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自然人
Ⅰ 被执行人是自然人的财产如何分配
被执行人是自然人的,对人民法院查封、扣押或冻结的财产有优先权、担保物权的债权人,可以申请参加参与分配程序,主张优先受偿权。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
第93条:对人民法院查封、扣押或冻结的财产有优先权、担保物权的债权人,可以申请参加参与分配程序,主张优先受偿权。
第94条:参与分配案件中可供执行的财产,在对享有优先权、担保权的债权人依照法律规定的顺序优先受偿后,按照各个案件债权额的比例进行分配。
第95条:被执行人的财产被分配给各债权人后,被执行人对其剩余债务应当继续清偿。债权人发现被执行人有其他财产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债权人的申请继续依法执行。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九百八十五条
得利人没有法律根据取得不当利益的,受损失的人可以请求得利人返还取得的利益,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为履行道德义务进行的给付;
(二)债务到期之前的清偿;
(三)明知无给付义务而进行的债务清偿。
第九百八十八条
得利人已经将取得的利益无偿转让给第三人的,受损失的人可以请求第三人在相应范围内承担返还义务。
Ⅱ 法院提到的当事人和自然人有什么区别
法院提到的当事人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单位法人。因此两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Ⅲ 法院自然人甄别类型
自然人的分类:
1.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18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2)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1)年满8周岁不满18周岁的自然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2)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和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或者比较重大的民事行为欠缺判断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并且不能预见其行为后果的患痴呆症的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精神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同意。
3、无民事行为能力人。(1)未满十周岁的儿童以及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2) 对于精神病人,依其精神状况,经过利害关系人申请,由人民法院通过特别程序进行宣告其为限制行为能力人或无行为能力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需要实施民事行为,只能由他们的法定代理人代理,但为保护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利益,有关司法解释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接受奖励、赠与及报酬的行为有效。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十八条 :成年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Ⅳ “被执行人”和“自然人”指的是什么人
被执行人和自然人的区别在于失信二字。被执行人:通过法院判决,需要承担对应执行义务的人员,进入执行程序时,都可以称为被执行人。自然人是民法上的自然人首先是具有自然生物属性的人,从出生开始就获得了民事主体资格。
【法律分析】
长期以来,诚信缺失一直是困扰社会经济发展与转型的突出问题,从最初的“三角债”到后来的“执行难”,无不反映了“诚信守约”基本社会风尚的缺失。部分具有履行能力的债务人,以逃避、规避甚至暴力抗拒等手段拒不执行生效法律文书,但由于尚未建立起规范和健全的信用惩戒机制,大量失信行为不仅没有因此受到惩处,反而会经常因为能够逃避履行义务而得到好处。为解决上述问题,最高人民法院适时推出了“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这对于建立健全惩戒制度,压缩恶意逃债者的生存空间,促使被执行人自觉履行义务,促进树立诚实守信、依法履约的良好社会风尚,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人民法院还可以对失信被执行人限制其高消费。被限制高消费后,不得有以下以其财产支付费用的行为:乘坐交通工具时,选择飞机、列车软卧、轮船二等以上舱位;在星级以上宾馆、酒店、夜总会、高尔夫球场等场所进行高消费;购买不动产或者新建、扩建、高档装修房屋;租赁高档写字楼、宾馆、公寓等场所办公;购买非经营必需车辆;旅游、度假;子女就读高收费私立学校;(八)支付高额保费购买保险理财产品;其他非生活和工作必需的高消费行为。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 第一条 被执行人未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依法对其进行信用惩戒:(一)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二)以伪造证据、暴力、威胁等方法妨碍、抗拒执行的;(三)以虚假诉讼、虚假仲裁或者以隐匿、转移财产等方法规避执行的;(四)违反财产报告制度的;(五)违反限制消费令的;(六)无正当理由拒不履行执行和解协议的。
Ⅳ 公民能不能以自然人的身份参加行政诉讼
我国《行政诉讼法》第29条规定:“律师、社会团体、提起诉讼的公民的近亲属或者所在单位推荐的人,以及经人民法院许可的其他公民,可以受委托为诉讼代理人。”我国《律师法》第14条规定:“没有取得律师执业证书的人员,不得以律师名义执业,不得为牟取经济利益从事诉讼代理或者辩护务。”因此综上,没有律师证的自然人可以作为行政诉讼的代理人,但是不得收取费用。【行政诉讼参与人】行政诉讼参与人是与行政诉讼参加人不同的概念。行政诉讼参与人,是指除审判人员、书记员和执行人员以外参与行政诉讼过程的个人和组织,其范围大于行政诉讼参加人的范围,它除了行政诉讼参加人外,还包括其他诉讼参与人,即证人、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等,其他诉讼参与人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和诉讼结果没有直接利害关系,也不受法院判决或裁定的拘束,所以他们和诉讼参加人处于不同的诉讼地位。【行政诉讼参加人】是指作为行政诉讼主体参加行政诉讼的当事人和类似当事人地位的诉讼代理人。当事人包括原告、被告、共同诉讼人、诉讼代表人和第三人,代理人包括法定代理人、指定代理人和委托代理人【行政诉讼当事人】是指因具体行政行为发生争议,以自己的名义到人民法院起诉、应诉和参加诉讼,并受人民法院判决、裁定拘束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及行政机关。当事人是行政诉讼参加人的核心,包括原告、被告、共同诉讼人、诉讼代表人和第三人。当事人在不同的诉讼程序中有不同称谓:在第一审程序中称为原告、被告、第三人;在第二审程序中称为上诉人和被上诉人;在审判监督程序中,如适用第一审程序,称原审原告、原审被告,如适用第二审程序,称原审上诉人、原审被上诉人;在执行程序中,称为申请执行人和被申请执行人。行政诉讼当事人的主要特征】①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②与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利害关系即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③受人民法院的判决或裁定的拘束。【行政诉讼权利能力】是指能够享有行政诉讼权利和承担行政诉讼义务的资格。具备了这种法律资格,才能以自己的名义到法院起诉、应诉和参加诉讼,从而成为行政诉讼当事人。公民的诉讼权利能力,从出生时开始,到死亡时消灭;而法人或其他组织以及行政机关的诉讼权利能力,从成立时开始,到撤销、解散时消灭。行政诉讼行为能力】是指具有行政诉讼权利能力的人,以自己的行为行使诉讼权利、履行诉讼义务的资格。法人或其他组织以及行政机关都具有诉讼行为能力。法人或其他组织和行政机关的诉讼行为能力于它们成立时开始,于撤销、解散时结束。【行政诉讼的原告】是指与具有国家行政职权的机关和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利害关系并对该行为不服而依法以自己的名义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原告的主要特征】①必须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②必须是与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利害关系并对该行为不服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③必须以自己的名义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行政诉讼的被告】是指作出与原告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具体行政行为且原告不服该行为而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人民法院通知其应诉的具有国家行政职权的机关和组织。【被告的主要特征】①被告只能是具有国家行政职权的机关和组织,即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②必须作出了与原告有法律上利害关系且原告不服的具体行政行为;③必须由人民法院通知其应诉。【未经行政复议的被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经过行政复议的被告】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决定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的,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复议机关是被告。【共同被告】两个以上行政机关作出同一具体行政行为的,共同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共同被告。【法律、法规授权与行政机关委托时的被告】由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该组织是被告。由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委托的行政机关是被告。【行政机关被撤销时的被告】行政机关被撤销的,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是被告【具体行政行为经上级行政机关批准时的被告】当事人不服经上级行政机关批准的具体行政行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以在对外发生法律效力的文书上署名的机关为被告。
Ⅵ 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自然人死亡的情形
一、中国法律现在没有“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自然人】死亡的规定”。
二、《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四条 【公民】下落不明满四年,或者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满二年,或者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经有关机关证明该公民不可能生存,利害关系人申请宣告其死亡的,向下落不明人住所地基层人民法院提出。
三、民法典还未生效。
四、我国《宪法》和其它法律对于”中国人“的法律上称谓都为【公民】,而不是【自然人】,法律也不会将早产儿称为是不自然人。
总结;利害关系人申请宣告他人死亡的; 1,【公民】下落不明满四年的;2,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满二年的;3,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经有关机关证明该公民不可能生存的(不需要二年),利害关系人可以申请宣告其死亡。
Ⅶ 被告方为自然人,法院向其送达传票由其担任法定代表人的公司签收合法吗
这样做是不合法的,因为他不是法人代表,用他签字不行,不好使
Ⅷ 民事诉讼可不可以委托自然人
可以,但需要条件。如是你的亲朋好友,且是你单位或居住地村委推荐的人
Ⅸ 协会推荐的自然人能出庭代理民事案件吗
协会推荐的自然人,能出庭代理民事案件。其他公民经法院许可,也可以作为诉讼代理人。法律规定当事人委托其他公民担任诉讼代理人时须经法院的许可,主要是为了保护当事人的利益和保障诉讼的顺利进行,防止缺乏陈述和辩论能力,不能胜任诉讼的人及其他可能损害当事人利益的人作为诉讼代理人。
法律分析
委托诉讼代理人包括律师,律师是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的执业人员。律师执业,须取得律师职业资格和执业证书。接受民事案件当事人的委托,作为代理人参加诉讼,是律师的业务之一,也是律师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的一种主要方式。当前我国的律师队伍已逐步壮大,加之律师具有法律专业知识和诉讼技能、经验的优势,因此律师已成为我国委托诉讼代理人的主体部分。当事人的近亲属,当事人的配偶、父母、成年子女、同胞兄弟姐妹为其近亲属。信赖是委托代理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当事人是基于对代理人的信赖才委托代理其进行诉讼的。近亲属同当事人关系亲密,容易得到信赖。并且,作为诉讼代理人通常能够更好地维护当事人的权益。社会团体推荐的人,我国社会生活中存在着许多社会团体,如工会、商会、妇联、残联、文联、消费者协会等,这些社会团体一般都专门设有法律事务部,对其成员承担着某种保护责任。当发生涉及其成员重大利益的案件时,对其成员承担着某种保护责任。当发生涉及其成员重大利益的案件时,这些社会团体往往会推荐法律事务部的工作人员或其他有关人员作作为诉讼代理人通常能够更好地维护当事人的权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五十八条 当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作为诉讼代理人。下列人员可以被委托为诉讼代理人:(一)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二)当事人的近亲属或者工作人员;(三)当事人所在社区、单位以及有关社会团体推荐的公民。
Ⅹ 法律上说的“自然人”是什么意思
自然人指:自然状态下出生的人。
自然人(natural person) 即生物学意义上的人,是基于出生而取得民事主体资专格的人。其外延包括本国公民、外国公民和无国籍人。自属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都是民事主体。
法人是一种社会组织。自然人是在自然状态之下而作为民事主体存在的人,代表着人格,代表其有权参加民事活动,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
(10)法院自然人扩展阅读:
法律特征:
自然人主体资格具有广泛性,即任何人都要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不论其是否愿意,都要受到民事法律关系的调整。自然人也具有主体资格的平等,民法上的平等是机会平等,而不是实质平等。所有的人都有平等的民事权利,有平等的民事义务。
自然人的住所:
自然人的住所,就是一个公民长期居住和生活并进行民事活动的中心地点,住所与民事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消灭有着密切的联系。
居所是自然人临时居住的地方。身份证与户籍具有同样的法律意义,都是证明公民民事身份的文件,在我国,一个人只能有一个住所即户籍所在地;当其离开住所而长期居住的地方,称之为经常居住地,经常居住地的最后连续居住时间必须是一年以上,住院治疗的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