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法官 » 法官庭前

法官庭前

发布时间: 2022-05-16 07:41:42

A. 开庭之前法官找原告谈话是为什么呀

法律分析:可能是进行庭前调解。分析如下:一、法官问话,应当是进行庭前调解。另外,可以了解一下你们双方的态度和事实情况,为开庭做准备。二、调解时,你可以不接受调解,要求法官依法开庭审理,并作出判决。三、如实回答法官的问题,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四、另外,判决是否胜诉,关键是看证据。与法官对你的印象关系不大。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九条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

B. 庭前会议要解决什么问题

庭前会议的事项包括:整理证据,整理控辩双方意见和争议点,非法证据排除,确定出庭的证人、侦查人员、鉴定人员名单,以及开示新证据、回避、管辖权异议、确定出庭证人名单、申请调取证据、申请重新鉴定、精神病鉴定等与审判相关的问题。

实践中,应严格把握庭前会议召开的必要性,防止庭前会议的扩大化。召开庭前会议同样耗费相关人员的时间和精力,过于随便地召开反而不利于诉讼效率。

比如管辖权异议,可由辩护人在庭前向合议庭提出,由法院作出决定,而无须因此召集会议。辩护人取得的新证据,可分别向检察院、法院开示,也不一定需要召集庭前会议。

庭前会议是否由主审法官主持

由主审法官主持有助于实现庭前会议的效率功能,且庭前会议主要解决程序性问题,不会产生庭前预断问题。首先,司法资源紧张是当前的一个大问题,安排其他审判人员来主持客观条件不允许。

其次,庭前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与实体审判无关的程序性问题,主审法官即使会产生预断,也是有限的。并且排除预断原则的目的在于防止法官未经庭审而预先形成自己的偏见,而庭前会议中法官能够听到来自控辩双方的不同意见,这并不容易产生偏见,还可能抑制法官偏见的形成。

以上内容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庭前会议程序该解决哪些问题

C. 中级人民法院庭前调解,主法官可以不到吗

中级人民法院庭前调解主法官可以不到吗?中级人民法院庭前调解的话,主法官一定要到场的,主法官如果不到场的话,那怎么调节呢?

D. 法院庭前调解为什么没见到法官

庭前调解的有可能是调解员,法官并不一定要全程参与的。
一般民事纠纷,现在都进行调解。不仅起诉前调解,起诉后开庭前调解,开庭后还可以调解。即使到执行阶段,也能进行执行和解。案件进入二审程序,进入再审程序,还可以调解。简单说,调解贯穿民事纠纷的始终。诉讼中间的调解是人民法院和当事人进行的诉讼行为,调解协议一旦双方签字,并经法院依法确认,与法院判决具有同等效力。

E. 如果法院要庭前调解,原告拒绝了法院会通知被告吗

法官会通知改期开庭。没有延期开庭的,需要按传票时间开庭。先行调解是由法院通知原告,民事案件,开庭时法官都会先询问是否调解,被告要求调解,需专要属原告同意调解,如果原告不同意,法官会按程序判决。开庭传票送达之后,当事人一方有正当理由的可以申请延期,申请延期被批准。
法律分析
一般民事纠纷,现在都进行调解。不仅起诉前调解,起诉后开庭前调解,开庭后还可以调解。即使到执行阶段,也能进行执行和解。案件进入二审程序,进入再审程序,还可以调解。简单说,调解贯穿民事纠纷的始终。诉讼中间的调解是人民法院和当事人进行的诉讼行为,调解协议一旦双方签字,并经法院依法确认,与法院判决具有同等效力。调解员可以采用其认为有利于当事人达成和解的方式对争议进行调解。这种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调解程序开始之后,调解员可以单独或同时会见当事人及其代理人进行调解;调解员单独会见一方当事人的,可向他方当事人通报单独会见的情况。当事人另有要求的除外;调解员可以对争议进行面对面的调解,也可以进行背对背的调解;在调解过程中,调解员可以要求当事人,提出书面或口头的建议或方案。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分清是非,进行调解。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九条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
第一百二十二条 当事人起诉到人民法院的民事纠纷,适宜调解的,先行调解,但当事人拒绝调解的除外。

F. 庭前会议规程

法律分析:庭前会议的基本规程:
1.关于庭前会议的启动。除规定4类案件人民法院可视情况决定召开庭前会议外,还规定控辩双方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召开庭前会议。当然,控辩双方申请召开庭前会议的,不会导致庭前会议的必然召开,人民法院对控辩双方的申请要予以审查,认为有必要的则召开庭前会议,没有必要的则无需召开,但决定不召开庭前会议的,应当告知申请人。
2.关于庭前会议的召开方式。庭前会议一般不公开进行。同时,考虑到部分案件庭前会议可能仅解决回避、管辖、不公开审理等争议较为简单的程序性问题,当事人、辩护人等可能一时不在当地,根据案件情况,庭前会议可以采用视频会议等方式进行。在不影响庭前会议质量的情况下,人民法院采用灵活方式召开庭前会议,既方便诉讼,又能提高诉讼效率。
3.关于庭前会议的主持人员。庭前会议一般由承办法官主持。同时,考虑到合议庭还有其他成员,且合议庭共同对案件负责,在承办法官有特殊情况不能主持的情况下,规定其他合议庭成员也可以主持。根据案件情况,承办法官可以指导法官助理主持庭前会议。
4.关于庭前会议的参与人员。合议庭其他成员可以参加庭前会议;同时,基于保护被告人权益,形成控辩双方平等对抗,以及人民检察院作为“法律监督者”的要求,公诉人、辩护人应当参加庭前会议。
关于被告人参加庭前会议的问题,司法实践中要注意把握以下两点:首先,有多名被告人参加庭前会议的,应当采取必要措施防止串供,特别是庭前会议中,涉及被告人口供的场合(包括对审前口供的异议及非法口供的排除),可参照庭审程序,分别组织被告人逐一参加庭前会议;其次,被告人不参加庭前会议的,辩护人应当就庭前会议处理事项听取被告人意见,注意保障被告人诉讼权利。
5.关于庭前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等。作为庭前准备程序,司法实践中庭前会议在正式开庭审理之前召开,是其应有之意。此外,人民法院休庭后,可以在再次开庭前召开庭前会议。
法律依据:《人民法院办理刑事案件庭前会议规程》 第四条 注意总结和推广试行“三项规程”的经验做法。各级人民法院要以贯彻“三项规程”为契机,以提高证人、鉴定人、侦查人员出庭作证率、律师辩护率和当庭宣判率为重点,着力推进庭审制度改革。要采取实地考察、庭审观摩等方式,加强法院之间的沟通交流,共享经验,共同提高。要采取积极稳妥的方法,强化正面宣传报道,营造各方共同推进改革的良好氛围。在贯彻执行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探索的新经验、新做法,要认真加以总结,并及时层报最高人民法院。

G. 民事诉讼中,法庭前调解的特点有哪些

【为您推荐】桐庐县律师 番禺区律师 浉河区律师 平度律师 南浔律师 邯郸县律师 建德市律师 民事诉讼是指当事人因为民事纠纷等活动发生诉讼关系,民事诉讼法庭前调解跟诉讼的程序有所区别也有所联系,法庭前的调解必须是在合法和双方自愿的基础上,那么民事诉讼法庭前调解的特点和作用有哪些呢?下面就让的小编为您解答。 一、民事诉讼法庭前调解的特点 民事诉讼诉前调解(以下简称诉前调解),是指法院在民事诉讼程序开始之前对双方当事人之间的纠纷进行的调解。诉前调解程序独立于诉讼程序,同时又与诉讼程序紧密相连,在性质上它属于替代诉讼的纠纷解决机制(ADR),并且属于法院附设的ADR或曰司法ADR的范畴。诉前调解不同于诉讼外的调解,也不同于诉讼中的调解,它有以下特点: 1、诉前调解是法院主持下的调解。 虽然诉前调解是在诉讼程序开始前的调解,但它不同于法院外的调解或曰诉讼外的调解,法院外的调解是没有法院参与的,它们是在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民间组织等法院外的组织和人员主持下的调解,包括行政调解、人民调解、民间调解、仲裁调解等调解形式。而诉前调解是在法院主持下的调解,调解的主持人是法院,法院可以自己调解,也可以同其他调解人员一起调解,还可以委托调解。例如台湾地区的民事诉讼法规定,诉前调解由地方法院的简易庭法官办理,调解通常由法官选任的调解委员1~3人先行调解,等调解到相当程度而有望调解成功时或有其他必要的情形时,再报请法官到场;但如果双方当事人合意由法官进行调解或法官认为适当时,由法官进行调解。日本的民事调停法则规定,诉前调解通常由调解委员会调解,但法院认为适当时,由法官单独进行调解,调解委员会由3人组成,由法官担任调解主任,调解主任由地方法院在法官中指定,其他两名是调解委员,从民间并经事先选任的调解委员名单中指定。 2、诉前调解事项具有特殊性。 诉前调解有强制性的诉前调解和任意性的诉前调解之分。强制性的诉前调解是指某些事项在诉讼程序开始之前必须进行调解,对于强制性的诉前调解事项而言,诉前调解是诉讼的前置程序;任意性的诉前调解是指当事人双方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在诉前由法院进行调解,除了强制调解的事项以外,其他所有的事项都实行任意调解,对于任意性的诉前调解而言,诉前调解不是诉讼的前置程序。强制性的诉前调解事项是较为特殊的,而且是较为有限的。一般来说,根据纠纷事项的性质、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及居住的环境、非讼色彩、争议金额等因素来决定诉前强制调解的范围。如在台湾地区民事诉讼法中,强制性的诉前调解事项只有11类:①不动产所有人或地上权人或其他利用不动产的人相互间因相邻关系而发生的争执;②因定不动产的界限或设置界标发生的争执;③不动产共有人间因共有物的管理、处分或分割发生的争执;④建筑物区分所有人或利用人相互间因建筑物或其共同部分的管理发生的争执;⑤因增加或减免不动产的租金或地租发生的争执;⑥因定地上权的期间、范围、地租发生的争执;⑦因道路交通事故或医疗纠纷发生的争执;⑧雇用人与受雇人间因雇佣契约发生的争执;⑨合伙人间或隐名合伙人与出名营业人间因合伙发生的争执;⑩配偶、直系亲属、四亲等内的旁系血亲、三亲等内的旁系姻亲、家长或家属相互间因财产权发生的争执;其他因财产权发生争执,其标的的金额或价值额在新台币10万元以下的(此项所定数额,台湾地区“司法院”可以因情势需要,通过命令减至新台币5万元或增至15万元)。 3、诉前调解是独立于诉讼程序的,有自己独特的程序。 诉前调解程序是在诉讼开始之前进行的程序,是一种非诉讼程序,它有一套独特的原则、原理和程序运行机制。诉前调解程序因当事人的申请而开始;调解通常在法院进行,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在其他适当的处所进行,即使在法院进行,也不必在正规的法庭进行调解,而应当在调解室或其他有关场所进行;调解不公开进行;调解未必像诉讼那样一定要查清事实、分清是非;调解程序中法院职权较大,法院可以依职权调查收集证据;调解协议经过当事人合意而成立。 4、诉前调解协议是有法律约束力的。 调解成立以后,诉前调解程序结束,调解书或调解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一方当事人不履行义务,另一方可以依据调解书或调解协议请求法院强制执行。诉前调解的这一效力是同我国现行的诉讼中调解的效力是一样的,它不同于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人民调解协议是不能作为执行根据的。在现代社会,诉前调解程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民事诉讼法庭前调解的作用 1、诉前调解符合解决某些特殊类型的纠纷事件需要。这是因为,在现代社会,有一些纠纷的性质、当事人之间关系特殊,它们特别需要或者特别适宜通过调解解决。台湾民事诉讼法学者邱联恭教授指出,特别需要通过调解解决的纠纷事件包括:当事人间因事件的性质、居住环境或一定的亲等关系,特别需要维持彼此之间的和谐关系的;系争的标的金额或价额太小或所需的调查证据、认定事实特别烦琐困难,进行诉讼程序显然违反费用相当性原理;事件具有浓厚的非讼色彩,为解决纷争所需的判断主要在于斟酌决定两造日后所应有的权利义务关系,而非论断当事人过去之是非2、诉前调解体现了对当事人程序选择权的尊重。诉前调解制度的设立,使得当事人双方在诉讼程序开始之前就非强制调解的事件申请法院调解,这就为当事人双方提供了一个选择适用成本较低的、比较灵活的诉前调解程序解决纠纷的机会。再次,诉前调解可以起到疏减讼源、减轻法官负担的作用。通过诉前调解,一些纠纷在诉前得以解决,而不必进入诉讼程序,这可以减少诉讼案件的数量,减轻法官的负担,同时也降低了法院的司法成本。3、诉前调解有助于推进司法民主化进程。在诉前调解程序中,具有丰富社会生活经验、特殊专业知识的调解人员被邀请参与调解程序,扩大了人民参与司法的机会,有助于实现司法民主化功能。 民事诉讼法庭前调解主要的特点就是特殊性跟强制性,但是强制性的诉前调解事项是有限制的。法庭前调解可以维护彼此的和谐关系,尤其是事故当事人是有一定关系的。并且通过法庭前调解,可以适当的减轻法官的负担,减少替丁的诉讼案件的数量,同时降低了民事诉讼的司法成本。 延伸阅读: 民事诉讼费收费标准 民事诉讼有哪些案件是由原告所在地法院管辖? 在民事诉讼财产保全程序是怎样的?

H. 法官在开庭前可以见当事人吗

法律分析:法官在审判活动中,不得私自单独会见一方当事人及其代理人。有案件相关问题可以打电话和法官沟通。除非法官想就案情进行谈话,一般不会安排。正常庭前法官也会见两方当事人,了解下案情经过。开庭时,该带的诉讼材料,如身份证、答辩状、证据原件一定要带齐。法院一般让当事人做的陈述,最好前提写好,开庭一边看,一边说。由于原、被告所处的角度不同,准备的陈述材料也不同。在辩论阶段,听对方陈述时一定要聚神会神,不要为对方不中听的言辞气晕了头脑。对方说的不对的要点,要拿笔记住,然后继续向下听。在反驳时,要有条理地围绕自己的主张反驳。很多当事人在答辩时,往往按对方说错的地方,一条一条纠正,作为辩论提纲,其实这是不妥的。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三十七条 开庭审理前,书记员应当查明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是否到庭,宣布法庭纪律。开庭审理时,由审判长核对当事人,宣布案由,宣布审判人员、书记员名单,告知当事人有关的诉讼权利义务,询问当事人是否提出回避申请。

I. 法官庭前调解的技巧

法官必须在司法实践中认真揣摩,不断总结经验,改进调解技巧和方法。
1、多元化、弹性化、开放化、自主化的调解作为“东方经验”,对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在司法实践中,有的法官非常善于做当事人的调解工作,但有些法官却不注重调解的技巧和方法,导致许多案件久调不解、调而未解。法官调解的方法妥当与否,直接影响着调解的进程和效果。
2、调解时法官首先要及时有效释明法律法规,对因不懂法的当事人通过讲解法律规定使其释疑解惑,化解不必要的矛盾。释明法律时,态度要诚恳,语言表达要清楚、准确、通俗、亲近,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分析法律规范。当事人之间难以达成调解,有时是因为信息不全面、不对称、不畅通导致的。法官要畅通信息交流,以对方当事人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传达,也可鼓励当事人双方进行信息的交换,改变当事人之间信息不全面、不对称的局面,为顺利调解打下有利基础。
3、不是所有的人都是“理性人”,并非所有的当事人都是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认识者、评估者和决策者。因此,法官作为公正的中立者,应当帮助当事人分析、评估利害,并帮助当事人进行理性的成本收益计算和衡量,指导其作出理性的选择和决策。法官调解时还要善于平衡各方利益。除了对立的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利益需要平衡协调,组成同一方当事人的不同独立主体之间,作为当事人的组织内部不同成员或次级组织之间,以及当事人与其代理律师之间的利益分歧,也离不开法官的平衡协调。要成功地平衡协调各种利益分歧和冲突,法官必须在展现亲和力的同时要配以高超的技巧。在协调利益时,应当鼓励灵活性,要引导当事人把焦点从过去转向未来,从而消除各方当事人相互之间的戒心,最终达成调解协议,消弭双方之间的矛盾纠纷。
4、调有方,大不同。在调解过程中,如果当事人双方都有调解的意向,法官可应当事人的请求,也可主动提出调解方案,以供当事人参考。司法实践一再证明,法官通过激励各方当事人关注双方相互对立的立场背后存在的共享的、兼容的利益,就可能提出富有创造力的方案,或者作为第三方提出富于创造力的解决方案并为双方所接受,收到“双赢”的结果。这种“增量调解”的方式,不但能实现原有的权利和价值,还能够创造新的价值,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效。
5、法官既要会调,也要会解。在调解时,法官要寓教于调,引导当事人树立诚实信用意识和履约意识。调解协议的签订体现了当事人之间的互相谅解,双方当事人都为此投入了成本,因此调解协议的达成要求当事人双方必须遵守诚实信用原则,在主观上必须诚实、善良,不得假借调解的名义意图损害对方当事人、第三人和社会公共利益。调解时,法官要告诫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后,应当依约自觉履行,否则将承担法律上的否定性的后果。

J. 民事纠纷的庭前调解有什么好处及后果

你说的是诉前调解还是立案后未开庭的?
无论前者后者,调解成功,法院只收取一半费用,照样可以出具法院调解书,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调解不成功嘛,如果是前者,那么转入立案程序;如果是后者,那么法院开庭判决

热点内容
怎么样的合同具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5-02-06 22:18:27 浏览:266
宋疃司法所 发布:2025-02-06 22:11:37 浏览:186
泰州市姜堰区人民法院 发布:2025-02-06 21:11:45 浏览:162
民事诉讼法监督程序 发布:2025-02-06 20:10:29 浏览:603
章程适用合同法吗 发布:2025-02-06 20:08:19 浏览:562
北京市法律援助的困难证明 发布:2025-02-06 19:31:09 浏览:839
上海对外经贸法学调剂 发布:2025-02-06 18:04:15 浏览:464
公司会议纪要法律效力 发布:2025-02-06 17:55:50 浏览:966
法治限制党 发布:2025-02-06 17:53:18 浏览:680
劳动法非定时工作制 发布:2025-02-06 17:25:21 浏览: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