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武法官
『壹』 湖南历史人物
蒋琬(168-246)
三国时蜀国大臣。字公琰,三国湘乡县(今祁东县砖塘乡,一说今湘乡县)人。初以州书佐随刘备入蜀,授官广都县长官。及刘备为汉中王,任命他为尚书郎。后来诸葛亮成立丞相府,他先后任东曹椽、参军、丞相府长史兼抚军将军等职,成为诸葛亮的重要助手。诸葛亮死后,刘禅遵其嘱托,将国家大事托付给蒋琬,先后任其为尚书令、益州刺史、大将军,封安阳亭侯,复加为大司马。公元246年,蒋琬卒于军中,刘禅追封为恭侯,葬于涪(今绵阳市效西山之顶)。
刘巴(约170-222)
字子初,汉末蒸阳(今衡阳县)人。出身官宦家庭,少以胆识才华闻名。荆州刺史刘表多次要提拔他,并举荐为“茂才”。他见刘表非英明之辈,均辞谢不就。刘备攻取西蜀后,任刘巴为左将军、西曹椽。刘备曾称“子初才智过绝人”,诸葛亮也曾说:“运筹策于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远矣!”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称汉中王,任刘巴为尚书,后又叫他代法正为尚书令。公元221年,刘备称帝,昭告皇天上帝后土神祗,凡诸文告策命,均出自刘巴之手。
谷朗(218-272)
字先义,东汉桂阳郡耒阳马水人,出身官宦家庭。谷朗成年后,正值三国鼎立时期。朗出任吴国。先后任郎中、尚书令史、郡中正、长沙浏阳令、都尉、尚书郎。后调入朝中,拜五官夕郎中,迁大中正大夫,专司察举人才。吴永安六年(263),交趾郡吏吕兴背叛吴国。建衡元年(269)十一月,谷朗率兵经番禺、牂牁,进军交趾,讨代吕兴。平乱后谷朗迁九真太守。吴凤凰元年(272), 谷朗病逝任所,归葬耒阳。为昭示其功绩,时人刻有《吴故九真太守谷府君碑》。碑现存耒阳县城,为省重点保护文物。
罗含(生卒年不详)
东晋文学家。字君章,桂阳耒阳(今湖南耒阳市)人。少有志尚。据说他曾梦见一只文彩异常的鸟飞入口中,从此文思日进。始任州主簿,后为郡功曹。桓温镇荆州,召为征西参军,转州别驾。后入朝为尚书郎,又出任宜都太守。累迁散骑常侍、侍中,官终廷尉、长沙相。年老致仕,加中散大夫,年七十七卒。他名重一时,谢尚称其为“湘中之琳琅”,桓温誉为“江左之秀”。所著文章流行于当世。《隋书经籍志》著录有文集三卷,已佚。今存《答孙安国书》、《更生论》,载《弘明集》。其文理精词隽,不事繁词。传在《晋书文苑传》。
欧阳彬(生卒年不详)
字齐美,五代十国后蜀时衡山县人。出身县吏之家,博学能文,工于辞赋,有名于时。梁末帝贞明四年(918),前蜀主王建死,子衍继位。衍喜爱诗文,生活奢侈,常派人来楚采购货物及花石之类。欧阳彬在别人的资助下来到西蜀,向蜀主献《独鲤朝天赋》(也作《万里朝天赋》),王衍大悦。欧阳彬被任为嘉州刺史,后蜀时,官至尚书左丞相。
赵葵(1186-1266)
字南仲,号倍庵,南宋衡山人,赵方之子。一生以儒臣治军,为南宋偏安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历任中大夫、左骁骑将军、华文殿直学士、淮东安抚制置使、湖南安抚使、资政殿学士、福建安抚使等,淳佑七年(1247)四月为枢密使兼参知政事,督视江淮、京西、湖北军马。淳佑九年(1249),升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宝佑五年(1257),封卫国公。咸淳二年(1266)逝世,追赠太傅,溢忠靖。
赵方(?-1221)
字彦直,南宋衡山人。孝宗淳熙八年(1181)进士,受任为蒲圻尉,后调知青阳县。任内施政中提出:“催科不扰,是催科中抚字。刑罚无差,是刑罚中教化。”时人以为名言。南宋韩侂胄北代失败以后,宋金之间达成和议。赵方已任湖北路安抚使,认为这种和议不可能久持,及招兵择将,准备战守。后金兵果然来犯,赵方数次大败金兵,功迁龙图阁侍制、长沙县男、焕章阁直学士、显漠阁直学士、太中大夫、刑部尚书、徽猷阁学士、京湖制置大使。嘉定十四年(1221)病逝,临危仍叮咛部下“协心报国”。
李芾 (?-1276)
南宋衡州治(今衡阳市)人,字叔章。宋末曾任知临安府等职,不畏权势,被贾似道罢黜。帝显德佑元年(1275)为湖南安抚使,知潭州,抵抗元军,守潭州三月,城破后壮烈战死
何克明(1298-1376)
衡山义城乡十三都(今衡东县霞流乡平日村)人。元延佑四年(1317),湖广乡试,何克明居榜首。次年,赴大都(北京)会试,廷试连获第一,三元及第,在湖广间享有盛名。中状元后,任过上高县知县,衡州路推官。因在衡州路政绩卓著,被召回京师任国子监丞。明朝北伐军攻克大都时,何克明因父丧在家守制。元亡明兴,他没有应召出仕。晚提杜门谢客,从事著述,著有《周易集解》、《诗经笺注》,可惜二书已散佚。
茹瑺(1358-1409)
字良玉,号茹庵。元至正十八年(1358)十二月初一日生于衡山东隅的藻江(今衡东县石湾乡的枣山村)。明洪武十年(1377),茹瑺入国子监就读,受朱元璋器重, 授承敕郎,洪武二十三年封为太子少保。建文四年(1402),燕兵攻破京城,朱棣召唤茹瑺,瑺第一个劝朱棣登位。不久,朱棣下诏,封茹瑺终身为忠诚伯,食禄千石,并立下金书铁券,券文有“中外一人,中流砥柱”的褒奖语。嗣后,又把秦王第二女长安郡主下嫁给瑺长子茹鉴。永乐六年(1408),奉命出京营建长安郡主府第,回京后犯了所谓的“不送赵王”的罪过,被遣送回乡。路经长沙,未去拜谒谷王,再遭弹劾,以违背朱家王朝祖先制度的罪名关进狱中,于永乐七年二月服毒自尽。
李玺(生卒年不详)
字朝用,号玉山。明代衡州府耒阳人。宣德王年(1430)中进士,官拜监察御史,负责纠察百官,辨明冤狱,为朝廷耳目。李玺任监察御史期间,先后巡按江苏、浙江、陕西、四川等地,不阿权贵,秉公办案,为民伸张正义,享有“李青天”之誉。后调监视京闱,秉公无私为群僚仰慕。正统十年(1445),升迁浙江参政。正统十四年(1449),晋升云南按察使。李玺在云南任期,清廉勤政,深受滇民爱戴,明代宗朱祁钰派礼部侍郎考核其政绩后,很是赞赏,着晋京陛见。李玺先天走,次日云南绅耆推选500人进京,诣阙保奏挽留。明代宗看了奏章后,赐诏褒异,晋通议大夫,仍今李玺赴云南留任。李玺第二次赴云南后,更是兢兢业业尽心民事,留任十三年之久,直至以疾乞归。滇民为纪念李玺,立生祠以祀之。
胡文璧(1460-1523)
字汝重,号石亭,明代衡州府耒阳人。弱冠登进士第,授户部主事,历员外郎中。才猷练达,处理问题果断,办事迅敏。正德己巳(1509),由正郎改任浙江监察御史,纠劾文武官员违先不如法者,肃正纪纲。胡文璧刚正不阿,两浙官员欺民劣迹尽敛,百姓受到实惠。任满后,擢为大常少卿。先后调守凤阳,保定、天津。后因上《禁草皇庄疏》触怒明武宗朱厚照被捕,贬为延安府检校。嘉靖元年,明世宗朱厚熄继位,复起用为四川按察使,未上任即病逝。
朱炳如(1513- )
字稚文,以字仲南,别号白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进士,历任行人官、御史、泉州知府、两浙盐运使、浙江按察使、陕西布政使。朱炳如为官清廉谨慎,地方馈赠一律不受。赴任时不讲排场,一人一骑进城,随行常仅两箱图书几套公服。为御史时,不徇私情,不畏权势,曾上书弹刻副将监司以下官吏的不法行为,海内称为名御史。为泉州知府时,重视教育,培育人才,泉州学子感恩戴德,立朱公生祠以纪念之。其卒年不详,死后葬于衡阳城西十里渔子铺,即今衡阳市郊区长湖乡境内。
陈荐(生卒年不详)
字君庸,号楚石,祁阳咸菜塘(今属祁东)人。明隆庆丁卯(1567)举人。辛未(1571)进士。历任松江法官、监察御史、陕西及四川按察使、云南巡抚,旋迁吏、刑、户部尚书,兼理河道漕运。陈荐为官50余年,洁己奉公,关心人民疾苦,曾疏请改折漕粮,均平排山(今属祁东鸣鹿乡)驿马。
陈宗契(1569-1630)
字禖生,号景元,明湖南衡阳人。二十五岁中举人,三十二岁成进士,选庶吉士,补福建道监察御史。他不怕得罪权贵,不顾自身安危,毅然以弹劾不法官吏及政治弊端为己任。曾多次上疏批评辅臣李廷机。特别是对控制陕西税收的宦官梁永蛊害巡按御史徐懋恒一案,陈宗契上疏指陈梁永对人民吸脂敲髓,怀恨御史徐懋恒秉公执法,造蓄“蛊毒”谋害徐。陈宗契在奏疏中列举事实,切中要害,请诛梁永以正国法,其直言敢谏之声威,令朝臣无不震惊。明熹宗天启四年(1624),为通政司参议。后转任右通政。时熹宗年幼无能,宦官把持朝政,忌宗契直言,遂派任太常寺卿,负责礼乐,别无实权。陈宗契不满太监魏忠贤专权误国,辞官隐居不出。在隐居期间,犹不忘民困,常具呈藩抚,诉民疾苦。崇祯三年(1630),召为兵部右侍郎,朝命未达前三日卒。
王介之(1606-1686)
王夫之长兄,字石子,一字石崖,别署有耐园、铿斋等。介之毕生致力于经学,对《春秋》研究尤精,著有《“春秋四传”质》、《 “春秋”家说补》、《“周易”本义质》 、《诗序参》 、《诗经尊序》等书。《“春秋四传"质》被《四库全书》收入。
王夫之(1619-1692)
明清之际思想家。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晚年居衡阳之石鼓山,学者称船山先生。明亡,在衡山举兵起义,阻击清军南下,战败退肇庆,任南明桂王政府行人司行人,以反对王化澄,几陷大狱。到桂林依瞿式耜,旋桂林复陷,式耜殉难,乃决心隐遁。展转湘西以及郴、永、涟、邵间,穿身瑶洞,伏处深山,而刻苦研究,勤恳著述者垂四十年,得“完发以终”(始终未剃发)。其一生坚持爱国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战斗精神,至死不渝。学术成就很大,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都有所研究,精于经学、史学、文学。主要贡献是在哲学上总结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唯物主义。善诗文,也会词曲。论诗多独到见解。著作经后人编为《船山遗书》,其中在哲上最重要的有《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四大全说》、《张子正蒙注》、《思录内外篇》、《黄书》、《噩梦》等。
丁一焯(1693-1773)
字日峰,号乾斋,自号南岳老人。清时湖南衡阳白沙洲人。康熙时生员。平生精于诗、书、琴三艺,尤以草书见长。丁一焯在书法上成就非凡,《清泉续志人物方法技传》、《中国人名大辞典》均有记载。著有《书法粹语》一书,对写字的运腕、运肘、运神、运气、结构布局等方面论述详尽。
陈大受(1702-1751)
字占咸,生于祁阳金兰桥(今属祁东)。雍正十一年(1733)中进士,选庶吉士。乾隆元年(1736)授编修,次年御试得第一名,升工部侍郎。乾隆四年,任安徽巡抚。乾隆十年,任江苏巡抚,十一年,加太子少保,调任福建巡抚。任内勤政爱民,百姓实受其惠。清廷嘉其政绩,于乾隆十二年冬升陈大受为兵部尚书。十三年,主会试,转吏部尚书,夏,任军机处协办大学士,教习庶吉士,侍讲经筵,当了皇帝的先生。秋,摄户部尚书。这时正对金川用兵,军事如织,陈大受日夜被召见,参与讨论国家大事。平金川后,出任两广总督。后积劳成疾,卒于任所。
杨健(1764-1843)
字鱣常,号刚亭,先祖由浙江钱塘迁入衡城江东岸,遂为衡阳人。乾隆五十九年中举人,嘉庆元年(1796)成进士。历任户部主事、乡试副考官、监察御史、知府、布政使、巡抚等职。因两次遭诬陷,道光十年(1830)被降职回家,从此闭门谢客,但对地方公益仍是倡导或讲言。道光二十三年病逝,葬于衡阳城郊金甲岭。
彭浚(1769-1833)
字映旌,号宝臣,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生于衡山县黄子堂(今衡东县珍珠乡黄梓塘村)。嘉庆十年考取状元,任翰林院修撰。道光元年(1821),彭浚由户部正郎任福建正主考,接着提升为内阁大学士、太仆寺少卿。不久,补奉天府丞、提督学政。道光十一年,调顺天府丞兼学政。道光十二年因病辞职回乡,十三年十月初七殁。
刘汉典(生卒年不详)
清乾隆时衡阳县人,以驾船为业。他是为衡阳县首先引种单季晚稻的人。同治《衡阳县志》兴誉他为衡阳的神农氏。原来衡阳县只有单季早稻和中稻,春种秋收。县境蒸水两岸广大区域,夏季多发水灾,早中稻被淹后,再不能种谷物,常致全年无收,而山田又常遭干旱,故衡阳县历来粮食不足。后刘汉典至四川引进耐寒稻种,正适合衡阳大水后种植,自此沿河农民不愁洪水淹没早稻,再种照样有收成。人民为感谢他引种功劳,每年新谷登场,必先用新米饭祭他,奉之为五谷之神,救难之尊。
常大敦(1792-1853)
字南陔,又字正夫,衡阳石坳乡人。清道光三年(1823)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不久升御史。在御史任上,他针对湘南、广西吏治腐败、官库空虚、盗贼猖獗的事实,多次上疏,建议慎选清廉,训练士兵,加强战备,以防患于未然。道光三十年,升浙江巡抚。咸丰二年六月,调任湖北巡抚。不久又调山西。适逢太平天国农民军围攻长沙,武汉吃紧,他被留下来筹办防务。次年1月13日,太平军攻陷武昌,常大敦自缢而死。朝廷追赠总督衔,于湖北建专祠,赐祭葬。
唐训方(1809-1876)
字义渠,今常宁县湖塘乡人。道光二十年(1840)中举,四次赴京会试,均落第。咸丰三年(1853)大挑得二等,候补教谕。咸丰四年,曾国藩令他以教谕随征。咸丰五年,随罗泽南镇压太平军,得知府衔。咸丰十年解军事,赴粮道任。随后升按察使,再擢湖北布政使。同治元年(1862)授安徽巡抚。后受僧格林沁亲王弹劾降职。同治七年乞假回归故里。回乡后,倡立西乡经纬公学,督修《常宁县志》,编辑《常宁诗文存》、捐银二万两建培元塔。著有《俚话征实》、《从征图记》,有《唐中丞遗集》传世。
彭玉麟(1816-1890)
清朝湘军将领。字雪琴,祖籍衡阳渣江,生于安徽安庆。道光十二年(1832),随父回籍。1853年佐曾国藩创建湘军水师,后主其事,购买洋炮,制造大船。次年,在湖北武汉、田家镇连败太平军水师。1855年初,在江西湖口为石达开所败。后又悉力扩军,逐渐控制长江水面,并参与围攻九江、安庆。1861年擢为水师提督。1883年任兵部尚书,受命赴广东办理防务。后以疾病开缺回籍。光绪十六年,逝于衡阳江东岸寓所,清廷追赐太子太保衔,赐谥“刚直”,并为他建了专祠。彭玉麟于军事之暇,也绘画作诗,以画梅名世。他的诗后结集付梓,题名《彭刚直诗集》。
李纪方(1828-1885)
字伦青,白果长碧冲(今衡山县松柏桥乡长碧村)人。年轻时跟外祖父尹慎微学医。同治二年(1863)开始行医,对内科、外科、喉科、肿症等专心研究,医术日见精进。当时白喉病甚为流行,而诊治尚无专著,一般医师对此病束手无策。李纪方开始试用外祖父所传治白喉的一些方法。20年后,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辑成《白喉全生集》一书,使许多医生解开了白喉恶症的疑难,挽救了不少患者的生命,李纪方因之蜚声国内,时人称之为治白喉神医。李纪方逝世后,后人为他雕刻石像,陈列于河南南阳的医圣祠,与我国历代112位名医像并列,他的名字载入了1921 年出版的《中国医学大辞典》。
谭上连(1840-1890)
字云廷,因其肤黑性勇,又称谭黑虎。衡阳县龙田桥人。谭上连身伟而秀,膂力过人,少年时即得“谭无敌”称号。咸丰八年(1858)投湘军,历任千总、参将、总兵。同治年间,新疆浩罕军事头目阿古柏,受英、俄帝国主义支持,成立“哲得沙尔国”。为防国土割裂,左宗棠于光绪二年(1876)委派谭上连为先锋官从肃州入疆,毙敌2000余名,生俘1200余名,直捣托克逊城,打开了南疆门户。光绪十年(1884)新疆建省,谭上连任最高军事长官――乌鲁木齐提督。光绪十六年三月初三(1890年4月21日),因枪伤发作卒于喀什,遗体归葬衡阳县醒狮乡。
王之春(1842-1906)
字爵棠,号椒生,清泉(今衡南县泉溪狮子坪)人。王之春出身文童,弱冠从戎。19世纪70年代,先后作为李鸿章和彭玉麟的部属,驻防北塘海口和江苏镇江一带。光绪五年,日本正式吞并琉球,威胁我国的东部海疆。王之春受遣赴日本查探。归国后,向朝廷上万言书,陈夷务,自请带锐师归复中山。并将此行的见闻写成《谈瀛录》。光绪十年,法国侵略越南和中国,王之春受命说泰国夹攻中国,因故中止。二十一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朝野人士激烈反对,要求废止条约。他受命赴法,引法国出面干涉。俄、德、法三国为维护其在华利益,联合照会日本,迫使日本放弃对辽东半岛的侵占。光绪二十四年,镇压四川余栋臣起义。二十八年,镇压广西柳直起义,激起国内拒法运动。二十九年十月,遭爱国志士万福华谋刺未遂,万被捕,黄兴、章士钊等牵连入狱,成为轰动一时的大案。三十二年卒,浩授光禄大夫、建威将军。
『贰』 在古代有“刑上大夫”的事吗
据《宋史·苏颂传》记载,北宋熙宁二年,金州知州张仲宣因贪赃枉法而被判死刑,司法官对其处以脊杖刑和黥刑,然后发配海岛。审刑院知院事苏颂听闻此案后,向宋神宗上奏说,古代刑不上大夫,张仲宣官居五品,如果现在对其处以黥刑,并令其与徒隶为伍,即使他这个人不值得怜悯,但仍然处罚过重,因为这使大夫的名誉受到了污辱。宋神宗认为有道理,于是免除了张仲宣的杖刑和黥刑,将其流放贺州。此后针对官吏不适用杖黥法,成为宋朝固定的法律制度。这是对“刑不上大夫”原则的具体制度化。
至明代,明太祖朱元璋经常与侍臣谈论对待大臣的礼节问题。太史令刘基对朱元璋说:“古代公卿有罪,通常诣请自裁,从不轻易施以污辱之刑,目的在于保存大臣的体统。”侍读学士詹同也说:“古代适用刑不上大夫的原则,以鼓励形成廉耻之节操。如果能做到的话,则君臣之间的恩与礼就都可以实现了。”朱元璋对此深表赞同。在工部尚书王肃案中,王肃依法应当被处以笞刑,但朱元璋以“六卿贵重,不宜以细故辱”为由,命令其以俸禄赎罪。然而极为矛盾的是,明朝廷杖之刑也是从朱元璋开始适用的,再加上之后的厂卫制度,明代对士大夫可谓尽极戮辱之能事,这又是与“刑不上大夫”的原则格格不入的。
清代尽管是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政权,但经顺、康、雍、乾四代之后,已经充分接受并认可了传统中国社会之主流文化,或者说被传统中国文化所吸纳与融合,故而“刑不上大夫”的古老原则也清晰地体现于清代的法律之中。据《大清律例》,“名例律”中“应议者犯罪”律文后之附例规定:“三品以上大员革职拏问,不得遽用刑夹,有不得不刑讯之事,请旨遵行。”此外,在涉及文武官员犯罪的法律规定中,凡文武官员犯罪应当处以笞杖刑的,均可以罚俸、降级、革职等方式替代刑罚的直接适用。从中可以看出,至清代,“刑不上大夫”的原则已经非常具体地体现于法典的律文的规定之中了。
综上所述,作为一项古老的法律原则,“刑不上大夫”在中国古代虽历经几千年的演进、变革,但未曾发生实质性的变化。通过对此的讨论,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中国“礼”与“法”之间那种既有明显区别、又共同深嵌于传统社会背景之中的微妙关系。
『叁』 九司的九司简介
九司、三省主理神霄府之政务,另有四府,则专司调兵遣将,制邪破狱,收摄群魔,其功能相当于兵部、刑部。《紫微玄都雷霆玉经》曰:“北极紫微大帝统御三界,掌握五雷,天蓬君、天猷君、翊圣君、玄武君分司领治,天罡神、河魁神,是为召雷檄霆之司,九天流金火铃大将军、天丁力士、六丁玉女、六甲将军,是为节度雷霆之使。九天啸命风雷使者、雷令使者、火令大仙火伯、风令火令风伯、四目皓翁、苍牙霹雳大仙,是为摄辖雷霆之神。火伯风霆君、风火元明君、雷光元圣君,雨师丈人仙君,是为雷霆风雨之主,中有三五邵阳雷公火车铁面之神,中有负风猛吏银牙耀目飚火律令大神,狼牙猛吏大判官,五雷飞捷使者,五方雷公将军,八方云雷大将,五方蛮雷使者,三界蛮雷使者,九社蛮雷使者,实司其令,用赞其权。”
神霄雷霆的主帅即为天蓬、天猷、翊圣、玄武四大元帅,合称北极四圣。《道法会元》卷一六九曰:“夫四圣元帅者,妙德贯于三界,威灵建乎八弦,为斗罡之大帅,实北帝之雄神,部辖四天丁,考召诸魔鬼。”(77)《太上九天延祥涤厄四圣妙经》说:“四圣元帅,永镇玉帝殿下,统摄三界妖邪,每岁常乃降于人间,察人善功,赐人昌吉,保持帝祚,覆阴群迷,断绝恶根,增延禄寿。”其《启清咒》曰:“仰启北方四元帅,束缚群魔大圣尊。披头仗剑伟形容,百万天兵常拥护。天蓬天猷除凶恶,翊圣真武赐吉祥。臣今伏愿降灵坛,一切灾厄自消散。”并讲述了他们各自的形象。
第一是北极天蓬大元帅,他“现三头六臂之威容,运七政八灵之洪造,帝钟才震,万圣齐临;钺斧轻挥,群魔碎灭,神光赫赫,常救护于众生;真性巍巍,誓永兴于正道。”《道法会元》卷一七一曰:“天蓬大元帅为嗣教外台卿,别有神局,是阴治之有司,号北极驱邪院,如世之殿师,兵府是也。其中皆是阴治主者,乃地界法官是其任也。以举仙官为任,使拯治阴魔,禁御万杀,承阳宣化,保宁山川,生育万汇,皆荷道化。”(79)同书卷二一七曰:“天蓬元帅三头六臂,赤发,绯衣,赤甲,跣足;左一手结天蓬印,右一手撼帝钟;又左一手执斧钺,右一手结印擎七星;左一手提索,右一手仗剑,领兵吏三十六万骑,雷公电母,风伯雨师,仙童玉女,羽衣赫赫,各持金剑,乘北方太玄煞气、黑气,气中有五色气,从空降坛。”《太上北极伏魔神咒杀鬼录》亦述天蓬英武仪貌:“三头六臂,执钺斧、弓箭、剑、铎、戟、索六物,身长五十丈,黑衣玄冠金甲,领神兵三十六万众。”
考“天蓬”一名,本为星宿神之称。《道法会元》卷一七二说:“北斗九宸,应化分精,而为九神也。九神者,天蓬、天任、天衡、天辅、天英、天内、天柱、天心、天禽也。谓顺支辰,总御阴阳,契合天地,主张造化,乘三明以应四时,随月建以定八节,历九宫也进退。”即是以天蓬为北斗九宸之首辅,主四时八节、阴阳造化之政。
道书中首载天蓬者为《上清大洞真经》卷二,但已演变成为道教存思之身神。文中曰:“次思赤气从兆泥丸中入,兆乃口吸神云,咽津三过,结作三神,一神伏如天蓬大将,二神待立。”并附有存思图,其天蓬大将双手抱于胸前,身披金甲,面容英俊,其形象和善可亲,乃人体脑部泥丸君的化身。《道法会元》卷一七一曰:“北斗七晨,一曰九星。泥丸九宫中有帝席,魂神魄灵,分化列位,隐名曰天蓬,亦曰太微神。事见《上道禁经》、《三匝斗内文》及《紫庭秘旨大洞天书》也。”凡欲修持天蓬大法,“须平旦入室朝修,未出户之时,以净水一钟,安神尺于水钟之上,俱置天蓬元帅真形前。次安九天宝印,在水钟下。然后二手结元帅印,存见五脏分明,六甲五脏分明,六甲六丁待卫。次存九晨自北方玄虚中来罩兆顶,紫气出于泥丸后户。盖于泥丸中有天蓬大元帅,长九尺,存之分明良久。先叩齿九通,念净天地神咒。又叩齿五通,念天蓬安神咒,咽津五过。毕,再叩左齿,撞天钟;后叩右齿,鸣天磬;次叩中间二齿,击天鼓,各七通。然后微咒之,务以数多立限,若至万遍,功德满足,邪鬼魔精凶恶妖怪,闻名即去,万病千殃,传言即愈,能令枯木生花,竭水涌泉,破五鬼疫疠,降六天故气,半天五酉、山魈妖狐,随咒绝其影响矣。用印封锁鬼洞,伐戮蛟螭,通达章词,无截遏之侮,吞佩贴镇,有起死之功。”
南朝陶弘景《真诰》卷十载天蓬咒,谓此咒属北帝煞鬼大法,内隐丰都六宫鬼神名讳,“鬼有三被此咒者,眼精自烂而身即死矣,此上神咒,皆斩鬼之司名,北帝秘其道。若世人得此法恒能行之,便不死之道也。男女大小皆可行之,此所谓北帝之神咒,煞鬼之良法,鬼三被此法,皆自死矣。”天蓬大法自东晋以来,主要秘传于道教上清派中,继杨羲、郑思远、陶弘景、董大仙、北华仙人之后,初唐又有邓紫阳精通此法,并创道教北帝一派,天蓬的神格与地位亦大大提高,成为威震唐宋时期的北极四圣首辅。《道法会元》卷一七一曰:“夫天蓬神咒出自《北帝玄变真经》,古今修学上道,无不先当授行。盖驱伏魔试之上法,不死致仙之径路。兼元帅真君门下有董大仙者,专于此道以成高仙,驱用直月五将,奏拜鹰犬灵章,助翼威神,斩馘小丑。及紫阳邓天师有倒持之法,七字密语,玉尺神印,流传尘世,功验难穷,无所不治。”
随着神霄派的兴起,以北极紫微大帝(北帝)为主尊的众多神灵皆被纳入神霄派神系。天蓬元帅亦成为雷部首帅,并出现了多种威猛忿怒的变相。《道法会元》卷一五六说:“祖师九天尚父五方都总管北极左垣上将都统大元帅天蓬真君,姓卞名庄。三头六手,执斧、索、弓箭、剑、戟六物,黑衣玄冠,领兵三十万众,即北斗破军星化身也,又为金眉老君后身。生于周时,孔子称卞庄子,即其神与。元帅威猛,制伏妖魔。凡行雷法,无天蓬不可以役雷神。独行雷法,无天蓬不可以显验。元帅侧有从童,或骑夔龙,部领一气都统大将军,直月五将军,飞鹰走犬二使者,无义神王,威剑神王,战伐神王,聋兵哑将,黑杀洞渊,三十万兵,三十六大天将,无鞅天仙兵吏,并在煌煌紫云火焰之中。”或显四头八臂,亦大忿怒像:“身长千尺口齿方,四头八臂显神光。手持金尺摇帝钟,铜牙铁瓜灭凶狂。手执霹雳宰镬汤,雷震电发走天光。草木焦枯尽摧伤,崩山竭石断桥梁。倾河倒海翻天地,收擒百鬼敕豪强。捉来寸斩灭灾殃,吾使神剑谁敢当。”
在天蓬元帅的摩下有一大批猛将,重要的有天罡大圣:“身长百丈,素罗衣,披发,左手掐诀叉腰,右手执剑,跣足丁立,面紫色,三目,中目光明照耀天地,顶中出气两条,一青一白,青白中复出青赤气,如丝弥布天地。”有统兵主帅混元一气都统大将王煜:“顶通天冠,皂帻,金甲,皂衣,手执弓箭、戟。”有统兵四目老翁雷霆杀伐大将陶元帅:“老人相,四目,执柱杖。左有黄判官紫公,服金花,恶相,仗剑。右有雷使者,黄衣黄巾,绿吊敦靴,玉带。”还有三十六将,如九天杀童大将,“即北斗第八星,乃是清微天、禹余天,大赤天天杀大神,青衣大袖弁冠,执戟,领兵万众,御制风颠百怪恶鬼。”高刁北翁神将,“即三洞天中三元神王、北都三杀大神,玄布缠头,皂衣大袖,左执金钟,右执玉锤,领兵万众,制御五瘟疫疠之鬼。”长颅巨兽大将,“即四天门王、四海龙王,有四万天兵将吏,人面鸟觜,头有一角虎,手执钟,龙足,领兵万众,收摄山精邪魅,制伏虫元蛇毒虫之鬼。”威剑神王大将,“即风伯雨师八风大神,五岳四渎神王,四海龙王,雷公神部八政雷兵八千人,迎云游天请雨存役之,青衣大袖弁冠,口吐青气,左执剑,右执牌,领兵制御客亡野死,依草附木百怪之鬼。”
北极四圣的第二位是天猷元帅。《太上九天延祥条厄四圣妙经》说他位居“妙有天中通明殿右,领天罡之次帅,列下土之诸侯。”“上佐北帝,下临九州,肩生四臂,项长三头,身披金甲,手执戈矛,云随步发,海逐身流,红光杳杳,紫气悠悠,雄风 ,猛雾飕飕,真气宛转,星斗回周,千神自朝,五岳巡游,金童鼓吹,玉女歌讴,名列金阙,位镇丰幽,苍禽狮子,巨海蛟虬,三十万兵,从我周游,逢妖即斩,遇鬼皆收,人遭尤善,祟遇无休,降临福气,涤荡无忧。”《道法会元》卷一七四谓其主治元景丹天府,领玄都蛟龙金龙驿吏万千,执印施符,救助万民,“气浊者以印上之,灵散者以符助之,亦可镇山川大泽魔鬼群集之所。”《太上三洞神咒》卷五亦曰:“紫微之敕,运动灵文,降行天地,帝君天蓬,紫微大帅,万神祖宗,天猷副帅,游行太空。”
四圣的第三位是翊圣元帅,亦名黑杀元帅。《太上九天延祥涤厄四妙经》说北极翊圣黑杀大元帅,“天庭位列,总三洞五雷之号令,掌八天九地之权衡,悯造化之枢机,僚真仙之将吏,无邪不断,何鬼敢当。摄大力之妖魔,逐流星之芒怪,光华日月,威震乾坤。”其《黑杀咒》曰:“走符摄录,绝断鬼门,行神布气,摄除五瘟,左右吏兵,三五将军,雷公霹雳,电激风奔,刀剑如雨,队仗如云,手把帝钟,头戴昆仑,行绕天下,搜提鬼神,九州社令,血食之兵,不许拒逆。”《道法会元》卷一七五谓翊圣元师主治元照灵虚府,有元照灵虚府印、丁甲合同印及六丁六甲符、三天五斗符传世。《上清天枢院回车毕道正法》卷上收有上清黑杀神符,并曰:“若黑杀真君闻龙蜃触符,即亲下伏之,若渡江海,用纸书佩之,不受水厄,大辟水怪,亦能镇宅,除灾驱怪。”
这位翊圣元帅因得北宋皇室的推崇,早在宋初即成为护佑宋室的大神。据王钦若《翊圣保德传》记载,建隆初年(960年)太宗命于终南山中筑上清太平宫,每逢三元、诸圣诞节,致醮祀神。于是翊圣真君经常降临,为人祛殄驱怪,灵验不可胜纪。故官吏民众不远千里,“或驰诚遥祷,或斋洁朝拜,以祈真受,时有所闻。大抵多随其性习,加以训助。人臣依于忠,人子依于孝,清淳者示之格言,贪酷者警以要道,词甚平易,颇叶音韵。”如降言曰:“尽力事君以为忠臣,浊财勿顾,邪事莫闻,整雪刑狱,救疗人民,动合王道,终为吉人。积愆为咎,必有沉沦。众生本无形之性,配有形之躯,旷劫以来,不能自悟,自有无极世界不夜之乡,混合太虚,杳冥同理。”凡此类降言,内容涉及广泛,有讲修心观空,有论炼气养生,有劝善君臣民众,充分显示了道教度人济世的一贯作风,故甚得朝野上下的信仰与祭礼。 北极四圣的最后一位即真武元帅。《太上九天延祥涤厄四圣妙经》谓他乃“虚危分宿,壬癸孕灵,化身自金阙之尊,居位极玉虚之奥。玄妙极至,奚止于辅正除邪;正一所生,岂但于消魔护国。保劫终而制劫始,护群品而掌群仙,勇果全才,威神备德。”其《真武咒》曰:“干元有将,顶戴三台,披发圆象,真武威灵,助吾大道,龟蛇合影,身如山岳,四气朗清,金光赫赫,努目光明,牙如剑树,手执七星,天魔外道,鬼魅妖精,见吾为血,化为紫尘,魁罡正气,是吾本身,天符通现,大保乾坤。”随着汉族民间对真武崇拜的日益普及与高涨,真武元帅后来又升格为玄武大帝、玄天上帝,成为与紫微大帝同格的大神。
记载紫微大帝及北极四圣的神迹及道法的著作颇多,如《北帝说豁落七元经》、《太上紫微中天七元真经》、《北帝七元紫庭延生秘诀》、《北帝紫微神咒妙经》、《上清北极天心正法》、《太上助国救民总真秘要》、《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北方真武妙经》、《玄天上帝启圣录》、《大明玄天上帝瑞应图录》等。《太上三洞神咒》卷五“紫微敕遣咒”曰:“紫微有敕,命魔摄凶,翻天撼地,震动虚空。琼魁元帅,天威天蓬,威灵气焰,万神祖宗。明元副帅,天猷天雄,自号赫奕,诸天齐功。翊圣大神,天灵太冲,内讳招摇,斩邪灭踪。真武大圣,天武天童,内名玄武,严摄北丰。北极四圣,显灵威雄,下游尘世,上登玉隆。”
今重庆大足地区珍存的道教石刻中,舒成岩第三号窟为紫微大帝窟,凿造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3年)。窟正壁上刻一大帝,面西端坐于双头龙靠椅上,坐身高1 30米,肩宽40米,他头戴平顶通天冠,头两侧垂香袋护耳,身着圆领宽袖袍服,项下佩方心曲领于胸部,双手在胸前捧玉圭,两足着云头靴搁于方形踏几上,面慈无须,此即为紫微大帝。在主像的左右二侧,各立一护法神将,身高1.45米,均头戴束发金冠,冠侧有绳系于颈,身着铠甲,横目怒目。左神将三头六臂,面容狰狞,其左上手执帝钟,右上手举一兵器(残);中二手在胸前捧住一法印;左下手置于一龙头的双角上,右下手执一方天戟,戟尖有红缨下垂。右神将为一头四臂,面黑如炭,其左上手举一法印,右上手执钺;左下手握一绢素,右下手斜持宝剑,又有一龙蹲伏其右脚旁。这就是四圣元帅中的天蓬(左)、天猷(右)元帅。
在石门山第十号三皇洞(原名圣府洞),亦为南宋石刻。主像有三,面南端坐于双龙头靠背椅上,中央主神,头载平顶通天冠,冠侧有香袋护耳,内着圆口荷叶边中单,外罩宽袖大袍,项下系方心曲领,双足着靴,踏于方形几上,双手于胸前捧玉圭。容貌年轻英俊,其造型、服饰与舒成岩紫微大帝像十分相似,此当为紫微大帝。在紫微大帝的右侧当为玉皇大帝,其脸形长方,颌下有须;左侧当为后土地祗,亦呈庄严端相。在紫微大帝头部上方的岩壁上,一字排列着三个小圆龛,每龛内各有一天尊坐像,这就是道教最高的尊神——三清道祖。主像两侧左、右壁前,各立一位护法神将,身高1.94米。二神面目狰狞,头戴束发冠,身披胸甲,脚蹬战靴,披帛绕体下垂。左像为三面六臂,其左上手举法印,右上手握帝钟;左中手在傍执弓,右中手握二箭置胸前;左下手抓住一龙的左角,右下手拄宣花斧于体侧。右像为三面四臂,其左上手于胸前持物(残),右上手于腹前拄剑(残);左下手反执一长矛,右下手握拳砸于一龙头上。毫无疑问,他们就是天蓬、天猷元帅。
此外,左壁尚有六尊立像,其中第五像眼瞪目张,额敕束发箍,脑后有双飘帛上拂,身着铠甲,左手牵右袖袍,右手在腹前仗剑,赤足立于一龟背上,龟左侧有一蛇盘曲,十分明显,这是四圣中的真武元帅。其余的五尊造像皆着官袍朝服,形容端庄严肃,如上朝面圣之状,则当为五斗真君。惜右壁造像无乎全毁,但亦可推测当为翊圣元帅与五星真君,以与左壁诸神相配。在左壁的上层,还有二十八尊较小的造像,一字排列,即当为二十八宿星神,亦属雷部诸真。《太上三洞神咒》卷三曰:“仰启皈命天蓬将,摧碎群魔大力神,严驾夔龙降道场,赫奕威光动天地。二十八宿明星主,三十六部大神王。手持金剑斩妖精,掌持宝印除凶魅。帝钟摇响震天宫,驱雷掣电走纷纭。”大足石刻中的这几组道教造像,至今已有八百六十余年的历史,其题材丰富,造像精美,系统完整,神系清晰,且与众多道经所记一一吻合,十分珍贵。尤其是紫微三帝、北极四圣的造像,是我们至今为止所见到的同类题材的最古者,亦可谓道教雷法的神圣道场,凡研究、修持雷法者,皆当朝拜顶礼之。 三清圣祖、紫微三帝之下,则为神霄九宸大帝。九宸之中,又以神霄玉清真王为主尊。《无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经》记述说:“吾为高上神霄玉清真王长生大帝,其次则有东极青华大帝,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九天雷祖大帝,上清紫微碧玉宫太乙大天帝,六天洞渊大帝,六波天主帝君,可韩可丈人真君,九天采访真君,是为神霄九宸。”《天皇至道太清玉册》卷五亦曰:“九宸,曰长生大帝、青华大帝、普化天尊、雷祖大帝、太乙天帝、洞渊大帝、六波帝君、可韩真君、采访真君,即元始九气化生也,故号九宸上帝。代天以司造化,主宰万物。”这九位大神多系神霄派的新造,为神霄派雷法之本尊,总号“雷霆九宸高真”。
依道经所言,九宸上帝之中以玉清真王的神格最高,他为元始天尊的小弟。老君曾告诉五雷君等曰:“卿等当知,昔在劫初,玉清神母元君,是浮黎元始天尊之后,长子为玉清元始天尊,其第九子位为高上神霄玉清真王长生大帝,专制九霄三十六天、三十六天尊,为大帝统领,元象主握阴阳,以故雷霆之政,咸隶焉。”玉清真王自述其生平时亦说:“朕为浮黎元始天尊之子,玉清神母元君之男,玉清元始天尊之弟,太上老君之叔,儿妇日月,眷属星辰,奴婢风霆,车马云雾,出无入有,隐圣显凡,策空驾晨,乘空蹑梵,三官飚举,五帝景从,朕胡为尊,敢不自效,是故效心三界,戮力五行。”这里所说的“浮黎元始天尊”又称“元始天王”,始见于《枕中书》。内称元始天王与太元玉女通气结精,而生扶桑大帝、西玉母与天皇,天皇生地皇,地皇生人皇,大庭氏、伏羲、神龙、祝融、五龙氏等是其后裔。其中扶桑大帝乃元始阳之气,主治东方,“住在碧海之中,宅地四面并方三万里,上有太真宫,碧玉城,万里多生林木,叶似桑。又有椹树,长数千丈,二十围,两两同根偶生,更相依倚,名曰扶桑。宫第象玉京也,众仙无量数。玄洲方丈诸仙未升天者,在此。”据此,扶桑大帝乃元始天王之子,为东方之大神,且与神霄玉清真王没有关系。
考六朝道经《上清大洞真经》中所载诸神中有高上神霄玉清王,这当是他首见于经典。至北宋徽宗时,神霄派道士遂将其与扶桑大帝相融合,构造了一位新的尊神。《高上神霄紫书大法》序曰:“昔太空未成,元气未生,元始天王为昊莽溟氵幸大梵之祖,凝神结胎,名曰混沌。混沌既拆,乃有天地中外之气,方名混虚。元始天王运化开图,金容赫日,玉相如天,陶育妙精,分辟乾坤。乃自玉京上山下游,遇万气祖母太玄玉极元景自然九天上玄玉清神母,行上清大洞雌雄三一混化之道,生子八人。长曰南极长生大帝,亦号九龙扶桑日宫大帝,亦号高上神霄玉清真王,一身三名,其圣一也。”这位一身三名的玉清真人凝神金阙,思念世间一切众生三灾八难,一切众苦,又见九幽泉丰一切罪魂受报,生死往来如旋车轮,即谐元始上帝,恳请九霄宝录,愿以其神通,悯救“三界一切众生。元始上帝即敕太皇万福真君,以高上神霄玉清真王长生护命秘法传付下世。”一部三卷,“皆梵气成文,九天太玄云霞之书。上隐万天之禁,中隐神仙万年之法,下明治人治鬼保国宁家之道。”
元始天王的其余几位儿子,皆有封号官品职任。次子封保生大君,任东华帝君职;三子封掌命大君,任蓬莱灵海君;四子封护命大君,任蓬莱公元大帝君;五子封明皇大君,任东井大帝君;六子封非卿大君,任清都大帝君;七子封南极大君。任清灵大帝君;八子封北台大君,任中皇大帝君。所谓“九霄总梵,八帝治天”。他们禀天王、玉皇之旨,分治九霄天境及三十六天狱。九霄天境皆为元始大梵之气化生,包括神霄玉清虚皇天、丹霄南极玉文天、碧霄太虚真极天、玉霄玉灵素华天、太霄太灵真元天、琅霄素灵皓元天、紫霄九灵上极天、景霄妙灵宝华天、青霄玉华无极天。“此九霄九天,皆混洞赤文之所开化,明焕妙梵,清英紫丹,上灵之秀而成天篆真文矣。故赤文化混洞,混洞化弥罗,总天元九气之道,下复九因,至八梵真王宫,亦此文之化也。”
从《混元赤文九光之气化生九天之图》中可知,神霄天位置中央,其余八天分布八方,为元始八帝所治领域。如东华帝君“任青霄好音元真宝耀天帝”,公元大帝君“任景霄至妙变空天王”,东井大帝君“任玉霄天王”。总之,九霄天境中的元始八帝变化无穷,名号亦多。故道书曰:“七九之道,千端万化,诸天高上之玉帝,皆八王之异号。”
元始八王之中,共有二位列职九宸之帝。即除玉清真王居其首位,尚有青华大帝居其次位。《道法会元》卷三曰:“东华青华大帝,亦名东极青玄上帝寻声救苦天尊。居东极青华宫,又名东极妙严天宫。”他就是道教神系中出入地狱,解厄赐福的大神太一救苦天尊。据《太一救苦护身妙经》载,在东方长乐世界有大慈仁者太一救苦天尊,化身如恒沙数,物随声应,或住天宫,或降人间,或居地狱,或摄群邪,或为仙童玉女,或为帝君圣人,或为天尊真人,或为金刚神王,或为魔王力士,或为天师道士,或为皇人老君,或为天医功曹,或为文武官宰,或为都天元帅,或为教师禅师,或为风师雨师,神通无量,功行无穷,寻声救苦,应物随机。“此圣在天呼为太一福神,在世呼为大慈仁者,在地狱呼为日耀帝君,在外道摄邪呼为狮子明王,在水府呼为洞渊帝君。”三界万灵众生,若遇危厄苦难,比如时遭疾疫,病痛缠绵;波浪所惊,鱼龙欲伤;值雷霹雳,风雨惊怖;六亲不和,兄弟乖疏;兵火作乱,风雨不调;邪精鬼贼,妄来所伤;胎孕不安,临产艰难;频遭枷锁,屡受冤牢;流滞地狱,未得托生,“但当存思,念诵圣号,便得解脱,出离囹圄。”
自宋代以后,道教中人对太一救苦天尊的崇拜十分流行,并深入汉族民间,得到朝廷的推重,从而成为“六御”之一。《道门科范大全集》卷二四曰:“金阙虚无三清上帝,昊天六御宸尊。”即在原有的“四御”之上增补了南极长生大帝(即玉清真王)、东极青华太一救苦天尊。救苦天尊的圣相多变,或“足蹑莲花,圆光照耀,手执柳枝净水,九头狮子,左右从随”;或“化一女子,身着火锦衬衣,披发跣足,蹑于莲花,手执金剑,圆光照耀,九头狮子口吐火焰,绕于身形。”《太一救苦天尊说拔度血湖宝忏》中讲述了丰都罗山的九幽之狱、二十四狱、三十六狱、一百八狱及阿鼻地狱、岱岳十八地狱、八万四千幽狱的悲苦情况,宣称众多罪魂冤鬼被拘其间,“煎煮身心,骨肉溃烂,苦楚难禁,动经亿劫,不睹光明。尔时救若天尊坐九色莲座,宣说真符玉册,颁行诸狱幽境,威光遍满十方,光明普照诸狱,赦宥罪魂,普使一切产厄、血湖罪魂,脱离苦趣。得睹阳光。”“已生未生,悉遂生成之乐;前化后化,俱蒙化育之深仁。”由此可见,太一救苦天尊拯救亡魂,超度众生的功德甚大,他的地位与影响,相当于佛教中的地藏王菩萨。
神霄九宸的第三位是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他的神威亦重。《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经》谓其主治玉霄府,“所统三十六天内院,中司东西华台玄官妙阁,四府六院及诸有司,各分曹局,所以总司五雷,天临三界者也。”普化天尊又号九天贞明大圣,道书谓其乃玉清真王的化身,化形而满十方,谈道而趺九凤,“三十六天之上,阅宝笈,考琼书;千五百劫之先,位上真,权大化。手举金光如意,宣说《玉枢宝经》。不顺化作微尘,发号疾如风火。以清静心而弘大愿,以智能力而伏诸魔,总司五雷,运心三界,群生父,万灵师。”“恩被十方,德沾万汇,统天三十六,天天归宰制之权;历劫千五百,劫劫轸慈悲之念。苟运寸诚而称诵,当令万愿以克从。凡所希求,悉应其感。”
白玉蟾解释说:九天乃统三十六天之总司,正出雷门,所以掌三十六雷之令,受诸司府院之印,卿师使相,列职分司。“主天之灾福,持物之权衡,掌物掌人,司生司杀,检押启闭,管龠生成,上自天皇,下自地帝,非雷霆无以行其令;大而生死,小而荣枯,非雷霆无以主其政。雷霆政令,其所隶焉。”故曰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自浮黎元始天尊生九子,“玉清真王化生雷声普化天尊,天尊以历劫应化,随时示号,本元始祖劫一气分真,乃玉清真王九霄主宰,一月四辰,监观万天,浮游三界九洲万国,赏善录愆,是为普化,至大至贵也。”在中国汉族民间,雷声普化天尊的信仰非常普遍。《历代神仙通鉴》卷四谓黄帝得道升天后,封为九天应元雷声普化真王,居雷城之中,“雷城高八十一丈,左有玉枢五雷使院,右有玉府五雷使院,真王之前有雷鼓三十六面,三十六神司之。凡行雷之时,真王亲击本部雷鼓一声,实时雷公雷师发雷声也。”《封神演义》载:雷部正神,乃闻仲也。因其证修大道,贞烈可悯,元始天尊特敕封为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之职,率领雷部二十四大护法天君。《西游记》中亦有雷声普化天尊应孙悟空之请,差邓、辛、张、陶诸师率领雷部众真,随大圣下凡施法。经过这些文艺小说的渲染,民众对雷声普化天尊的崇拜更加深入人心。
九宸之中尚有几位,如九天雷祖大帝居九天雷霆中宫,太一大天帝居紫微碧玉宫,六天洞渊大帝居洞渊中宫,可韩司丈人真人即青城丈人朱陵度命天尊,居青城可韩宫,九天采访使应元保运妙化真君居九天保运宫,又名紫玄景耀宫。他们各有神司,分理所治。如九天采访使,禀自然之气,监卸万灵,巡察三界,赏善罚恶,“佩九天采访南上真君使者金册、九元之剑,玉帝伏魔之印、九天真王之印、采访灵威摄邪之印,授北极天帝、五灵尊神、吏兵天丁之印,五百灵宫、五帝三官、三河四海、五岳四渎、九江五湖、十二河源、溪女吏兵之印,白鹤狮子拥御,青龙白虎护卫,六丁六甲侍列左右,九天仙女十二溪真陈奏乐部,扶桑大帝、阳谷神王、太极真人以为副从。”“威德备三清之法,尊崇亚天帝之位,采访之权灵通感应着于闻见,皆可考焉。则知真王乃天中贵神,所以分真宅灵,下镇洞天福地,利泽邦家,体虚皇以阐慈,代昊天而示化,累朝崇奉,缙绅信礼,士庶钦仰,灵贶昭彰。”
『肆』 咸平之治的政治
宋真宗在位25年,治理有方,北宋的统治日益稳定,国家管理日益完善,社会经济繁荣,国家强盛,史称“咸平之治”。而它的缔造,得益于宋真宗卓有成效的反腐倡廉的举措。
首先,宋真宗有一个传诸后世的良好的廉政理念。他颁布了告诫百官的《文武七条》: 清心,要平心待物,不为自己的喜怒爱憎而左右政事; 奉公,要公平正直,自身廉洁; 修德,要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势压人; 务实,不要贪图虚名; 明察,要勤于体察民情,不要苛税和刑罚不公正; 勤课,要勤于政事和农桑之务; 革弊,要努力革除各种弊端。 这《文武七条》均是廉政之举,是统治者苦心孤诣的安排,也是百姓们的热切期望。在宋真宗看来,“清心”、“修德”就是廉政的源头,就能实现“德治”。
其次,宋朝严明赏罚,官员有试用期,试用官员转正要有若干名正式官员保举,按规定,官员不得保举曾犯有贪污罪的官员。宋朝允许在职官员参加科举考试,考中者可提前转正或越级提拔,但曾犯贪污罪者不许参加科举考试。宋朝官员通常定期升级,但曾犯贪污罪的官员升迁则举步维艰。一个官员若犯贪污罪,这样,只有才德兼备者才能被选拔进入官员队伍,官员的贪污行为也就相应减少。
同时,宋代吏部还建立了官员档案,这样的规定,动员了上上下下各方面的监督力量,杜绝了贪污腐败者上升的空间,并将他们置于严密的监管体系中,避免其再次腐败。
第三,建立了一套监察官员的渎职惩处制度、选拔的标准和职务回避制度。宋朝对具有纪委职责的监察官员有着严格的规定,甚至监察官违反出巡制度都要受到处罚。还特别规定了监察官失察、自身贪暴受惩处的制度。对于失察的监察官,宋真宗实行严厉的处罚。史载,王曙为河北转运使,“坐部吏受赇,降知寿州”;张观任解州通判,因“盐池吏以赃败,坐失举劾”,被降监河中府税;河北路走马承受使臣悉代之,“坐不察边肃贪纵故也”。
据有关史籍的记载,宋朝监察官员台官(御史)的选拔,有严格的标准:
首先要“鲠亮敢言”,廉洁无私,纠弹不避权贵。
其次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从政的实践经验。宋朝规定,台官“于太常博士以上,中行员外郎以下举充”。强调荐举具有基层实践经验的官员充当御史。
三是实行官亲回避制度。凡宰执所荐之人,以及宰执子弟,亲戚和属官,一概不得充任台官。宰执不得荐举御史,宰执所荐之人不得为御史,以及与宰执有亲嫌、同乡关系或为其属官者也不得任御史。因为宰相奏举御史,御史必然与宰相结党营私,把朝政搞得乌烟瘴气。这正是宋朝三令五申不准宰执奏举御史的原因所在。
因为这些廉政举措,宋真宗和他的后来者们创造了一个政治清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双丰收的宋王朝。 宋真宗即位后,提拔了李沆、吕蒙正、夏侯峤、杨砺等人担任宰相和执政大臣,保留了张齐贤、吕端等。这些人大多能够做到忠于职守,使得此时期政治较为清明。如张齐贤在咸平元年完成了“编敕”的编撰工作,成为正式法律《刑统》之外的重要补充。提出了职田,废除了江南前面几朝苛捐杂税的建议。重用寇准,使其在澶渊之盟时能够力挽狂澜。
且真宗能较能听取各方意见。他在即位后就通过御史台向转达他的意思,要京师内文武百官凡是他施政有误、看到利病、对军事有好的建议,都可以直接向皇帝递奏折。在咸平元年四月,他下令各路转运使轮流到京师向他述职,讲述所在地情况。咸平二年(999年),遇到大旱,要求“直言极谏”,他会给予提出好意见的人赏赐。也是这一年,他对身边大臣说他每天看奏章近百份,很有收获,他要大臣们也要看,并且把其中有益的方案挑出来。此后,他也多次下诏征求“直言”,所以这段时间上书言事特别多。 宋真宗本人很厌恶严刑峻法,主讲谨慎用刑。又下诏废除了断截手足、钩背烙身等刑罚,禁止使用法外刑法,也严厉批评军中对逃兵施以的烙伤手腕、敲碎胫骨等做法。同时对私铸铜钱、私造管制武器等重罪都减轻处罚。
对待嫌疑犯上,宋真宗不允许使用酷刑、搞刑讯逼供。在景德四年(1007年),有个叫潘义方县尉对嫌疑犯朱凝严刑拷打,并用牛皮套头,勒令招供。朱凝受不住作了假证,后来经查明,宋真宗撤了潘义方的职,并向全国通报此事,严令不许严刑逼供。
同时在京设立纠察刑狱司,地方设立提点刑狱司,负责对各种刑事审判、刑罚、监狱进行监察。凡是判处徒刑之上的罪都必须要向此机构通报,这个机构有查询复审的权利。如果初审官员处理不当,此机构有权向朝廷提出,并对该官员提出弹劾。如电视剧《包青天》那种审理案件方式在宋代是不可能存在的。
真宗经常跑去主持各种审决在押囚犯,特别是几乎每年夏天都搞一次“虑囚”,处理一些长期关押的囚犯,免得他们在监狱待时间过长受苦。另外他的亲自下问审理一些重大贪腐案件,如齐化基案、孙朴案等。 宋真宗时,定“州县三课”法,“公勤廉干惠及民者为上,干事而无廉誉、清白而无治身者为次,畏懦贪猥为下。”宋初,内外官任满一年,为一考,三考为一任。特别对法司之官,既有明确的转官年限,也有严格的考课与回避制度。
宋代官员有试用期,试用员转正要有若干名正式官员保举,按规定,不得保举曾犯有贪污罪的官员转正。宋朝允许在职官员参加科举考试,考中者可提前转正或越级提拔,但曾犯有贪污罪者不许参加科举考试。又规定,凡重要职务和接触钱财的职务,一律不允许曾犯贪污罪者担任。宋朝官员通常定期定级,但曾犯贪污罪的官员升迁则举步维艰。
一个官员犯贪污罪,其上司、曾荐举过他的官员都要受到处罚。这使得上司很注意防范下属犯贪污罪,荐举者很关心被荐举者的德行,这就使官员贪污受到牵制。宋代吏部设有官员档案,凡犯贪污罪者都记录在案。宋代还规定,这些犯罪者,每次晋级或调动职务时,都要向吏部主动申报自己曾犯过贪污罪,并规定,此类官员不得随意更改姓名。
“德治”就是以道德教育,启迪官吏的道德良知,使之不去越轨,但它必须与“法治”相结合:以法律约束,令其奉公守法,不敢贪污。为达到《文武七条》之“奉公”(廉洁奉公)宗旨,真宗倡廉工作的一大重点是加强监察官员自身的廉政建设。宋朝对具有纪委职责的监察官员有着严格的规定,甚至监察官违反出巡制度都要遭受处罚。还特别规定了监察官失察、自身贪暴受惩处的制度。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九月,真宗“诏诸路官吏蠹政害民,转运使、提点刑狱官不举察者坐之”。
对于失察的监察官,真宗实行严厉的处罚。王曙为河北转运使,“坐部吏受赇,降知寿州”。张观任解州通判,因“盐池吏以赃败,坐失举劾”,被降监河中府税;河北路走马承受使臣悉代之,“坐不察边肃贪纵故也”。因为这些廉政举措,1009年的北宋,可谓政治清明,这更加速了宋王朝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双丰收。 岁末年节时,皇帝赐臣僚宴饮,既是增进君臣关系的需要,又是播撒皇恩的大好时机。历朝皇帝都有此举措,宋真宗也不例外。他即位不久,就“赐近臣岁节宴于宰相吕端第,自是遂以为例。”另外,有资格参加节序赐宴官员的范围较前期大为扩大,如1009年二月,“旧制,节序赐宴,惟皇族、近列、诸帅、内职。三月甲子,始诏自今上巳、重阳,三司副使、判官及馆职事官并别置会。其后,知杂御史、三院御史、法官、开封府判官亦预焉”。即从原来的内朝高官扩大到外朝一般官员。同时,节日时还馈送朝臣节物,并客省赍签赐羊、酒、米、面;立春赐春盘。寒食神(食炎)、饧粥。端午粽子,伏日蜜沙冰,重阳糕,并有酒。三伏日,又五日一赐冰。享受馈送节物的官职之广,几乎包括文武百官;节日之多,几乎全部囊括。
宋真宗“诏自今伏日并休务”,增加了官员伏日的休务假,对官员节日之外的事假也较以前灵活,将祭奠亡亲的私忌假的范围扩大到所有官员,私忌日给假一天,并新创了饯行假。一些节假,不仅只施行于官员,那些为官府服役的工匠也可享受,比如给在福建险恶山路上运送官物的军士以旬假和节假。
从现有史料记载来看,宋真宗时期官员约一万余人。此外,还有数十万在各级官署中服役的胥吏,以及各级武职人员及其家属。其中,文武官员每年可休传统节假,还有新设假日。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工商业最发达的朝代,也是人民生活水准最高、官吏的俸禄最高的朝代,是市民阶层最强大、最富裕的时期。 宋真宗在位25年,治理有方,北宋的统治日益稳定,国家管理日益完善,社会经济繁荣,国家强盛,史称“咸平之治”,将北宋王朝推向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而它的缔造,得益于宋真宗卓有成效的反腐倡廉的举措。
第一,宋真宗有一个传诸后世的良好的廉政理念。他颁布了告诫百官的《文武七条》。
第二,宋朝有一整套严谨有效的官员选拔任用制度。严明赏罚,试用期转正要有若干名正式官员保举,按规定,官员不得保举曾犯有贪污罪的官员转正。自然而然,官员的贪污行为也就相应减少了。
第三,建立了一整套监察官员的渎职惩处制度,选拔的标准和职务回避制度。宋朝对具有纪委职责的监察官员有着严格的规定,甚至监察官违反出巡制度都要遭受处罚。还特别规定了监察官失察,自身贪暴受惩处的制度。对于失察德监察官,宋真宗实行严厉的处罚。
首先要“鲠亮感言”,廉洁无私,纠缠不避权贵;其次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从政的实践经验。
『伍』 宁可我负天下人,中国历史上十大乱世枭雄都有谁
1、勾践
越王勾践(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5年),姒姓,夏禹后裔,越王允常之子,春秋末年越国国君,《荀子·王霸》认定的春秋五霸之一 。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践即位,同年,在檇李大败吴师。越王勾践三年(公元前494年),被吴军败于夫椒,被迫向吴求和。三年后被释放回越国,返国后重用范蠡、文种,卧薪尝胆使越国国力渐渐恢复起来。
越王勾践十五年(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兴兵参加黄池之会,以彰显武力率精锐而出。越王勾践抓住机会率兵而起,大败吴师。夫差仓卒与晋国定盟而返,与勾践连战惨败,不得已与越议和。越王勾践十九年(公元前478年),勾践再度率军攻打吴国,在笠泽之战三战三捷大败吴军主力。越王勾践二十四年(公元前473年),破吴都,迫使夫差自尽,灭吴称霸,以兵渡淮,会齐、宋、晋、鲁等诸侯于徐州(今山东滕州南),迁都琅琊,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
2、刘邦
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56年12月28日—公元前195年6月1日),字季,沛郡丰邑中阳里(今江苏徐州丰县中阳里街道)人。汉朝开国皇帝,出身农家,豁达大度,不事生产。 初仕秦朝,授沛县泗水亭长,释放刑徒,亡匿于芒砀山中。陈胜起义之后,集合三千子弟响应,攻占沛县,自称沛公,投奔名将项梁,任砀郡长,受封为武安侯,统领砀郡兵马 。率军进驻灞上,接受秦王子婴投降,灭亡秦朝。 废除秦朝苛法,约法三章,收买人心。 鸿门宴之后,受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及汉中一带。
楚汉战争前期,屡败屡战。能够知人善任,注意虚心纳谏,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积极整合反对项羽的力量,终于击杀西楚霸王项羽,赢得楚汉之争, 统一天下。即位于定陶汜水之阳,后来定都长安,建立西汉。陆续消灭韩信、彭越、英布、臧荼等异姓诸侯王, 分封九个同姓诸侯王。
建章立制,休养生息,励精图治。豁免徭役,重农抑商,恢复社会经济,稳定统治秩序。对外和亲匈奴,开放边境关市,积极缓和汉匈关系。公元前195年,讨伐英布叛乱时,伤重不起。制定“白马之盟”后,驾崩于长安,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葬于长陵。
3、曹操
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豫州刺史部谯(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获封魏公,建立魏公国,定都河北邺城,而后进爵魏王。去世后,其子曹丕称帝,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4、慕容垂
后燕成武帝慕容垂(326年11月4日—396年6月2日),原名慕容霸,字道明,鲜卑名阿六敦,昌黎郡棘城县(今辽宁锦州市义县),鲜卑族。十六国后燕开国君主、军事家。前燕文明帝慕容皝第五子,母为兰淑仪。
十三岁随父征战,才兼文武,勇猛多谋。慕容皝十一年(344年),参与讨伐鲜卑宇文部逸豆归,从旁拦击,斩其主将涉夜干,导致宇文部散亡。慕容儁元年(349年),乘着后赵石虎新丧内乱之机,献策攻打后赵,为燕王所采纳,率军攻取幽州等地,力劝燕王勿杀降卒,收服人心。元玺三年(354年),受封为吴王。建熙六年(365年),随同太宰慕容恪合力攻破洛阳,拜征南大将军、荆州牧。建熙十年(369年),抵抗桓温进攻,大败晋军,威名大振。不久,前燕内讧,西投前秦,深得苻坚赏识。次年,前秦灭亡前燕,回到邺郡,密图兴复。前秦建元十八年(382年),力劝苻坚进攻东晋。结果,淝水之战中,前秦惨败,兵力大损。慕容垂屯据郧城(今湖北安陆),实力保存。
建元二十年(384年),起兵反抗前秦,建立后燕,次年称帝。建兴十年(395年),派遣慕容宝进攻北魏,惨败于参合陂。次年三月,亲率兵马,大败北魏。四月,因病还师,卒于途中,时年七十一岁,谥号成武皇帝,庙号世祖。
5、石勒
石勒(274年—333年8月17日),本名㔨(bèi),字世龙,上党郡武乡县(今山西榆社县)人 ,十六国时期后赵政权建立者。羯族部落首领周曷朱之子,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奴隶皇帝。
石勒壮健有胆力,雄武好骑射,喜欢儒家文化。跟随流民帅汲桑,投靠成都王司马颖部将公师藩。八王之乱后,投靠汉赵国主刘渊。重用名臣张宾,以襄国为根据地,消灭王弥、幽州王浚、并州刘琨、冀州邵续、辽西段匹磾的割据势力,占据幽并冀州之地。靳准发动平阳政变后,正式与刘曜决裂。光初二年(319年),自称赵王,定都襄国,西取关中,东擒苟晞和曹嶷,灭亡前赵,南掠晋土,北征代国,令后赵成为北方最强的国家,实行多项措施,推动了文教和经济的发展。
建平四年(333年),石勒患病逝世,享年六十岁,谥号明皇帝,庙号高祖,葬于高平陵。
6、刘裕
刘裕(363年4月16日—422年6月26日),字德舆,小名寄奴。彭城郡彭城县绥舆里人,生于晋陵郡丹徒县京口里。东晋至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南朝刘宋开国皇帝(420年-422年在位)。西汉楚元王刘交之后。
刘裕自幼家贫,初为北府军将领。自隆安三年(399年)后,对内平定孙恩和桓玄,消灭桓楚、西蜀、卢循、刘毅、司马休之等割据势力,使南方出现百年未有的统一局面;对外消灭南燕、后秦等国,降服仇池,又以却月阵大破北魏,收复淮北、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光复洛阳、长安两都。即位后,又派兵南征林邑国,使其全境归附。
永初元年(420年),刘裕代晋自立,定都建康,国号“宋”。执政期间,吸取前朝士族豪强挟主专横的教训,集权中央,抑制豪强兼并,实施土断,整顿吏治,重用寒门,发展生产,轻徭薄赋,废除苛法,亲自听讼,振兴教育,策试诸州郡秀才,举善旌贤,并多次遣使访民间疾苦,改善政治和社会状况,终结了门阀专政的时代,奠定了南朝“寒人掌机要”的政治格局。他对江南经济的发展,汉文化的保护与发扬有重大贡献,并开创了江左六朝疆域最辽阔的时期,为“元嘉之治”打下坚实的基础。明人李贽誉之为“定乱代兴之君”,也有“南朝第一帝”之称。
『陆』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辛亥革命胜利,以孙中山为首,建都于南京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南京),制定的具有"宪法"性质的根本大法。1912年3月8日由临时参议院(南京)通过,3月11日公布实施,取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1914年5月1日因袁世凯《中华民国约法》(俗称“袁记约法”)的公布而被取代,但在1916年6月29日为大总统黎元洪所恢复。1917年7月1日被复辟帝制的张勋破坏,随后的段祺瑞政府拒绝恢复,9月10日以广东为基地建立的中华民国军政府展开护法运动,所护者即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在北洋政府部分,1922年4月被控制北京政府的曹锟、吴佩孚以“法统重光”的号召,再度恢复。1923年10月10日被人称“曹锟宪法”的《中华民国宪法》的施行而取代。1925年4月24日段祺瑞政府发布命令,称“法统已成陈迹”,《临时约法》再次被废除。
在南方政府部分,则从未正式废止,直到1931年6月1日《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公布才依新法优于旧法原则而失其最高效力,但国民政府于1925年7月1日建立后即少谈及此一法律。
主要内容
仿法国式之责任内阁制:盖当时之参议院为抑制袁世凯之野心,乃将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之总统制改为内阁制使袁世凯成为虚位总统。
总纲以简洁之文字,将国家之要素作原则性的规定。
人民权利义务之保障已有详尽之规定,并设有法律保留条款。
大总统副总统之选举:仍沿《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之精神由参议院选举之。
司法已有独立审判规定,符合三权分立原则:《约法》规定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全文
民国元年三月十一日公布
第一章 总纲
第一条 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三条 中华民国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二章 人民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 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项之自由权。
一 人民之身体非依法律,不得逮捕、拘禁、审问、处罚。
二 人民之家宅非依法律不得侵入或搜索。
三 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
四 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五 人民有书信秘密之自由。
六 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
七 人民有信教之自由。
第七条 人民有请愿于议会之权。
第八条 人民有陈诉于行政官署之权。
第九条 人民有诉讼于法院受其审判之权。
第十条 人民对于官吏违法损害权利之行为,有陈诉于平政院之权。
第十一条 人民有应任官考试之权。
第十二条 人民有选举及被选举之权。
第十三条 人民依法律有纳税之义务。
第十四条 人民依法律有服兵之义务。
第十五条 本章所载民之权利,有认为增进公益、维持治安或非常紧急必要时,得依法律限制之。
第三章 参议院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十七条 参议院以第十八条所定各地方选派之参议员组织之。
第十八条 参议员每行省、内蒙古、外蒙古、西藏各选派五人;青海选派一人。其选派方法由各地方自定之。
参议院会议时每参议员有一表决权。
第十九条 参议院之职权如左∶
一 议决一切法律案。
二 议决临时政府之豫算决算。
三 议决全国之税法币制及度量衡之准则。
四 议决公债之募集及国库有负担之契约。
五 承诺第三十四条、三十五条、四十条事件。
六 答复临时政府咨询事件。
七 受理人民之请愿。
八 得以关于法律及其他事件之意见建议于政府。
九 得提出质问书于国务员,并要求其出席答复。
十 得咨请临时政府查办官吏纳贿违法事件。
十一 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 分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十二 参议院对于国务员认为失职或违法时,得以总员四分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二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第二十条 参议院得自行集会开会闭会。
第二十一条 参议院之会议须公开之。但有国务员之要求或出席参议员过半数之可决者,得秘密之。
第二十二条 参议院议决事件咨由临时大总统公布施行。
第二十三条 临时大总统对于参议院议决事件,如否认时,得于咨达后十日内声明理由,咨院覆议。
但参议院对于覆议事件,如有到会参议员三分二以上仍执前议时,仍照第二十二条办理。
第二十四条 参议院议长由参议员用记名投票法互选之,以得票满投票总数之半者为当选。
第二十五条 参议院参议员于院内之言论及表决,对于院外不负责任。
第二十六条 参议院参议员除现行犯及关于内乱外患之犯罪外,会期中非得本院许可,不得逮捕。
第二十七条 参议院法由参议院自定之。
第二十八条 参议院以国会成立之日解散。其职权由国会行之。
第四章 临时大总统、副总统
第二十九条 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以总员四分三以上出席得票满投票总数三分二以上者为当选。
第三十条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三十一条 临时大总统为执行法律或基于法律之委任,得发布命令并得使发布之。
第三十二条 临时大总统统帅全国海陆军队。
第三十三条 临时大总统得制定官制官规,但须提交参议院议决。
第三十四条 临时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
第三十五条 临时大总统经参议院之同意,得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
第三十六条 临时大总统得依法律宣告戒严。
第三十七条 临时大总统代表全国接受外国之大使、公使。
第三十八条 临时大总统得提出法律案于参议院。
第三十九条 临时大总统得颁给勋章并其他荣典。
第四十条 临时大总统得宣告大赦、特赦、减刑、复权。但大赦须经参议院之同意。
第四十一条 临时大总统受参议院弹劾后,由最高法院全院审判官互选九人组织特别法庭审判之。
第四十二条 临时副总统于临时大总统因故去职,或不能视事时得代行其职权。
第五章 国务员
第四十三条 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
第四十四条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第四十六条 国务员及其委员得于参议院出席及发言。
第四十七条 国务员受参议院弹劾后,临时大总统应免其职。但得交参议院覆议一次。
第六章 法院
第四十八条 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法院之编制及法官之资格以法律定之。
第四十九条 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
但关于行政诉讼及其他特别诉讼,别以法律定之。
第五十条 法院之审判须公开之。但有认为妨害安宁秩序者得秘密之。
第五十一条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第五十二条 法官在任中不得减俸或转职。非依法律受刑罚宣告或应免职之惩戒处分,不得解职。惩戒条规以法律定之。
第七章 附则
第五十三条 本约法施行后限十个月内,由临时大总统召集国会。其国会之组织及选举法由参议院定之。
第五十四条 中华民国之宪法由国会制定。宪法未施行以前,本约法之效力与宪法等。
第五十五条 本约法由参议院参议员三分二以上,或临时大总统之提议,经参议员五分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三之可决得增修之。
第五十六条 本约法自公布之日施行。
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于本约法施行之日废止。
『柒』 在古代直接成为法律的化身!法字中到底有什么神兽
春秋时期,齐庄公手下有两个人打官司。
一个叫壬里国,另一位叫中里缴。
案情复杂,打了三年官司也没有打赢。
齐庄公就找了一头神兽帮忙,这神兽就是“廌”。
壬里国先说,神兽没动静,中里缴说了一半,神兽用自己的角顶翻了他。
『捌』 师爷从身兼数职到专职一项,体现出古代官府什么样的特点
明清时期,社会当中的出现了一批有些特殊的职业群体,他们活跃在官场之中,但又存在于编制之外,他们处理着各个地区的官府政务,但又不受到中央政府的直接管理,这就是被各级官员称为智囊的“师爷”。其实到了清朝时期,“师爷”这个职业已经有过上千年的发展历史了,这是属于古代,幕业的一种,但又和普通的慕业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当然这种差别在清朝早期的师爷行业中还是很小的。在当时,师爷仍是身兼数职,官府中大大小小的事物基本上都由其一人来处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师爷却由原来的身兼数职变为了专职一项,这样的变化也和当时官府独特的政治特点有关。
而这对于一些地方官员来说也是极为困难的,就像上文中所说的一样,清朝时期的官吏基本上都是通过科举考试坐上官位的,对于这些读书人而言治理国家让百姓们安居乐业是他们比较擅长做的,但一些专业能力较强的“技术活”到了他们这就显得有着无从下手了,所以他们就需要一些专门的“技术人员”来应对这些问题。
但在当时不管是各级官吏也好还是当时的行政部门也罢,一般都秉承着行政为大的核心思想,也就是以“治”为主,这也让“技术官员”严重欠缺,从而迫使直接面临问题的各级官员不得不将师爷的工作属性逐渐细化,同时增加师爷的聘请数量。
2.只起监督作用的官府行政部门
就以当时的“刑名师爷”为例,在当时它的出现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来自于现实的逼迫。
在当时社会上其实还有着一种职业叫做“讼师”,主要为人们处理诉讼事物,也就是帮别人打官司,和现在的律师差不多。但当时地方的官府内部又没有法官,而且清朝的律法又极为的详细,所以地方官员只能聘请专门研究律法的师爷来到官府当中充当法官的角色,与讼师进行对质。
再加上当时对于各阶级官员的审查工作都非常严格,稍有做的不好不仅会被降级甚至还可能会被革职,官员们自然也不会因小失大,大量聘请师爷的主要原因也是为了官府明面上的业绩能够好起来,在人民群众之间有一个好口碑,自己也能安安稳稳的坐在官位上。
但师爷这一职业产生变革的最主要原因,还是来自于当时的政府特点,对于当时的政府而言主要还是对百姓进行一种监管,它们并不服务于百姓。这也让他们重视百姓的权利,但却又不重视服务于百姓的义务,最后也只能采用聘请师爷的方式来进行弥补。
结语:
官府的政治特点决定了“师爷”行业的变革,清朝时期“师爷”由身兼数职变为专攻一科的根本原因正是来自于当时官府独特的政治特点,“监督型政府”很难适应于当时社会的发展,势必会造成与社会脱轨的局面。
想要在对百姓进行监管的同时又要做到服务于人民,就需要得到师爷群体的帮助,于是乎大量的“师爷”群体被任用,弥补了当时官府对于“技术性官员”的欠缺,从而也就形成了清朝官府较为独特的“佐官以治”的官府政治特点。
『玖』 偷偷录音能当证据吗
偷偷录音能当证据。首先肯定地说,录音或录像证据是法律允许的证据形式之一。
按法律规定,非法取得的证据是不可以作有效证据的,录音证据如果是非法取得的,也仍然不能作为有效证据使用。
因此,只要没有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和侵犯别人的合法权益,可以作为证据提供。
【法律依据】: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63条规定:证据包括:
(一)当事人的陈述;
(二)书证;
(三)物证;
(四)视听资料;
(五)电子数据;
(六)证人证言;
(七)鉴定意见;
(八)勘验笔录。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9)张文武法官扩展阅读
证据不足一般是不进行逮捕的,因为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犯罪嫌疑人符合逮捕条件,法律的规定是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十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或者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曾经故意犯罪或者身份不明的,应当予以逮捕。因此证据不足是不可以进行批捕和处理的。
『拾』 斩鸡头、烧黄纸。
斩鸡头又叫“烧黄纸”,是曾一度在香港流行的一种民间发毒誓的形式。仪式开始,双方跪在神案前,面对神像,点燃香烛,顶礼膜拜。然后,双方各执一张黄纸,高声吟诵誓言,多为“清心直说,并无虚言”、“若有戏言,不得好死,断子绝孙”之类。接着,庙内执事取出早已准备好的菜刀、砧板和雄鸡一只,一刀斩下鸡头,让鸡血洒在写有毒誓的黄纸上,再将黄纸焚烧,方为了结。后来法庭处理一些无头案时,利用民众愚昧的民俗心理,也采取这种形式,土洋结合,“斩鸡头,断疑案”。而且也偶有成功。 1918年曾有两个大商人打钱债官司,双方都拿不出有力的证据,法庭调解多次不能化解,于是只好让他们到文武庙去“斩鸡头”。师爷、律师同时前去“监斩”。到了庙中,原告不肯先跪下发誓,被告也不肯跪下发誓,回到法庭,法官因原告不肯先下跪发誓,说明他心虚、理亏,于是判原告有罪,被告无罪。此案当时轰动了整个香港。此种裁决形式虽然已成为了历史,但将赌咒习俗搬上法庭也实为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