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王朝明
Ⅰ 明朝的官职都有哪些掌有什么权利实权孰大明朝“海禁”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朝官职设置按品级,官大小要办其品,自正一品至从九品,共分18个等级。 明朝(中央) 1、三公、三孤: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 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从一品) 三公(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三孤(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 原是指天子或太子左右最亲近的人。 “师”是传授其知识的,“傅”是监督其行动的,“保”是照管其身体的,即分别是负责君主智育、德育、体育的人。 太子的师傅均以别的官衔任命,为明朝中央最高级官职;三公为正一品,三孤为从一品,两者位尊权重,但是一种虚职,是皇帝对大臣的加官和赠官的官衔!用来表明受官者的功绩与崇高身份,没有实际管辖范围。 明初,中书省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于洪武二十八年(1093)撤销中书省,丞相制度被废除,殿阁大学士,明代,设大学士若干人,替皇帝批答奏章,商承政务,官阶五品。如果兼任尚书、侍郎,则可以加官到一品,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俗称“阁老”。 原中书省所辖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吏部:负责官吏的管理,考核,升迁等,户部:有十三个司,分别管理各地的收支与报销,礼部:主管国家凶吉大典,教育与考试,招待外宾,宴劳功臣等,兵部:管理天下军政(军令由五军都督府管理),刑部:管理天下刑名,工部:管理建筑、后勤、水利、制造等)直接对皇帝负责, 六部尚书实际上成为朝廷的最高的行政长官,尚书为各部正官,侍郎为六部中各部的副官。 六部各设尚书一人,直接对皇帝负责,尚书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部长)、郎中(司长)、主事等。 [吏部尚书]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选,是吏部的最高长官。明代是正二品,通常称为天官、冢宰、太宰。 [户部尚书]户部的最高长官,主管全国的财政监督、民政事务。正二品官 户部侍郎]户部的副长官,为从二品 [礼部尚书]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宴餐、贡举的大臣,正二品 [礼部侍郎]礼部副长官,从二品, [刑部尚书]掌管全国司法和刑狱的大臣,为正二品, [刑部侍朗]刑部副长官,从二品, [兵部尚书]统管全国军事行政长官,正二品。 [工部尚书]掌管全国水土工和的大臣,正二品,。 [工部侍郎]工部副长官,从二品。 [郎中]在六部中仅次于侍郎的官,是部内各司的主官,正五品。 [员外]“员外”是定额以外添派的人,为五品。 3、督察院: 直属于皇帝的监察部门 下设左右督御史(正二品)、左右副督御史(正三品)、左右佥督御史(正四品) 都察院是明朝中央的司法行政监察机构,明朝部,院同治,院、部权并重,院长官都御史与尚书平级,为正二品。 再往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分管每个省的检查工作(当时中国分十三个省)十三道监察御史与直 属于皇帝的六科给事中统称"科道"属于言官范畴。 [监察御史]监察御史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明代为正七品。 [给事中]朝廷中经手章奏,稽察六部百司的官,正五品。 4、六科: 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督给事中(正七品)、左右给事中与给事中(从七品)。 给事中品级虽低,权利很大,皇帝交给各个衙门办理的工作由六科每五天注销一次,如果有脱拉 或者办事不力的,六科可以向皇帝报告。六科还可以参与官员的选拔,皇帝御前会议,审理有罪 的官员。最为重要的是六科有封还皇帝敕书的权利,皇帝的旨意如果六科认为不妥可以封还,不 予执行。 5、五寺: 五寺是五衙门的简称,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 大理寺:相当于今天的法院,是全国最高上诉机关。与督察院、刑部构成了三法司, [大理寺卿]全国三大司法长官之一,正三品。掌握全国刑狱的最高长官。 太常寺:主管祭祀 [太常寺卿]掌管宗庙祭祀之事的长官,正三品。 [太常寺少卿]太常寺副长官,正四品。 [太常博士]太常寺掌管祭祀之事的官员,正七品。 光禄寺:主管宴享 太仆寺(兵部在地方设立的牧养军马机构)卿2人。 太仆寺卿,太仆寺长官,主管传达王命、侍从皇帝出入、车马等职事,正三品。 太仆寺少卿,太仆寺副长官,正四品。 鸿胪寺:“胪”是传的意思,“鸿胪”是大传颂的意思。管招待外宾 [鸿胪寺卿]唐代鸿胪寺卿既管朝廷的侍客,又管司仪,明代专管朝廷的朝会仪节,正四品。 [鸿胪寺少卿]鸿胪寺卿的副职,正五品。 6、詹士府: 詹士府是负责辅助太子的机构设正三品詹士一人,正四品少詹士一人,正六品府丞一人 詹士府设左右春坊,司经局,主簿厅 7、太医院: 太医院是管理宫廷及贵族诊断,制药的,设正五品院使一人,正六品院判二人,正八品御医四 人,从九品吏目若干人。 8、翰林院: 相当于现在国立大学,干部学院等的综合, 翰林院的首长称为翰林学士(正五品), 侍读学士两人,侍讲学士两人(从五品), 侍读、侍讲各两人(正六品), 修撰(从六品)考中状元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 编修(正七品)榜眼、探花考中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 [国子监祭酒]公卿、大夫的子弟称作“国子”,“国子监供祭酒”即国子太学的主官,从四品。 [国子监丞]唐代之后国子监丞为国子监丞国子监内部事务官。明清时期监丞职能是学监的性质,正七品官。 [国子监博士]唐代之后,在国子监中分管教学的官员称作国子监博士及助教。 (地方)布政司,府,州,县。 承宣布政使司为明地方(省)最高行政长官,布政使 一省之民事财务总管,明朝全国设有13个布政使司 [左右参政、左右参议]明代布政使的下属官员。布政使掌管一省的政务,参政、参议分守各道,并分管粮储、屯田、军务、驿传、水利、抚名等事,一般是正四品。 府: 明朝全国设159府,府按纳税粮分三等:纳粮20万以上为上府,20万以下十万以上为中府,十万以下为下府,无粮的叫地府, 府的长官称知府,其官正四品,明除首都、陪都所在地府长官仍称尹外,一般都称知府。 [知府]宋代知府职略高于知州。清代知府为从四品。 [同知]府的副职称为同知,如一府的主官称为知府,而府的佐官称为同知。明清时期,各府同知为正五品。 州:明代的州有两级别:直隶州和散州。直隶州属省,级别与府相同;散州隶属府,同县级。 [州牧]唐宋京畿的地方长官称州牧,正六品官。明代知州已降为与县略相等到的地方长官,但文字上仍尊称为州牧,与知县并称牧令,正七品。 [知州]州的长官,一般是六品或五品。 知州属官有同知、通判,分别掌财政、刑法、治安等。 [通判]北宋初年设通判之时,职权几乎与知州相同,名为佐官,实际上是与知州共同负责,甚至还是知州、知府的监视者。到了南宋,知州职位较轻,通判职位就更轻了。明代知府以下设通判,定为六品官,实际上同知没有区别。 县:助手有县丞、主簿。县丞协助知县管理县政,主簿管全县粮税、户籍。水浒中宋江上山前好像就是县丞一职。 [知县]县的最高长官。明代知县为正七品 [主簿]主簿是主管文书的意思。中央卿寺中的主簿是正规的军事官,唐代列为从七品,其他官署的主簿为八、九品,县主簿为九品。 主要是禁止对日通商 嘉靖二年(1523)日本各邦(诸道)争相向明帝国朝贡 左京兆遣僧人宗设,右京兆遣僧人瑞佐和投奔日本的中国人宋素卿赴明进贡,因争中国宴席上座位的高下,大动干戈。 “时瑞佐后,而素卿狡,贿市舶太监先阅佐货,而宴又坐设上。设不平,遂与佐相杀。太监又以素卿故,阴助佐,授之兵器。而设众强,拒杀不已,遂毁嘉宾堂,劫东库,逐瑞佐及余姚江。佐奔绍兴,设追之城下,令缚佐出;不许,乃去。沿途杀掠至西霍山洋,杀备倭都指挥刘锦,千户张镗;执指挥袁琎,百户刘恩;又自育王岭奔至小山浦,杀百户胡源,浙中大震。”(选自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沿海倭乱”) 自此,明罢除市舶,虽明令禁止,但通商在民间仍有。所以说,明王朝的禁商,不彻底。总结起来,明王朝为了寻求社会的稳定和重视国防,才不得不罢市舶。 我想,作为曾经的封建国家,日本也经历了闭关锁国,尤其是德川幕府中后期,所以可以参见日本史,与之比较。可能会有不少收获。
满意请采纳
Ⅱ 宋朝和明朝同为重要朝代,这两个朝代有什么异同点
说起来,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其实整体来说变化不大。社会还是王朝社会,政治还是皇权政治,经济还是农耕经济,文化还是礼治文化。甚至农耕经济,到了清末,依然是两千年前刀耕火种的方式,农业技术也没有太大的提高。
但当我们读历史的时候,又有另外一种感觉:宋朝和明朝相隔不过几十年,却觉得相隔很远,似乎两个朝代完全不同。
总的来说,我们觉得整个封建社会前后变化不大。单看宋朝和明朝,就觉得两个朝代相差太远了。这是怎么回事?
(农民起义)
第三,政府与公众的关系不同。
在宋朝300年的历史中,农民起义的次数是历代最高的。但是到了宋代,并没有出现让人记忆深刻、影响全国的农民起义。北宋后期,当徐金国入侵时,大多数农民起义都将矛头指向了徐金国。南宋末年,没有农民起义军和蒙古人一起乘火灭宋。
明朝不一样。明朝大部分时间没有农民起义。但明末爆发的农民起义却是惊天动地。而且这些农民起义军并没有因为明朝被外族入侵而把枪口对准侵略者,而是继续浑水摸鱼,直到最后在外族面前推翻了明朝。
宋明之别,显示两朝对峙之别。宋朝对抗很少,明朝对抗激烈。明朝出现了一本叫《水浒传》的书,讲的是宋朝农民起义,最后接受了朝廷的宠爱,调转枪口攻击辽国。这本书出现在当时,意义深远。
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以上三种关系的差异,其实是因人而异的。宋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然更加和谐,也更容易理解。明朝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对立,冲突也更多。
虽然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很多,但不能说与元中期人分四等,从而破坏正常的人伦关系密切相关。
对审判委员会委员、现任或曾任巡回法庭主审法官按要求审查后,提请遴选委员会审议入额。
对审判员采取考核方式,择优入额。
对助理审判员采取业绩考核为主、考试为辅的方式择优入额。
Ⅳ 秉公执法形容什么历史人物
秉公执法形容包拯;
包拯以廉洁著称,他执法严峻,不畏权贵。任监察御史及知谏院时,为肃正纲纪,惩处贪官赃吏,他弹劾贩卖私盐以牟取暴利的淮南转运按察使张可久、役使兵士为自己织造一千六百余匹驼毛缎子的汾州(今山西汾阳)知州任弁及监守自盗的仁宗亲信太监阎士良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弹劾王逵。
(4)法院王朝明扩展阅读:
拯弹劾过宰相宋庠、舒王赵元祐的女婿郭承祐和仁宗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等人。任御史中丞时,包拯又先后弹劾利用职权贱买富民邸舍的张方平及“在蜀燕饮过度”的宋祁,使朝廷罢免二人的三司使之职。由于包拯敢于弹劾权幸,当时社会上出现了“包弹”的谚语,世人凡见官吏“有玷缺者,‘包弹’之语遂布天下”。
对于有才干有政绩者,包拯则能秉公力荐,如杨纮、王鼎、王绰三人皆为范仲淹提拔的人才,曾分别担任江南东路转运使、提点刑狱和转运判官,因任内严惩贪赃枉法的官吏而有“江东三虎”之称。后受守旧权臣的忌恶,被降任知州,不得再任转运使等“监司”官。
Ⅳ 古代的法院叫什么法司衙门又是什么
古代法院沿革
中国古代类似今天法院的机构最早叫什么称谓,史无可考。据后专人的属研究,一般认为夏、商、周三代称“司寇”,这与古人所说的“刑起于兵”关系密切。“司寇”两字的本意是“负责抵御外来侵略”,管理曰“司”,外敌曰“寇”(例如日本入侵中国者称之为日寇)。三代的司法官称皆与军旅有关,也印证了“兵刑同源”这一古人的判断。
西周时期,从机构上讲,其时官署与官员是同一物,同一称谓。周天子作为国王,按今天的权力概念,他不仅是最高行政权,也是最高立法权和审判权的享有者。他下面的贵族官员既是行政的,也是司法的。确切地说,在周人的观念中,无法理解我们今天常言的行政与司法之别。但他们自有一套设官分职的理论和方法。在王朝中央天子之下负责审理案件的机关就是“司寇”,这一机关的长官也叫“司寇”,成为天子之下的最高一级审判机关。史书《周礼·秋官》上说“司寇”又叫“大司寇”,他的辅佐官称“小司寇”,前者助天子掌全国司法,后者助前者“以五刑听万民之狱讼
Ⅵ 一些明朝的历史
明朝
明朝(英译:Ming)(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族所建的封建皇朝,公元1368年由朱元璋(即明太祖)建立。初定都南京,成祖(朱棣)时迁都北京。
明朝初年国力比较强盛,在明朝前期极盛时,北控内蒙古,西到新疆东部,东北控制了女真地区,西南方管辖云南、贵州,南方建立了交郡。明朝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羁縻卫所制度和土司、土官制度。后来国力逐渐衰落,尤其到了后期社会矛盾尖锐,甚至激起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但后来南明政权又延续了十多年,直到最后被清朝消灭。
明朝历史
元朝末期
元朝末期,朝政腐败,国库也日渐空虚。为了弥补财政亏空,元政府除了加重赋税以外,还发行新钞“至正宝钞”并大量印制,致使严重的通货膨胀,导致民不聊生。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政府征调农民和兵士十几万人治理黄河水患。黄河两岸农民本已饱受灾荒之苦,在治河工地上又横遭监工的鞭打,被克扣口粮,非常愤怒。于是,“治河”和“变钞”就成为农民起义的导火线,导致红巾军起义的爆发。
明朝建立
至正十一年(1351年)5月,农民起义爆发。次年,郭子兴聚众起义,攻占濠州(今安徽凤阳)。不久,贫苦农民出身的安徽凤阳人朱元璋投奔郭子兴,屡立战功,得到郭子兴的器重和信任。至正十四年(1354年)郭子兴病死,朱元璋执掌该部的领导权。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率兵占领集庆(今江苏南京),改名为应天府,然后攻下周围一些军事要地,获得了一块立足的基地。此时的朱元璋“地狭粮少”“孤军独守”,远不及其他起义军势力,处境十分艰难。朱元璋采纳了谋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经过几年努力,朱元璋军事和经济实力迅速壮大。朱元璋先后于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灭陈友谅,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灭张士诚,降割据浙江沿海的方国珍。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建立了明朝,同年攻占大都(今北京),元朝灭亡。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一方面减轻农民负担,恢复社会的经济生产;一方面惩治贪污的官吏,即使是皇亲国戚,开国功臣也不手软。又分封皇子镇守各地,他死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皇位,是为明成祖。朱棣兴建了北京城,于1421年迁都北京。其间还派郑和七下西洋;又编纂《永乐大典》。成祖之后,又有仁宣之治。
1435年,不满9岁的明英宗继位,崇信宦官王振。结果导致1449年的土木之变,皇帝被瓦剌俘虏。但是在于谦的率领下,明廷另立明景帝,并发动全国军民抗战,打退了入侵的瓦剌军,明朝一度复兴。明孝宗弘治年间是明朝政治最为清明的时期,这位皇帝勤勉而不专制,信任大臣,内阁权力大为上升。
到了嘉靖皇帝,他信奉道教,不理朝政,大臣严嵩把持朝纲,致使政治腐败,财政出现危机,以至海瑞称“嘉靖嘉靖,家家皆尽”。
万历年代
万历初年,神宗得到内阁首辅张居正的鼎力辅佐。在内政方面,提出了“尊主权,课吏职,行赏罚,一号令”,推行考成法,裁撤政府机构中的冗官冗员,整顿邮传和铨政。经济上,清丈全国土地,抑制豪强地主,改革赋役制度,推行一条鞭法,减轻农民负担。军事上,加强武备整顿,平定西南骚乱,重用抗倭名将戚继光总理蓟、昌、保三镇练兵,使边境安然。万历初年呈现出明代中叶以来最好形势。
张居正逝世之后,中兴之象消失,明朝从此走上了衰败之路。
神宗是个贪婪的君主,大肆侵占土地,搜刮民财。神宗又废除考成法,形成了皇帝黩货、臣下贪污、党争激烈的状况。
明末三案、魏忠贤专权、李自成起义都导致了明朝的衰落。
神宗的腐败招致国库空虚,边关危机。这一时期,位于东北的后金的崛起,形成了与明王朝相对立的地方政权。此时的明王朝民不聊生,阶级矛盾激化,明王朝灭亡的危机已然形成。
明朝灭亡
明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魏忠贤专揽朝政,迫害异己、镇压人民。统治者不断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加上连年的灾荒,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1628年,战争在陕北爆发,涌现了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几十支起义军。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口号,深得农民拥护。1644年(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占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同年三月,占北京,崇祯皇帝在景山自缢身亡,主宰中国的明朝至此灭亡。之后清兵入关,并打败李自成的大顺政权,进入北京。在北方,原明朝残余势力大多投降清朝或与清朝合作共同对抗起义军;而在南方,忠于明朝的各种势力建立了数个流亡政权,史称“南明”,在随后的十多年间被清朝逐一消灭。
* 直隶:京师、南京
* 布政使司(省):山东、山西、河南、 陕西、四川、江西、湖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
* 都指挥使司: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统管黑龙江流域——西起阿嫩河、东至库页岛,北达乌第河,南濒日本海的广大地区),1409年建立,共持续25年,后废弃。
官吏制度
* 中央官制:
o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o 五军都督府:中军都督府、前军都督府、后军都督府、左军都督府、右军都督府
o 御史台
* 地方官制
o 承宣布政司
o 提刑按察司
o 都指挥使司
明朝设有特务机构监视大臣的言行。太祖有锦衣卫,成祖设东厂,宪宗设西厂,武宗有内行厂。
军事制度
明代早期军队的来源,有诸将原有之兵,即所谓从征,有元兵及群雄兵归附的,有获罪而谪发的,而最主要的来源则是籍选,亦即垛集军,是由户籍中抽丁而来。除此之外尚有简拔、投充及收集等方式。此外,明朝中期以后又有强使民为军的方式,不过都属于少数,整体而言,卫所制仍然是最主要的军制。
卫所制为在全国各地军事要地设立卫所驻军,卫有军队五千六百人,其下依序有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及小旗等单位,各卫所都隶属于五军都督府,亦隶属于兵部,有事从征调发,无事则还归卫所。
军队来源为世袭的军户,由每户派一人为正丁至卫所当兵,军人在卫所中轮流戊守以及屯田,屯田所得以供给军队及将官等所需。其目标在养兵而不耗国家财力,但明宣宗以后渐无法维持,军人生活水准及社会地位日渐低下,逃兵也逐渐增加,军备因此逐渐废驰。
因此在嘉靖年间,在应付倭寇之乱时,将领戚继光在浙江地区采用招募民兵加以训练的方式,来取代不堪的卫所兵。
外交
明朝初年,因为明初的朝贡贸易厚往薄来,造成许多日本人冒充朝贡使者到明朝这里来骗钱。日本实际上是处于割据状态,没有统一的中央政权,很多到中国来冒充朝贡使者的日本人没有日本政府的管辖,朝贡完了以后他们滞留在中国沿海抢劫。这是明初的倭寇。为防止倭寇朱元璋就颁布了海禁政策。
明成祖即位后,在永乐年间,著名的的航海家三宝太监郑和曾率远洋船队七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加强了明王朝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上的往来,为中国走向世界做出了贡献,体现了永乐时明王朝的鼎盛。明成祖之后,其子朱高炽继位,也就是明仁宗。他听从朝中一些大臣的意见,认为下西洋过于浪费,收效不大,宣布停止下西洋的活动。不到一年,仁宗病,宣宗朱瞻基继位,改年号宣德。宣德五年(1431年)闰十二月初六日,派郑和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下西洋。到了明宪宗年间,曾有太监向宪宗提议再次下西洋,于是皇帝下诏到兵部索要郑和出使的海图等资料。但由于刘大夏等官员认为下西洋为一大弊政,有害无益,因此将当年郑和出海地图等资料藏匿起来(一说将其销毁),兵部尚书项忠命吏入库搜索无果,再次下西洋一事于是作罢。后来倭寇横行,明朝加大了禁海的力度,直到明朝中后期,倭寇逐渐平息,才重新开放禁海。
公元16世纪,新航路开辟以后,葡萄牙人于1511年占领了马六甲,愈甚渴望对中国的往来。明武宗正德七年(1513年),葡萄牙国王派出一支对华使团前往中国,并在广州登陆,希望与明政府建交。后来,中国皇帝同意葡萄牙人在澳门开设洋行,修建洋房,并允许他们每年来广州“越冬”。这是西方列强第一次正式性的登陆中国并接触中国。西方国家的东来,使不少新鲜东西也传入中国。明神宗万历二十年(1592年),罗马教皇派出利玛窦去中国教区工作。由于万历援朝之战的爆发,利玛窦一行没能及时到达中国。后来战争中国得胜,利玛窦才能进入中国境内,由于利玛窦很快学会中文,并穿儒服、通儒书,颇得明朝士大夫好感。后来他被举荐到北京,颇得神宗信任。他向中国进献坤舆万国地图、自鸣钟、日晷、西洋炮、望远镜、火枪、西药、圣母像、十字架等贡品。先后在北京、肇庆等地展出。利玛窦不仅传播天主教,还启发徐光启、李之藻等人学习西学,另外他还将中国各种文化传入欧洲,如儒家思想、佛道学说、围棋等,可谓“贯通中西第一人”。 另外,明朝军队而大量使用火器,火器装备的数量和质量不比西方国家小,但是随著满清入主中原,火器的使用返而减小了。
明朝的农业发展无论是产量还是生产工具,都高于宋元时期,为明朝中叶开始的人口稳步增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自明朝初年起,以江南地区为代表的手工业高度发展,促进了市场经济化和城市化。然而明朝推行“重农抑商”的原则以及严厉的海禁政策,使得商业受到了一定的压制。随着明朝纸币“大明宝钞”的流通失败,整个货币体系转向为以白银为主。日本和拉丁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也进一步促进了明朝经济的发展。明嘉靖、万历时候,各地出卖丝绸、酒肉、蔬果、烟草、农作物、瓷器等商品不计其数,外国的不少东西,如欧洲的西洋钟,美洲的烟草,中国城市都有卖。当时商业大都会有北京、南京、扬州、苏州、广州、西安、成都等,著名的商业集团有徽商、川陕商、苏商、京畿商、粤商等,在世界上,明朝是16世纪、17世纪时期手工业、经济最繁华的国家之一。
明朝的科学文化发展比较迅速,中国小说史上的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三本就是出于明朝。《金瓶梅》亦是此时作品。汤显祖的戏剧《牡丹亭》至今仍在演出。
传统雅文学的发展在明代继续发展,著名文人有刘基、宋濂、高启、方孝孺、唐寅、归有光、徐渭、王世贞、袁宏道、钱谦益、张岱、吴伟业等人。散曲家则有王磐、冯维敏、薛论道、陈译、康海等人。
明朝的民间文学很发达,唐伯虎是杰出的代表人物。民间盛行对联,还有锁南枝等山歌,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思想上,王阳明的新哲学“心学”在嘉靖以后盛行,形成一股反对传统束缚的思想浪潮,塑造了新的社会风尚,也使明代后期的士大夫有一种别于其他时代的生命哲学。如“异端”思想家李贽就是最好的例子。
科技
明朝初期至中期的科技有了较大的发展,直至16世纪,一直处于世界的前列。
这一时期出现的科学著作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方以智的《物理小识》。还有《徐霞客游记》等著作是我们现在研究和借鉴古代技术的珍贵的文献资料。
于谦写得《咏煤炭》诗歌说明当时煤炭已经普遍应用。计成的《园冶》则是园林建筑的专著。
明朝的军事科技也较发达,明末已经出现了火铳枪,还有威力巨大的火炮。据说有个叫万户的人,坐在绑满火药棍的椅子上,试图利用火药的推力飞上天空,可惜失败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探索太空牺牲的人。
明朝时期的名人
王阳明 刘基 * 常遇春 * 解缙 * 张居正
* 魏忠贤* 郑和* 海瑞* 于谦* 戚继光* 袁崇焕
* 郑成功* 袁宏道(“三袁”)* 归有光* 朱载堉* 文征明
* 唐寅* 黄宗羲* 李贽* 徐光启* 汤显祖* 史可法
* 李时珍* 宋应生
耕地面积世界第一:
在古代,农业是国家的重中之重,耕地的多少跟国力强弱有直接关系。在万历年间,明朝的耕地总面积是七百万顷,明末时达到七百八十多万顷,此一水平即使是到了后来的康乾盛世都没有被打破。当时欧洲的传教士是这样形容明朝的,中国的耕地像花园一样井井有条,没有一块荒地,中国产的糖比欧洲白,布比欧洲美。
人口世界第一:
明朝的人口有多少一直存在争议。在明末清初,因为战乱,大部份人留离失所,但有户可查的人口仍然达五千万,所以保守估计当时明朝的人口大约在七千到八千万左右,当时全世界的人口又不超过四亿,所以明朝绝对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矿产量世界第一:
明朝的铁产量是宋朝的两倍,万历年间达9000多吨,冶金工业极其发达,天工开物对这方面有详尽记载,后来的两百多年,世界上都没有国家能破这个纪录。
白银占有量世界第一:
在16和17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征服了美洲并在那里得到大量的黄金和白银。当西班牙和葡萄牙贵族得到这些财富后,他们第一件要干的事就是向中国买丝绸,瓷器和茶叶,到最后这些白银和黄金大部份都流到了中国。美国佛兰克,在《白银资本》一书种说,在十六和十七世纪,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白银,通过贸易流向了中国。
军队数量世界最庞大:
据记载在明初,明朝有二百万官兵驻扎在全国各地。到了明末,长江一带的经济圈为皇侯和军阀把持,中央政府出现了财政危机,明朝政府已养不起那么多军队了,在山海关防守后金的官兵常常不足十万。但根据传教士的笔记,当时明朝的军队数量依然很多,就算把整个欧洲的军队加起来也不够中国多。
军工产值世界第一:
明朝军工业极其发达,一营5000人的士兵中就装备有霹雳炮一千挺,鸟枪二百枝以及大炮二十门,除此之外明军还有鬼头大刀,弓,弩,手雷和火箭等装备。跟宋朝不一样,明朝在每代皇帝执政期间,都会发生大规模战事,所以明朝的军工业为了应付战争所生产出来的武器数量是十分可观的。
间谍机构世界最庞大:
明朝的锦衣卫,东西厂,是当时世界上最有组织和最旗帜鲜明的间谍组织,在鼎盛时期人数达到六万人。在武侠小说里面,锦衣卫,东西厂常常被描写成是一群武功高强的杀人机器。但实际上,明朝间谍机构的主要作用是打击贪污,叛臣,维护国家稳定,但不排除有部份人滥用职权,谋取私利。跟专门从事颠覆敌国政权的中情局和克格勃比起来,明朝的间谍组织其实并不太可怕。
船只总吨位世界最大:
在明初郑和下西洋的时候,明朝最大的宝船长150米,宽30多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除了宝船外,郑和的船队还有二百多艘平均长度达七,八十米的大帆船。到了明朝中叶,虽然朝廷再没有进行像郑和那样的大航海,但中国的水师却仍然控制着整个南太平样,印尼和菲律宾等国家的国王都是在明朝的支持下建国的。对明朝的海上实力,当时欧洲的传教士是这样描述的,只要中国的皇帝愿意,他们可以一夜之间征集到从大陆连接致马六甲海峡的那么多船只。到了明末,由于要抗击倭寇,联朝抗日,明朝政府无瑕南顾,最后被葡萄牙和荷兰钻了空子,把势力伸展致南太平洋。即使是这样,荷兰的殖民者依然要每年向盘踞在台湾的郑氏政权进贡。
第三产业世界最大:
据阿拉伯旅游家记载,当时在中国,几乎每一座城市都存在第三产业,在北京从事第三产业的工作者保守估计就有近两万人。跟欧洲和回教世界不同,当时第三产业在明朝是合法的,官员不以扫荡第三产业为政绩,明朝读书人又独爱风花雪月,再加上明朝人口基数巨大,第三产业为世界之最并不奇怪。
国土面积世界最大:
明朝的国土面积在大部份时间都保持在900万平方公里左右,比鼎盛时期的西班牙,葡萄牙和奥斯曼帝国都要大,明朝在东南亚的海外殖民地也绝不比当时的英国要少。
防御工事世界最多:
明长城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排第二长的防御工事,据传教士记载,中国的城市比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多,每座城市都有高十米的城墙保护,城上有大炮,城墙外还有沟,战争时灌满了水,中国人认为那是最好的防御工事。
帝王年表
庙号 谥号 姓名 统治时间 年号 陵墓
太祖 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朱元璋 1368年-1398年 洪武 孝陵
惠宗[1] 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朱允炆 1399年-1402年 建文
成祖[2] 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朱棣 1403年-1424年 永乐 长陵
仁宗 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朱高炽 1425年 洪熙 献陵
宣宗 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朱瞻基 1426年-1435年 宣德 景陵
英宗 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朱祁镇 1436年-1449年 正统
1457年-1464年 天顺 裕陵
代宗 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朱祁钰 1450年-1457年 景泰 景泰陵
宪宗 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 朱见深 1465年-1487年 成化 茂陵
孝宗 达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朱佑樘 1488年-1505年 弘治 泰陵
武宗 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朱厚照 1506年-1521年 正德 康陵
世宗 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 朱厚熜 1522年-1566年 嘉靖 永陵
穆宗 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 朱载垕 1567年-1572年 隆庆 昭陵
神宗 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 朱翊钧 1573年-1620年 万历 定陵
光宗 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 朱常洛 1620年 泰昌 庆陵
熹宗 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 朱由校 1621年-1627年 天启 德陵
思宗[3] 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 朱由检 1628年-1644年 崇祯 思陵
南明 (1644年-1662年或1664年)
庙号 谥号 姓名 统治时间 年号 备注
安宗 处天承道诚敬英哲缵文备武宣仁度孝简皇帝朱由崧 1644年-1645年 弘光 史称弘光帝,也称福王
朱常淓[4] 1645年 潞王
朱以海[5] 1645年-年 鲁王
绍宗 襄皇帝 朱聿键 1645年-1646年 隆武 史称隆武帝,也称唐王
朱聿【钅粤】 1646年 绍武 史称绍武帝
昭宗 匡皇帝 朱由榔 1646年-1662年 永历 史称永历帝,又称为桂王
* 注:
1. ^ 此为南明弘光年间追崇,清朝乾隆年间,追谥为恭闵惠皇帝。
2. ^ 本作“太宗”,嘉靖时改为“成祖”。
3. ^ 清朝谥为怀宗,后改谥庄烈愍帝。南明政权谥为思宗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后又改谥为毅宗,唐王谥为威宗。
4. ^ 潞王、鲁王政权均称“监国”,而未称帝,故无年号。
Ⅶ 古代的法院什么样的
古代的法院什么样的?
最早的法院是出现在西周时期的司寇,这是一个专门从事司法审判的一个机构,司寇与夏商两代形成的监狱结合,成为了我国历史早期的司法机关。
到了秦朝建立的时候,当时设立了最高直属的法院延尉府,延尉任院长,而地方上的司法长官则由郡守和县令充当,这也就是为什么历史剧中人们打官司总去县衙告状的原因了。事实上我国后来的封建王朝都是借鉴了这一套司法系统,只是机构组成有所变迁。
到了汉武帝时期,尚书台取代了延尉府成为了最高的司法机关,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将延尉府该称为大理寺,并且创立死刑由皇帝复核的制度,唐朝以后三省六部制度逐渐成熟,出了大理寺得到保留以外,又有刑部和御史台承担了司法职责,这个制度到了两宋时期才得到逐步的完善,
但是在明朝都时候,特立独行出一个别样的独立于司法以外的一个机构,厂卫特务审判机构,这个部门是由锦衣卫,东厂、西厂、内行厂组成的,这个机构主要的任务就是专门服侍皇帝及其后妃的宦官成员组成的另一特务司法审判机构。这个机构的司法主要还是向皇帝和最高集团服务的。
以上就是我国古代法律部门的出现和发展,它见证了中国封建社会司法从无到有的一个过程,也是我国古代司法的结晶的一个体现,它也记录了中国封建王朝的历史变迁!
Ⅷ 朱棣是大一统王朝(汉唐明清)中最残暴的吗
他老子和子孙一样同他残暴。说不上最。
明王朝的暴君数量之多,在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二十任皇帝就有十七个是暴君。其中二任帝朱允炆一上任就遇到叔父发动的叛乱,四年后兵败身死;十五任帝朱常洛在位只有三十天,还来不及作恶;如果让这两人多在位几年,也极有可能成为暴君,事实上只有七任帝朱祁钰一人不是暴君。一任帝朱元璋:大规模屠杀功臣,制造胡惟庸冤狱和蓝玉冤狱,共杀五万余人,使明廷成为恐怖世界。官员们每天早上入朝,即跟妻子诀别,到晚上平安回来,合家才有笑容。最恶毒的是把罪犯的妻女发配给妓院强迫卖淫,任两条腿的动物百般凌辱。
制造文字狱,毁灭知识分子的灵性和思想。它的特征是:罪状由当权人物对文字的歪曲解释而起,证据也由当权人物对文字的歪曲解释而成。一个单字或一个句子,一旦被认为诽谤元首或讽刺政府,即构成刑责。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奏章上有“作则垂宪”,处斩。北平府学教授赵伯彦,奏章上有“仪则天下”,处斩。桂林府学教授蒋质,奏章上有“建中作则”,处斩。这些句子的“则”本是“法则”和“标准”之意,但朱元璋却把“则”当做“贼”,认为是讥讽他当过小偷的往事。尉氏县学教授许元,奏章上有“体乾法坤,藻饰太平”。这两句话是千年以前的古文,朱元璋却解释说:“法坤与‘发髡\’同音,发髡是剃光了头,讽刺我当过和尚。藻饰与‘早失\’同音,显然要我早失太平。”于是许元被处斩。朱元璋又尝于元宵夜出游,市上张灯结彩,并列灯谜。谜底系画一妇人,手捧西瓜,安坐马上,马蹄甚大。朱元璋见了,大怒回宫,即命刑官查缉,将做灯谜的市民拿到杖死。刑部莫名其妙,奏请宽宥。朱元璋大怒道:“亵渎皇后,犯大不敬罪,还说可宽宥么?”刑官仍然不解,只好遵旨用刑。后来研究起来,才知马后系淮西妇人,向是大脚,灯谜寓意,便指马后,所以触怒朱元璋,竟罹重辟。做了一个灯谜便招来杀身之祸,可见朱元璋的残暴和冷血。
三任帝朱棣:制造靖难大屠杀,一下子杀了一万四千多人。前祭祀部长黄子澄全族处斩。前国防部长齐泰兄弟全部处斩。皇家教师方孝孺屠杀十族,连朋友学生都包括在内,杀八百七十三人。财政部副部长卓敬灭三族。教育部长陈迪全家处斩,亲属一百八十余人廷杖后贬窜蛮荒。监察部代理部长景清磔死,家属亲朋全数处决,故乡一连数个村庄房舍一空。监察部副部长练子宁磔死,家族一百五十一人处决,数百人贬窜蛮荒。最高法院秘书长邹瑾家族四百四十八人处决。最高法院副院长胡闰家族二百一十七人处决。
六任帝朱祁镇:信任太监王振,王振怂恿他亲征瓦剌,结果兵败被俘,朱祁镇复位后竟然仍思念王振,特地为王振雕像,招魂安葬。
九任帝朱见深:宠信太监汪直,在位二十四年,始终藏在深宫,不朝见政府官员。万安因敬献春药有功,竟被擢升为首相。
十一任帝朱厚熜照:宠信太监刘瑾,使他权倾朝野。刘瑾有一个核心集团,被称为“八虎”,单是这个名字就可说明这帮人的暴虐和残酷。一天早朝时,殿阶上忽然发现一封信,朱厚熜照命拣起来看,是一份揭发刘瑾种种罪行的匿名控诉状。朱厚熜照在上面批示:“你所说贤能之人,我偏不用。你所说不贤能之人,我偏要用。”(今天听起来仍然耳熟。)朱厚熜照有这种倒行逆施的能力,但这样做最大的受害者恐怕是他们朱家。刘瑾有皇帝撑腰,大发雷霆,命部长以下高级官员三百余人跪到奉先门外烈日之下追究事主。那些高级官员从早晨跪到天黑,国防部科长和北京地方法院法官焦渴过度,倒下来死掉。天黑之后,未死的人再被囚进锦衣卫诏狱。刘瑾死后,朱厚熜照在另一位太监钱宁的引导下去南中原游荡,常常信步走到一大户人家,命锦衣卫把这家的男人赶走,而留下女人伴寝,世界上最凶暴的强盗行为也不过如此。
Ⅸ 现法院,法官在清朝分别叫什么
清王朝建立后,抄中央司法审判机关为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者号称“三法司”。
刑部执掌全国刑狱政令,审定法律,设满、汉尚书各1人,满、汉左右侍郎各一人,堂主事满五人、汉军1人,满、汉司务2人,缮本笔帖式40人。并置省区清吏司、督辅司、秋审处、减等处、律例馆、提审厅、赃罚库、赎罪处、饭银处及清档房、汉档房、司务厅、督催所、当月处等单位,定员总数为407人,实际上官吏人数大大超过编制一倍或几倍。光绪三年(1877)达到653人,另外还有444书吏皂隶等。主管陕西省的清吏司称为陕西司。
大理寺为中国古代传统司法机关。廷尉、大理等的衍属,至唐代为“三法司”中的审判机关,明代改为司法行政机关。清大理寺的人员编制较少,大理寺卿、少卿为正副长官,其下设左、右寺,有寺丞、评事管官。
都察院是中央法纪监察机关,素称“风宪衙门”。都察院不仅负责司法事务,还主管监察。以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为主管官员,分设十五道和六科,合称“科道”。十五道各设御史若干人分管相应的各省和中央部院寺监事务。六科分吏、户、礼、兵、刑、工各科,各设给事中若干人,稽案相应方面的事务。
Ⅹ 大明王朝
政治制度
明吴师轰殿阁大学十几年来,与总理胡惟庸谋反傅竹元章则花了总理。总理的秦汉实施1600年因为系统的取消,权力和君主之一,早期的明世宗掌舵。但是,由于许多国家大事,皇帝无法处理,明洪武十五年九月罢工四辅官,斜体殿阁内阁制的设计。只对皇帝的顾问柜,皮达纪念献给皇帝。内阁大学士后大多是大型德国苏茹的部长或担任唯一的意图根据皇帝写的,他说:“圣旨笔的时候。”权力和地位是不是最后的首相。唐玄宗时期,由于杨蒲,杨石漆,杨榕阳等3内阁,由内阁批准的纪念玄宗剥离的目的陈述自己的意见,被称为“准票制”,并授予机构司礼监太监“批朱。 “票务救济法案可能会损害君主不愿意会见内阁部长。为了加强国家监测对象,同时也建立了第一个明卫队的间谍机构,明成祖还设立东厂,明宪宗然后将西厂,统称为“植物健康”,由太监命令。
明太祖朱元璋真正完全掌控朝政仅洪武永乐时期,然而,明代276年该国能够乔。关键的一点是,皇族内阁加上出色的缓冲机制,正统的扩张明代之后,显示出绝对君主制的下降,内阁的功率特性的复兴。
六
设置在明代官员,农民,礼貌,工程,刑事,六名士兵中间,与前代,在每个每个郎尚明初相比增加。经过胡惟庸案中,朱元璋花首相一职,取消了秘书处。因此,第六位提高。每次只设置了尚书,两名助理部长,降低了原科目尚书医生。商侍郎排名部委也出现上涨。其中,人事部(主管公务员晋升)是最重要的,多达部的工作人员。礼部(主管祭祀仪式)和行业(公共工程总监)地位较低。商代
看门狗为王,只有帝王家位于左,右御史大夫每一个。洪武十三年,帝国罢工。十五年多的家庭都察院,设置显示器御史八强。点监察御史浙江,河南,山东,北京,山西,陕西,湖北,湖南,福建,江西,广东,广西,四川,12,每个通道设置御史三到五年,堪称12监察御史。监察御史驻扎在首都东西游览印度,印度付出的东西回北京完成。永乐元年,改北平路到北京路。十八年来,取得北京路,一个额外的贵州,云南,送货地址3。闳吸第一年,说行了都察院。宣德年间,罢工付费网站道,开始为13。正统,以“走在”字。
六个科目
六科,负责服务员,训诫,补阙,拾遗,100处检查六件事。明洪武年间,军衔设置颓废12人是七品之前,他们被分为六个主题,每个主题2。洪武二十四年,更明确的业务员,每一个主题都是官员谁是八个项目。分支机构六年级低,再高的权力。他们不同意皇帝的旨意。该系统在提高国家事务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五
寺,其中包括五名最高法院,太常寺,光禄寺,大和照顾寺。最高法院与刑部和都察院司为三种方法,最高法院授权和今天的类似。最高法院最高法院称国家元首,九卿之一。艾米莉寺剩下的四个低功率。太常寺祭祀的牺牲负责,礼部下;马,属于战争部的大管理;光禄寺负责生日,贡品等,礼部下;照顾寺将负责对客人,好的和坏的仪式(朝觐官员,诸蕃致敬外)。
内阁
洪武十三年来惩罚丞相胡惟庸,罢工秘书处,浪费了总理和其他官员。丞相,朱元璋立亲政府取消后,深感疲惫,所以建立四个顾问助理公共事务官员。然而,该系统无效的有效性。洪武十五年是花费在七月份。十一月,斜体系统设置檐篷寺,吴鹰文渊阁,东阁大学士朱,还设立文华学者的荣誉身体寺庙辅导太子,任明家(庙(而不是极点世宗会馆)建立极端世宗)的学者。明朝初年,内阁并无实权。内阁职位,权力逐渐增加至明朝皇帝后逐渐增加,内阁终于跳出六之上。经过嘉靖朝立场的转变,上述所有六个列。此后,中央政府已经成为最高决策机构。
植物卫生机构
明主要情报机构,包括国民警卫队,东厂和西厂,崇期间也提供了专业的工厂。卫队成立于洪武十五年间,负责调查国内和国外情报,直接对皇帝,一个可以逮捕任何人,并秘密审判的权利。设立东厂后,民警卫队的权力削弱。东厂始建于永乐十八年,是明成祖为了镇压政治反对派和建立。厂址位于北部的首都东安门。东厂主要职责是监督各种政治力量的政府官员,名人,学者,以及直接监测报告的结果皇帝。根据监测信息获取,对于那些地位较低的政治反对派,东厂可以逮捕,审讯;并为政府高级官员或反对皇室贵族,获得授权后,皇帝东厂也能逮捕他们,和审判。东厂在成立之初,曾担任太监海军上将的话,通常司礼监秉笔太监排名第二,第三方服务。西厂成立于宪宗时期,汪值的领袖。 1482后废。它后来被短暂地恢复了崇。坐落于武宗时期工厂内,宦官刘瑾的领导者,刘想扶住厂房内同时与西方植物废弃物,只留下东厂。 - 其他机构
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任明后,三公都在名称,大臣胡恩戚文武加官,赠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只有明永乐年间,明成祖北京有幸姚广孝专为太子太师保持辅助王子。不用在决赛后说出来,一旦他们都在名称。他们叫王子辅导,但实际上王子辅导机构是詹事府。房子由两詹法嗯,一间办公室,一个大厅。此外,有太多的医院,所以医院附属动画库房和惠民药店。二十四衙门(12监狱,四个事业部,八局,由太监举行)。第二十六条直亲军卫,除了北部和南部有甄芙卫队师,其他25卫遮嗯赋,每个人都有一个部门,一直对所有五个军政府不属于管辖。女官,明洪武五年司六局。永乐后,工作人员移动,使太监,只留下少数的女军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