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当场调解
Ⅰ 开庭后法官要求调解可以么
法律分析:下列民事案件,人民法院在开庭审理时应当先行调解:(一)婚姻家庭纠纷和继承纠纷;(二)劳务合同纠纷;(三)交通事故和工伤事故引起的权利义务关系较为明确的损害赔偿纠纷;(四)宅基地和相邻关系纠纷;(五)合伙协议纠纷;(六)诉讼标的额较小的纠纷。根据案件的性质和当事人的实际情况不能调解或者显然没有调解必要的除外。根据以上规定,除适用简易程序需要先行调解的上述6类案件,在不能调解或者没有调解必要的情况下,都可以依法作出判决。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二条 法庭辩论终结,应当依法作出判决。判决前能够调解的,还可以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
Ⅱ 法院的调解会是个什么场面什么流程
法院法官在了解双方争议焦点之后会同时做双方的工作,顾名思义就是让专双方陈述各自的要求,另属一方可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一方不履行调解书义务的。法院的调解模式一般会有两种,法官也一般不会完全依据死板的法条来做当事人工作,因此法院不可能强制介入去制定一个标准;现在法院一般都是两种模式结合起来进行调解。
当面调节;法院和俩方一起谈。
背靠背调解;一方回避,法院一方一方单独去谈。
Ⅲ 开庭当天法官调解成功,有判决书还是调解书
开庭当天法官调解成功,法院出具的是调解书而不是判决书,其法律效力等同于判决书
Ⅳ 法院开庭后法官提出调解是什么原因
法律分析:人民法院开庭后,法官提出调解的,说明案件情况适合进行调解。人民法院立案之后,对案件进行开庭审理的,法官了解案件情况后,认为案件情况适合调解的,会向双方当事人提出调解,双方当事人知道后,愿意调解的,法官应当对案件进行调解,当事人拒绝调解的,法官应当尽快对案件进行判决,其中,离婚案件必须进行调解,即使当事人拒绝调解,人民法院也必须履行职责,对案件进行调解。
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的解释》第一百四十五条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根据自愿、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坚持不愿调解的,应当及时裁判。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但不应久调不决。
Ⅳ 法官调解是什么
法官调解是指在当事人之间调停疏导,帮助交换意见,提出解决建议,促成双方化解矛盾的活动。
根据调解的主体不同有:
1、人民调解是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进行的调解;
2、法院调解是人民法院主持下进行的调解;
3、行政调解是基层人民政府或者国家行政机关主持下进行的调解;
4、仲裁调解是在仲裁机构主持下进行的调解。
当事人可以向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人民调解委员会也可以主动调解。当事人一方明确拒绝调解的,不得调解。人民调解员根据调解纠纷的需要,在征得当事人的同意后,可以邀请当事人的亲属、邻里、同事等参与调解,也可以邀请具有专门知识、特定经验的人员或者有关社会组织的人员参与调解。法院调解的特点如下:
1、在人民法院审判员或合议庭主持下进行;当事人之间属于和解,是广义的调解,调解委员会或其它组织的调解,属于非诉讼调解,不属于法院调解;
2、当事自愿是基本原则,自愿体现在完全自愿,一方当事人不同意调解的,法院不能强制调解,调解内容的意思表示要真实;
3、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分清是非。事实一定要清楚而且事非分明,也就是说要依法调解;
4、法定调解,婚姻案件属于法定调解,包括调解和好,同时也包括调解离婚两个内容;
5、法院调解与判决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6、调解的生效,以调解书送达双方当事人签收为生效。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九十六条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分清是非,进行调解。第一百二十五条 当事人起诉到人民法院的民事纠纷,适宜调解的,先行调解,但当事人拒绝调解的除外。
Ⅵ 民事纠纷的庭前调解有什么好处及后果
你说的是诉前调解还是立案后未开庭的?
无论前者后者,调解成功,法院只收取一半费用,照样可以出具法院调解书,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调解不成功嘛,如果是前者,那么转入立案程序;如果是后者,那么法院开庭判决
Ⅶ 法官庭前调解的技巧
法官必须在司法实践中认真揣摩,不断总结经验,改进调解技巧和方法。
1、多元化、弹性化、开放化、自主化的调解作为“东方经验”,对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在司法实践中,有的法官非常善于做当事人的调解工作,但有些法官却不注重调解的技巧和方法,导致许多案件久调不解、调而未解。法官调解的方法妥当与否,直接影响着调解的进程和效果。
2、调解时法官首先要及时有效释明法律法规,对因不懂法的当事人通过讲解法律规定使其释疑解惑,化解不必要的矛盾。释明法律时,态度要诚恳,语言表达要清楚、准确、通俗、亲近,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分析法律规范。当事人之间难以达成调解,有时是因为信息不全面、不对称、不畅通导致的。法官要畅通信息交流,以对方当事人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传达,也可鼓励当事人双方进行信息的交换,改变当事人之间信息不全面、不对称的局面,为顺利调解打下有利基础。
3、不是所有的人都是“理性人”,并非所有的当事人都是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认识者、评估者和决策者。因此,法官作为公正的中立者,应当帮助当事人分析、评估利害,并帮助当事人进行理性的成本收益计算和衡量,指导其作出理性的选择和决策。法官调解时还要善于平衡各方利益。除了对立的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利益需要平衡协调,组成同一方当事人的不同独立主体之间,作为当事人的组织内部不同成员或次级组织之间,以及当事人与其代理律师之间的利益分歧,也离不开法官的平衡协调。要成功地平衡协调各种利益分歧和冲突,法官必须在展现亲和力的同时要配以高超的技巧。在协调利益时,应当鼓励灵活性,要引导当事人把焦点从过去转向未来,从而消除各方当事人相互之间的戒心,最终达成调解协议,消弭双方之间的矛盾纠纷。
4、调有方,大不同。在调解过程中,如果当事人双方都有调解的意向,法官可应当事人的请求,也可主动提出调解方案,以供当事人参考。司法实践一再证明,法官通过激励各方当事人关注双方相互对立的立场背后存在的共享的、兼容的利益,就可能提出富有创造力的方案,或者作为第三方提出富于创造力的解决方案并为双方所接受,收到“双赢”的结果。这种“增量调解”的方式,不但能实现原有的权利和价值,还能够创造新的价值,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效。
5、法官既要会调,也要会解。在调解时,法官要寓教于调,引导当事人树立诚实信用意识和履约意识。调解协议的签订体现了当事人之间的互相谅解,双方当事人都为此投入了成本,因此调解协议的达成要求当事人双方必须遵守诚实信用原则,在主观上必须诚实、善良,不得假借调解的名义意图损害对方当事人、第三人和社会公共利益。调解时,法官要告诫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后,应当依约自觉履行,否则将承担法律上的否定性的后果。
Ⅷ 在协调时法官当庭宣布协调和判决金额违法吗
人民法院的调解始终在案件立案时到判决之前可以随时进行。
关于仲裁裁决国家间的承认和执行,早在1923年就有《日内瓦仲裁条款议定书》和1927年的《日内瓦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但由于在执行外国仲裁裁决上条件过严,手续复杂,不能适应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新形势。因此,1958年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在纽约召开了有45个国家和有关国际组织的代表参加的国际商事仲裁大会,于6月10日通过了《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简称《纽约公约》,并于1959年6月7日生效。《纽约公约》规定,各缔约国必须承认和执行外国仲裁裁决,除非当事人证明有第5条规定的五项情形之一的,被申请执行的法院可以拒绝承认和执行。日前已有一百二十多个国家加入丁《纽约公约》,这为承认和执行外国仲裁裁决提供了保证和便利,为进一步开展国际商事仲裁活动起到了推动作用。
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仲裁机构依法作出的裁决和调解书,公证机关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申请承认和执行外国法院判决、裁定以及国外仲裁机构裁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