发展同西方及邻国的关系,注意同各国发展经济和贸易关系,开展全方位务实外交,强调外交为经济服务。 肯是联合国、非洲联盟、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成员国,洛美协定签字国,也是政府间发展组织、东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场、东非共同体和环印度洋地区合作联盟等次地区组织的成员。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总部设在内罗毕。截至2003年,肯同106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对当前重大国际问题的态度】关于国际形势:认为冷战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发生巨大变化,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经济因素成为国际关系的主导因素。东西方关系进入新时期,而南北关系无显著改善。多极化趋势虽有所发展,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国际和平与安全主要受到有关地区和国家内部冲突的影响。强烈谴责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活动,认为恐怖主义从来都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应始终被视为非法行为,支持国际社会的反恐斗争,但强调反恐斗争并非针对穆斯林社会。 关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认为现存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对广大发展中国家不公正、不合理。西方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并利用现存的国际经济秩序从发展中国家渔利,客观上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的贫困。主张政治上应遵守《联合国宪章》,特别是恪守主权平等和互不干涉内政等基本国际关系准则;经济上应加大发展中国家在制定“游戏规则”过程中的参与力度,在此基础上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关于非洲形势:认为冲突、动荡是阻碍非洲国家发展的最主要因素,非洲仍是世界最脆弱的地区。贫困和外债制约着非洲发展,经济全球化对非洲的挑战大于机遇,非洲面临被进一步边缘化的危险。非洲国家应通过自身和有关国际、地区组织的努力,以睦邻友好和尊重领土完整为原则,和平解决争端,通过地区一体化提高应对全球化挑战的能力。呼吁发达国家向非洲国家提供发展援助,减免非洲国家债务,向非洲产品开放市场。支持 “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NEPAD)”的实施,但担心“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框架下的发展机遇特别是西方对非援助为少数非洲大国所操纵,对该计划的普遍性心存疑虑。 关于联合国改革:主张对联合国机制和制度进行必要的改革,使其更具透明度和代表性,在决策方面更加民主、高效。主张增强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的作用,并在联大与安理会之间建立更加平衡的关系。认为非洲至少应在安理会中有两个常任理事国席位,同时支持日本和德国谋求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地位。 关于人权问题:认为生存权和发展权是基本人权。发展中国家在贫穷的状态下,首先应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否则民主、自由及其它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无从谈起。主张通过对话加强国际人权交流,反对在人权领域搞对抗,反对西方国家利用人权问题对别国施压。

7. 基层的法官检察官,离职率很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基层法官和检察官为什么离职率这么高?根据我的观察,现在的基层法官和检察官的离职绝对数确实比以前明显的高,有更高的倾向,但是相对的离职率还处于可以控制的范围内。有很多这样的原因。具体如下分析。

首先,责任越来越大。司法改革以后,推行司法责任终身制,也就是说不管任何时候发现你办理的案件有问题,都要追究案件承办人的责任。按理说,实行司法责任制是好事,应该支持。但追究责任的前提应该是能独立做主决定,现阶段由于种种原因,法官还做不到完全自己做主,但追究责任的时候却追究法官,你说这责任大不大?

最后,提升空间有限。根据现行政策,基层院入额以后的法官和检察官在四级高级之前可以按期晋升,但是在基层院长才是四级高级法官,副院长基本是一级法官。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一直待在基层,很可能到退休也就是个一级法官而已,想要有更大的作为,基本是不可能的。基层的升职天花板也成为很多基层法官和检察官离开典当重要原因。

8. 赵耀彤:法官为什么会辞职

毋庸讳言,法官辞职已经有了较明显的上升趋势,这让以提高法官职业保障、把优秀人才吸引到体制内为目标之一的司法改革显得有些尴尬。就算羞答答的不承认是司法改革激励了法官辞职,但也无法改变二者之间的正相关性。并且,在网络上流传的一些地方公务员招考的截屏也显示,很多基层法院甚至是一度万里挑一的基层法院,几乎没有人报名,这在以前是没有过的事情。管理层紧张起来,因为他们心里清楚无论制度怎么设计,活总是要有人干,而现在的确是出现了员工荒。率先体验到这一点的基层司法管理层坐不住了,他们在使用传统的精神激励法的同时甚至直接出台了在《公务员法》上站不住脚的严控法官辞职的决定,而没有了以往那种“缺什么也不缺干部,你走了想来的人多的是”的自信。

9. 经常听到法官改行当律师,为什么法院留不住人

法官说白了是公务员,是公务员就有编制限制啊,特别是现在,即使没有编制限制,一个法学毕业的学生到法官,还要司法考试,还要不断积累经验,真正能办案的法官很少。所以其实法律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职业,特别是法官。所以我们认识到很多法官都很辛苦,法院不能不接案子,案子接来了就要办理,只能压给有限的几个法官。而且法庭就那么几间。律师没有限制,只要有律师资格就可以。律师肯定比法官多,很多法官都辞职做律师,收入也高很多。

律师多的原因:一是大量法学毕业生涌入律师所。二是首都北京及省会和地市律师所到地市县设分所。解决的办法:一是充分认识人民司法的本质属性,总结发扬改革开放前人民司法的成功经验及近几十年来的好做法。二是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调解功能。三是从根本上减少引发诉讼的发生,引导公众正确认识诉讼有风险,告知公众诉讼不是万能的。树立化解纠纷的意识,减少诉讼,避免诉讼。

热点内容
加大法律援助经费保障 发布:2025-04-28 23:44:28 浏览:521
二区法律硕士排名 发布:2025-04-28 23:40:05 浏览:40
司考诉讼法怎么背 发布:2025-04-28 23:32:04 浏览:428
保监会复函法律效力 发布:2025-04-28 23:10:34 浏览:585
充分认识颁布民法典重大意义依法更好保障 发布:2025-04-28 23:10:28 浏览:755
法律援助经费主体 发布:2025-04-28 23:07:58 浏览:69
法治与自然 发布:2025-04-28 23:04:16 浏览:976
刑事诉讼法有关庭审方式的规定 发布:2025-04-28 22:40:45 浏览:160
经济法是社会责任本位法对吗 发布:2025-04-28 22:39:06 浏览:946
法律顾问合同的解除 发布:2025-04-28 22:38:15 浏览: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