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法院院长
① 台湾的“五大院”是哪五大我知道有“行政院”,“立法院”
台湾的“五大院”:“行政院” “立法院” “司法院” “考试院” “监察院”
根据台湾当局“宪法”规定,“行政院”是台湾当局最高行政机关,院长由“总统”提名,经“立法院”同意后任命;“总统”公布法律、发布命令,须经“行政院院长”和有关部会首长的副署;“行政院副院长”、各部会首长和不管部会之政务委员,由“行政院”院长提请“总统”任命;“行政院”向“立法院”提出法律案、预算案、戒严案、大赦案、宣战案、媾和案及条约案及其他重要事项或涉及各部会共同关系事项;“行政院”对“立法院”所决议的法律案、预算案、条约案及重要政策有异议时,须经“总统”的核可,才能移送“立法院”复议,若出席“立法院”的三分之二“立法委员”表决维持原决议,“行政院长”应接受该决议或辞职。
根据台湾当局“宪法”规定,“立法院”是最高立法机关,由选举产生的“立法委员”组成,具有决议法律案、预算案、戒严案、大赦案、宣战案、媾和案、条约案及其他重要事务之权。对于“立法院”的职权,自1990年后经历次“修宪”,作了较大变更。依据“宪法”增修条文规定,“立法院”职权尚包括:提“宪法”修正案、决议变更领土、提出“总统”“副总统”弹劾案、对“总统”提名之“司法院”正副“院长”及大法官、“考试院”正副“院长”及考试委员、“监察院”正副“院长”及监察委员行使同意权,并于每年集会时,听取“总统”的“国情报告”。
“司法院”系台湾当局的“最高司法”机关,主管民事诉讼、刑事诉讼、行政诉讼的审判及对公务人员的惩戒审议等事项,并有“解释宪法,统一解释法律及命令”之权。
“司法院”设大法官会议,院长为主席,行使解释“宪法”、统一解释法律、命令之职权。下设秘书处、第一厅、第二厅、第三厅、第四厅、参事室、会计处、统计处、人事处、公共关系室以及各种委员会等机构。“司法院”置院长、副院长各一人,由“总统”提名,经“立法院”同意后任命。
“考试院”系台湾当局最高考试机构,掌理考试、公务人员之铨叙、任免、考绩、级俸、升迁、保障、褒奖、抚恤、退休、养老等事项。
“考试院”设考试院会议,由院长、副院长、考试委员及考选、铨叙两部部长组成。下设秘书处、会计室、统计室、人事室、诉愿审议委员会、考铨丛书指导委员会、考试院公报指导委员会等机构。
“考试院”置院长、副院长各一人,考试委员若干人,由“总统”提名,经“立法院”同意任命。院长综理院务,并为“考试院”会议主席。
“考试院”设考选、铨叙两部,分别掌理考选行政与文职公务员之铨叙,以及各机关人事机构之管理事项。另外设有公务人员保障暨培训委员会及公务人员退休抚恤基金监理委员会。
“考试院”名义上仍为台湾当局的最高考试机关,实际上已形同虚设。
根据台湾“宪法”规定,该院是台湾当局的最高“监察”机关。1948年5月在大陆选出“监察委员”180人,任期6年,于1954年5月期满。国民党去台后,蒋介石利用“司法院”大法官会议名义,决定“在第二届委员未能依法选聘与召集之前”,“第一届委员继续行使其职权”。
② 杨仁寿的介绍
杨仁寿,1942年02月17日出生,中国台湾省屏东县人,1964年国立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1972年获中国文化大学法律研究所硕士。曾任台“司法院”行政诉讼及惩戒厅厅长、民事厅厅长、副秘书长,桃园、板桥、高雄、台北等地方法院法官兼院长,台湾“高等法院”高雄分院法官兼院长、台湾“高等法院”法官兼院长、“司法院秘书长”、“大法官”。2007年8月1日 ,时任台“公务员惩戒委员会委员长”的杨仁寿,被调任为台“最高法院院长”。著作主要有《法学方法论》等。
③ 赖英照的介绍
赖英照,台湾地区前“司法院院长”、“司法院”大法官。1946年出生于台湾省宜兰县礁溪乡,毕业于宜兰农校之後,即先后完成“国立”中兴大学法商学院法律学系、“国立”台湾大学法律研究所硕士与美国哈佛大学法律学硕士之学位修读,继而于1981年完成美国哈佛大学法学博士之学位;深造回台后即师承美国证券法泰斗 Louis Loss,成为台湾著名财经法律学者,历任“行政院副院长”、台湾省副省长。
④ 台湾王金平事件是什么回事
王金平关说案,于2013年9月于台湾爆发的政治事件。9月6日,特侦组对外揭露,”法务部“前负责人曾勇夫在任内涉嫌接受王金平的“关说”(从中给人说好话),指示检察官对立法机构民进党团总召集人柯建铭所涉案件的判决不再提出上诉,让柯无罪脱身。其后,曾勇夫辞职,丑闻焦点指向王金平。
8日,马英九召开记者会,措辞严厉地批评王涉嫌关说“是侵犯司法独立最严重的一件事”,11日表示王金平已经不适任立法院长,王金平当日被撤销党籍。同日下午,王金平就司法关说事件造成社会纷扰向民众致歉。国民党对王金平假处分提抗告案,26日下午开庭 。台湾高等法院2013年9月30日裁定驳回抗告。
台湾《中国时报》副社长张景为认为,马英九和王金平不和,已是尽人皆知,没人能否认关说案背后存在的权力斗争,张景为分析称:“民主时代有多元力量,大家都在睁眼看着,因此重点不在于是不是政治斗争,而在于斗争的过程中,谁能够掌握更充分的理由,谁更能占据合理性和正当性,谁能赢得更多的民意共鸣。”因此,在政治上一向谨小慎微的马英九对王金平下重手,一定经过了缜密考虑,他的幕僚首先对“立法院”的重新选举进行过沙盘推演,对王金平去职后,对“立法院”的掌控应该是有十足的把握。同时,通过批王金平干涉司法独立获取正当性、合理性,赢取民意支持。最后,通过下重手,展现从来没有过的狠劲儿,也向公众展现马英九原来不是无能。
《中国时报》的社论指出,事件的核心症结是司法关说,靠私人关系走后门早为台湾社会所诟病。《联合报》刊登的一篇署名文章则认为,任由司法关说影响社会风气,造成民众对司法丧失信赖,并非台湾之福。
评论还痛斥关说丑闻的重要当事人柯建铭。《中国时报》在社论中批评说,柯建铭“打死不认错”,没有一丝道歉或反省,还反咬马英九当局,根本是是非错乱。民进党主席苏贞昌完全无视柯建铭司法关说的事实,对其进行袒护,也是价值紊乱。
案件争议
第一, 王金平涉嫌的关说,是一般性的关说还是马英九所言干涉司法的关说,分歧在哪里,红线在哪里;
第二, 马英九是否涉嫌对“立法院院长”违法监听的问题;
第三, 特侦组将监听内容直接向“总统”报告,是否存在违法泄密的问题。
挺马一方意见认为,不能再纵容将“关说”变为“关心”,这种和稀泥的做法,不能糊弄了事,必须厘清,否则百姓将做何种观感?亲绿阵营则抓住后两个问题,猛攻是否违法监听、是否泄密,但他们对是否涉及关说、干涉司法,避而不谈。
这三个焦点背后,还隐藏着三个潜争议:
第一, 整个事件,到底是为了维护司法独立和正义,还是一桩精心设计的政治斗争?
第二, 王金平在国民党内是重量级人物,为何马英九出手如此之重?而且在短时间内展现如此决绝的处理态度,不留回旋余地?这等于是和王金平做了最后摊牌。
第三, 如果王金平因此下台,“立法院”会比王金平在任时更好吗?
⑤ 黄尊秋的介绍
黄尊秋,台湾彰化人。历任高雄地主法院庭长,澎湖地方法院、台东地方法院首席检察官,台湾高等法院台南分院庭长,台湾“监察院”监察委员、副院长。是国民党第十二届中央常委。1923年12月5日出生,台湾省彰化县(一说南投县)人。国民党籍。台北高等商业学校、中央警官学校毕业,司法官训察所第1期、革命实践研究院党政班第28期和战地政务研究班第46期结业。
⑥ 台湾的议长是个什么样的官职
在台湾议长叫立法院院长,现任王金平。是立法院的首长,由立法委员相互提名、投票后选举产生。有督导监管立法院各委员会,维持立法院开会秩序及处理议事之责,并负责主持召集立法院会议(简称院会)。台湾下辖县市级也有议会,设有议长职务。乡镇级的地方议会叫“代表会”,议长叫“代表会主席”。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⑦ 台湾高等法院的历史沿革
台湾高等法院 的前身应追溯至日治时期,1895年日本取得台湾,其后不久开始着手将西方司法制度引入,台湾总督府于同年10月7日,以军事命令发布“台湾总督府法院职制”,设台湾总督府法院一座于台北,并于台湾各地置支部共11个,然由于依该职制审判仅一审且为终审, 因此台湾总督府法院仅是台北地区的最高审判机关,并无高等法院之设。
1896年总督桂太郎废止军政,改行民政,发布律令第一号“台湾总督府法院条例”,改采三级三审制,于该年7月15日成立高等法院、覆审法院及地方法院,其中的高等法院全称为台湾总督府高等法院,可视为本院之滥觞。本院首任院长为高野孟矩,当时又因无适当处所设置院舍,故暂借大稻埕之一民屋办公。
1898年7月19日总督府改正“台湾总督府法院条例”后,废止高等法院,改采二级二审制,仅余覆审法院及地方法院二种,因此,组织法上暂无以高等法院为名的法院。日本本土前此虽亦曾有名为“临时法院”及“高等法院”的审判机关,但当时系以“裁判所”称法院,上开命令使用“法院”而不以日本本土惯用之“裁判所”以称呼审判机关,乃是因为当时台湾实行军政,统治者又不愿迳以“军事法庭”为名,因此另外援引“法院”一词代之,并沿用至日治终了以迄现今,因此台湾审判机关意外地早就以“法院”为名,与同样继承欧陆及日本而其后由国府带入的中国审判系统正好相同。
1919年8月,在明石元二郎总督任内,台湾司法制度再度改革,台湾总督府法院于斯时仿效朝鲜之三审制,采取二级三审制,将覆审法院废止,重新设立高等法院,又将高等法院分为覆审部及上告部,上告部成为当时台湾的终审法院。
1927年台湾的地方法院又分置单独部及合议部,惟本院组织仍未变。当时的台湾总督府高等法院位于文武町三丁目,原系征收民宅修建木造院落5栋,同时供台湾总督府高等法院及台北地方法院办公,至1929年始动工改建,1934年4月,建筑落成,是一栋三层钢筋水泥大厦,高度仅次于总督府建筑,同年迁入办公,该建筑即今司法大厦。
1943年,因二次大战战局吃紧,日本政府为求减轻法院负担,将本土裁判所之战时体制适用于台湾,对地方法院单独部判决不服者得直接上诉于本院覆审部,再度成为二级二审制,该制行使至日治结束。计日治末期,台湾总督府高等法院共辖有8座地方法院及地方法院支部,分别是台北及其宜兰支部、花莲港支部、新竹、台中、台南及其嘉义支部与高雄地方法院。 1945年,二次大战结束,国府接收台湾,司法行政部派杨鹏为首任台湾高等法院院长来台接收各级法院,同年11月1日接收台湾总督府高等法院完毕之后,正式将其全称改为今名台湾高等法院 。
该院位在台北市,而台湾各地方法院第一审民、刑事上诉及抗告案件,均须由本院审理,因此台湾南部诉讼当事人咸感不便,故该院奉司法行政部核准后,于1947年6月1日设立台湾高等法院第一分院,次年(1948年)1月1日,再改为今名台湾高等法院台南分院,此为本院第一座分院,当时管辖台湾西部云林县以南及澎湖县的案件。
1962年11月1日再成立第二座分院-台湾高等法院台中分院,当时管辖台湾西部台中县以南、嘉义县以北的案件。
1965年5月1日,设立台湾高等法院花莲临时庭辖花莲县及台东县,1972年7月15日,本院更以花莲临时庭成立台湾高等法院花莲分院,辖区与临时庭时期同。
1968年3月11日法庭大厦完工,同年7月1日启用,迁移法院法庭及检察官侦查庭(当时院检不分)至此。
1990年2月1日再成立台湾高等法院高雄分院,管辖高雄、屏东及澎湖地区地方法院之第二审上诉、抗告案件及该地区属于高等法院管辖之第一审案件,同年5月1日,开始受理案件。
1998年7月30日司法大厦被“内政部”指定公告为国定古迹。
2000年间因本院人员、审判业务俱增,“司法院”与“法务部”又增建第二办公大厦,并于2004年3月落成启用,其中的一半提供高等法院民事庭使用,原法庭大厦仅余刑事庭,改称刑事庭大厦。司法第二办公大厦原编列总工程款十一亿五千多万元新台币,由高院编列三分之二、法务部负担三分之一。
⑧ 韩忠谟的履历
韩忠谟教授1915年出生于安徽省休宁县,1934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国立中央大学法律系,毕业后任江苏省吴县地方法院推事。1948年赴美国耶鲁大学深造,1950年获耶鲁大学法学硕士学位,1952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52年任台湾政府司法部部长机要秘书、主任秘书;后任台湾大学法律学系副教授、教授,法律学系主任,法律研究所所长,法学院院长。1975年任考试院铨叙部部长;1977年任司法院副院长;1979年任台湾大学教务长。1981年荣任台湾大学名誉教授,1983年任台湾“总统府”国策顾问兼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及副院长。1993年夏天逝世。
⑨ 现在台湾地区司法部门,监察部分与考试部门的负责人分别是谁
"考试院"--
"考试委员"19名。一兼任院长,一兼任副院长,任期六年。掌理考试、公务人员之铨内叙、保障、抚恤、退休;容及公务人员任免、考绩、级俸、升迁、褒奖之法制事项。
"院长"姚嘉文,台湾彰化人,曾任民进党主席。
"副院长"吴容明,台湾嘉义人。
"监察院"--
由监委29人组成,一兼任院长,一兼任副院长,任期六年。行使弹劾权、纠举权及审计权。
(国亲联盟於立院程序委员会冻结监察人事案,导致目前监院正副院长与监委至今处於缺位状态。)
"司法院"--
司法院共有大法官15名,一兼院长、一兼副院长,负责统一解释宪法、法律及命令等。
"院长"赖英照,台湾宜兰县人,曾任台湾省政府副省长 ,"行政院"副院长。
⑩ 现在台湾最高法院院长是谁
杨鼎章,2012/2/15日就任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