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法官 » 庭前会议法官口头决定

庭前会议法官口头决定

发布时间: 2022-04-17 21:45:47

1. 庭前会议要解决什么问题

庭前会议的事项包括:整理证据,整理控辩双方意见和争议点,非法证据排除,确定出庭的证人、侦查人员、鉴定人员名单,以及开示新证据、回避、管辖权异议、确定出庭证人名单、申请调取证据、申请重新鉴定、精神病鉴定等与审判相关的问题。

实践中,应严格把握庭前会议召开的必要性,防止庭前会议的扩大化。召开庭前会议同样耗费相关人员的时间和精力,过于随便地召开反而不利于诉讼效率。

比如管辖权异议,可由辩护人在庭前向合议庭提出,由法院作出决定,而无须因此召集会议。辩护人取得的新证据,可分别向检察院、法院开示,也不一定需要召集庭前会议。

庭前会议是否由主审法官主持

由主审法官主持有助于实现庭前会议的效率功能,且庭前会议主要解决程序性问题,不会产生庭前预断问题。首先,司法资源紧张是当前的一个大问题,安排其他审判人员来主持客观条件不允许。

其次,庭前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与实体审判无关的程序性问题,主审法官即使会产生预断,也是有限的。并且排除预断原则的目的在于防止法官未经庭审而预先形成自己的偏见,而庭前会议中法官能够听到来自控辩双方的不同意见,这并不容易产生偏见,还可能抑制法官偏见的形成。

以上内容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庭前会议程序该解决哪些问题

2. 庭前会议后就知道怎样判了

根据相关的法律常识我们知道,当法院要召开重大案件的审判的时候,通常会先召开刑事庭前会议的。而且庭前会议是有其相关的法律制度的,对于证据材料较多、案情重大复杂、社会影响重大的案件,在开庭以前,审判人员可以召集相关人员进行证据的排除与整理。那么刑事庭前会议如何对待证据,下面的本人为您整理了相关内容,来为您解答。

刑事庭前会议如何对待证据

展示证据的范围

首先,庭前会议中可以展示的证据应当是控辩双方决定在法庭中出示的证据,对于控辩双方虽已掌握但决定不在法庭出示的证据不需要在庭前会议中展示。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司法实践中还有一种关于证据材料是否具备证据资格的证据,即旁系证据,它们是否需要在法庭出示属于待定类型——取决于相对方是否对证据资格提出异议,对于此类证据,在庭前会议中,一旦控辩双方决定用来解决证据的资格问题,就视为决定在法庭中出示,应当允许其在庭前会议中展示,
例如, 规程 第13条第1款就规定,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在开庭审理前申请排除非法证据,并依照法律规定提供相关线索或者材料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在庭前会议中通过出示有关证据材料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对证据收集的合法性作出说明。其次,控辩双方决定在法庭出示的证据包括两类,一类是在召开庭前会议之前控辩双方已经随案移送或者提交人民法院的证据,另一类是在召开庭前会议之前控辩双方已经收集完成但未随案移送或者提交人民法院的证据,其中包括关于证明证据资格问题的旁系证据。

展示证据的方式
【(2)庭前会议法官口头决定扩展阅读】
展示证据的方式根据需要展示的证据是否已经提前随案移送或者提交人民法院而有所不同。对于在召开庭前会议之前已经随案移送或者提交人民法院的证据,在召开庭前会议时,人民法院通常已经通知控辩双方阅看,因此,主持庭前会议的人员可以参照下列方式组织证据展示工作:审:辩护人,你对公诉机关的证据是否存在异议?辩:??审:公诉人,你对辩护人的证据是否存在异议?公:??如果辩护人或者公诉人对对方证据没有异议,则证据展示结束。如果辩护人或者公诉人对对方证据存在异议,主持庭前会议的人员可以参照以下模式继续组织证据展示:
审:辩护人/公诉人,你对公诉人/辩护人的哪些证据存在异议?有什么异议?此时应当注意两方面的事项:其一,如果辩护人或者公诉人是对对方的多份证据存在异议,主持庭前会议的人员应当要求辩护人/公诉人逐份说明存在异议的证据名称;其二,主持庭前会议的人员要主持引导辩护人/公诉人细化异议内容,要明确到存在异议的证据审查认证的细分要素,而不能将异议情况笼统地终止于证据合法性、真实性/客观性等证据属性上来,例如,当辩护人/公诉人发表的异议意见为“对×××证据的合法性有异议”时,主持庭前会议的人员就应当继续引导辩护人/公诉人细化异议指向,“辩护人/公诉人,你详细陈述一下异议的内容”,
如此,直至引导辩护人/公诉人说出与证据合法性相关的细分要素,诸如无搜查证搜查、以×××亲人×××情况进行威胁取证等等;当辩护人/公诉人发表的异议意见为“对×××证据的真实性有异议”时,主持庭前会议的人员也应当继续引导辩护人/公诉人细化异议指向,“辩护人/公诉人,你说的真实性是指形式真实性还是指内容真实性?”,必要时还要进行形式真实性与内容真实性的释明。待辩护人/公诉人回答后,分别就形式真实性异议和内容真实性异议继续按照上面引导细化合法性异议指向的方式,引导辩护人/公诉人说出与证据形式真实性或者内容真实性相关的细分要素为止。

对于在召开庭前会议前未随案移送或者提交人民法院的证据,在召开庭前会议时,控辩双方申请提供的,主持庭前会议的人员首先应当要求申请出示的一方说明拟出示的证据名称、证据的来源,证明的事项以及证据的主要内容,必要时应当将相关证据材料交给对方阅看,并留出合理阅看时间。尔后,再按照主持出示在召开庭前会议前已经随案移送或者提交人民法院的证据的方式,组织控辩双方完成证据展示工作。

展示证据的限度

庭前会议是庭审前准备程序,是为法庭集中持续审理服务的,不能通过召开庭前会议削弱、替代法庭审理功能。具体到证据展示方面,对于控辩双方在证据展示中无异议的证据,主持庭前会议的人员应当记录于庭前会议笔录中,但不能在庭前会议中作出认证,只有待法庭调查时,当庭宣读确认并由控辩双方简要举证质证后方可作出认证。对于在证据展示过程中控辩双方存有异议的证据,应当允许相对方针对异议作出相关说明,对于证据资格异议问题,应当允许相关方出示与反驳异议相关的证据材料。
在此之后,主持庭前会议的人员还应当听取对证据提出异议方的意见,询问其对争议证据是否还存在异议,如果无异议的,则主持庭前会议的人员应记录于庭前会议笔录中,但不能在庭前会议中作出认证,只有待法庭调查时,当庭宣读确认并由控辩双方简要举证质证后方可作出认证;如果相关方仍旧存在异议,则庭前会议证据展示到此为止,并将相关情况记录于庭前会议笔录中,留待法庭调查时再就相关问题展开充分质证,既不能在庭前会议中作出认证结论,也不能在庭前会议中申请侦查人员、鉴定人员或者有专门知识的人到会作证。

庭前会议中非法证据排除的后果。

庭前会议对非法证据的审查结果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对可以通过程序性审查排除的非法证据予以排除,被排除的非法证据在庭审过程中不再出示。

第二,对合法证据确定其合法性,在庭审中出示并作为审判的依据。

第三,对于无法确定是否为非法证据的,则在程序审查之后归纳争议,确定在庭审过程中进行非法证据排除需要出席的证人、侦查人员、鉴定人名单,并确定举证程序及方式。由承担证明责任的一方证明证据的合法性,无法证明的,法官在庭审中进行实质审查后,结合被告人当庭供述以及其他证据决定是否予以排除。

庭前会议排除非法证据后,导致证据可能不足的情形时,法院对案件审查后应当根据案件情况分别作出补充材料、依法受理、不予受理的处理决定。召开庭前会议的案件一般为按照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其审查时间相对较长,检察机关、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可以在庭前会议后,根据证据排除的情况,及时补充证据材料。由于庭前会议未对案件进行实质性审理,因此不宜作出延期审理的建议或者决定,即庭前会议的召开不影响庭审的如期进行。

3. 庭前会议规程

法律分析:庭前会议的基本规程:
1.关于庭前会议的启动。除规定4类案件人民法院可视情况决定召开庭前会议外,还规定控辩双方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召开庭前会议。当然,控辩双方申请召开庭前会议的,不会导致庭前会议的必然召开,人民法院对控辩双方的申请要予以审查,认为有必要的则召开庭前会议,没有必要的则无需召开,但决定不召开庭前会议的,应当告知申请人。
2.关于庭前会议的召开方式。庭前会议一般不公开进行。同时,考虑到部分案件庭前会议可能仅解决回避、管辖、不公开审理等争议较为简单的程序性问题,当事人、辩护人等可能一时不在当地,根据案件情况,庭前会议可以采用视频会议等方式进行。在不影响庭前会议质量的情况下,人民法院采用灵活方式召开庭前会议,既方便诉讼,又能提高诉讼效率。
3.关于庭前会议的主持人员。庭前会议一般由承办法官主持。同时,考虑到合议庭还有其他成员,且合议庭共同对案件负责,在承办法官有特殊情况不能主持的情况下,规定其他合议庭成员也可以主持。根据案件情况,承办法官可以指导法官助理主持庭前会议。
4.关于庭前会议的参与人员。合议庭其他成员可以参加庭前会议;同时,基于保护被告人权益,形成控辩双方平等对抗,以及人民检察院作为“法律监督者”的要求,公诉人、辩护人应当参加庭前会议。
关于被告人参加庭前会议的问题,司法实践中要注意把握以下两点:首先,有多名被告人参加庭前会议的,应当采取必要措施防止串供,特别是庭前会议中,涉及被告人口供的场合(包括对审前口供的异议及非法口供的排除),可参照庭审程序,分别组织被告人逐一参加庭前会议;其次,被告人不参加庭前会议的,辩护人应当就庭前会议处理事项听取被告人意见,注意保障被告人诉讼权利。
5.关于庭前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等。作为庭前准备程序,司法实践中庭前会议在正式开庭审理之前召开,是其应有之意。此外,人民法院休庭后,可以在再次开庭前召开庭前会议。
法律依据:《人民法院办理刑事案件庭前会议规程》 第四条 注意总结和推广试行“三项规程”的经验做法。各级人民法院要以贯彻“三项规程”为契机,以提高证人、鉴定人、侦查人员出庭作证率、律师辩护率和当庭宣判率为重点,着力推进庭审制度改革。要采取实地考察、庭审观摩等方式,加强法院之间的沟通交流,共享经验,共同提高。要采取积极稳妥的方法,强化正面宣传报道,营造各方共同推进改革的良好氛围。在贯彻执行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探索的新经验、新做法,要认真加以总结,并及时层报最高人民法院。

4. 法院召集庭前会议时可以包括哪些内容

根据自2015年2月4日起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版>的解释》第二百二十五权条规定:

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庭前会议可以包括下列内容:

(一)明确原告的诉讼请求和被告的答辩意见;

(二)审查处理当事人增加、变更诉讼请求的申请和提出的反诉,以及第三人提出的与本案有关的诉讼请求;

(三)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决定调查收集证据,委托鉴定,要求当事人提供证据,进行勘验,进行证据保全;

(四)组织交换证据;

(五)归纳争议焦点;

(六)进行调解。

(4)庭前会议法官口头决定扩展阅读:

庭前会议对我国刑事诉讼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庭前会议能有效保障被告人的诉讼权利。新《刑事诉讼法》明确提出“尊重和保障人权”,庭前会议程序的设置,更是对这一规定的充分体现。

第二,庭前会议有利于实现程序公正。程序公正优先于实体公正是当前中国刑事法治建设的重要目标和努力方向。

第三,庭前会议能有效提高诉讼效率。

第四,庭前会议能有效提升公诉质效。

参考资料来源:北京法院网— 法院召集庭前会议时可以包括哪些内容?

5. 执行法官口头宣布确权裁定无效有法律依据吗

没有法律效力,法官不会只用嘴说的,合法的只有书面上才有效力

6. 庭前会议制度的适用建议

1.限定适用范围,充分发挥庭前会议功能。庭前会议并非每个刑事案件的必经程序,为充分体现繁简分流的原则,应准确把握对庭前会议的适用范围。原则上,庭前会议应适用于事实较为复杂、证据量大、法律适用困难、争议较大、社会影响大的案件,以上案件中通过提前召开庭前会议,明晰争议焦点,可以有力保障庭审的集中、充分和高效的审理。
2.明确会议内容,避免庭审被虚化。庭前会议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将程序性争议解决在开庭之前和使控辩双方明确主要争议焦点,以便于庭审集中于与犯罪事实有关的实质性问题,使庭审更加实质化、高效化。庭前会议可以进行证据开示,帮助控辩双方更为全面地了解对方的诉讼主张,开展有针对性的庭前准备,但不应把庭前会议变成“小庭审”,控辩双方不应针对案件事实及证据发表实质意见或进行辩论,否则会违背庭前会议制度的立法初衷和本身价值。而且,将与案件有关的实质性问题留在庭审时解决,也更有利于保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3.明确规定不需被告人参加的庭前会议情形。根据《解释》,庭前会议解决的大部分事项涉及被告人权益,如回避、管辖异议等程序性问题和非法证据排除申请等,为保证被告人诉讼权益,原则上应通知被告人参加;如果庭前会议仅涉及控辩审三方提前沟通庭审的示证方式、顺序或者了解辩护人搜集证据情况等事项,对被告人诉讼权益影响不大时,可以不通知被告人参加。
4.明确庭前会议合意的法律效果。首先,庭前会议是由控、辩、审三方共同参与的正式司法活动,庭前会议记录记载的达成合意的内容,经三方签字确认后,应当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无合理理由,不应在庭审中随意推翻。当然,庭前会议毕竟不同于庭审程序,如果庭审过程中一方确实有合理理由能够证明,庭前会议中达成合意的内容确实与事实或法律不符,或者发现新证据与新事实,应当允许推翻合意,并以庭审中重新认定的内容为准。
其次,应当明确庭前会议仅仅是非法证据排除的申请环节,当事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可以向法官提供非法证据排除的线索与证据,检察机关可以进行说明或在庭前会议后进行调查,由法官决定是否在庭审中启动非法证据排除程序,而不应在庭前会议中对非法证据进行排除。概言之,针对非法证据排除,庭前会议的意义在于给双方一个初步阐述排除理由和说明情况的平台,为正式庭审时合议庭作出是否启动非法证据排除程序提供准备。

7. 法院可以口头同意延期开庭审理吗,是不是要书面决定

法院可以口头同意延期开庭审理,不需要作出书面决定。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延期开庭审理:
(一)必须到庭的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有正当理由没有到庭的;
(二)当事人临时提出回避申请的;
(三)需要通知新的证人到庭,调取新的证据,重新鉴定、勘验,或者需要补充调查的;
(四)其他应当延期的情形。

8. 庭前会议要解决什么问题

1、防止正式庭审“中断”
人民法院在开庭审理前可以召开庭前会议,就可能影响庭审持续进行的相关问题,了解情况、听取意见、展开庭审调查。
对于可能导致庭审中断的程序性事项,组织控辩双方展示证据,归纳控辩双方争议焦点,开展附带民事调解等,但不处理定罪量刑等实际问题。然而,在实际庭前会议中,控辩审三方常常对定罪的意见进行交换,以做到心中有数,没有人可以搞什么“证据突袭”,而这种做法也不会被审判长认可。
对于重大事实的查明,十分关键,如果出现公诉人与被告人的说法不一,各执一词且都有证据支撑,法官就不得不在正式庭审中,法槌一敲,宣布休庭,影响庭审进程。为了解决类似问题,在庭前会议中, 针对指控事实的不同观点及证据,一般会展示出来,让法官了解情况。
2、庭前会议一般不公开进行
根据《人民法院办理刑事案件庭前会议规程(试行)》第五条规定,庭前会议一般不公开进行,根据案件情况,庭前会议可以采用视频会议等方式进行。
这也就是为什么非法集资案件里的集资参与人(俗称投资人),一般看不到相关公开报道和旁听的信息的原因。并非各方有意回避,是因为规范确有规定。同时,公诉人、辩护人必须参加庭前会议,被告人申请参加庭前会议或者申请非法证据排除,法院应当通知其到庭。
庭前会议可以多次召开,休庭后,可以再召集,并不是只开一次,我们团队处理的案子里,庭前会议开3-4次也不罕见。
3、处理十个问题
庭前会议要处理十个问题,因为每个问题都可能导致庭审中断。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一)是否对案件管辖有异议;
(二)是否申请有关人员回避;
(三)是否申请不公开审理;
(四)是否申请排除非法证据;
(五)是否申请提供新的证据材料;
(六)是否申请重新鉴定或者勘验;
(七)是否申请调取在侦查、审查起诉期间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收集但未随案移送的证明被告人无罪或者罪轻的证据材料;
(八)是否申请向证人或有关单位、个人收集、调取证据材料;
(九)是否申请证人、鉴定人、侦查人员、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是否对出庭人员名单有异议;
(十)与审判相关的其他问题。
4、归纳争议焦点
庭前会议中,对于控辩双方决定在庭审中出示的证据,人民法院可以组织展示有关证据,听取控辩双方对在案证据的意见,梳理存在争议的证据。对于控辩双方在庭前会议中没有争议的证据材料,庭审时举证、质证可以简化。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正式开庭时,旁听群众或直播观众经常疑惑,为啥公诉人只念证据名称,说1-2句证明某某什么犯罪行为等,就完事了。不是因为人家不尽职,而是因为庭前会议已经处理过了,保证了各方利益。
有时候,在组织庭前会议时,法官听取控辩双方对案件事实证据的意见后,对于明显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案件,可以建议人民检察院撤回起诉。 也就是建议检察院对“某一起事实不构成犯罪”自行收回之前的起诉,现实中检察院一般会尊重事实。
5、小结
庭前会议主要是为了提高正式开庭的效率,在程序问题上先行处理,防止一些休庭情况的出现。控辩审三方都会出现在庭前会议上,根据申请和法院要求,被告人也有机会参与庭前会议(疑难复杂案件,被告人常会参与庭前会议),主要把能证明自己无罪、罪轻的证据提供充足,以便各方借助证据“还原真实”。

9. 判缓刑法官是不是在 开庭前 就决定了能先问法官吗

不是的,来不能问法官的。

依据《刑事源诉讼法》第六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必须依靠群众,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对于一切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在法律面前,不允许有任何特权。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应当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以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于不通晓当地通用的语言文字的诉讼参与人,应当为他们翻译。

(9)庭前会议法官口头决定扩展阅读:

刑事诉讼的相关要求规定:

1、证人作证,审判人员应当告知他要如实地提供证言和有意作伪证或者隐匿罪证要负的法律责任。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经审判长许可,可以对证人、鉴定人发问。审判长认为发问的内容与案件无关的时候,应当制止。审判人员可以询问证人、鉴定人。

2、公诉人、辩护人应当向法庭出示物证,让当事人辨认,对未到庭的证人的证言笔录、鉴定人的鉴定意见、勘验笔录和其他作为证据的文书,应当当庭宣读。审判人员应当听取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意见。

10. 法院对当事人提出的回避申请,应当在申请提出的三日内,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作出决定。

1、开庭时要求法官回避,被申请回避的人员在人民法院作出是否回避版的决定前,应当暂权停参与本案的工作;
2、法院对当事人提出的回避申请,应当在申请提出的三日内,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作出决定
3、法律依据:
1)《民事诉讼法》(2012修正)第四十五条 当事人提出回避申请,应当说明理由,在案件开始审理时提出;回避事由在案件开始审理后知道的,也可以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提出。
被申请回避的人员在人民法院作出是否回避的决定前,应当暂停参与本案的工作,但案件需要采取紧急措施的除外。
2)《民事诉讼法》(2012修正)第四十七条 人民法院对当事人提出的回避申请,应当在申请提出的三日内,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作出决定。申请人对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决定时申请复议一次。复议期间,被申请回避的人员,不停止参与本案的工作。人民法院对复议申请,应当在三日内作出复议决定,并通知复议申请人。

热点内容
司法警察分院 发布:2025-04-26 02:47:12 浏览:565
京东房产司法拍卖网 发布:2025-04-26 02:44:58 浏览:944
工作服务中心各项规章制度 发布:2025-04-26 02:44:50 浏览:187
行政法规库建设 发布:2025-04-26 02:37:57 浏览:674
成为母亲结局是什么社会与法 发布:2025-04-26 02:34:15 浏览:293
虞城人民法院地址 发布:2025-04-26 02:10:52 浏览:214
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内涵 发布:2025-04-26 02:05:51 浏览:337
法律顾问值班登记表 发布:2025-04-26 01:56:45 浏览:344
杨刚法院 发布:2025-04-26 01:56:37 浏览:226
赫莱英特魔法学院 发布:2025-04-26 01:41:57 浏览: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