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袍四粒扣的意义
1. 法官手记读后感
杨忠民:法官缘何如此恐怖?———读《恐怖的法官——纳粹时期的司法》
1947年,在二战后纽伦堡的废墟上,由美国独家主持的审判纳粹时期德国司法官员的法庭开庭。当诸多第三帝国的司法官员站立在被告席上时,一个问题定然困扰着人们:法官缘何如此恐怖?
曾经身披法袍,手握法槌,头顶法学专家、学者等高贵头衔,面相庄严的前法官们,大约谁也不曾高举火炬行进在“帝国水晶之夜”,亲手残杀犹太人,砸碎犹太商店的玻璃橱窗,焚烧犹太教堂和“邪恶思想”的书籍;也未必亲自启动“洗浴室”的毒气装置毒杀妇孺,或者扣动扳机,射杀手无寸铁的平民;更未必身着军装,脚登马靴,手执佩剑,践踏被侵略的国土——即使成了被告,那一脸的神圣和不屑,只会让人生出对司法的敬畏,却实在难以联想到“恐怖”这个可怕的词语。然而,在德国法学家英戈·穆勒的《恐怖的法官——纳粹时期的司法》中〔1〕,却分明记载下如许事实:正是他们,在经过严谨、缜密且富于逻辑性的“法理论证”之后,催生了臭名昭著的“纽伦堡法”,使反犹排犹的条顿剑得以从司法的剑鞘中抽出;也正是他们,端坐在国民法院、特别法院、党卫军警察法庭、军事法庭之上,挥动法槌,将成千上万“玷污种族”的犹太人和“社会蠹虫”、“社会渣滓”驱赶进集中营,接受死亡的“洗礼”;同样是他们,为了保证“德国种族的完美性”,作出惨无人道的判决,对智能低下者强制性绝育,令残疾人、精神病患者在“快乐”中死亡;还是他们,把无数反战的平民甚至德国军人送到绞刑架下,以鲜血润滑着第三帝国的战争机器……是的,从这些司法官员白皙的手上,的确看不到一丝血迹,但谁又能说,在被毁灭的五百多万犹太人的尸骸旁,在被虐杀的二十万“不值得活的生命”的坟冢前,乃至在被整个战争屠戮的五千五百万生灵的周围,除了游荡着希特勒死神般的身影外,就没有抖动着这些司法官员们恐怖的黑袍?!本应由希特勒占据的被告位置,如今由他们来填补,的确是合乎逻辑的,可人们依然要追问:法官缘何如此恐怖?
2. 如何理解《法官宣誓誓词》中没有“忠于党”
法官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忠于事实,忠于职责,就是忠于党。因为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 论文 中西方商务礼仪文化差异 参考书目
摘 要
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中国是礼仪之邦,有着灿烂的五千年文化华夏文明,在世界上影响深远。著名国学家钱穆先生就曾经说过,“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是礼”。当在近200多年,随着西方国家的崛起,西方主导着世界。现今国际通行的礼仪基本上是西方礼仪。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仅仅是西方的实力强大,深层的原因在于西方人价值观的统一,在于西方人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在今天中西方礼仪文化的融合过程中,我们中国,更多的还是借鉴西方。但无论是借鉴西方的礼仪,或者是我们是自创一套自己的礼仪系统,这在形式上都不难。难的是我们也能有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有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我们借鉴西方礼仪,不仅仅是要借鉴它的形式,更应当借鉴其内在灵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和优越感,才能确立我们的感染力。民族的复兴不仅是实力的复兴,更是一种文化的复兴。只有别人也认同我们的文化,才能真正使我们的礼仪行于世界。
关键词:中西方,礼仪,差异
引 言
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西方社会,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曾一直和东方的中国遥相呼应。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中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礼仪文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在中西礼仪没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礼仪的差异。有于各国的历史与文化底蕴不同,各国人民在进行礼尚交往时的习惯也有不少差异。特别是中西方之间,礼仪上的差别很大,因为不了解这些差异而引起的误会和笑话并不少见。近代历史上有两则故事,相信大家会比较熟悉。故事一是:李鸿章曾应俾斯麦之邀前往赴宴,由于不懂西餐礼仪,把一碗吃水果后洗手的水喝了。当时俾斯麦不了解中国的虚实,为了不使李鸿章丢丑,他也将洗手水一饮而尽,见此情景,其他文武百官只能忍笑奉陪。还有一个故事是:一个国民党军官携夫人去机场迎接来自美国的顾问。双方见面后,美国顾问出于礼貌说:“您的夫人真漂亮!”军官甚感尴尬又不免客套一番:“哪里,哪里!”在中国,这本是一句很普通的客套话,可是蹩脚的翻译却把这句话译成:where?where?美国顾问听了莫明其妙,心想:我只是礼貌地称赞一下他的夫人,他居然问起我他的夫人哪里漂亮?于是他只好说:“从头到脚都漂亮!”这两个故事都是由于中西文化差异闹出的礼仪上的笑话。由此可见,了解中西方礼尚交往之间的习惯差异是很有必要的。往大处来说,一个国家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贸易中,了解对方国家的礼仪习惯,将有利于各国之间的交往。从小处来讲,一个人了解对方的礼仪民间习惯,是对对方的尊重,容易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以便交往的顺利进行。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不断发展,东西方的礼仪正在相互融合,西方人逐渐地接受了东方文化中重情感等合理因素,东方人也逐渐地接受了西方文化中先进文明的礼仪和交往方式。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而对礼仪产生的影响还很多。
1、 研究中西礼仪差异及原因
1.1 中西方礼仪差异的背景
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没有孰优孰劣的问题。就西方来说,它的历史只有短短200年,而它的人民是从各个地方移民而来的,众多不同民族和种族都融合在一起。他们信奉的誓言是:“只要我们能够梦想的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这是西方精神,是在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它短短200年的历史,创造了人类史上的灿烂文明,它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这就是西方的魅力。造成中西方礼仪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环境的不同,使得各国的人民有着完全不同的道德标准体系和价值观。
1.2 中西方观念的差异
东方文化崇尚集体和团体精神,人们的倚赖性较强。而西方文化崇尚独立和个性自由。比如,中国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品是至关重要的,而这种人品是建立在关心国家,热爱集体,家庭和睦,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之上。如果只考虑个人的利益,你的人品则大大的折扣。
而在西方人们法制观念较强。在此前提下,他们崇尚个人自由,不愿受到来自政府,教会或其他组织的干涉,喜欢我行我素。在家庭中,孩子们从小就被灌输自立自强的观念。青年人总是希望自己能尽量早独立,摆脱父母的管束,他们不希望过分的倚赖家庭,倚赖父母,否则,他们将失去自由,失去别人对他们的尊重。再这一点上,中国文化则有所不同。家庭是中国人最重视的生活集体。父母对孩子倍加珍惜,恨不能一切都为孩子想到,以致于当孩子长大成人,结婚时要给孩子大操大办,当孩子有了孩子后,还要牺牲自己的晚年来照顾自己的孙子,即把自己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又过分的照顾孩子,结果使孩子的自理能力较差,甚至于在中国今天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国有企业职工极不情愿丢掉铁饭碗,这种倚赖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遗产。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导致中西方观念很大的差异,以至于中西方礼仪从根本上有很大的差异。
礼仪是与本土的思想文化相对应的,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梁启超在有名的《劝学篇》里面讲到:“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致身心,西学应世事。”在礼仪的表现中,西方更多的聚焦在行为、语言的面上;而中国礼仪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行为人的语言、行动本身具有话语意义,同时还需从行为人的语言、行动中去“悟”出一些东西,在言传的同时,还需意会。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没有孰优孰劣的问题。
2、 中西方见面的礼仪的差异
西方人见面时,不一定会握手,只要笑一笑,打个招呼就行了,即使是第一次见面,而中国人则视握手为一个基本礼节。但在中国握手并没有太多的限定,而西方人握手是有一定礼节的。例如男女之间,女方先伸出手,若女方无握手之意,男子就只能点头鞠躬致意;长幼之间由长辈先伸出手;上下级之间,由上级先伸出手;宾主之间由主人先伸出手。而且握手时应注视对方,并摘下手套,否则会被视为不礼貌。
2.1 中西方称呼的差异
在西方,称呼是比较笼统的,一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很多称呼。例如,西方称呼男的为先生,称呼女的女士或小姐,而在我国“先生”第一解释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随着改革开放,先生已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尊称口语,西方人称”uncle”,可以涵盖我国的婶婶,伯母,姨。他们对这些方面的关系也不如中国分明,中国父亲那边的为伯伯,姑姑,堂兄妹,母亲方为舅,姨,表兄妹。在西方,人们见面时喜欢直呼其名,这是亲切友好的表示,纵使交谈之初可能互相用姓称呼,但过一会儿就改称名字。而在中国,人们很喜欢被称为某某经理,某某总裁,因为这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但在西方,人们很少用正式的头衔称呼别人,正式的头衔只用于法官、高级政府官员,军官,医生,教授和高级宗教人士。值得注意的是,西方从来不用行政职务如局长、经理、校长等头衔来称呼别人。
2.2 中西方对隐私的看法
另外,在与人交谈时,切不可谈及个人的私事,诸如年龄、婚姻、收入、信仰等等。看到别人买的东西不可问其价格;如果看到别人回来,也不能问他去哪儿了或者从哪里来,否则就会遭人厌恶,西方人常用“鼻子伸到人家私生活里来了”这句话来表示对提问人的轻蔑。而在中国,人们对个人隐私的界限远没有这么深刻,人们并不会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生活作一般了解。但在中国人与美国人打交道时,在中国人看来很普通地问对方一些家庭情况,美国人就很可能认为你侵犯了他的隐私,别有用心,一桩生意很可能就这样泡汤了。
中国人通常是见面喜欢点点头,握握手或行拱手礼,或者微微欠身然后握手,而西方人觉得欠身似乎显得自卑。在西方,特别在欧美国家,拥抱礼却是十分常见的见面礼与道别礼,亲吻礼和吻手礼也是常见的西方见面礼。握手礼来源于西方人类半野蛮半文明时期。这种习惯逐渐演变成今天作为见面和告辞的“握手”礼节,被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在我国,握手礼不但在见面和告辞时使用,而且还作为一种祝贺、感谢或相互鼓励的表示。因此是社交中应用最广泛的致意礼节。见面、道别时的礼貌演变到今天就是“你好”、“再见”两个短语,客气的顶多再互相握下手,在各种古怪疾病流行的今天显得简洁而卫生而又体面。然而西方国家,见面就要先送贴面礼、亲吻礼和吻手礼,让我们很不习惯也不能接受。
3、 中西餐餐桌上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国人将吃饭看作头等大事。中国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种科学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们的饮食多是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讲究味的享受。
3.1 中西方餐桌氛围的差异
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
3.2 中西方用餐时的差异
中西方宴请礼仪也各具特色。从传统习俗上说,中国人请客,不论按长、尊、主、次围桌而坐,满桌丰盛的酒菜,主人频频劝酒,客人谦让礼到。中国人觉得这样的宴客方式才能体现主人的热情和诚恳。另外宴客时崇尚热闹欢快的气氛,讲究面子排场。排场之大,气氛之热闹常常令人叹为观止。较随便的形式则是主人邀上三五知己,到家中由女主人炒几个菜,小酌一番。这种随便的宴客形式不讲究礼仪,不讲究坐次,不讲究饭菜,只讲气氛的和谐、主人的热诚、主客谈话的投机。当然,近年来西方的一些宴客形式,如酒会、招待会、自助餐或冷餐也会传到中国,但这些多是官方或单位出面组织的宴请形式,平民百姓还少有实行。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
另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中国人的餐桌要热闹,西洋餐桌则安静。中国人要用言行来劝酒劝食,西方人只是用语言劝酒而已。酒文化在中国由来已久,被视为做生意,交朋友等社交场合不可或缺的。酒杯不空茶水不满。在西方,通常喝啤酒、葡萄酒,不喜欢劝酒。在中国,宴会喜欢共桌共菜,西方则认为不合卫生,实行分餐制。中国人宴请时,觥筹交错,歌舞升平。西方则要求少声响少动作,用餐程序较多。
4、 中西方服饰礼仪的差异
古今中外,着装从来都体现着一种社会文化,体现着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是一个人的身份、气质、内在素质的无言的介绍信。从某种意义上说,服饰是一门艺术,服饰所能传达的情感与意蕴甚至不是用语言所能替代的。在不同场合,穿着得体、适度的人,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而穿着不当,则会降低人的身份,损害自身的形象。在社交场合,得体的服饰是一种礼貌,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和谐。影响着装效果的因素,重要的一是要有文化修养和高雅的审美能力,即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二是要有运动健美的素质。健美的形体是着装美的天然条件。三是要掌握着装的常识、着装原则和服饰礼仪的知识,这是达到内外和谐统一美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4.1 中西方服饰礼着重点及代表服饰
西方人注重身份,把衣服变成象征,中国注重韵味。如果说西方服饰文化刻意追求表现人体美,而完全忽视了服饰伦理,那么,中国服饰文化由于受到传统的伦理价值观念的影响还或多或少地保留着一些道德上的体统。而最能代表我们国家的是中山装,西方代表装是西装。
穿中山服时,不仅要扣上全部衣扣,而且要系上领扣,并且不允许挽起衣袖。在穿双排扣西服时,必须扣上全部衣扣。穿单排三粒扣西服时,仅能扣上上一粒或中、上两粒扣子;穿单排两粒扣西服时,只能扣上上一粒扣子;不允许扣上单排扣西服的全部衣扣。在穿西服时,宜穿白色衬衫,并打领带,领带打好后的标准长度,是其下端抵达皮带扣。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
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在平时的市井生活中,倒会看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不合礼仪的服。
俗话讲,人是衣服,马是鞍。尽管以貌取人并不可取,但是在现代生活中,服饰越来越成为礼仪的一个重要部分,穿着打扮的得体与否,不仅仅是个人品位的体现,更能成为人们彼此考虑的一个尺度。伟大的英国作家莎士比亚曾经说:“一个人的穿着打扮,就是他的教养、品位、地位的最真实的写照”。那么在日常工作和交往中,尤其是在正规的场合,穿着打扮的问题越来越引起我们现代人的重视。
5、结束语
礼仪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
在今天中西方礼仪文化的融合的过程中,我国更多的还是借鉴西方。但无论是借鉴西方的礼仪,或者是我们是自创一套自己的礼仪系统,这在形式上都不难。难的是我们也能有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有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我们借鉴西方礼仪,不仅仅是要借鉴它的形式,更应当借鉴其内在灵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和优越感,才能确立我们的感染力。民族的复兴不仅是实力的复兴,更是一种文化的复兴。只有别人也认同我们的文化,才能真正使我们的礼仪行于世界。
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一个礼仪缺乏的社会,往往是不成熟的社会。而一个礼仪标准不太统一甚至互相矛盾的社会,往往是一个不和谐的社会。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创建和谐社会,必须先从礼仪开始。中国今天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是物质,精神,文化各个方面,都急迫的需要一套完整而合理的价值观进行统一。而礼仪文化无疑是这种统一的“先行军”,只有认清中西礼仪文化的差异,将二者合理有效的融合,方能建立适合中国当代社会的礼仪文化体系,达到和谐社会的理想。
参考文献
[1] 金正坤 商务礼仪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2] 张占一 试仪焦急文化和知识文化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0
[3] 廖文丽 比喻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1
[4] 吴 冰 中西方文化差异拾零 闽西职业大学学报 2002
[5] 邢 东 中美文化差异管窥 全国优秀英语学术论文集 1997[6] 陈 平 商务礼仪 中国电影出版社
4. 法官袍是谁设计的
法官袍是由国务院进行统一设定的,分夏冬两套,每过一段时间,就会更换样式。样式更换采取法官的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袍简称法袍,是人民法院"2000式审判服"中重要制服,它的设计是散袖口式长袍,黑色代表庄重和严肃;红色前襟配有装饰性金黄色领扣,与国旗的配色一致,体现法院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
法官穿法官袍审理案件,象征着思想的成熟和独立的理性判断力,象征着法官恪守始终遵循法律并对国家和社会负责的承诺。
法官袍与寻常人所穿服装大有差异,它是由国家统一制作、配发给有一定身份、从事特定职业之人。
区别
法官袍与寻常人所穿服装大有差异,它是由国家统一制作、配发给有一定身份、从事特定职业之人。法官袍主要体现的不是国家对法官的福利待遇,而主要是表征法官的职业地位与常人不同。从袍的涵义看,袍就是用衣把人包起来。法官袍就是国家用黑色的袍子把法官包起来。从其实质层面透视是国家希望法官所处的环境相对封闭,不与案件当事人在庭外接触,与其他不应接触的人也保持一定的距离。距离可以产生权威,距离也可促进公正。法院有许多的生效判决难以执行,这和法官与一方当事人过于亲密接触,导致另一方当事人的反感不无关系。国家配置给法官黑袍,希望他能认真执行有关回避的规定,既要远离原告,又要等距离地远离被告。法官虽是世俗之人,当他披上法官袍之后,就应与世俗世界保持一定的距离,国家希冀能用法官袍来束住法官那颗勃勃跳动向往尘世的心.
作用
在黑袍营造的封闭环境里,法官是独立的。他不受外界的侵扰,只有独立的法官,才能实现独立思维,独立裁判,最终实现公正正义。身着黑袍的法官,既独立于行政上的领导又独立于业务上的领导,既独立于上级法院的法官,又独立于同级法院的法官。只有法官独立才能实现公正裁判,如果发生冤假错案,让其承担法律责任才有其理性的基础。黑袍裹住的不仅是法官的肉体,它更重要的是要铸造一颗对虔诚的心。法官是法律之下的法官,除了法律他别无主人。法官之袍能培育法官独立的人格,陶冶其法律理论与法治信仰,最终实现公正裁判。
从心理学理论看,黑色代表凝重、理性、沉郁,它与红色的奔放、热情、冲动相对应,审判更多的依靠理性非依赖于激情,黑袍有助于陶冶法官理性的情怀,培养理性珠心态,法官在裁判时必须时刻警惕激情对理性的冲击,偏见与成见对公平正义的侵蚀,他必须用平常心去酌情酌理,他的思维必须同时符合法律要求与逻辑规范,是建立在证据基础上的法律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统一,他要严密推理,小心求证,正如培根所说:“为法官者应当学问多于机智,尊严多于一般的欢心,谨慎超于自信。”
法官袍是法官的仪表,它不仅反映法官的职业特点,更反应他的兴趣、爱好与文化品位。湘潭大学的胡旭晟博士认为:法官袍与硕士、博士服最为接近,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法官袍意味着文明、和平、冷静,它要求身着法官袍者应具有丰富的知识、高深的情操,以及对法治的坚定信仰,同时更要求法官对社会、民众一种终极的人文关怀。同时它预示着今后法官职业门槛的不断提高,不是任何人都能身着此袍潇洒走一回的。不信请看当今西文国家法官大多拥有唬人头衔的学历与高深知识。黑袍既代表知识更表征经验,法官审理的对象是人之钱财、人之生死,审理过程是迷津重重,他需析疑解难,审理的结果事关国运民心。法官审判无小事,他是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没有经验和睿智是难以做到公正裁判,这也是法官制服由军警式改为法袍的深层原因之一。这就要求改革法官来源渠道,推进法官的职业化建设。
5. 香港的律师和法官为什么要戴白色假发
沿用英国的制度
不同长袍 代表职级有别
法 官 和 大 律 师 在 法 庭 上 的 服 饰 , 都 包 括 假 发 、 长 袍 和 领 带 , 但 是 法 官 的 长 袍 有 不 同 的 颜 色 、 不 同 的 质 料 及 不 同 的 款 式 , 而 这 些 不 同 的 长 袍 , 都 代 表 著 法 官 不 同 的 职 级 。
在 普 通 法 的 法 制 之 下 , 有 很 多 国 家 像 香 港 一 样 , 都 把 律 师 的 行 业 分 为 两 个 不 同 的 「分 支」 , 一 个 是 律 师 (Solicitors) , 另 一 个 是 大 律 师 (Barristers) , 这 分 别 大 多 香 港 人 也 是 认 识 的 。 但 或 许 很 多 人 也 不 知 道 在 法 庭 上 , 连 律 师 与 大 律 师 的 衣 著 也 有 分 别 的 。
律师毋须在庭上带假发
在 区 域 法 院 (District Court) 上 , 律 师 是 可 以 在 公 开 庭 上 (Open Court) 代 表 他 的 当 事 人 , 处 理 民 事 或 刑 事 上 的 案 件 。 他 们 除 了 像 所 有 大 律 师 一 样 , 要 穿 比 较 深 色 和 稳 重 的 颜 色 的 西 装 或 外 套 之 外 (较 常 见 的 颜 色 是 黑 色 、 深 蓝 色 和 深 灰 色) , 还 要 穿 上 律 师 的 黑 袍 。
律 师 的 黑 袍 和 大 律 师 的 黑 袍 是 不 一 样 的 , 最 明 显 的 分 别 是 律 师 的 黑 袍 , 是 有 两 对 长 长 的 衣 袖 , 而 大 律 师 的 黑 袍 , 在 前 面 有 一 条 长 的 带 子 连 著 一 个 在 背 後 的 小 袋 子 , 而 两 面 的 衣 袖 也 较 短 和 有 摺 缝 和 黑 钮 扣 。
另 一 最 容 易 的 分 辨 , 是 大 律 师 是 须 在 庭 上 带 用 马 毛 , 人 手 织 出 来 的 假 发 , 而 律 师 是 毋 须 带 假 发 , 但 两 者 都 要 带 上 白 色 有 角 的 衣 领 (Wing Collar) 和 领 带 (Bands) 。
除 了 内 庭 的 申 请 外 , 所 有 在 高 等 法 院 (High Court) 包 括 原 讼 法 庭 (Court of First Instance) 和 上 诉 法 庭 (Court of Appeal) 及 终 审 法 院 (Court of Final Appeal) 上 的 公 开 聆 讯 , 都 要 由 大 律 师 处 理 。 而 他 们 亦 必 须 要 穿 著 大 律 师 的 「制 服」 , 包 括 黑 袍 、 假 发 及 衣 领 。
法 官 的 假 发 和 长 袍 也 有 不 同 。 例 如 他 们 在 法 庭 上 所 带 的 假 发 的 两 侧 , 都 比 大 律 师 的 短 一 点 。 在 区 域 法 院 的 法 官 所 穿 的 袍 是 黑 色 而 有 一 条 红 色 和 紫 色 的 丝 带 , 由 肩 部 打 横 的 放 。
至 於 在 高 等 法 院 原 讼 法 庭 的 法 官 , 在 审 理 刑 事 案 件 时 , 是 会 身 穿 红 袍 、 头 带 法 官 的 短 假 发 , 而 他 们 在 处 理 民 事 案 件 时 , 则 会 穿 著 黑 袍 和 带 假 发 , 上 诉 法 庭 的 法 官 在 庭 上 所 穿 的 都 是 黑 袍 。
法官只在官方仪式穿红袍
一 些 人 误 以 为 法 官 在 庭 上 所 带 的 假 发 , 是 长 及 肩 膀 。 其 实 高 等 法 院 (包 括 原 讼 法 庭 及 上 诉 法 庭) 的 法 官 和 所 有 资 深 大 律 师 (Senior Counsel) 一 样 , 只 会 在 官 方 的 仪 式 上 , 如 每 年 一 月 的 法 律 年 度 开 幕仪 式 (Opening of Legal Year) 上 , 穿 他 们 的 「红 袍 、 长 及 至 肩 的 假 发 、 丝 袜 及 漆 皮 鞋」 。 平 时 他 们 如 资 深 大 律 师 一 样 , 都 只 穿 他 们 的 长 袍 和 假 发 。
值 得 一 提 的 是 在 回 归 以 後 , 香 港 的 终 审 法 院 的 五 位 法 官 所 穿 的 , 已 和 以 往 回 归 前 枢 密 院 (Privy Council) 的 法 官 的 服 饰 , 完 全 不 同 , 他 们 的 黑 袍 及 白 色 的 领 带 与 欧 洲 法 庭 (European Court) 相 似 。 而 他 们 也 是 首 批 在 香 港 历 史 上 , 在 高 级 法 院 中 带 头 放 弃 在 庭 内 及 庭 外 带 假 发 的 法 官 , 有 趣 的 是 所 有 资 深 大 律 师 或 大 律 师 於 庭 上 在 他 们 面 前 处 理 案 件 时 , 仍 需 带 著 假 发 !
为保法律尊严 保留传统
统 治 者 一 向 都 很 著 重 保 存 法 律 的 尊 严 , 而 法 官 及 律 师 在 法 庭 上 的 衣 著 , 恰 好 是 法 律 的 尊 严 的 象 徵 , 所 以 很 多 国 家 , 特 别 是 欧 洲 国 家 (如 法 国 、 西 班 牙 、 德 国 、 英 国 等) , 都 继 续 保 留 远 古 法 官 及 律 师 的 传 统 衣 著 。
事 实 上 , 在 法 庭 上 穿 著 传 统 的 长 袍 、 假 发 的 好 处 , 是 可 以 稍 为 遮 掩 各 律 师 在 年 龄 、 性 别 及 衣 服 上 的 区 别 , 使 法 官 不 会 因 为 律 师 的 不 同 年 龄 、 性 别 或 社 会 地 位 而 有 所 偏 袒 , 反 而 能 够 一 视 同 仁 , 不 偏 不 倚 的 作 出 公 平 、 公 正 的 裁 决 。
此 外 , 穿 著 传 统 法 庭 服 饰 , 亦 能 使 所 有 的 法 律 工 作 者 , 把 专 注 力 集 中 在 每 一 件 诉 讼 上 , 而 不 是 集 中 於 对 其 他 同 行 的 衣 著 评 头 品 足 , 他 们 更 不 会 把 时 间 花 在 细 心 打 扮 自 己 , 而 忽 略 了 自 己 真 正 的 工 作 , 所 以 穿 著 法 庭 服 饰 , 亦 可 算 是 为 法 官 及 律 师 带 来 不 少 方 便 ﹔ 在 这 层 面 上 来 看 , 传 统 法 庭 服 饰 的 功 用 与 学 生 的 校 服 , 没 有 什 甚 大 分 别 , 整 个 法 律 界 就 如 一 所 大 学 校 , 而 法 律 界 人 士 就 是 这 所 学 校 的 学 生 。
规定「庭上衣著」易辨别身份
事 实 上 , 大 多 数 现 行 普 通 法 的 国 家 中 , 如 新 西 兰 、 澳 洲 、 马 来 西 亚 等 的 地 方 , 他 们 的 律 师 仍 在 庭 上 穿 黑 袍 带 假 发 , 但 亦 有 地 方 如 加 拿 大 、 新 加 坡 等 地 已 放 弃 带 假 发 。
但 重 要 的 是 无 论 在 施 行 普 通 法 或 大 陆 法 的 国 家 , 他 们 绝 大 多 数 都 有 规 定 法 官 或 律 师 们 的 「庭 上 衣 著」 , 原 因 也 是 一 样 , 就 是 对 法 律 的 尊 重 和 庭 上 各 人 身 份 的 辨 别 。
至 於 将 来 香 港 的 大 律 师 应 否 要 继 续 带 假 发 , 是 要 由 大 律 师 行 内 , 经 过 详 细 考 虑 、 辩 论 和 商 讨 才 应 作 决 定 , 但 在 某 程 度 上 , 今 天 大 律 师 的 衣 著 打 扮 , 也 反 映 了 我 们 法 制 上 普 通 法 的 特 色 , 强 调 了 我 们 「一 国 两 制」 中 , 在 法 律 上 与 内 地 不 同 之 处 。
李 树 旭 大 律 师
香 港 大 律 师 公 会 执 委
一 九 九 九 年 九 月 十 四 日
6. 法官袍能确保审判公正吗
最高人民法院制定这个规定的目的是为了增强法官的职业责任感,树立法官公正审判的形象。 看来,人民法院已把法官袍视为树立法官公正审判形象的法宝了。法官袍真有如此神奇的功能?我们不妨先看看法官袍是个啥模样。 法官袍与原来的法官服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取消了肩章和大盖帽。法官袍为黑色散袖口式长袍,红色前襟配有4颗金黄色的领扣。最高人民法院有关人士对法官袍寓意的解释是:黑色代表庄重和严肃;前襟与国旗的配色一致,体现人民法院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4颗领扣象征审判权由4级人民法院行使,同时也象征人民法院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事实、忠于法律。 过去,我国的法官并没有穿什么法官袍审判,但总的来说法官审判是公正的,而且还涌现出了一大批像海口市中级人民法院王绍裕这样经受了无数次情与法、钱与法考验的“全国模范法官”。过去,我国的法官队伍中也有极少数人虽然穿着法官服,却干出了犯罪的勾当,如福建省霞浦县人民法院原法官刘建斌雇凶杀人;湖北省浠水县人民法院原法官王木清藏匿关键性的庭审证据而敲诈当事人;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原法官穆广珍将8万多元诉讼费贪为己有……难道穿了法官袍后,法官队伍中就不会出现类似的现象了? 是的,绝大多数西方国家的法官都穿法官袍,英联邦国家的法官不仅穿法官袍,而且还戴假发。我国法官着装的改革是否试图在审判方面与国际接轨?每个国家或地区都有自己的法典,德国的法律深奥,日本的法律简洁,美国和英国的法律不是成文法……看来,从法律内容上是无法接轨的。我觉得在审判上要与国际接轨,关键地是要在审判的公正性上与国际接轨,这才是最重要、最根本的东西。也就是说,我们的法官要努力让审判公正,公正,再公正。 其实,着装就像商品的包装。一件商品如果质量不优,纵然包装华丽最终也要被消费者唾弃。一个道德品质败坏的人着装再入时也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对于缺乏职业道德的法官来说,就是穿上了皇帝的服装,也会在“天平”上做手脚。不然,同一个案件在不同的法院或同一法院不同的法官手中就不至于作出截然不同的判决结果了。 法官着什么装的确无关紧要。法官只要心中有法律,只要心中有“天平”,就是不穿法官袍之类的法官服也是个法官,而且是个好法官;反之,法官就是连睡觉也穿着法官袍之类的法官服,也只不过是徒有虚名罢了。因此,法官着装的改革实无什么实际意义,反而加重了财政或人民群众的负担。时下,我国法官队伍中的确混进了不少不合格的人,有的不要说懂不懂法,就连法律文书都写不好;有的根本不依法审判,把国家的法律作为个人捞取油水的尚方宝剑。然而,法官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是靠换上法官袍就能解决得了的。要使法官队伍有个好形象,就要按照《法官法》和《法官职业道德准则》去衡量每一个法官。对于不符合法官条件的和不履行法官义务的要坚决清出法官队伍,对于触犯了刑律的要坚决追究刑事责任。 (网友:胡德桂) 相关文章:基层法院法官审案可不穿 法官袍穿着有新规定 今年“五一”全国法官统一换装 世纪大换装 法官阁下,您还缺少什么 通过仪式彰显正义 记海南省海口市中级法院刑二庭庭长王绍裕 福建:副庭长雇凶杀人被判刑6年半 沈阳:涉贪女法官 坐上被告席 法官“卖”证据?
7. 中国法官服装上的纽扣代表的意义
别太在乎别人的看法,做最真实最朴实的自己,依心而行,才能无憾今生。
8. 行政礼仪包括些什么内容分别是什么
政务礼仪礼仪按适用的人群和场合不同,分为商务礼仪、政务礼仪、社交礼仪、服务礼仪等等。就我们法官来说,主要涉及的是政务礼仪。下面我就从个人修饰礼仪、行政礼仪、社交礼仪中选与我们关系密切的几点来给大家介绍一些常识。
一、 修饰礼仪我们经常听到、看到两句话:不断提高全体国家公务员的整体素质,不断改善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公众形象。简而言之,就是要内强素质,外塑形象。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内强素质,就难以使外塑形象取得成功;外塑的成功的形象,其实是内在的良好素质的客观写照。修饰礼仪,主要是指国家公务员塑造、维护个人形象的礼仪规范。每一名国家公务员的个人形象,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能够体现其自身教养与素质的着装、仪表、举止、交谈等具体环节留给社会公众和社会舆论的印象、评价。修饰礼仪,就是要国家公务员符合社会角色对自己所提出的规范,在这些具体细节上处处注意,塑造出自己完美形象,并借以展现自己的良好素质,同时,维护、改善国家行政机关的形象。从修饰礼仪的角度,国家公务员的形象应该端庄、稳重、高雅。下面我们分两大类来谈一下。
1、 服饰仪容人们的着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个人的个性、爱好、职业、文化素养和审美品位。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着装一直被看作“非语言信息”。一位心理学家曾说:“着装是自我的镜子。”用莎士比亚的话来说就是:“一个人的衣着就是其自身修养的最形象的说明。”作为国家公务员,应该掌握一定的着装礼仪常识,而不能听信“穿衣戴帽,各有所好”之说,把自己混同于普通老百姓,要明白自己的社会角色。着装的TPO原则是基本常识。T:TIME时间。根据时间选择服饰。上班时间选择制服,或是职业装,公务员上班时间不适合穿的太时尚前卫,相对来说,是较保守的(但不是落伍);外出游玩选择宽松舒适的休闲装;娱乐时间可以随意些、个性些、时尚些。P:PLACE地点。着装时要考虑到自己的主要活动地点。要尽量使自己的着装与所处的环境一致,而不能我行我素。不论什么人,只要到达一定的地点,就是进入了特定的环境,成了特定环境的组成部分,这时,他的所作所为必须主动、自觉地与环境保持一致。否则,就是不协调,进而有损形象。例:家居、办公室、星级酒店着装的不同。(略)O:OCCASION场合。普通场合、正式场合、喜庆场合等。(略)此外,还要结合自身情况,如自己的肤色、形体来穿衣;再有,还要注意一些着装标准和服装搭配常识。比如:穿西装时应穿深色袜子和皮鞋;穿西服套裙或旗袍时,需要穿肉色的长袜,不准光腿或穿彩色丝袜;腰带、鞋子、皮包的色彩应当相同;穿制服时,不允许敞怀;穿中山装时要系上所有衣扣和领扣,并且不能挽起衣袖;领带打好后的标准长度是下端到皮带扣;穿单排三粒扣的西服时,可不系扣或者仅系上上一粒扣子或中上两粒扣子;领带夹要别在衬衫的从上数第四与第五颗扣子之间。等等。仪容妆饰上,应该端庄、整洁、简约。化妆要淡而雅,佩戴首饰要少而精。也要扬长避短,脖子不好看尽量别带项链等。另外,要特别注意一点,切记修饰避人的原则。就是再对自己的仪容、服饰整理修饰时,要自觉回避他人。象当众补妆整理衣服等等。那样显得非常不文明,也是对在场人的不尊重。
2、 言谈举止举止,往往以小见大地体现着一个人的思想感情教养。有一句话:气质是写在脸上的,修养是刻在身上的。举止一向被叫做人类的“第二语言”,它传递着大量信息。你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在告诉别人“你是谁”。公务员的举止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要求自己:第一, 文明。这两字包含着太多具体的内容,来自于许多细节:在他人面前就坐时,最好不要高架起“二郎腿”,更不能把脚尖抬起,直指他人,并抖动、乱晃不止;去别人的办公室,尤其上级办公室,一定要先轻轻敲门,即使门开着的,但对方没看到你,也要敲门通知对方,离开时,如果进来时门是关着的,要记着轻轻把门关上;在人前不要抓头皮、挖鼻孔、修指甲等等;在别人办公室不要乱翻东西;开会时不要让手机发出声音;杜绝“三大非淑女之举”;在公共场合,远距离看到熟识的人,点头微笑致意就可,不要大呼小叫。第二, 稳重。就是要沉着稳健,泰然自若,不要毛手毛脚。走路要不紧不慢,步伐大小适中;谈话时,不要手舞足蹈、指手划脚;就坐时,要轻而缓,不要“咕嗵”一声,也不要拖拉椅子;拿放东西时要避免发出过大声音。第三, 美观。“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站姿、坐姿(不要把沙发坐满,不要“瘫坐”如G,女士穿短裙就坐时,双腿并拢后叠放或斜放,和地面成45度夹角,就比只是并拢双腿优雅多了);女士拾掉在地上的东西。在谈话中,要注意表情和动作和语气。一是表情要和谈话的内容相符。秉公执法时应是严肃认真的;和领导谈话是恭敬大方的;和群众应是亲切温和的。二是谈话时不要以动作伤人。在与他人谈话时,如果不加注意的话,很容易在无意之中因为自己的某些动作而伤害对方的自尊心。比如,自己在谈话时左顾右盼,或是双手抱在脑后,或是把头放在椅背上,这些往往给人心不在焉、厌烦的印象;而在谈话时张牙舞爪、指指点点,则意味着指责教训对方。三是在正常情况下,要避免用居高临下,充满优越感和支配感的语气与人谈话。例:珍珠港事件时的布赖顿(海军)对马歇尔(略)。礼仪是从属于主流文化(儒家文化)的,政务礼仪更是如此。落实到公务员的个人形象上,就是要符合主流文化的评价标准。那些落拓不羁、标新立异是不适合的。
二、 行政礼仪又称公务礼仪,是指国家公务员在从事公务活动、执行国家公务时必须遵守的礼仪规范。在公务之外没必要这么做。但在公务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
1、 电话礼仪我不知道大家留意过没有这样一个词:电话形象。电话形象,指的是人们在使用电话时,所留给通话对象以及其他在场人的总体印象。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工作岗位,一个人的电话形象都体现着自己的修养和为人处世的风格,对一个单位而言,电话形象是展示自身形象的一个窗口。作为一名国家公务员,在使用电话时要做到客气、简洁、殷勤、自觉几方面。一般来说,电话铃响三声之内应拿起听筒。然后是重要的第一声。对比“您好,新乡中级法院。”与“喂,找谁?”在通话过程中不要有翻报纸、喝茶水之类的小动作,因为听筒可以扩大这些杂音,而让对方感到被轻视。当对方找的人不在时,不要说声“不在”就放电话,而是要礼貌地说:“他不在。你是哪里?有什么事需要我转达的吗?”但也不要刨根问底问得太多。向外打电话时,也要一样讲究文明礼貌;例:自己接听的电话。不要太冒失,先问清是否是你要找的单位或人再发话。在整个通话过程中要让自己的表情处于正常自然的状态,因为表情是可以影响声音的;注意礼貌用语的使用。手机的使用:在公共场合接打手机,一定要控制自己说话的音量;如果是在车里、餐桌上、会议室等地方通话,应尽量简短,以免干扰别人;如果你的手机响起时,有人在旁边(这个人当然不是很熟的朋友),你应该先说声:“对不起”,然后到不影响他人的地方,把话讲完再入座。
2、 接待礼仪 接待工作是我们的一项日常工作,来接洽工作、参观学习、检查巡视等都需要接待,平常琐碎,但又严谨重要。各种行业不同,都有各自约定俗成的接待礼仪,我们所适用的是政府接待礼仪,也就是国家公务员在以官方的身份出面接待来访的宾客时所应遵守的礼仪规范。它包括很多环节:迎宾、招待、交通、膳宿等等,我们只讲我们用得较多的礼节性较强的施礼和引导问题。施礼问题:毫无疑问,客人到达之初,对于接待人员的态度和行为是极其介意的。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做到以下两点:1)热情。握手:与来宾相见之初,一定要主动与对方握手。这时不同于社交场合,不管客人的性别、年龄、职位,你都要主动伸手,因为此时对方只有一种身份——客人。握手时并要面带微笑,热情洋溢。要有力而适度,平视对方的眼睛,一般持续2~3秒。握手的顺序一般是:上级在先、长辈在先、女士在先,或是按由近到远的顺序。寒暄:略作寒暄、一视同仁。2)周到:主动为远道而来的客人的拿行李(不包括坤包、外套之类);用车接时,要先请客人上车,并注意座位顺序(后排右为上坐);对于登门来访的,如果预约好,没有特殊情况一定要专门恭候;客人进门要起身相迎,即使在忙于公务也要暂停片刻,并请客人就座;帮助客人放置衣帽;茶水,“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引导问题:指的是接待客人时亲自带路或是陪同对方一道前往目的地的行为。主要包括引导者的身份、引导中的顺序、引导时的提示三方面。1)引导者的身份:通常与对来客的重视程度有关,一般情况下按照对等的原则。2)引导中的顺序:指的是引导时宾主双方所处的前后左右的位置。这个问题礼节性最强。并排行进:内侧为尊;中间为尊;单行行进:如客人路熟,客在前,否则主人在前引路;出入房门:主动上前开门,等客人通过或出去再轻关门;出入电梯:无人控制的要先进后出,有人控制的要后进后出;出入轿车:宾主不同车时,引导车在前,同车时主人要后上先下。3)引导中的提示:引导来宾去见某人时,须提前告知来宾,“我们现在去张主任办公室”“戴院长正在会客室恭候各位”等,以便让对方有个思想准备;上下楼梯电梯或拐弯时,须提示“请各位这边走”;路上有障碍物时“请小心某处”。要“话到”“手到”:“话到”的同时应辅以必要的手势,即一只手掌心向上,五指并拢,伸直后为来宾指示方向。 这里我们讲的接待礼仪,是通用的规则,是显性的东西,至于在接待工作中那些微妙的官场潜规则不在我们这次讨论的范围。
3\会务:在召开会议过程中,每名干部都要严守会纪,遵守时间,包括准时到会、正点开会、限时发言、到点散会,并保持坐姿端正。应保持会场安静,手机调制到震动状态或关机。应做好会议记录。a.主席台座次:讲究左高右低,前排高于后排,中央高于两侧,左侧高于右侧(左、右是指当事人之间的位置;政务礼仪讲究左高右低,但现在均通用国际惯例,即右高左低)。桌签应使用彩色纸,双向打印。 b.奉茶:有礼的茶水招待,是对来访者的尊重与诚意表示,有礼貌的端茶方法很重要,不能让来访者要求才端出茶水。 奉茶礼仪:整理仪容、洗手;确定茶杯是否有缺角或裂痕;手指避免摸到杯口;适当的温度、浓度,装有七分满。 为他人续茶水时,小心端起茶杯或茶杯柄,手指不可伸入杯口。从右侧递茶时用右手拿茶杯(左侧时相反)。万一茶水溅出来时,应不慌不忙地擦拭。 在会议进行中为与会人员倒茶,应本着先客后主的原则。
9. 法徽,法槌,法袍的含义
摘要 您好,法徽,法槌,法袍的含义,为您分别详细解释
10. 和对门邻居以前见面打招呼,现在发生点小误会,不打招呼了,以后见面会尴尬吗
正所谓抬头不见低头见、如果不是什么大事和气生财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