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法官 » 东盟法官

东盟法官

发布时间: 2020-12-17 07:37:01

❶ 在国际法上,东盟的“国际人格”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国际组织法律人格的根据

1.国际组织的国际法律人格
国际法律人格,也称国际人格,通常是指能独立参与国际法律关系并直接承受国际法上的权利义务的能力和资格。只有具备国际人格的实体才能成为国际法主体,国际人格和国际法主体这两个概念因而也常交替使用。传统国际法认为,主权国家是唯一的国际法人格者,也就是唯一的国际法主体,而国际组织,至少在它的早期,不被承认为国际法人格者或国际法主体。然而,现代国际法倾向于认为,在国际人格和国家主权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这意味着不排除非主权国家的实体,也可能拥有某种国际人格。国际法院在其1949年赔偿案咨询意见中,明确否定了只有国家才是国际法主体的观点,指出各国集体活动的逐渐增加已经产生某些并非国家的团体(按指政府间国际组织——引者)在国际舞台上活动的情况,这种新的国际法主体不一定是国家或具有国家的权利和义务,因为“在任何法律体系中,各法律主体在其性质或权利范围上不一定相同,它们的性质取决于社会需要”。国际法院不但在该咨询意见中,根据暗含权力理论推论出联合国具有国际人格,从而产生了多米诺骨牌效应,其他政府间国际组织也都在实际上在不同范围内被承认为国际人格者,而且在它于1980年解释世界卫生组织与埃及1951年协定的咨询意见中,明确断言“国际组织是国际法的主体,受国际法一般规则、这些组织的组织法或它们作为缔约方的国际协定对它们所设任何义务的拘束”。看来,国际组织具有不同于其成员国的单独的国际法律人格这一点,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了。
不过,有一个问题却是不甚明了的:与国家相比较,国际组织的国际人格究竟从何而来?它的法律根据和法理基础是什么?在这一点上主权国家很清楚:国家的国际人格是与生俱来的,固有的,客观的,是国家在国际法上基于主权的一种基本属性,是一般国际法所普遍承认的。那么国际组织呢?迄今为止,大多数国际组织的组织约章本身都没有明文规定国际组织具有国际法律人格,从成文法的角度看,国际组织在国际法上的地位是不确定的。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国际组织的国际法律人格根据的学理论战,出现了众多的理论和说法。就其观点的差异而论,传统上可分为三派:第一派以前苏联东欧学者的观点为代表,认为只有在组织约章中明确赋予国际组织以国际人格的情况下,这种法律人格才存在。按这种观点推论,凡没有在组织约章中明确规定的国际组织,不得享有国际人格,这无异于否认了现今国际组织的大部分不具有国际人格。因为在实践中,通过组织约章明确授予国际人格的情况始终是少数例外,而不是一种规则。显然,这是“约章授权论”的观点。
第二派观点以北欧学者斯耶斯第德为主要倡导者,坚持国际组织具有客观国际人格的说法。他们认为,国际组织国际人格的基础不在于其基本文件的规定或其创立者的意图,而在于国际组织存在这一客观事实。就其国际人格不依赖于成员国的主观意愿而存在这一点而论,这种人格是客观的。国际组织从根本上说是国际法的一般性主体,拥有固有的能力,其国际人格是国际法所赋予的。显然,这是一种“客观人格说”或“固有人格说”的观点。这种观点忽略了国际组织的国际法主体资格同国家的差异,过分强调国际组织的固有权力,强调其国际人格同成员国意愿的分离,这种说法不论在实践中还是理论上都难以自圆其说。
第三派观点可以说代表了当今学界的主流看法。该看法首先确认了国际组织具有国际人格者地位,其次强调,这种国际人格不是基于组织存在的事实本身而产生,而是由国际组织的组织约章明示或暗示赋予的。再次,该派观点中的“暗含权力”论学者强调,国家的国际人格是本身固有的,而国际组织的人格则是派生出来的,二者必须有所区分。从探寻国际组织国际人格的由来的角度考察,第三派观点实际上是“约章授权论”与“暗含权力论”的一种结合,它不否认组织的国际人格可以经由组织约章明确授予,但更强调在没有约章规定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暗含权力”理论推论出国际组织的国际人格。这一观点,前者有国际实践为证,后者则主要是依据国际法院的咨询意见。
从实践考查,的确,自从联合国成立以后,随着国际社会日益向实际存在的多种类型的国际法主体开放,在组织约章中明确规定国际组织的国际人格的现象多了起来。例如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第6条)、国际农业发展基金协定(第10条1款)、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其第176条规定了国际海底开发局的国际人格)、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条约(第88条1款)、东南非洲共同市场条约(第186条1款)、南圆锥形共同体组织议定书(第34条),以及国际刑事法院规约(第4条1款),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不可否认,以国际公约的形式予以明确规定,是授予国际组织国际人格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但是,这不是唯一的甚至未必是主要的方式,因为绝大多数国际组织的基本文件都没有类似的规定,它们的国际人格是组织基本文件默示赋予的,也就是说,承认基本文件暗含着授予国际组织以国际人格的权力。这种实践的最初和主要的根据就是国际法院在赔偿案的咨询意见。
其实,早在1945年的旧金山联合国家国际组织会议上,就有人建议在宪章中明确规定联合国的国际人格,但被会议第四委员会第二小组委员会的报告拒绝了。其理由是,此种做法是多余的,因为宪章作为一个整体,其条文实际上将暗含这一意思。这份报告的远见和洞察力令人震惊,可惜不具有法律效力。当1949年国际法院面对是否确认联合国在宪章没有明文规定的情况下具有国际人格的问题时,全体法官一致认为,联合国被设计成国际协调中心因而具有特殊的使命。权利和能力。“该组织被期待并在事实上行使和享有那些职能和权利,只能被解释为是以联合国拥有很大程度的国际人格及国际舞台上的能力为前提的。联合国是当今世界最高类型的国际组织,如果没有国际人格就无法实现其创立者的意图。必须承认,成员国通过赋予联合国一定的职能、义务和责任,也就赋予它为有效实现那些职能所必要的能力。……因此,本法院的结论是,联合国是一个国际人格者”。在这里,国际法院实际上是运用国内法上的“暗含权力”理论,对联合国宪章进行了解释。它从联合国的创立意图和职能需要出发,推论出联合国应具有为实现其宗旨、履行其职能所必须的某种权力,即使宪章上没有相应的明确规定也不妨碍它实际上暗含着这种权力。这种推论,严格以宪章为根据,正是鉴于宪章明确规定了联合国的各种权利、义务和权力,才能得出它同时也暗含着赋予联合国以国际人格的意图,否则无法承担这些权利。义务和权力。这一推论过程,表明了在宪章的明文规定与暗含意图之间的因果关系,为确立联合国的国际人格找到了根源。法官们特别强调了联合国的国际人格属性同成员国的意愿之间的关系。他们的观点很明确,推论出联合国具有国际人格,正是为了体现和实现联合国创立者的意图,二者是完全一致、紧密联系的,从而实际上把联合国国际人格的效力根据,建立在创始成员国的立法意图和共同同意的基础上。
国际法院的咨询意见虽然仅仅是针对联合国而言的,但是这一充满睿智、令人信服的推理过程和暗含权力理论,却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和仿效,具有普遍的示范效应,使得几乎所有未被基本文件明确授予国际人格的国际组织,都可以基本文件的默示授予为根据而取得国际人格。
国际组织国际人格的取得根据问题,虽然因赔偿案咨询意见而取得突破性的解决,但是同时也伴随着产生了与此种人格相关联的一些问题,必须同样引起重视。其中至少有下列三个问题值得注意。
首先是国际组织的国际人格同国家的区别。国际法院虽然确认了联合国具有国际人格,但又特别强调,这并非说联合国是一个国家,其法律人格、权利和义务同国家是一样的;也不意味着它是一个“超国家”,其权利义务总是在国际层面,甚至在国际层面上有比国家更多的权利义务。说它是国际人格者,只是表明它是一个国际法主体,有能力取得国际法上的权利义务。这段意见的用意在于提醒人们,虽然都是国际法主体,都具有国际人格,但不能把国际组织与国家等同起来,混为一谈。在国际法律体系中,法律人格是各不相同的。其法律性质取决于国际社会的需要,其权利范围也并非一致。至于国际组织的国际人格同国家相比有哪些不同,国际法院没有进一步具体说明。不过通常认为,主权国家拥有国际法所承认的国际法主体的全部国际权利和义务,而象联合国这样的国际组织所拥有的权利义务,则取决于组织约章所标明或暗含的、或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组织宗旨和职能。也就是说,主权国家是主要的、典型的国际人格者,具有完全的国际人格,而国际组织只是在有限范围内是国际法的主体和国际人格者,是不完全的国际人格者,具有有限制、有条件而非一般的国际人格。如果进一步地探究,不难看出,国家的国际人格是国家的根本属性——主权所决定的,是其本身固有的,是主权性人格;而国际组织的国际人格则是组织的约章明示或暗示授予的,因而是派生的。其权利、能力的性质和范围主要取决于组织的职能需要,是一种职能性权利和权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国际组织的人格不妨称之为职能性人格。
其次,各政府间国际组织享有不同程度和范围的国际人格。虽然所有国际组织都可援引赔偿案咨询意见的理由,断言自己享有组织基本文件上没有明示宣告的国际人格,但是这决不表示所有的国际组织在国际法上都享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和能力。这与国家相比是很大的差异。所有主权国家都平等地享有国际法所承认的同等的主权权利和国际人格,而每一个国际组织国际人格的程度和范围却是一个个案,其差异取决于各自基本文件所规定的不同的宗旨与职能。可以肯定地说,每一个国际组织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因此在国际组织法上,法律人格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划一的概念,而是有其具体不同的内涵的。这也恰恰验证了国际组织法的一个特征:国际组织法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具有一套统一的固定的可以普遍适用于所有国际组织的原则、规则和制度,它不过是把各国际组织产生和运作过程中共同遇到的法律问题归纳、抽象出来,形成为一套规范性或指导性的法律模式,其真正适用须结合每一个国际组织的具体情况。
第三个问题是,国际组织由暗含权力推论出来的国际人格是否具有客观性,对于没有承认该国际人格的非成员国是否有效。这一问题的实质在于,国际组织的这种人格究竟在多大范围内有效和得以发生。国际法院在咨询意见中明确断言,联合国具有客观的国际人格,即使对非成员国也有提出国际求偿的能力,其理由是,联合国是由代表国际社会绝大多数的国家组成的。显然,国际法院在这里把成员国的普遍性作为制定联合国具有客观国际人格的依据。如果照此推理,是否意味着非普遍性国际组织就不具有客观的国际人格,其人格效力仅限于成员国呢?这一点是不清楚的,赔偿案咨询意见实际上是向国际社会提出了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联合国的国际人格因其成员国的普遍性而具有客观性,这一理由能否使之成为一条一般性原则或规则,是值得商榷的。现今多数学者认为,从理论上看,国际组织客观人格的概念同条约的相关性原则是对立的。众所周知,“条约不及于第三方”。国际组织的组织约章本质上是一个条约,对于非成员国的第三方不具有约束力,而国际组织的法律人格也是针对其成员国而言的,对非成员国不具有同等效力。因此,非成员国享有充分自由,以决定是承认还是否认这种人格。虽然一般来说,非成员国没有特别的理由去拒绝承认一个国际组织的国际人格,但是也绝无义务去承认这种人格。不过事实上,除了曾经发生过前苏联东欧国家拒绝承认欧洲共同体法律人格的情况外,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生过非成员国拒绝承认一个国际组织的先例。因此,客观人格问题在实践中看来已经得到了解决。据国际组织法专家阿美拉辛荷的研究,国际实践表明,国际组织的客观人格同成员国数目的多少及是否被非成员国承认无关,国际法院的咨询意见也无意确立关于国际组织客观人格的一般性标准。国际组织的客观存在并且拥有一定的法律能力这一事实,使得非成员国在与国际组织的交往时往往视之具有国际人格,而无须予以正式承认。他的结论是,国际组织事实上具有客观法律人格,而不论其成员国多少或是否被第三国承认。这一结论的得出,也许符合实际情况,但似乎尚缺乏令人信服的论证过程,因此至今仍受到置疑。
2.国际组织的国内法律人格
国际组织不但在国际层面,而且也在国内法律秩序中,拥有不同于成员国的自主的法律人格,以便能独立行使其各项职能。比较而言,国际组织国内人格的取得与承认,要比其国际人格来得明确和简易。
绝大多数国际组织的基本文件都正式宣告,组织享有国内法上自主法人的权力,也就是说,国际组织的国内人格主要是从其组织约章中取到法律根据的。当然,除此而外还有一些用作补充的更为具体的法律文件。例如,通过多边条约或议定书,详细载明或列出组织在国内法律秩序中的地位及特权与豁免;通过双边性质的总部协定。进一步界定组织在东道国的法律地位等。所有这些文件都具体对出了组织在国内法上的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例如订立合同,取得和处理动产与不动产,进行法律诉讼等。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即使组织约章及有关文件中没有关于组织的国内人格的明确规定,国际组织也被普遍认为在国内法上享有为实现其宗旨、履行其职能所必须的从事任何法律行为或任务的权力,这种暗含的权利和权力应视为组织国内人格的必要组成部分。由此也可见,暗含权力理论不仅适用于国际组织的国际人格,同样也适用于其国内人格。
至于国际组织的国内人格如何在成员国或非成员国得到承认和发生效力,则由于多种因素而表现得各式各样。一般说来,各国都有自身的规则和方法,来决定国际组织的人格是否及如何在本国法律体系中发生效力。
首先,对成员国而言,它们受组织约章的拘束——如果该约章已确立了组织的国内法人格——都会在法律上或事实上承认组织在本国的人格,这是它们的义务。不过,在具体的接受方式上,主张一元论或二元论的国家却大相径庭。在主张一元论的成员国内,约束国家的国际法规则可以直接在国内法庭上引用,如荷兰,因此承认基本文件规定的组织国内人格是顺理成章的事,毫无窒碍。而在主张二元论的成员国内,往往只有当赋予国际组织以国内人格的国际准则转化或纳入到该国内法之后,这种人格才能被承认。也就是说,需要相应的国内立法来确认组织人格在国内的效力。在这方面,英国是一个转化的典型。英国专门制订了《英国国际组织(特权与豁免)法》,以规定英国参加的国际组织在国内法上的法人地位。美国也制订了类似的《美国国际组织法》。但是并非所有二元论国家都象英国那样采取转化方式。包括中国在内的相当一批国家,在国内最高权力机关批准了所加入的国际组织的条约后,就视为完成了纳入程序,该条约即在国内产生效力,无需再作另外的专门立法了。总之,不论采取何种形式,成员国承认国际组织明示或暗示的国内人格是没有疑义的。
问题在于非成员国。它们没有义务承认自己未参加的国际组织在本国的法律人格。一则因为该组织的基本文件对它们(第三国)无约束力,二则也没有习惯国际法规则要求非成员国必须这样做。不过在实践中,非成员国是愿意并可能去承认一个国际组织的人格的。最突出的例子是,非成员国通过与该国际组织订立总部协定或特权与豁免的双边协定,承认该组织在本国的法律人格,如瑞士与联合国签定的日内瓦总部协定,奥地利与石油输出国组织签定的维也纳总部协定等。但是,大多数情况下,非成员国都是在国内诉讼过程中,通过适用其国内的冲突法规则或其他原则,例如礼让,来承认国际组织的国内人格的。特别是当出现在非成员国国内法院上的国际组织,其基本文件没有明确规定国内人格的时候,非成员国一般都是借助于冲突法来确认的。冲突法上有个普遍规则,即法人的法律地位和能力是由属人法决定的。国内法院将国际组织应适用的准据法指向属人法,即国际法。而在国际法上,国际组织是享有国际法律人格的,这样该国际人格就成为组织在国内法上具有人格的基础和证据。例如,在锡理事会诉AMAILAMET公司案中,美国并不是锡理事会成员国,没有承认该组织的义务,但纽约法院依据冲突法规则,承认了该组织在美国的法律人格,使之能在美国法院直接参与诉讼。类似的案例还有“阿拉伯货币基金组织(AMF)诉哈森案”。在后一案中,英国并非AMF成员国,但最高法院认为,有迹象表明英国政府已经或准备承认该组织,这一点就足以使美国法院承认AMF的法律人格了。更何况,AMF业已被它的一个成员国阿联酋赋予了国内人格,出于国际礼让的考虑,英国也承认其国内人格,以便其参与诉讼程序。英国的上述做法的确有权宜应变的考虑,但它惯常的主要适用冲突法规则的做法却多为其他国家仿效。总之,不论采用何种理由,在大多数情况下,非成员国承认一个国际组织的国内人格是不困难的。

二、国际组织法律人格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国际组织的法律人格一旦被确认,接下来就必须了解这种人格在国际国内法律秩序中的具体内涵和表现形式,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这种人格属性将要产生的法律后果。不过,这种人格属性、内涵和效力在文献中不总是被评估得很清楚的,应该根据各组织的职能需要而不是抽象的人格定义去确定其权力内涵。
1.国际人格的内涵与表现形式
在谈到国际组织国际人格的内涵时,有两点是必须重申的。其一,国际组织承受国际权利和义务的法律能力不同于国家,它只具有组织约章明示或暗示的为实现其宗旨职能所必要的那部分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其二,各国际组织的国际人格,因各组织的宗旨、职能、性质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范围和程度。
作为国际法律关系中的独立行为体,国际组织可以同成员国、非成员国、其他国际组织开展对外交往。其国际层面的法律能力通常包括:缔结条约、接受和派遣外交使节、承认国际法主体、提出或接受国际求偿、就国际求偿诉诸法院、召开国际会议、保存和登记条约、颁发护照和国际旅行证件、承担船舶与航空器的注册,以及使用组织的旗帜、信章和徽识等。当然,这些法律能力的具体实施,要依各个国际组织的实际情况而定,并不是一种统一的固定的规范。同时,个别国际组织,如联合国,还拥有比这更广泛更重大的法律能力,如派出维持和平部队、对特定领土行使管辖、监督成员国的选举等。以上所列举的国际组织对外交流的形式和手段,本质上也是其国际人格的内涵与表现形式。鉴于不可能就每一种能力形式都予以具体讨论,下面仅以缔约权为例进行示范性说明。
国际组织的缔约权从根本上说是实现组织职能所必需的,它可以由组织约章或其他法律文件直接明确授予,也可以从组织约章中推论出暗含有这种必要的法律能力。即使组织约章中没有明确规定,也丝毫不妨碍国际组织在实际上享有和行使缔约权。另一方面,各国际组织的缔约权能力是不尽相同的,其范围、程度的差异取决于组织职能和使命的差异。
国际组织具有缔约权早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1986年联合国主持通过了一个与国际组织相关的专门的条约法公约,即是这种共识及其重要意义的象征。不过,这并非表示任何国际组织都可以同第三方缔结任何类型的条约。对国际组织缔约机的明显限制,就是这类条约的所涉事项不得超出国际组织的权限范围。这方面容易出问题的是组织暗含的缔约权的行使,即这样缔结的条约有否超越组织或组织内特定机构的权限。如果真的发生这种情况并有人提出质疑,从理论上讲,国际组织可以请求国际法院给予咨询意见,但是迄今为止,这样的案例还没有出现过。
国际组织本身订立的条约通常不直接拘束成员国,也不强制性地针对它们,而只拘束组织自身。甚至组织内某一机构对外缔结的条约,也最终以组织为拘束对象。这些都是组织被赋予独立法律人格的结果。除非组织规则或所订条约另有规定,或者组织成员国也是条约的缔约方,才出现例外情况。对于例外情况,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区分在同一条约中组织的责任和成员国的责任。以欧洲共同体为例,它们一般是在有关条约的批准书或加入书中对此作出明确区分。
国际组织的缔约权意味着它们是作为独立的一方面参与条约的,但是这一权力必须同组织的另一项准立法性质的职能严格区分,即国际组织具有充当国家间多边条约的发起者、组织者。审议场所或谈判场所的法律能力。在后一角色中,国际组织本身通常并不参与缔结条约,不构成条约的独立一方,而只是将经它通过的条约提供给成员国加入。实践中要做到这种严格区分并不容易。就连联合国都不总是能区别清楚的。一般来说,国际组织作为独立缔约方参加的条约绝大多数是双边协定,其目的是用以界定组织的活动和法律地位,或是规定组织同特定国家及其他国际组织的合作。不过,近些年来出现了国际组织在较多限制的条件下,成为多边造法性条约的缔约方的现象,有一些国际多边公约现在开始向国际组织——主要是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如欧洲共同体——开放,允其加入。值得一提的是1986年的《关于国家与国际组织间或国际组织相互间条约法的维也纳公约》,最近几年已接受联合国、联合国的一批专门机构及少数政治性组织的加入。但是,这样的条约毕竟只是一些例外。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经由公约形式的国际立法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主权国家的独有权力。
2.国内人格的内涵与表现形式
规定国际组织国内人格的基本文件通常都提到以下三类法律能力:订立合同、取得和处置动产或不动产、提起诉讼。几乎所有的国际组织在国内法律秩序中都享有这三种法律能力,如同一般的国内法人一样。然而,国际组织国内人格的内涵远不限于此,还包括其他许多法律能力和行为能力。诸如,签发身份证件或旅行文件,管理特定的交通工具注册制度,制订旨在规范组织总部所在地活动的规则,等等。显然,这些都不是国内法中一般法人所能具备的法律能力,而只是为国际组织这类特殊的人格者所设立的。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国际组织在国内法律秩序中享有为实现其职能所必要的特权与豁免,这是其国内人格的突出表现。
国际组织特权与豁免的法律根据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国际条约、又有国内立法。通常国际组织的组成条约都包括一个基本条款,规定成员国有义务向组织、其他成员国使团及组织职员提供在其本国境内的特权与豁免,如《联合国宪章》第105条。不过这类条款往往过于原则,通常的做法是再补充一个更为详细具体的多边的专门条约或协定,以便实施。操作,如《联合国特权与豁免公约》、《联合国专门机构特权与豁免公约》。除了这类多边条约,还有一些双边条约涉及到或专门规定了国际组织在有关国家内的特权与豁免,如国际组织与总部所在国签订的总部协定,与承办组织活动的东道国、接受组织技术或经济援助的受援国签定的双边协定,以及同接受或参与维持和平行动的国家签定的双边协定,等等。所有这些国际条约,赋予了缔约国在国际法上的法律义务,即承诺要在国内法律秩序中给予国际组织以特权和豁免。缔约国通常要经由国内立法来实施这些义务,如美国的《国际组织豁免法》(1945年12月29日),英国的《国际组织(特权与豁免)法》(1950年7月12日)。当然,这类国内法令并不是一个国家国际义务的渊源,真正构成其国际义务渊源的,仍然是该国家参加的国际组织的组织法,以及该国家缔结的有关多边条约或双边协定。在实践中,如果缺乏明确的条约规定,根据诚信原则,一个国家一旦同意国际组织为某种目的在本国内存在,也有义务给予该国际组织以必要的特权与豁免。
作为国内法中的一个特殊人格者,国际组织在国内法律秩序中通常享有以下特权与豁免:
(1)司法管辖豁免。用以确保国际组织在其所有活动领域免于任何形式的诉讼程序。其正当性很简单:一个国际组织行为的合法性问题,是不宜由个别国家国内法院来决定的。当然,实践中并非所有国际组织的所有活动都绝对地享有管辖豁免,那些从事经营活动的国际组织的具有私法性质的行为,如国际金融组织的融资活动,是不在豁免范围之内的。国际组织在特定情况下还可以主动明确地放弃某种管辖豁免,但是这种放弃通常不得及于执行豁免。
(2)判决的执行豁免。国际组织享有豁免所有执行措施的权利,例如豁免针对组织财产、资产的判决执行。当然,特定情况下,某些国际组织也可能选择放弃执行豁免,但必须是明示的。
(3)组织的房舍、财产和档案不受侵犯。这是国际组织特权与豁免条约或条款中的一项原则。即便是东道国当局,没有获得组织行政首长的同意,也不得擅自进人组织所在地,尽管组织所在地仍然处在东道国的主权和法律管辖之下。
(4)货币和财政特权。国际组织享有持有款项、黄金、任何货币并可自由移转的特权,而且组织的资产、收入或财产免除直接税,但属于使用公共设施服务的税捐不得免除。此外,组织为公务用途而运入运出的物品免除关税和进出口的限禁。
(5)通讯自由。包括官方往来通讯不受检查,有权使用电码、信使和邮袋,享有通讯方面的最惠国待遇,等等。
需要强调的是,国际组织所享有的特权与豁免,

❷ 2009年8月份的大事

2009年8月大事回顾2009-08-13 17:35,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2周年。
8月3日——国家反恐部门在新回疆破获5起暴力恐怖答团伙案。
8月3日——伊朗最高领导人正式宣布内贾德连任成功。
8月4日——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访问朝鲜并在平壤与金正日进行会谈。翌日,朝鲜发布公告宣布金正日特赦两名遭扣押的美国女记者。
8月4日——日本民主党称若执政首相绝不参拜靖国神社。
8月5日——加拿大官员证实赖昌星前妻携女返回中国。
8月5日——吉林省白山市靖宇县、抚松县交界(北纬42.3,东经127.2) 发生4.6级地震。
8月6日——四川雅安汉源县境内发生山体垮塌,造成2人死亡,18人受伤,大渡河被阻断。
8月7日——第13次中印边界问题会晤在印度新德里举行。
8月8日——中国第一个全民健身日。为纪念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把8月8日设立为全民健身日,2009年开始实行

❸ APEC和OPEC的主要成员国分别有哪些

1、APEC为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简称:亚太经合组织(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缩写APEC)是亚太地区最具影响的经济合作官方论坛。

APEC国家:澳大利亚、文莱、加拿大、智利、中国、中国香港、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墨西哥、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秘鲁、菲律宾、俄罗斯、新加坡、中国台北 、泰国、美国、越南。

2、OPEC为石油输出国组织简称“欧佩克”。亚、非、拉石油生产国为协调成员国石油政策、反对西方石油垄断资本的剥削和控制而建立的国际组织,1960年9月成立。

现有成员国14个,即伊拉克、伊朗、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阿尔及利亚、厄瓜多尔、加蓬、印度尼西亚、利比亚、尼日利亚、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突尼斯。总部设在奥地利维也纳。

(3)东盟法官扩展阅读:

1989年11月5日至7日,举行亚太经济合作会议首届部长级会议,标志着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1993年6月改名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91年11月,中国以主权国家身份,中国台北[1]和香港(1997年7月1日起改为“中国香港”)以地区经济体名义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亚太经合组织共有21个成员。

2001年10月,APEC会议在中国上海举办。这是APEC会议首次在中国举行。2014年,APEC会议时隔13年再次来到中国。截至2014年9月,亚太经合组织共有21个正式成员和三个观察员 。2017年11月11日,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越南岘港举行

❹ 这次的金融危机是为什么会爆发啊

国际汇市的“热钱”

当今金融市场的全球化和全球资金的一体化,以及资讯技术的高度发达,使得国际资本能在全球范围内高速流动。国际汇市交易额过去三年急剧增加。据世界各国中央银行最近进行的调查报告显示,现货、期货和外汇交易合同每日平均交易额为1.23亿美元。目前国际金融交易额是国际贸易交易额的50倍。自1995年1月墨西哥金融货币危机后,国际资金突然撤离该国而四处流窜。早有金融分析家认为,东南亚国家经常项目赤字的扩大和政治的不稳定,其货币很容易成为这股投机势力冲击的目标和“猎物”,这股投机势力财力雄厚,蓄势待发,伺机而动。事实证明,东南亚真的成了国际汇市的“热钱”。

索罗斯搞的鬼

在这次东南亚金融风暴发生后的蔓延过程中,一些东南亚国家的政府官员纷纷指责美国金融专家索罗斯的金融投机活动在东南亚货币、证券市场兴风作浪,是造成东南亚金融风暴的罪魁祸首,其中以马亚西亚总理马哈迪尔的指责尤为激烈,以至于要追究索罗斯“恶意”投机的法律责任。这里我们姑且不去澄清索罗斯是否“恶意”投机,而是要反问自己,为什么以金融投机作为职业的索罗斯瞄准了东南亚货币、证券市场,并投机成功?本来,在任何一个货币、证券市场,只要存在交易,就必然存在投机,并且投机是活跃交易市场的润滑剂、兴奋剂,只要不过度,不违规,投机是合法的也是合理的。事实上,在市场经济中,只要有“机会”谁不愿意合法地去投入呢?回顾一下索罗斯的一些投机活动前后的言行,就不难明白上述问题的答案。今年索罗斯用数十亿美元的力量,加入市场投机泰铢,他利用泰铢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度与市场决定的泰铢价值之间的摩擦,适时地进出泰铢市场,蠃得了又一次巨大的投机成功。然而,索罗斯却以哲学家的姿态坐在投机而来的财富堆上,谆谆告诫我们,“市场中留有投机空间是各国政府的错误”,“我只能一而再地对盲目信任市场的魔力发出警告”。这就再也明白不过了,是各国政府自己创造了市场投机机会,换了索罗斯,别的人只要看到了机会,同样会来投机,同样会赚钱,不同的只是程度大小而已。事实上,正如法国储蓄及信托银行负责新兴国家的经济学家法迪勒·拉库阿所说:“东南亚大部分国家都面临着工业投资过多、房地产危机、进口增加、经济增长放慢以及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而且同时,这些国家的货币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同美元挂钩,使得其货币的市值高估无法反映其国际竞争力与经常项目收支,市场的“机会”就是这样被创造出来。自己的“蛋”有缝,谁能阻止“苍蝇”不来叮呢?此外,在这次东南亚金融风暴中,与美元挂钩的货币中只有港元一枝独秀,依然汇率相对稳定,颇引得世人的注目,就连索罗斯也不得不承认市埸压力不会动摇港元的地位,而冲击港元的投机者不会因此致富。其原因就在于香港经济状况良好,正处于回升阶段,金融体系较东南亚各国健全、银行能自律配合,加上香港发行港币现钞有充足的美元储备作保证,而且在管理机制上,对金融市场的监管更加完善,可及时掌握炒家的动向。这也从另一方面印证了这么一个浅显的道理,苍蝇只叮有缝的蛋。

受全球基金沽压

美林证券发表全球调查报告显示,东南亚股市受到全球基金的强大沽压,情况较九五年初墨西哥金融危机更严重。报告显示,基金经理鉴于东南亚货币大幅贬值,而且区内利率上升,纷纷减持太平洋盆地股份,理由是担心区内短线经济前景。这项全球调查访问了259家机构,所管理基金总值55500亿美元。美林全球策略分析家沙亚称,区内的利淡情绪严重,基金经理的抛售已到极端水平,因此投资者在后市应会入市吸纳。在日本的调查显示,受访者中没有看好亚洲股市的,看淡者占78%。英国的调查显示,抛售亚洲股份的意欲是1990年以来最大;在亚太区,投资者涌往未受危机影响的市场,如澳洲及印度。美林把对东南亚股市的投资评级由减持调高为中性。在亚太区调查中发现,利率上升对金融及地产股产生负面影响,看淡区内金融股的比看好的要高出27%。另外,美林与盖洛普于8月28日至9月3日间进行的另一项调查显示,美国基金经理正减持股份及吸纳国库债券,理由是愈来愈多基金经理预期储局联邦基金利率在未来一年上升。该调查共访问41家美国大户,共管理总值18800亿美元的资产。调查显示增持国库债券的较减持的高出二成。差别是1994年12月以来最大的,当时长债孳息高达八厘,较目前约六厘半为高。调查亦发现抛售美股的较吸纳美股的高出12%。美林表示,投资情绪转变,理由是愈来愈多基金经理预期联邦基金利率在未来一年上升,九月份调查占54%高于八月份调查的43%。美林全球策略分析家沙亚称,基金经理一向能准确评估债市价值,这反映国库债券后市看俏,调查发现看好美国债市中线前景较看淡高出19%,两看好股市中线前景较看淡仅高出5%。

美日贸易大战的牺牲品

日美贸易关系一直伴随着风风雨雨、磨擦不断,从旷日持久的汽车大战到医疗保险协议,还有近年来围绕富士与柯达胶卷之争的胶卷大战。

在对美贸易中,日本一直是存在巨额贸易顺差。美日两国每年都要为这一头痛问题进行磋商,但每次都不能取得令双方都满意的结果。谈判年年进行,日本对美贸易顺差就是年年增加。关于两国之间的贸易磨擦问题,今年6月中旬在丹佛八国会议召开的前一天,克林顿总统与桥本首相就两国间的贸易磨擦问题交换了意见。但我们可以预测,日美两国贸易磨擦将不可能在可预见的时间内解决,将长期存在。

美日两国间的贸易磨擦对东南亚的经济有一定影响,这一影响主要是通过日美向东南亚国家转移投资,建立产业来间接实现的。美日两国贸易竞争主要集中在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和金融服务业方面。两国特别是日本为了降低本国的生产成本大量向东南亚国家输出劳动密集型工业和落后技术产业。数十年前,日本大公司将生产线迁到泰国与马来西亚等国,利用当地劳工成本低的条件。在七十年代,日圆与美元汇率上扬,东南亚成为消费市场,日本大公司更加扩大在东南亚的生产。日本的跨国公司为了配合其全球公司战略,把一些装配部门、加工部门、高耗能高污染部门转移到东南亚国家。美国在东南亚国家的投资也在急剧增加。

美日在东南亚国家的大量投资,一方面解决了这些国家为发展经济而缺乏资金的困难,加了本国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则把美日之间的经济磨擦以及美元和日元的汇率风险也带入了东南亚各国的经济体和整个经济圈。美日在亚太地区的经济较量,汇率引起的种种风波,自然使东南亚国家成了牺牲品。

在未来的几个月中,美日汇率风险还会加剧。日圆会有较大的波动。美国经济在通胀受控下,持续复苏,由于它与日本的贸易矛盾,使美元兑日圆汇率升越120关口,预料在破关后可企稳在现有水平,美元在此盘暂时上落在120至123,中期挑战127。而这一形势对于东南亚各国未必有利。

未能有效展开区域经济合作

东南亚国家相互戒心较深,它们大都是在二次大战后才陆续摆脱殖民地统治成为独立国家,由于长期受殖民统治,相互隔绝,彼此了解不多,各国的社会文化传统也不尽相同,历史上有过冲突,一些长期遗留下来的矛盾和问题不易解决。每个国家都担心他国借合作之名,在本国蒙受损失的情况下获利。因此,他们所进行的合作和建立的区域性组织,例如东盟,主要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而经济上的有效合作并不多。一方面,各国只在本国实际利益不会受到损害并能从合作中得到明显好处时才同意合作,另一方面,在合作中,彼此都有拒绝为促进合作的发展而作出牺牲。经济合作是这些国家始终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区域性经济和金融体系上的薄弱环节很多,易于招受国际投机力量的狙击。在这次风暴来临前,东南亚各国及地区的中央银行已有预感,好几个国家都签署了在货币买卖方面攻守同盟的协议,而且也曾开动操作系统,抵御投机者的来犯,但以目前的成绩看来,效果并不好,整个操作显露出弱点,特别是受到冲击的国家要利用自己的资源开辟更多的战场,拉长战线,反而首尾无法兼顾。

❺ 日本实现政治大国战略的手段

1、立足亚太,争当亚太地区的政治大国。

日本针对国际形势的剧烈变化,从自身战略利益出发,对其外交政策作了重大调整。日本政府一再强调,亚太地区对它的和平与繁荣“具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性”。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日本新闻媒介大肆鼓噪“脱美入亚”和“脱欧入亚”。日本政府则明确提出“立足亚太是日本外交的基本方针”,把亚太地区作为实现其政治大国目标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日本的亚太外交措施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以经济实力为后盾,大力开展经济外交。

●自80年代末期以来,日本政府开发援助的60%集中在亚太地区,日本海外直接投资的70%也集中在这一地区,日本对亚太地区的经济援助一直占其对外经济援助总额的62.5%以上。日本出口的60%以上,进口的55%以上,也是在亚太地区进行的。1995年,日本与亚太地区的经贸总额占其全部对外贸易总额的70%以上,几大主要贸易伙伴都集中在亚太地区。▲随着日本对亚洲国家经济援助的不断增加和日本与亚太地区双边经贸关系的加强,亚洲国家对日本的批评明显减少,不少国家对日本亚太合作的各种具体设想做出了积极的反应。有的国家还明确表示欢迎日本在亚洲地区和世界上“发挥重要作用”。

▲●其次,大力开展政治外交,积极参与亚太事务。近几年来,日本全面调整亚太战略,展开了全方位的外交攻势。在日美关系方面改变了90年代初期矛盾尖锐的局面,政治军事合作不断加强;日本和中国的关系在调整中继续发展;日本和俄罗斯的关系呈现不断改善与发展的态势;日本和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得到了加强;日本在发展与韩国合作关系的同时,积极谋求改善同朝鲜的关系;日本以能源外交为龙头,同中亚国家的关系进入了发展时期;日本同南亚国家的关系近年来也有很大的发展。2000年8月19日至26日,日本首相森喜朗访问了孟加拉、巴基斯坦、印度和尼泊尔四国,进一步加强了日本同南亚国家的关系。日本在积极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东盟地区论坛等区域性组织的过程中,不时提出一些重大的政策主张,对这些组织的运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日本近几年还以东京为舞台,经常召开一些国际性和地区性政治安全合作与磋商会议,对国际事务和地区事务的发展产生了影响。日本的亚太外交,具有明显的与美国争夺主导权的战略意图。还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美就在亚太经济发展是日本领头的“雁行经济结构”、还是美国主导的“扇形经济模式”上发生了矛盾。90年代中期以来,日美在亚太经合组织一体化、朝鲜半岛、东盟地区论坛、亚太地区安全机制等一系列问题上发生了新的摩擦。日本某些重要人士公开指出:“在亚太地区内,能参加争夺亚太主导权的国家首先是日本”。

▲再次,加强亚太军事外交,扩大日本军事影响。日本在展开全方位政治外交的同时,十分重视亚太地区的军事外交。1992年6月,日本政府首次提出了建立亚太地区安全对话机构的主张,强调建立亚太地区安全保障机制,是实现日本亚太战略的重要条件。▲●1994年,日本不但展开了同中、俄、韩的安全保障对话,而且还于11月20日提出了建立包括日、美、俄、中、韩、朝6国参加的“东北亚地区论坛”的设想。▲●1995年以来,日本全面展开对俄、中、韩等国的军事外交。1997年7月出版的●《防卫白皮书》,首次就建立稳定的安全保障环境问题编辑了特集,再次强调要在亚太地区通过军事外交,建立像东盟地区论坛那样的多边安全保障体制。

▲●2、大搞联合国外交,争当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东欧的剧变和苏联的解体,俄罗斯取代苏联并继承了他在安理会中的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使日本对它在联合国中的现有地位和作用更加不满,迫不及待地谋求在联合国中的常任理事国席位。按照日本的逻辑,作为经济大国的日本,没有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是不合理的。为了早日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日本的联合国外交主要采取了以下四条措施:

▲一是多方拉票,积极竞选非常任理事国。日本认为,当选非常任理事国是走向常任理事国的第一步,因而一有机会,日本便千方百计地竞选非常任理事国。▲至今日本已8次当选为非常任理事国,是全世界当选次数最多的国家。

▲二是利用各种场合和各种宣传媒介,为日本出任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大造舆论。▲●早在1991年9月中山外相在第46届联大上就代表日本政府提出了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要求,并确立了“争取在5年内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方针。

▲1992年1月31日,宫泽在联合国首次召开的安理会首脑会议上发表了一篇耐人寻味的演讲,暗示日本希望获得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他说:“由于安理会处于联合国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努力的中心,应该彻底考虑以何种方式调整它的职能、构成和其它方面,以便使它更能反映新时代的现实”。1992年11月21日,日本政府正式确定了在1995年联合国成立50周年之际争取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基本方针。1993年7月,日本政府拟定了关于联合国安理会改革的建议书,把争当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作为基本目标。▲1993年细川在联大作讲演时说:“日本准备在改革后的联合国中竭力履行职责”。1994年5月,▲羽田在会见巴拉迪尔时说:“联合国需要改革,安理会有必要增加常任理事国成员,日本在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正在发挥着适合当常任理事国的作用。日本若能成为常任理事国,将竭尽所能履行职责”。

▲ ●三是增加对联合国的财政贡献,积极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目前,日本是联合国中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财政负担国,承担着联合国普通预算的13.95%,计划在今后几年提高到15.6%。此外,日本政府还为联合国的维和行动提供了大量的援助,并积极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自1991年春季以来,日本先后向海湾地区、柬埔寨、莫桑比克、卢旺达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等地派出了维和部队。日本政府决定今后将视联合国的需要,更多地参加维和行动。

▲四是加强同联合国的人员合作,争取把持联合国的重要机构。日本很重视同联合国的人员合作。经社理事会是联合国中仅次于安理会的重要机构,日本几乎连续当选为该理事会的理事国;▲●日本的明石康、小田滋和绪芳贞子分别担任着联合国副秘书长、国际法院法官、联合国难民事务署高级官员。可见,日本在联合国的影响不断扩大。尽管日本仍将面临许多阻力和困难,但其争当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努力不会松懈。与此同时,日本努力构筑日、美、中、俄、欧多极体制,力图使自己成为多极世界格局中的重要一极。

❻ 东盟国家政治体制有哪四种

1、人民代表制国家:越南、老挝

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是亚洲的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位于东南亚的中南半岛东部,北与中国广西、云南接壤,西与老挝、柬埔寨交界,国土狭长,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紧邻南中国海,海岸线长3260多公里,是以京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

2、议会共和制国家:新加坡

新加坡共和国,旧称新嘉坡、星洲或星岛,别称为狮城,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政治体制实行议会制共和制。新加坡北隔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为邻,南隔新加坡海峡与印度尼西亚相望,毗邻马六甲海峡南口,国土除新加坡岛(占全国面积的88.5%)之外,还包括周围63个小岛。

3、总统共和制:印度尼西亚、菲律宾

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是东南亚国家,首都为雅加达。与巴布亚新几内亚、东帝汶和马来西亚等国家相接。由约17508个岛屿组成,是全世界最大的群岛国家,疆域横跨亚洲及大洋洲,也是多火山多地震的国家。

4、君主制国家: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文莱

泰王国,是一个位于东南亚的君主立宪制国家。泰国位于中南半岛中部,其西部与北部和缅甸接壤,东北边是老挝,东南是柬埔寨,南边狭长的半岛与马来西亚相连。

5、军政府国家:缅甸

缅甸联邦共和国,是东南亚的一个国家,也是东南亚国家联盟的成员国。西南临安达曼海,西北与印度和孟加拉国为邻,东北靠中国,东南接泰国与老挝,首都为内比都。

❼ 为什么泰国"红衫军"东盟峰会

“红衫军”是泰国前总理他信的人。

他信是泰国前所未有的贪污领导,
在他管理版下国权家变成一个贪财的社会,
给警察暗号能乱杀反对他的人,
还为了自己的利益就把很多国家的财产卖出去。

法官已经判断了他真的为了自己的利益作了很损害国家的事情,
他却不肯回国接受惩罚,现在躲在 UAE。

目前的政府可以说是泰国历史上最好的政府之一。
阿批实不接受他信走后门的方式,
他一边为了解决国家的经济问题,
一边要小心他信对国家的恶意。

他信提出条件,
说要把他在泰国的所有财产还他,
还叫阿批实辞职。
如果做到的话,他就停止所有的手段。
但是阿批实拒绝了,
他说他信要回国接受法律的惩罚。

这次东盟峰会对泰国来说,是很重要的。
他信就让他在泰国的走狗们儿尽量打倒这次峰会,
他想让国家进入了困境。

在泰国穿红色的人都是国贼他信的人。

========================================

猫tt猫:
你的意见太奇怪了吧。
每个问题在这里提出来就是想跟其他人互相交流资料。
如果我真的不懂这个问题,那怎么还敢过来回答呢!?!
你自己对泰国政治了解多少?
怎么连一个字也看不见呢?

❽ 东盟国家政治体制

东南亚国家的政治体制是多种多样的,当今世界的基本政治体制类型都可以在东南亚找到。细致划分,则主要有如下5种类型: 1.人民代表制国家:越南、老挝 在东南亚11个国家中,有9个资本主义国家,另两个是社会主义国家——越南和老挝,这两国都是实行人民代表制度和共产党一党领导。 1945年越南宣布独立后,1946年颁布了第一部宪法。越南最近一部宪法是1992年颁布的。宪法规定,越南是社会主义国家,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经济方面是社会主义方向的市场经济,以公有制经济成分为主导,各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国家实行人民代表制度,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国会是人民行使权力的最高权力机关,它集中了立法、行政、审判、检察等权力;其下,政府负责行政管理工作,最高人民法院负责审判工作,最高人民检察院负责检查法律的执行工作;国会选举国家主席;国家主席作为国家的代表,不向任何机关负责。宪法还规定,越南共产党是越南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力量。目前越南实行共产党一党执政制。虽然越南允许其他政党的存在,历史上越南也曾存在过一些政党,但近年来已先后消亡,最后仅存越南共产党。越南共产党成立于1930年,全国目前有250多万党员。 近年来,越南在进行经济改革的同时,也在逐步推进政治体制的改革,加上越南一直来与外部世界有较为广泛的联系,可以说越南的政治民主化进程是比较快的。 老挝的政治体制与越南类似。执政党为老挝人民革命党。 2.议会共和制国家:新加坡、东帝汶 新加坡共和国是东南亚两个实行议会共和制的国家之一。1965年,新加坡从马来西亚联邦独立出来,同年12月,颁布了新加坡宪法。宪法规定,总统为国家元首,由国会选举产生;新加坡的国会是一院制;新加坡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立法机构由议会和总统组成;内阁是新加坡行政权力的执行机构,由总理、副总理、各部部长组成,总统委任国会中多数党领袖做总理。根据总理提名,总统任命内阁部长、最高法院院长、法官、总检察长。总理、部长都必须是国会议员。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没有地方政府。新加坡虽然是一个多党制国家,但一直都是人民行动党一党独大,建国后该党一直是新加坡的执政党。该党主张从严吸收工商界、高级知识分子等各界优秀人士为党员。 新加坡是一个权力较为集中的国家,但由于实行较严格的法治,加上领导层聚集一批能洁身自好的社会精英,所以新加坡自独立以来的30多年中,既能保持一个较高的经济增长,又能有效地惩治腐败,真正做到廉洁高效。 东帝汶在2002年3月22日颁布的《东帝汉民主共和国宪法》中规定,东帝广由总统、国民议会、政府和法院组成国家权力机关。总统通过直接选举产生,是国家元首和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任期5年,只可连任一届;国民议会由52——65名议员组成,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5年,代表全体公民行使立法、监督、政治决策权;政府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由总理、各部部长和国务秘书组成。总理作为政府面脑,由议会选举中得票最多的政党或占议会多数的政党联盟指定,由总统任命;法院代表人民行使司法管辖权,职权独立。最高司法法院院长由总统任命。 3.总统共和制国家:印度尼西亚、菲律宾 东南亚十一国中,有印尼和菲律宾两个国家实行总统共和制。 印尼独立以来虽然先后颁布了3部宪法,但目前他们仍然使用1945年宣布独立时制定的宪法。该宪法确定了印尼建国的五项原则(潘查希拉):第一,至高无仁的神道;第二,公正文明的人道;第三,印度尼西亚的统一;第四,协商和代表制指导下的民主;第五,社会公正。印尼的国家机构包括:人民协商会议、总统、国会(人民代表会议)、最高评议院、最高法院、国家审计署等。印尼代议制度的特色是同时实行人民协商会议制度和人民代表会议制度。人民协商会议是印尼的最高权力机构,由700人组成,其中500名为国会议员,另200名由总统指定的135名地方代表和65名社会和群众组织代表组成。人民协商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和修改宪法,制定国家的基本方针政策,选举和罢免5年任期的正副总统。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并兼武装部队最高统帅。总统及其领导下的内阁向人民协商会议负责,而不向国会负责。人民代表会议是印尼的立法机关,负责日常的立法工作,实际上与国会差不多。 菲律宾也是总统共和制国家。与印尼不同的是,菲律宾总统由全国选民选举产生,任期6年,不能连选连任。菲律宾的立法机构是国会,由参众两院组成。两院均有立法权,而众议院的权力更大一些,有关拨款、税收等重要法案均由众议院提出。 4.君主制国家: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和文莱 东南亚11国中,有4个国家实行君主制。其中文莱是绝对君主制,泰国、柬埔寨和马来西亚是君主立宪制。 (1)君主立宪制: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 1932年,泰国国民党发动政变,使泰国君主制发生了重大变化。此前是实行君主专制,此后则建立了英国式君主立宪制。经过多次修改的宪法规定,国王是国家元首,兼武装部队统帅和宗教最高护卫者。国王根据国会提名任命内阁总理,根据总理提名任命各部部长。国会由上、下议院组成,是国家的立法机构。国家的行政机构是内阁,内阁总理享有实权,对国会负责。泰国的法院代表国王行使司法权,但受政府的司法部和司法委员会管辖和监督,不过其业务是独立的。最高法院的判决是最终判决,如果被告不服,可向国王上书恳求减免刑罚。虽然泰国国王没有实权,但由于泰国的传统和宗教以及国王自身的奉献精神,使得国王在社会生活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和作用,其地位和威望往往在泰国政治生活关键的时候发挥作用。 1970年朗诺政变前,柬埔寨一直是个君主制国家。政变后实行总统共和制。民主柬埔寨时期,搞了一段“极左的社会主义”。1993年大选后,柬埔寨又恢复成为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人们称之为“柬埔寨第二王朝”,西哈努克再次成为柬埔寨的国王。 马来西亚也是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但与泰国和柬埔寨不同,马来西亚是一个联邦制国家,由9个苏丹州和4个州组成,因此象征国家最高权力的马来西亚国家元首是在9个世袭苏丹中轮流选举产生的。国家最高元首拥有最高的立法、行政、司法权,并兼联邦武装部队总司令,根据议会提名任命总理等。联邦议会、内阁和最高法院分别是马来西亚的最高立法、行政、司法机构。 (2)绝对君主制:文莱 与东南亚其他三个君主制国家不同的是,文莱是一个马来穆斯林的绝对君主制国家。最大的特点就是,君主拥有绝对的权力。文莱宪法规定,世袭的苏丹为国家元首,拥有立法、行政、司法全部权力。苏丹本人兼任首相和国防大臣。拥有实权的财政大臣、外交大臣均由亲王担任。 5.军政府国家:缅甸 1948年缅甸独立后,曾经一度实行议会制。1962年,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奈温发动军事政变,成立了以奈温为首的“革命委员会”,解散议会,终止执行宪法。1988年奈温辞职,以缅甸国防军总参谋长苏貌为主席,组成“国家恢复法律和秩序委员会”接管了全国政权。1992年,国防军副总司令丹瑞取代苏貌成为国防部长。1997年,丹瑞把“国家恢复法律和秩序委员会”改为“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由19人组成,丹瑞任主席,是缅甸的国家元首,国防军总司令貌埃为副主席,钦纽为秘书长。

求采纳

热点内容
社会工作中级法规试题 发布:2024-09-20 08:01:39 浏览:13
每个月休息八天符合劳动法吗 发布:2024-09-20 08:01:05 浏览:69
百万网民学法律知识竞赛活动 发布:2024-09-20 07:35:27 浏览:727
私人律师事务所 发布:2024-09-20 07:29:00 浏览:61
贵州省计划生育条例2017 发布:2024-09-20 07:07:36 浏览:762
司法考试超难 发布:2024-09-20 06:50:01 浏览:391
教育立法程序一般分为 发布:2024-09-20 06:45:48 浏览:427
罗云法院院长 发布:2024-09-20 04:50:17 浏览:660
人民法院委托鉴定 发布:2024-09-20 04:30:59 浏览:678
如何完善我国刑事法律援助制度 发布:2024-09-20 03:29:33 浏览: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