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审委会
1. 法院审判庭庭长大还是审判委员会委员大
你好,中国快律抄为您解答。审判庭庭长是一个职务,审判委员会是一个组织,审判委员会是法院最高审判组织,审判委员会的会议由法院院长主持,成员由院长1人,副院长、庭长、资深审判员若干人组成。组成人数是单数。当然是审判委员会权利最大。
2. 法院的审判委员会是干嘛的什么人有资格可以进入这个委员会呢
1、审判委员会是人民法院内部对审判工作实行集体领导的组织形式,主要任务是总结审判经验,讨论重大的或者疑难的案件和其他有关审判工作的问题。
2、审判委员会的委员:
1)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由院长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
2)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由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
3)各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会议由院长主持,本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可以列席
4)审判委员会的会议由法院院长主持,成员由院长1人,副院长、庭长、资深审判员若干人组成,组成人数是单数
(2)法院审委会扩展阅读
审判委员会不同于合议庭,它不直接开庭审理案件。依据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以下合议庭难以作出决定的疑难、复杂、重大的刑事案件,才提请院长决定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
1、拟判处死刑的
2、合议庭成员意见有重大分歧的
3、检察院抗诉的
4、在社会上有较大影响的
5、其他需要由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的
6、独任审判的案件,开庭审理之后,独任审判员认为有必要的,也可以提请院长决定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
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应当在合议庭审理的基础上进行,并且应当充分听取合议庭成员关于审理和评议情况的说明。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时,如果有意见分歧,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表决。少数人的意见,应当记入笔录。审判委员会的决定,合议庭应当执行。
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的案件的判决书和裁定书,应当以审理该案件的合议庭成员的名义发布。
3. 审委会讨论案件的规则
审判委员会由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组成。审判委员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对审议事项作出决定。 审判委员会的日常事务、监督决议的执行以及有关工作由审判管理办公室负责。
【法律分析】
应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的范围,只能由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司法解释来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法院没有制定具有司法解释性质的规章制度的权力,不能擅自扩大审委会讨论案件的范围。尽可能减少审委会讨论案件的数量,一方面可以提高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的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可以让审判委员会委员这批优秀法官得以“解放”出来,回归审判委员会“总结审判经验、监督、管理、指导审判工作”的主要职责。拟判处死刑的案件、人民检察院抗诉的案件,合议庭应当提请院长决定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是对合议庭成员意见有重大分歧的案件、新类型案件、社会影响重大的案件以及其他疑难、复杂、重大的案件,合议庭认为难以作出决定的,可以提请院长决定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人民陪审员可以要求合议庭将案件提请院长决定是否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三十一条 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的回避,应当分别由院长、检察长、公安机关负责人决定;院长的回避,由本院审判委员会决定;检察长和公安机关负责人的回避,由同级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决定。对侦查人员的回避作出决定前,侦查人员不能停止对案件的侦查。对驳回申请回避的决定,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可以申请复议一次。
第一百八十五条 合议庭开庭审理并且评议后,应当作出判决。对于疑难、复杂、重大的案件,合议庭认为难以作出决定的,由合议庭提请院长决定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审判委员会的决定,合议庭应当执行。
4. 法院再审需要审委会多少人通过
如下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高级法院发回中院再审的案件,需要由监察委员会审查才能判决,但不需要请求高级人民法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二百零七条 再审适用程序
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的案件,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是由第一审法院作出的,按照第一审程序审理,所作的判决、裁定,当事人可以上诉;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是由第二审法院作出的,按照第二审程序审理,所作的判决、裁定,是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上级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审的,按照第二审程序审理,所作的判决、裁定是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人民法院审理再审案件,应当另行组成合议庭。
5. 什么民事案件必须经过审委会
【法律分析】
(1)涉及国家安全、外交、社会稳定等敏感案件和重大、疑难、复杂案件;(2)本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等确有错误需要再审的案件;(3)同级人民检察院依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的刑事案件;(4)法律适用规则不明的新类型案件;(5)拟宣告被告人无罪的案件;(6)拟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或者免予刑事处罚的案件;高级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拟判处死刑的案件,应当提交本院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第二条 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
第九条 下列事实,当事人无需举证证明:(一)众所周知的事实;(二)自然规律及定理;(三)根据法律规定或者已知事实和日常生活经验法则,能推定出的另一事实;(四)已为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确认的事实;(五)已为仲裁机构的生效裁决所确认的事实;(六)已为有效公证文书所证明的事实。前款(一)、(三)、(四)、(五)、(六)项,当事人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除外。
6. 最高人民法院审委会委员观点有没有法律效力
审判委员会的观点应该是内部讨论,对外是没有法律效力的。但是如果审委会的观点最终形成判决意见或者是司法解释的话,那就是有效力的。同时,最高法院审委会的观点虽然在外部没有法律效力,但是在法院系统内部还是具有一定的指导效力。
7. 审委会是什么意思
【法律分析】
审判委员会是人民法院内部对审判工作实行集体领导的组织形式。各级人民法院设立审判委员会,实行民主集中制。主要任务是总结审判经验,讨论重大的或者疑难的案件和其他有关审判工作的问题。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四十六条 院长担任审判长时的回避,由审判委员会决定;审判人员的回避,由院长决定;其他人员的回避,由审判长决定。
8. 审委会通过的案件能否改判
法律分析:法院审判委员会作出的决定,都是经过集体研究的,一般来说是很难推翻的。不过,这种决定最终还是要体现在判决书上,如果当事人不服,还可以通过上诉或者申请检察院抗诉等程序要求对案件进行再次审理,如果上级法院受理或者提审,就有推翻这种决定的可能性。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四条 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裁定的,有权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9. 法院开完审委会后,多久才能下判决书
这个其实不太好说,因为还得看案件的类型,如果是民事诉讼的话,通常普通的程序是不可以超过6个月的,假如说案件本身比较复杂那可以申请延长,延长的时间同样也不能超过6个月。假如说是属于简易程序,那么通常限期三个月。一般我们在审判一个案件的时候,是要经过好几次开庭审理的,这样才可以查清楚案件的事实,只有等到查清案件的事实以及找到相关的证据之后,法院才会宣判。在宣判之后,法院不会立即有判决书出来,所以案件在审判的时候才会有定期宣判这一说,通常会在10个工作日之内有判决书出来。
所以综合来看,其实我们无需担心法官拖时间,故意不给我们写判决书,其实法官也比较着急,如果满足给我们出判决书的条件,那么法官肯定不会拖延。
10. 法院审委会作出的决定可不可以推翻
法院审判委员会作出的决定,都是经过集体研究的,一般来说是很难推翻的。不过,这种决定最终还是要体现在判决书上,如果当事人不服,还可以通过上诉或者申请检察院抗诉等程序要求对案件进行再次审理,如果上级法院受理或者提审,就有推翻这种决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