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中判
1. 法院判刑中刑人哪些可以探视
判刑后可以探视的人:亲属、监护人等。法律规定,罪犯在监狱服刑期间,可以会见亲属、监护人。罪犯在服刑期间可以与他人通信,但是来往信件应当经过监狱检查。监狱发现有碍罪犯改造内容的信件,可以扣留。因此,判刑后可以探视的人有亲属、监护人等。
【法律依据】
《监狱法》第四十七条
罪犯在服刑期间可以与他人通信,但是来往信件应当经过监狱检查。监狱发现有碍罪犯改造内容的信件,可以扣留。罪犯写给监狱的上级机关和司法机关的信件,不受检查。
第四十八条
罪犯在监狱服刑期间,按照规定,可以会见亲属、监护人。
2. 中级法院判决后还能再上诉吗
我国实行的是二审终审制,如果是中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后的,不能上诉,但是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有错误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九条规定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有错误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或者当事人双方为公民的案件,也可以向原审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当事人申请再审的,不停止判决、裁定的执行。
第二百条规定当事人的申请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再审:
(一)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
(二)原判决、裁定认定的基本事实缺乏证据证明的;
(三)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是伪造的;
(四)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未经质证的;
(五)对审理案件需要的主要证据,当事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书面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人民法院未调查收集的;
(六)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
(七)审判组织的组成不合法或者依法应当回避的审判人员没有回避的;
(八)无诉讼行为能力人未经法定代理人代为诉讼或者应当参加诉讼的当事人,因不能归责于本人或者其诉讼代理人的事由,未参加诉讼的;
(九)违反法律规定,剥夺当事人辩论权利的;
(十)未经传票传唤,缺席判决的;
(十一)原判决、裁定遗漏或者超出诉讼请求的;
(十二)据以作出原判决、裁定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者变更的;
(十三)审判人员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
(2)法院中判扩展阅读:
1、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可以向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诉,但是不能停止判决、裁定的执行。
2、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对本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如果发现在认定事实上或者在适用法律上确有错误,必须提交审判委员会处理。最高人民法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如果发现确有错误,有权提审或者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
3、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如果发现确有错误,有权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人大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3. 一审在中级人民法院宣判,这个罪犯要判多少年
如果是单独犯罪,那一般要判无期或死刑的案件才在中院一审。但如果是共同犯罪中的从犯就很难说了。只要有一个主犯有可能要判无期或死刑,全案都会到中院一审的。
4. 法院里判的那个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是什么意思
法律分析:我国《刑法》规定对于判处死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应当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在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时候,应当把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改为三年以上十年以下。其实剥夺的也就是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领导职务的权利。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五十四条?剥夺政治权利的含义
剥夺政治权利是剥夺下列权利:
(一)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二)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
(三)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
(四)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领导职务的权利。
第五十五条?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除本法第五十七条规定外,为一年以上五年以下。
判处管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与管制的期限相等,同时执行。
第五十七条?对于被判处死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应当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在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时候,应当把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改为三年以上十年以下。
5. 法院宣判中隐瞒犯罪所得收益罪怎么判
构成隐瞒犯罪所得收益罪的判刑: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本罪客观方面包括“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行为。
【法律依据】
《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
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6. 法院判决中有判拘役、管制吗
当然有了,管制和拘役都属于我国《刑法》的主刑。判拘役和管制的犯罪人专员均为犯罪情节较轻,社会属危害不大,但必须给予刑事处罚的。
一、管制是对罪犯不予关押,但限制其一定自由,依法实行社区矫正。
《刑法》第三十八条 管制的期限,为三个月以上二年以下。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由公安机关执行。对于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在劳动中应当同工同酬。
第四十条 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管制期满,执行机关应即向本人和其所在单位或者居住地的群众宣布解除管制。
第四十一条 管制的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决执行以前先行羁押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二日。
二、 拘役是指公安机关就近执行的,短期剥夺犯罪分子人身自由、强制劳动改造的刑罚。
《刑法》第四十二条 拘役的期限,为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
第四十三条 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由公安机关就近执行。
在执行期间,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每月可以回家一天至两天;参加劳动的,可以酌量发给报酬。
第四十四条 拘役的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决执行以前先行羁押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
7. 法院的判决和裁定有什么区别
区别很大,裁定和判决是法院两种不同的法律文书,其适用的范围、要求也各不相同。
裁定是指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或判决执行过程中,就诉讼程序问题或部分实体问题所作出的决定。大部分裁定主要是解决诉讼进行中的程序问题。
裁定,有民事裁定与刑事裁定之分。按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民事裁定主要适用于下列范围:(1)驳回起诉。(2)关于诉讼保全和先行给付。(3)准予或者予撤销。(4)中止或者终结诉讼。(5)补正判决书中的失误。(6)其他需要裁定解决的事项。按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刑事裁定主要适用于下列范围:(1)驳回起诉。(2)驳回上诉或者抗诉。(3)撤销原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判;(4)停止执行死刑。(5)依法应予减刑或者假释等。裁定须用书面的应制作裁定书,采用口头的则记入笔录,于发生法律效力时执行。对准许上诉的裁定,应予裁定书中注明。
判决是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终结时就实体问题所作出的决定。是法院行使审判权的体现。依案件性质,有民事判决和刑事判决之分。民事判决在于解决双方当事人关于民事权利、义务的争执。刑事判决在于解决确定被告人是否犯罪、犯何种罪、应否处刑、如何处刑以及刑罚的执行方法等问题。从程序上说,它是结束案件的审理,因而是终局裁判。从内容上说,它是解决案件的实体法上的事项,所以是实体裁判。此外,依法院审查不同,还可分为一审判决、二审判决和再审判决。判决时必须制作判决书,于发生法律效力后交付执行。
裁定、判决是人民法院在审理刑事、民事、行政案件过程中,根据案件事实和法律对各类案件的审理结果和审理案件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问题作出的结论和决定。但二者的适用是有严格区别的:(1)解决问题的性质不同。判决是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就实体所作的决定;裁定是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或判决执行过程中就诉讼问题或部分实体问题所作的决定。(2)适用范围不同。刑事判决在于解决确定被告人是否犯罪,犯何种罪应否处罚、如何处罚以及刑罚的执行方法等问题;民事判决在于解决双方当事人关于民事权利、义务的争执。(3)采用形式有所不同。判决必须采用书面形式;而裁定则可书面或口头形式作出。例如延期审理、传唤未到庭的证人。更换不符合条件的当事人等可以制作口头裁定。但必须将口头裁定记入笔录。(4)发生法律效力的条件和时间不同。刑事判决的上诉和抗诉期限为10日,刑事裁定的上诉和抗诉期限为5日。在此期间内不上诉和不抗诉的,在期满后即发生法律效力。第二审法院的判决、裁定是终审判决、裁定,不准上诉。民事判决的上诉期限为15日,民事裁定为10日。我国法律规定:人民法院的第一审案件的判决,在上诉期满后即发生法律效力。第二审法院的判决是终审判决,不准上诉。宣布后立即发生法律效力。
民事裁定主要是解决程序性质问题,特别是其中不少是属于人民法院指挥程序的性质,固而不准上诉,而只能提出复议。属于第二审法院的终审裁定。也是不准上诉的裁定。裁定一经宣布和送达立即发生法律效力,如移送管辖、改朗或延期审理中止或终结诉讼、补正判决内容失误的裁定等。如准许上诉裁定,在上诉期内不上诉,期限届满后发生法律效力。(5)裁定在诉讼或者执行过程中都可以使用,一个案件可能有几个裁定;判决则是终局性的,每个案件只能有一个判决。
8. 法院判案程序是什么
一、宣布开庭阶段 。1、由审判长查明当事人是否到庭。 2.宣布案件来源。 3.宣布合议庭的组成人员、书记员、公诉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的名单。 4.告知被告人享有的权利。 5.讯问被告人是否申请回避。 6.宣布本案公开审理或者不公开审理及其理由。 7.宣布法庭纪律。
二、法庭调查阶段。 1.宣读起诉书 。 2.分别讯问被告人 多名被告人的,法庭只留一名被告人接受讯问,其他被告人退出法庭。 3.询问证人、鉴定人 证人作证,审判人员应当告知他要如实地提供证言和有意作伪证或者隐匿罪证要负的法律责任。 4.出示证据 公诉人、辩护人应当向法庭出示物证,让当事人辨认。 5.申请新证 。 6.申请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 。
三、法庭辩论阶段 。1.审判长宣布法庭调查结束,法庭辩论开始。 2.公诉人发表公诉词。 3.被害人发表控诉意见。 4,被告人陈述和辩解。 5.辩护人发表辩护词。 6.互相辩论。 7.辩论中发现可能影响判决的新的事实,审判长宣布停止辩论,重新进行法庭调查。 8.刑事部分辩论结束后,控辩双方对民事部分进行辩论。 9.被告人做最后陈述。
四、法庭调解阶段。1. 审判长询问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是否愿意调解。 如果双方都要求调解的,法庭可以对附带民事诉讼部分进行调解。 没有附带刑事诉讼或者一方不愿意接受调解的则不予调解。
五、评议、宣判 。1.审判长宣布休庭。 2.控辩双方向法庭移交证据。 3.当事人核对笔录、签字。 4.合议庭成员对对控辩双方的意见进行评议。评议秘密进行。 5.合议庭成员有重大分歧或者不同意合议庭意见的,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 6.制作判决书。 7.继续开庭,宣读判决书。
9. 中间判决的意义
无庸置疑,因案件事实之间的逻辑关系而导致有些事实先行裁决的必要性,应当是确立中间确认判决制度的理论核心。以此理论核心作为立法的指导原则,笔者认为,中间确认判决制度适用的前提性范围是给付之诉和变更之诉的诉讼,在此前提下,中间确认判决制度适用的具体范围包括:其一,双方当事人在诉讼中对给付之诉或变更之诉所基于的法律关系或权利是否存在、是否有效发生争执;其二,双方当事人在诉讼中对给付之诉或变更之诉所基于的法律关系或权利的法律性质发生争执;其三,法院在审理中发现给付请求或变更请求所基于的法律关系属于法律规定绝对无效的范畴;其四,法院在审理中发现给付请求或变更请求所基于的法律关系的性质非原告起诉时所主张的性质。该适用范围有别于德国和日本,他们的中间确认判决只适用于相应法律关系或权利是否存在的争议,并不包括相应法律关系的性质问题。笔者之所以如此确定中间确认判决的适用范围,是因为给付之诉和变更之诉所基于的法律关系的存在、效力、性质等均属于前置性问题,而且最终属于适用法律的问题。此类问题如果不预先以判决的方式确认,作为主诉的给付请求或变更请求就难以继续有效地审理。但是,上述所列范围的诉讼并非都必须作出中间确认判决,事实上这里还需要探讨中间确认判决的前提条件问题。
首先需要探讨的问题,就是中间确认判决是否必须以当事人提出中间确认之诉为前提条件?如若当事人不主动提出中间确认之诉,法院又已经发现建立有关法律关系的民事行为系绝对无效,可否依职权主动作出中间确认判决?笔者认为,中间确认判决原则上应当以中间确认之诉的存在为前提条件。对此可以借鉴德国法的规定,即“在讼进行中,原告和被告就法律关系的存在或不存在有争执,而该诉讼的裁判的全部或一部是以此法律关系为据时,原告可以在作为判决基础的言辞辩论终结前,提起原诉讼申请的扩张、被告可以提起反诉,申请以裁判确定该项权利关系。”具体到我国,当事人在诉讼中对给付之诉或变更之诉所基于的法律关系或权利的存在与否、建立该法律关系的民事行为是否无效、该法律关系如何定性等问题发生争议,原告可以通过诉的追加方式提出中间确认之诉,被告也可以提出中间确认反诉。但是,在特定情况下,即使当事人没有提出中间确认之诉,如若建立该法律关系的行为依法绝对无效的,法院有权主动作出中间确认判决。其除了前述的是由绝对无效民事行为的效果所致的理由之外,还基于以下两方面的理由:其一,诉审分立并非绝对的,它们之间是既分立又彼此制约的关系,法院在特定情况下超越诉讼请求范围判决,恰是审判制约于诉的一种体现;其二,依诉讼规则,提交案件事实是当事人的事情,适用法律则是法院的事情。而作为主诉基础事实的法律关系是否有效,不仅是事实问题,其更应属于法律适用的问题——事实上,法院即使对此不作中间确认判决,也得在终局判决的理由中作出判断。既然如此,无论当事人是否提出中间确认之诉,均不影响法院依职权适用法律裁决有关民事行为无效,所以,中间确认判决并不都须以中间确认之诉的存在为前提条件。
其次是法院以职权作中间确认判决的必要性问题,即在当事人没有提出中间确认之诉的情况下,如何确定法院有依职权主动作出中间确认判决的必要?所谓“必要”,是指法院如果不依职权作出中间确认判决,就难以使本案的审理能高效率地承续。笔者认为,诉讼过程中具有下列情形之一时,当事人没有提出中间确认之诉的,法院可以依职权主动作出中间确认判决:(1)本案给付之诉或变更之诉所基于的法律关系依法必须宣告无效,而宣告无效后应当给予当事人变更诉讼请求或反诉机会的;(2)法院对本案给付之诉或变更之诉所基于的法律关系的性质的认定与当事人所主张的不一致,且这种认定可能导致原告变更诉讼请求的或被告反诉的。倘若法院对本案法律关系无效或法律性质的认定结果,导致作出终局判决的时机已经成熟,或者不产生当事人据此确认而变更诉讼请求或提出反诉的可能性,法院就没有依职权作中间确认判决的必要。需要说明的是,当事人提出了中间确认之诉且法院已受理的,无论确认的结果如何,法院都须作出中间确认判决,而不必考虑当事人是否变更诉讼请求或提出反诉。 中间确认判决制度的实施程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与其它民事诉讼判决共同的程序(本文在此无需再作论述),二是中间确认判决所特有的程序。笔者认为,民事诉讼法对中间确认判决的特别程序应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设置中间确认之诉的提出程序。程序内容包括:提出中间确认之诉的主体——本案的原告和被告;提出中间确认之诉的方式——原告以诉的追加方式提出中间确认之诉,被告则以反诉方式提出中间确认反诉;提出中间确认之诉的形式——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提出中间确认之诉的时间——当事人原则上应当在开庭审理之前提出中间确认之诉。
第二,规定中间确认之诉的受理和审理。当事人提出中间确认之诉符合法定条件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对法院受理中间确认之诉后的程序,民事诉讼法应当作出四方面的特别规定:其一,应当裁定中止原给付之诉或变更之诉的审理,先行审理中间确认之诉;其二,法院应当在法定期间内以法定方式通知对方当事人,并告知其对中间确认之诉的答辩权利和答辩期间;其三,为当事人重新指定中间确认之诉的举证期间;其四,规定对中间确认之诉不能适用调解原则,当事人之间也不能自行和解,因为中间确认之诉所涉及的争执不属于当事人可处分的事项,不具有可调性,故只能由法院依法确认。
第三,对中间确认之诉的主管和管辖作出规定。该部分包括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是中间确认之诉的主管问题——中间确认之诉不属于民事诉讼主管范围有两种情况:一是当事人之间对属于中间确认之诉的事项已订立有效的仲裁协议;二是属于中间确认之诉的事项依法应由有关行政机关主管,如土地使用权的归属争议。如果当事人提出的中间确认之诉不属于民事诉讼的主管范围,应当告知当事人向仲裁机构或有关行政机关申请解决;仲裁机构或有关行政机关受理当事人的申请后,法院应当裁定中止诉讼。其次是中间确认之诉的管辖问题——中间确认之诉基于与主诉的密切联系,应适用牵连管辖原则,由主诉的受理法院管辖,但也有例外,即当中间确认之诉属于其他法院专属管辖时,主诉的管辖法院不得受理。对此,法院应当告知当事人向有专属管辖权的法院另案起诉。有专属管辖权的法院另案受理后,主诉的受诉法院应当裁定中止诉讼。 中间确认判决具有双重属性:对于中间确认之诉而言,其属于终局判决;对于本案主诉的处理而言,其是中间判决。由此决定了中间确认判决以下三方面的效力:其一,法院向当事人宣告中间确认判决后,应当告知原告据此变更诉讼请求和被告据此提出反诉的权利及期间。最高人民法院的《若干规定》已经注意到了作出中间认定后原告可能变更诉讼请求,但没有意识到被告可能提出反诉,所以,中间确认判决后的告知内容应当包括被告的反诉权。其二,对中间确认判决不得立即上诉。当事人对中间确认判决虽然享有上诉权,但却不能立即上诉,必须随主诉判决一并上诉。这是基于两方面的原因:首先,中间确认之诉源于主诉,其争执的内容属于主诉的基础事实,对此所作的中间确认判决将是主诉终局判决理论的组成部分,故不直单独上诉;其次,如果允许对中间确认判决立即上诉,有悖于确立中间确认判决制度的效率目的,其不仅不能提高诉讼效率,还将因为当事人纠缠于中间确认判决的上诉而使主诉的诉讼无法及时进行。其三,中间确认判决对主诉(包括变更诉讼请求后的主诉)的判决具有预决力。法院对主诉的判决须受中间确认判决结果的约束,对主诉基础事实的认定不得与中间确认判决的结果相矛盾。
上述中间确认判决的效力有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如果当事人基于对中间判决的不服而拒绝变更诉讼请求或提出反诉,法院该如何继续审理?在本案审结后,当事人能否根据中间确认判决产生的实体后果另行起诉?笔者认为,法院作出中间确认判决后,法律应当给予当事人据此变更诉讼请求或提出反诉的权利,但这些权利的行使与否,则取决于当事人的意愿。当事人如果不变更诉讼请求或提出反诉,法院应当对原诉讼请求继续审理;若基于中间确认判决的结果而使原诉讼请求不能成立的,法院应当判决驳回诉讼请求。判决生效后,当事人可以根据生效的中间确认判决就返还、缔约责任等争议另案起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当事人没有根据中间确认判决变更诉讼请求或提出反诉的,法院不得依职权改变当事人原来的诉讼请求并作出判决。当然,或许诘难由此而至:当事人另行起诉岂不因增大诉讼成本而使诉讼依然不经济?如果仅就结果而论,固然如此。但是,这种不经济是个案的不经济,是当事人自愿选择的不经济,绝非诉讼机制性的不经济。事实上,立法所能做到的就是尽可能从制度上、程序上设计既公正又高效的诉讼机制,使民事诉讼不至于出现普遍的不公正和低效率的现象,而确立中间确认判决制度的本意正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