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人南京法官
① 南京法官是什么梗
因为南京法官说的一句,不是你撞的为什么去扶。
助人为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人摔倒了,随手将他扶起,是举手之劳,也是人之常情,更是一件无足挂齿的事,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扶老人却成了我们生活不可承受之重的事。
南京法官训斥结果
新闻中、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街上有老人摔倒了,来来往往经过了很多路人,都没有人上前去扶起他,这让摔倒的老人承受了更多的痛苦。有些老人摔倒之后,为了打消路人的顾虑,会主动说,他是自己摔倒的,不会讹人,这才能换来路人的帮助。
有些路人想要扶起老人,但是不敢直接走过去扶起,而是让周围的人用手机将一切拍下来后,才敢将摔倒的老人扶起。
一件简单的事,被我们做得如此沉重,如此复杂,并不是我们的道德水平滑坡了,不是人们变得冷漠和自私了,而是生活中我们经历了太多的“农夫和蛇”的故事,让人们在做好事时,有了顾虑。
虽然我们生活中,大多数老人是好的,但极少数老人的行为,经媒体广泛报道后,在我们的社会中,起到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很多人为了避免麻烦,不愿扶老人,也不敢扶老人了。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让人痛心的现象,与南京法官王浩的一句“不是你撞的,为什么要扶”有很大关系。
2006年11月20日早晨,南京64岁的徐寿兰老人,经过一个公交站台时,被人撞倒了。刚下公交车的彭宇赶紧将老人扶起来。老人的情况不妙,彭宇赶紧给老人的子女打了电话。老人的家属赶到后,彭宇和他们一起将老人送去了医院。在这期间,彭宇为老人代付了200元医疗费。
但不久后,老人和她的家属将彭宇告上了法庭。原因是老人指出,是彭宇将她撞倒的,所以老人的家属,要求彭宇赔偿他们13万元医疗费等各项花费。彭宇连连叫屈,说他没有撞倒老人。
最后,法院认为,彭宇和老人都没有过错,但根据常理分析,彭宇撞倒老人的可能性很大,所以彭宇要承担老人40%的损失,最后法院判决彭宇赔款老人45876元。彭宇不服,提起了上诉。
此事,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少争议,很多网友认为彭宇是好心没好报,无辜受害,对他充满了同情。随后,通过调解,彭宇和徐寿兰老人及其家属,达成了和解,彭宇赔偿了老人一万元损失。
虽然这个案件,就这样结束了,但对社会造成的影响,是非常深远和恶劣的。司法领域,我们遵循的是疑罪从无。法院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仅靠常理推断,就判决彭宇承担徐寿兰老人40%的损失,是非常不合理的。
这也让很多品行不端的老人,嗅到了一个赚钱的机会,他们通过碰瓷,来敲诈路人、司机,向他们索要钱财。一时间,这类纠纷在全国各地多了起来。这也苦了很多好心人,他们扶起了老人,却要被老人反咬一口,浪费钱财和时间,还身心俱疲。
被讹的人多了,好心人也心寒了,人们开始不愿扶老人了。尽管几年后,彭宇承认他撞了老人,但这个案件对我们社会造成的影响,远没有结束,但愿有一天,我们不再为扶不扶老人而纠结。
② 第一个判扶老人的法官是谁
据说是南京的一位法官,自从他判了帮扶人赔偿以后,中国的社会中有太多的人受此负面影响。都不敢帮扶跌倒老人了。而且也确实有不少的老人赖上帮扶人身上。这种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的事儿还在延绵地发生着。听说这位法官也受到了一些处分。
③ 那句“不是你撞的,为什么你要去扶”也是南京法官吗
原话并非如此,只是在判决中,出现大量“按常理推定”的推理过程,有些人称之为“自由心证”或“经验主义”,也就是在案后从媒体宣传中看到的:
如果人不是你撞的为什么要扶她?
如果人不是你撞的为什么要送她去医院?
如果不是你撞得,为什么不向家属讨要为老太太垫付的200元钱?
彭宇案中可以看出,法官的审判更倾向于实体正义的追求,因为他绕过了正常的审判路径,去扮演了一个“调停”、“和稀泥”的角色,但可怕的是他绕过的路径却是案件审理的核心——证据。当这样违反法律思维的推理过程,出自于一位司法者、审判者的判决之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对于彭宇案只能用一个“反常”来评价,因为它不符合法律、逻辑、经验甚至是道德。
(3)扶人南京法官扩展阅读:
抛开法律不谈,它还激发了社会道德的一次危机。当人们谈及“扶老太太”这个话题的时候,往往伴随的是言谈者脸上蔑视的表情。没有人敢再去扶摔倒的老人,除非先找来别人来帮他作证或者录像。
见义勇为、尊老爱老变成“笑”谈,当然这一切并非始于彭宇案,但至少起到火上浇油的作用。甚至有人评价彭宇案说道:它让中国人的道德素养倒退了20年。
当然不是因为人们素质低,而是素质高的成本太高。虽然这是夸张的说法,但是可以客观地说,彭宇案的负面影响是深远的。
④ 南京法官是什么意思谁能介绍下!
南京法官指王浩,2006年南京“彭宇案”法官。由于此案件的审判结果对社会影响巨大,此人备受关注。
案件过程如下:
2006年11月20日早晨,南京老妪徐寿兰在南京水西门广场一公交站台等车时,被撞倒摔成骨折。老太指认撞人者是刚下车的小伙彭宇,彭宇表示无辜,有目击证人为其作证。
2007年1月4日,66岁的徐寿兰向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以彭宇将其撞倒在地致其受伤为由,索赔13.6万余元。
2007年9月4日下午4点半,南京市鼓楼区法院认为本次事故的双方徐寿兰和彭宇均无过错。按照公平的原则,当事人彭宇对受害人徐寿兰的损失应当给予适当补偿。因此,主审法官判决彭宇给付徐寿兰损失的 40% ,共人民币45876.6元。判决结束后,彭宇表示不服判决。
(4)扶人南京法官扩展阅读:
当时这起轰动全国的民事诉讼案一审判决后引起极大争议,有人对主审法官王浩的判决表现出了极度不满。
2008年3月15日,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公丕祥在全国“两会”新闻中心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首度披露该案双方已庭外和解。
彭宇与徐寿兰达成庭前和解协议的主要内容是:彭宇一次性补偿徐寿兰1万元;双方均不得在媒体(电视、电台、报纸、刊物、网络等)上就本案披露相关信息和发表相关言论;双方撤诉后不再执行鼓楼区法院的一审民事判决。
至此,为时1年多的彭宇案画上了结案句号。
⑤ 南京法官事件,扶人的人怎么样了
不是他撞的,一分不陪!是他撞的,全部赔,赔10%算什么意思?
⑥ 南京法官王浩经典语录是什么
南京法官王浩经典语录是:
1、根据常理推断,如果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送老太太去医院!
2、如果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做好人好事?
2006年9月25日,该法院一法官者证实,彭宇案的主审法官王浩确实是调走了,王浩被安排在了离法院10公里之遥的鼓楼区挹江门街道办。
事件缘由
2006年初冬,南京街头的公交站点,一位老太太倒地不起,26岁的小伙子将其扶起,并立马送往了医院,本以为只是一件好人好事,没成想老人却在出院后将年轻小伙告上了法院,并要求其赔偿,法庭上法官的一句“不是你撞,你扶人干嘛”,更是震惊古今。
当时这起轰动全国的民事诉讼案一审判决后引起极大争议,有人对主审法官王浩的判决表现出了极度不满。
⑦ 南京法官说了那句: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扶,是什么意思
法官在一审判决中对原、被告相撞事实认定的一些推理分析,偏离了主流价值观,引发舆论哗然和公众批评。
从一审判决看,法官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和“社会情理”分析,彭宇“如果是见义勇为做好事,更符合实际的做法应是抓住撞倒原告的人,而不仅仅是好心相扶”;彭宇“如果是做好事,在原告的家人到达后,其完全可以在言明事实经过并让原告的家人将原告送往医院,然后自行离开”,但彭宇“未作此等选择,显然与情理相悖”。
对事发当日彭宇主动为原告付出200多元医药费,一直未要求返还的事实,法官认为,这个钱给付不合情理,应为彭宇撞人的“赔偿款”。这些不恰当的分析推论,迅速被一些关注彭宇案的媒体抓住、放大,引起公众的普遍质疑与批评。
在这样的舆论氛围中,尽管一审判决认定双方相撞的事实和结论是对的,适用法律也是对的,但公众普遍接受的“彭宇案”信息,却是此案“判决不公”“彭宇是做好事反遭诬陷赔偿”,产生的负面效应是频频见之于报端、广播、荧屏等传媒的“老人倒地不能扶”“好人做不得”的道德评判。
⑧ 不是你撞的为什么要扶 南京法官
原话并非如此,只是在判决中,出现大量“按常理推定”的推理过程,有些人称之为“自由心证”或“经验主义”,也就是在案后从媒体宣传中看到的:
如果人不是你撞的为什么要扶她?
如果人不是你撞的为什么要送她去医院?
如果不是你撞得,为什么不向家属讨要为老太太垫付的200元钱?
彭宇案中可以看出,法官的审判更倾向于实体正义的追求,因为他绕过了正常的审判路径,去扮演了一个“调停”、“和稀泥”的角色,但可怕的是他绕过的路径却是案件审理的核心——证据。当这样违反法律思维的推理过程,出自于一位司法者、审判者的判决之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对于彭宇案只能用一个“反常”来评价,因为它不符合法律、逻辑、经验甚至是道德。
(8)扶人南京法官扩展阅读:
抛开法律不谈,它还激发了社会道德的一次危机。当人们谈及“扶老太太”这个话题的时候,往往伴随的是言谈者脸上蔑视的表情。没有人敢再去扶摔倒的老人,除非先找来别人来帮他作证或者录像。
见义勇为、尊老爱老变成“笑”谈,当然这一切并非始于彭宇案,但至少起到火上浇油的作用。甚至有人评价彭宇案说道:它让中国人的道德素养倒退了20年。
当然不是因为人们素质低,而是素质高的成本太高。虽然这是夸张的说法,但是可以客观地说,彭宇案的负面影响是深远的。
⑨ 南京判那个救扶老人的男孩赔偿2万元。这个法官后来怎么样了
当年的彭宇案,
那个法官早已离开法院
不良的开端,导致社会道德水准下降,没人敢扶他人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