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正当防卫法院
Ⅰ 最高院有没有关于正当防卫的司法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释义》 第二十条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专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属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1)支持正当防卫法院扩展阅读:
正当防卫成立的条件
一. 正当防卫行为所针对的,必须是不法侵害行为;
二. 必须是在不法侵害正在进行的时候,提前实施的行为是假想防卫;
三. 正当防卫必须是针对不法侵害人;
四. 正当防卫不能超越一定限度,否则是防卫过当,可能构成故意伤害罪。
正当防卫的特征:
一、正当防卫是目的正当性和行为的防卫性的统一。
二、正当防卫是主观的防卫意图和客观上的防卫行为的统一。
三、正当防卫是社会政治评价和法律评价的统一。
参考资料:网络-正当防卫
Ⅱ 法院认定正当防卫,检方抗诉称故意伤害,初二少年该如何去判
校园暴力这样的事情时常会发生,在学校有一些学生他们。太过于叛逆,所以就会做出一些让自己后悔的行为。而很多学生他们都表示经常会在学校受一些高年级或者是同班同学的欺负,这也让很多学生因为校园暴力走上了不归的道路。
在2019年5月17号的时候,湖南有一位初二的学生小蒋,他在学校与同学发生了一场伤人案件。在5月17号中午的时候,小蒋同学正在上厕所突然被15名同年级的学生围住了,对方多人随即都把小蒋同学摔倒在地上,并且对小蒋同学进行殴打。
而以多欺少这样15个人去殴打一位不满15周岁的同学,这难道不应该被判吗?我不知道检察院是怎么想的。小蒋同学他遭受到了15个同学的围殴,他不仅仅是弱势的一方,也是没有办法还手的一方。在面对众多人殴打的时候,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做出一些保护自己的行为,这是正当防卫,所以我支持法院的判决。
Ⅲ 法律规定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那么民事责任要负吗
法律规定属于正当防卫的,不承担民事责任。实施抢劫等严重危机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造成伤亡的,属于正当防卫,也无需赔偿。
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八条 因正当防卫造成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正当防卫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
第一百二十九条 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由引起险情发生的人承担民事责任。如果危险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紧急避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或者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因紧急避险采取措施不当或者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紧急避险人应当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
(3)支持正当防卫法院扩展阅读:
根据《刑法》第二十条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Ⅳ 最高院正当防卫新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出台,意见明确提出,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要准确理解和把握正当防卫的法律规定和立法精神,对于符合正当防卫成立条件的,坚决依法认定。要切实防止“谁能闹谁有理”“谁死伤谁有理”的错误做法,坚决捍卫“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法治精神。2020年9月3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和典型案例。
《指导意见》提出要切实矫正“谁能闹谁有理”“谁死伤谁有理”的错误倾向,坚决捍卫“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法治精神,要立足防卫人防卫时的具体情境,综合考虑案件发生的整体经过,结合一般人在类似情境下的可能反应,依法准确把握防卫的时间、限度等条件。要充分考虑防卫人面临不法侵害时的紧迫状态和紧张心理,防止在事后以正常情况下冷静理性、客观精确的标准去评判防卫人。同时,对于以防卫为名行不法侵害之实的违法犯罪行为,要坚决避免认定为正当防卫或者防卫过当。对于虽具有防卫性质,但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依法认定为防卫过当。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八十一条 因正当防卫造成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正当防卫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正当防卫人应当承担适当第一百八十三条 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
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生效。
Ⅳ 如何评价最高法发文鼓励正当防卫,将适时出台防卫过当认定标准
昆山反杀案让正当防卫火了一回。但在我朋友武汉雷刚律师代理的武汉摸狗命案中,正当防卫制度又再次遭遇了挑战。
杨氏两兄弟在门前坐着聊天,因为哥哥摸了一下蹿到其身边的狼狗,遭到狗主人彭某的责骂。弟弟不满彭某辱骂哥哥,与彭某发生口角。彭某当即扬言要找人报复,并且很快便邀约到四个人,拿着洋镐把冲入杨家,对弟弟进行围殴、暴打。哥哥为了解救弟弟,返回家中取来一把双刃军刺,刺向彭某,导致彭某不治身亡。
哥哥的律师雷刚坚持认为,为了解救弟弟,哥哥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不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检察机关不这么认为,法庭辩论激烈,法院至今仍未做出判决。
正义有时有一幅普罗透斯的面孔,其边界需要细心的厘定和有力的呵护。只会挥着拳头,喊着正义的口号远远不够。尤其正当防卫制度,更是需要有一整套合理、清晰的标准,让民众知道何时可以防卫,防卫的限度究竟在哪里。
最高人民法院这次将“适时出台防卫过当的认定标准、处罚原则,鼓励正当防卫”上升到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很对很及时。
其实,正当防卫原本是每个人的本能。打你左脸,主动把右脸也凑过去,现实中绝大多数人做不到,也不符合正义的法则。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还击,才是合理可期的行为模式。
鼓励正当防卫,能有效促进社会正义。只有防卫够及时,够有力,歹徒们才不敢轻易地行凶作恶、欺负好人。
Ⅵ 检察院给的是正当防卫,那法院会不会判防卫过当
一般法院按照检察机关的检查建议来处理的
Ⅶ 最高检发布6起正当防卫不捕不诉典型案例分别是什么
最高检发布6起正当防卫不捕不诉典型案例分别是甘肃省泾川县王某民正当防卫不批捕案、河北省辛集市耿某华正当防卫不批捕案、江西省宜春市高某波正当防卫不起诉案、 湖北省京山市余某正当防卫不起诉案、安徽省枞阳县周某某正当防卫不起诉案、湖南省宁乡市文某丰正当防卫不起诉案。
6起案例突出的重点各有侧重,案件起因多元,既涉及故意伤害、强奸、非法侵入住宅等,也涉及道路行车纠纷、暴力拆迁、传销等多发或备受社会关注的情形。
最高检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批典型案例的发布有助于司法工作人员进一步更新司法理念,提升司法能力,强化司法担当,更精准地适用正当防卫制度,实现法、理、情有机统一。
此外也回应了社会关切,进一步弘扬了“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法治精神。检察机关提示,公民要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不能滥用法律赋予的正当防卫权利,遇到不法侵害,具备条件的还应优先选择报警等方式解决矛盾、防范侵害,尽可能理性平和解决争端。
(7)支持正当防卫法院扩展阅读:
据介绍,近年来,传销犯罪仍处于多发状态,从2019年数据看,全国检察机关起诉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9683人,位于所办理的刑事犯罪数第30位,略低于故意杀人罪。
最高检有关负责人表示,非法传销往往伴随着对公民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的严重侵害,容易滋生黑恶势力违法犯罪,防卫人往往力量对比明显失衡,面对不法侵害如不采取防卫行为将可能遭受严重侵害。
对于伴随严重暴力的传销犯罪,一方面要依法严厉打击以震慑犯罪,遏制传销犯罪的蔓延;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案例和普法宣传,支持遭受传销组织不法侵害特别是暴力伤害的公民进行自救自卫。
Ⅷ 中国有正当防卫的判决吗
有,例如8·27昆山持刀砍人案。
2018年8月27日晚上时35分,江苏昆山市开发区震川路、顺帆路路口发生一起刑事案件。昆山一轿车与电动车发生轻微交通事故。双方争执时车内一名男子拿出刀,砍向骑车人,之后长刀不慎落地,骑车人捡起长刀反过来持刀追赶该男子,男子被砍伤倒在草丛中。截至2018年8月28日,该案件导致宝马车内的刘某某死亡,骑车人于某某受伤。
警方根据侦查查明的事实,并听取检察机关意见和建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第三款“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之规定,于海明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公安机关依法撤销于海明案件。主要理由如下:
一是刘海龙的行为属于刑法意义上的“行凶”。根据《刑法》第二十条第三款规定,判断“行凶”的核心在于是否严重危及人身安全。司法实践中,考量是否属于“行凶”,不能苛求防卫人在应急反应情况下作出理性判断,更不能以防卫人遭受实际伤害为前提,而要根据现场具体情景及社会一般人的认知水平进行判断。本案中,刘海龙先是徒手攻击,继而持刀连续击打,其行为已经严重危及于海明人身安全,其不法侵害应认定为“行凶”。
二是刘海龙的不法侵害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纵观本案,在同车人员与于海明争执基本平息的情况下,刘海龙醉酒滋事,先是下车对于海明拳打脚踢,后又返回车内取出砍刀,对于海明连续数次击打,不法侵害不断升级。刘海龙砍刀甩落在地后,又上前抢刀。刘海龙被致伤后,仍没有放弃侵害的迹象。于海明的人身安全一直处在刘海龙的暴力威胁之中。
三是于海明的行为出于防卫目的。本案中,于海明夺刀后,7秒内捅刺、砍中刘海龙的5刀,与追赶时甩击、砍击的两刀(未击中),尽管时间上有间隔、空间上有距离,但这是一个连续行为。另外,于海明停止追击,返回宝马轿车搜寻刘海龙手机的目的是防止对方纠集人员报复、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符合正当防卫的意图。
9月1日当天,昆山市人民检察院对外通报称:本案中,死者刘海龙持刀行凶,于海明为使本人人身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暴力侵害,对侵害人刘海龙采取制止暴力侵害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其防卫行为造成刘海龙死亡,不负刑事责任。公安机关对此案作撤案处理符合法律规定。
(8)支持正当防卫法院扩展阅读:
根据《刑法》第二十条规定,为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中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无限正当防卫,是指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而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仍然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参考资料:人民网-“昆山砍人案”,为何属于正当防卫
Ⅸ 正当防卫什么情况下应当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防卫过当,是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所谓防卫过当是指正当防卫行为超越了法律规定的防卫尺度,因而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情况。在鼓励公民更好地利用防卫权,保护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方面,有其积极的意义。
二、防卫过当的主观要件
防卫过当的主观方面是防卫人对过当结果持放任或者疏忽大意、过于自信的态度。防卫过当是一种应负刑事责任的行为,因此,同其他犯罪一样,要求防卫人在主观上具有罪过。关于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刑法理论界说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疏忽大意过失说,该观点认为,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只能是疏忽大意的过失。
(2)全面过失说,该观点认为,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可以是疏忽大意的过失,也可以是过于自信的过失,但不能是故意。
(3)过失与间接故意说,该观点认为,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和间接故意,只有直接故意不能成为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
(4)过失与故意说,该观点认为,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可以是任何种类的过失与故意。
(5)故意说,该观点认为,防卫过当都是故意犯罪,因为防卫过当是故意造成的损害。
对于防卫过当的相关情况认定,应当由司法机关根据实际的犯罪事实来处理,特别是防卫过当的司法认定上,应当区别于故意伤害的行为,因为两种犯罪事实的判罚标准显然是不一样的,就好进行严格审查,避免出现法律适用错误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