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法官塞古埃骑马像
㈠ 有关美国的资料与图片
名 称
美利坚合众国(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国 旗
星条旗(the Star-Spangled Banner),旗面左上角为蓝色星区,区内共有9排50颗白色五角星,以一排6颗、一排5颗交错。星区以外是13道红白相间的条纹。50颗星代表美国50个州,13道条纹代表最初北美13块殖民地。据华盛顿说:红色条纹象征英国,白色条纹象征脱离它而获得自由。更普遍的说法认为,红色象征勇气,白色象征自由,蓝色则象征忠诚和正义。
国 徽
外围为两个同心圆,内有一只美国秃鹰雄踞中央,双翼展开,右爪握一束橄榄枝,左爪握13支利箭,尖嘴中叼着一条飘带,上书“合众为一”。秃鹰的胸前是一枚盾形纹章,纹章上部是蓝色横纹,下部是红白相间的竖纹,象征美国国旗。秃鹰的上方是蓝色天空中13颗星,四周光芒万道,环绕着云朵组成的图案。国徽上的图案均有其象征意义。美国秃鹰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统治权;橄榄枝和箭象征决定和平与战争的权力;秃鹰上方的群星图案象征着拥有主权的新生共和国。
首 都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Washington D.C.),
政 治
美国是联邦制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为总统制,实行三权分立与制衡相结合的政治制度和两党制的政党制度。采用两党制。
民 族
美利坚民族84%、印第安人12%等
宗 教
美国是一个没有国教的多宗教国家,宗教信仰极为普遍。57%的居民信奉基督教新教,28%信奉天主教,2%信奉犹太教,信奉其他宗教的占4%,不属于任何教派的占9%。(1989)
历 史
原为印第安人聚居地。15世纪末西班牙、荷兰、法、英等国开始向北美移民。到1773年,英已建立13个殖民地。1775年爆发独立战争。1776年7月4日通过《独立宣言》,正式宣布建立美利坚合众国。1787年制定联邦宪法,1788年华盛顿当选为第一任总统。在1776年后的100年内,美领土几乎扩张了10倍。2000年12月,布什当选为美第43任总统
人 口
2.703亿(1998年底)。其中白人占83.4%,黑人占12.4%,亚洲人占3.3%。
地理位置
美国位于北美洲南部,东临大西洋,西濒太平洋,北接加拿大,南靠墨西哥及墨西哥湾。
气 候
美国的气候大部分地区属温带和亚热带气候,仅佛罗里达半岛南端属热带。阿拉斯加州位于北纬60至70度之间,属北极圈内的寒冷气候区;夏威夷州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热带气候区。
礼 仪
在美国,朋友之间通常是熟不拘礼地招呼一声“哈罗”,哪怕两个人是第一次见面,也不一定握手,只要笑一笑,打个招呼就行了,还可直呼对方的名字,以示亲热。但在正式场合下,握手是最普通的见面礼。在美国,握手时,男女之间由女方先伸手。男子握女子的手不可太紧,如果对方无握手之意,男子就只能点头鞠躬致意。长幼之间,年长的先伸手;上下级之间,上级先伸手;宾主之间,则由主人先伸手。握手时应注视对方,并掐下手套。如果因故来不及脱掉手套,须向对方说明原因并表示歉意。还应注意人多时不可交叉握手,女性彼此见面时可不握手。同握手的先后顺序一样,介绍两人认识时,要先把男子介绍给女子,先把年轻的介绍给年长的,先把职位低的介绍给职位高的。称呼随便舍姓喊名 大多数美国人不喜欢用先生、夫人或小姐这类称呼,他们认为这类称呼过于郑重其事了。美国男女老少都喜欢别人直呼自己的名字,并把它视为亲切友好的表示。美国人之间,不论职位、年龄,总是尽量喊对方的名字,以缩短相互间的距离。美国人很少用正式的头衔来称呼别人。正式的头衔一般只用于法官、高级政府官员、军官、医生、教授和高级宗教人土等。与人交谈莫问私事,人们日常交谈,不喜欢涉及个人私事。有些问题甚至是他们所忌谈的,如询问年龄、婚姻状况、收人多少、宗教信仰、竞选中投谁的票等等都是非常冒昧和失礼的。和美国人谈话时,不可站得太近,一般保持在50公分以外为宜。社交场合 女士优先 按照美国人的习惯,在社交场合,男子处处都要谦让妇女,爱护妇女。步行时,男子应该走在靠马路的一边;入座时,应请女子先坐下;上下电梯,应让女子走在前边;进门时,男子应把门打开,请女子先进。但是下车、下楼时,男子却应走在前边,以便照顾女子;进餐厅、影剧院时,男子可以走在前边,为妇女找好座位;进餐时,要请女子先点菜;同女子打招呼时,男子应该起立,而女子则不必站起,只要坐着点头致意就可以了;男女握手时,男子必须摘下手套,而女子可以不必摘下。女子的东西掉在地上时,男子不论是否认识她,都应帮她拾起来。礼貌用语多多益善 在美国,不论什么人得到别人的帮助时都会说一声“谢谢”,即使总统对待者也不例外。美国人在一家人之间也是客气话不离口,不仅夫妻之间如此,对小孩子们说话也常带“请”和“谢谢”,这样,孩子便自然地养成了讲礼貌的好习惯。
节 日
1月1日 元旦New Year's Day
2月12日 林肯诞辰 Lincoln's Birthday
2月14日 圣瓦伦丁节---“情人节”
2月18日 华盛顿诞辰 Washington's Birthday
3月17日 圣帕特里克节 Saint Patrick's Day
4月1日 愚人节 Fool's Day
4月…日 复活节 Easter(一般指春分月圆后第一个星期日)
5月…日 植树节(5月份的第二个星期五)
5月…日 母亲节 Mother's Day(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
5月26日 阵亡将士纪念日 Memorial Day
6月14日 美国国旗制定纪念日
6月…日 父亲节 Father's Day(六月的第三个星期日)
7月4日 美国独立日 Independence Day
9月1日 劳动节 labor Day
10月12日 哥伦布日 Columbus Day
1O月…日 退伍军人节(10月的第四个星期一)
10月31日 万圣节 Halloween
11月11日 第一次世界大战休战纪念日
11月27日 感恩节 Thanksgiving Day
12月25日 圣诞节
语 言
英语、西班牙语(一些少数民族)
经 济
19世纪80年代,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获得很大利益,经济急剧增长,变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具有高度发达的现代市场经济,其劳动生产率、国内生产总值和对外贸易额均居世界首位,有较为完善的国民经济宏观体制。1997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0,200美元,雄居主要工业国家榜首。
教育制度
美国的教育制度分成Kindergarten、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及研究院,小孩满5岁进入Kindergarten,念一年,就进入小学一年级,小学初中念9年直升高中。
美国的主要城市
费 城
(Philadelphia) 美国第五大城,宾夕法尼亚州最大城市。全称费拉德尔菲亚。位于该州东南缘,特拉华河与斯库尔基尔河的交汇处,东距大西洋142公里。市区面积352平方公里,人口158.6万(1990);大市区包括费城等5县和新泽西州的卡姆登等2县约140个城镇,总面积9202平方公里。
城市背靠阿巴拉契亚山麓台地,沿两河之间的狭长半岛伸展,地势平坦,平均海拔30米。经特拉华河和运河通往大西洋。斯库尔基尔河及其支流流经山麓台地“瀑布线”,富水力资源。邻近东宾夕法尼亚煤田。气候温和湿润,冬、夏平均气温分别为0.2℃和24.9℃,年平均降水量约1000毫米。
美国历史名城。17世纪初为瑞典人移居地。1682年由英国教谊会派移民始建城市,“费拉德尔菲亚”之名取自希腊语,意为“兄弟之爱”。1701年设市。到18世纪中叶,已发展为英国美洲殖民地中最大的城市。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地位重要。1774-1775年两次大陆会议在此召开,通过独立宣言;1787年在此举行制宪会议,诞生了第一部联邦宪法。1790-1800年曾是美国首都。19世纪以来,铁路和港口发展很快,制造业兴起,1860年制造业产值曾占全国30%。现仍为美国主要经济、交通、文化中心之一。
重、化工业发达,为美国东海岸主要炼油中心和钢铁、造船基地,还有化学、电机、电器、机械、铁路机车、汽车等重要工业部门,被称为“美国的鲁尔”。纺织、服装等轻工业亦负盛名。全市约2/5就业人口从事工业。工厂企业主要分布在城市外围、特拉华河沿岸各卫星城镇。如城北的莫里斯维尔(钢铁)、特伦顿(铁路机车),城南的埃迪托纳(飞机)、切斯特(汽车、造船)、威尔明顿(化学),城东的卡姆登(食品)等。商业和金融业也较发达。美国第一所银行和证券交易所即诞生于此。现大市区内有2万余家零售、批发商,商业职工占总就业人口的1/5,有商业银行58家,互助储蓄银行7家,为美国第三联邦储备区银行总部所在地。有1969年新建的美国造币厂。
费城港是世界最大的河口港之一。港区沿特技华河西岸分布,岸线长达80多公里,有300个码头。航道水深12.2米,河口处达16.6米,可供远洋海轮出入;有运河沟通特拉华河和切萨皮克湾,水深7.6-10.7米。设有面积约29公顷的自由贸易区。有3条铁路干线,稠密的公路网与港口连接,水陆联运便捷。市内有地下铁道和高架铁路,公共交通设施完备。大市区内有6座大桥横跨特拉华河,与对岸新泽西州各城镇相连。费城国际机场位于市中心西南12公里处,客、货运量在国内居前列。
市区以居河间地正中位置的本广场为中心,耸立于广场的市政厅塔楼为城市制高点;广场四角各有一林荫广场。街道布局呈棋盘状。城市安静,适宜居住,有“住家城”之称。市区居民38%为黑人,郊区居民则95%为白人。经中央广场的麦凯特大街和布鲁德大街是东西和南北两大干道。麦凯特大街和本广场西侧的约翰’F.肯尼迪大街沿线的新“本中心”为主要商业区,多高层建筑。
从市政厅向西北延伸的本杰明·弗兰克林大街是一条宽阔的林荫大道,途经费城艺术博物馆、罗丁博物馆、本杰明·弗兰克林纪念馆和菲斯天文馆等重要文化设施,通往费尔蒙特公园。该公园沿斯库尔基尔河延伸,占地1600公顷,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公园,内有1876年美国独立百年博览会会址。城东多历史遗址。1730年建立的独立广场,现为国家独立公园的一部分,内独立宫是1776年7月4日宣布独立宣言的地方,珍藏着著名的自由钟。附近的卡本特厅是第一次大陆会议的会址。建于1727年的基督教堂是华盛顿、弗兰克林及其他独立战争时期的领袖们的礼拜堂,附近有弗兰克林墓。城西是大学区,有宾夕法尼亚大学、坦帕大学、圣约瑟夫学院;克尔提斯音乐学院和宾夕法尼亚美术研究院等著名高等学府。费城管弦乐团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独立纪念馆 Independence Hall
建立于1732年,原为州政府,后于1776年7月,在该处发表独立宣言。其后,又在该处起草合众国宪法,从而诞生了美利坚合众国。
议事厅 Congress Hall
与独立纪念馆连接的建筑物。1790年到1800年为止,该处为联邦议事厅。华盛顿曾在该处被推选第二次担任总统。厅内留存历史性遗物极众。
罗斯故居 Betsy Ross House
这是设计美国国旗星条旗的罗斯夫人的老家。据说,它是1774年由华盛顿总统建议而兴建的。附近的Elfreth'sAlley和BladenCoat小路仍留存了十八世纪美国开国初期的形迹,散步其间,易兴思古幽情。
罗丹博物馆 Rodin Museum
是除了法国之外,收藏名画家罗丹作品最多的一家博物馆。
宾州美术馆 Pennsylvania Academy Of The Fine Arts
创设于1801年的美国最古老的美术馆。美国美术界的杰作,几乎都收藏在该馆。
佛兰克林科技馆 Franklin Institute
为了纪念本杰明·佛兰克林的贡献而兴建的科学博物馆,展出运输、航空、物理、天文、化学资料。
纽约
(New York) 世界特大城市之一,美国最大的金融、商业、贸易和文化中心。位于美国东北部哈得孙河注入大西洋的河口处。市区面积945平方公里,其中水面168平方公里。人口732万(1990)。由曼哈顿、布朗克斯、布鲁克林、昆斯和里士满5个区组成。此外,还包括自由岛、埃利斯岛、加弗纳斯岛、罗斯福岛等小岛。大纽约市除上述5个区外,还包括纽约州、新泽西州和康涅狄格州的26个县,面积32400余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都市区之一;人口1680万,是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
纽约气候温和湿润,全年无霜期276天,年平均气温11℃,年降水量1091毫米,雨日123天。
原是印第安人居住地。1626年荷兰人从印第安人手中低价买下曼哈顿岛,在近哈得孙河口一角地辟作贸易站,称为“新阿姆斯特丹”。1664年被英国夺占,改名纽约,范围扩大到邻近陆地和长岛等处。1686年设市。1789年为美国临时首都(至1796年),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在此就职。1825年伊利运河开通,纽约到五大潮地区有了全年通航的水道,沟通了美国中西部与大西洋沿岸的经济联系,使纽约处于对内对外贸易的重要交接点上。随着“纽约中央铁道”及多条铁路和公路的兴建,经济日益繁盛,纽约成为世界性的大城市和港口。居民中,种族与民族构成复杂,以黑人(约占纽约市人口总数的25%)、犹太人(20%)、意大利人(15%)、波多黎各人(11%)和爱尔兰人(10%)五族后裔居多,合计约占纽约市人口的81%。
纽约是全国最大经济中心及仅次于芝加哥和洛杉矶的全国第三大工业中心。工业以服装和出版业最盛;次为化学、电气器具、金属制品、食品、化妆品、玩具和炼油等。服装业集中于曼哈顿区,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业中心之一。印刷出版业集中于市区,占有全国约1/6的印刷能力和1/3的出版物。设有全国著名出版社的总部。新泽西所属的几个县,也是主要的工业区,有电机及设备制造、飞机零件、化妆品、化肥、化学、纺织、皮革等工业。
纽约是美国和世界的金融和证券交易中心。位于曼哈顿岛南部的华尔街耸立着许多摩天大楼,集中有几十家大银行、保险公司和证券交易所,以及成百家大工业公司和运输公司的总经理处。纽约也是美国运输业最发达的地区,纽约港区岸线总长1200多公里,主要由哈得孙河下游、长岛海峡和斯塔滕岛西面水域组成;水深9.13米的泊位400多个,拥有现代化的装卸、干船坞和库藏设施。货运量居全国第2(次于新奥尔良),但对外贸易居全国首位(占全国l/5)。港口与河运、铁路、公路和航空构成一个综合运输系统,计有200条水运航线、14条铁路线、380公里地下铁道、3个现代化航空港以及稠密的公路网。昆斯区南端的约翰·肯尼迪国际机场为世界上客货流量最大的航空港之一。大市区所属的各岛之间,有多座桥梁和多条河底隧道相连贯,其中通行汽车的重要隧道有林肯隧道和荷兰隧道(连接新泽西和曼哈顿岛)、布鲁克林隧道(连接曼哈顿和布鲁克林区)。曼哈顿和布鲁克林区间河面较狭,有著名的桥梁3座和地下电车道5条。
纽约也是全国文化教育和电视、广播中心。拥有94所大学和学院,976所公立学校,914所私立学校。纽约市立大学规模最大,包括17个学院和一个研究生所院,注册学生17.7万人。哥伦比亚大学是全市创建最早的高校(1754年始建),是最著名的私立大学;其次是纽约大学等。福尔特罕和圣约翰大学是著名天主教会学校。此外还有众多的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科研机构、艺术中心等。其中最著名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是全美洲规模最大的一所。自然历史博物馆也享有盛名。纽约的公园、游乐场、海滩疗养地、剧院、歌剧院、音乐厅、画廊等均占全国首位。仅公园就有100余个。耸立在自由岛上的自由女神像被视作纽约市的“陆标”,建成于1886年,是法国人民为纪念美国独立战争和两国人民友谊而赠送的礼物。自由女神像连底座约高100米,内有螺旋形阶梯和电梯可抵达女神像头部,头部内是一间可容40余人的观览厅,可眺望港区全景。
布鲁克林和昆斯两区都位于长岛西部。前者在岛西端,在5个区中人口最多;面积231平方公里。其西部是主要的港口和工业点。区中心商业发达。昆斯区在布鲁克林区之东,在5个区中面积最大,329平方公里,有地下隧道和桥梁通达曼哈顿区,是曼哈顿经济发展的延伸。海陆空运输都很发达。主要工、商业点靠近伊斯特河,被称为长岛中的精萃。区中央有“森林山”,其旁为同名公园,系1913年所建,景色优美。
里士满区位于斯塔滕岛上。东北隔纽约湾同曼哈顿和布鲁克林区相望,面积166平方公里,是人口最少的一区,也是5个区中经济规模最小的。建有炼油厂等。东南岸和南岸多公园、海滩和疗养地。
帝国大厦 Empire State Building
长时期来象征著纽约摩天大楼的高达102层超高层大厦。顶层高度达1,250英尺
381公尺)。在第86楼上有一展望台,气候晴朗时,可以眺望周围50英里以内的景色。
洛克斐勒中心 Rockefeller Center
呈现美国典型的一面,在都市建筑学方面也颇饶兴趣的商业与娱乐中心。自第49街与第50街之间,通过第五街的Promenade Gardens内,四季花草茂盛,美丽如图画,公园四周是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大厦,诸如PCA Building、Radio City Music Hall,Center Theatre等。NBC与ABC的制作室就是RCA大厦的第70楼。
自由女神 Statueof Liberty
世界著名的自由女神像,位于纽约湾的利勃坦岛上,像高约46公尺。自由女神像内部中空,可搭电梯直达神像头部。此外,还有新设的移民博物馆Immigration Museum。
联合国 The United Nations
纽约的历史系由曼顿产生,而现代世界史则与联合国密切相关。自第42街起直到第48街上,在广达18英亩的地基上,就兴建着著名的联合国大厦。联合国容许观光客依到达先后次序入内参观会议情形。
中国城 Chinatown
中国城已具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城内居住的华裔第二代约有六千人。中国城位于ChathamSquare的西边一部份,城中主要街道为Mott。城内有中国博物馆。大都会美术馆The Metropolitan Museumof Art乃是世界最大美术馆之一。自由代东方到现代,有关美术史的重要事项,一一呈现眼前。内中有一美国馆,可由馆中陈列品窥知初期美国人的生活状况。
华尔街 Wall Street
是全球金融中心。世界最大的银行大厦,除了大通银行之外,纽约股票交易所,美国股票交易所,以及收藏1789年华盛顿就任美国第一任总统时的史迹的国立纪念馆、联邦厅等,都在这条街上。
世界贸易中心 World Trade Center
是纽约一处新的名胜,楼高110层,为世界首屈一指的高层建筑物。在这幢高层建筑物中,除了贸易公司之外,有运输公司、通信机构、银行、保险公司、海关等公私机构,凡与贸易及港湾活动有关的活动,均集中于此。有12万人在建筑物中工作。世界贸易中心占地达16英亩之广。
华盛顿
(WASHINGTON D.C) 首都,文化、教育中心之一。位于马里兰州与弗吉尼亚州之间。范围与哥伦比亚特区相同,市区面积174平方公里,人口57.8万(1993),其中黑人约占70%。标准都市统计区还包括马里兰的2个县、弗吉尼亚的4个县及费尔法克斯、福尔斯彻奇、亚历山德里亚3个城镇,人口320万。市区位于波托马克河和阿纳卡斯蒂亚河汇合处的东北岸“地势平坦,平均海拔约22米,仅西北角有和缓的起伏高地。气候冬冷,夏热,全年湿润。年平均气温.12.6℃,7月20-31℃,1月3--6℃;年平均降水量1068毫米,季节分配较均匀。
1790年国会决定在波托马克河畔建都。城市规划为巴罗克建筑与凡尔赛、巴黎的建筑形式相结合,以国会大厦、白宫等建筑物为中心修建林荫大道向四方辐射,再于其间增筑格状街道。
华盛顿是世界各国少有的仅以政府行政职能为主的现代化大城市。财政收入主要依赖政府公务及各企业的业务活动,其次是旅游业。制造业只占经济结构的一小部分。联邦政府禁止在该市发展工业。例外的是为本地行政与文化机构服务的印刷出版业、食品工业、高级化妆和服装业等。
从市中心起,以北、东、南3条国会大街和迈尔为分区的基线,可把市区分为西北、东北、西南和东南4区。其中心部位有建于低矮丘陵国会山的国会大厦,大厦西北约2.5公里处为总统居住的白宫。国会大厦和白宫之间有“联邦三角”建筑群,包括联邦政府各部、机构以及国家美术馆、国家档案馆、泛美联盟、史密森国家博物馆和联邦储备大厦等。国会大厦东邻为最高法院大厦,附近的国会图书馆为仅次于莫斯科列宁图书馆的世界第二大馆,毗邻的莎士比亚图书馆以藏莎翁著作及其研究文献而著称于世。国防部所在的五角大楼座落于波托马克河西南岸。
全城有数百处纪念建筑物、纪念碑、雕像等,大部与历届总统有关。在市区西部、波托马克河东岸的绿化地带,有历史上3位总统的纪念地:华盛顿纪念塔面临波托马克河公园,为白大理石的方尖塔,高169米,可俯视全市景色。沿河是著名的日本樱花林;纪念塔西面有林肯纪念堂,为古希腊式建筑,堂外有36根白大理石圆校,象征当时组成国家的36个州;内有林肯坐像;纪念塔南面有杰斐逊总统纪念堂,堂外有他的骑马雕像。1971年又建成约翰。肯尼迪中心,包括现代化的剧院、音乐厅、歌剧院、交响乐院和芭蕾舞剧院等。
华盛顿多公园、林荫道和草地广场。最大是罗克公园,占地710公顷,在市区西北。著名的大学有建于1789年的乔治敦大学,以及乔治·华盛顿大学、美利坚大学和霍华特大学等,后者为全国最大的黑人学生占优势的大学。
20世纪60年代建成长158公里的市内“铁路运送系统”。包括地下铁道和地面铁道,通达市内和郊区各地。最大铁路站“联邦车站”位于国会大厦东北。有华盛顿、杜勒斯和巴尔的摩-华盛顿3个客运国际机场,其中华盛顿国家机场是国内最繁忙的机场。
华盛顿纪念碑 Washington Momument
为纪念第一任美国总统乔治华盛顿而兴建,塔高55英尺,内部中空,有电梯可直达塔顶展望台。
杰佛逊纪念堂 Jefferson Memorial
纪念起草独立富言与权利章典的作者杰佛逊而兴建于EastPotomacPark内,可眺望泰达湾的地点。整个建筑物呈圆柱状,象征杰佛逊总统完整的人格,纪念堂内铸有杰佛逊总统铜像。
林肯纪念堂 Lincoin Memorial
为纪念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林肯总统而兴建,林肯总统维护了美国的统一和解放了南方的黑奴,这一伟大的历史功绩,为今日美国的繁荣昌盛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白宫 The White House
美国总统宫邸。于1792年10月由华盛华总统亲临奠基,但华盛顿总统未能目睹其完成即进行逝世,因此,最先使用此一官邸的乃是美国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白宫东侧一部分建筑可供人们参观。
史密苏尼博物馆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1864年根据英国化学家JamesSmithsonian的意见而建造的。史密苏尼博物馆是一总称,内中包括了航空太空馆、美术工艺馆、历史技术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等建筑物。拉埃脱兄弟试乘的第一架飞机KittyHawk就陈列在馆内。
国会 The Capitol
美国参、众两院构成的国会就在这里举行会议。国会内天花板与墙壁上绘满了以建国史为题材的壁画。可自由前往参观,也可参加有向导作说明的观光团。
国会图书馆 Libraryof Congress
是一幢文艺复兴时代式的建筑物,圆形天花板由各式玻璃镶成的,二千扇玻璃窗制造出极好的采光效果,国会图书馆乃是世界最大的图书馆。林肯总统在格的斯堡发表的著名演说的草稿,就保存在馆内。
㈡ 美国的资料
美利坚合众国(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国 旗
星条旗(the Star-Spangled Banner),旗面左上角为蓝色星区,区内共有9排50颗白色五角星,以一排6颗、一排5颗交错。星区以外是13道红白相间的条纹。50颗星代表美国50个州,13道条纹代表最初北美13块殖民地。据华盛顿说:红色条纹象征英国,白色条纹象征脱离它而获得自由。更普遍的说法认为,红色象征勇气,白色象征自由,蓝色则象征忠诚和正义。
国 徽
外围为两个同心圆,内有一只美国秃鹰雄踞中央,双翼展开,右爪握一束橄榄枝,左爪握13支利箭,尖嘴中叼着一条飘带,上书“合众为一”。秃鹰的胸前是一枚盾形纹章,纹章上部是蓝色横纹,下部是红白相间的竖纹,象征美国国旗。秃鹰的上方是蓝色天空中13颗星,四周光芒万道,环绕着云朵组成的图案。国徽上的图案均有其象征意义。美国秃鹰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统治权;橄榄枝和箭象征决定和平与战争的权力;秃鹰上方的群星图案象征着拥有主权的新生共和国。
首 都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Washington D.C.),
政 治
美国是联邦制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为总统制,实行三权分立与制衡相结合的政治制度和两党制的政党制度。采用两党制。
民 族
美利坚民族84%、印第安人12%等
宗 教
美国是一个没有国教的多宗教国家,宗教信仰极为普遍。57%的居民信奉基督教新教,28%信奉天主教,2%信奉犹太教,信奉其他宗教的占4%,不属于任何教派的占9%。(1989)
历 史
原为印第安人聚居地。15世纪末西班牙、荷兰、法、英等国开始向北美移民。到1773年,英已建立13个殖民地。1775年爆发独立战争。1776年7月4日通过《独立宣言》,正式宣布建立美利坚合众国。1787年制定联邦宪法,1788年华盛顿当选为第一任总统。在1776年后的100年内,美领土几乎扩张了10倍。2000年12月,布什当选为美第43任总统
人 口
2.703亿(1998年底)。其中白人占83.4%,黑人占12.4%,亚洲人占3.3%。
地理位置
美国位于北美洲南部,东临大西洋,西濒太平洋,北接加拿大,南靠墨西哥及墨西哥湾。
气 候
美国的气候大部分地区属温带和亚热带气候,仅佛罗里达半岛南端属热带。阿拉斯加州位于北纬60至70度之间,属北极圈内的寒冷气候区;夏威夷州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热带气候区。
礼 仪
在美国,朋友之间通常是熟不拘礼地招呼一声“哈罗”,哪怕两个人是第一次见面,也不一定握手,只要笑一笑,打个招呼就行了,还可直呼对方的名字,以示亲热。但在正式场合下,握手是最普通的见面礼。在美国,握手时,男女之间由女方先伸手。男子握女子的手不可太紧,如果对方无握手之意,男子就只能点头鞠躬致意。长幼之间,年长的先伸手;上下级之间,上级先伸手;宾主之间,则由主人先伸手。握手时应注视对方,并掐下手套。如果因故来不及脱掉手套,须向对方说明原因并表示歉意。还应注意人多时不可交叉握手,女性彼此见面时可不握手。同握手的先后顺序一样,介绍两人认识时,要先把男子介绍给女子,先把年轻的介绍给年长的,先把职位低的介绍给职位高的。称呼随便舍姓喊名 大多数美国人不喜欢用先生、夫人或小姐这类称呼,他们认为这类称呼过于郑重其事了。美国男女老少都喜欢别人直呼自己的名字,并把它视为亲切友好的表示。美国人之间,不论职位、年龄,总是尽量喊对方的名字,以缩短相互间的距离。美国人很少用正式的头衔来称呼别人。正式的头衔一般只用于法官、高级政府官员、军官、医生、教授和高级宗教人土等。与人交谈莫问私事,人们日常交谈,不喜欢涉及个人私事。有些问题甚至是他们所忌谈的,如询问年龄、婚姻状况、收人多少、宗教信仰、竞选中投谁的票等等都是非常冒昧和失礼的。和美国人谈话时,不可站得太近,一般保持在50公分以外为宜。社交场合 女士优先 按照美国人的习惯,在社交场合,男子处处都要谦让妇女,爱护妇女。步行时,男子应该走在靠马路的一边;入座时,应请女子先坐下;上下电梯,应让女子走在前边;进门时,男子应把门打开,请女子先进。但是下车、下楼时,男子却应走在前边,以便照顾女子;进餐厅、影剧院时,男子可以走在前边,为妇女找好座位;进餐时,要请女子先点菜;同女子打招呼时,男子应该起立,而女子则不必站起,只要坐着点头致意就可以了;男女握手时,男子必须摘下手套,而女子可以不必摘下。女子的东西掉在地上时,男子不论是否认识她,都应帮她拾起来。礼貌用语多多益善 在美国,不论什么人得到别人的帮助时都会说一声“谢谢”,即使总统对待者也不例外。美国人在一家人之间也是客气话不离口,不仅夫妻之间如此,对小孩子们说话也常带“请”和“谢谢”,这样,孩子便自然地养成了讲礼貌的好习惯。
节 日
1月1日 元旦New Year's Day
2月12日 林肯诞辰 Lincoln's Birthday
2月14日 圣瓦伦丁节---“情人节”
2月18日 华盛顿诞辰 Washington's Birthday
3月17日 圣帕特里克节 Saint Patrick's Day
4月1日 愚人节 Fool's Day
4月…日 复活节 Easter(一般指春分月圆后第一个星期日)
5月…日 植树节(5月份的第二个星期五)
5月…日 母亲节 Mother's Day(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
5月26日 阵亡将士纪念日 Memorial Day
6月14日 美国国旗制定纪念日
6月…日 父亲节 Father's Day(六月的第三个星期日)
7月4日 美国独立日 Independence Day
9月1日 劳动节 labor Day
10月12日 哥伦布日 Columbus Day
1O月…日 退伍军人节(10月的第四个星期一)
10月31日 万圣节 Halloween
11月11日 第一次世界大战休战纪念日
11月27日 感恩节 Thanksgiving Day
12月25日 圣诞节
语 言
英语、西班牙语(一些少数民族)
经 济
19世纪80年代,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获得很大利益,经济急剧增长,变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具有高度发达的现代市场经济,其劳动生产率、国内生产总值和对外贸易额均居世界首位,有较为完善的国民经济宏观体制。1997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0,200美元,雄居主要工业国家榜首。
教育制度
美国的教育制度分成Kindergarten、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及研究院,小孩满5岁进入Kindergarten,念一年,就进入小学一年级,小学初中念9年直升高中。
美国的主要城市
费 城
(Philadelphia) 美国第五大城,宾夕法尼亚州最大城市。全称费拉德尔菲亚。位于该州东南缘,特拉华河与斯库尔基尔河的交汇处,东距大西洋142公里。市区面积352平方公里,人口158.6万(1990);大市区包括费城等5县和新泽西州的卡姆登等2县约140个城镇,总面积9202平方公里。
城市背靠阿巴拉契亚山麓台地,沿两河之间的狭长半岛伸展,地势平坦,平均海拔30米。经特拉华河和运河通往大西洋。斯库尔基尔河及其支流流经山麓台地“瀑布线”,富水力资源。邻近东宾夕法尼亚煤田。气候温和湿润,冬、夏平均气温分别为0.2℃和24.9℃,年平均降水量约1000毫米。
美国历史名城。17世纪初为瑞典人移居地。1682年由英国教谊会派移民始建城市,“费拉德尔菲亚”之名取自希腊语,意为“兄弟之爱”。1701年设市。到18世纪中叶,已发展为英国美洲殖民地中最大的城市。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地位重要。1774-1775年两次大陆会议在此召开,通过独立宣言;1787年在此举行制宪会议,诞生了第一部联邦宪法。1790-1800年曾是美国首都。19世纪以来,铁路和港口发展很快,制造业兴起,1860年制造业产值曾占全国30%。现仍为美国主要经济、交通、文化中心之一。
重、化工业发达,为美国东海岸主要炼油中心和钢铁、造船基地,还有化学、电机、电器、机械、铁路机车、汽车等重要工业部门,被称为“美国的鲁尔”。纺织、服装等轻工业亦负盛名。全市约2/5就业人口从事工业。工厂企业主要分布在城市外围、特拉华河沿岸各卫星城镇。如城北的莫里斯维尔(钢铁)、特伦顿(铁路机车),城南的埃迪托纳(飞机)、切斯特(汽车、造船)、威尔明顿(化学),城东的卡姆登(食品)等。商业和金融业也较发达。美国第一所银行和证券交易所即诞生于此。现大市区内有2万余家零售、批发商,商业职工占总就业人口的1/5,有商业银行58家,互助储蓄银行7家,为美国第三联邦储备区银行总部所在地。有1969年新建的美国造币厂。
费城港是世界最大的河口港之一。港区沿特技华河西岸分布,岸线长达80多公里,有300个码头。航道水深12.2米,河口处达16.6米,可供远洋海轮出入;有运河沟通特拉华河和切萨皮克湾,水深7.6-10.7米。设有面积约29公顷的自由贸易区。有3条铁路干线,稠密的公路网与港口连接,水陆联运便捷。市内有地下铁道和高架铁路,公共交通设施完备。大市区内有6座大桥横跨特拉华河,与对岸新泽西州各城镇相连。费城国际机场位于市中心西南12公里处,客、货运量在国内居前列。
市区以居河间地正中位置的本广场为中心,耸立于广场的市政厅塔楼为城市制高点;广场四角各有一林荫广场。街道布局呈棋盘状。城市安静,适宜居住,有“住家城”之称。市区居民38%为黑人,郊区居民则95%为白人。经中央广场的麦凯特大街和布鲁德大街是东西和南北两大干道。麦凯特大街和本广场西侧的约翰’F.肯尼迪大街沿线的新“本中心”为主要商业区,多高层建筑。
从市政厅向西北延伸的本杰明·弗兰克林大街是一条宽阔的林荫大道,途经费城艺术博物馆、罗丁博物馆、本杰明·弗兰克林纪念馆和菲斯天文馆等重要文化设施,通往费尔蒙特公园。该公园沿斯库尔基尔河延伸,占地1600公顷,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公园,内有1876年美国独立百年博览会会址。城东多历史遗址。1730年建立的独立广场,现为国家独立公园的一部分,内独立宫是1776年7月4日宣布独立宣言的地方,珍藏着著名的自由钟。附近的卡本特厅是第一次大陆会议的会址。建于1727年的基督教堂是华盛顿、弗兰克林及其他独立战争时期的领袖们的礼拜堂,附近有弗兰克林墓。城西是大学区,有宾夕法尼亚大学、坦帕大学、圣约瑟夫学院;克尔提斯音乐学院和宾夕法尼亚美术研究院等著名高等学府。费城管弦乐团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独立纪念馆 Independence Hall
建立于1732年,原为州政府,后于1776年7月,在该处发表独立宣言。其后,又在该处起草合众国宪法,从而诞生了美利坚合众国。
议事厅 Congress Hall
与独立纪念馆连接的建筑物。1790年到1800年为止,该处为联邦议事厅。华盛顿曾在该处被推选第二次担任总统。厅内留存历史性遗物极众。
罗斯故居 Betsy Ross House
这是设计美国国旗星条旗的罗斯夫人的老家。据说,它是1774年由华盛顿总统建议而兴建的。附近的Elfreth'sAlley和BladenCoat小路仍留存了十八世纪美国开国初期的形迹,散步其间,易兴思古幽情。
罗丹博物馆 Rodin Museum
是除了法国之外,收藏名画家罗丹作品最多的一家博物馆。
宾州美术馆 Pennsylvania Academy Of The Fine Arts
创设于1801年的美国最古老的美术馆。美国美术界的杰作,几乎都收藏在该馆。
佛兰克林科技馆 Franklin Institute
为了纪念本杰明·佛兰克林的贡献而兴建的科学博物馆,展出运输、航空、物理、天文、化学资料。
纽约
(New York) 世界特大城市之一,美国最大的金融、商业、贸易和文化中心。位于美国东北部哈得孙河注入大西洋的河口处。市区面积945平方公里,其中水面168平方公里。人口732万(1990)。由曼哈顿、布朗克斯、布鲁克林、昆斯和里士满5个区组成。此外,还包括自由岛、埃利斯岛、加弗纳斯岛、罗斯福岛等小岛。大纽约市除上述5个区外,还包括纽约州、新泽西州和康涅狄格州的26个县,面积32400余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都市区之一;人口1680万,是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
纽约气候温和湿润,全年无霜期276天,年平均气温11℃,年降水量1091毫米,雨日123天。
原是印第安人居住地。1626年荷兰人从印第安人手中低价买下曼哈顿岛,在近哈得孙河口一角地辟作贸易站,称为“新阿姆斯特丹”。1664年被英国夺占,改名纽约,范围扩大到邻近陆地和长岛等处。1686年设市。1789年为美国临时首都(至1796年),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在此就职。1825年伊利运河开通,纽约到五大潮地区有了全年通航的水道,沟通了美国中西部与大西洋沿岸的经济联系,使纽约处于对内对外贸易的重要交接点上。随着“纽约中央铁道”及多条铁路和公路的兴建,经济日益繁盛,纽约成为世界性的大城市和港口。居民中,种族与民族构成复杂,以黑人(约占纽约市人口总数的25%)、犹太人(20%)、意大利人(15%)、波多黎各人(11%)和爱尔兰人(10%)五族后裔居多,合计约占纽约市人口的81%。
纽约是全国最大经济中心及仅次于芝加哥和洛杉矶的全国第三大工业中心。工业以服装和出版业最盛;次为化学、电气器具、金属制品、食品、化妆品、玩具和炼油等。服装业集中于曼哈顿区,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业中心之一。印刷出版业集中于市区,占有全国约1/6的印刷能力和1/3的出版物。设有全国著名出版社的总部。新泽西所属的几个县,也是主要的工业区,有电机及设备制造、飞机零件、化妆品、化肥、化学、纺织、皮革等工业。
纽约是美国和世界的金融和证券交易中心。位于曼哈顿岛南部的华尔街耸立着许多摩天大楼,集中有几十家大银行、保险公司和证券交易所,以及成百家大工业公司和运输公司的总经理处。纽约也是美国运输业最发达的地区,纽约港区岸线总长1200多公里,主要由哈得孙河下游、长岛海峡和斯塔滕岛西面水域组成;水深9.13米的泊位400多个,拥有现代化的装卸、干船坞和库藏设施。货运量居全国第2(次于新奥尔良),但对外贸易居全国首位(占全国l/5)。港口与河运、铁路、公路和航空构成一个综合运输系统,计有200条水运航线、14条铁路线、380公里地下铁道、3个现代化航空港以及稠密的公路网。昆斯区南端的约翰·肯尼迪国际机场为世界上客货流量最大的航空港之一。大市区所属的各岛之间,有多座桥梁和多条河底隧道相连贯,其中通行汽车的重要隧道有林肯隧道和荷兰隧道(连接新泽西和曼哈顿岛)、布鲁克林隧道(连接曼哈顿和布鲁克林区)。曼哈顿和布鲁克林区间河面较狭,有著名的桥梁3座和地下电车道5条。
纽约也是全国文化教育和电视、广播中心。拥有94所大学和学院,976所公立学校,914所私立学校。纽约市立大学规模最大,包括17个学院和一个研究生所院,注册学生17.7万人。哥伦比亚大学是全市创建最早的高校(1754年始建),是最著名的私立大学;其次是纽约大学等。福尔特罕和圣约翰大学是著名天主教会学校。此外还有众多的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科研机构、艺术中心等。其中最著名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是全美洲规模最大的一所。自然历史博物馆也享有盛名。纽约的公园、游乐场、海滩疗养地、剧院、歌剧院、音乐厅、画廊等均占全国首位。仅公园就有100余个。耸立在自由岛上的自由女神像被视作纽约市的“陆标”,建成于1886年,是法国人民为纪念美国独立战争和两国人民友谊而赠送的礼物。自由女神像连底座约高100米,内有螺旋形阶梯和电梯可抵达女神像头部,头部内是一间可容40余人的观览厅,可眺望港区全景。
在纽约市的各区中,曼哈顿区居最重要地位,向有“纽约市的心脏”之称。它位于同名岛上,面积80平方公里,在5个区中面积最小。百老汇大街呈东南一西北向斜贯全岛,岛上著名的旅社、餐馆、百货公司、专业商店、影剧院、音乐厅和博物馆大都集中于此。此区中部有洛克菲勒中心,聚集了许多摩天楼群。座落在本区南部第五大道与34街口的帝国大厦,完成于1931年,楼高381米,有102层。1973年又建成“世界贸易中心”大厦,并立两座方柱形建筑,高419米,110层,是目前纽约的最高建筑物。中央区西南是“服装业区”。北邻为商业繁盛的时报广场。中央区西部,伊斯特河畔,是联合国总部所在地,矗立着39层的联合国秘书处大楼(联合国大厦);其北是联合国会议厅,南为藏书数十万册的联合国图书馆。中央区以北是中央公园,公园西面有“林肯中心”,占地约6公顷,是美国的艺术和文化中心,世界各国有名的交响乐队、歌剧团和芭蕾舞团常到此演出。曼哈顿岛南端集中了市政厅和联邦、州、市、县许多办公机构。其东南即为华尔街,东西走向,与百老汇大街斜交。曼哈顿岛北端是黑人聚居区哈莱姆区,充塞着破旧的贫民窟。岛南有康尼小岛,两岛间仅隔狭窄水道,是假日游想的地区之一。
曼哈顿东北隔狭窄的哈勒姆河,是布朗克斯区,面积约140平方公里。三面临水,西经哈勒姆河通哈得孙河,南隔伊斯特河同长岛相望,东为长岛海峡。仅北部连接大陆,是纽约唯一在大陆的一个区。有规模很大的现代化火车客、货运站,工商业都很发达。
布鲁克林和昆斯两区都位于长岛西部。前者在岛西端,在5个区中人口最多;面积231平方公里。其西部是主要的港口和工业点。区中心商业发达。昆斯区在布鲁克林区之东,在5个区中面积最大,329平方公里,有地下隧道和桥梁通达曼哈顿区,是曼哈顿经济发展的延伸。海陆空运输都很发达。主要工、商业点靠近伊斯特河,被称为长岛中的精萃。区中央有“森林山”,其旁为同名公园,系1913年所建,景色优美。
里士满区位于斯塔滕岛上。东北隔纽约湾同曼哈顿和布鲁克林区相望,面积166平方公里,是人口最少的一区,也是5个区中经济规模最小的。建有炼油厂等。东南岸和南岸多公园、海滩和疗养地。
帝国大厦 Empire State Building
长时期来象征著纽约摩天大楼的高达102层超高层大厦。顶层高度达1,250英尺
381公尺)。在第86楼上有一展望台,气候晴朗时,可以眺望周围50英里以内的景色。
洛克斐勒中心 Rockefeller Center
呈现美国典型的一面,在都市建筑学方面也颇饶兴趣的商业与娱乐中心。自第49街与第50街之间,通过第五街的Promenade Gardens内,四季花草茂盛,美丽如图画,公园四周是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大厦,诸如PCA Building、Radio City Music Hall,Center Theatre等。NBC与ABC的制作室就是RCA大厦的第70楼。
自由女神 Statueof Liberty
世界著名的自由女神像,位于纽约湾的利勃坦岛上,像高约46公尺。自由女神像内部中空,可搭电梯直达神像头部。此外,还有新设的移民博物馆Immigration Museum。
联合国 The United Nations
纽约的历史系由曼顿产生,而现代世界史则与联合国密切相关。自第42街起直到第48街上,在广达18英亩的地基上,就兴建着著名的联合国大厦。联合国容许观光客依到达先后次序入内参观会议情形。
中国城 Chinatown
中国城已具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城内居住的华裔第二代约有六千人。中国城位于ChathamSquare的西边一部份,城中主要街道为Mott。城内有中国博物馆。大都会美术馆The Metropolitan Museumof Art乃是世界最大美术馆之一。自由代东方到现代,有关美术史的重要事项,一一呈现眼前。内中有一美国馆,可由馆中陈列品窥知初期美国人的生活状况。
华尔街 Wall Street
是全球金融中心。世界最大的银行大厦,除了大通银行之外,纽约股票交易所,美国股票交易所,以及收藏1789年华盛顿就任美国第一任总统时的史迹的国立纪念馆、联邦厅等,都在这条街上。
世界贸易中心 World Trade Center
是纽约一处新的名胜,楼高110层,为世界首屈一指的高层建筑物。在这幢高层建筑物中,除了贸易公司之外,有运输公司、通信机构、银行、保险公司、海关等公私机构,凡与贸易及港湾活动有关的活动,均集中于此。有12万人在建筑物中工作。世界贸易中心占地达16英亩之广。
华盛顿
(WASHINGTON D.C) 首都,文化、教育中心之一。位于马里兰州与弗吉尼亚州之间。范围与哥伦比亚特区相同,市区面积174平方公里,人口57.8万(1993),其中黑人约占70%。标准都市统计区还包括马里兰的2个县、弗吉尼亚的4个县及费尔法克斯、福尔斯彻奇、亚历山德里亚3个城镇,人口320万。市区位于波托马克河和阿纳卡斯蒂亚河汇合处的东北岸“地势平坦,平均海拔约22米,仅西北角有和缓的起伏高地。气候冬冷,夏热,全年湿润。年平均气温.12.6℃,7月20-31℃,1月3--6℃;年平均降水量1068毫米,季节分配较均匀。
1790年国会决定在波托马克河畔建都。城市规划为巴罗克建筑与凡尔赛、巴黎的建筑形式相结合,以国会大厦、白宫等建筑物为中心修建林荫大道向四方辐射,再于其间增筑格状街道。
华盛顿是世界各国少有的仅以政府行政职能为主的现代化大城市。财政收入主要依赖政府公务及各企业的业务活动,其次是旅游业。制造业只占经济结构的一小部分。联邦政府禁止在该市发展工业。例外的是为本地行政与文化机构服务的印刷出版业、食品工业、高级化妆和服装业等。
从市中心起,以北、东、南3条国会大街和迈尔为分区的基线,可把市区分为西北、东北、西南和东南4区。其中心部位有建于低矮丘陵国会山的国会大厦,大厦西北约2.5公里处为总统居住的白宫。国会大厦和白宫之间有“联邦三角”建筑群,包括联邦政府各部、机构以及国家美术馆、国家档案馆、泛美联盟、史密森国家博物馆和联邦储备大厦等。国会大厦东邻为最高法院大厦,附近的国会图书馆为仅次于莫斯科列宁图书馆的世界第二大馆,毗邻的莎士比亚图书馆以藏莎翁著作及其研究文献而著称于世。国防部所在的五角大楼座落于波托马克河西南岸。
全城有数百处纪念建筑物、纪念碑、雕像等,大部与历届总统有关。在市区西部、波托马克河东岸的绿化地带,有历史上3位总统的纪念地:华盛顿纪念塔面临波托马克河公园,为白大理石的方尖塔,高169米,可俯视全市景色。沿河是著名的日本樱花林;纪念塔西面有林肯纪念堂,为古希腊式建筑,堂外有36根白大理石圆校,象征当时组成国家的36个州;内有林肯坐像;纪念塔南面有杰斐逊总统纪念堂,堂外有他的骑马雕像。1971年又建成约翰。肯尼迪中心,包括现代化的剧院、音乐厅、歌剧院、交响乐院和芭蕾舞剧院等。
华盛顿多公园、林荫道和草地广场。最大是罗克公园,占地710公顷,在市区西北。著名的大学有建于1789年的乔治敦大学,以及乔治·华盛顿大学、美利坚大学和霍华特大学等,后者为全国最大的黑人学生占优势的大学。
20世纪60年代建成长158公里的市内“铁路运送系统”。包括地下铁道和地面铁道,通达市内和郊区各地。最大铁路站“联邦车站”位于国会大厦东北。有华盛顿、杜勒斯和巴尔的摩-华盛顿3个客运国际机场,其中华盛顿国家机场是国内最繁忙的机场。
华盛顿纪念碑 Washington Momument
为纪念第一任美国总统乔治华盛顿而兴建,塔高55英尺,内部中空,有电梯可直达塔顶展望台。
杰佛逊纪念堂 Jefferson Memorial
纪念起草独立富言与权利章典的作者杰佛逊而兴建于EastPotomacPark内,可眺望泰达湾的地点。整个建筑物呈圆柱状,象征杰佛逊总统完整的人格,纪念堂内铸有杰佛逊总统铜像。
林肯纪念堂 Lincoin Memorial
为纪念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林肯总统而兴建,林肯总统维护了美国的统一和解放了南方的黑奴,这一伟大的历史功绩,为今日美国的繁荣昌盛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白宫 The White House
美国总统宫邸。于1792年10月由华盛华总统亲临奠基,但华盛顿总统未能目睹其完成即进行逝世,因此,最先使用此一官邸的乃是美国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白宫东侧一部分建筑可供人们参观。
史密苏尼博物馆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1864年根据英国化学家JamesSmithsonian的意见而建造的。史密苏尼博物馆是一总称,内中包括了航空太空馆、美术工艺馆、历史技术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等建筑物。拉埃脱兄弟试乘的第一架飞机KittyHawk就陈列在馆内。
国会 The Capitol
美国参、众两院构成的国会就在这里举行会议。国会内天花板与墙壁上绘满了以建国史为题材的壁画。可自由前往参观,也可参加有向导作说明的观光团。
国会图书馆 Libraryof Congress
是一幢文艺复兴时代式的建筑物,圆形天花板由各式玻璃镶成的,二千扇玻璃窗制造出极好的采光效果,国会图书馆乃是世界最大的图书馆。林肯总统在格的斯堡发表的著名演说的草稿,就保存在馆内。
波士顿
(Boston) 东北部新英格兰地区最大港市,马萨诸塞州首府。位于查尔斯与米斯蒂克两河河口,东滨马萨诸塞湾,西南距纽约2卯公里。市区面积121.7平方公里,人口57.4万(1990);大市区包括萨福克县和邻近4县的一部分,共92个城镇,面积4867平方公里。
背靠新英格兰高地,滨海临河,地势低平,平均海拔仅6.4米。城市初建在查尔斯河口南岸小半岛上,几乎被水域包围,仅以一条狭窄的地峡与大陆相连。地峡西侧原有大片泥沼,称“后湾”,后填成陆地。现市区面积的1/4仍为水域。气候温和湿润,1月平均气温-1.6℃,7月22.9℃,年降水量1080毫米。
波士顿是美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1630年由英国清教徒始建。港口距欧洲较东海岸其他城市近,海上贸易渐盛,促进了城市发展。18世纪中叶以前一直是英属北美最大城市和殖民统治中心。1770年发生英军枪杀当地平民的“波士顿惨案”。
㈢ 世界油画大师名字
不计其数,不知道你说的是故去的,还是在世的?
故去的大家一般比较公认,在世的不一定。
告诉你几个故去的吧
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
意大利文艺复兴:
佛罗伦萨画派
乔托——《犹大之吻》、《逃亡埃及》
马萨乔——《失乐园》、《纳税的奇迹》
波提切利——《春》、《维纳斯诞生》
达芬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米开朗基罗——《创世纪》
拉斐尔——《西斯廷圣母》、《雅典学园》
威尼斯画派:
乔尔乔内——《田园合奏》、《沉睡的维纳斯》
提香——《天上的爱与人间的爱》、《花神》
委罗内塞——《里莫家的宴会》
丁托累托——《圣马可的奇迹》
尼德兰文艺复兴:
凡 艾克兄弟——《阿尔诺芬尼夫妇像》
布鲁盖尔——《农民的婚礼》
德国文艺复兴:
丢勒——《四使徒》、《草丛》
荷尔拜因——《亨利八世像》
巴洛克美术:
卡拉瓦乔——《女占卜者》、《召唤圣马太》
贝尔尼尼——《圣德丽莎的幻觉》
哈尔斯——《吉普赛女郎》
伦勃朗——《夜巡》、《自画像》
维米尔——《读信的少女》
雷斯达尔——《犹太人墓地》
霍贝玛——《米德尔汉尼斯大道》(并木道)
鲁本斯——《劫夺吕希普斯的女儿们》《苏珊娜。福尔曼》
凡。代克——《查理一世像》
委拉斯开兹(委拉斯贵之)——《教皇英洛森十世》
格列柯——《奥尔加斯伯爵的葬礼》
洛可可美术:
华多——《爱情岛朝圣》
布歇——《浴后的狄安娜》
弗拉戈纳尔——《秋千》
夏尔丹——《餐桌上的炊具》
庚斯博罗——《蓝衣少年》
学院派:
阿尼巴勒。卡拉奇——《美惠女神为维纳斯梳妆》
勒布伦——《大法官赛古埃骑马像》
布留洛夫——《庞贝城的末日》
古典主义:
普桑——《阿卡迪亚的牧人》
大卫——《贺拉斯兄弟的宣誓》《马拉之死》
安格尔——《泉》
浪漫主义:
籍里柯——《梅杜萨之筏》
德拉柯罗瓦——《自由领导人民前进》
戈雅——《1808年5月3日午夜的枪杀》
布莱克——《上帝创造亚当》
罗塞蒂——《看!神的侍女》
密莱——《奥菲利亚》
莫罗——《莎乐美在希律王前起舞》
勃克林——《死岛》
现实主义:
库尔贝——《石工》
米勒——《拾穗》《晚钟》《播种者》
杜米埃——《三等车厢》
柯罗——《孟特芳丹的回忆》
卢梭——《老橡树》
康斯太布尔——《运干草的马车》
门采尔——《轧铁工厂》
柯勒惠支——《织工暴动》
特罗平宁——《织花边的姑娘》
菲多托夫——《少校的求婚》
彼洛夫——《送葬》
克拉姆斯柯依——《无名女郎》
列宾——《伏尔加河的纤夫》
苏里柯夫——《近卫兵行刑的早晨》
希施金——《老橡树》
列维坦——《弗拉基米尔卡》
蒙卡奇——《死囚牢房》
印象主义:
马奈(马内)——《草地上的午餐》
雷诺阿——《包厢》
德加——《歌舞团芭蕾舞学校的舞蹈课》
莫奈(莫内)——《印象。日出》《池塘。睡莲》
毕沙罗——《蓬图瓦兹的红屋顶》
西斯莱——《圣马丁运河风景》
惠斯勒——《艺术家母亲肖像》
卡萨特——《蓝色扶手椅中的小女孩》
新印象主义:
修拉——《大杰特岛的星期天下午》
西涅克——《早餐》
后印象派:
塞尚——《苹果与橘子》《圣维克多山》《红椅子上的塞尚夫人》
梵高(凡高)——《向日葵》《星夜》《缠绷带叼烟斗的自画像》
高更——《两个塔希提少女》《我们从哪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去?》
纳比派:
波纳尔——《餐桌和庭院》
维亚尔——《公园》
野兽派:
马蒂斯——《舞蹈》
弗拉芒克——《红树》
表现主义:
蒙克——《呐喊》《青春期》《生命之舞》
克利姆特——《满足》《吻》
立体主义:
毕加索——《亚威农少女》《格尔尼卡》《三个音乐家》
勃拉克——《水罐与小提琴》
未来主义:
巴拉——《链子上一条狗的动态》
波丘尼——《城市的崛起》
达达主义:
杜尚——《下楼梯的裸女》
超现实主义:
达利——《记忆的持续性》
米罗——《羽毛美丽的鸟》
抽象主义:
康定斯基——《在黑色正方形中间》
蒙德里安——《百老汇连奏爵士乐》
克利——《围绕着鱼》
亨利摩尔——《斜倚的人体》
巴黎画派:
莫迪里阿尼——《横卧的人体》《马格丽特坐像》
夏加尔——《举着葡萄酒杯的二重肖像》《生日》
亨利。卢梭——《梦》
以上这些人基本都可以称得上大师,他们的画几乎都是价值连城。不过这还不全,还有落下的一些,不能一一列举,请各位同行谅解。
其他还有前苏联的和欧美现当代的一些,个人觉得没大有意思,就不推荐了。
㈣ 非洲木雕象墩的资料
非洲木雕 开放分类: 艺术、美术、非洲、雕刻、木雕 目录• ▲非洲雕刻简介 • ▲艺术风格 • ▲类别 • △班巴拉人木雕 • △多贡人木雕 • △塞努福人木雕 • △巴加人木雕 • △鲍勒人和古罗人木雕 • △阿散蒂人木雕 • △约鲁巴人木雕 • △伊博人木雕 • △巴彭德人木雕 • △巴库巴人木雕 • △巴卢巴人木雕 • △阿散蒂人木雕 • △约鲁巴人木雕 • △伊博人木雕 • △巴彭德人木雕 • △巴库巴人木雕 • △巴卢巴人木雕 ▲非洲雕刻简介 凡是到过非洲的人,无不被非洲的野性所吸引,从威猛高大的非洲狮,到悠然漫步的非洲象,从罕无人迹的非洲荒漠到碧浪滔天的非洲海角,每一处都体现着非洲毫无掩饰的原始魅力。 在非洲这块辽阔而神奇的土地上,有着悠久的传统艺术,那是幽玄与瑰丽,粗犷与妩媚的交融。而非洲的雕刻艺术则更具一格,曾在无数人的心中激荡并引起美的思索。毕加索则毫不客气地说,世界上真正的艺术在中国和非洲,而西方根本没有艺术可言。 非洲的雕刻并不刻意追求形象的逼真,而是用整体写意的手法,脸上的两只眼睛无非是随意戳上的小洞,嘴似不经意拉出的一条开口,鼻子则概括成简略的几何形,身上的造型只取其势去其形,头饰与耳朵的夸张似乎是人神之间的一种意境。据说毕加索的立体画风格就是得到了非洲几何形状面具的启发。这类大写意的手法,不求外形的逼真,不重细节的刻划,局部看,显得十分随意简单;整体看,却透露出一种活泼鲜跳的内在生命。 木雕是非洲雕刻的主要载体,它的地位如石雕于欧洲,如陶瓷于中国。木雕艺术代代传承,学徒经过三年左右的观察和模仿逐渐掌握这一技能,当然,最后没有结业考试。雕刻者或全职或兼职,这取决于周围的需求,在他们的社会里这些艺人备受尊敬(苏丹西部除外)。 木雕一般由整块的树干雕刻而成,很少有拼接的作品。斧子、扁斧、凿子和锤子等是主要的工具,完成的作品一般通过烧烤或者用木灰着色,色彩则来自植物和矿物质。由于多用未完全干燥的木头雕刻(据说是为保全它的灵魂),收藏非洲木雕要格外注意保养,防止裂缝出现。 非洲的雕刻多为宗教题材,包括面具在内的雕刻造型全部为静态,而且多为单个人物。雕刻并不注重写实,而是试图展现一种自然的本性。他们大多认为有一个万能之源的神,他能使一切生命运转。人们借助宗教祭祀仪式,让这些神灵降临到雕塑里,并从它们那里获取神灵的庇护和智慧。他们相信死者永远存在于活人中间,而木雕正是其祖先灵魂的化身。也许是为了让灵魂有较大的空间栖身,非洲人物形象的头部显得格外突出。 美国第斯曼夫人曾恰当地为非洲的艺术作结:“非洲的艺术制作,不是徒供欣赏,而是为神灵与王者服务。而其作用,非为装饰,过去以迄现在,都是为社会生存而表达与支持他们的基本精神价值。” ▲艺术风格 热带非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的艺术传统。当我们看到黑人民族热情奔放的舞蹈听到激昂动人的鼓声的时候,不由得会想起另一种无声的艺术——黑非洲雕塑文化。尼日利亚的雕刻艺术代表着非洲雕刻艺术的精粹,凝聚着黑人祖先的灵巧智慧。尼日利亚的雕刻包括诺克雕刻、伊费雕刻和贝宁雕刻,有石头的、青铜的、赤陶的和象牙的多种材料。伊费和贝宁雕刻精致优美,几乎可与同时期的欧洲雕刻媲美。甚至某些带有种族偏见的西方学者认为,这些杰作根本不能出于上古黑人民族之手,而是埃及、加太基、希腊、罗马或葡萄牙大师创作的。实际上,这些优美别致的作品都是非洲黑人艺术家独立创作出来的。 从雕刻风格上来看,热带非洲西部和东部的雕像有很显著的不同。在西部,雕像的形象生动而富有想象力;东部的雕像则比较单调死板、千篇一律。例如巴乔克维族、约曾巴族的雕像是写实的,线条具体细腻,生动优美,我们甚至可以看出雕像各自不同的表情神态。而巴科塔族的作品则很程式化,几乎所有的雕像都出于一个模子,表情比较僵化呆滞。占罗族面具的特点是长团脸、尖鼻子,眼睛里蕴涵着一股忧郁的神色。与之相反,马里的多员族、布基纳法索的博博族的雕像健美、丰满,蕴含着活力和生命的气息。 虽然我们在非洲雕刻中没有感到古希腊雕刻的那种温暖柔和静穆伟大,没有在雕塑的身上看到“血液在血管里流动”的特点,但是我们却可以欣赏非洲雕刻的造型独特、激动人心的形象。非洲艺术家们用他们的双手,使真实的事物完全变形,形成了与原来形态结构大不相同的雕刻形象,显示出大胆的创造精神、强烈的节奏感以及新颖的构思。 非洲原始民族雕刻,主要是指热带非洲(也就是西非诸民族)的雕刻。西非雕刻主要是民族传统木雕。有小雕像和面具。炎热的热带气候很容易毁坏木雕,因此先古木雕根本无法保存下来。但是木雕创作手法源源流长,有着古老的传统,呈现出神秘迷人的光彩。 非洲原始木雕像,与欧洲雕像不同——没有正常的人体形态,没有复杂的动作,也没有多人物的构图,而是通过非常夸张变形的手法来表现。这种怪诞的雕像造型是非洲原始部落对客观世界的心理反映。在非洲木雕作品中,存在着一种感人之深的纯朴、稚拙、粗犷,并富有纪念性和节奏感。在原始部族的生活,黑人们认为,死亡不是生存的终结,而是生命的另一种转移。他们强烈崇拜死者,认为死者永远存在于活人中间,相信他们有超自然的力量。但是黑人们认为灵魂需要一个新的躲避场所——就像人的躯体一样,在那里灵魂才能继续生存。于是他们创造了雕像来容纳死者的灵魂;雕刻作品被看作是一种具有魔力的神物。因此对于黑人来说,雕像是不是酷似人像无关紧要,主要是给幽灵制造一个栖身之处。他们认为宗教仪式用的小雕像是祖先灵魂、大自然的灵魂、神祗灵魂的化身,认为小雕像附着灵魂的本性。 木料是非洲黑人雕刻家们使用的主要材料。他们既使用软木,又使用硬木。硬木有铁木、红木和乌木。用硬木制成的小雕像,表面平滑光亮;用软木制成的小雕像,表面粗糙,并被涂上白、黑、红褐三种鲜艳的颜色。人像通常是用一根木料雕制成,往往呈直立状态,没有任何转身姿势,没有手势动作,看似僵硬固定。然而非洲木雕具有真正艺术作品的特点:节奏感!黑人艺术家通过安排雕像的各个部分的体积、形式及空间位置,使手中的雕像表达着各种感情。他们赋予雕像不同的节奏,使作品产生出稳定感或灵巧感、重量感或轻盈感、宏伟感或优雅感。 非洲木雕人像的面部表情的形式多种多样,每—种类型经过许多世纪的演变,又发展为无数种变体。雕像艺术家经常在椭圆体的头上直接雕刻上五官。雕像的眼睛是杏核眼,微微凸起,没有瞳孔,一条竖的细缝贯穿眼睛中间,形成一种忧郁的眼神。还有用白色贝壳作眼睛,甚至用钉子、玻璃珠子等发光材料作眼睛。雕像的嘴在面部表情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用一条宽的或窄的缝隙来表现。缝隙中,有时表现出牙齿,但很少刻出嘴唇。非洲木质雕像之中,最具盛名的有巴库巴族国王雕像等。 巴库巴的意思为“闪电部族”。相传巴库巴族曾有过一百二十四个国王,他们都是神灵的后代。大约于公元一至十世纪巴库巴族迁居到刚果河流域。据说,他们由一个英俊的国王率领越过了四条大河,到达了山库鲁河。传说中的刚果国王一般都是精通各行手艺的能手,他们精通五金手艺,懂得使用铜和铁,善于从事木雕手艺。第九十三世国王沙巴·博隆贡果在位期间,刚果城邦达到了昌盛时期。沙巴·博隆贡果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他在黑非洲历史上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国王。在他即位之前,为了精通各种手艺,他周游各地求人学艺。他向巴彭德人学习刺绣、纺织等。沙巴·博隆贡果登基后,立刻召集许多著名的木雕师在宫廷里给他雕刻塑像。木雕艺术由此迅速发展,并形成了一种雕刻国王塑像的艺术传统,保持了很长时间。现存的十九个国王雕像,都是两腿交叉盘坐,身上佩带刀剑,带有很多表明个人特殊成就的标志。其中一个手持铁砧的,是第八十六世国王米雷王雕像。他是刚果王国的一个伟大的工匠,以制作铁铸人像而著称。巴库巴王国的第一百零九世国王卡塔·姆布拉纪念像是一件典型的国王雕像:他一手持短刀,一手拿单面御鼓,头戴盛满象征尊贵的贝壳帽子。 ▲类别 非洲黑人部族创造的木雕艺术包括人物雕像、动物雕像和人们参加各种仪式时戴的面具。各族的木雕各具特色。 △班巴拉人木雕 马里最大的部族所作雕像,特征是脸面凸起,唇部方尖,发饰下坠,姿态生硬而有力。身躯细长并呈圆柱形,两臂下垂,手部宽大,呈爪状。很少着色,附加装饰品和金属钉,如贝壳、珠子、铜环等。另有契瓦拉羚羊顶饰十分有名。多贡人木雕 多贡人是沃尔特河流域的农业部族。最古老的雕刻人像叫特勒姆,即举臂且多同动物雕刻在一起的样式,特征为硬木,灰或斑红色,动态优美。有的人像具男女两性之特征。较近代构图趋于几何形体,具有庄严宁静之感。多贡人的面具洗练而大胆,还有多层面具等形式。塞努福人木雕 塞努福人亦为沃尔特河流域部族,定居科特迪瓦北边、布基纳法索、马里等地。 其作品分 5 类:①德布勒雕像。身躯、四肢细长,头小,颈细。②德格勒面具。夜间葬礼时使用的盔形面具,对称、工整、庄严。③雕像作品。形式简练,充满活力,面颊突出,乳房圆尖,腹部突出,臂长,曾设有黑奴转运站的塞内加尔葛雷岛肩后倾,背曲 。④鸟的雕刻,鸟为塞努福部族象征,多成展翅状。⑤喷火兽面具,眼鼻周围饰各种动物如野猪、袋狼、水牛等形象。巴加人木雕 巴加人是由尼日尔河迁到几内亚的部族 。木雕头倾,硕大,尖尖的鹰钩鼻,躯体由无手胳膊支撑,庞大呈桶状,腿粗而壮。各阶层均有相应面具,收获季节或葬礼时佩戴。鲍勒人和古罗人木雕 鲍勒人居住于几内亚湾,与古罗人、塞努福人混居。他们多为祖先和神祗造像,故总以写实态度创作,因此人物性格鲜明。所雕多立像或坐像,肃穆雅静,手置前胸,腿粗壮丰满,两膝稍微内转,躯体长而圆润,并有装饰性文身,表面涂黑,磨光发亮。古罗人雕像造型小巧,情趣幽默。鲍勒人雕像优美动人,表情安静古雅。 班巴拉人是马里最大的一个部族,除沙漠地区外,遍布全国。他们是一个勇敢而有智能的部族,坚持自己的传统宗教和风俗习惯。他们的木雕像特征是:脸面凸起,唇部方尖,发饰下坠,姿态生硬而有力。一种叫“塞古”的雕像,其鹰钩鼻从头越额而下,身躯细长并呈圆柱形;半圆形的乳房,雕刻在胸部较下的部位;两臂自然下垂,手部宽大,呈爪状或手掌张开,有突出的蛙嘴,发式也很别致。而且很少涂颜色,但附加装饰品和金属钉,有的嵌入贝壳或珠子作眼睛,鼻子和耳朵上附有精美的铜环。班巴拉人的契瓦拉羚羊顶饰十分有名。羚羊是班巴拉人的象征,当地青年男女喜欢在喜庆节日时,用这种饰物装饰自己。班巴拉人经常将羚羊题材用于木雕,但并不是一成不变地重复它,而是把它同人像及其它动物形象结合起来,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现。在尼日尔河上游,有一种水平式羚羊面具。其特点是两角向上而又向外弯曲,口形大张,好像在欢叫;后背有一个优美的曲度,刻有表示羚羊毛皮的刻纹;表面光滑,图案匀称;羚羊腿用曲折线表现。在布古尼的一些村落里,水平式羚羊面具被垂直式的苏古尼面具所代替。这种构图是一种较古老的形式,是跳羚羊舞佩戴的面具。在这类构图里,羚羊鬃是人字形,羚羊躯干上有一些动物形象(蜥蜴、马、小羚羊),并且在上面经常雕上一个女人像。 △多贡人木雕 多贡人是沃尔特河流域的农业部落。他们是几百年前从南方迁徙来定居在廷巴克图以南的。其木雕艺术,同多贡人一样,具有独特的个性。最古老的雕刻人像叫特勒姆,大约产生在200多年以前。这是一种举着胳臂的人像,往往同动物雕刻结合在一起,其形象在祭祠器皿、凳子及木槽上都可以看到。这种雕像的特征是:木料坚硬如石,多为灰色或斑红色,动态生动优美,极其富于表情。有的人像具有男女两性的特征:面部有胡须,乳房突出,脐带显著,后背弯曲,臀部线条突出并猛然折断,多为跪像或坐像,有的佩戴珠宝,有的拿着斧头,还有抱着孩子的。较近代的多贡人雕像,构图趋于几何形体,具有庄严宁静之感。特征是:雕面明显,雕线多呈直角形,身躯与四肢有形似宝石的切面,脐带呈金字塔形,头部往往形成一个半圆形,在下额处切断,两目和嘴呈三角形或方形,两耳为半圆形下垂物,鼻直如箭,有的佩戴串珠,有的把两个人像并排安放在一个台座上。多贡人也有面具,是用洗练、大胆而概括的形式处理的。其特征是:形状细长,有时呈长方形,凹颊与鼻梁明显分开,鼻梁呈长方形或人字形,富于装饰性,口形好像一个突起的圆锥体,人面造型与动物形象混合在一起。多贡人还有一种多层面具,带有一个镂空雕刻的顶饰,高达5米。卡纳加面具是一种有“■”式图案的圆形面具,顶上有祖先像。对这种图形的寓意,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它是猎取飞鸟的象征;也有人认为,它是多贡人神话鳄鱼的象征。多贡人面具种类多达80余种,都用于舞蹈装饰。 △塞努福人木雕 塞努福人是沃尔特河流域的农业部落,定居在象牙海岸北边以及布基纳法索和马里的某些地区。他们一直保持着自己的祖先信仰和风俗习惯。他们的雕刻作品大体上分为5类:德布勒雕像。身躯与四肢细长并呈圆柱形安放在一个狭窄的底座上,头部有时很小,颈部细长。举行祭祠仪式时使用这种雕像。德格勒面具。夜间举行葬礼时使用的一种形状不大的盔形面具。顶上有一个抽象人像,没有胳臂。构图对称、工整,面部表情庄严宁静。雕像作品。形式简练,充满活力。向前突出的身体各部(头、乳房、脐带等)形成一种韵律感。发饰有一遮盖前额的下垂物,面颊突出,乳房圆尖,腹部在脐带处向前突出,两臀细长,手脚有时夸大形似兽爪。肩膀后倾,背部弯曲,具有一种平衡感。人像有立像、坐像、骑马像,在送葬时把雕像放在带盖的祭皿上,有时把雕像装饰在椅子或乳油碟等日常生活用具上。青年农民举行农活竞赛时则把雕像放在田地里。鸟的雕刻。鸟是塞努福部族的象征,雕刻形式简单,往往雕成展翅的样子,有时鸟的形象也作为装饰品安放在面具上。喷火兽面具。这种面具用于宗教仪式。面具的中部,即眼睛和鼻子的周围,有各种动物形象,如野猪、袋狼、水牛、羚羊、鳄鱼、猿猴、鹤、兀鹰或蜥蜴。 △巴加人木雕 巴加人是从尼日尔河发源地迁徙到几内亚来的。雕刻风格与班巴拉人有些联系。特点是:形式简单,头大,有尖尖的鹰钩鼻,发式新颖;头部前倾,由两祗无手胳臂支撑着;身躯庞大而呈桶状,有的腰部紧缩,两腿短小粗壮。巴加人各阶层都有相应的面具。在收获季节或葬礼时佩戴。如尼姆巴肩荷面具,体积庞大,重60多公斤,下半部分有4个支承物,以便放在佩戴者的肩膀上,这种面具的光滑面与雕出的线条、鱼脊骨花纹及其它图案形成鲜明的对比。还有一些铜钉作为装饰,形成平衡和谐的感觉。还有一种高2米的班达彩色面具,是巴加人较高阶层人的代表。 △鲍勒人和古罗人木雕 鲍勒人居住在几内亚湾沿岸,是象牙海岸最大的部族之一。鲍勒人同居住在这裹的古罗人和塞努福人混居在一起,并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王国。鲍勒人和古罗人对象牙海岸的艺术都曾做过贡献。鲍勒人和古罗人的雕刻艺术很有特色,如果认为非洲艺术风格粗野、形式原始,那么看到鲍勒人和古罗人这种有素养的艺术之后就会得出相反的结论。雕刻是鲍勒人和古罗人用来给他们的祖先和神造像的。他们在塑造对象时,总是以写实的态度来进行创作,在遵循传统习惯时,没有放弃对人物个性的典型刻画,因此所创造的人物性格鲜明。鲍勒人雕像姿态肃穆雅静,多为立像或坐像;双手放在胸前或抚摸胡须;双腿粗壮丰满,两膝微向内转;身躯修长而圆润,并雕有明显的装饰性文身;雕刻表面磨光发亮,涂油抹黑。古罗人雕像,造型小巧,情趣幽默,刻工精细。鲍勒人的面具也很优美动人,面部表情安静古雅。胸部极为精巧,清楚的睫毛,分明的眼眶,光滑额头上的装饰性刺花,波纹起伏的头发,脸庞的曲线轮廓,都证实鲍勒人艺术的高度技巧。 △阿散蒂人木雕 阿散蒂人居住在几内亚湾沿岸,他们的木雕艺术十分雅致。如阿库阿巴雕像,是民族风俗中常用的小型木雕品。这种雕像是妇女带在腰布上的,以表示能够生育美貌的孩子。阿散蒂人不崇拜祖先偶像,但敬仰“金凳子”的神权。“金凳子”是一只木凳,它有一部分是用金叶包镶的。这种神凳的基本样式不断地改变,后来以金银薄叶镶面,凳腿和人像凳腿都是用镂空细工雕成的。 △约鲁巴人木雕 约鲁巴人是非洲较大的民族之一。他们大都定居在尼日利亚西南部广大地区,并且深入到达荷美(今贝宁共和国)、多哥和加纳境内。这个民族既受到地中海和东方艺术的影响,又继承优秀的民族传统。他们创作的木雕多以象征手法表现对象,雕像色彩鲜艳,串珠装饰丰富,而人和动物形象相配合又是这种艺术的主要特点。约鲁巴人木雕种类有:国王、贵族和酋长雕像,宝座上的雕像花纹,寺庙门口两侧和只廊的雕花柱,雕花祭坛上的神像以及各种木器和雕刻器皿。雕像的特征是:嘴唇丰满前突,眼睛大睁、瞳孔圆大,眉毛和睫毛清楚可辨,乳房硕大下垂。约鲁巴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面具,并按照一定的宗教仪式佩戴,多受人尊敬的面具有两种:格莱德面具,呈半球状,戴在头上或斜扣在额前。前额向上倾斜,发饰复杂,双目圆睁,表情丰富。伊帕大型面具,呈桶状套帽形,套戴在整个头上。有的被雕成大张着嘴,眼睛突出的双面头像,在头顶上耸立着一个庞大的色彩鲜艳的装饰物。 △伊博人木雕 伊博人居住在尼日利亚东南及尼日尔河三角洲东部,以务农为业。他们的面具作品有白脸女人和黑脸男人,人像雕刻,身躯及颈部细长,头部短小。 △巴彭德人木雕 巴彭德人居住在扎伊尔宽果河、卢伊河及因济亚河之间西部,他们的面具形式新颖,构图协调,其特点是,睫毛弯曲,眼睑下垂,前额突出,颧骨高突,下颏细尖,鼻尖稍微上翘,鼻孔露出。 △巴库巴人木雕 巴库巴人居住在扎伊尔开赛河及其支流桑库鲁河之间。雕刻艺术丰富多彩,保存了下来的19个国王雕像,都是两腿交扠盘坐的坐像,并佩戴刀剑及其它表明个人特殊成就的标志。巴库巴人通常使用的面具有:邦博面具。一种外表镶有铜叶的大型木盔面具,额头显著突出,用竖线把宽大的鼻子同三角形的嘴连接起来,参加会社仪式戴这种面具。马桑博面具。这种面具有一个藤框,上面覆盖棕榈叶,并用缝上去的附属物如贝壳、串珠和皮革块等作为装饰。只有鼻、嘴和耳朵是木雕的。家长从前佩戴它,用来强迫女眷服从他的领导。现在舞蹈演员佩戴它,在市场上表演节目。谢纳-马卢拉面具。这种面具色彩鲜艳美观,装饰富于变化,丰富多彩。眼睛雕成圆锥体形,周围镂刻出许多小孔。 △巴卢巴人木雕 巴卢巴人居住的范围,包括扎伊尔的东南部,远至坦桑尼亚和姆韦鲁湖一带。他们的雕像没有粗糙怪诞的形式和忧郁的内容,其特征是:发饰复杂多为十字形或波浪形,头发与前额分界明显,两眼成杏核状,耳朵小巧,身上雕有文身,表面光亮。女人形象最常见的作品是地神像,而男人形象则以部落英雄为主要对象。每个酋长都有威严的雕像。一种称作“乞妇”的女人像更富于表情。孕妇在临产前经常把这种雕像放在自己的房门前,过路的人把礼物放在那里,产妇在产期可以不致于因为不劳动而生活困难。在巴卢巴人的风俗习惯中,面具没有雕像所起的作用大。但是他们也雕刻一些生动的面具。如基佛韦贝面具,呈半球形,雕有槽纹,并在沟纹内涂上白色。这种面具是任命重要的酋长和访问高官显赫时佩戴的。
㈤ 非洲南部的木雕有什么样的
非洲木雕
开放分类: 艺术、美术、非洲、雕刻、木雕
目录• ▲非洲雕刻简介
• ▲艺术风格
• ▲类别
• △班巴拉人木雕
• △多贡人木雕
• △塞努福人木雕
• △巴加人木雕
• △鲍勒人和古罗人木雕
• △阿散蒂人木雕
• △约鲁巴人木雕
• △伊博人木雕
• △巴彭德人木雕
• △巴库巴人木雕
• △巴卢巴人木雕
• △阿散蒂人木雕
• △约鲁巴人木雕
• △伊博人木雕
• △巴彭德人木雕
• △巴库巴人木雕
• △巴卢巴人木雕
▲非洲雕刻简介
凡是到过非洲的人,无不被非洲的野性所吸引,从威猛高大的非洲狮,到悠然漫步的非洲象,从罕无人迹的非洲荒漠到碧浪滔天的非洲海角,每一处都体现着非洲毫无掩饰的原始魅力。 在非洲这块辽阔而神奇的土地上,有着悠久的传统艺术,那是幽玄与瑰丽,粗犷与妩媚的交融。而非洲的雕刻艺术则更具一格,曾在无数人的心中激荡并引起美的思索。毕加索则毫不客气地说,世界上真正的艺术在中国和非洲,而西方根本没有艺术可言。 非洲的雕刻并不刻意追求形象的逼真,而是用整体写意的手法,脸上的两只眼睛无非是随意戳上的小洞,嘴似不经意拉出的一条开口,鼻子则概括成简略的几何形,身上的造型只取其势去其形,头饰与耳朵的夸张似乎是人神之间的一种意境。据说毕加索的立体画风格就是得到了非洲几何形状面具的启发。这类大写意的手法,不求外形的逼真,不重细节的刻划,局部看,显得十分随意简单;整体看,却透露出一种活泼鲜跳的内在生命。 木雕是非洲雕刻的主要载体,它的地位如石雕于欧洲,如陶瓷于中国。木雕艺术代代传承,学徒经过三年左右的观察和模仿逐渐掌握这一技能,当然,最后没有结业考试。雕刻者或全职或兼职,这取决于周围的需求,在他们的社会里这些艺人备受尊敬(苏丹西部除外)。
木雕一般由整块的树干雕刻而成,很少有拼接的作品。斧子、扁斧、凿子和锤子等是主要的工具,完成的作品一般通过烧烤或者用木灰着色,色彩则来自植物和矿物质。由于多用未完全干燥的木头雕刻(据说是为保全它的灵魂),收藏非洲木雕要格外注意保养,防止裂缝出现。
非洲的雕刻多为宗教题材,包括面具在内的雕刻造型全部为静态,而且多为单个人物。雕刻并不注重写实,而是试图展现一种自然的本性。他们大多认为有一个万能之源的神,他能使一切生命运转。人们借助宗教祭祀仪式,让这些神灵降临到雕塑里,并从它们那里获取神灵的庇护和智慧。他们相信死者永远存在于活人中间,而木雕正是其祖先灵魂的化身。也许是为了让灵魂有较大的空间栖身,非洲人物形象的头部显得格外突出。
美国第斯曼夫人曾恰当地为非洲的艺术作结:“非洲的艺术制作,不是徒供欣赏,而是为神灵与王者服务。而其作用,非为装饰,过去以迄现在,都是为社会生存而表达与支持他们的基本精神价值。”
▲艺术风格
热带非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的艺术传统。当我们看到黑人民族热情奔放的舞蹈听到激昂动人的鼓声的时候,不由得会想起另一种无声的艺术——黑非洲雕塑文化。尼日利亚的雕刻艺术代表着非洲雕刻艺术的精粹,凝聚着黑人祖先的灵巧智慧。尼日利亚的雕刻包括诺克雕刻、伊费雕刻和贝宁雕刻,有石头的、青铜的、赤陶的和象牙的多种材料。伊费和贝宁雕刻精致优美,几乎可与同时期的欧洲雕刻媲美。甚至某些带有种族偏见的西方学者认为,这些杰作根本不能出于上古黑人民族之手,而是埃及、加太基、希腊、罗马或葡萄牙大师创作的。实际上,这些优美别致的作品都是非洲黑人艺术家独立创作出来的。
从雕刻风格上来看,热带非洲西部和东部的雕像有很显著的不同。在西部,雕像的形象生动而富有想象力;东部的雕像则比较单调死板、千篇一律。例如巴乔克维族、约曾巴族的雕像是写实的,线条具体细腻,生动优美,我们甚至可以看出雕像各自不同的表情神态。而巴科塔族的作品则很程式化,几乎所有的雕像都出于一个模子,表情比较僵化呆滞。占罗族面具的特点是长团脸、尖鼻子,眼睛里蕴涵着一股忧郁的神色。与之相反,马里的多员族、布基纳法索的博博族的雕像健美、丰满,蕴含着活力和生命的气息。
虽然我们在非洲雕刻中没有感到古希腊雕刻的那种温暖柔和静穆伟大,没有在雕塑的身上看到“血液在血管里流动”的特点,但是我们却可以欣赏非洲雕刻的造型独特、激动人心的形象。非洲艺术家们用他们的双手,使真实的事物完全变形,形成了与原来形态结构大不相同的雕刻形象,显示出大胆的创造精神、强烈的节奏感以及新颖的构思。
非洲原始民族雕刻,主要是指热带非洲(也就是西非诸民族)的雕刻。西非雕刻主要是民族传统木雕。有小雕像和面具。炎热的热带气候很容易毁坏木雕,因此先古木雕根本无法保存下来。但是木雕创作手法源源流长,有着古老的传统,呈现出神秘迷人的光彩。
非洲原始木雕像,与欧洲雕像不同——没有正常的人体形态,没有复杂的动作,也没有多人物的构图,而是通过非常夸张变形的手法来表现。这种怪诞的雕像造型是非洲原始部落对客观世界的心理反映。在非洲木雕作品中,存在着一种感人之深的纯朴、稚拙、粗犷,并富有纪念性和节奏感。在原始部族的生活,黑人们认为,死亡不是生存的终结,而是生命的另一种转移。他们强烈崇拜死者,认为死者永远存在于活人中间,相信他们有超自然的力量。但是黑人们认为灵魂需要一个新的躲避场所——就像人的躯体一样,在那里灵魂才能继续生存。于是他们创造了雕像来容纳死者的灵魂;雕刻作品被看作是一种具有魔力的神物。因此对于黑人来说,雕像是不是酷似人像无关紧要,主要是给幽灵制造一个栖身之处。他们认为宗教仪式用的小雕像是祖先灵魂、大自然的灵魂、神祗灵魂的化身,认为小雕像附着灵魂的本性。
木料是非洲黑人雕刻家们使用的主要材料。他们既使用软木,又使用硬木。硬木有铁木、红木和乌木。用硬木制成的小雕像,表面平滑光亮;用软木制成的小雕像,表面粗糙,并被涂上白、黑、红褐三种鲜艳的颜色。人像通常是用一根木料雕制成,往往呈直立状态,没有任何转身姿势,没有手势动作,看似僵硬固定。然而非洲木雕具有真正艺术作品的特点:节奏感!黑人艺术家通过安排雕像的各个部分的体积、形式及空间位置,使手中的雕像表达着各种感情。他们赋予雕像不同的节奏,使作品产生出稳定感或灵巧感、重量感或轻盈感、宏伟感或优雅感。
非洲木雕人像的面部表情的形式多种多样,每—种类型经过许多世纪的演变,又发展为无数种变体。雕像艺术家经常在椭圆体的头上直接雕刻上五官。雕像的眼睛是杏核眼,微微凸起,没有瞳孔,一条竖的细缝贯穿眼睛中间,形成一种忧郁的眼神。还有用白色贝壳作眼睛,甚至用钉子、玻璃珠子等发光材料作眼睛。雕像的嘴在面部表情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用一条宽的或窄的缝隙来表现。缝隙中,有时表现出牙齿,但很少刻出嘴唇。非洲木质雕像之中,最具盛名的有巴库巴族国王雕像等。
巴库巴的意思为“闪电部族”。相传巴库巴族曾有过一百二十四个国王,他们都是神灵的后代。大约于公元一至十世纪巴库巴族迁居到刚果河流域。据说,他们由一个英俊的国王率领越过了四条大河,到达了山库鲁河。传说中的刚果国王一般都是精通各行手艺的能手,他们精通五金手艺,懂得使用铜和铁,善于从事木雕手艺。第九十三世国王沙巴·博隆贡果在位期间,刚果城邦达到了昌盛时期。沙巴·博隆贡果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他在黑非洲历史上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国王。在他即位之前,为了精通各种手艺,他周游各地求人学艺。他向巴彭德人学习刺绣、纺织等。沙巴·博隆贡果登基后,立刻召集许多著名的木雕师在宫廷里给他雕刻塑像。木雕艺术由此迅速发展,并形成了一种雕刻国王塑像的艺术传统,保持了很长时间。现存的十九个国王雕像,都是两腿交叉盘坐,身上佩带刀剑,带有很多表明个人特殊成就的标志。其中一个手持铁砧的,是第八十六世国王米雷王雕像。他是刚果王国的一个伟大的工匠,以制作铁铸人像而著称。巴库巴王国的第一百零九世国王卡塔·姆布拉纪念像是一件典型的国王雕像:他一手持短刀,一手拿单面御鼓,头戴盛满象征尊贵的贝壳帽子。
▲类别
非洲黑人部族创造的木雕艺术包括人物雕像、动物雕像和人们参加各种仪式时戴的面具。各族的木雕各具特色。
△班巴拉人木雕
马里最大的部族所作雕像,特征是脸面凸起,唇部方尖,发饰下坠,姿态生硬而有力。身躯细长并呈圆柱形,两臂下垂,手部宽大,呈爪状。很少着色,附加装饰品和金属钉,如贝壳、珠子、铜环等。另有契瓦拉羚羊顶饰十分有名。多贡人木雕 多贡人是沃尔特河流域的农业部族。最古老的雕刻人像叫特勒姆,即举臂且多同动物雕刻在一起的样式,特征为硬木,灰或斑红色,动态优美。有的人像具男女两性之特征。较近代构图趋于几何形体,具有庄严宁静之感。多贡人的面具洗练而大胆,还有多层面具等形式。塞努福人木雕 塞努福人亦为沃尔特河流域部族,定居科特迪瓦北边、布基纳法索、马里等地。
其作品分 5 类:①德布勒雕像。身躯、四肢细长,头小,颈细。②德格勒面具。夜间葬礼时使用的盔形面具,对称、工整、庄严。③雕像作品。形式简练,充满活力,面颊突出,乳房圆尖,腹部突出,臂长,曾设有黑奴转运站的塞内加尔葛雷岛肩后倾,背曲 。④鸟的雕刻,鸟为塞努福部族象征,多成展翅状。⑤喷火兽面具,眼鼻周围饰各种动物如野猪、袋狼、水牛等形象。巴加人木雕 巴加人是由尼日尔河迁到几内亚的部族 。木雕头倾,硕大,尖尖的鹰钩鼻,躯体由无手胳膊支撑,庞大呈桶状,腿粗而壮。各阶层均有相应面具,收获季节或葬礼时佩戴。鲍勒人和古罗人木雕 鲍勒人居住于几内亚湾,与古罗人、塞努福人混居。他们多为祖先和神祗造像,故总以写实态度创作,因此人物性格鲜明。所雕多立像或坐像,肃穆雅静,手置前胸,腿粗壮丰满,两膝稍微内转,躯体长而圆润,并有装饰性文身,表面涂黑,磨光发亮。古罗人雕像造型小巧,情趣幽默。鲍勒人雕像优美动人,表情安静古雅。
班巴拉人是马里最大的一个部族,除沙漠地区外,遍布全国。他们是一个勇敢而有智能的部族,坚持自己的传统宗教和风俗习惯。他们的木雕像特征是:脸面凸起,唇部方尖,发饰下坠,姿态生硬而有力。一种叫“塞古”的雕像,其鹰钩鼻从头越额而下,身躯细长并呈圆柱形;半圆形的乳房,雕刻在胸部较下的部位;两臂自然下垂,手部宽大,呈爪状或手掌张开,有突出的蛙嘴,发式也很别致。而且很少涂颜色,但附加装饰品和金属钉,有的嵌入贝壳或珠子作眼睛,鼻子和耳朵上附有精美的铜环。班巴拉人的契瓦拉羚羊顶饰十分有名。羚羊是班巴拉人的象征,当地青年男女喜欢在喜庆节日时,用这种饰物装饰自己。班巴拉人经常将羚羊题材用于木雕,但并不是一成不变地重复它,而是把它同人像及其它动物形象结合起来,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现。在尼日尔河上游,有一种水平式羚羊面具。其特点是两角向上而又向外弯曲,口形大张,好像在欢叫;后背有一个优美的曲度,刻有表示羚羊毛皮的刻纹;表面光滑,图案匀称;羚羊腿用曲折线表现。在布古尼的一些村落里,水平式羚羊面具被垂直式的苏古尼面具所代替。这种构图是一种较古老的形式,是跳羚羊舞佩戴的面具。在这类构图里,羚羊鬃是人字形,羚羊躯干上有一些动物形象(蜥蜴、马、小羚羊),并且在上面经常雕上一个女人像。
△多贡人木雕
多贡人是沃尔特河流域的农业部落。他们是几百年前从南方迁徙来定居在廷巴克图以南的。其木雕艺术,同多贡人一样,具有独特的个性。最古老的雕刻人像叫特勒姆,大约产生在200多年以前。这是一种举着胳臂的人像,往往同动物雕刻结合在一起,其形象在祭祠器皿、凳子及木槽上都可以看到。这种雕像的特征是:木料坚硬如石,多为灰色或斑红色,动态生动优美,极其富于表情。有的人像具有男女两性的特征:面部有胡须,乳房突出,脐带显著,后背弯曲,臀部线条突出并猛然折断,多为跪像或坐像,有的佩戴珠宝,有的拿着斧头,还有抱着孩子的。较近代的多贡人雕像,构图趋于几何形体,具有庄严宁静之感。特征是:雕面明显,雕线多呈直角形,身躯与四肢有形似宝石的切面,脐带呈金字塔形,头部往往形成一个半圆形,在下额处切断,两目和嘴呈三角形或方形,两耳为半圆形下垂物,鼻直如箭,有的佩戴串珠,有的把两个人像并排安放在一个台座上。多贡人也有面具,是用洗练、大胆而概括的形式处理的。其特征是:形状细长,有时呈长方形,凹颊与鼻梁明显分开,鼻梁呈长方形或人字形,富于装饰性,口形好像一个突起的圆锥体,人面造型与动物形象混合在一起。多贡人还有一种多层面具,带有一个镂空雕刻的顶饰,高达5米。卡纳加面具是一种有“■”式图案的圆形面具,顶上有祖先像。对这种图形的寓意,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它是猎取飞鸟的象征;也有人认为,它是多贡人神话鳄鱼的象征。多贡人面具种类多达80余种,都用于舞蹈装饰。
△塞努福人木雕
塞努福人是沃尔特河流域的农业部落,定居在象牙海岸北边以及布基纳法索和马里的某些地区。他们一直保持着自己的祖先信仰和风俗习惯。他们的雕刻作品大体上分为5类:德布勒雕像。身躯与四肢细长并呈圆柱形安放在一个狭窄的底座上,头部有时很小,颈部细长。举行祭祠仪式时使用这种雕像。德格勒面具。夜间举行葬礼时使用的一种形状不大的盔形面具。顶上有一个抽象人像,没有胳臂。构图对称、工整,面部表情庄严宁静。雕像作品。形式简练,充满活力。向前突出的身体各部(头、乳房、脐带等)形成一种韵律感。发饰有一遮盖前额的下垂物,面颊突出,乳房圆尖,腹部在脐带处向前突出,两臀细长,手脚有时夸大形似兽爪。肩膀后倾,背部弯曲,具有一种平衡感。人像有立像、坐像、骑马像,在送葬时把雕像放在带盖的祭皿上,有时把雕像装饰在椅子或乳油碟等日常生活用具上。青年农民举行农活竞赛时则把雕像放在田地里。鸟的雕刻。鸟是塞努福部族的象征,雕刻形式简单,往往雕成展翅的样子,有时鸟的形象也作为装饰品安放在面具上。喷火兽面具。这种面具用于宗教仪式。面具的中部,即眼睛和鼻子的周围,有各种动物形象,如野猪、袋狼、水牛、羚羊、鳄鱼、猿猴、鹤、兀鹰或蜥蜴。
△巴加人木雕
巴加人是从尼日尔河发源地迁徙到几内亚来的。雕刻风格与班巴拉人有些联系。特点是:形式简单,头大,有尖尖的鹰钩鼻,发式新颖;头部前倾,由两祗无手胳臂支撑着;身躯庞大而呈桶状,有的腰部紧缩,两腿短小粗壮。巴加人各阶层都有相应的面具。在收获季节或葬礼时佩戴。如尼姆巴肩荷面具,体积庞大,重60多公斤,下半部分有4个支承物,以便放在佩戴者的肩膀上,这种面具的光滑面与雕出的线条、鱼脊骨花纹及其它图案形成鲜明的对比。还有一些铜钉作为装饰,形成平衡和谐的感觉。还有一种高2米的班达彩色面具,是巴加人较高阶层人的代表。
△鲍勒人和古罗人木雕
鲍勒人居住在几内亚湾沿岸,是象牙海岸最大的部族之一。鲍勒人同居住在这裹的古罗人和塞努福人混居在一起,并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王国。鲍勒人和古罗人对象牙海岸的艺术都曾做过贡献。鲍勒人和古罗人的雕刻艺术很有特色,如果认为非洲艺术风格粗野、形式原始,那么看到鲍勒人和古罗人这种有素养的艺术之后就会得出相反的结论。雕刻是鲍勒人和古罗人用来给他们的祖先和神造像的。他们在塑造对象时,总是以写实的态度来进行创作,在遵循传统习惯时,没有放弃对人物个性的典型刻画,因此所创造的人物性格鲜明。鲍勒人雕像姿态肃穆雅静,多为立像或坐像;双手放在胸前或抚摸胡须;双腿粗壮丰满,两膝微向内转;身躯修长而圆润,并雕有明显的装饰性文身;雕刻表面磨光发亮,涂油抹黑。古罗人雕像,造型小巧,情趣幽默,刻工精细。鲍勒人的面具也很优美动人,面部表情安静古雅。胸部极为精巧,清楚的睫毛,分明的眼眶,光滑额头上的装饰性刺花,波纹起伏的头发,脸庞的曲线轮廓,都证实鲍勒人艺术的高度技巧。
△阿散蒂人木雕
阿散蒂人居住在几内亚湾沿岸,他们的木雕艺术十分雅致。如阿库阿巴雕像,是民族风俗中常用的小型木雕品。这种雕像是妇女带在腰布上的,以表示能够生育美貌的孩子。阿散蒂人不崇拜祖先偶像,但敬仰“金凳子”的神权。“金凳子”是一只木凳,它有一部分是用金叶包镶的。这种神凳的基本样式不断地改变,后来以金银薄叶镶面,凳腿和人像凳腿都是用镂空细工雕成的。
△约鲁巴人木雕
约鲁巴人是非洲较大的民族之一。他们大都定居在尼日利亚西南部广大地区,并且深入到达荷美(今贝宁共和国)、多哥和加纳境内。这个民族既受到地中海和东方艺术的影响,又继承优秀的民族传统。他们创作的木雕多以象征手法表现对象,雕像色彩鲜艳,串珠装饰丰富,而人和动物形象相配合又是这种艺术的主要特点。约鲁巴人木雕种类有:国王、贵族和酋长雕像,宝座上的雕像花纹,寺庙门口两侧和只廊的雕花柱,雕花祭坛上的神像以及各种木器和雕刻器皿。雕像的特征是:嘴唇丰满前突,眼睛大睁、瞳孔圆大,眉毛和睫毛清楚可辨,乳房硕大下垂。约鲁巴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面具,并按照一定的宗教仪式佩戴,多受人尊敬的面具有两种:格莱德面具,呈半球状,戴在头上或斜扣在额前。前额向上倾斜,发饰复杂,双目圆睁,表情丰富。伊帕大型面具,呈桶状套帽形,套戴在整个头上。有的被雕成大张着嘴,眼睛突出的双面头像,在头顶上耸立着一个庞大的色彩鲜艳的装饰物。
△伊博人木雕
伊博人居住在尼日利亚东南及尼日尔河三角洲东部,以务农为业。他们的面具作品有白脸女人和黑脸男人,人像雕刻,身躯及颈部细长,头部短小。
△巴彭德人木雕
巴彭德人居住在扎伊尔宽果河、卢伊河及因济亚河之间西部,他们的面具形式新颖,构图协调,其特点是,睫毛弯曲,眼睑下垂,前额突出,颧骨高突,下颏细尖,鼻尖稍微上翘,鼻孔露出。
△巴库巴人木雕
巴库巴人居住在扎伊尔开赛河及其支流桑库鲁河之间。雕刻艺术丰富多彩,保存了下来的19个国王雕像,都是两腿交扠盘坐的坐像,并佩戴刀剑及其它表明个人特殊成就的标志。巴库巴人通常使用的面具有:邦博面具。一种外表镶有铜叶的大型木盔面具,额头显著突出,用竖线把宽大的鼻子同三角形的嘴连接起来,参加会社仪式戴这种面具。马桑博面具。这种面具有一个藤框,上面覆盖棕榈叶,并用缝上去的附属物如贝壳、串珠和皮革块等作为装饰。只有鼻、嘴和耳朵是木雕的。家长从前佩戴它,用来强迫女眷服从他的领导。现在舞蹈演员佩戴它,在市场上表演节目。谢纳-马卢拉面具。这种面具色彩鲜艳美观,装饰富于变化,丰富多彩。眼睛雕成圆锥体形,周围镂刻出许多小孔。
△巴卢巴人木雕
巴卢巴人居住的范围,包括扎伊尔的东南部,远至坦桑尼亚和姆韦鲁湖一带。他们的雕像没有粗糙怪诞的形式和忧郁的内容,其特征是:发饰复杂多为十字形或波浪形,头发与前额分界明显,两眼成杏核状,耳朵小巧,身上雕有文身,表面光亮。女人形象最常见的作品是地神像,而男人形象则以部落英雄为主要对象。每个酋长都有威严的雕像。一种称作“乞妇”的女人像更富于表情。孕妇在临产前经常把这种雕像放在自己的房门前,过路的人把礼物放在那里,产妇在产期可以不致于因为不劳动而生活困难。在巴卢巴人的风俗习惯中,面具没有雕像所起的作用大。但是他们也雕刻一些生动的面具。如基佛韦贝面具,呈半球形,雕有槽纹,并在沟纹内涂上白色。这种面具是任命重要的酋长和访问高官显赫时佩戴的。
㈥ 狼犽榜皇上身边带面具的那些人是什么大
非洲传统工艺:黑人部族的面具木雕
班巴拉人木雕
班巴拉人是马里最大的一个部族,除沙漠地区外,遍布全国。他们是一个勇敢而有智能的部族,坚持自己的传统宗教和风俗习惯。他们的木雕像特征是:脸面凸起,唇部方尖,发饰下坠,姿态生硬而有力。一种叫“塞古”的雕像,其鹰钩鼻从头越额而下,身躯细长并呈圆柱形;半圆形的乳房,雕刻在胸部较下的部位;两臂自然下垂,手部宽大,呈爪状或手掌张开,有突出的蛙嘴,发式也很别致。而且很少涂颜色,但附加装饰品和金属钉,有的嵌入贝壳或珠子作眼睛,鼻子和耳朵上附有精美的铜环。班巴拉人的契瓦拉羚羊顶饰十分有名。羚羊是班巴拉人的象征,当地青年男女喜欢在喜庆节日时,用这种饰物装饰自己。班巴拉人经常将羚羊题材用于木雕,但并不是一成不变地重复它,而是把它同人像及其它动物形象结合起来,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现。在尼日尔河上游,有一种水平式羚羊面具。其特点是两角向上而又向外弯曲,口形大张,好象在欢叫;后背有一个优美的曲度,刻有表示羚羊毛皮的刻纹;表面光滑,图案匀称;羚羊腿用曲折线表现。在布古尼的一些村落里,水平式羚羊面具被垂直式的苏古尼面具所代替。这种构图是一种较古老的形式,是跳羚羊舞佩戴的面具。在这类构图里,羚羊鬃是人字形,羚羊躯干上有一些动物形象(蜥蜴﹑马﹑小羚羊),并且在上面经常雕上一个女人像。
多贡人木雕
多贡人是沃尔特河流域的农业部落。他们是几百年前从南方迁徙来定居在廷巴克图以南的。其木雕艺术,同多贡人一样,具有独特的个性。最古老的雕刻人像叫特勒姆,大约产生在200多年以前。这是一种举着胳臂的人像,往往同动物雕刻结合在一起,其形象在祭祠器皿﹑凳子及木槽上都可以看到。这种雕像的特征是:木料坚硬如石,多为灰色或斑红色,动态生动优美,极其富于表情。有的人像具有男女两性的特征:面部有胡须,乳房突出,脐带显著,后背弯曲,臀部线条突出并猛然折断,多为跪像或坐像,有的佩戴珠宝,有的拿着斧头,还有抱着孩子的。较近代的多贡人雕像,构图趋于几何形体,具有庄严宁静之感。特征是:雕面明显,雕线多呈直角形,身躯与四肢有形似宝石的切面,脐带呈金字塔形,头部往往形成一个半圆形,在下额处切断,两目和嘴呈三角形或方形,两耳为半圆形下垂物,鼻直如箭,有的佩戴串珠,有的把两个人像并排安放在一个台座上。多贡人也有面具,是用洗练﹑大胆而概括的形式处理的。其特征是:形状细长,有时呈长方形,凹颊与鼻梁明显分开,鼻梁呈长方形或人字形,富于装饰性,口形好象一个突起的圆锥体,人面造型与动物形象混合在一起。多贡人还有一种多层面具,带有一个镂空雕刻的顶饰,高达5米。卡纳加面具是一种有“■”式图案的圆形面具,顶上有祖先像。对这种图形的寓意,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它是猎取飞鸟的象征;也有人认为,它是多贡人神话鳄鱼的象征。多贡人面具种类多达80余种,都用于舞蹈装饰。
塞努福人木雕
塞努福人是沃尔特河流域的农业部落,定居在象牙海岸北边以及布基纳法索和马里的某些地区。他们一直保持着自己的祖先信仰和风俗习惯。他们的雕刻作品大体上分为5类:德布勒雕像。身躯与四肢细长并呈圆柱形安放在一个狭窄的底座上,头部有时很小,颈部细长。举行祭祠仪式时使用这种雕像。德格勒面具。夜间举行葬礼时使用的一种形状不大的盔形面具。顶上有一个抽象人像,没有胳臂。构图对称﹑工整,面部表情庄严宁静。雕像作品。形式简练,充满活力。向前突出的身体各部(头﹑乳房﹑脐带等)形成一种韵律感。发饰有一遮盖前额的下垂物,面颊突出,乳房圆尖,腹部在脐带处向前突出,两臀细长,手脚有时夸大形似兽爪。肩膀后倾,背部弯曲,具有一种平衡感。人像有立像﹑坐像﹑骑马像,在送葬时把雕像放在带盖的祭皿上,有时把雕像装饰在椅子或乳油碟等日常生活用具上。青年农民举行农活竞赛时则把雕像放在田地里。鸟的雕刻。鸟是塞努福部族的象征,雕刻形式简单,往往雕成展翅的样子,有时鸟的形象也作为装饰品安放在面具上。喷火兽面具。这种面具用于宗教仪式。面具的中部,即眼睛和鼻子的周围,有各种动物形象,如野猪﹑袋狼﹑水牛﹑羚羊﹑鳄鱼﹑猿猴﹑鹤﹑ @鹰或蜥蜴。
巴加人木雕
巴加人是从尼日尔河发源地迁徒到几内亚来的。雕刻风格与班巴拉人有些联系。特点是:形式简单,头大,有尖尖的鹰钩鼻,发式新颖;头部前倾,由两祗无手胳臂支撑着;身躯庞大而呈桶状,有的腰部紧缩,两腿短小粗壮。巴加人各阶层都有相应的面具。在收获季节或葬礼时佩戴。如尼姆巴肩荷面具,体积庞大,重60多公斤,下半部分有4个支承物,以便放在佩戴者的肩膀上,这种面具的光滑面与雕出的线条﹑鱼脊骨花纹及其它图案形成鲜明的对比。还有一些铜钉作为装饰,形成平衡和谐的感觉。还有一种高2米的班达彩色面具,是巴加人较高阶层人的代表。
鲍勒人和古罗人木雕
鲍勒人居住在几内亚湾沿岸,是象牙海岸最大的部族之一。鲍勒人同居住在这裹的古罗人和塞努福人混居在一起,并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王国。鲍勒人和古罗人对象牙海岸的艺术都曾做过贡献。鲍勒人和古罗人的雕刻艺术很有特色,如果认为非洲艺术风格粗野﹑形式原始,那末看到鲍勒人和古罗人这种有素养的艺术之后就会得出相反的结论。雕刻是鲍勒人和古罗人用来给他们的祖先和神造像的。他们在塑造对象时,总是以写实的态度来进行创作,在遵循传统习惯时,没有放弃对人物个性的典型刻画,因此所创造的人物性格鲜明。鲍勒人雕像姿态肃穆雅静,多为立像或坐像;双手放在胸前或抚摸胡须;双腿粗壮丰满,两膝微向内转;身躯修长而圆润,并雕有明显的装饰性文身;雕刻表面磨光发亮,涂油抹黑。古罗人雕像,造型小巧,情趣幽默,刻工精细。鲍勒人的面具也很优美动人,面部表情安静古雅。胸部极为精巧,清楚的睫毛,分明的眼眶,光滑额头上的装饰性刺花,波纹起伏的头发,脸庞的曲线轮廓,都证实鲍勒人艺术的高度技巧。
阿散蒂人木雕
阿散蒂人居住在几内亚湾沿岸,他们的木雕艺术十分雅致。如阿库阿巴雕像,是民族风俗中常用的小型木雕品。这种雕像是妇女带在腰布上的,以表示能够生育美貌的孩子。阿散蒂人不崇拜祖先偶像,但敬仰“金凳子”的神权。“金凳子”是一只木凳,它有一部分是用金叶包镶的。这种神凳的基本样式不断地改变,后来以金银薄叶镶面,凳腿和人像凳腿都是用镂空细工雕成的。
约鲁巴人木雕
约鲁巴人是非洲较大的民族之一。他们大都定居在尼日利亚西南部广大地区,并且深入到达荷美(今贝宁共和国)﹑多哥和加纳境内。这个民族既受到地中海和东方艺术的影响,又继承优秀的民族传统。他们创作的木雕多以象征手法表现对象,雕像色彩鲜艳,串珠装饰丰富,而人和动物形象相配合又是这种艺术的主要特点。约鲁巴人木雕种类有:国王﹑贵族和酋长雕像,宝座上的雕像花纹,寺庙门口两侧和只廊的雕花柱,雕花祭坛上的神像以及各种木器和雕刻器皿。雕像的特征是:嘴唇丰满前突,眼睛大睁﹑瞳孔圆大,眉毛和睫毛清楚可辨,乳房硕大下垂。约鲁巴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面具,并按照一定的宗教仪式佩戴,多受人尊敬的面具有两种:格莱德面具,呈半球状,戴在头上或斜扣在额前。前额向上倾斜,发饰复杂,双目圆睁,表情丰富。伊帕大型面具,呈桶状套帽形,套戴在整个头上。有的被雕成大张着嘴,眼睛突出的双面头像,在头顶上耸立着一个庞大的色彩鲜艳的装饰物。
伊博人木雕
伊博人居住在尼日利亚东南及尼日尔河三角洲东部,以务农为业。他们的面具作品有白脸女人和黑脸男人,人像雕刻,身躯及颈部细长,头部短小。
巴彭德人木雕
巴彭德人居住在扎伊尔宽果河﹑卢伊河及因济亚河之间西部,他们的面具形式新颖,构图协调,其特点是,睫毛弯曲,眼睑下垂,前额突出,颧骨高突,下颏细尖,鼻尖稍微上翘,鼻孔露出。
巴库巴人木雕
巴库巴人居住在扎伊尔开赛河及其支流桑库鲁河之间。雕刻艺术丰富多彩,保存了下来的19个国王雕像,都是两腿交扠盘坐的坐像,并佩戴刀剑及其它表明个人特殊成就的标志。巴库巴人通常使用的面具有:邦博面具。一种外表镶有铜叶的大型木盔面具,额头显著突出,用竖线把宽大的鼻子同三角形的嘴连接起来,参加会社仪式戴这种面具。马桑博面具。这种面具有一个藤框,上面覆盖棕榈叶,并用缝上去的附属物如贝壳﹑串珠和皮革块等作为装饰。祗有鼻﹑嘴和耳朵是木雕的。家长从前佩戴它,用来强迫女眷服从他的领导。现在舞蹈演员佩戴它,在市场上表演节目。谢纳-马卢拉面具。这种面具色彩鲜艳美观,装饰富于变化,丰富多彩。眼睛雕成圆锥体形,周围镂刻出许多小孔。
巴卢巴人木雕
巴卢巴人居住的范围,包括扎伊尔的东南部,远至坦桑尼亚和姆韦鲁湖一带。他们的雕像没有粗糙怪诞的形式和忧郁的内容,其特征是:发饰复杂多为十字形或波浪形,头发与前额分界明显,两眼成杏核状,耳朵小巧,身上雕有文身,表面光亮。女人形象最常见的作品是地神像,而男人形象则以部落英雄为主要对象。每个酋长都有威严的雕像。一种称作“乞妇”的女人像更富于表情。孕妇在临产前经常把这种雕像放在自己的房门前,过路的人把礼物放在那裹,产妇在产期可以不致于因为不劳动而生活困难。在巴卢巴人的风俗习惯中,面具没有雕像所起的作用大。但是他们也雕刻一些生动的面具。如基佛韦贝面具,呈半球形,雕有槽纹,并在沟纹内涂上白色。这种面具是任命重要的酋长和访问高官显赫时佩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