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法官 » 法院陈杰

法院陈杰

发布时间: 2022-05-10 01:13:56

❶ 二七法院「2015」执第字1810号

楚改玲与赵新江租赁合同纠纷执行裁定书
提交时间:2015-07-15
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人民法
执 行 裁 定 书
(2014)二七法执字第1810号
申请执行人楚改玲。
被执行人赵新江。
关于申请人楚改玲申请执行赵新江租赁合同纠纷一案,本院依据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人民法院(2014)二七民二初字第894号民事判决书于2014年9月13日向被执行人送达了执行通知书,责令被执行人于2014年9月30日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所确定的义务,但被执行人至今未履行生效法律文书所确定的义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二条、第二百四十三条、第二百四十四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80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32条、第38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第二十八条第一款、《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四百八十七条的规定,裁定如下:
冻结、划拨被执行人赵新江的银行存款10050元或查封、扣押相应价值的财产。
本裁定送达后即发生法律效力。
审判长杨明
审判员陈杰民
审判员陈鹏飞
二〇一四年十月十七日
书记员吴金石

❷ 土地纠纷,开发区管委会不按事实处理,,过后出个处理意见书,让我找人民政府复议解决,问程序合法吗

行政争议在规定期限内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解决争议。
对评估有异议的可以在规定期限内由评估公司作出解释,发现有漏评错评的由评估公司纠正,作出解释后仍有异议的由专家组作出鉴定意见。
通常是可从化解矛盾达成一致的。
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争议。它包括农地、山地、草原、水域等因所有权、使用权受到侵害而引起的争执。权属纠纷发生的原因很多,主要是由于地界不清、土地权属紊乱、政策和体制的变更,以及其他历史遗留问题等。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相关课题组对土地承包现状、纠纷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发布了《农村土地纠纷的量化评估与化解研究报告》,对农村土地纠纷处理方面提出了几点建议,主要包括完善土地制度和政策顶层设计、做好承包经营确权发证等基础工作、多元仲裁渠道化解农村土地纠纷等。 一般情况下,产生土地纠纷后,首先应该找乡级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如果对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处理决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土地口头互换纠纷案例:农村承包土地互换口头协议应认定有效

对于农村村民之间互换土地的口头协议,只要土地互换是双方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且不损害他人利益,本着从实际出发,尊重历史,面对现实的处理原则,应确认其效力,维持农村良好的秩序。

基本案情

原告陈某志、陈某隆、陈坚某、陈某森与被告陈某安、钟某芳、陈杰某、陈芳某、黄某、陈杜某、陈良某同属宝圩镇龙埚村委会兰糯塘经济合作社的村民,上个世纪80年代初责任田分包到户时,被告陈某安户分得位于祠堂坳土地0.24亩,被告黄某户分得0.22亩,两者连块共0.46亩,座落并靠近原告屋门口,属于鸡口田。2004年,被告陈某安与原告陈某志协商对换土地,并达成土地互换使用口头协议,即陈某安户将位于祠堂坳土地0.24亩对换给陈某志户,陈某志户将自家位于长横的0.24亩土地对换给陈某安户。2008年,被告黄某也与原告陈某志协商对换土地,并达成土地互换使用口头协议,即黄某户将其位于祠堂坳土地0.22亩对换给陈某志户,陈某志户将自家位于龙埚塘的0.24亩田对换给黄某户,并将该田附着的香蕉树也无偿交给被告黄某户管理和收益。土地互换后,原、被告各自都按互换到的土地实施管理,一直以来都没有异议。

❸ 陈杰是哪里人

【清末数学家、天文学家】

乌程(今湖州)人。清末数学家、天文学家。他在观象台率天文生常年实测黄道、赤道的交角度数,最后精确地测得黄道、赤道的交角度数是23°27'。由于没有及时奏明朝廷,所以未能运用于实际工作中。道光二十四年(1844),清政府修编《仪象考成续编》,钦天监才将这黄道、赤道的交角度数奏请政府,并获准颁行。黄道与赤道之间的夹角,即地球轨道平面(即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之间的交角,称黄赤交角,现在世界上公认的这个交角度数为23°26′21〃,早在150多年前陈杰就精确地计算出来了,他为我国天文、地理的研究作出了杰出贡献。 陈杰著有《辑古算经细草》一卷,继为该著画图像,成《图卷》三卷。晚年又撰《算法大成》共十卷。

【(1924-2005),数学家】

(1924.7.17—2005.1.27),四川省成都市人。1947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数学系,进入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师从陈省身、苏步青、陈建功等著名数学家,从事拓扑学与复变函数论研究。成都解放后,在成都理学院和四川大学任教,1950-1957年到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任教。1952年加入九三学社,195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支边到内蒙古大学筹建数学系,历任内蒙古大学数学系副主任、主任,《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编,内蒙古大学副校长等职。1986年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光荣称号和人民教师奖章。1959年,陈杰先生组织创建内蒙古数学学会,任第一届至第四届理事长,第五届至第七届名誉理事长,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一任主任委员,1993年主编出版了《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论文集》。1952年陈杰先生加入九三学社以来,长期担任九三学社领导工作,历任九三学社北京大学支社秘书,九三学社呼和浩特学习小组组长,九三学社内蒙古直属小组组长,九三学社内蒙古筹备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九三学社内蒙古自治区区委主委、名誉主委,九三学社中央常委。1988年至1998年,陈杰先生连续担任第六届、第七届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届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八届、第九届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委员、常委。2005年1月27日17时40分在内蒙古医院逝世。

【(1947- ),四川省卫生厅副厅长】

(1947.2—),四川成都人。1995年8月加入致公党,1970年7月参加工作,华西医科大学医学专业毕业,大学学历。1965年9月至1970年7月华西医科大学医学专业学习;1970年7月至1971年7月解放军0082部队锻炼;1971年7月至1977年7月纳溪县大渡区医院医生;1977年7月至1988年10月纳溪县医院主治医师、副院长;1988年10月至1993年3月纳溪县副县长;1993年3月至1995年9月泸州市卫生局副局长;1995年9月至1998年4月泸州市卫生局局长,致公党泸州市委主委;1998年4月至1999年11月泸州市副市长、致公党泸州市委主委;1999年11月至2000年4月致公党四川省委主委、泸州市副市长;2000年4月至2001年2月致公党四川省委主委、省卫生厅副厅长;2001年2月至2001年9月八届四川省政协副主席、致公党四川省委主委、省卫生厅副厅长;2001年9月八届四川省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常委、四川省委主委、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

【(1956- ), 全国台联副会长】

(1956.11—),女。高山族,台湾台东人,出生于北京。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盟员、中国共产党党员。现任全国台联副会长、党组成员兼办公室主任。1978年至1982年在吉林大学法律系学习。1982年至1989年任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审判员,其间,1988年7月至1989年9月在中央党校学习。1989年至1994年任全国台联联络部处长、副部长。1994年至1996年任福建泉州市市长助理。1996年后历任全国台联联络部副部长,研究室主任,办公室主任,副会长,其间,2001年3月在中央党校中直分校局级干部培训班学习。现兼任全国台研会特邀研究员,北京联合大学台研所兼职教授。

【(1981- ), 人民大学学生(图)】

生于1981年7月.人称香山杰哥,外号海淀杰子!身高155厘米 ,体重60公斤,眼镜度数,1080度!

1987年-1993年 人大附小
1993年-1996年 人大附中
1996年-1999年 北大二附中
1999年-2002年 人民大学
陈杰童年时,家境清贫,年少时便同父母一起下地耕作,他有着超人的体力,还未成年,就能拉开三百斤(约合180公斤) 的劲弓,能引发八石(约合440公斤)的腰弩。陈杰生性刚直,深沉宽厚,勤奋好学,苦练武功,曾求师于本地箭师周侗和枪手陈广,成为“一县无 敌”。他还特别爱读《左氏春秋传》和孙、吴兵法,读起来常通宵不寐。
他说过一句至理名言至今还能起到脍炙人口的作用---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1965- ), 滨州市青年书法家】

(陈纪杰),男,1965年9月生,现工作于山东省滨州市文联书法家协会(驻会)。为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滨州市书法家协会秘书长,滨州市青年书协主席。
书法主要成绩:
90年书法作品获“全国商业系统第二届书画赛”一等奖(商业部主办);
90年篆刻作品入选“全国印社联展”并入作品集(西冷印社主办);
89年书法作品在“首届龙年中意杯书法电视大奖赛”中获佳作奖(湖南电视台主办);
95年书法作品入展“首届全国楹联书法展”(中国书协主办);
99年书法作品入选“第三届全国楹联书法展(中国书协主办);
2000年书法作品入展“龙岗杯”国际书法大赛(中国书协发证);
99年书法作品在《书法导报》第36期“地域风彩”栏目刊登。

【郑州大学特聘教授、土壤学家】

河南省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1991年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94年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博士论文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1992年作为我国第一位土壤学家参加中国第九次南极考察。1995年被特批为副研究员。1996年获德国马普学会资助赴德国Giessen大学土壤与水土保持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同年获得德国洪堡奖学金,开始在德国Kiel大学土壤与植物营养研究所从事客座研究工作,并于1998年底完成博士后研究项目回国。回国后先后获得江苏省新长征突击手、省直机关优秀青年等荣誉称号。2001年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首期知识创新工程中,被聘为知识创新岗位研究员,2007年以河南省特聘教授身份调入郑州大学。
主要研究领域:土壤发生与土壤资源演变,土壤地理与土壤空间预测,土壤地球化学,土壤退化与荒漠化防治,城市化对土壤资源影响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研究工作简历:

主要从事土壤空间预测、土壤资源演变、城市化等强烈人类活动对土壤资源的影响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岩石风化与土壤生物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曾先后出访新西兰、日本、德国、西班牙、荷兰、加拿大、法国等国家参加学术交流,与国外同行有密切的合作关系和坚实的合作基础。5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8次在国外大学及研究机构举办学术讲座;过去5年接待国外学者访问20人次以上。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要方向性项目“长江三角洲城市化过程对土壤资源的影响及其生态环境效应”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模糊逻辑的土壤空间可变性分析与表达“主持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城市土壤质量演变与生态环境效应”中“城市化过程中土壤功能转化与城市土壤形成与类型”课题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任基金“长江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多样性的影响“参与人;江苏国土厅,生态地球化学调查项目专题苏南典型区土壤环境质量时空变化及预测预警负责人之一,还主持和参加省部级项目二项。培养1名博士,4名硕士(其中联合培养2名);德国diploma学生2名;在读学生:4名博士生,2名硕士生。发表论文近100篇,其中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国内(核心期刊)、外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在Catena发表的论文单篇抽印本被国外同行通信索要80余次。作为国际著名专业期刊客座主编编辑出版Geoderma与Catena特刊二期,参与5部专著撰写。现任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沙漠分会(中国沙漠学会)理事;中国土壤学会地理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南京市青年联合会委员;中国土壤学会《土壤通报》编委。

【河南省五金矿产进出口公司工程师】
男,1944年8月生,河南省范县人。河南省五金矿产进出口公司工程师、部门经理。长期从事外贸业务和科研工作,已获得三项国家专利,其中《组俣式便携太阳灶》是利用太阳能进行各种炊事活动的装置,具有体积小、效率高、无污染、便携带等特点,适用于旅游、农、施工、军训等野外活动及居家生活,是充分利用太阳能以节约煤炭石油等能源,缓解全球性能源日益紧张的重要方面。《卧坐多用床》是种能卧、能坐、能解手的多用床,适合长期卧床的老弱病残人使用,床板由四部分组成,旋转与蜗杆相连的手柄或启动与蜗杆相连的特种电机,可使水平状态的床板变成椅子状,使用者无须下床就要变卧姿为坐姿,可进行写作或进食等,由于臀部床板下置抽水马桶或便盆。可解决无力去厕所或不习贯卧床大小便的人解手问题。《无污染个人微机房》是种放置个人微机的装置,它为微机提供了一个防尘、防湖、防外界电磁波等干扰的工作环境,同时也减少微机产生的低频电磁波及有害气体等对周转环境的污染及人体的危害。先后入选《中国当代发明家大辞典》、《世界优秀专利技术精选》、《中国专家大辞典》、《中国名人辞典》、《中华兴国人物大典》、《中华百年》。

【黑龙江省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1957年10月出生,汉族,大学本科学历,硕士学位,1974年7月参加工作,197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黑龙江省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负责政策法规、工业经济运行、交通运输、电力工作。主管政策法规处、经济运行处、电力处、联系省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1965年7月出生,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9年以来,多次赴美国、日本、英国作研究员和访问学者。现担任中国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常务理事,总装备部专家组成员,控制理论与应用编委,火力与指挥控制副主任编委,IEEE Trans on Automatic Control、Automatica特约审稿人。
陈杰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等相关学科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为本科生讲授两门专业课,为硕士生讲授一门学位课,为博士生讲授一门学位课,共指导硕士研究生22名,现已毕业14名,指导和合作指导博士研究生7名,已毕业2名。先后共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10项。完成科研项目近20项,共出版教材、著作三本,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2001年获“全国高校青年教师奖”,列入“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资助。2001年被列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学术带头人。现承担“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重点型号装备项目、预先研究项目和基金项目多项。
陈杰教授具有良好的国际、国内学术合作经历,与英国、德国、日本等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科学研究合作和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南京理工大学教授】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6年4月
最后学历:博士
所学专业:机械电子
毕业院校:南京理工大学
籍贯:浙江
学术信息
研究方向:
cims/工业工程/供应链管理/信息化
主讲课程:
《生产与运作管理》《现代工业工程》《工业工程基础》《现代制造系统》和《
参与项目:
主要参与和主持的项目有: 国家"863"cims主题项目有:"cims体系结构研究","cimosa开放系统结构研究","cim-osa计算机辅助企业工程工具研究""扬州水箱厂cims应用示范工程","扬州有机化工厂cims应用示范工程"; 国防科工委项目有:"通用单元控制器研究与开发","神经网络在fms检测中数据融合研究"
其他项目:
“北方工业集团平原光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fms系统改造”、“扬州通顺散热器有限公司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奔驰重型汽车有限公司信息化工程”、“徐工集团网络化营销与售后服务系统研究与开发”、“基于情景分析的管理决策建模”等。
主要著作:
在《计算机集成制造 target=_blank title=网上书城检索witness离散系统建模与应用〉
参与项目:主要参与和主持的项目有: 国家"863"cims主题项目有:"cims体系结构研究","cimosa开放系统结构研究","cim-osa计算机辅助企业工程工具研究""扬州水箱厂cims应用示范工程","扬州有机化工厂cims应用示范工程"; 国防科工委项目有:"通用单元控制器研究与开发","神经网络在fms检测中数据融合研究" 其他项目:“北方工业集团平原光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fms系统改造”、“扬州通顺散热器有限公司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奔驰重型汽车有限公司信息化工程”、“徐工集团网络化营销与售后服务系统研究与开发”、“基于情景分析的管理决策建模”等。
主要著作:
在《计算机集成制造》、《高技术通讯》、《运筹与管理》、《南京理工大学学报》、《工业工程》和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各类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ei收录2篇,istp收录3篇。

【《新京报》视觉中心副主编】

安徽省石台县人。男 ,《新京报》视觉中心副主编。2003年加入《新京报》任摄影记者。
2004年获《人民摄影报》“金镜头”奖惟一年度杰出记者提名。2005年获《人民摄影报》“金镜头”奖惟一年度杰出记者。
经历过2004年和2005年二分之一以上的重大或重大突发事件,两年里有30多余幅(组)图片在国内新闻摄影比赛中获得金、银、铜和提名奖。拍摄了大量独家新闻图片。

【浙江省诸暨市学勉中学校长】

男,1964年12月出生,诸暨市赵家镇上京村人。获教育管理专业学士学位,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化学教学专业学会会员,绍兴市心理学会会员。为浙江省第十八届“春蚕奖”获得者,绍兴市德育工作先进个人,诸暨市第二届模范教师。
1980年于诸暨市学勉中学高中毕业。1984年7月毕业于绍兴师专化学科,同年分配至诸暨市齐东中学任教化学。1985年8月调至学勉中学任教,1990年7月到1992年8月任学勉中学教务处副主任,并于1991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2年9月至1994年7月,进杭州大学教育系教育管理专业进修,获大学本科学历和学士学位。1994年7月至1996年7月,任学勉中学党支部副书记,兼教务主任(至1996年2月),1995年10月参加高中校长岗位培训班学习,并结业。1996年7月至2002年7月任党支部书记、常务副校长。2002年7月北师大哲学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结业。.2002年7月调任诸暨市里浦中学校长。2003年7月调任学勉中学校长。
一.发表或获奖的学科论文
1.《紧扣教材指导学生看书——浅谈学生总复习时看书之法》,1990年12月绍兴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化学教学三等奖;
2、《浅谈填空、简答题审题的逻辑要求》,1992年第5期《教学月刊》;
3、《谈化学选择题的教学与解法》,1992年第9期《教学月刊》;
4.《谈谈化学教学语言的形象性》,1995年第3—4期《化学教学与实验》;
5、《琐谈指导学生做课堂笔记》,1996年第3—4期《化学教学与实验》;
6、《高一化学教学要注意学习习惯的培养》,1996年第12期《化学教学与实验》,绍兴市高中化学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省三等奖。
二.参加编写教材
1990年11月参加《中学有机化学入门》的编写,完成其中第九章《竣酸和酯》。
三.发表或获奖的德育管理文章
1.《谈提高教师素质中的学校领导行为》,1996年6月诸暨市校长论文一等奖;
2、《重视心育,促进德育——谈普通高中实施心育、促进德育的途径和方法》,1999年2月绍兴市中小学德育论文二等奖;
3、《教育无小事》,2001年2月《教育专刊》;
4、《你是你自己的老师》,2001年9月《教育专刊》;
5、《社区环境和学校发展》,2001年10月《教育专刊》;
6、《教育理想 校长之魂》,2002年3月《教育专刊》;
7、《教育理念 重在实践》,2002年4月《教育专刊》;
8、《“道德银行”的提法欠科学》,2002年5月《教育专刊》;
9、《与时俱进 践行校训》,2002年9月《教育专刊》;
10、《立足高起点 开创新境界》,2003年10月《教育专刊》;
11、《勉学成荣》发表在2004年4月1日《教育专刊》;
12、《建设文化学勉 打造优质教育》,2004年第4期《诸暨教育》;
13、《“文化学勉”,发展基石》,2004年第5期《浣纱杂志》;

14、《个性化在于学校教育文化的统一性和归属性》,2005年1月《教育专刊》;

15、《学校文化建设要凸显“个性”》,2005年6月23日《中国教育报》;

16、《以文化人,卓育英才——“文化学勉”建设的实践与探索回眸》,2005年7-8期合刊《绍兴教育》;

17、《常规管理的思考与实践》,2005年第9期《现代教育科学》;

18、《学校行为文化建设的思考》,2005年12月20日《中国教育报》。

19、《学校需要什么形态的管理》,2006年第4期《教学与管理》

20、《规模学校常规管理的思考与实践》一文在2006年6月的全国《学校管理机制实证研究》阶段性成果和学校管理科研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

21、《管理的使命:“煲”出新课程的味道》发表于2006年12月《绍兴教育》“卷首语”上
四、主持的课题研究及成果
1、承担国家级课题《团体心理辅导》的子课题《学困生成因与研究》,于2004年结题,鉴定为“优秀”,其中《城区寄读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心理调适研究》一文获绍兴市一等奖

2、主持国家级课题《学校管理机制实证研究》的子课题《张扬学校文化内涵,深化学校管理机制》的研究(2004年9月立项),并于2006年12月被课题组评为2006年度课题研究优秀实验学校。论文《常规管理的思考与实践》发表于2005年第9期《现代教育科学》

3、主持浙江省级课题《文化学勉建设的研究》,其初步成果论文《学校文化建设要凸显“个性”》发表于2005.6.23《中国教育报》、《学校行为文化建设的思考》发表于2005.12.20《中国教育报》、《学校需要什么形态的管理》发表于2006年第4期《教学与管理》

4、参与市教育局教研室开展的《以人为本的教师专业评价研究》的研究,负责主持高中教师专业评价目标与实施策略制定与实施工作。

5、《规模学校常规管理的思考与实践》一文在2006年6月的全国《学校管理机制实证研究》阶段性成果和学校管理科研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

6、主持绍兴市级规划课题《“文化学勉”建设的研究》,其结题报告于2006年11月被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评为绍兴市一等奖。(绍市教科规组[2006]4号)

五、指导学生竞赛获奖情况

1990年5月在诸暨市化学竞赛中指导姚国锋、姚权力两同学分别获一、三等奖;
1991年3月在“东华杯”化学竞赛中指导姚国锋同学获省第七名(二等奖);
1991年5月在《中学生数理化》化学通讯赛中指导姚权力同学获浙江赛区第一;
1996年5月在绍兴市化学竞赛中指导李建春同学获绍兴市一等奖;
2001年4月在诸暨市化学竞赛中指导黄金辉、赵国权分获一、三等奖。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职称:教 授
所属学科:机械工程
研究方向:车辆工程、 机电一体化、 现代测量技术及新概念传感器

个人简历
1997年于吉林工业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同年于吉林工业大学工程机械专业博士后流动站工作,2000年于上海交通大学工作,现任上海交通大学车身制造技术中心实验室主任。

先后承担了车身制造质量检测与控制方法、内旋流加速旋风分离粉尘理论与应用、有向微气流传感器、烤烟智能化分级系统、沙棘籽仁壳分离的理论与应用、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等研究课题二十余项,曾获200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度上海市科技术进步二等奖、2000年中国汽车工业基金二等奖、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12项,在国际与国内重要学术会议和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

目前的研究重点为:1)汽车车身设计与制造技术,2)生产过程及环境状态的快速检测与控制方法,3)机电集成装备与应用,4)超级电容技术在动力机械中的应用,5)新概念传感器原理与应用。

❹ 江苏如意通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集资案 法人代袁陈杰 法院裁判文书

陈杰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一审刑事判决书

发布日期:2017-08-29 浏览:331次


江苏省张家港市人民法院

刑 事 判 决 书

(2017)苏0582刑初596号

公诉机关张家港市人民检察院。

被告人陈杰,男,1967年9月3日出生于安徽省亳州市,汉族,初中文化,系江苏如意通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住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因涉嫌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于2016年8月18日被羁押,8月19日被刑事拘留,9月23日被逮捕。现羁押于张家港市看守所。

辩护人陈琦,江苏君桥律师事务所律师。

张家港市人民检察院以张检诉刑诉〔2017〕561号起诉书指控被告人陈杰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于2017年6月2日向本院提起公诉,本院依法适用普通程序,组成合议庭,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张家港市人民检察院指派检察员杨雪松出庭支持公诉,被告人陈杰及其辩护人陈琦均到庭参加诉讼。现已审理终结。

经审理查明:2016年5月至8月间,被告人陈杰伙同葛某(另案处理)经预谋,由被告人陈杰任公司法定代表人,葛某任公司总经理,在张家港市注册成立了江苏如意通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并雇佣工作人员在未经主管机关批准的情况下,以投资为名,通过网络宣传、人员推荐介绍、承诺高额回报等方式,向100余名社会不特定人员吸收资金,共计人民币315.575万元。

被告人陈杰归案后如实供述了上述犯罪事实。

以上事实,被告人陈杰在开庭审理过程中亦无异议,并有被害人史某1、叶某2、张某2、王某1、董某1、董某2、田某、王某2、金某、张某7、楼某、盛某1、冷某、束某1、王某3、李某1、史某2的陈述及其提供的承诺函、签购单、被害人郝某、钱某、孙某、李某5、李某6、邹某、管某、姚某、邓某、张某3、朱某1、胡某1、韦某1、戴某1、宦某、谢某、韦某2、王某4、曹某、程某、毛某、贡某、夏某1、陈某1、陈某2、张某8、束某2、史某3、张某4、束某3、王某5、洪某、邵某1、薛某、邵某4、邵某2、王某6、吴某1等人出具的委托书及承诺函、被害人屠某1、吕某、屠某2、路某1、单某、朱某2、邰某、叶某1、周某1、王某7、陈某3、王某8、周某2、王某9、万某、胡某2、盛某2、黄某2、谭某1、谭某2、贺某、陆某2、刘某、于某、夏某2、陈某4、邵某3、周某3、庞某、李某3、汤某、戴某2、严某、张某5、路某2、路某3、司某2等人的报案表及其提供的承诺函、证人陈某5、李某4、陈某6、袁某、陆某1、吴某2、张某6的证言、发票、来货确认单、银行交易记录、江苏如意通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章程、股东会决议、租赁协议、公司设立核定情况表、公司设立登记通知书等企业登记资料、情况说明、人口信息、发破案经过、抓获经过、被告人陈杰的供述笔录等证据证实,足以认定。

本院认为:被告人陈杰伙同他人共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数额巨大,其行为已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属共同犯罪。在共同犯罪中,被告人陈杰起主要作用,系主犯。鉴于被告人陈杰系地位作用相对较小的主犯、归案后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等情节,可从轻处罚。张家港市人民检察院指控成立。关于被告人陈杰的辩护人提出的本案吸收存款是以如意通宝公司名义进行,在没有葛某供述的前提下无法排除本案是单位犯罪的可能性,本案大部分资金没有被陈杰个人截取,应认定为单位犯罪的辩护意见,经查:江苏如意通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自成立到被查处,只从事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这一项犯罪活动,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单位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第二条的规定,个人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设立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实施犯罪的,或者公司、企业、事业单位设立后,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的,不以单位犯罪论处,故本案不应认定为单位犯罪,上述辩护意见不能成立,本院不予采纳。关于辩护人提出的被告人陈杰归案后如实供述犯罪事实、自愿认罪、属共同犯罪中作用相对较小的主犯、没有前科劣迹等从轻处罚辩护意见,经查属实,予以采纳。本院为严肃法制,维护金融管理秩序,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第一款、第二十五条第一款、第二十六条第一、四款、第六十七条第三款、第五十二条、第五十三条、第六十四条之规定,判决如下:

一、被告人陈杰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十万元。

(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决执行以前先行羁押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即自2016年8月18日起至2019年8月17日止;罚金自本判决生效后十日内缴纳)。

二、责令被告人陈杰退还尚未追缴的赃款并返还相关被害人。

如不服本判决,可在接到本判决书的第二日起十日内,通过本院或者直接向江苏省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书面上诉的,应提交上诉状正本一份,副本二份。

❺ 为什么说荷西是虚构的

荷西不是三毛虚构的,但李敖曾经讽刺过三毛与荷西的爱情故事是虚伪的。

荷西的全名叫做荷西·马利安·葛罗,出生于西班牙哈恩省的安度杜尔市。是台湾著名作家三毛的丈夫。

1973年,在非洲沙漠小镇与三毛结婚。婚后定居于西属撒哈拉的加那利群岛大加那利岛北部的一个叫做Teide的小镇上的海边社区。

三毛原名陈懋平,“懋”是族谱上属她那一辈分的排行,“平”是取和平之意,但因为学不会“懋”字的写法,三毛写名字时都把这个字省略了,并最终改名为陈平。三毛的父亲陈嗣庆是一名律师,她的母亲名叫缪进兰。三毛在家中排行第二,她有一个大她三岁的姐姐陈田心与两个弟弟陈圣、陈杰 。

1967年,三毛在西班牙结识了还在读高三的荷西·马利安·葛罗。此外,留学期间三毛也交了几任男友:在西班牙期间的一名日裔富商同学、在德国期间的一名后来成为外交官的德裔同学、以及在美国期间的一名留美博士生,但是最后全数均无疾而终。1972年,三毛接受了在网球场上结识的一位年龄较长的德国教师的求婚,但他却因心脏病发猝死。

1972年,三毛再赴西班牙,与分开六年的荷西重逢。1974年,三毛与荷西在西属撒哈拉沙漠的当地法院公证结婚。1979年9月30日,荷西因潜水意外丧生,三毛在父母的扶持下回到家后,终身没有再嫁。

❻ 陈杰人的个人经历

1988年毕业于娄底师范学校,在湖南省双峰县担任公务员10年后,1998年考入清华大学法学院,2001年加盟中国青年报,任专职记者、评论员,2003年任司法部《法律与生活》杂志副主编,2004年任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主编,兼任法制日报社《法人》杂志主编,2005年任《公益时报》主编,2006年任《法制周报》总编辑,2009年1月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时事观察员(评论员),兼任中国政法大学法制新闻研究中心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
2005年,曾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等学术机构做高级访问学者。 陈杰人在8年的新闻职业生涯中,在中国青年报等主流媒体发表调查深度报道30多篇,揭露了教育、司法、经济等领域的一系列黑幕,并以系列报道《2004修宪:公民权利的梦想》对宪法修改特别是私有财产保护产生了积极作用。同时,陈杰人还在《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南方都市报》、《新京报》、《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发表了时事评论文章2000多篇,对人权保护、政府信息公开、选举制度的完善等产生了深刻影响,并因此成为当前中国最活跃的青年评论家之一。
作为一个著名的学者型职业新闻人,陈杰人曾因坚持舆论监督或批评公权,三次被解除媒体职务。2003年,他因报道武汉女大学生卖淫现象,称“武汉高校女大学生8%-10%卖淫,25%从事陪侍活动 被有关部门宣布“报道失实”并解除中国青年报记者职务 。2005年,他作为《公益时报》主编,因为签发了一篇某大学教授的批评文章,该文章批评中国政府网英文版存在大量翻译错误,而触怒了官员,被该报主管单位民政部解职;2011年10月,他因过多批评公权,呼吁人权,被视为“不合作者”,人民日报社因此解除了其人民日报江苏分社人民网江苏视窗执行总编辑职务。
近年来,陈杰人致力于推进新闻自由、倡导以网络为平台的草根监督和公民表达,同时在维护人权、保护弱势群体利益、监督司法不公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贡献,比如他对内蒙古法院“以下犯上”荒唐判决的监督、对湖南郴州法院“老汉与院长决斗”事件的揭露、对温州钱云会案件的深度介入、对重 庆打黑中的乱象的批评、对湘潭“神女”提拔事件的关注、对贵州六盘水警察受贿后非法介入民事纠纷的揭露、为各地民工成功讨薪,等等,都是鲜活的案例。
陈杰人对当代媒体环境下的组织传播学和机构公共关系有较深研究,并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担任湖南、吉林、新疆等地方政府的公共关系咨询专家或顾问。
陈杰人亦是知名的演说家,其演讲深入浅出,很具鼓动效应。

❼ 什么叫非法同居非法同居如何定罪婚前同居算非法同居吗

非法同居,是指男女双方未办结婚登记手续即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群众也认为是夫妻关系的一种同居行为。这种现象是一种违法行为,是不受我国法律保护的。虽然这是非法的,但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仍大量存在。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最高人民法院法相关司法解释对这方面的规范很少,仅简单的称其为非法行为不予保护,它忽略了这种现象在我国存在的现实性和一定的合理性,尤其对弱者的权利保护乏力,立法者并未完全将其纳入法律轨道,不能不说是我国现行婚姻制度的缺陷。当今我国正准备出台新的民法典,婚姻法也将纳入其中,为此,本文拟谈谈对非法同居的认识,并对施以法律规范的必要性、法律规范应包含的相关内容作一简单探讨。
一、对非法同居的认识
本文探讨的非法同居,是指男女双方均未结婚,而在一起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的行为,它不包括有配偶者又与他人同居的行为。有配偶者又与他人同居行为是我国法律所禁止和应予打击的,对情节严重的还要追究其犯重婚罪的刑事责任。
多数老百姓认为非法同居也是结婚,他们认为只要男方把女方娶进家门就算结婚,至于是否到婚姻登记部门进行登记无所谓,在他们心中强调的是结婚的实质要件,所以一般很难接受非法同居的说法。而婚姻法是这样规定的:不登记结婚就是非法同居(1994年2月1日前产生的事实婚姻除外)。它更看重的是结婚的形式要件。按这种规定,只要男女双方领取结婚证,即使不进行结婚仪式,也算结婚。
这就是摆在我们面前很明显的认识上的冲突,哪怕男女双方什么都符合结婚的实质条件,惟独就缺登记这个形式要件,就属非法同居,“结婚”当事人基于婚姻关系而既有利益和可期待的利益都得不到了。因为一旦“离婚”,不会按离婚处理,只能按解除非法同居处理,结果是大不一样的,离婚就要按夫妻共有财产来分割财产,而非法同居就不享有夫妻财产分割的权利,一方死亡另一方还不能以配偶身份继承财产,而且他们的子女还都是非婚生子女,虽然法律地位上非婚生子女等同于婚生子女,但是现实中存在事实上的歧视。还有很多结果是迥然不同的,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同样的事实,仅缺登记这个要件,结果就大不一样,这样对待非法同居者公平吗?
法律上对“非法同居”的称谓也带有一定的贬义性,笔者认为,鉴于非法同居与结婚往往仅缺进行登记这一形式要件,况且他们也象正常夫妻一样过夫妻生活,生儿育女,不妨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准婚姻关系”。相应地把形成的“家庭”关系也称为准家庭关系,“家庭”暴力也称为准家庭暴力等等。这样的称谓在社会上容易被人接受,也为非法同居向结婚过渡指明了方向。
我国当今法律对非法同居的看法是:这是非法的,是不受法律保护的,对未办理登记的,劝其应当补办登记。非法同居关系要转变成婚姻关系的条件是补办结婚登记。从这些规定可知,我国对待非法同居现象是允许其补办登记手续的,这是对非法同居救济的一个重要措施。
二、对非法同居现象施以法律规范的必要性
非法同居现象大量存在,我国现行婚姻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非法同居现象的法律保护的规定甚少,不能很好的调整他们之间的关系,也不能更大限度的保护弱者的利益,面对这种状况,我国立法机关不能熟视无睹。
(一)非法同居现象存在的合理性和现实性。
近年来,不仅在农村有大量的非法同居现象,在大城市不办结婚登记而同居者也不断增加,他们觉得先“试婚”较好,合得来就登记,合不来就分开,省得一些登记上的麻烦。这种现象越来越多,在某方面说明了社会文明的进步。他们能够走到一起,其出发点是为了满足对婚姻生活的不同层次的需求,体现了现代社会男女关系的多样化。即使法律认为这种行为违法,人们也还是甘愿冒违法之嫌,继续着这样的同居关系。这说明,任何社会现象只要不是反社会、反人民,具有存在的合理性,法律就没有办法取缔它、消灭它。①这样、那样的同居关系汇合在一起,就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生活中的非法同居现象。
(二)对非法同居现象施以必要的法律规范,对社会的稳定具有积极的作用。
我国幅员辽阔,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多数,他们法律意识普遍不高,认为只要按当地风俗娶亲就算作结婚。如果一概否定非法同居,这是非常残忍的,是他们不易接受的,这不利于当今社会秩序的稳定。我们要面对非法同居现象的现实性,对其加以规范、引导,早日与结婚制度接轨,维护全社会的稳定。
(三)弱者总是需要法律保护的。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不仅保护合法的行为,惩治违法行为,而且在惩治违法行为的过程中也对违法者予以一定程度的法律保护。如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保护,这在刑事法律规范中可以看出。非法同居,仅是由于某种原因没有去登记,仅是一种相对较轻的违法行为,其尚不构成犯罪行为,我们也应该用法律去调整他们的行为,用法律去救助其中的弱者。如果法律不对非法同居这种现象加以规范,将无法保护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尤其是不能保护弱者的权利不受侵害,这体现不了法律对弱者的关怀。作为代表并保护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利益的国家,面对这样的问题,不应该熟视无睹。陈杰人先生说得好:“法律不仅是保护善良人的法律,也是保护违法人的法律。……对于任何违法者或者具有不良记录的人而言,法律更应该保护其合法权益,因为他们的权益往往容易受到歧视,往往容易被公安机关忽略。”②而根据现今法律规定会得出不易让人接受的答案。比如《人民司法》研究组在答复一位读者的问题,男方起诉解除同居关系时女方已怀孕,法院如何处理?是这样答复的:由于双方是非法同居关系,其关系不受法律保护,即不受《婚姻法》第三十四条调整,所以法院可以继续审理。③而该条是这样规定的:女方在怀孕期间,分娩后一年内或中止妊娠后六个月内,男方不得提出离婚……。这时法律保护了弱者吗?因此,笔者认为应制定法律规范去救助其中的弱者,而不能“一棍子”将其打死。
(四)当今法律对非法同居施以保护的局限性,决定应予以完善。
现今的婚姻法对非法同居这四字未提及,仅在第八条中规定:“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必须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进行结婚登记,符合本法规定的,予以登记,发给结婚证。取得结婚证,即确立夫妻关系。未办理结婚登记的,应当补办登记。”它认可补办婚姻登记,实际上是有条件的承认了事实婚姻的存在,也即要补办登记,在这种情况下非法同居关系可以转化成正常婚姻关系。针对这一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五条相应规定:“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记管理条例》公布实施以后,男女双方符合结婚实质要件的,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其在案件受理前补办结婚登记,未补办结婚登记的,按解除同居关系处理。”从这个规定来看,人民法院对非法同居的处理是很宽容的,只要男女双方补办登记,就按夫妻离婚规定来处理。但笔者认为能这样做的微乎其微。试想,双方闹到了“离婚”的地步,还会打结婚证吗?这恐怕与制定这些规定的初衷不符,但我们可以看到,非法同居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法律救济的,只是在操作上有所欠缺,未能尽如人意。
对非法同居者的法律保护的规定,除了上述二条外,当今人民法院审案的依据仍然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未办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案件的若干意见》这一司法解释,该解释是在1989年作出的,用其处理现在的非法同居案件是不太适应的,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和局限性。
鉴于以上法律及司法解释的难以操作性和滞后性,可以看出这些规定是很有局限性的,因此,对非法同居现象的法律保护应予以完善,使得有法可依,对推进我国法治文明的建设有重要意义。
三、完善非法同居的法律救济的几点设想
非法同居是我国当今社会常见的社会现象,是一种特殊的两性关系,当男女双方产生纠纷的时候如何处理,现今法律对此的规定甚少,不利于矛盾的解决,不能更好地保护人的权利和利益,更难给弱者施以法律救济。为此,我们应面对现实地研究非法同居现象,并由立法部门制定相应的法律去规范这种法律关系,使它成为我国民法典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篇章。下面,笔者认为应在如下五个方面设立非法同居法律救济的法律规范。
(一)明确同居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男女双方以夫妻的名义在一起共同生活,形成一种准婚姻关系,要维系这种关系,笔者认为至少应规定如下四点,只有对这些方面做出规定,才可稳妥地解决可能产生的纠纷。这四点为:一、双方不构成配偶关系,不随时间的延长而自然成为配偶关系,这是与结婚的本质区别。二是双方有互相扶养的义务,一方不履行扶养义务时,需要扶养的一方,有要求对方付给扶养费的权利。这是双方能够走到一起的一种保证,也是能够继续生活下去的物质保障。三是双方同居期间所得的财产,应按共同共有处理。但有证据证明为当事人一方所专有的除外。双方在一起共同生活,形成一种准婚姻关系,也可谓是一种合伙关系,按合伙的法律规定,合伙所得应为双方共同共有。当然,下列财产应属个人财产:一方同居前的财产;一方因身体受到伤害获得的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等费用,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一方的财产;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四是双方无继承关系。一方死亡后,不能继承遗产,只能按相互扶助关系处理,分得适当的遗产。对于抚恤金方面,鉴于其与死者有这种关系,也可适当得到一些抚恤金,以慰藉其伤痛。
(二)与子女的关系。
男女双方同居期间所生子女,应属非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子女可以随男女双方的一方姓,同居双方均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
(三)救助措施。
虽然非法同居是违反我国婚姻法的一种行为,但届于它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性,我们对非法同居中的弱者也应予以救助:
第一,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及所在的单位的救助责任。上述单位对辖区内发生的非法同居中的暴力等行为,我们不妨称其为准家庭暴力、虐待、遗弃成员的行为,有义务进行劝阻和调解,不能以其属非法婚姻不受保护为由推诿责任。当事人也有权请求上述单位前来劝阻和调解。上述单位在调解过程中,还可指出非法同居的违法性,规劝男女双方到民政部门办理登记手续。
第二,政法机关的救助责任。公安机关对待准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应当予以制止,并按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处罚。人民法院对遗弃家庭成员的抚养、扶养、赡养案件要及时判决,并予以执行。构成犯罪的,受害人依照《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向人民法院自诉,公安机关应当依法侦查,人民检察院应当提起公诉。
(四)明确解除非法同居关系的主管部门。
非法同居关系是否应通过法定程序解除,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无须通过法定程序解除,因为男女双方并没有办理法律所规定的登记手续,所以解除时也无须通过法定程序。另一种观点认为对于起诉到人民法院要求解除非法同居关系的可通过法律程序解除,对于没有起诉到人民法院的,可由当事人自行协商解除。其理由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新的〈婚姻登记管理条例〉的通知》(法发[1994]6号)的规定:“……自1994年2月1日起,没有配偶的男女,未经结婚登记即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的,其婚姻关系无效,不受法律保护。对于起诉到人民法院的,应按非法同居关系处理。”
笔者认为,凡形成了非法同居关系需要解除的,应一律由人民法院判决予以解除。大家知道,非法同居关系中其实有些是符合结婚的实质要件,只是男女双方未到婚姻登记机关进行登记而已,就缺少这个形式要件,但它在群众中被看作是夫妻关系了,所以自行解除有失严肃性,而且随意性很大,并不能起到公示作用。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婚姻登记管理条例〉施行后发生的以夫妻名义非法同居的重婚案件是否以重婚罪定罪处罚的批复》(法复[1994]10号)规定:“新的《婚姻登记管理条例》发布施行后,有配偶的人与他人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的,仍应按重婚罪定罪处罚。”从该规定可以看出非法同居在某一方面具有结婚的效力。而婚姻登记机关既没有给非法同居者“登记”,也无权作出判决(因为要解除),所以对非法同居案应由法院处理。
(五)解除非法同居关系的内容。
对未办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的男女,一方要求“离婚”或解除同居关系,经查确属非法同居关系的,应一律判决予以解除,这仅解除了双方的身份关系。对于该类案件具体如何处理,最高人民法院在1989年下发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未办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案件的若干意见》的司法解释中有一些规定,但这些规定并不能充分保护妇女、儿童的利益,不能充分保护弱者的利益,也并不能全面地解决因解除同居关系而面临的一些问题。为此,笔者认为应在这些若干意见的基础上应增加一些新的规定:
第一,建立损害赔偿制度。损害赔偿是一种权利救济制度,它通过对无过错方权利的救济,维护准婚姻家庭的稳定,可使其健康地向正常的婚姻家庭关系转化。这样,对强者而方,对其有个警戒作用,使其不能肆无忌惮,同时,相对受害人而言,通过损害赔偿制度的救济,使其不致于因非法同居关系的解除而一无所获,这也与我国民法中的公平原则相适应。
《婚姻法》对损害赔偿制度的请求权的行使,规定只有在法律规定的特定情形下,无过错方才有权行使。《婚姻法》第46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一)重婚的;(二)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三)实施家庭暴力的;(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其中的损害赔偿包括精神损害赔偿。从这个规定可以看出不是所有的离婚都会发生损害赔偿的问题。作为准婚姻关系的非法同居而言,产生损害赔偿的条件更应严格。笔者认为,由于非法同居本身就没有法律效力,同居者再去与他人结婚,或再与他人同居的,不应属产生损害赔偿的行为,因为他们本来的同居关系就是法律所不倡导和保护的。但对于实施准家庭暴力的和虐待、遗弃准家庭成员的,应该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这里的损害赔偿责任,也应含精神损害赔偿责任。因为他们所遭受的损害与合法婚姻关系中的损害是一样的,而国家在人的生命健康权、生存权、人格权等方面的保护是一致的。
第二,赋予未抚养子女一方有探望权,其权利应与正常离婚中的探望权一致。解除非法同居关系后,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子女的抚养问题,照顾妇女、儿童的利益,是人民法院处置这类纠纷的一个原则。子女确定由一方抚养后,另一方也必然享有探望权。我国婚姻法规定,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那么,非婚生子女当然享有被探望权。探望权的主体、范围、行使的方式、司法实践中探望权的保护等问题应与婚生子女的父或母所行使的探望权应是一样的,增设这一制度可弥补我国准婚姻制度中探望权的缺失,是我国准婚姻立法不断完善、进步的标志。

❽ 中国裁判文书网如何搜索某一个城市的某一类案件

中国裁判文书网是由最高人民法院主办的官方网站,供群众在网上查询已生效的各类裁判文书,其查询的方法:先点击查询的地域,如北京,再点击类别,如刑事案件、民事案件等。为精确查询,可使用文书检索功能,输入关键词、案号以及起止时间等,这样就可查到你所需查询的裁判法律文书了。如图所示

❾ 蚌埠杀人犯陈杰是单身吗,有家庭吗

答:蚌埠杀人犯陈杰事实是单身,应该有家庭。

热点内容
行政法学综述 发布:2025-02-07 23:31:58 浏览:38
食品安全法中的社会共治 发布:2025-02-07 23:25:06 浏览:441
思想道德文献 发布:2025-02-07 23:19:44 浏览:87
法律的效力大于行政法规 发布:2025-02-07 23:07:21 浏览:394
法学考研英语要求 发布:2025-02-07 22:53:53 浏览:308
山东司法厅长原厅长简历 发布:2025-02-07 22:48:32 浏览:643
婚姻法自然血亲的父母子女关系解除 发布:2025-02-07 22:20:18 浏览:903
新婚姻法2020第三者财产 发布:2025-02-07 22:12:58 浏览:268
深圳消防法律援助热线 发布:2025-02-07 21:57:19 浏览:334
大学依法治国论文 发布:2025-02-07 21:43:59 浏览: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