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法官 » 玉溪法院王韬

玉溪法院王韬

发布时间: 2022-05-02 14:36:42

㈠ 什么是太平洋绅士

应该是太平绅士吧?
香港特区政府今天委任73名人士为太平绅士。这项委任今天已刊登在《宪报》上,这是香港回归后第五次委任太平绅士。

在获委任太平绅士的73名人士中,区永熙等50人根据《太平绅士条例》获委任为非官守太平绅士;白德年等23人根据《太平绅士条例》获委任为官守太平绅士,任期均从2002年7月1日起生效。

太平绅士的主要职能是巡视监狱、羁留中心及其他院所,以确保其有效管理及没有任何人士被不公平对待或被剥削权利。太平绅士还需要按行政长官指示执行其他职责,如进行专案调查等。
太平绅士
在香港已经实行了160多年的太平绅士制度,是一个有效的监督、视察制度。它提供一个独立渠道,方便有需要人士提出投诉,并让有关方面按规定就投诉进行调查、跟进工作。此外,相关的决策局或部门也可藉太平绅士提出的意见及建议,改善有关设施和服务管理的问题

一九九四年,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预备工作委员会,对香港的颁授勋衔及委任太平绅士制度是否应该在回归后延续,进行了讨论,与会人士认为,太平绅士制度可以保证一些热心于社会服务及有贡献之人士,继续协助政府执行施政。预委会最后建议,整体而言,太平绅士制度有助于推动社会人士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委任太平绅士独立巡视有关机构,也有利于增强对有关机构的监管,提高公众对该些机构的信任,所以应该保留此制度。香港特区政府并于一九九七年颁布了《太平绅士条例》(香港法例510章),从而确定了太平绅士在香港回归后的法律地位。

太平绅士制度缘于十六世纪英国

有专门研究太平绅士制度的香港友好协进会主席李东海先生介绍,太平绅士制度,缘起于十六世纪前,是英国创立的一套旨在维护社会秩序的司法辅助制度。英文名称为:JUSTICES OF THE PEACE, 简称J.P., 译意是“和平公证人”或“治安推事”,后正式译为“太平绅士”。

在香港回归前的港英管治时代,太平绅士系由香港总督根据《英皇制诰》第14条的规定,委任对香港社会有“重大贡献之人士”(当然必须是亲英人士,如霍英东等虽然贡献重大也不被委任),以协助政府维持社会治安。政府遇有重大案件发生时,可指定一位或两位以上太平绅士,作为调查专员,以示主持公道。

香港首位华人太平绅士为法院陪审员

一八四三年,香港第一任总督钵甸乍,特选了44位英国人,组织成立了“英属香港治安委员会”,任命为第一批治安委员。后来易名为太平绅士,权力亦得到扩大。

早期被获委任的太平绅士,几乎全属英国人。直至一八八三年十二月,香港高等法院首位华人陪审员黄胜先生,才被委任为第一个华人太平绅士。黄胜早期留学美国, 一八四八年回港任《香港中外新报》首任主编, 后与王韬合办中华印务总局,翌年助王韬办香港首份华人独立创办的报纸——《循环日报》。此后,又有第一位华人立法局议员伍廷芳律师、首位获册封爵士的华人何启、保良局创办人韦宝珊等一批华人被委任为太平绅士。

李东海先生表示,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九四八年及七十年代,港英政府为了舒缓当时裁判司法庭人手不足的工作压力,订立《裁判司条例》,首次赋予任选两位太平绅士组成初级法庭(即太平绅士法庭),并在联席主审案件时,代表政府执行等同裁判司的所有权力和司法权的任务。该事件开创了太平绅士直接参与司法裁判的先河。

回归后已委任八批太平绅士

香港回归后,根据基本法,原有的太平绅士制度得以保留。回归前,太平绅士是由总督任命,回归后改由特区行政长官委任。现行条例规定,行政长官可按所规定的条款及条件,委任担任公职的适当人士为太平绅士;政务司司长亦可按所规定的条款及条件委任其认为合适的人士为新界太平绅士。

香港回归后的八年中,几乎年年都有人获委任为太平绅士。截止二○○五年七月止,行政长官已经委任了8批太平绅士,每次多则80名,少则50名左右,加上回归前任命的,人数可谓多不胜数。据李东海先生统计,截止二○○二年七月,全港共有现任太平绅士1,172名,其中非官守太平绅士827名,官守太平绅士(凡在政府内担任公职者,被称为官守太平绅士)345名。而到二○○五年七月,总计有1,400多名。

回归前,凡获委任为太平绅士者,均需宣誓效忠英廷,回归后则改为“维护香港法律,忠诚尽责地为香港市民效力”。

离港6个月或离开公职即终止职位

香港的太平绅士大致分为官守、非官守及新界太平绅士三种。前面讲过,官守太平绅士指担任公职的人士,其任期也只限于在政府服务期间,如果不再担任政府公职,其太平绅士的荣衔也就自动撤销。非官守指获行政长官委任的其它社会人士。而新界太平绅士则属非官守的另一类别,政务司司长就有权委任,目前的新界太平绅士多为回归前委任的,回归后尚未有新委任的新界太平绅士。

虽然太平绅士只是一个虚衔,一种荣誉,但也有一定的约束。《太平绅士条例》规定:有关太平绅士的撤职或请辞,行政长官可在下述情况下向当事人发出通知,撤销委任其为太平绅士:

1.获委任后在香港或任何其它地方被定罪,并就所涉罪行被判监禁。

2.患有《精神健康条例》所指的精神紊乱。

3.在委任期间离开香港连续六个月以上,但如有行政长官批准例外。

4.行政长官顾及公众利益及有关个案的一切其它情况后,认为该太平绅士已经不适合担任此职务。

此外,太平绅士本身也可以随时书面向行政长官请辞,而年龄达到七十岁以上的太平绅士可以不参与视察活动。

有巡视监狱、医院及接受投诉之职能

太平绅士的委任,不仅是为了表扬对公共服务作出贡献的人士颁授的一项荣誉,亦委以一种职责,太平绅士的职责与权力是什么呢?

太平绅士是个体面的荣誉称号。早先的太平绅士皆是港英政府看重的人士,有制止各种非法集会、下令拘捕、入屋搜查以及签发拘票、主持声明、接受投诉及视察院所、监狱等多项权力与职责。在香港的历史上,太平绅士曾经拥有过司法大权。

李东海先生回忆,早在五、六十年代,当时香港没有今天这么多法官,所以一些民事案件就交由太平绅士审理。比如一些不法市民在街头随便丢垃圾被警察抓到,根据法律是需要开庭判罪的。但那时因为没有那么多法官,港府就将这类小型民事案交由太平绅士来审理。具体做法是,由二名太平绅士与一名官守律师组成一个独立小法庭,对一些随便扔垃圾,随地吐痰等民事案件进行审判,是判罚款还是坐监完全由二个太平绅士决定。

除做法官外,太平绅士还有签署拘捕令的权力。李东海先生举例表示,为了防止个别警察进行私人报复随便抓人,法例规定,任何警务人员以疑犯有神经病为由抓人,必须有该区最少一名太平绅士的签名认可才可抓人。除此以外,太平绅士的权力还包括为申请会计师、律师、核数师申请牌照之人士签名以及香港以外人士来香港居留、内地人来港定居、投资、上市等事项之签名,只有太平绅士签名有关部门才会受理。但这些权力现在(有的在回归前)已经没有了。

回归前后太平绅士之权力差异

回归后,虽然有所调整,但太平绅士仍有一定权力及职能。

按照《太平绅士条例》的规定,太平绅士的主要职能是巡视监狱、羁留中心及其它场所包括医院、感化院、老人院等。通过巡视及接受投诉以确保这些部门的有效管理及合理服务,更可以确保不会有任何人士被不公平对待或被剥夺合法权力。具体职责与权力为:

1.接受与监理有关人士的签署申请、宣誓及声明等。

2.签发令状或命令。当太平绅士接到投诉,且投诉人要求他们签发传票或令状时,太平绅士首先应查看投诉内容是否合理及合法,尤其是签发拘捕令时必须符合:有关投诉必须书面提出;有关投诉必须经过宣誓,宣誓后必须对投诉事项的真相作证;投诉人已在投诉书上以惯常签名方式签署;应在投诉书上签注,证明投诉人已在投诉书注明的日期和地点在他面前宣誓。

3.巡视指定机构。香港太平绅士的主要职务是巡视指定机构。巡视活动包括由两名太平绅士(官首非官守各一)同往监狱、羁留中心、劳役中心、医院等机构进行法定及行政访问。巡视是透过独立巡视的制度及事先又不知会被访机构的巡视时间,以确保住在上述地方人士的权利受到保障。

在委任方面回归前后的不同之处是,回归前一般一年委任二次,有时三次,但每次都只有十几个,有时一个(一般为官守),回归后一年一次,都在七月,一次多则七、八十个,少则也有五、六十个。李东海先生对此表示,如此委任下去,担心太平绅士愈来愈多有滥的趋势,他个人认为还是严格一些好。

㈡ 黄胜的生平简介

黄胜是香港学者、传媒工作者、商人及政治家。黄胜幼年就读于伦敦传道会创办的马礼逊纪念学校,后来与容闳及黄宽一同获选到美国留学,返港后先后于《德臣西报》及英华书院印刷所等地从事印刷及翻译工作,曾参与创办《中外新报》、《华字日报》及《循环日报》,及与王韬合作编译《火器说略》一书。
黄胜是香港首位获港府认可为陪审员的华人,1870年参与创立东华医院,后曾协助清廷率领第二批学童出洋留学美国,1884年至1890年获委为定例局(即立法局)非官守议员,是该局历史上第二位华人议员,另外也是首批获委为洁净局(后称市政局)非官守议员的华人。黄胜亦曾从商,在香港透过买卖土地致富,是香港早期的华商。
生平 黄胜在1827年生于位于广东的故乡香山县,早年在故乡生活,1841年前往邻近的澳门,入读马礼逊纪念学校(Morrison Memorial School),同校同学计有容闳、黄宽及唐廷枢等人,他们后来都在清末民初有所成就。翌年,清廷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败于英国,并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予英国,黄胜遂随校迁到香港生活。
到1846年,马礼逊纪念学校校长包朗牧师(Rev. Samuel Robbins Brown)因身体欠佳,决意辞职返回美国。在得到外界赞助下,他很希望可以携同校内数名优秀学生负笈美国,让他们接受正规的西式教育。据记载,包朗牧师将消息告知全体学生时,表示有兴趣的同学可自动起立,经一番考虑后,容闳在芸芸学生中首先起立,第二位起立的是黄胜,而最后一位是黄宽。
在包朗牧师的带领下,黄胜与容闳及黄宽在1847年1月4日乘船从上海出发,并在同年4月12日抵达美国,入读麻省孟松学院(Monson Academy),但黄胜仅待了一年,就因为水土不服的关系,被迫在1848年返回香港。黄胜前往美国时正式受浸为基督徒,至于返港后则成为了伦敦传道会的会众。 黄胜返港后,在曾赞助他到美国留学的《德臣西报》创办人萧德锐(Andrew Shortrede)安排下,获该报聘用,学习印刷,后来还参与过编辑工作。未几,黄胜在1853年获英华书院印刷所聘任为监督,以协助伦敦传道会承印及翻译新创办的《遐尔贯珍》。此外,黄胜亦有份协助书院的理雅各牧师翻译《四书》成英文,该书在1861年印行时,理雅各牧师更特别地在序言中向黄胜致谢。
理雅各牧师
黄胜在英华书院的翻译工作深得港府赏识,这除了使他在1858年成为首位获认可为陪审员的华人外,高等法院更愿意出月薪120元聘请他出任法庭翻译,当时法院注册官更表示如黄胜不接受聘用,他愿意每月多付10元月薪,以示诚意。尽管黄胜当时在英华书院的月薪仅有30元,但他却以服务教会为乐,拒绝了法院的重金礼聘。
透过理雅各牧师的关系,黄胜还认识了因避难来港的洋务学者王韬,王韬曾协助理雅各翻译《尚书》,又与黄胜合作,翻译《火器说略》,专门介绍西方兵器,并分别讲授“炼铁”、“造模”、“置炉”、“钻炮”及“验药”各大范畴。《火器说略》一书后来由王韬进呈曾国藩幕僚丁日昌及淮军统领李鸿章,深受赏识。
在得到丁日昌的引荐下,黄胜有机会在1864年前往上海同文馆掌教英文。到1867年,黄胜协同唐廷枢到香港国家大书院招揽学生,安排学生到福州船政学堂深造,但不久因故辞职返港,并重新于英华书院印刷所工作。 参见:中外新报、循环日报及华字日报 凭借在《德臣西报》及英华书院印刷所的工作,让黄胜累积不少印刷及办报的经验。早在1858年,黄胜就曾与伍廷芳租用《孖剌西报》的一套中文铅字,共同创办《中外新报》,并以《孖剌西报》的中文晚刊名义印行,成为香港历来第一份完全以中文编印的报纸。
1882年的《循环日报》。
到1872年4月,黄胜又参与创办了另一份报纸。这次是与《德臣西报》副主编陈霭庭合作,将原本附属《德臣西报》的《中外新闻七日报》独立出来,成立《华字日报》。《华字日报》由黄胜出任主笔,亦是继《中外新报》后,香港历来第二份华文报纸。
另一方面,英华书院在1871年因故一度停办,并将印刷所的印刷设备出售,黄胜遂与王韬合共出资10,000元墨西哥鹰洋,购入设备,并成立中华印务总局,专门承印各类中西书籍。后来在洪干甫及钱昕伯等人协助下,王韬在1874年2月4日创办《循环日报》,并由中华印务总局承印。黄胜本身支持王韬创办《循环日报》,但由于他身在美国的关系,所以《循环日报》由王韬主持。有别于《中外新报》及《华字日报》,《循环日报》是香港首份由华人自资及自行打理的中文报纸,并曾经是香港非常流行的主流报纸,惟于1947年停办。 参见:洋务运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在1873年,清廷洋务派曾向一度停办的英华书院购入两副大小铅字,以用于京师武英殿衙门前的西法印书局,当时黄胜获书院委派,亲自将铅字带到京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西法印书局的创立奠下基础。
同年,负责大清学童留学美国事务的正、副监督陈兰彬及容闳,邀请黄胜带领第二批学童前往美国留学。黄胜有见受旧同学的委托,于是放弃了香港的工作,在1873年6月带领为数约30名的学童赴美。在得到陈兰彬的保奏下,黄胜又在清廷驻美使馆充任翻译官,协助清廷与美方人员交涉,并在美国处理留学学童事务。黄胜一直到1876年才任满返港,同时获清廷保举以同知升任知府,并获赏戴花翎。 普仁街的东华医院。
诚如前文所述,黄胜早在1858年获港督宝灵爵士委任为首位认可陪审员的华人。到1870年,黄胜代表英华书院,与其他华人绅商兴办东华医院,成为该院的兴建总理。东华医院在1870年奠基,1872年建成,是香港最早期的华人慈善机构,为华人赠医施药,他后于1886年至1887年出任该院丙戌年主席。
黄胜在1876年自美国返港,开始投身商业,而凭借其过往经历,他在香港华人社区中声誉日隆,亦渐获港府重用。在1876年3月,黄胜获港督坚尼地爵士委任为中国语文考试委员会委员。在1883年12月28日,黄胜入籍英国的申请获得批准,正式成为英籍人士。翌日,黄胜旋即获港督宝云爵士奉委为非官守太平绅士,是香港早期少有的华人太平绅士之一,在华人社会具一定地位。
港督宝云爵士
香港历史上首位定例局华人议员是伍廷芳,他在1880年至1882年于定例局供职。不过,伍廷芳当时仅是以临时议员的身份,持续代表一位长期缺席的议员出席定例局会议,因此他在1882年离开定例局后,局内再没有华人议员,直到1883年4月港督宝云爵士上任后,情况才有所改变。
宝云爵士希望定例局内设有一个永久性的华人议席,好让华人意见能够反映,因此他任内向英廷提出改组定例局,以增加其代表性。宝云爵士的提议获得英廷接纳,结果在1884年2月28日新一届的定例局会期中,该局议席出现很大的变化。当中,官守议席增加两席,由过往以非官守议员名义出席定例局会议的总测量官及总登记官兼抚华道出任。另一方面,非官守议席由四席增至五席,其中两席分别由香港总商会及太平局绅互选产生,另外三席由港督委任,而五席之中必须有一席由华人出任。
昃臣
由于出任定例局议员的华人必须是英籍人士,而且又以通晓英语,文化水平和社会地位俱佳的人士较为理想,适合的人选可谓寥寥无几,港督难以作出选择。港督宝云爵士最初曾考虑委任何启医生入局,但基于何启医生过于年轻,而且生活非常西化,因此担心他不能代表华人社区。最终,港督宝云爵士选择以黄胜出任定例局议员,他认为,黄胜“完全胜任以英国人的眼光观察华人事务,并以华人眼光观察英国人的事务”,加上他是基督徒及英籍人士,同时与华人及西人社区关系密切,所以是最合适的人选。
黄胜于1890年辞职后,何启医生获委任填补其定例局议席。
不过,黄胜首次出席定例局会议就出现一次小插曲,由于黄胜填补过往由政府官员拥有的非官守议席,律政司柯马理发现有关议席依例须由总商会或太平局绅互选产生的人士出任,变相使黄胜不符合资格填补议席。为及时解决有关的技术性问题,总商会界别非官守议员昃臣自愿放弃议席,让黄胜填补其席位,然后再让政府委任入局。这次事件使政府、昃臣及黄胜相当尴尬,亦令不少华人感到面目无光。
黄胜在任定例局非官守议员期间,于1888年6月11日连同何启医生获委为洁净局非官守议员,成为首批出任洁净局议员的华人。至于在定例局内,黄胜曾任常务法律委员会委员,但在议会以甚少发言著称,并为人诟病。黄胜被认为未能反映华人利益,结果华人社区有时甚至选择寻求外籍议员协助,而不接触黄胜。例如华人团体与政府商讨《1889年建筑物条例》时,华人团体就选择以遮打,而非黄胜,作为中介人争取权益。黄胜在1890年7月以商业业务繁忙为理由,辞去定例局职务,其议席遂由何启医生接替。 离开定例局后,黄胜仍任洁净局非官守议员,至1892年方才卸任。黄胜早年曾购入不少土地,尽管后来地价上涨,但他仍坚持回馈社会,没有加租,再加上要应付日增的家庭开支,所以他晚年仍然过著俭朴的生活,颇受称许。
黄胜短暂抱恙后,终在1902年8月5日晚上时份病逝于香港岛中西区卑利街55号家中,终年75岁。黄胜的遗体在8月7日出殡,其灵柩由一名警长及四名印警护送下,由其故居送到“香山号”轮船,沿途吸引大批市民围观。黄胜遗体稍后由“香山号”轮船运回故乡香山县,在宗族墓园安葬。

㈢ 理雅各的人物生平

1815年12月20日,理雅各出生在于英国苏格兰阿伯丁郡的哈德利镇。1815年至1822年间理雅各家与在马六甲传教的英国传教士米怜经常通信,这些信使理雅各初步接触了传教事业。1822年,美魏茶(米怜之子)与理雅各在同一所学校读书,此时理雅各更多地受了传教士家庭的影响。
1829年,理雅各完成了在哈德利教区学校的小学学业,进入阿伯丁语言学校开始接受中等教育。
1831理雅各经考试获阿伯丁皇家学院一等奖学金。此前他因遇到公众集会骚乱而遇险,但是死里逃生。1831年至1835年理雅各就学于阿伯丁皇家学院,即大学教育期间。1835年毕业时获阿伯丁皇家学院授予的最高奖学金哈顿尼恩奖学金。
1836年,理雅各因坚持非国教信仰,不改信国教而放弃在阿伯丁皇家学院教拉丁语的机会,随后在英格兰布莱克本一所公理宗学校教数学与拉丁语一年半时间。
1837年,理雅各在伦敦海伯里神学院攻读神学。
1838年,理雅各加入伦敦会,决心到海外传教。是年理雅各与伦敦会理事会的成员约翰·摩里逊的女儿玛丽·伊莎贝拉·摩里逊订婚。
1839年,理雅各师从伦敦大学中文教授修德学习汉语。是年理雅各不顾医生对其健康状况的警告,与米怜的孩子美魏茶乘同一批船到马六甲传教。
1840年1月10日理雅各到达马六甲,此后理雅各夫妻水土不服,健康欠佳。在马六甲,理雅各担任伦敦圣教书会的记者与顾问,兼任马六甲英华书院的伊云士的助理,同时管理书院的印刷事宜。是年,马六甲发生霍乱。11月,伊云士与约塞亚·修兹染霍乱而死,理雅各获得书院一个教高级的职位。这时英国与清廷正谈判开放通商口岸,理雅各向伦敦会建议将英华书院迁至香港。
1841年,理雅各编写了《英、汉及马来语词典》,后用作马六甲英华书院的教材。此时理雅各已经开始了汉学研究,并进行基督教汉语文献方面的整理,翻译与编撰工作。马六甲流行霍乱之际,理雅各写了《致马六甲华人有关霍乱书》在当地颁发,从医学角度劝人们放弃迷信,皈依基督教。此时华人何福通成了理雅各的传教助手。1841年7月13日理雅各因“为基督教世界与文学领域的显赫贡献以及虔诚的信仰”获美国纽约大学所授予的神学名誉博士学位。11月理雅各正式担任英华书院校长。
1842年,《南京条约》后,伦敦会理事会决定筹募庞大的基金,展开对华的传教活动。理雅各继续为学校迁址而努力,他与给马礼逊的儿子马儒翰通信,马儒翰时任东印度公司的秘书、马礼逊教育协会及香港华民的秘书与翻译。
1843年7月,马六甲英华书院及其中文印刷所迁入香港。此后,理雅各面临着艰苦的生活,混乱的社会治安与恶劣的生活条件等问题。但他的住宅已成了上圣经课的地方,何进善继续配合理雅各布道传教。是年理雅各向香港政府申请拨地扩建英华书院遭拒绝,因为香港政府需要翻译的时候,英华书院未做反应。8月22日至9月4日,英美来华新教传教士在香港讨论《圣经》译本的修订问题,希望能推出统一的委办本;理雅各具有语言学方面的知识,对汉语也具有相当的把握,因此被邀加入。但修订工作进行中传教士的宗教学术争议一开始就很激烈。
1844年,英华书院更名为英华神学院。1844年第二个安息日理雅各在香港开设了伦敦会的第一座华人礼拜堂下市场堂。教堂由理雅各主持,但其后理雅各暂时返回英国时,何进善受理雅各委托管理教堂,实际上许多事务也由何进善负责。是年起由何进善和黄胜做理雅各的助手编写,印刷汉语的宗教宣传册子。其中理雅各撰写的宗教文册《耶稣山上垂训》(1865年再版)是由何进善合作翻译注释的。
1845年年初,理雅各对香港政府提出应该有一所政府资助的学校,“免费”为中国人提供教育,但该建议未被采纳,因为计划“过于繁杂,而且代价太高”。是年理雅各筹建的佑宁堂落成。这年理雅各与麦都思博士谈了他的基督教文献的翻译观,认为“神”是翻译“Elohim”与“Theos”的合适字眼。11月,理雅各因几次长时间高烧不退而回国治疗,并带去三个中国学生:吴文秀、李金麟与宋佛俭。
1846年,理雅各一行到达英国,在英国社会引起注意。从到达英国至1848年,理雅各周游英国讲道。此间,理雅各向国务大臣格莱斯通谈了香港传教近况,尤其是教育的发展,试图推行教育世俗化的改革,后来得格莱斯通就此事致信香港总督德庇时。
1847年5月20日,理雅各在返回香港的途中立志要研究汉学,翻译中国经书,襄助传教。7月2日,《圣经》修订工作开始,到5日就出现了严重分歧,形成了后来旷日持久的译名之争,理雅各不可避免地将卷入这个问题。是年,理雅各推崇的补助书馆计划开始在香港实施。12月6日,港府在《香港政府宪报》上宣布以每月10元的标准资助三所中文学塾,并成立教育委员会,负责监督。这标志着政府对教育干预的开始。但此时政府并没有与教会争夺教育控制权,而且此时宗教教育的气氛仍颇为浓重。(注:1847年理雅各尚未抵达香港,仍在路途中。)
1848年4月,启程返香港。途中离开新加坡的时候,理雅各与家人乘坐的船发生火灾,理雅各指挥男乘客灭火。7月22日到达香港。1848年8月香港与广州的传教士开会建立传教站,理雅各任秘书。传教站每三个月聚会一次,协调两地传教事宜。8月31至12月1日,理雅各在香港经历了第一次摧毁性的台风。是年理雅各的第四个女儿安妮死去,理雅各夫妇悲痛不已。黄胜任职于英华书院,曾协助理雅各翻译儒家经典。自1848年起,理雅各改变了自己在“术语之争”中的立场,选择了“上帝”一词来翻译基督教的“God”。
1849年,理雅各撰写布道文册《上帝的日子》。
1850年,理雅各第一任妻子玛丽写信给伦敦会东方委员会,要求加大对英华书院附属女子学校的支持。该校是英华书院迁港之初理雅各授意玛丽创建的,该校是中国最早的女学之一。伦敦会基本同意玛丽的提议。3月20日,理雅各向总部提出了到广州建立教堂的想法。8月20日,总部致函理雅各,否决理雅各的提议。
1851年12月28日,理雅各在香港经历了第二次摧毁性的台风。
1852年,广东南部农民起义军被清军击溃后,清军大肆屠杀。理雅各从清军手下解救一个中国女孩,并帮助急救一个老人。是年理雅各在香港出版了《中国人的鬼神观》,这是理雅各研究中国宗教学术的真正开始。这年理雅各又撰写了宗教文册《约瑟纪略》、《养心神诗》(后改名《宗主诗章》)与《重休礼拜堂仁济医馆祈祷上帝祝文》。10月17日,理雅各在香港经历了第三次摧毁性的台风。也在10月,理雅各第一任夫人玛丽病逝,其后两个女儿先后夭折。11月22日,理雅各继续进言伦敦会总部要求到广州建立教堂,但没有结果。
1853年,理雅各应邀进入教育委员会(1853—1862,后改为教育局),提出了官学的奖学金制度:《圣经》或《四书》知识掌握得最好的奖励1.5英镑,英语或地理读得最好奖一英镑。是年起理雅各主理香港第一份中文报刊《遐迩贯珍》,由黄胜协助。同年,淘金热使大量华人涌入美国加州与澳洲,理雅各以传教为目的撰写了关于移民美国事务的册子《往金山要诀》,并安排五位英华书院的学生到美国加州建立教堂与两个青年到澳洲宣教。也在1853年理雅各最小的女儿在被送往苏格兰的路上死了。理雅各悲痛不已,当时只剩下他一个人在香港。大约在1853年前后,理雅各帮助太平天国确立了“拜上帝会”的名称。
1854年理雅各撰写中文传道册子《劝崇圣书》、《新约全书注释》与《耶稣门徒信经》并初次翻译《周易》。同年韩山文把在逃的洪仁玕带来见理雅各,理雅各帮助安排他去教书。
1855年,理雅各发展一个道士皈依基督教。1855年1月12日,理雅各继续坚持要伦敦会总部到广州建立教堂,提出将印字局移到中国腹地上海去发展,没有结果。《遐迩贯珍》因人力不济停刊。1855年(至1858年),洪仁玕受雇于伦敦会,成为牧师,解经布道,做理雅各的助理。
1856年,理雅各编译的教材《智环启蒙塾课初步》在香港出版,作为英华神学院的教科书。(1859年香港官学把该书作为标准教材,1862年、1864年分别在广州、香港重版;1867年传入日本,首先由江户开物社出版训点翻印本,名为《翻刻智环启蒙》,在日本广泛流传,成为许多学校的教科书,出现多种版本。)但1856年在香港维持了13年的英华神学院因人手不足及经费问题而停办。是年理雅各撰写了《圣书要说析义》、《亚伯拉罕纪略》。同年理雅各给车锦光施洗。这一年,理雅各要求付给中国医生王风与西方传教士同样的工资,引起外国人的议论。(关于给华人基督教徒与西方相同的工资的问题,理雅各与伦敦会之间的商议持续至1860年。)是年理雅各在英华书院的学生梁柱臣离开香港到澳洲维多利亚省与传教士建起礼拜堂。(60年代初梁柱臣在澳洲的巴拉腊特又建了两所教堂,1866年在中国内地建立佛山堂,这是华人自发自资并成功建立起来的第一个教堂。)1856年起,理雅各在香港的公理宗用英语、汉语布道,闲暇时间翻译中国经书。
1857年,当地一家面包店的厨师下毒要毒死所有英国人,理雅各幸免于难。这年理雅各因健康问题以及中国经书译著的出版事宜第二次返英。理雅各走后,洪仁玕得湛约翰牧师资助盘缠到南京。
1858年,理雅各在英格兰的时候,通过其长兄乔治所在的公理宗之安排,结识了寡妇汉娜,其亡夫也是牧师,已有一个女儿。后来理雅各与她结了婚。同年理雅各带着第二任夫人及其女儿和他原来的两个女儿到香港。回港后,香港最高法院的注册主任拜访理雅各,要黄胜到法院任口译。黄胜出于传教工作的志向而婉拒。
1859年,理雅各发表了《秦国——伦敦会成立六十五周年讲话》。10月间,理雅各在香港经历了第四次摧毁性的台风。50年代后期,理雅各的两个女儿加入理雅各的事业,分别在理雅各所建立的不同学校里教书,并都在香港结了婚并居住下来。
1860年,洪仁玕被洪秀全封为干王,此后与理雅各通信频繁,理雅各希望他能够纠正太平天国在信仰上的偏差,并坚持与外国人和解的路线。洪仁玕曾托人给理雅各送钱,但理雅各拒收。这年,理雅各撰写了宗教文册《圣会准绳》与《基督教信仰与行为》,并为车锦光带来的人施洗。同年,香港教育委员会被改组为教育局,成为专管官立学校的政府机构。此时理雅各已成为该机构的权利人物,便大张旗鼓地推崇世俗教育。7月3日,理雅各在教育局会议上提出了著名的“教育革新计划”,后来又以书面形式刊登在《香港政府宪报》上。他建议停办所有位于维多利亚城的皇家书馆(即受资助的学校),把全部学童集中于一所新的中央书院并强调英语教学。在理雅各的推波助澜下,香港教育事业的重点从19世纪60年代起始由宗教教育转向世俗教育。
1861-1872年间《中国经典》第一版在香港陆续出版。其中,第一卷含《论语》、《大学》与《中庸》,出版于1861年,第二卷《孟子》出版于1861年,第三卷《书经》与《竹书纪年》(分两册)出版于1865年,第四卷《诗经》(分两册)出版于1871年,第五卷含《春秋》与《左传》(分两册)出版于1872年。
1861年,广东被英法攻陷之后,理雅各与他的朋友在广东河南(广州市的地名,现中山大学康乐园的一带)参观,看一座佛教寺庙遭到袭击,原因是民众敌视所有外国人。同年春天,理雅各与湛约翰乘船到广东的博罗等地去看看车锦光的传教工作,一路上受到当地人的欢迎。他们此行长达四个星期,但后来遭到了袭击。10月,由理雅各施洗的广东人车锦光被其仇家所害,理雅各曾冒着生命危险去解救车锦光,而且临走前叮嘱英国领事:万一他死了,不要动用军舰,因为他要把清白的名声带回家。
1862年,理雅各在香港太平山与湾仔筹建两所教堂。2月,在港府的支持下,中央书院正式开学,标志着香港教育事业把重点转向了世俗教育。中央书院首任校长由史钊活担任。史钊活承袭了理雅各的世俗教育主张,并付之于实践。理雅各就此解除了教育局繁重的文秘和管理职责。是年,理雅各的一封信在英国公开发表,抗议戈登率领的英法联军镇压太平军的行为。同年理雅各在香港经历了第五次摧毁性的台风。这年王韬流亡香港,开始襄助理雅各翻译中国经书,历时20年。(从1862年到1865年,理雅各为香港政府培训笔译、口译人员三年。)
1863年年底,理雅各为修建佑宁堂筹捐了21000元。
1864年6月6日理雅各在香港经历了第六次摧毁性的台风。是年理雅各再次陷入健康危机,于是到广东省的西河去游历、养病。
1865年,理雅各与教育理事会其他成员退位,政府办学部取而代之。同年因为理雅各在公益事业上的突出贡献,被邀到香港政府用茶点。是年,理雅各陪第二任妻子汉娜到汕头、厦门、上海,后到日本治病。汉娜终因水土不服回国,也带走了女儿。
1866年,香港发生了罕见的火灾,理雅各成功地进行了募捐活动以赈灾。是年他又探访感染猩红热的学生,还为一个他认为无罪的死囚奔忙。理雅各在香港昂船洲经历一次爆炸的事件,一艘载着80吨炸药的商船被引爆,原因不明。
1867年2月,理雅各因健康欠佳暂回英国养病,翻译中国古代经典的工作暂时中断。理雅各不久来信邀请王韬去苏格兰。年底王韬赴苏格兰,并游历了法国等国家。
1868-1869年理雅各与王韬在哥拉潜心译书,抽空游历爱丁堡、格拉斯哥、雷斯与阿伯丁。当时理雅各已经不想继续留在伦敦会,而是集中精力完成中国古代经典的翻译。
1870年1月5日,理雅各及其女玛丽与王韬一起返华。3月,抵达香港,此后王韬成为独立的报业人士并逐步成为社会改良者,开始了自己的事业。理雅各与伦敦会签订合同,在佑宁堂做了三年牧师。由于佑宁堂有印刷业务,理雅各印刷其译著《中国经典》更为方便。
1871年,理雅各在英国士兵中开《圣经》课。是年撰写了布道文册《无偿的福音》。2只,理雅各联合其他传教士和一些商会,组织了一千多人签字,要求取缔赌场。
1872年7月,理雅各深夜翻译过劳而休克,手部摔伤。
1873年,理雅各到中国北方观光,对落后的状况非常痛惜。5月17日,理雅各游历孔府,在日记里提到当地种植鸦片的情况。是年理雅各告别香港,临别王韬撰文赞美理雅各。理雅各后又游历了美国,其后返英定居。理雅各回到英国公开反对鸦片贸易。从1873年到1876年理雅各写了长达330页的手稿,力图将赞美诗翻译成诗体拉丁语,并对一些语言点做了一番诠释,类似于他在其译著《中国经典》中所做的工作。
1874至1875年,约翰·莱格牧师等人为理雅各再译《诗经》提供帮助。
1875年,穆勒约理雅各为《东方圣书》系列译著提供译稿。4月20日,牛津大学决定让理雅各做首任汉学教授。
1876年,理雅各因翻译中国经书的成就获儒莲中国文学首届国际奖。10月27日,理雅各在谢尔德廉戏院发表就职演说,开始了执教牛津大学的生涯至去世。
1877年,理雅各的著作《儒教与基督教对比》在对华传教士上海大会由人代读,在传教士中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因被认为过高评价儒教和再次引发术语问题而被拒绝出版。后该文在友人资助下独立出版。是年理雅各准备重新翻译《易经》,再次邀王韬前往。但王韬未受此邀。
1878年,理雅各发表论文《中华帝国的儒教》、两小卷的《孔子生平及其学说》与《孟子生平及其学说》。
1879年,理雅各译出《东方圣书》第三卷,含《书经》、《诗经中的宗教》和《孝经》。是年理雅各应邀请到长老宗做牧师。
1880年,理雅各以他在牛津大学讲课和研究心得,在伦敦发表了《中国的宗教:儒教、道教与基督教的对比》。是年,理雅各提名中央书院第二任校长。同年理雅各的第二任妻子汉娜去世。
1882年,理雅各完全失聪,但仍然坚持授课与翻译。是年,理雅各译出《东方圣书》第十六卷《周易》,为第九版《不列颠网络全书》撰写了《老子》的条目。
1883年,理雅各的《基督教与儒教关于人生教义的对比》由伦敦圣教书会出版。
1884年,理雅各到授予他神学博士的爱丁堡大学参加校庆。
1885年,理雅各译出《东方圣书》第二十七、二十八卷《礼记》。
1886年,理雅各译出了《法显行传》(或称《佛国记》)。是年理雅各患中风,健康状况恶化。
1887年,理雅各发表汉学研究论文《菩萨的形象》。
1888年,理雅各开设“在华基督教传教史”的讲座,再一次对鸦片贸易深表痛惜。同年理雅各发表了《基督教在中国:景教、罗马天主教与新教》一书。
1891年,理雅各译出《东方圣书》第三十九、四十卷《道德经》与《庄子文集》,并发表汉学研究论文《因果报应论》。
1892年,理雅各的《四书》译本经他修订后再版。
1893年至1895年理雅各修订《中国经典》,并由牛津克莱仁登出版社再版。
1897年11月29日,理雅各病逝牛津。
(资料来源:架设东西方的桥梁 [专著]: 英国汉学家理雅各研究 / 岳峰著. -- 福州 : 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 370页 : 图 ; 20cm. -- (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言与文学研究中心学术研究丛书/篇名略有改动)

热点内容
月息3违约金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2-09 09:01:01 浏览:551
刑事诉讼法再审抗诉 发布:2025-02-09 08:58:44 浏览:371
财经法规习题集 发布:2025-02-09 08:53:13 浏览:838
集体土地司法强拆 发布:2025-02-09 08:37:26 浏览:538
第三人要负法律责任吗 发布:2025-02-09 08:26:03 浏览:301
行政法派出机关类型 发布:2025-02-09 08:25:17 浏览:74
全国法院系统学术 发布:2025-02-09 08:24:34 浏览:770
论民法的精神 发布:2025-02-09 08:24:31 浏览:389
教师法律法规学习 发布:2025-02-09 08:18:17 浏览:201
社区政策法规 发布:2025-02-09 08:01:14 浏览: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