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诉讼时效审查
㈠ 民事诉讼中,法院会主动审查诉讼时效吗
民事诉讼中,法院一般不会主动审查诉讼时效的。
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
第二百一十九条 当事人超过诉讼时效期间起诉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受理后对方当事人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抗辩事由成立的,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诉讼时效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诉讼时效的规定:如果当事人未提出诉讼时效的抗辩的,人民法院不得主动释明;以及当事人在一审期间未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但在二审期间提出的,法院一般不予支持。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条
当事人未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人民法院不应对诉讼时效问题进行释明。
第三条
当事人在一审期间未提出诉讼时效抗辩,在二审期间提出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其基于新的证据能够证明对方当事人的请求权已过诉讼时效期间的情形除外。
当事人未按照前款规定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以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为由申请再审或者提出再审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㈢ 如果法院主动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怎么办
人民法院不能主动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在被告没有对起诉超过诉讼时效提出抗辩的情况下,法院是不能主动审查并适用诉讼时效规定而判决的,只能依据所查明的事实来作出裁决。如果当事人超出诉讼时效起诉的话,法院不能直接驳回诉讼请求。
法律分析
诉讼时效届满法院主动适用诉讼时效的抗辩肯定是不可以的,当事人都没有进行诉讼,法院既时知道案件的情况,那么也是不能代替当事人进行做主的,这样执法人员的做法才算是符合法律规定的。民事审判奉行不告不理的原则。法院要居间断案,不能替代有理的一方主动要求主张权利。否则,就不是公正审判。而有理的一方,即便是有理,也必须是自己提出有理的主张,自己不懂,或没有提出自己的主张,等于自己放弃权利。不能责怪法院没有提醒或断案不公。诉讼时效届满之后,那么就代表着受害者的一方失去了法律的保护,从而自己没有胜诉的优先权,而对于法院也不能自行主张的为正义的一方进行审判,这必须要当事人进行提出,法院才能进行受理,所以,一切都必须要按照规定的流程来。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九十三条 人民法院不得主动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
第一百八十八条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㈣ 民事诉讼法中的各种时效
《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回的诉讼时效期间答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第一百八十九条规定,当事人约定同一债务分期履行的,诉讼时效期间自最后一期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第一百九十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对其法定代理人的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自该法定代理终止之日起计算。第一百九十一条规定,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自受害人年满十八周岁之日起计算。第一百九十二条规定,诉讼时效期间届满的,义务人可以提出不履行义务的抗辩。第一百九十三条规定,人民法院不得主动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
㈤ 超过诉讼时效,法院会怎么判,是直接裁定驳回起诉
如果超过诉讼时效,法院应当受理起诉。被告可以提出诉讼时效已经超过的抗辩,此时法院应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而非驳回起诉。若被告未提出诉讼时效期间届满的抗辩,则法院正常进行审理,不得主动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
法律分析
法律谚语有云,法律不保护躺在权利上睡大觉的人。因此,民事主体应尽快行使其民事权利,不得超过期限,否则有违诚实信用原则。对于民事主体的请求权,民事法律法规规定了诉讼时效这一制度。所谓诉讼时效,就是指请求权人应当在诉讼时效期间内主张权利或者向法院提起诉讼、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如果请求权超过了诉讼时效,则权利人虽然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但义务人有权在诉讼过程中提出诉讼时效期间已经届满的抗辩,从而拒绝履行相应的义务。因此,诉讼时效期间的届满不排斥权利人的起诉权,只是可能影响其胜诉。从诉讼法的角度来看,民事诉讼实行立案登记制,凡是符合法定立案条件的案件,法院均应予以受理。因此,原告的权利是否超过诉讼时效期间,并非法院受理案件的条件。对于诉讼时效期间已经届满的案件,法院不得裁定不予受理,也不得驳回起诉。另外,人民法院不应该主动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因此,被告未提出诉讼时效抗辩,法院不得直接判决原告败诉。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一十九条 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二)有明确的被告;(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九十二条 诉讼时效期间届满的,义务人可以提出不履行义务的抗辩。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后,义务人同意履行的,不得以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为由抗辩;义务人已经自愿履行的,不得请求返还。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九十三条 人民法院不得主动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
㈥ 以“诉讼时效”抗辩时一审未提出二审提出后法院是否支持
不支持,一审时未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二审提出的法院通常不会支持。但若有新的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的请求权已过诉讼时效期间的情况的除外。
法律分析
司法解释对诉讼时效抗辩权的行使阶段进行了限制,原则上,义务人关于诉讼时效的抗辩应当在一审中提出,二审提出的,法院一般不予支持。享有时效利益的一方当事人,既然参加了一审且未提出抗辩,就是对时效利益的放弃,已经放弃的利益就不再享有了。如果任由义务人在任何审理阶段均可行使诉讼时效抗辩权,则将出现法院无法在一审审理阶段固定诉争焦点,无法有效发挥一审事实审的功能,产生损害司法程序的安定性、司法裁决的权威性、社会秩序的稳定性等问题。民事诉讼采用二审续审制,即第二审承接第一审继续进行审理。在二审期间,当事人可以提出新的证据,进一步陈述案件的事实,法院可以对一审未尽事实和适用法律问题进行审理。若义务人在二审期间有新的证据能够证明对方当事人的请求权已过诉讼时效期间的,人民法院是予支持的。当事人以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为由申请再审或者提出再审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二百零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检察院申请检察建议或者抗诉:(一)人民法院驳回再审申请的;(二)人民法院逾期未对再审申请作出裁定的;(三)再审判决、裁定有明显错误的。人民检察院对当事人的申请应当在三个月内进行审查,作出提出或者不予提出检察建议或者抗诉的决定。当事人不得再次向人民检察院申请检察建议或者抗诉。
第二百一十一条 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案件,接受抗诉的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抗诉书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再审的裁定;有本法第二百条第一项至第五项规定情形之一的,可以交下一级人民法院再审,但经该下一级人民法院再审的除外。
㈦ 关于法律里诉讼时效的相关规定,请具体点!
诉讼来或者仲源裁时效是指权利人请求法院或者仲裁机构解决争议,保护其权益而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法定期限。法律规定诉讼时效的目的,在于促使当事人尽早行使权利,尽快解决当事人的纠纷。一般的合同纠纷按照民法总则的规定,诉讼时效为3年,几类特殊的争议,如租赁合同中延付或拒付租金的争议,保管合同中寄存物被丢失或损毁的争议的诉讼时效为一年。由于合同的复杂性、地域性,因此,因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和技术进出口合同争议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期限为四年。其他法律规定了特别时效的,依照其规定,如海商法规定的货运赔偿请求权的时效为一年。诉讼时效的起算时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当应知道其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计算。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八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㈧ 人民法院在审查民事起诉时,发现当事人起诉已经超过了诉讼时效
人民fa院在审查民事起诉时,发现当事人起诉已经超过了诉讼时效,仍然应当立案受理。
最高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二百一十九条当事人超过诉讼时效期间起诉的,人民fa院应予受理。受理后对方当事人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人民fa院经审理认为抗辩事由成立的,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最高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三条当事人未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人民fa院不应对诉讼时效问题进行释明及主动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进行裁判。
㈨ 法院能主动审查并适用诉讼时效规定吗
核心内容:民事诉讼中对于诉讼时效的抗辩法院能否主动适用?下面,法律快车民事诉讼法栏目小编为您详细介绍相关的知识内容。
当事人未提出诉讼时效抗辩法院不应对诉讼时效问题进行释明
诉讼时效抗辩权本质上是义务人的一项民事权利,义务人是否行使,司法不应过多干预,这是民法意思自治原则的根本要求。
当事人一方根据实体法上的诉讼时效抗辩权在诉讼中提起的诉讼时效抗辩是实体权利的抗辩,是需由当事人主张的抗辩,当事人是否主张,属于其自由处分的范畴,司法也不应过多干涉,这是民事诉讼处分原则的应有之意。
因此,遵循上述意思自治原则和处分原则,在义务人不提出诉讼时效抗辩的情形下,人民法院不应主动援引诉讼时效的规定进行裁判,该规定也与法院居中裁判的地位相适应。
诉讼时效抗辩权是颠覆性权利,义务人在法院释明后主张诉讼时效抗辩权的,将会使裁判结果较之其不主张诉讼时效抗辩权的情形发生根本性变化,即将导致法院对权利人的权利不予保护。
还应指出的是,在义务人无主张诉讼时效抗辩权的意思表示的情形下,如果人民法院主动对诉讼时效问题进行释明,则无异于提醒和帮助义务人逃债,有违诚实信用的基本原则,也有违法院居中裁判的中立地位。
因此,该司法解释规定,当事人一方未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人民法院不应对诉讼时效问题进行释明。义务人二审提出诉讼时效抗辩法院不予支持
司法解释结合我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对诉讼时效抗辩权的行使阶段进行了限制,原则上,义务人关于诉讼时效的抗辩应当在一审中提出,二审提出的,不予支持。
另外,根据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一条关于第二审人民法院 应当对上诉请求的有关事实和适用的法律进行审查的规定,我国民事诉讼采用二审续审制,即第二审承接第一审继续进行审理。二审既是法律审,又是事实审,在 二审期间,当事人可以提出新的证据,进一步陈述案件的事实,法院可以对一审未尽事实和适用法律问题进行审理。
续审制更多地体现了对实体公正功能的追求,也有助于实现诉讼效率。因此,司法解释规定了除外情形,即义务人在二审期间有新的证据能够证明对方当事人的请求权已过诉讼时效期间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同时,法院不应任由义务人突破审级限制,不应对当事人基于诉讼时效抗辩权提出的再审申请予以支持;同时,当事人基于其他再审事由获得支持进入再审后,在再审审理过程中提出诉讼时效抗辩的,人民法院也不应予以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