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法官 » 类似法官的判决上世纪

类似法官的判决上世纪

发布时间: 2022-05-19 13:07:07

1. 汉谟拉比法典同时期法官的地位

首先,确立了法官在社会中作为法的代表人物的地位的确定。在此之前,法官虽然有此职业,但是并没有成文法律可以遵循,那么皇权等贵族权利会影响法官的判决,用习惯法来进行裁决会造成法律的不公,而法官则无法正常执法。汉谟拉比法典颁布后对各种法律关系作了比较全面的规定,特别是“有关债权、契约、侵权行为、家庭以及刑法等方面的规定所确立的一些原则:如关于盗窃他人财产必须受惩罚,损毁他人财产要进行赔偿的法律原则以及诬告和伪证反坐的刑罚原则,法官枉法重处的原则”等,这就使得法律已成文形式颁布,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法律的公正,也使得法官可以依照法律进行宣判。
其次由于在法律中对法官作了要求,不许妄法等原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法官因主观原因导致的判决不公。

2. 英美法系中有没有根据先例判决的案例~~~~急

先例判决起源于欧美国家,那么先例判决是英美法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案例比比皆是。

请参考:http://vip.chinalawinfo.com/newlaw2002/slc/SLC.asp?Db=art&Gid=335576062

如果还有不明白,请联系北京律师事务所!

3. 威克摩尔划分为哪十六个法系

法系的概念

法系是西方学者根据各国法的特点、历史传统及其源流关系对法所作的分类。凡是具有某些共同特点和历史传统的,有着同一源流关系的法,就属于同一法系。

法系,既不同于法的体系,也不同于法的历史类型。

法系主要是根据法的内容和形式上的某些特点、法的传统和法的源流关系的差异,对法所作的分类。

法系这一概念所注重的是根据法的某些外部联系对法所进行的划分,这种划分并不揭示法的本质。

关于法系的划分,在西方学者的著作中历来众说纷纭。按照美国学者威格摩尔的观点,世界上先后产生过16个法系。按照法国学者达维德的观点,当代世界的法系可以分为四类:

(1)罗马日耳曼法系,即民法法系或大陆法系;

(2)普通法法系,即英国法系或英美法系;

(3)社会主义法系;

(4)其他法系,包括伊斯兰法、印度法、远东法(中国法和日本法)、马达加斯加和非洲各国法。

其中民法法系、英美法系和社会主义法系是最主要的法系。按照另外许多学者的观点,整个世界的法系可以分为五个:

(1)中华法系;

(2)印度法系;

(3)伊斯兰法系;

(4)民法法系;

(5)普通法法系。

其中中华法系、印度法系、伊斯兰法系基本上是法制史上的概念,例如中华法系主要是指中国封建制法。而民法法系和普通法法系则是至今仍然影响很大的两大法系。

二、民法法系

(一)民法法系的含义、范围和渊源

民法法系是以古代罗马法,特别是以19世纪初《法国民法典》为传统而发展起来的世界各国和地区的法的总称。由于民法法系是继承罗马法而来的,所以又称罗马法系;由于民法法系首先和主要是指欧洲大陆国家的法,所有又称大陆法系;由于大陆各国主要是采取成文法典形式,所以又称成文法系或法典法系;由于民法法系也受到中世纪日耳曼法的影响,所以又称罗马--日曼法系,或罗马--德意志法系。

属于民法法系范围的法,主要有欧洲大陆各国的法,如法国、德国、奥地利、比利时、荷兰、瑞士、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大陆国家(即日耳曼语系和拉丁语系国家)的法。此外还包括世界上其他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法,其中主要是曾经作为法国、西班牙、荷兰、葡萄牙等国殖民地的国家和地区的法,也包括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泰国、土耳其、埃塞俄比亚等国的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的几十年的法,在很大程度是参照日本、德国等国的法制定的,因而也被认为属于民法法系。

民法法系有三大渊源或支柱:

一是古罗马法。这是民法法系的历史渊源,民法法系主要是发源于古代罗马法,受古罗马法的影响;此外也受其他法的影响,因为中世纪罗马法本身也受当时日耳曼法、地方习惯法、教会法、商法等的影响

二是《法国民法典》。

三是《德国民法典》。

(二)古罗马法与民法法系

古罗马法之所以对民法法系有重要影响,成为它的主要渊源,有着三个原因:

一个原因正如恩格斯所说,罗马法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法律的最完备形式。”古罗马是一个简单商品生产十分发达的社会,罗马法对这种商品生产的各种法律关系都作了极为详尽的规定,因而它成为古代法中反映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最完备、最典型的法,也因此它能为后来大陆各国所继承。

另一个原因在于古罗马疆城非常辽阔,西欧、东欧和非洲的一些国家都在古罗马的版图之中,罗马法是拥有世界霸权的法,是“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因此罗马法必然能对欧洲大陆各国的法产生重要影响。

第三个原因是罗马法复兴运动发端和发展于欧洲大陆国家。

(三)《法国民法典》与民法法系

民法法系的第二个也是最重要的渊源或支柱是《法国民法典》。从1803年3月15日到1804年3月30日,《法国民法典》陆续分编章以单行法的形式公布完毕,最后形成了一部完整的法典。法典共计2283条。拿破仑直接领导编纂工作,亲自主持了讨论法典草案的103次会议中的半数以上会议,直接影响和促进了很多条文的形成。1807年和1852年该法典曾先后两次被命名为《拿破仑法典》,以纪念他的贡献。《法国民法典》所以成为民法法系的支柱,主要原因在于:

第一,它是“典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典”。罗马法毕竟是古代的、以简单商品生产为基础的法典,而《法国民法典》则全面体现了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如民事权利平等原则、私有财产所有权无限制原则、契约自由原则等。

第二,法国革命对世界各国尤其是大陆各国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作为革命成果的《法国民法典》也相应地成为最有影响、备受效法的法典。

第三,同以往的法相比,《法国民法典》本身是一部立法技术高明的法典,它以简明的、严谨的法的语言对资本主义民事法律关系作了全面规定,因而在长时期里最能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的需要。

(四)《德国民法典》与民法法系

民法法系的第三个渊源或支柱是1896年制定、1900年生效的总共有2385条的《德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是《法国民法典》颁布后所出现的民法典中影响最大、最出名的法典。它虽然也是在《法国民法典》的强烈影响下制定的,但它同后者相隔差不多一个世纪,有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发展。它是在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以后产生的,适应了资本主义的新的社会需求。它在结构和风格上也与《法国民法典》显著不同。因之,有些西方学者提出:在民法法系内部可以再分两个支系:一个是以《法国民法典》为范本的法国法系,另一个是以《德国民法典》为范本的德国法系。可见《德国民法典》在大陆法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三、普通法法系

(一)普通法法系的含义、范围和渊源

普通法法系是指以英国中世纪至资本主义时期的法为传统而产生和发展的各国和地区的法的统称。由于它主要是以英国中世纪开始出现的“普通法”(common law)为代表的,因而得名普通法法系,亦称英国法系。美国法是普通法法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又称英美法系。

普通法法系不象民法法系那样固守罗马法传统和编纂法典,而是注重通过办案遵循先例的形式,广泛吸取日耳曼法和习惯法以及罗马法和教会法的原则和思想,逐步形成起来的。

属于普通法法系的,除英国法、美国法以外,主要是曾经属于英国殖民地、附属国的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法,如印度、巴基斯坦、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和亚洲一些采用英语的国家和地区的法。

英国法系的渊源有三个:普通法,衡平法,制定法。

(二)普通法与普通法法系

普通法是普通法法系的一个主要渊源。这里的普通法,不是在法的分类中同根本法相对应的普通法,而是从11世纪诺曼底人入侵英国后所逐步形成的普通法,即判例法。

判例法产生于法官的判决,是法官从判决中所揭示的原则,是法官创造的法。根据判例法,包含在某一判决书中的法的原则不仅适用于该案,而且往往作为一种先例,成为以后法院办理同类案件必须遵循的准则,即“遵循先例”的原则。按照这一原则,上级法院尤其是最高法院的判决对下级法院具有拘束力。判例法历史上最早是由威斯敏斯特法院的判决发展起来的。在11世纪以前,英国通行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日耳曼习惯法,教会法和罗马法在当时也有一定影响。1066年诺曼底公爵入侵英国,王权得到加强。在王权加强的新情况下,英王派官员到各地巡回审理案件,并逐渐建立了一批王室法院(后称普通法法院)。这些官员和法院根据英王敕令、诺曼底人习惯,并参照当地习惯进行判决。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套适用于英格兰全境的判例法,通称为普通法。(三)衡平法与普通法法系

衡平法是普通法法系又一个渊源。衡平法就是英国法律传统中与“普通法”相对称的一种法,意指是公平的法。

衡平法从15-16世纪开始出现并与普通法平行发展。当时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萌生和发展,出现许多前所未有的案件,原先的判例法即普通法以及普通法法院的程式,已不能处理这些案件。在这种情况下,根据英国封建法律传统,案件在没有先例可以遵循、得不到普通法法院公平处理时最后可以向国王提出申诉,由王室顾问、大法官根据公平原则加以处理。这种由大法官判决的案件所形成的判例法,发展到15世纪前后,就逐渐形成了一种与普通法并行的衡平法,并产生了与普通法法院并行的衡平法院,亦称大法官法院。(四)制定法与普通法法系

制定法也是普通法法系的一个渊源。19世纪以前,英国法主要是以英国的判例法即普通法和衡平法为代表的。但是自19世纪以来,在英国,制定法特别是国会立法大量增加。这种情况在整个普通法法系是一种普遍现象,不能笼统地认为普通法法系只有判例法而一概不重视、不存在制定法。

四、民法法系与普通法法系的比较

民法法系与普通法法系的本质、经济基础和基本原则是相同或相通的。但由于各自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传统不同,因而两者形成一系列不同的特点:(一)立法权的归属和法的渊源的比较

民法法系奉行只有立法机关才能立法的原则,不承认法院有创制法的作用,判例一般不被认为是法的一种渊源,下级法院不受上级法院判决的约束,法官只能司法、不能立法,不能充当立法者。在普通法法系,立法权实际上由立法机关即议会和法官分掌。议会按照立法程序制定有关法律并授予行政机关有制定行政法规的权力,法官也有权创制判例法。普通法法系的判例法与制定法都是法的渊源,而判例法在很多情况下更是基本的渊源。

(二)法的体系的比较

民法法系的法的体系一般由宪法、民法、商法、刑法、程序法等部门法构成,实体法与程序法界限清楚。而普通法法系的法的体系的构成则不同,尤为明显的是没有民法法系中的民法这一重要而独立的部门法。在普通法法系,有宪法、刑法、诉讼法,还有类似民法法系民法的侵权行为法、契约法、财产法、买卖法等。普通法法系的实体法与程序法往往结合在一起,实体法一开始就注意程序,连证据的提供方式也有严格的要求。

(三)法的分类的比较

在法的分类方面,民法法系承袭罗马法传统,把法分为公法和私法,而不是分为普通法和衡平法。普通法法系对公法与私法的区分并不严格。在英国,王室法院受理的案件都被认为涉及英王的利益,适用的法都是公法。但也有学者把法分为公法与私法两大类,把宪法、行政法和刑法归于公法,而把侵权行为法、契约法、财产法、家庭法等归于私法。但普通法法系有普通法与衡平法的区分。学界有“罗马法为私法之模范,英国法为公法之典型”之说。

(四)司法组织的比较

在司法组织上,民法法系的司法体系比较清楚,一般都有司法部、法院系统、检察院系统,它们各司其职、界限分明;普通法法系则不然,如英国不设司法部,美国虽设有司法部,但司法部长同时又兼任检察长。在民法法系,法官与陪审员组成合议庭;在普通法法系,陪审员不是合议庭的组成人员,陪审团只认定事实部分,法律问题由法官决定。在民法法系,没有陪审团参加民事诉讼;在普通法法系,民事诉讼有陪审团参加。

(五)诉讼活动的比较

1、制度

民法法系采用审问制或讯问制,即法官通过讯问当事人,根据所查明的事实作出判决。法官有责任也有权力了解他想知道的事实证据,法官依靠当事人查清事实,但不受当事人提供证据的限制。在开庭审理过程中,法官居于主要地位,诉讼双方不居主要地位,发言需经法官许可,有关证据在当事人不在场的情况下可以提出。普通法法系则采用辨论制或对质制,即在民事诉讼中由双方律师、在刑事诉讼中由公诉人和被告律师担当主要角色,法官不过是充当中立的裁定者。当事人负有举证责任。证据必须在当事人在场的情况下提出,否则无效,当事人可以同对方证人在法庭中对质。在一般情况下,法官不能干涉证据调查或扩大证据调查范围,他受当事人提供的证据的限制,法官的作用是权衡摆在眼前的案件的证据。

2、方法

(1)民法法系开庭审判以案卷材料为主进行。而普通法法系开庭审判是以口头讯问为主。一个是按计划办事,一个是摸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

(2)在适用法律时,民法法系的法官首先考虑成文法典如何规定。而普通法法系的法官首先要研究以前类似案件的判决,从中抽出适用于眼前案件的一般原则,然后对本案作出判决。

(3)民法法系的法院判决书一般比较简明扼要,判决书的推理方式一般是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判决书最后署名是某某法院。

而普通法法系的判决书一般都很长,多的可达几百页;判决书的推理方式是从以往案例和有关制定法中归纳出一般原则,然后得出适用于本案的结论;判决书最后不是由法院署名,而是由法官个人署名;几个法官共同审理一个案件发生意见分歧时,以多数人的意见作为判决的结果。

五、民法法系与普通法法系的融合

两大法系虽然各有许多不同特点,但融合也在发生。

在立法权的实际归属和法的渊源方面,进入20世纪后,两大法系的差别在逐渐缩小。民法法系虽然在理论上不承认法院有立法权,但实践中法院在法的创制方面,亦即在解释立法、填补立法空白、使立法具体化的过程中,也日益发挥重要作用。虽然一般不承认判例是法的一种渊源,但事实上由于存在上诉制度,下级法院进行判决时不能不考虑上级法院对类似案件的判决。近些年来有些民法法系国家的司法机关,如法国国家行政法院、德国联邦宪法法院、瑞士联邦法院、西班牙最高法院等,在某些方面也采用判例法或承认判例的拘束力。另一方面,普通法法系的国家进入20世纪以来,制定法大量增加,不少人更多地强调制定法优于判例法,认为判例法不能违背制定法,制定法可以修改、废止判例法。

二次大战以后出现了象欧洲共同体法这种兼有国际法和国内法特点的跨国法,共同体法不仅适用于成员国,也适用于成员国公民。在共同体法与国内法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共同体法优先于国内法。特别是在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之后,共同体法成为英国法的一部分,并享有优先权。这就标志着英国法开始在某些方面同大陆法汇合。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两大法系出现了互相接近的趋势。

当然,这些变化并不能说明两大法系已趋于统一或必然统一,这些变化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还不可能从根本上消弥两大法系的区别。由于历史传统和其他原因,两大法系的某些重要差别还将在长时期内保存着,不会很快灭失。

4. 差不多相同的案件,以前法院的判决,对现的法官会做参考吗

在我国,判例不是法律的渊源
但是我国最高法院对具体案件的司法解释与英美法系国家的判例有类似的作用。

5. 不同法官会出现不同的判决结果,这说明了什么

我还在同一个人民法院,基本上相近的案子客观事实和递交的直接证据,都会出不一样的裁定。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要素是在我国大法官数量过度巨大,据悉有二十多万,在其中立即从业审理工作中的也是有十多万,远远地超出其他国家的大法官总数。尽管这与在我国地区广阔、人众案多相关,但从组织社会学的角度观察,人群经营规模越大,组员间产生矛盾、矛盾的概率也越大。

6. 对于完全相似的案例,法官或当事人是否能以上次的案件判决作为依据

在中国是不可以的,因为判例不是正式的法律渊源,只能通过法律和司法解释作为判决的依据,当然在做出判决前可以参考一下其他案例是怎么判的,但不会正式引用

7. 简述两大法系民法历史的发展历程

  1. 法系是在对各国法律制度的现状和历史渊源进行比较研究的过程中形成的概念。当代世界主要法系有三个: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以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法律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法系。其他的法系还有伊斯兰法系、印度法系、中华法系、犹太法系、非洲法系等。对资本主义法影响最大的是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

  2. 大陆法系发展历程:大陆法系,又称民法法系、罗马法系、法典法系、罗马-德意志法系,是以罗马法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法律的总称。大陆法系最先产生于欧洲大陆,以罗马法为历史渊源,以民法为典型,以法典化的成文法为主要形式。大陆法系包括两个支系,即法国法系和德国法系。法国法系是以1804年《法国民法典》为蓝本建立起来的,它以强调个人权利为主导思想,反映了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社会经济的特点。德国法系是以1896年《德国民法典》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强调国家干预和社会利益,是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法的典型。

  3. 英美法系,又称普通法法系、英国法系,是以英国自中世纪以来的法律,特别是它的普通法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法律的总称。英美法系首先起源于11世纪诺曼人入侵英国后逐步形成的以判例形式出现的普通法。英美法系的范围,除英国(不包括苏格兰)、美国外,主要是曾是英国殖民地、附属国的国家和地区,如印度、巴基斯坦、新加坡、缅甸、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西亚等。中国香港地区也属于英美法系。

  4. 起源: 英美法系起源于英国。普通法一词(Common Law),是相对于在各地区的地方贵族的法庭而言,由英格兰国王指派的专职法官巡游各地,推广相对统一的国家法律。这一做法主要始于亨利二世,被认为是对于欧洲旧有司法制度的重大变革。由于国王的法官力求在全国范围施行较统一的司法尺度,于是开始重视对于过往案件的参考,英国的案件报告系统逐渐形成,也成为后来法律系统的重要基础。

  5. 普通法的格式和程序非常严格,由于程序上的违规,导致案件不得不接受看似不公平的结果。英格兰之后又出现了与之区别的"衡平法"(Equity),放宽了对于形式和程序的要求,但是由不同于普通法的法院系统受理。功利主义学派创始人边沁(Bentham)认为普通法不是合理设计的结果需要改革,一开始未被英国法官和律师所接受,但1873年到1875年的《司法法》大幅简化法院组织和司法诉讼程序,宣布普通法与衡平法系统正式合并,结束了两种法制并立的局面。合并后的法律统称为普通法,但是其中某些细节仍然有保留衡平法与原普通法的差别对待,废除使用多年繁琐的令状制,让英国法律现代化。

8. 中国有像“辛普森杀妻案”这样的世纪审判吗

四川省南溪县男子谢红兵今年32岁,此前在深圳无固定职业。其妻曹某因患精神病,花了不少的治疗费。病发时,曹还会脱光衣服离家出走,妻子的病给谢红兵带来很大压力。

今年2月27日下午1时许,曹某又准备离家外来,谢红兵拦阻,双方互相拉扯。谢红兵将曹某某拉进厨房,将其绊倒在地,用手掐其脖子 并将其头部猛烈撞击地板,致曹某某死亡。后谢红兵将尸体拖进厕所,用菜刀将尸体分尸,然后用塑料袋、蛇皮袋分别包装好,放在床底下,之后清洗现场。当晚,被告人谢红兵乘坐公交车、自行车将尸块抛在布吉供水公司泵站北侧的水塘边、盐田区梧桐山盘山公路边斜坡草丛以及盐葵公路路边。

在法庭上,谢红兵当庭表示认罪,并承认了起诉书上指控的全部犯罪经过,仅仅辩解说他当时是因为情绪太激动,并不想故意杀死妻子 。他说他和曹某某此前关系一直不错,直到2004年他们出来打工,没半年曹就得了胆囊炎,并发胰腺炎等疾病,于是他送曹回老家动了手术。后来曹病好了以后又过来打工,过了几个月他发现她情绪异常,经过医院诊断得了忧郁症。后来曹的病情越来越严重,经常脱了衣服离家出走或企图自杀,因为没什么钱所以也没好好治,他只是托人买了药给曹服用。这期间他的父母也相继摔断了腿,花了不少钱动手术,家里的经济情况雪上加霜。案发当天,曹某某脱了衣服又要离家出走,他阻止中将曹绊倒在地,在经济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之下,他冲动的掐住了曹的脖 子,等回过神来松手时曹已经没有了呼吸,当时他也哭了。因为很害怕,加上想到埋葬曹某某又是一笔费用,于是分尸灭迹。

其律师称,谢红兵没有杀人的故意,且其认罪态度较好,有悔罪表现,应认定为误杀。而检察官指出,谢红兵是用掐颈方式杀害妻子 的,且进行了分尸,应当以故意杀人罪追究其刑事责任。检察官出示的证人证言现实,谢红兵和其妻子以前感情不错,而其妻子患病后的异常行为给谢带来了很大压力,因为曹某某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离家出走或自杀,有次谢甚至从报纸上看到女子裸奔的消息后出去找到了妻子,谢曾感叹说自己一辈子算完了。谢红兵在庭审最后阶段称自己很后悔,请求法官给他一个给父母养老送终的机会。目前,此案正在进一步审理之中。

9. 洞穴奇案的十四位法官的判决分别代表哪些法学流派的观点

别说内容了,你若能买到这本书,通知我一下。

法理学“永恒的洞穴”

解读富勒的“洞穴探险者案”

本文要说的案例是美国著名法学家富勒在1949年《哈佛法律评论》中所虚构的洞穴探险者案(Lon Fuller,“The Case of the Speluncean Explorers”,62 Harvard Law Review 616,1949)。事实上,即便在多次读过这则案例后,笔者在叙述这一

案例的事实之时仍旧有一种心悸。这种心悸不仅来自于案件情节的起承转合与跌宕起伏,更来自于案件当事人在身处绝境时的残酷但或许是合理的选择行为。在为读者展现了这个法律、道德与人情相交错的案例后,富勒更以当时最具代表性的五种法律解释理论撰写了五篇判词。阅读这五篇判词,我们如同穿行在法哲学历史的长河中,最终到达了法律的幽微要渺之处。笔者希望读者带着下面的问题来阅读本文,“如果你是负责审理此案的法官,你将做出何种判决?”
案件事实

案件发生在两千多年以后,4299年春末夏初的纽卡斯国。那年5月上旬,该国洞穴探险者协会的维特莫尔等五位成员进入位于联邦中央高原的石灰岩洞探险。但当他们深入洞内时发生了山崩,岩石挡住了石灰岩洞的唯一出口。五位探险者发现受困后就在洞口附近等待救援。由于探险者未按时回家,他们的家属通知探险者协会,一个营救队伍火速赶往出事地点。

由于洞穴地点地处偏远,山崩仍在继续,营救工作的困难大大超出了事前的预计,而在营救过程中的一次山崩更是夺去了十名营救人员的生命。与此同时,洞穴内五位探险者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他们随身所带的食物有限,洞内也没有可以维持生命的动物或植物,探险者很可能会在出口打通前饿死。就在被困的第二十天,营救人员获知探险者随身携带了一个可以收发信息的无线设备。洞外人员迅速通过通讯设施给受困的探险者取得了联络。

当探险者问到还要多久才能获救时,工程师们的回答是至少需要十天。受困者于是向营救人员中的医生描述了各自的身体状况,然后询问医生,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他们是否有可能再活十天。当医生给出否定的回答后,洞内的通讯设备沉寂了。八小时后,通讯恢复,探险者要求再次与医生通话。维特莫尔代表本人以及四位同伴询问,如果吃掉其中一个成员的血肉,能否再活十天。纵然很不情愿,医生还是给予了肯定的答复。维特莫尔又问,通过抓阄决定吃掉他们中的哪一个是否可行。这当然是个医生无法回答的问题。当政府官员和牧师都不愿意回答这一问题时,洞内就没有再传来任何消息。在探险者被困洞穴的第三十二天,营救终获成功。但当营救人员进入洞穴后,人们才得知,就在受困的第二十三天,维特莫尔已经被他的同伴杀掉吃了。

根据四位生还者的证词,在他们吃完随身携带的食物后,是维特莫尔首先提议吃掉一位同伴的血肉来保全其他四位,也是维特莫尔首先提议通过抓阄来决定吃掉谁,因为他身上刚好带了一副骰子。四位生还者本来不同意如此残酷的提议,但在探险者们获得外界的信息后,他们接受了这一建议,并反复讨论了保证抓阄公平性的数学问题,最终选定了一种掷骰子的方法来决定他们的命运。掷骰子的结果把需要牺牲的对象指向维特莫尔,他于是被同伴吃掉了。

四位探险者获救后因营养失调而住院治疗。出院后,四位获救者被指控谋杀维特莫尔。初审法庭经过特别裁决确认上面所述的事实,根据纽卡斯国刑法的规定,法官判定四位被告谋杀维特莫尔的罪名成立,判处绞刑。四位被告向纽卡斯国最高法院提出上诉。

法院意见与判决

纽卡斯国最高法院由五位法官组成,他们分别是特鲁派尼、福斯特、基恩、汉迪和唐丁。现在他们的判决将决定四位被告的命运。

特鲁派尼首席法官在富勒笔下基本上扮演了案情叙述者的角色,这让他所阐释的维持初审原判的理由非常简单。特鲁派尼认为,作为民主国家的法官,他的职责就在于根据法律条文的平常含义来做出自己的判决,而不能在立法机构所制订的法律条文加入自己的价值偏好。刑法规定:“任何故意剥夺他人生命的人都必须被判处死刑。”虽然同情心会促使法官体谅被告当时身处的悲惨境地,但法律条文不允许有任何例外。在做出这一宣判后,特鲁派尼提议通过行政长官的赦免来限制法律在本案中的严苛性。从其简明扼要的判词来看,特鲁派尼显然是法律形式主义和法律实证主义的代言人。

第二位法官福斯特主张推翻初审法院的判决,并为此提出了两项各自独立的理由说明。首先,福斯特认为纽卡斯国的刑法并不适用于这些受困于洞穴绝境中的探险者。根据社会契约理论,自然状态下的人们正是为了在文明社会里的和平共存才成立了政治国家,这一契约也构成了国家法律的强制力基础。但在五位探险者受困于洞穴时,现实的困境决定了他们并非处于“文明社会的状态”,而是处在社会契约论所说的“自然状态”。在这种自然状态下,维特莫尔所提出并经所有人同意的生死协定就构成了他们的社会契约,也是在本案中应该适用的有效法律。“我们各个法律分支……的共同目标都在于促进与改善人们的共存状态,调节共存状态下相互间关系的公正和平等。当人们可以共存的这一前提不复存在,就像案例中极端的情景下,生存只有通过剥夺他人的生命才成为可能时,支撑我们整个法律秩序的基本前提也失去了它的意义和作用。”其次,福斯特承认被告的行为违反了法律的字面含义。但法律的古老谚语就是“一个人可以违反法律的表面规定而不违反法律本身。”任何法律规定都应该根据它的明确目的来获得合理解释。刑事立法的主要目的在于阻止人们犯罪,福斯特运用正当防卫的先例来类推被告人行为的正当性。福斯特的判词集中体现了目的论的解释方法:法官在解释法律时必须考虑法律的合理目的,这与特鲁派尼法官的立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站在特鲁派尼的立场,或许可以说福斯特的法律解释理论可能造成司法僭权。我们看看福斯特是如何回应这一潜在挑战的,“我前面运用的推理绝没影响对实定法的忠诚,尽管它提出了合理忠诚和不合理忠诚的问题。没有任何领导会要一个不能领会言外之意的仆人。再笨的女佣都知道,当她被告知‘削掉汤羹的皮,撇去马铃薯的油脂’时,她的女主人只是口误而已……纠正明显的立法错误和疏漏不会取代立法者的意志,只是使其意志得到实现。”

第三位法官基恩投下了维持初审法院判决的第二票。作为一个法律形式主义者,基恩法官一开始就说:“我不想讨论的问题是关于这些人所作所为的对错善恶。这同样是个无关法院职责的问题,因为法官宣誓适用的是法律,而不是个人的道德观念。”基恩接下来讲道:“本案的所有困难从何而来?那就是未能区分本案的法律问题和道德因素。坦率地说,我的同事不愿意接受法律要求判决被告有罪的事实,我也同样如此。但与我同事不同的是,我尊重我的岗位职责,它要求我在解释和适用联邦法律的时候,把我个人的偏好抛在脑后。”在成功挑战目的解释论后,基恩法官提出了民主政治中立法至上的原则。“从这个原则中引申出来的是法院有义务忠实适用制定法,根据法律的平实含义来解释法律,不能参考个人的意愿或正义观念。”在这一基础上,基恩法官得出了自己的结论,被告确实“故意剥夺了维特莫尔的生命”。

第四位出场的汉迪法官主张撤销本案初审的有罪判决,这让双方在前四轮的较量中打成了平手。汉迪法官是最高法院内的法律现实主义与实用主义者,汉迪法官就指出,“这是一个实用智慧的问题,它无关乎抽象的理论,而关系到人类的现实。”“政府是一种人类事务,人们不是被报纸上的言词或抽象的理论所统治,而是被其他人所统治。如果统治者理解民众的感情和观念就会带来仁政。但如果统治者缺乏这种理解,民众感受到的只能是暴政。在所有的政府分支中,司法部门最容易失去与普通民众的联系。”那么民众的常识和意志是什么?汉迪提出了主流媒体的一个民意调查,“你认为最高法院应该如何处理洞穴探险者?”大约百分之九十的受访者认为应该宽恕被告或仅给予象征性的处罚。民众的态度显而易见。因为“法庭应该考虑民情”,被告的被控罪名不成立。

鉴于四位法官的表决形成2比2的平手,最后出场的唐丁法官的态度就决定了被告的最终命运。唐丁法官的判词首先把靶子指向福斯特法官:如果说本案应该适用“自然法”,那么我们这些并非处于自然状态的法官又从何处取得了解释自然法的权力的呢?而针对福斯特的目的解释理论,唐丁法官认为法律的目的有时是难以确定的,有时是多重的,目的与目的之间有时也会出现冲突。在批判了福斯特的立场后,唐丁法官或许可以按照法律的文本做出被告有罪的判决。但唐丁还是在最后道出了自己身处的两难困境:一方面无法接受福斯特的意见;另一方面,“当我倾向于维持初审判决,我又显得多么荒谬,这些将被处死的人是以10名英雄的生命为代价换来的。”唐丁法官最终做出最高法院历史上没有先例的裁决:宣布退出对本案的判决。

由于唐丁法官的弃权,最高法院五位法官的立场出现了戏剧性的平局,而这意味着初审法院的判决得到维持。4300年4月2日上午6时,四名被告人被执行死刑。

法理学“永恒的洞穴”

在《洞穴探险者案》一文中,富勒用五位法官的判词给我们勾勒出他那个时代的法哲学图景。构成这幅图景之中轴的是自然法学与实证法学的争论,在文章中则表现为福斯特法官与基恩法官之间的冲突。而在本文中,富勒教授也像基恩法官要求的那样褪去了自己在学术论争中的理论偏好。如果读者事先并不了解富勒教授的学说理论,读完此文后或许仍然无法给富勒教授做出定位。从实体立场上讲,富勒或许更接近文中的福斯特法官,但富勒仍然借用唐丁法官之口说出了自己理论的缺陷所在。本文更为匠心独具的地方在于富勒设计了一个2比2的平局,这一设计让读者们能够更加独立地做出自己的判断。

从《洞穴探险者案》一文发表以后,西方世界的法理学和法律解释理论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促使后世的学者竞相续写富勒教授的案例。1980年,达玛窦教授在《斯坦福法律评论》的论文中将德沃金的权利理论适用至洞穴探险者案。因为富勒笔下的五位法官都是男性白人,埃斯克里奇教授在1993年组织了七位持女权主义或批判种族理论的学者写作了七篇新的法官意见。在《洞穴探险者案》发表半个世纪之时,《哈佛法律评论》邀请六位学者续写了六篇法官意见。有意思的是,六位新法官再次就被告是否有罪的问题打成3比3的平手。这六位作者中不乏中国法学界耳熟能详的人物。芝加哥大学的桑斯坦教授根据自己的类推推理理论做出了被告有罪的判决,而哈佛法学院的德肖维茨教授则以德伯克大法官的名义写作了被告无罪的意见。德肖维茨甚至在判词中假设人类在第三个千禧年的一场宗教战争导致了自然法观念的遗失,从而在自己法律实证主义的立场内根据“法不禁止即自由”的原则做出了被告无罪的宣判。而在香港地区新近出版的《洞穴奇案的十四种判决》一书中,萨伯教授又为本案添设了一个情节:当年的洞穴中还存在着一个与四位被告共谋犯罪的第六人。围绕着对第六人的审判,萨伯教授根据法理学在半个世纪内的新发展撰写了九篇判词。

富勒教授的洞穴探险者案在法理学的历史上挖下了一个“永恒的洞穴”。他在文中探讨了充满分歧的法律和政治哲学问题:从法律解释的理论,法官司法的过程,再到民主体制下的权力分立,如同绘制了一幅关于法理学历史长河的知识地图,虽然这幅地图无法引领我们走出法律的迷宫,但至少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自己法理学中的位置。这篇文章的重要性或许可以用耶鲁法学院教授埃斯克里奇1993年发表的一篇论文标题来表明:《“洞穴探险者案”:20世纪法律解释精要》。

(《洞穴奇案的十四种判决》,〔美〕萨伯著,陈福勇、张世泰译,香港商务印书馆2006年5月出版)

10. 有哪些国外的案件判决结果,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法院本应该是一个很严肃的地方,但有时候法官的判决实在是叫人啼笑皆非。1月21日,英国《每日电讯报》盘点了全球10大奇葩判决,让人大跌眼镜。 不能把孩子叫做“跳夏威夷呼拉舞的塔鲁拉” 2008年7月,新西兰一对父母被强制要求为他们名叫“跳夏威夷呼拉舞的塔鲁拉”的女儿改名,因为这个名字可能让她成为讥讽辱骂的对象。法官罗伯特·墨菲特(Robert Murfitt)说:“这是在恶搞这孩子,这是以社交无能和社交障碍陷害她。”他同时对新西兰儿童的其他奇怪名字表示关心,包括“暴力”、“午夜莎当妮”和“16号候车厅”等。 必须和妻子约会 2012年2月,美国佛罗里达州一名男子被法官要求带妻子出去吃饭和打保龄球。当47岁的乔瑟夫·布雷(Joseph Bray)因轻微家庭暴力被控,出现在法庭时,法官约翰·赫尔利(John Hurley)便提出了这个意想不到的裁决,力图让这对夫妻和解。“布雷必须到某个地方买一些花,然后必须回家接他的妻子,打扮好,然后带她去红龙虾餐厅,之后他们必须去打保龄球。” 必须听巴里·曼尼罗的歌 美国科罗拉多州一名法官对噪声污染者提出一种新颖的惩罚——强迫他们听他们不喜欢的歌手巴里·曼尼罗(Barry Manilow)的歌。法官保罗·萨科(Paul Sacco)说他的非常规惩罚已经大大减少了累犯数量。这些犯人每年都必须在一个房间忍痛听一小时巴里·曼尼罗的歌,且每年须执行四次。 必须带孩子去教堂 一名法官命令一位父亲带他的孩子们去参加罗马天主教弥撒,以此作为离婚协议的一部分——尽管他不是天主教徒。更奇葩的是,他的前妻是天主教徒,却不受制于此。这位父亲说:“法官让我承诺带孩子参加弥撒,而且他将此提升到法庭命令的高度。我认为真正让人忧虑的是,我和我的孩子没有任何宗教表达的自由。” 必须攀登圣山 2010年9月,爱尔兰多尼戈尔郡一名法官命令一名咒骂警察的男子攀登爱尔兰最神圣的山脉——克罗帕特里克山。38岁的乔瑟夫·迈克尔威(Joseph McElwee)因大肆谩骂梅奥郡的一名警察被控。法官谢莫斯·休斯(Seamus Hughes)在听取所有证据后对其作出如下判决:乔瑟夫必须去攀登克罗帕特里克山,并说几句祷词。“之后你应该就会对梅奥郡及其人民有不同的印象了。” 必须站在马路边举着“傻瓜”标牌 美国克利夫兰急躁的32岁司机西娜·哈丁(Shena Hardin),为了避免在校车后等待学生下车花费时间,开车冲上了路边石。法官对她的不当行为的惩罚是,让她站在一个交叉路口两天,手举写有“只有傻瓜才会为了避开校车开上人行道”的标牌,同时吊销其驾照一个月,罚款155英镑(约合人民币1458元)。 必须烤同性恋婚礼蛋糕 虔诚的基督教徒杰克·菲利普斯(Jack Phillips)在美国丹佛拥有一家名叫“杰作蛋糕”的蛋糕店。他被命令为一对同性夫妻制作同性恋婚礼蛋糕。原来,之前同性恋伴侣戴夫·穆林斯(Dave Mullins)和查理·克雷格(Charlie Craig)曾对该蛋糕店提起歧视投诉,称其拒绝为他们的婚礼制作蛋糕。科罗拉多民权委员会支持法官的判决,称面包师的宗教信仰不能凌驾于反歧视法规之上。 一双运动鞋可免除牢狱之灾 贫穷的39岁男子贾森·杜瓦尔(Jason Duval)面临着身陷囹圄的困境,因为他无力支付先前一桩毒品案295英镑(约合人民币2775元)的巨额诉讼费。法官道格拉斯·斯托达特(Douglas Stoddart)给了他一个不用蹲监狱的机会:“如果你能有新颖的主意,说服我你会回来负债,我就不让你进监狱。”最后法官接受了杜瓦尔先生价值55英镑(约合人民币517元)的耐克运动鞋,且承诺他一旦付清债务就将鞋子还给他。 必须在火车站睡觉 一名无家可归的女性在与意大利警察打了一连串的交道之后,被法院要求在火车站过夜。法院决定,为了“公众安全”,在晚上9点至早上7点期间,她必须呆在罗马特拉斯提弗列市火车站范围内。如果车站员工要她离开,她可以给他们看法庭出具的相关文件。 必须男扮女装 两名美国俄亥俄州男子因朝一名妇女扔啤酒瓶,被法官要求穿着受害者的鞋子走路。 23岁的杰森·豪斯霍尔德(Jason Householder)和21岁的约翰·斯多库姆(John Stockum)只有两个选择:蹲60天监狱,或者男扮女装周游他们的家乡科肖克顿一小时。他们选择了后者。市政法官大卫·豪斯特勒(David Hostetler)通过了此项判决,同时每人被罚款250英镑(约合人民币2351元)。

热点内容
劳动法对社保的社会意义 发布:2025-02-06 09:39:12 浏览:90
任慧律师 发布:2025-02-06 09:15:42 浏览:238
对照准则条例自查报告 发布:2025-02-06 09:07:41 浏览:317
教师资格证教育法律法规责任 发布:2025-02-06 08:59:27 浏览:636
职业道德第 发布:2025-02-06 08:39:44 浏览:2
法院书记员记录 发布:2025-02-06 08:21:07 浏览:803
司法考试费 发布:2025-02-06 08:18:49 浏览:62
司法局年度总结 发布:2025-02-06 08:03:47 浏览:304
道德实践日记500字 发布:2025-02-06 07:31:52 浏览:321
江苏预备法官培训 发布:2025-02-06 07:26:12 浏览: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