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当做邹碧华征文
『壹』 标题"灯火常在,行者不孤"有何深意
标题"灯火常在,行者不孤"的深意是:邹碧华精神照亮法律人前行的道路,有邹碧华的精神做榜样,法律人前行的路不孤单。
26 年来,邹碧华始终坚 守对法律、法官职业的信仰,以法治捍卫社会的公平正义。
改革的事业未竟,但他“燃灯者”的理想,敢啃硬骨头的魄力,炽热的信仰力量仍在。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我们将始终以精神为指引,坚守信仰,不畏困苦、勇于担当。
燃烛掌灯,破冰探路。
在司法改革的道路上负重前行。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邹碧华把主要精力全部投入到大幕刚刚拉起的司法改革上。
作为上海法院司法改革的操盘 手之一,他身体力行地推动司法改革,虽不讳言改革之艰,却毫不畏难迎艰而上,把 改革“一点一点往前拱”。
司法改革中,他带头引用信息技术,开创了将审理按 照难度系数和数量等因素对法官进行考核的先河, 维护了一批年轻法官的机会, 最终, 员额制改革避免了“一刀切”。
困难重重的改革之路,正是邹碧华同志敢于担当的责 任意识和大胆创新的改革智慧, 才可以破冰前行。
拓展资料:
《邹碧华》是由最高人民法院影视中心、上海电影(集团)公司出品,史凤和执导,佟瑞欣领衔主演,刘小锋、陈虹池、何琳、洪洋主演的人物传记片。
该片根据法官邹碧华生前事迹改编,讲述了他公正为民、敢于担当的好干部形象,以及为了自己的事业鞠躬尽瘁的故事。
该片于2017年11月20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2014年12月10日上午,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邹碧华(佟瑞欣饰)向来沪学习交流司法改革工作的某省政法委领导介绍了上海司法改革进展情况,中午,他又赶赴徐汇区法院参加会议。
邹碧华已经连续几天马不停蹄地工作了,在去往徐汇区法院的路上,他突然感到心脏不适,被送往医院后再也没能抢救过来。一时间,邹碧华去世的噩耗传遍中国,律师、法官、专家、以及与邹碧华有过交往的群众,纷纷通过各种形式深切悼念这位47岁的好法官。
参考网络资料链接:网页链接
『贰』 正义之星观后感
在第一集中我们看到人民法官的信仰。用11年的坚守守护公平正义最后一公里的赵鑫;从右手大部分功能丧失的残疾人成长到一名人民法院的法官再到优秀法官、自强模范的王小莉; “春梅纵是侠骨香,不受尘埃半点侵“拥有女侠梦的周春梅。
他们用亲身经历告诉了我们他们作为法官的人民信仰,用毕生精力探求的公平正义,用时刻向上的心态挺起的法治脊梁。
在第二集中我们看到人民法官的素养。从零开始创建我国第一个环保法庭的罗光黔;连续端坐18天,每天庭审8小时的范红海;用法律的剑戟、荡平黑恶势力、涤清社会风气的杨军。
从他们身上我深刻体会到,唯有服务大局,才能让法律的力量真正地庇护人民的利益;唯有服务大局,才能让法治前行的步伐更加坚定,更加踏实;唯有服务大局,才能让法律在具备理性力量的同时具备人性的温度。
在第三集中我们看到人民法官的情怀。关心人、帮助人、公正地对待每一个人,把自己的价值发挥到极致的邹碧华;全力倾注司法人文关怀理念,突破传统的审判模式,推出“圆桌法庭”“微信法庭“两种全新庭审模式的周淑琴。
摸索出“三个贯穿始终“工作法,可以覆盖案件审理的全过程的黄志丽。他们都是优秀的法官,是对法律专业知识有着深刻理解、对法律适用方法能够娴熟运用的法官。
他们更是卓越的法官,是在优秀的基础上,以更通透的眼光、更宽广的胸怀、更明确的职业价值目标,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通过自己的行为淋漓尽致地推进法治理想实现的法官。
在第四集中我们看到人民法官的温度。当好未成年人的“法官妈妈”的陈海仪;建立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陈辽敏;无悔青春,扎根基层办案27载的亓民川。
凭着对法官事业的忠诚热爱,他们执着坚守一名人民法官的职业道德,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法官为人民的高尚情怀。
对他们来说,诸多荣誉的取得,不仅是对过去工作的总结,更像是一声声发令枪响,让他们昂首阔步、不知疲倦地奔跑在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道路上,不断向前,向前,再向前……
在第五集中我们看到人民法官的坚守,用温情化解家事纠纷的“双语法官”的吕仙华;背篼背着国徽和卷宗,翻山越岭走村入户的郭兴利;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团结、和谐、稳定与发展,提供了有力司法保障的彭鑫亮。
他们选择了农村,坚持了一份农民的厚道、淳朴、善良;选择了法律,坚守了一份法律人的公正、廉洁、为民;他们是接地气的法官,把自己深深地融入到了百姓的心里。让农村群众知法、懂法、用法,依靠法律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在第六集中我们看到人民法官的担当。面对全球通信领域的审判难题,以国际视野和中国法律语境相融合进行司法裁判的肖海棠;通过对互联网侵权案案例的裁定探索出多项互联网审判的判定标准和规则的沙丽;见证中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体制飞速发展的姜颖。
新时代赋予了人民法官担负构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使命,他们牢记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才能没忘来时的路;他们牢记法官的初心和使命,才会坚守住职业道德、为民司法。
他们敬畏法律、敬畏人民,心里装着人民,牢记忠于宪法和法律,审慎手中的审判权力,努力做新时代合格的法官。
六集系列节目《正义之星》讲述的就是人民法院18位英模法官的故事。赵鑫、周春梅、王小莉、范红海、罗光黔、杨军、周淑琴、黄志丽、邹碧华、陈海仪、亓民川、陈辽敏、彭鑫亮、吕仙华、郭兴利、姜颖、肖海棠、沙丽……
一个名字就是一颗星,群星璀璨,燃亮正义的天空。
『叁』 为什么法官当如邹碧华会成为社会各界的共鸣
一心为民啊
『肆』 年轻人能为社会做点什么作文1000字
我出生于89年下半年,由于读书晚的缘故,身边的同学朋友基本都是90后,所以我也乐意将自己归为90后。作为90后的我们,没有经历战火纷飞、政治动荡,也没有经历过大饥荒或者十年文革等等,所以我们总是遭到这样的质疑:张扬、自私、承受挫折能力差,被世人冠以“没有理想的一代”。但毋庸置疑的,总有一天法院院长会是90后、省委书记会是90后、将来的国家主席必定会是90后,社会的各行各业都将被90后占领,那么现在我想问我们这批被质疑的年轻人们,我们能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
我知道,并非每个人都能够成为弄潮儿,你我都是再普通不过的公民,是这个庞大的社会机器上一颗小小的螺丝钉。90后的我们,工作稳定后被父母“逼婚”,结婚买房子要花去我们年轻时候最好的二十年时间去偿还贷款,年轻人忙着生存,成为车奴,成为房奴,背负巨大生活压力的我们没有梦想,没有时间去关心政治,哪还有什么精力去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
能为社会做些什么?我觉得,说为人民服务太过高尚、说舍己为人太过浮夸、说无私奉献太过伟大,还不如回归自然,就是在我们老去的路上,一定一定不要变坏,每一个人在自己普通的岗位上做个好人将有很重要很重要的意义。
我们在法院工作的90后们,将来如果成为一名法官,那么我们就做位好法官。邹碧华在自己主编的《法庭上的心理学》一书中写道:“当事人所面对的是充满人文品格的司法者,而绝非冰冷的法律适用机器。也正因如此,当事人所感受到的是法律对每一个人生命、人格、尊严、情感的尊重和保护,以及法律真正强大的力量。”
我想做的法官是要公正赢得百姓信赖。公正是公信的基石。法官只有公正断案,才会赢得百姓信服。裁判的最高境界,是使裁判的过程体现法律的爱与信仰,让诉讼当事人和社会公众体验法律的理性和温情。我们要善于通过具体案件的审理传递一种价值观,使司法活动的全过程成为彰显公平正义、弘扬主流价值观的阵地。
我想做的法官是用真情解开百姓心结。基层民事法官的工作就是管群众身边事解百姓心中结。民事审判关键在一个“理”字。很多民事案件并不是黑与白、是与非的简单冲突,而是包含着当事人甚至案外人的情感纠葛、甚至是爱恨情仇,不把理说透了,不把当事人的心结解开了,即使法律适用再准确,也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只有真心理解百姓的疾苦,为他们排忧解难,百姓才会真心信任法官。
我想做的法官是用责任牵系百姓冷暖。法官办一起案件不仅仅是完成一项工作,而且还可能挽救一个家庭,化解一场危机,甚至改变一种社会现象。这正是法官职业的魅力所在,也是法官赢得尊重和信赖的关键所在。作为法官,要多一份担当,多一份责任,善于发现和解决案件背后的社会症结,从根本上保障百姓的权益。
法官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对现实诱惑并没有天然的免疫力。在我们做个好法官的的路上,我们肯定会遇见各种各样的诱惑。所以我希望我们亲爱的90后法官们,纵使给你一万个理由让你去作恶,你都要坚守自己的底线和操守,不要变成你从小憎恶的那种人,你一辈子都要嫉恶如仇,绝不随波逐流,绝不摧眉折腰,绝不绝不绝不失望于人性。90后的我们,已经走上了历史的前台,不能后退,也没有退路,我们只有满怀良知,用青春去感受法的脉动和心率,用生命去探索法的精神和真谛,将一生奉献给伟大的人民司法事业!
『伍』 邹碧华的人物评价
邹碧华同志以对党的无限忠诚、对人民的无比热爱、对事业的无私奉献,版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权贵的精神财富。全市各级党组织要把学习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与推动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始终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努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新业绩。
邹碧华是新时期公正为民的好法官、敢于担当的好干部,是人民法官的杰出代表,他的事迹永远值得我们铭记,他的品格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他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传承。各级人民法院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和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议精神,大力开展向邹碧华同志学习活动,全面推进人民法院队伍建设,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邹碧华式的好干部、好法官。
『陆』 作文珍爱生命崇法尚德
2014年12月10日下午,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邹碧华在赴基层法院调研途中突发心脏病,医治无效去世,年仅47岁。邹碧华去世后,社会各界一致痛悼。相熟者回忆起他生前的点点滴滴,素昧平生者了解到他的感人事迹,无不垂泪。
邹碧华为什么能受到这么多人的尊重和缅怀?为追寻人们心中的这位好法官短暂的人生轨迹,春节前夕,《经济日报》记者连续半个月在上海深入采访邹碧华生前工作的法院,和他的司法改革团队的同事一起座谈,走访他曾经审理过案件中的当事人,与他的家人一起回忆生活中的片段。从与众多人士的交谈中,记者看到了一个新时期公正为民的好法官,一个敢于担当的好干部,一个崇法尚德,践行党的宗旨,捍卫公平正义,特别是在司法改革中敢啃“硬骨头”、甘当“燃灯者”的好党员,是如何用生命诠释共产党人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执着与忠诚。
端详着邹碧华书房的照片,仿佛看到他还坐在那里学习与思考。听着邹碧华妻子唐海琳平静到令人心碎的叙说,明白邹碧华是个多么爱家的男人,但他没有办法更多照顾家人,他的肩头有太沉的担子。一位受到邹碧华百般呵护的白血病患儿一定要跟着爷爷去送别邹碧华,在爷爷泪流满面接受记者采访时,小小的他就静静地等在门外,他的法官“爸爸妈妈”要保护他不受干扰地长大,而他的案例的突破,将让更多孩子的合法权益得到法律更好的保护。
今天本报推出两个整版讲述邹碧华的感人故事,追随邹碧华的不凡足迹,探寻邹碧华的心路历程,就是为了学习邹碧华坚定理想信念、坚守法治精神,忠诚敬业、乐于进取、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高尚品格;就是为了让我们的社会有更多像邹碧华那样信念坚定,捍卫公平正义的忠诚战士,让我们的人民“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柒』 邹碧华同志身上体现了哪些优秀品质
邹碧华,男,1967年1月生,江西奉新人,汉族,高级法官,华东政法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民法学研究会理事、上海市第九届青联委员、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2006年当选“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上海市十大优秀中青年法学家”。
曾任上海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等职务。
2014年12月10日下午,因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去世。
2015年1月24日下午,最高人民法院与中共上海市委联合召开命名表彰大会,追授邹碧华同志“全国模范法官”、“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邹碧华同志以对党的无限忠诚、对人民的无比热爱、对事业的无私奉献,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全市各级党组织要把学习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与推动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始终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努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新业绩。
邹碧华是新时期公正为民的好法官、敢于担当的好干部,是人民法官的杰出代表,他的事迹永远值得我们铭记,他的品格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他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传承。各级人民法院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和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议精神,大力开展向邹碧华同志学习活动,全面推进人民法院队伍建设,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邹碧华式的好干部、好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