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书法院长
Ⅰ 谷向阳的人物经历
谷向阳 ,1944年生,汉族,犁云居士,斋号犁云书屋,山东嘉祥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为北京大学东方学系教授。至今任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兼书法艺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书法协会副主席。兼任中国楹联出版社《百家联稿》丛书编委会顾问、山东圣域诗联学会顾问、中国北方画院名誉院长等20多个国内知名书画艺术团体机构的要职。自1994年11月被中国楹联学会授予“联坛十杰”荣誉称号起,一直活跃在弘扬楹联文化的前沿,2007年著作《中国楹联学概论》编入国学大师季羡林主编的“东方文化集成”出版发行。
谷向阳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兼书法艺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书法协会副主席,中国楹联出版社《百家联稿》丛书编委会顾问,山东圣域诗联学会顾问,中国当代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北方画院名誉院长,谷向阳联墨画院院长。
1965年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留校;
从1966年文革开始,谷向阳教授潜心完成了从传统楹联资料收集整理、楹联创作、理论研究编撰的“楹联三部曲”,成绩斐然;
80年代起,他主编的对联书籍“几等身高”,编著对联大部头专集共计16部1200万字。楹联创作近6000 副。
在系统理论研究上,他撰写楹联理论文章多篇,共计80余万字。
他的论文汲取前辈的理论精华,秉承北大前贤“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之学风,着力对资料精心掌握和认真选择,尽量做到从论据到论点的细致论证,全面客观理性的分析,使自己推理的内在逻辑尽量严密,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1969年,谷向阳北京大学毕业后留校,直至成为东方学系教授。45年来,他一直热衷于中国楹联、书法艺术的探索和研究。笔者看到一副他的自撰书联:“甘当教授因传道,愿化春泥犹护花”,就是他真实的自我写照。在校期间,他讲授楹联、书法等传统文化课,教过北大国内学生、新加坡、韩国、日本、泰国、印尼、澳大利亚、埃及、美国、英国、法国等亚非欧美洲达30多个国家留学生,辛勤培养了众多学子,可谓桃李遍天下。
当今,常言道:功夫在笔墨之外。他的书法源自于他在北大文化氛围的长期浸染,源自于他的博学多识,更源自于他对楹联艺术的挚爱。从而厚积博发,融会贯通,形成妍婉雅致、俊逸空灵、溶融通达的艺术特征,酣畅怡然之书风很快被感染、被磁化。特别是品读他的自撰联墨,蕴籍有味,文书并茂,令人赏心悦目,越欣赏越觉心旷神怡,越欣赏越觉回味无穷。
为中国楹联寻找“坐标”
——记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谷向阳
一个新理论的确立,被学界比作是迷雾下的坐标原点。学者王克煜认为,谷向阳为传承和发扬楹联这一中国传统文化,潜心于古老的楹联艺术,数十年呕心沥血,孜孜不倦,为楹联这一文化系统找寻“坐标”。他用一颗恒心,在楹联的艺术世界里,演绎着自己绚丽多彩的人生。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我们的生活从未离开过楹联,尽管谁都不去怀疑它这“小文章,却显大学问”,正所谓“撑天拄地两行字,纳古藏今一段文”。但只要你稍微留意一下,就会发现庞大的文化体系里,楹联就如同一粒不起眼的小石子,多少年来就从来没有找到它应有的位置。
现任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兼书法艺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书法协会副主席、年近七旬的谷向阳,一生衷情于楹联。他孤独地行走在文字里,只一墨一砚一笔一纸。寒暑更迭40余载,潜心于古老的楹联艺术,执著、沉醉、痴迷,经他收集整理楹联书籍共计16部1200万字,楹联创作6000余副,研究撰写的理论文章80多万字……他呕心沥血几十年,几乎倾其所有,最终完成《中国楹联学概论》,被学界高度评价为:“在文学艺术的基本框架内,为楹联这一文化系统找到了一个坐标原点。”
谷向阳的楹联讲究平仄相谐,对仗工整,修辞传神达意精炼巧妙,具有很浓的古典人文气息,雅致新颖,不落窠臼,非大手笔不能出也。楹联再经他挥墨书写,则是不可多得的联墨艺术品,为行家所称道,深受众多藏家的好评,如题泰山云步桥联:瀑斜云桥,仙梭织锦;空悬玉磴,天降布梯等。
1965年,谷向阳考入北京大学,喜爱浏览祖国的名山大川的他,外出游玩时,被园林胜迹、古寺庙宇中的一副副楹联所吸引,尤其是泰山上楹联中深邃的文化内涵更是令他回味不已,流连忘返。也许是出于下意识的喜欢,他把看到的精美楹联都记录了下来,一年多记了几十个笔记本。他被楹联中博大精深的文化魅力所震慑,从此与楹联结下了不解之缘。
1970年,谷向阳毕业留校工作,主攻很少有人研究的楹联、书法。从此,他开始了楹联的收集、整理、挖掘、研究工作。工作之余,他跑遍了北京各大图书馆,有关楹联的图书几乎都让他翻遍了。能复印的资料就复印,不能复印的就抄写,这些资料整整装了一大麻袋。他边收集资料边进行系统辑录和整理。还利用出差或寒暑假到各地考察,辑录名联、访问当地名人学者、僧家道人、山野村夫,搜集与楹联有关的掌故、传说,每次出行都是满载而归。面对收集来的数十万副楹联,又是一项浩瀚的工程:进行鉴定、分类、注释……不知有多少个夜晚工作到天明,有多少个周末忘记晨昏。
在研究中,谷向阳发现,楹联是中国独特的文学形式,为中华民族所独有的文学。楹联文化是具有极强渗透力的文化,既与人民大众生活息息相关,又为文人雅士喜闻乐见。因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能够得以连绵延续,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因为种种原因,楹联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多年以来被长期排斥在文学殿堂之外,面临散失的危机。谷向阳以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责任感紧迫感,赋予自己一种使命:对中国楹联文化进行“抢救性”挖掘、整理、研究,以自己为基石,构架起一座中国楹联文化系统大厦。谷向阳在掌握了大量楹联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归类后,立足当代领先的理论基础上,博采众长,执著探讨,精研考证,旁征远引,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名胜楹联大观》、《中国店堂对联集成》、《中国楹联大典》、《中国楹联学概论》等图书一部部脱颖而出。《中国楹联学概论》的问世,终于使古老的楹联艺术从迷雾中走出,从“乡野小道”中走出,从与谜语酒令为伍的阴影中走出,第一次从理论及文化地位上,真正找到自己的归宿与落脚点。中国楹联学会创始人、著名楹联学家马萧萧老前辈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高度盛赞说:“这是一本最能代表中国现代楹联学理论、既继承和发扬传统又超越创新的经典力作,为现代楹联学大厦的构建奠定了基石,对楹联学的发展历史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宝剑锋从磨砺出。谷向阳在楹联领域内卓越的学术成就。楹联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以内容和形式之美,对立而统一,营造出和谐之美。从1970年至今,他创作、受邀题写全国各地风景名胜联、各种嵌名联、贺婚联、贺寿联、庆典联、行业部门联、厅堂居寝联、格言联、即兴联、禅意联、题赠联、新春节日联、挽联等各类楹联。他的楹联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极高的品位,风格清新、健朗、雅逸,独具魅力。不论叙事还是咏物,写景还是抒情,言志还是论理,谷向阳都游刃有余,轻松自如,切人、切事、切情,不露痕迹,镶嵌自然。
如今,谷向阳的书法作品已经被陆续收录在50多部专集中。他声誉遍及海外,曾受邀远赴美国、日本、加拿大、泰国等8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学者访问,举办个展、连展、楹联书法艺术交流展,弘扬祖国的楹联书法艺术魅力,架起东西方文化艺术交流的桥梁,盛况空前,极大地弘扬了华夏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和文明。
今天,楹联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谷向阳退休后依然精神焕发。诚如他自撰自书的《江城子·述怀》所言:年逾花甲鬓添霜。体不胖,志犹壮。赋对吟诗,拙笔记沧桑。泼墨挥毫抒感慨,铭心语,为人忙。名利淡泊襟坦荡。时狂放,又何妨。效春蚕吐丝,余热伴夕阳。忧乐荣辱谁计得,一滴水,汇海江。
Ⅱ 关于徐悲鸿的资料
生平简介徐悲鸿出身贫寒,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1912年17岁时便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员。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修素 描。1917年留学日本学习美术,不久回国,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1919年赴法国留学,考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学习油画、素描,并游历西欧诸国,观摹研究西方美术。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1933年起,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抗日战争爆发后,在香港、新加坡、印度举办义卖画展,宣传支援抗日。后重返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现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等职,为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
徐悲鸿的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显示了极高的艺术技巧和广搏的艺术修养,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在我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他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他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他的素描和油画则渗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他的创作题材广泛,山水、花鸟、走兽、人物、历史、神话,无不落笔有神,栩栩如生。他的代表作油画《田横五百士》、《徯我后》、中国画《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巨幅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现了人民群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达了对民族危亡的忧愤和对光明解放的向往。他常画的奔马、雄狮、晨鸡等,给人以生机和力量,表现了令人振奋的积极精神。尤其他的奔马,更是驰誉世界,几近成了现代中国画的象征和标志。
徐悲鸿长期致力于美术教育工作。他发现和团结了众多的美术界著名人士。他培养的学生中人材辈出,许多已成为著名艺术家,成为中国美术界的中坚骨干。他对中国美术队伍的建设和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无与伦比,影响深远。
1953年9月26日, 徐悲鸿因脑溢血病逝,享年58岁。《奔马图》
从这幅画的题跋上看,此《奔马图》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此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使国民党政府俯首称臣,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长沙会战,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他连夜画出《奔马图》以抒发自己的忧急之情。
在此幅画中,徐悲鸿运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犹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整体上看,画面前大后小,透视感较强,前伸的双腿和马头有很强的冲击力,似乎要冲破画面。
《群马》
徐悲鸿早期的马颇有一种文人的淡然诗意,显出"踯躅回顾,萧然寡俦"之态。至抗战爆发后,徐悲鸿认识到艺术家不应局限于艺术的自我陶醉中,而应该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将艺术创作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马成为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而建国后,他的马又变"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的象征,仍然是奔腾驰骋的样子,只是少了焦虑悲怆,多了欢快振奋。
《九方皋》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 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耶辙。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其担缠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使人往取之,牡而骊。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马,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田横五百士》
这幅《田横五百士》是徐悲鸿的成名大作。故事出自《史记�6�1田儋列传》。田横是秦末齐国旧王族,继田儋之后为齐王。刘邦消灭群雄后,田横和他的五百 壮士逃亡到一个海岛上。刘邦听说田横深得人心,恐日后有患,所以派使者赦田横的罪,召他回来。《史记�6�1田儋列传》原文这样记载:"……乃复使使持节具告以诏商状,曰:'田横来,大者王,小者乃侯耳;不来,且举兵加诛焉。'田横乃与其客二人乘传诣洛阳。……未至三十里,至尸乡厩置,横谢使者曰:'人臣见天子当洗沐。'止留,谓其客曰:'横始与汉王俱南面称孤,今汉王为天子,而横乃为亡虏而北面事之,其耻固已甚矣。……'遂自刭。……五百人在海中,使使召之。至则闻田横死,亦皆自杀,于是乃知田横兄弟能得士也。"文末司马迁感慨地写道:"田横之高节,宾客慕义而从横死,岂非至贤。余因而列焉。不无善画者,莫能图,何哉!"可见徐悲鸿作此画是受太史公的感召。
正是有感于田横等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节",画家着意选取了田横与五百壮士惜别的戏剧性场景来表现。这幅巨大的历史画渗透着一种悲壮的气概,撼人心魄。画中把穿绯红衣袍的田横置于右边作拱手诀别状,他昂首挺胸,表情严肃,眼望苍天,似乎对茫茫天地发出诘问,横贯画幅三分之二的人物组群,则以密集的阵形传达出群众的合力。
人群右下角有一老妪和少妇拥着幼小的女孩仰视田横,眼神满含哀婉凄凉,其雕塑般的体积,金字塔般的构架无疑使我们想起普桑、大卫的绘画。普桑喜用的红、黄、蓝三原亦在徐的画面中占主导地位,突出了田横与青年壮士之间的对答交流。背影衬以明朗素净的天空,给人以澄澈肃穆的感觉。"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正是德国古典病态学家温克尔曼所提倡的艺术格调。
欣赏徐悲鸿的画时,会发觉画中人物伸展的手臂、踮起的脚尖、前跨的腿、支立着的木棍、阴森锋利的长剑构成了一种画面节奏,寓动于静,透出一种英雄主义气慨。在当时流行现代主义艺术之风的中国,徐悲鸿坚持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现实主义立场,借历史画来表达他对社会正义的呼唤,这些犹如黑夜中的闪电划亮天际,透出黎明的曙光。
徐悲虹-雄狮
《负伤之狮》
创作于1938年,当时日寇侵占了我大半个中国,国土沦丧,生灵涂炭,徐悲鸿怨愤难忍。他画的负伤雄狮,回首跷望,含着无限的深意。他在画上题写:“国难孔亟时与麟若先生同客重庆相顾不怿写此以聊抒怀。”表现了作者爱国忧时的思想。这是一幅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杰作。中国被称作东方的“睡狮”,现在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东北大部分国土,“睡狮”已成了负伤雄狮。这头双目怒视的负伤雄狮在不堪回首的神情中,准备战斗、拼搏,蕴藏着坚强与力量。
《愚公移山图》
此幅《愚公移山图》极具现实意义。它作于1940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的危急时刻,画家意在以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表达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鼓舞人 民大众去争取最后的胜利。
抗战中南京、武汉、广州相继沦陷,局势紧张,物资匮乏,徐悲鸿奔走于香港、新加坡等地,举办画展募集资金捐给祖国以赈济灾民。1939至1940年,应印度大诗人泰戈尔之邀,徐悲鸿赴印度举办画展宣传抗日,这期间他创作了不少油画写生,但最重要的成果却是这幅《愚公移山图》》国画。其故事取材于《列子·汤问》中的一个神话传说:愚公因太行、王屋两山阻碍出入,想把山铲平。有人因此取笑他,他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结果终于感动上天,两座山被天神搬走了。
画家在处理这个故事时,着重以宏大的气势,震人心魄的力度来传达一个古老民族的决心与毅力。就空间布局,他作了数十幅小稿反复修改,最终以从右至左,从前往后的格局展开画面。画面右端有几个高大健壮、魁梧结实的壮年男子,手持钉耙奋力砸向黑土。其姿势表情不一,或膛目,或呐喊,或蹲地,或挺腹,然动态均呈蓄力待发之状,有雷霆万钧之势。这群呈弧形分布的人物占据画面大部分空间,人物顶天立地,有撑破画面之感。根据构图需要,左侧画面的人物排列较为松散,人物或高或低,树丛小景置于其间。一挑筐大汉和倚锄老者背对观众以加强空间纵深感,拉开与右半段紧张劳作者之间的距离,造成右半部是前线而左半部是后方的感觉。老翁似乎正在语重心长地对下一代人叙述自己的愿望和信心,描绘着未来的美好景象。这组人物显得神情自然逼真,姿态生动自如。背景青山横卧,高天淡远,翠叶修篁。
在绘画笔法和色彩方面,这幅画充分体现了作者在中国传统技法和西方传统技法方面所具有的深厚功底。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白描勾勒手法被运用于人物外形轮廓、衣纹处理和树草等植物的表现上,而西方传统绘画强调的透视关系、解剖比例、明暗关系等,在构图、人物动态、肌肉表现方面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人物造型方面,作者借用了不少印度男模特形象,并直接用全裸体人物进行中国画创作,这是徐悲鸿的首创,也是这幅作品另一颇为独特之处。可以说,徐悲鸿在这幅作品中将中西两大传统技法有机地融会贯通成一体,独创了自己"中西合璧"的写实艺术风格。
Ⅲ 中国书法家名单
1、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
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初月帖》等。
其中,《兰亭集序》王羲之的兰亭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
2、李志敏
李志敏(1925-1994),北京大学法律系教授,民法学家,北京大学燕园书画协会(北京大学书画协会前身)首任会长。
早年求学于武昌艺专,学习书法、绘画,后专攻书法,是我国当代草书大家、书法理论家,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艺委会副主任、北京书法家协会第一副主席。
精研文史,擅长真草隶和艺术理论,尤精狂草,著有三春堂《书论》、《草论》。是“引碑入草”的理论首创者和实践开创者。与沈尹默合称“北大书法史上两巨匠” ,有当代草书”南林北李“(林散之、李志敏)之誉。
在20世纪书坛,李志敏是具有代表性和学术研究价值的书法大家。与其他书家相比,其不仅在当代书法史上,开创了引碑入草新路,填补了20世纪狂草史空白,促进了当代书法理论的发展;
而且在国际书法交流史上,精通英、法、德、俄四国外语的他,也以无出其右的外语优势和博大深邃的国际视野,开改革开放时代书法艺术交流之先河,推动了中国书法在世界上的传播。
3、虞世南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
虞世南生性沉静寡欲,执着且向学。历仕陈、隋二代,官拜秘书郎、起居舍人。隋朝灭亡后,被窦建德任命为黄门侍郎。
李世民灭窦建德后,引虞世南为秦王府参军、记室参军、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等共掌文翰,为“十八学士”之一。
贞观年间,历任著作郎、秘书少监、秘书监等职,先后封永兴县子、永兴县公,故世称“虞永兴、虞秘监”。
他虽容貌怯懦、弱不胜衣,但性情刚烈,直言敢谏,深得李世民敬重,被称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
贞观十二年(638年),虞世南去世,年八十一。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懿”,配葬昭陵。贞观十七年(643年),绘像凌烟阁。
虞世南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日本学界称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为“初唐三大家”。
其所编的《北堂书钞》被誉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原有诗文集三十卷,但已散失不全。民国张寿镛辑成《虞秘监集》 四卷。
4、蔡襄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兴化军仙游县唐安乡依仁(安)里赤湖蕉溪(今福建省仙游县)人。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
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登进士第,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出任福建路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事。治平四年(1067年),蔡襄逝世。累赠少师,谥号“忠惠”。
蔡襄为官正直,所到之处皆有政绩。在福州时,去民间蛊害;在泉州时,与卢锡共同主持建造万安桥(洛阳桥) ;
在建州时,倡植福州至漳州七百里驿道松,主持制作北苑贡茶“小龙团”。所著《茶录》总结了古代制茶、品茶的经验,而《荔枝谱》则被称赞为“世界上第一部果树分类学著作” 。
其诗文清妙,书法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为“宋四家”之一。有《蔡忠惠公全集》传世。
5、徐渭
徐渭(1521年3月12日-1593年),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
徐渭曾担任胡宗宪幕僚,助其擒徐海、诱汪直。胡宗宪被下狱后,徐渭在忧惧发狂之下自杀九次却不死。后因杀继妻被下狱论死,被囚七年后,得张元忭等好友救免。
此后南游金陵,北走上谷,纵观边塞阨塞,常慷慨悲歌。晚年贫病交加,藏书数千卷也被变卖殆尽,他自称“南腔北调人”,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去世,年七十三。
徐渭多才多艺,在诗文、戏剧、书画等各方面都独树一帜,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才子”。
他是中国“泼墨大写意画派”创始人、“青藤画派”之鼻祖,其画能吸取前人精华而脱胎换骨,不求形似求神似,山水、人物、花鸟、竹石无所不工,以花卉最为出色,开创了一代画风,对后世画坛(如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等)影响极大;
书善行草,写过大量诗文,被誉为“有明一代才人”;能操琴,谙音律;爱戏曲,所著《南词叙录》为中国第一部关于南戏的理论专著。另有杂剧《四声猿》、《歌代啸》及文集传世。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王羲之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李志敏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虞世南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蔡襄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徐渭
Ⅳ 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书法家是
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书法家有:
1、王羲之
王羲之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2、颜真卿
颜真卿唐代名臣、书法家,其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代表作有《颜氏家庙碑》。
3、米芾
米芾,北宋书法家,其书画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画独具风格特点。在书法也颇有造诣,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1]主要作品有《多景楼诗》《虹县诗》《研山铭》》《拜中岳命帖》等。
4、赵孟頫
南宋末至元初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赵孟頫博学多才,尤其以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在绘画上,他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赵孟頫亦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
5、王铎
明末清初书画家 。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有“南董北王”之称 。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的李志敏评价:“王铎的草书纵逸,放而不流,纵横郁勃,骨气深厚”。王铎的书法作品有《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等。
6、吴昌硕
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吴昌硕作品集有《吴昌硕画集》《吴昌硕作品集》《苦铁碎金》《缶庐近墨》《吴苍石印谱》《缶庐印存》等。
7、于右任
于右任是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同时也是是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创办人和复旦大学、私立南通大学校董等。其代表作为《标准草书》。
8、李志敏
李志敏是我国当代草书大,、,他精研文史,擅长真草隶和艺术理论,尤精狂草,著有三春堂《书论》、《草论》,是“引碑入草”的理论首创者和实践开创者。与沈尹默合称“北大书法史上两巨匠” ,有当代草书”南林北李“(林散之、李志敏)之誉,与林散之并称“当代草圣”。
9、赵佶
宋徽宗赵佶(1082年5月5日-1135年6月5日),宋朝第八位皇帝,他在艺术上的造诣非常高。 他自创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体”,是古代少有的颇有成就的艺术型皇帝。其代表作有《草书千字文》。
10、张旭
张旭以草书著名,书法与怀素齐名。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的李志敏评价:“张旭由‘孤蓬自振、惊沙坐飞’中悟得奇怪之态,又从公孙大娘舞剑中悟得低昂回翔之状,他正是以造化为师,墨池功深,才成为狂草大师。其代表作有《古诗四帖》。
Ⅳ 张国华的名家点评
沈 鹏:中国书协顾问
(观看北大书法研究生的毕业展时,走到国华作品前)这幅作品不错,有气势,见功夫。
王 镛:中央美院博导、著名书画家
书法功底好,有才情,视觉形式不错。
刘正成:著名书法家
国华书家湘西北桃源二张之一也。十年前某去湘西与会至也,犹如昨。今忽见国华斗方小字十数纸,叹为杰构也。乙酉秋偶记一得,正成。
王岳川:北京大学博导
国华的书画有现在这样的才情和功底,今后将会有长足的发展。
陈振濂:浙江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国华传统基本功非常扎实,才情也很好。
陈 平:中央美院博导、著名画家
(中央美院“山水精神”高研班)咱们班来了一个书法写得好的学员。
沃兴华:复旦大学博导、著名书法家
近几年,张国华的书法进步很大,特别是大行草作品兼王铎、徐渭之风格,有强烈的震撼力;小作品精到,有晋唐风韵,情趣盎然。
石 开:著名书法家
用笔用墨不错,风格形式多样,有才情。
曾来德:著名书法家
国华书法,才情、功夫、风格皆可观。
徐 寒:著名书画家、教授
书画乃佳,为当今书坛佼佼者。
丘 挺:著名山水画家
(在“山水精神高研班”上)国华的山水画进步非常大,完全得益于他的书法功底和才情。
何满宗:中国书协理事、湖南省书协主席
国华书法好,是湖南中青年书法家里面的优秀人物。
李 立:著名金石书画家
(观看张国华书法长沙展时说)隶书“洞庭、长岛”联很精彩,有古人之风。
颜家龙:著名书法家
张国华的书法在中青年中是一流的,他对传统的把握是比较深入的。
刘 墨:北大博士后、书画家
国华是北大首届书法研究生班的高手,他的书法的基本功以及才情都不错。
陈羲明:中国书协理事
国华草书有林散之的挺劲,有三笔三迹高雅的气韵,其线条苍润、老练、自然。
周祥林:著名书法家
既然桃花源可以引来高士,那么不久的将来,桃花源会走出一位辛勤耕耘着自己书法园地的“武陵人”,你可以说他是颜真卿、米芾、徐渭、金农、王铎,或者都不是,而是他自己。我们将拭目以待。
Ⅵ 北大著名书法家是哪位
王一川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
王岳川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兼教委会副主任
张辛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杨辛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著名书法家
张振国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书画研究会会长
Ⅶ 中国现代书法家前十名都有谁
1、启功
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故宫博物院及国家博物馆顾问等职。
启功独创了“启体”书法,他的作品中无论条幅、册页、屏联,都能表现出深远的意境和优美的韵律。如今“启体”书法作品已经成为当代书法收藏和拍卖市场中的“硬通货”。
启功还提出了“黄金分割率”,对学习书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Ⅷ 徐悲鸿的介绍
徐悲鸿(1895-1953年),汉族,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市屺亭镇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与张书旗、柳子谷三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1被称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主张发展“传统中国画”的改良,立足中国现代写实主义美术,提出了近代国画之颓废背景下的《中国画改良论》。1953年9月26日,徐悲鸿因脑溢血病逝,享年58岁。按照徐悲鸿的愿望,夫人廖静文女士将他的作品1200余件,他一生节衣缩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书画家的作品1200余件,图书、画册、碑帖等1万余件, 全部捐献给国家。
Ⅸ 中国有哪些著名书法家
1、李斯(约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李氏,名斯,字通古。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芦冈乡李斯楼村)人 。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2、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3、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汉族,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书圣”王羲之第七子、晋简文帝司马昱之婿。
4、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
5、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秘书监颜师古五世从孙 、司徒颜杲卿从弟,唐代名臣、书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