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宁院长
❶ 宁江区法院院长是什么级别
副处级干部。
❷ 海峡两岸法学交流促进会的理事成员
名誉理事长:
任建新 原中央书记处书记兼中央政法委书记、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理 事 长:
蔡 诚 原司法部部长
常务副理事长:
肖建章 原司法部副部长、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
唐树备 原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副主任
顾 问:
唐德华 最高人民法院原副院长
梁国庆 原最高人民检察院常务副检察长
蒋先进 原公安部副部长
卞耀武 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副理事长(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晨光 原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
王广发 法政集团公司董事长
云大棉 香港英美洋行主席
乐美真 原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朱苏力 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
陈 群 海峡两岸法学交流促进会秘书长、原法律出版社副社长
李伟兴 原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秘书
沈四宝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院长
吴志攀 北京大学副校长
林绍国 环太湖(图影)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赵 艳 原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副会长
徐显明 山东大学校长
黄 进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
黄 闽 法律出版社社长 、中华全国法制新闻协会副会长
韩大元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
曾宪义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名誉院长
董良翮 中国农机总局司长
常务理事(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文佳 司法部港澳台法律培训交流中心主任
王 翔 中国致公党中央委员会联络部部长
王耀梁 江苏省司法厅原副厅长
王维信 西安市司法局律师管理处处长
王锦彪 福建三明机场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方光林 贵州省司法厅原厅长
叶兴平 深圳大学法学院院长
丘升明 广州市司法局局长
刘 文 原公安部局长
孙镇平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国家法室二处处长
刘俊海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商法研究所所长
刘颖冰 人民政协报社主编
任兴磊 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企业家年会秘书长
吕国兴 北京市司法局局长助理主任
安霖贤 《青海司法》编委会副主任、依法治省办公室原专职副主任
张万明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法制局副局长
陈 杰 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副会长
张冠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副所长
巫昌祯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李 玫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授
佟丽华 全国律师协会法律援助与公益事务委员会副主任
沈小英 法律出版社财税分社社长、《中国司法》杂志社长助理
李正堂 新疆兵团监狱管理局副局长
杜兆清 吉林省司法厅厅长
张平发 天津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检察长、党组书记
杨骥川 北京市西城区原副区长、区政协副主席
李锡海 石家庄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
吴远之 博闻投资集团董事长
郑静仁 司法部司法协助外事司副司长
郑建邦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联络部部长
金德安 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联络部副部长
郑世凯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中央委员会联络部副部长
罗炳忠 湖南省司法厅巡视员
周建华 北京千禧兴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赵秉志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
施朝兴 云南省司法厅厅长、党委书记
项先权 浙江新台州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
徐国权 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常委、秘书长
高友东 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研究室副主任
夏 卫 广东深和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
郭山辉 东莞台升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长
黄景钧 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法制委员会主任
梁 红 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参政议政部副巡视员
梁淑云 山西省司法厅巡视员
崔 荐 天津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黄 炜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法律部主任
路 宁 全国政协社会与法制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
魏 群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常务副总编
秘 书 长:
陈 群
常务副秘书长:
沈小英
副 秘 书 长:
周建华
刘颖冰
魏 群
任兴磊
和新明
秘书处办公室主任:
苏 燕
法律服务部负责人:
王 健
❸ 在上海工作的江苏睢宁人高国龙最近被“跨省追捕”了
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我是因为经济纠纷进睢宁拘留所的,正好和高国龙在一个拘室,出来后也和高电话交流过。我最了解这个情况了。
高国龙因在网上多次指责和批评睢宁法院的工作效率,惹恼了一委和三长(县委书记王军、法院院长、检察院检查长、公安局局长)。
2011年8月17日凌晨高国龙被睢宁法院押往拘留所拘留的;8月16日晚被抓捕后,高被睢宁法院从上海拘押回睢宁的路上,秘密给妻子发短信让妻子尽快找《南方都市报》记者;
2011年8月18日中午,为“引导人民说真话”,睢宁法院要求高国龙接受睢宁电视台采访,高拒绝,法院说如果不接受采访就判为刑事案件。高无奈接受了采访;
2011年8月18日下午睢宁法院将高从拘留所带到法院,要求高说出自己的网名和密码,如果拒绝就判为刑事案件,后来便有了高国龙在网上的道歉和澄清;
2011年8月22日高妻子姜某与南方都市报记者张国栋联系,表示求助;
2011年8月23日南都收到睢宁县委宣传部的说明函,说明为什么法院要跨省抓捕高国龙。
2011年8月24日上午,睢宁法院将高从拘留所带到法院,法院领导态度突然变好,说取消1万元的罚款决定,当天就可以解除拘留,但条件是,要让 南方都市报 不要报道此事。出去不能接受任何媒体采访。否则就重新抓回,还是要罚款1万元,到时候就直接判为刑事案件。
2011年8月24日下午高国龙被释放,这是高国龙被拘留的第8天。
2011年8月25日南方都市报报道此事,几百家媒体转载,睢宁法院违反程序的跨省抓捕大白于天下,成为8月到9月的热点新闻。
为了息事宁人、为了安心工作,高国龙被释放后,拒绝了包括 人民日报 在内的众家媒体的采访。
❹ 谢觉哉故居的谢觉哉简介
被誉为“延安五老”之一的谢觉哉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我国人民司法制度的奠基者之一。谢觉哉,原名谢觉斋,字焕南,学名维鉴,1884年5月出生于湖南省宁乡县。1905年考中晚清秀才。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1921年加入新民学会,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大革命时期和大革命失败后的一段时期里,在湖北、上海、湘鄂西苏区,主要从事党的宣传教育工作,先后任《大江报》、《红旗》报、《工农日报》主编。1933年4月到中央苏区工作,先后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秘书长、内务部长等职,主持和参加起草中国红色革命政权最早的《劳动法》、《土地法》、《婚姻条例》等一系列法令和条例。1934年10月参加长征。
红军到达陕北后,担任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内务部长兼秘书长,后又任司法部长兼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院长。七七事变后赴兰州,任党中央驻兰州办事处代表。同年9月起任陕甘宁边区政府高等法院院长。1939年2月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1941年任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副议长。1948年8月担任华北人民政府委员,9月任华北人民政府司法部部长。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部长。1959年4月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1965年担任政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71年6月15日在北京逝世。
谢觉哉一生,不谋私利,不图虚名,廉洁奉公,艰苦朴素,实事求是,数十年如一日,甘做人民的公仆。
他常常对子女说:“我是共产党人,你们是共产党人的子女,不许有特权思想。”他规定子女不能随便用他的车子。在内务部工作时期,他本着“上为中央分忧,下为群众解愁”的精神,除亲自参与制定各种救灾救济抚恤政策的制定,还奔波于各地灾区,访贫问苦,具体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他不仅亲自办案,典型示范,而且深入到全国各地法院,亲自查看案卷,大胆纠正冤假错案,更好地保护了人民的正当权益。
“为党献身常汲汲,与民谋利更孜孜”,这是延安时期人们向谢觉哉祝寿时赠送他的诗句,这也是谢觉哉革命一生最真实的写照。
❺ 洛阳市孟津县法院院长是谁副院长是谁
根据法院官网信息,整理如下:
张国强:党组书记、院长,主持法院全面工作。
朱聚才: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分管执行局、办公室、审判管理办公室、后勤服务中心;主管平安建设工作。
蔡玲玲:党组成员、副院长,分管刑庭、少审庭。
刘云: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分管监察室;主管纪检监察、审务督查、代表联络工作。
宁一峰:党组成员、副院长,分管司法警察大队、行政庭、审监庭、执行监督庭;主管扶贫包村工作。
朱建华:党组成员、副院长,分管民二庭;主管创建工作、服务企业、金融审判及司法技术工作。
王素芳:党组成员、副院长,分管民一庭、会盟法庭、城关法庭、小浪底法庭。
杨洪:党组成员、副院长,主持执行局工作。
都立新:党组成员、政治处主任,分管研究室;主管工青妇、老干部工作。
王武伟:党组成员,执行局政委,协助做好执行局日常工作。
王战伟:党组成员,信访专员,分管立案庭;主管立案、信访工作。
谢卫星:党组成员,办公室主任,主持办公室、司法警察大队工作;协助做好代表联络工作。
❻ 什么是马锡伍审判方式
马锡伍审判方式
抗日民主政权时期,在边区马锡伍实行的贯彻群众路线深入进行调查研究的办案方法。这是把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创造性的运用到审判工作中的司法民主的崭新形式。马锡伍审判方式是巡回审判方式的典型代表。
马锡伍审判方式的特点:
(1)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了解案情。
(2)依靠群众、教育群众,尊重群众意见。
(3)方便群众诉讼,手续简便,不拘形式。
以整风运动为思想基础,以群众智慧为力量源泉。其出现和推广,培养了大批优秀司法干部,解决了积年疑难案件,减少争讼促进团结,利于生产保证抗日,使新民主主义司法制度落到实处。
马锡伍审判方式包括三个有机联系的步骤:查明案件事实、听取群众意见形成解决方案、说服当事人接受。马锡伍审判方式为当时广大老百姓所接受和推崇,并在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影响着我国民事诉讼程序的构造,其中许多具体原则和作法以后被直接运用于新中国的民事诉讼制度。
马锡伍-
中国人民司法工作者。陕西志丹人。1930年参加革命,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时期,历任陕甘省粮食部长、国民经济部长,陕甘宁苏维埃主席,陕甘宁边区庆阳专区专员、陇东专区专员,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陇东分庭庭长,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最高人民法院西北分院院长兼西北军政委员会政治法律委员会副主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人民司法工作,在兼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陇东分庭庭长时,经常携案卷下乡,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巡回审理,就地办案;实行审判和调解相结合,反对主观主义的审判作风,坚持法律原则,忠于事实真相。由于他执法严正,刚直不阿,深受人民群众欢迎。他的审判方式被称为马锡伍审判方式,曾在解放区推广。
1938年,华池县封家园子村有个封芝琴(小名胖儿),由其父封颜贵包办,与张金才之子张柏儿订婚。1942年5月,封颜贵为多索聘礼,企图赖婚,一方面教唆女儿以“婚姻自主”为借口,要求与张解除婚约;另一方面又将女儿高价出卖。而封胖儿与张柏儿在一次偶然相遇中,表示自愿结为夫妻。
当她得知父亲又将自己卖给庆阳县朱孝昌为妻时,便暗中通知张家。张金才遂召集亲属20余人,深夜携棍棒闯入封家,将封胖儿抢去。封颜贵以张家“抢亲”为罪名将其告到县司法处。县司法处不经调查研究,冒下判决:判处张金才徒刑6个月,封胖儿与张柏儿婚姻无效;但对封颜贵屡次出卖女儿的不法行为却不予追究。对此,当事人不服,群众也不满意。适逢马来华池巡视工作,封胖儿拦路告状。
马锡伍亲赴封家园子,深入调查了解,还征求封胖儿对婚姻的意见。在弄清全部案情的基础上,就地公开审理,最后作出判决:依法撤销华池县司法处的判决;封、张双方同意结婚,其婚姻有效;张金才黑夜抢亲,扰乱治安,判处短期徒刑;封颜贵多次出卖女儿,违反政府法令,判处劳役,以示惩戒。对这个判决,群众认为合情合理,受罚者甘心服罪,一对青年人更是欢天喜地,结成了美满夫妻。《解放日报》为此发表社论,评述了马锡伍审判方式的特点,认为这是边区司法战线上的伟大创举。后来,边区文艺工作者以此为素材,编写了鼓词《刘巧儿团圆》和剧本《刘巧儿告状》,以后这一故事又被改编为著名的评剧《刘巧儿》。
1943年冬,在边区曲子县的一条山梁上,发现了一具男尸。县司法处查明被害人系孙某,并认定为苏发云兄弟三人图财害命所致。其根据是,孙某被杀前曾与苏发云兄弟三人结伴同行;苏家的炕上、地面及斧头上都有血迹。苏发云兄弟被逮捕后,经多次审讯,都拒不承认杀人。关押一年之久,被告仍然不服,提起上诉。马锡伍带领司法处干部深入当地进行调查,并进行现场勘察,最后查明:苏发云兄弟三人与被害人孙某同行属实,但后来分路,且有人证明;苏发云家距陈尸现场20多里路,如果在苏家将孙某杀害,然后移尸到20多里外的杀人现场,从时间上计算是不可能的;苏家炕上的血是产妇生孩子的血,地面的血是苏家人患伤风时流的鼻血,斧头上的血是杀羊时沾的血。大量证据证明,苏家兄弟“图财害命”不能成立。马继续调查,终于查出了杀害孙某的真凶。全案真相大白后,召开群众大会,宣布苏发云兄弟三人无罪释放,严厉惩治了真正的杀人凶犯。此案审结,全县震动,“马青天”的名字遂传遍陕甘宁边区。
边区政府总结了马锡伍审判方式的基本经验,在全边区加以推广,为各解放区的人民司法工作树立了一面旗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2月马被任命为最高人民法院西北分院院长,1 952年8月兼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政治法律委员会副主任。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后,被任命为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他仍然保持党的优良传统。经常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始终和群众打成一片。
1959年春,他到湖北省孝感县花园人民法庭视察,与工作人员同吃同住,遇事总是先听听法庭同志的意见,然后才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花园住了半个月,没有人知道他的身份,直到返京时,大家才明白这个“老头”原来是最高人民法院的马副院长。1962年4月10日,马锡伍病逝于北京。
其夫人李春霖(1909~1993)系中央民族学院(后改为中央民族大学)党委书记,夫妻二人共同生养三名子女:长女马小林(1942年出生)、儿子马秦宁(1944年出生)、小女马延林(1949年出生)。
❼ 最高法院院长肖扬的资料谁有啊
最高人民来法院院长。
男,自汉族,1938年8月生,广东河源人,196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1月参加工作,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毕业,大学学历,首席大法官。
1957年至1962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学习。1962年1月至8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法干校教师。1962年至1969年广东省曲江县公安局干部。1969年至1975年广东省曲江县委宣传部干事,县委办公室干事、副主任。1975年至1981年广东省曲江县龙归公社党委书记,县委常委兼办公室主任。1981年至1983年广东省韶关市武江区党委书记,清远地委副书记。1983年至1986年广东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党组副书记。1986年至1990年广东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党组书记。1990年至1992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党组成员、检察委员会委员。1992年至1993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党组副书记、检察委员会委员。1993年至1998年司法部部长、党组书记。1998年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党组书记、审判委员会委员。2003年3月当选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中共第十五届、十六届中央委员
❽ 宁致远的生平简介
宁致远教授1948年底突破蒋管区封锁,奔赴解放区工作,1949年调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工作。1952年调入中央政法干校担任学报编辑,同年底调入北京政法学院(现中国政法大学前身)任教。1987年与江平先生一同评为教授。宁致远教授亲身经历了解放以来的历次政治运动,自身谈不上大起大落,但一路走来经风历雨,人生、事业及学术都经受了考验。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以来,宁致远教授一直在法律文书教学与研究领域辛勤耕耘,著有《司法文书学》(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1991年获司法部优秀教材奖及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奖)、《中国司法文书》、《法律文书的语言运用》(二人合著)、《公文知识》、《中国律师文书范本》(主编)等二十余部著作,发表了二十多篇专业学术论文。宁致远教授作为法律文书学科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对这一学科的创建和发展,竭尽全力。正是基于此,1994年,国家人事部批准宁教授作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发放的政府特殊津贴。
宁致远教授不仅仅是中国法律文书学科领域的主要奠基人和创立者之一,而且一直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这门学科之中,从宁教授口中得知,他在九十年代初从中国政法大学教学岗位上退下来后,仍然没有停止法律文书学科方面的研究和实际教学工作,2004年夏天还录制过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法律文书课程讲授内容和教学辅导资料,2005年以来还主持了几套法律文书教材的修订工作。宁教授主动让贤一事在中国政法大学和法律文书研究会也传为美谈,从宁教授在研究会的同事口中得知,2004年,78岁的宁教授和原来一批法律文书学界“打天下”的元老主动提出让年轻人来主持,并高高兴兴地把研究会工作移交给了一批年轻的学者。这是对年轻学者一种信任,更是用实际行动对法律文书研究会的一种支持,是一种无声的关爱。
宁致远教授主持法律文书学科研究期间,曾经尝试主办过专业理论刊物,八十年代初期,借用外地法律实务部门争取的刊号办了《司法文书写作》,由地方实务部门负责发行,但刊物几起几落,4年之后停办,停办3年之后又办了4年。一份专业刊物就是一个理论研究阵地,就是一个专业交流的平台,有阵地和平台才可以更好地发挥理论的影响和作用。据宁教授回忆,早些年以前刑事判决书中一般不写控诉方的控诉内容与辩护方的辩护要点,当时宁致远教授等在刊物上对此组织了讨论,经过呼吁,后来实务部门将控辩内容写进刑事判决书。谈及此事,宁教授认为法律文书学科研究的作用也体现出对实务工作一点一滴的促进与推动。
1964年,当时北京政法学院的上级主管部门最高人民法院一位领导给学院写信,说当时法院的法律文书存在的问题太多,建议学院开设司法文书这门课,宁致远教授等在教研室主任高潮同志的组织下于1964年着手准备材料,1965年开始尝试性讲授,这在当时所有的政法院校里独一无二,可谓开了司法文书学科教育的先河。可惜,随着“文革”的降临,1966年学校停课,法律文书课程停开。“文革”结束后,当时的西南政法学院余继志老师写了一本法律文书教材,尝试性地介绍各种法律文书。后来司法部成立法律教材编辑部,《语文教程》这门课中的法律文书这部分内容开始主要由余继志老师执笔,后来因为法律文书专业学科要求等方面的原因,转而以北京政法学院为主,主要由宁致远教授负责接手担起这门课程教材的编写。宁致远教授最先用写作学的理论来分析法律文书的各种写作要素和亟待改进的一些问题。当时各大学包括当时的中央电大也都采用这本书作教材。电大最初开设的这门课,也是邀请宁致远教授主讲。司法部还曾委托中国政法大学培训了两期全国各政法院校的司法文书教师,指定宁致远教授担任班主任,而今这批人都是各政法院校司法文书课程的教学骨干。在当时条件下,资料缺乏,一点一滴地挖掘积累,逐步探索法律文书的写作特点和基本理论,尽管当时的教材资料今天回过头来再看稍感粗略,但是正是在这粗略的起点上一步步改进,才有了今天法律文书教材和资料的相对精确与相对完备。
“现在实际工作中的法律文书写作,整体已经比较规范,但部门和行业之间的协调统一仍有努力空间”。谈及法律文书研究,宁教授认为有些问题还有待相关部门的协调统一。宁教授仅以公、检、法部门文书编号这一很小的例证进行了分析,当前编号排序各部门均按各自一直以来的做法保持着不完全相同的排序习惯,而如果从维护司法统一和体现法律文书严肃性、权威性看,应该进一步统一文书编号顺序,这也是法律文书规范性的必然要求,事实上这种统一无须进行过多的理论认证,也不见得会增加多少经济成本,但作为法律部门及法律职业群体,法律文书制作应该精益求精。用先生的话讲,“法律文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要做的事还很多很多”。
回想自己当初起步做研究时,有的部门以相关法律文书是保密材料为由不轻易给学者提供相关资料进行解剖研究,相比之下,当时研究条件与氛围已大为改善,法律文书研究会自身也主动吸收了更多的实务部门的研究者参加。谈到这里,宁教授为学科研究方面这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巨大进步感到由衷地高兴,感叹法律学科研究环境的进步,感叹正是通过无数学者、无数法律专业人员以及无数普普通通的人一点一滴的积累与一步一步的突破与超越,才从一个侧面促进了国家法制建设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阶段性成就。
对于法律文书实务现状,宁教授认为当前国内法律文书写作呈现出的两极化趋势应当引起关注。一方面,程式化明显,法律文书中表格形式多,写作内容基本上可以用填空的方式来制作完成。这种一味简单地表格化处理,效率是有所提高,但过于强调效率很容易导致机械地理解和操作法律,这是法律文书制作过程中应该引起注意的一种倾向。另一方面,法律文书写作中学术论文化趋势也有所表现。法律文书中进行充分说理,确有必要,但一个民事案件的判决动不动就是洋洋洒洒二三万字,说理过于细密繁复。“法律文书应该注意说理的精要和决断,避免研讨式的认证”。宁教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中国古代一些经典判词,准确,凝练,体现的就是一种文字表达功底和法律的威严,这方面在今天不无借鉴价值”。宁教授认为,法律文书的写作仍然值得我们整个法律职业群体认真体会与思考,并且有一个借古通今的问题。不一定开口之乎者也,引经据典,也不一定言必称希腊,但从表达技巧到表达样式,我们应该从古今中外的优秀法律文书中汲取更多的营养。
正是宁教授等无数老一辈法律人的青春与智慧点燃了法律各学科的学术研究火种,也正是他们用平凡而踏实的毕生精力探索开拓出了各学科研究的新的阵地,法律学术研究才有了今天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中国法学会法律文书研究会正致力于提升与超越,特别是办会方向由侧重于推广向侧重于研究转变。法律文书不仅仅是推广和普及一种现成的写作模式,更重要的是要体现法理内容,体现法律的精神实质,这是一个法律学术社团的办会宗旨的超越,更是法律人一种思维方式和观念的突破,正如宁教授八十寿诞时,中国法学会法律文书研究会发表的一份倡议书所倡导的主题:“让每一份法律文书都体现司法公正!”
❾ 在县里当法院院长好还是去市里当组织部科长好呢
一般来说县级法院院长正科级,高配副处;县组织部科长副科级,所以通常来说院长高于科长。但需要看你的具体情况。
如果你在政法系统关系好,当院长好。
如果是干部科等实权科,还是组织部科长好。
❿ 原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谢觉战生平
是“谢觉‘哉抄’”
谢觉哉(1883-1971),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法学家。原名维鋆[jun],字焕南,别号觉斋,湖南省宁乡人。1921年参加新民学会。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到上海,负责编辑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和《上海日报》。后任中共湘鄂西省委政治秘书、《工农日报》主编兼文化部副部长。1933年到中央苏区,任毛泽东秘书,后任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秘书长、内务部长、司法部长、代理最高法院院长。1934年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代表,中央党校副校长,陕甘宁边区政府秘书长、边区参议会副议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央法制委员会主任委员,华北人民政府司法部长兼政法大学校长,试拟《陕甘宁边区宪法草案》。新中国成立后,任内务部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第四届委员会副主席。中共第八届会议上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善诗文,尤以联语胜。有《谢老诗选》、《谢觉哉文集》、《谢觉哉日记》等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