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基层法官刘黎
『壹』 2015年法治勋章是啥样
今年12月4日是国家宪法日设立1周年,也是全国普法宣传周年。此次年度法治人物评选活动以国家宪法日宣传为重心,评出的获奖人均是全方位诠释宪法至上精神、在实践中维护宪法尊严和社会公平正义的表率。据了解,为适应传媒形势变化,活动主办方特意为入选的候选人打造了电影品质的90秒宣传片,并制作了肖像漫画。目前,宣传片在中央电视台及各大网站展播后收获良好反响。
当选2015年度法治人物的还有: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安国镇人大主席李竹奎、中国儿童福利和收养中心主任张世峰、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奥运村法庭代庭长刘黎、新华社内蒙古分社编委高级记者汤计、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巫昌祯、河北省保定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彭少勇、法律援助律师马兰、腾格里沙漠守护者《新京报》首席摄影记者陈杰及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群体、重庆市江北区观音桥街道办事处人民调解员马善祥。2014年底到2015年在法治工作岗位上牺牲的逝者群体获评2015年度致敬英雄,其中颁奖礼年度致敬英雄代表还有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原党组成员、副院长、高级法官邹碧华,湖南省新田县人民检察院原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陈运周。另外,天津市西青区义务普法员陈万宏、河北省怀来县司法局宣教股股长李芳、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义务普法员潘恒球、广东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律师)伍思扬、北京市昌平区司法局副处级调研员邢建平5位基层普法工作者也代表普法工作者群体获评年度致敬人物。
此次活动由中央电视台、全国普法办、司法部主办,全国人大常委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协办。
『贰』 为什么明星出事大多数都是去朝阳法院
很好解释,一般都是原告就被告原则,被告住哪就告哪,只能说明星们住朝阳区多。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成立于1952年12月1日,前身是北京市东郊区人民法院。法院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朝阳公园南路甲2号,主要受理辖区内刑事、民事、商事、行政、知识产权一审案件及执行案件。
所获荣誉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荣获全国优秀法院、全国法院刑事审判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法院民商审判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法院司法警察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法院党建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中国知识产权审判基层示范法院、司法公开示范法院、北京市人民满意的政法单位、首都文明单位标兵。
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单位、北京市模范法院、北京市先进法院等荣誉称号,并涌现出一等功集体2个,一等功个人3人,以及中国十佳人民法庭、全国优秀人民法庭双桥人民法庭、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法官十杰、全国模范法官钟蔚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全国模范法官、最美基层法官刘黎,全国政法系统优秀党员干警、全国法院办案标兵臧德胜等为代表的一批先进典型。
『叁』 政法干警考试限制藏汉双语专业,我是旅游管理(藏汉双语)专业报名时通过了,笔试也过了,资格复审时能过
推进双语法律人才培训促进民族地区法治建设
我国政法系统首套藏汉双语法律培训教材编译出版
本报记者 徐爱龙
“藏汉双语法律培训系列教材”出版座谈会3月15日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由一批具有较高法律素养、通晓藏汉双语的专家学者历时一年多时间编写的《宪法教程》《刑法教程》《民法教程》等10本教材正式出版发行。
这是我国政法系统首套藏汉双语法律培训教材,首次用藏语文系统精炼地对我国现行法律体系进行了准确阐释,填补了法律培训教材缺乏藏汉双语的空白,打通了藏汉双语法律人才培养的制约瓶颈。
我国政法系统首套藏汉双语法律培训教材
夏河县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审判员、“全国最美基层法官”称号获得者才让旺杰在实践中发现:当地80%的案件当事人是藏族群众,由于汉语普及率低,他们参加诉讼必须请翻译。然而,翻译人员虽然懂汉藏双语,但却不懂法律,在翻译时常常出错,不仅影响交流,更影响法官对案件事实、证据的判断。
于是,才让旺杰改用藏汉双语开庭审理或主持调解,不仅提高了效率,而且增强了藏族群众对法官的信任。但随着双语审判的深入,才让旺杰发现,大量司法解释没有藏语译本,用藏语写成的法律书籍也十分匮乏,许多专业术语和法律条文难以统一和准确地翻译。不同人作出不同的解释,常常让当事人摸不着头脑。
根据我国宪法和三大诉讼法,许多案件庭审时需要同步口译为藏语,判决书需要翻译成藏文,然而,整个甘南藏族自治州的8个县市中,能写藏文判决书的法官只有7名,平均每个县不到1名。长期以来,藏族法官司法能力的提升,仅仅依靠少数资深法官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手把手的传授,始终处于专题讲座、短期培训等单一、低层次的运行状态,导致语言翻译、法律知识等基础能力培训一直无法得到有效开展。而藏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需要一大批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国法律精神、法治精神的高素质法官。
为了加强“双语”司法人才的培养,去年11月,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推进民族地区双语法官培养培训工作改革试行方案》,确定了关于双语培训工作的24项具体改革任务,要求相关单位和部门从加强民族团结、推动国家法律在民族地区正确实施的高度,充分认识推动“双语”司法人才培训工作的重大意义,坚持立足甘肃多民族的省情特点,统筹谋划、整合资源、加强协作、扎实推进,努力做好双语培训工作。
落户在我省舟曲的少数民族法官培训基地承担起了“双语”人才培养的重任。同时,省委政法委牵头,省高院、省检察院、省公安厅、省司法厅联合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少数民族地区政法干警双语培训工作的意见》;协调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建立汉蒙、汉哈双语人才省际合作培养机制。
然而在培训过程中,缺乏专业、实用、系统、规范的培训教材,成为藏汉双语人才培养的最大制约。为此,省高院通过积极向最高人民法院和省委汇报,取得了多方面的支持,决定编撰一整套藏汉双语法律培训系列教材。
2013年,经省委政法委研究决定,正式成立了甘肃政法系统藏汉双语法律人才培训系列教材编审委员会。编委会联合兰州大学、西北民族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西南民族大学、青海民族大学等高校的双语专家教授,同时邀请四川、云南、甘肃、西藏、青海五省司法部门藏汉双语专家,坚持以专业性、规范性、实用性、系统性相统一为原则,分门别类,科学设置编写组,全面展开教材编写工作。计划于2018年底前编撰完成一整套、共33本藏汉双语法律培训教材,内容包括了当前法学理论与实务的主干课程,还有专门针对藏族习俗、习惯、法律文化的辅助性资料。
经过历时一年多的紧张编写,《宪法教程》《刑法教程》《民法教程》《刑事诉讼法教程》《民事诉讼法教程》《特殊权益保护法教程》《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教程》《民族区域自治法教程》《治安管理处罚法教程》《婚姻法教程》等10部教材由民族出版社正式出版。
彻底打通双语法律人才培养制约瓶颈
“藏汉双语法律培训系列教材”立足双语法律人才教育培训的规律和特点,本着“理论适度够用,突出实务能力的培养”要求,首次用藏语文系统、精炼地对我国现行法律体系进行准确阐释,填补了目前藏区尚无双语法律培训教材的空白。
这是一套实用的工具书,针对司法工作实际,突出实务需要,将立案、民事、刑事、审判监督、执行等工作全面涵盖,通过引用藏区法院审判案例、指导性案例,采取以案说法,以法明理的形式,做到了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不但为法律条文提供了一个全面而规范的藏语翻译标准,改变了以往汉藏翻译因人而异、因理解而异、因语境而异的混乱现状,为康巴、安多、拉萨三大语系间政法干警提供了标准、全面、无交流障碍的藏语法律入门读本,也为统一司法尺度、充分释法明理、实现司法公正提供了先进的司法理念和精确的法律准绳。
这也是一套专业的宣传手册,在全面介绍我国法律体系的同时,还涵盖了党和国家在司法改革、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理论方面的最新成果以及藏族历史、藏族民俗等内容,为藏区群众提供了一个最全面、最简便、最通俗易懂的普法、学法、用法读物,不但能满足藏族同胞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而且也能有效增进藏族群众对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和法律体系的理解和认同,进而提升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的积极性、主动性。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专门出席了座谈会,对“藏汉双语法律培训系列教材”的出版给予了高度评价:“这套教材填补了目前藏语地区政法干警还没有‘双语’培训教材的空白,必将在加强民族法官培训、提高藏族聚居区法院司法水平、保障藏族聚居区群众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民委主任王正伟表示,编译出版“藏汉双语法律培训教材”,虽然只是民族地区法治建设进程中迈出的一小步,却为提高司法效率、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促进国家法律在民族地区的正确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
来自基层的法官代表才旺让杰说,这套系统的培训教材,为彻底提升我国藏汉双语人才司法能力奠定了基础。藏汉双语系列法律教材的出版发行,不仅可以提升藏区法律培训层次,改善藏区政法干警的司法能力、翻译能力,而且为实现藏区繁荣稳定,和谐发展这个伟大的梦想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坚实的智力支持。
据了解,省高院将按计划启动后续23部政法系统藏汉双语法律人才培训教材的编撰,另一方面将依托西北民族大学、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积极联合中国民族语文翻译中心、民族出版社以及甘、青、川、藏、滇五省区藏区民族高校藏学专家和政法系统实务界双语法律人才,着手开展对现行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的汉藏对照规范翻译工作。
『肆』 基层法官与基层公务员的12个区别
1.谁的入职门槛更不易跨?
要想成为一名普通公务员,摆在你面前的只有一道门槛,就是公务员考试,如果你足够有实力,运气也不错,“春风得意马蹄疾”也并非难事。而你要想成为一名法官,横亘在你面前的却有两道门槛,你既要通过被誉为“天下第一考”的司法考试,又要通过“中国第一考”的公务员考试,这两道门槛往往会把一个正常的人蹂躏地苦不堪言,说句实话,成为一名法官比中国足球赢一场都难,因此,凡是考进法院成为法官的同志其实力都不可小觑。
2.谁的任命程序更高大上?
作为一名审判员,需由本院院长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这相当于同级政府部门主官的任免程序,而且法官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将法官调离、辞退或者作出免职、降级等处分。
3.工作压力不同
普通公务员绝非“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那么轻松惬意,加班写材料、加班下乡、加班筹备会议,这个早已褪掉光鲜外衣的铁饭碗只有公务员自己知道有多沉重。如果说普通公务员“压力是多的”,那法官更是“压力山大”,如果说普通公务员的工作会时常下起暴雨,那诉讼案件就如同那湍流不息的河水,抽刀断水水更流,只会借雨水涨船高。以一个法官平均一年办200件案子计算,平均不到2天就要办结一起案件,所以,作为法官,绝对不能愚公移山,只能力劈华山。
4.个体性格不同。
如果将普通公务员的性格比喻为一个圆形。而法官的性格则是一个多边形,内圆外方,在接待当事人时,要像刘备一样温和而有耐心,春风化雨从而定纷止争。而在法律和证据之前,又要像张飞一样棱角分明,坚持原则,据理力争,决不让步。
5.个体长相不同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如果你要辨识出谁是普通公务员则难入登天。而当你看到一个人整日目光凝重暗淡、眼袋发黑下垂、眉间川字凸显、头顶金光乍现,有着四十岁的年龄五十岁的面相,长得最着急的那个人很可能就是法官,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6.接触人群不同
普通公务员所面对的人群中公务员和群众各占一半,当然基层乡镇机关、扶贫、民政等单位公务员要接触更多的群众。反观法官,特别是民事法官,所接触的是清一色的普通群众,而且要么是怒火中烧的原告,要么是怏怏不服的被告,法官深处矛盾的漩涡之中稍有不慎便会成为标盘上的圆心。
7.健康状况不同
如果说普通公务员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而法官的健康状况则更为堪忧。大多数法官,每天工作时间都在16小时左右,由于常年坐着开庭、调解、写判决,劲椎病、腰椎病这两个小伙伴与法官关系最好,除此之外,很多法官还与冠心病、糖尿病、肾结石等疾病保持重要伙伴关系。
8.价值感受不同
普通公务员在写好一份重要材料、组织了一次重要会议、引进了一个重要项目时成就感自然很是强烈。而法官的成就感则源于一起起犯罪的打击、一个个矛盾的化解,源于正义的实现和公正的彰显,法官通常都不苟言笑,但你看到他突然笑了,肯定是当事人冰释前嫌了,在那个时候,法官的成就感、价值感那是杠杠的。
9.技术层面不同
从职业特点来看,法官属于技术类公务员,这种技术不是简单的重复劳动,和医生一样要针对不同的案情对症下药,并会随着法官从业时间的不断延续而日益精湛。在法律适用、证据认定上技术更为娴熟的法官其办案质效更高,法官也因为其技术能力不同而有法官等级之划分。
10.职业风险不同
相较普通公务员,法官的职业风险不是一般的高。疾病隐患带来的职业风险暂且不论,在办案实践中,刑事法官被打击报复、民事法官被威胁伤害、执行法官遭遇暴力侵袭常常见于报端,甚至不乏有法官牺牲在工作岗位上,法官的职业风险固然不能和警察相比,但也是风险四伏。
11.承担责任不同。
普通公务员职位越高责任越大,工作失误会被问责。由于工作性质不同,任何一名普通法官都需要对自己所承办的案件承担错案问责制和终身负责制,一名法官在岗期间要办理数千件案件,不可能每件案件都办的坚如磐石,但如果错案发生,很可能一不小心毁掉一世英名,真可谓是如履薄冰。
12.廉政要求不同
古语云,民不畏我严而畏我不廉。法官作为特殊群体,除了严格遵守普通公务员必须遵守的“一准则、两条例”等各项廉政行为要求之外,还应遵守《法官法》、法官职业道德、“五个严禁”等针对法官群体所特有的廉政行为规范,同时,媒体对于法官的监督力度相比普通公务员更强。身正不惧影斜,法官务必慎独自律,方能使自己所承办的案件经得起法律和历史的真正考验。
『伍』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有姓曹的
这种情况可以到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找人咨询。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成立于1952年12月1日,前身是北京市东郊区人民法院。法院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朝阳公园南路甲2号,主要受理辖区内刑事、民事、商事、行政、知识产权一审案件及执行案件。2014年,全院共有人员708人,正式在编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占98.1%,其中博士5人,硕士323人,占57.4%。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荣获全国优秀法院、全国法院刑事审判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法院民商审判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法院司法警察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法院党建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中国知识产权审判基层示范法院、司法公开示范法院、北京市人民满意的政法单位、首都文明单位标兵、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单位、北京市模范法院、北京市先进法院等荣誉称号,并涌现出一等功集体2个,一等功个人3人,以及中国十佳人民法庭、全国优秀人民法庭双桥人民法庭、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法官十杰、全国模范法官钟蔚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模范法官、最美基层法官刘黎,全国政法系统优秀党员干警、全国法院办案标兵臧德胜等为代表的一批先进典型。
『陆』 如何有效缓解基层法官的压力
法官,一个伟大而神圣的职业,令多少人羡慕不已。然而,在这耀眼的光环之下,法官需要承受难以忍受的压力,是旁观者无法体会到的。
如今,人们的法制意识不断增强,大量矛盾纠纷走进法院,进入诉讼程序。如离婚纠纷、相邻纠纷、新型疑难案件等反映的社会矛盾大量涌入法院,案多人少,法官办案压力倍增。法官不单纯地只是办好案,同时还要参加各类会议、政治学习、业务学习等活动,繁重的工作量使得法官的心理和身体都不堪负重。涉诉信访形势严峻,当事人动辄赴京上访,给承办法官增加无形压力。为化解社会矛盾、提高办案质量、避免错案发生,法院也不断出台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法官的工作如走钢丝,稍不留神就有被扣上“错案”、“上诉”、“上访”的头盔,并直接与经济挂钩。
第一,准确定性何为“错案”。案件出现信访苗头不能与错案划上等号。在现行法律框架下,上访、上诉也是当事人的合法权利,承办法官在案件审理中做好当事人息诉罢访的工作是无可厚非的,但不应对个人追究错案的责任。
第二,司法活动要权责一致,不能只追究案件具体承办人的责任。因为对一个具体案件来讲,承办法官只是案件的具体承办人,不一定是案件的决定人。特别是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是合议庭在审理案件,相应的应由合议庭对案件结果负责,而非案件承办个人来担责。如果法官的工作得不到组织内部的理解与支持,其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
第三,鼓励法官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业务素质水平,并提高自身修养。
第四,定期做心理和身体方面的检查。因法官长期从事伏案的脑力工作,有可能患上忧郁症、颈椎病等不同程度的慢性疾病,以防老来终生遗憾。
第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组织外出旅游,转移工作上带来的不良情绪,不仅陶冶了情操,也为繁重的审判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组织应多给法官分忧,尽可能提供优越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让他们能安心无忧地投入工作。
『柒』 如何提升基层法官的调研水平
□李悦 基层法院应坚持“围绕审判搞调研、搞好调研促审判”工作思路,紧扣法院司法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组织全院干警特别是青年干警开展调研,实现了司法调研工作的承前启后与薪火相传。 一、强化组织领导,激发调研工作群体活力 完善调研工作领导机制。坚持调研工作“一把手”工程,不断强化调研工作领导,成立了以院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调研工作领导小组。坚持调研工作“谁主管、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形成一级抓一级、人人有指标、个个有责任、上下齐抓共管的调研工作格局。加强调研工作队伍建设。注重发挥办公室在调研工作中承上启下、统筹协调的引领作用。完善调研工作网络,把各部门优秀青年干警确定为兼职调研员,充分发挥青年调研骨干的能人效应。注重加强调研队伍梯队建设,把培养青年调研人才作为首要任务,推行青年法官导师制,对青年干警一对一传帮带,成立青年法学研究会,多途径、全方位地培养和提升青年干警的调研能力,努力使审判经验得以传承,司法理论得以验证,实践成果得以升华。发挥领导带头垂范作用。为引领和激发青年干警重视调研、参与调研,院领导身体力行,带头撰写调研文章。 二、严格考核奖惩,完善调研工作激励机制 建立调研工作岗位责任制。把调研工作实绩纳入部门和干警特别是青年干警的整体司法能力考评范围,每年年初制定出台实施意见,将全院调研工作任务分解到各部门,重点给青年干警压担子。实行调研工作与审判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督查考核,坚持调研工作“一票否决”制,将完成调研任务作为青年干警奖励提拔的先决条件,凡没有完成的,不得参加年终评先评优和晋职晋级。是建立调研工作通报督促制。院办公室明确专人,负责对每个部门和每位干警的调研成果进行登记,每季度对各项调研征稿任务、临时调研活动、重点调研课题、案例编报任务的完成情况,在全院考评通报一次,着力在全院干警尤其是青年干警中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浓厚调研氛围。建立调研工作考核奖励制。为激发干警的调研热情,专门制定出台奖励措施,根据刊用情况给予干警不同层次的奖励。对在核心期刊上登载学术论文或调研文章的作者,分别给予重奖,放大激励效应。 三、突出工作重点,提升调研工作整体水平 依托审判实践开展调研。组织青年干警充分利用审判实践挖掘调研题材,针对审判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认真调查研究,提出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可行性的对策建议,努力通过调研培养一批精法律、善思考、会研究的青年干警,推动其审判能力与调研水平同步提高。突出做好案例编报工作。引导青年干警把做好案例编报作为经常性、基础性工作,切实提高青年干警的案例编报质量,努力打造精品案例、品牌案例。对具有新颖性、典型性或重大指导意义的个案,分管院长在签发裁判文书前,及时推荐纳入典型案例备选库。对备选典型案例,由分管院长召集案件承办部门负责人、合议庭人员和相关青年调研骨干集体研讨,必要时提交审委会研究。 (本文作者系建湖县法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