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对法
A. 法官在适用法律原则时应慎重考虑哪些因素
法治原则、平等原则、独立原则等。
法律适用活动要严格依法进行,既包括程序方面也包括实体方面;既包括对事实的认定也包括对法律的适用,“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要求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适用法律处理案件时,对任何公民,不论其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等有何差别,不论其政治、社会地位有何不同,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国家司法机关在办案过程中,依照法律独立行使司法权,不受其它任何机关、组织和公民个人的干预。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在法律适用过程中如果侵犯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法承担责任。
(1)法官对法扩展阅读:
法律适用的相关要求规定:
1、同一机关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新的规定与旧的规定不一致的,适用新的规定。
2、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不溯及既往,但为了更好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别规定除外。
B. 什么是司法解释权法官对法律的解释权又是什么宪法在诉讼中需要解释是什么意思
司法解释有正式和非正式解释之分。我国目前的正式法律解释体系包括立法解释、行政解释和司法解释三种。其中司法解释是指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对法律作出的解释 (立法解释是由作为立法机关的全国人的常委会对法律的解释;行政解释是由国务院及其主管部门对法律的解释)。
法官对法律的解释其实是一种非正式的解释,是某位特定的法官对某一具体的情形下法律如何适用所做出的法律推理或法律理解。是个人对法律作出的不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解释。这一点与一般学者或其它个人对法律的解释是相同的。但不同的是由于法官在审理案件时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所以法官对某一法律的解释虽然没有普遍约束力但对他正在审理的具体案件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至于第三个问题,对我国的宪法界人士来说是一个羞于回答又深感无能为力的问题。“宪法在诉讼当中需要解释”在西方来说一点都不错,因为西方各宪政国家宪法地位至高无上,都有特定的机关来负责监督宪法的实施,维护宪法的神圣地位。宪法在那里是不仅是立法的标尺而且是司法的标尺,也就是说宪法是法官审理案件的最高依据。因此在诉讼中宪法的含义究竟是什么,怎样才是最符合宪法的精神就显得尤其重要。宪法在诉讼中就需要解释。 而在我国,目前宪法还基本上不是法官审理案件的依据,就是说宪法对审案来说没有用。宪法被制定后就被束之高阁了。所以“宪法在诉讼当中需要解释”对实现宪政的国家来说是个好问题,对我国目前情况而言还是个等待实现的理想。
C. 法官是应该严守法律条文的字面意义呢,还是应该对法律条文做出自己的解释
法律条文在被法官应用到个案上之前已经被解释了,其中有权解释法官必须遵守不能违背,有权解释是全国人大的立法解释和最高法最高检的司法解释,它们很详细了,仍有空白的时候法官各种解释方法解释,文义解释只是解释方法之一,但是最基本的方法。
D. 各地法院法官对民诉法解释88条第二款中“一方当事人”的理解与适用
民事诉讼法第八十八条内容:没有“一方当事人”的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八十八条直接送达诉讼文书有困难的,可以委托其他人民法院代为送达,或者邮寄送达。邮寄送达的,以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为送达日期。
法官,秘书和电脑是对法律解释有。法律效率吗?在这种情况下,嗯,法官律师跟法律老师对法律的解释是由于反面效应你的,因为他们是嗯专业。专业的律师或者是法官,物质发电老师,所以他们得把电视。相当的了解的。
F. 法官法对法官有什么要求
法官法第九条 担任法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二)年满二十三岁;
(三)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四)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和良好的品行;
(五) 身体健康;
(六)高等院校法律专业本科毕业或者高等院校非法律专业本科毕业具有法律专业知识,从事法律工作满二年,其中担任高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法官,应当从事法律工作满三年;获得法律专业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或者非法律专业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具有法律专业知识,从事法律工作满一年,其中担任高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法官,应当从事法律工作满二年。
本法施行前的审判人员不具备前款第六项规定的条件的,应当接受培训,具体办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制定。
适用第一款第六项规定的学历条件确有困难的地方,经最高人民法院审核确定,在一定期限内,可以将担任法官的学历条件放宽为高等院校法律专业专科毕业。
第十条 下列人员不得担任法官:
(一)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
(二)曾被开除公职的。
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要求法官履行职责不仅要切实做到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而且言行必须体现出公正,保持中立,平等对待当事人,公正司法;同时要求法官坚持和维护审判独立原则,独立思考,自主判断,敢于坚持正确的意见。《准则》还要求法官认真、及时、有效地履行职责,尽可能地缩短诉讼周期,降低诉讼成本,力求以最小的司法资源投入,取得最大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准则》严格规定了法官对于不正当利益的抵制义务和廉洁态度,特别强调法官的个人生活方式不得损害法官的廉洁形象。为此,《准则》明确规定法官在履行职责时,不得直接或间接地利用职务和地位谋取任何不当利益,同时特别要求法官及家庭成员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准与他们的职位和收入相符,法官必须向其家庭成员告知法官职业道德的要求,并督促其家庭成员不得违反。
《准则》还特别要求法官尊重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当事人或其他诉讼参与人有任何不公的训诫和不恰当的言辞。
《准则》要求法官严格约束职务外的一切活动,避免对人民法院的公信力产生不良影响。规定法官必须杜绝可能影响法官形象的不良嗜好和行为;谨慎出入社交场合,谨慎交友,不得从事不适当的社会交往活动;不得披露或者使用以法官身份获得的非公开信息;不得参加营利性社团组织等。此外,《准则》还规定法官退休后,应当继续保持自身良好形象,避免因其不当言行而使公众对司法公正产生合理的怀疑。
G. 人们为什么对,法官和法律之间的关系有这样的看法
因为接触过法官,了解诉讼的人无论是律师还是当事人,都会遇到听到法官的种种不好的行为。
以我的亲身经历为例:大学在律所实习时,律师们都说贪赃不枉法的律师就是好律师。
一个在省高院实习的男同学说,一个法官跟他聊起来说自己拿着这么大的权利工资还不如一个市区的统计法官拿工资多,叫他怎么能不腐败(法官工资跟地区经济水平有关)。
还有一个区法院法官就是收了一方当事人的好处,一个本来很好判的案子,硬给拖四五年都不判。
中国现在的法官素质还是不高,许多都是以前当兵转业的军人,根红苗正跟着党走,至于业务水平根本谈不上,虽然最近几年才要求新进入法院的人员要通过司法考试才能当审判员,但是老的法官毕竟还是主导。
当事人去律所不会问律师打赢多少官司,业务怎么样,只会先问律师和某某法官关系怎么样,实际上现在打官司就是打关系。
真正以法律为饭碗的人才不会相信有真正的法律,法律就是人制造为人服务的,至于怎么服务,它也可以为当事人服务,也可以为律师服务,也可以为法官服务,怎么有好处怎么来呗,反正法官有的是办法玩法律。法官虽然有社会地位,但是跟一般公务员一样,没多少钱可以赚,法律不也是为自己创收的工具么。法官也是人,也想过好日子,开好车住好房子,有地位,有权力,有工具,为什么不为自己创收。
经常能听一个法院的同学说,去法院的律师都有车,而且这么说的法官也不只一个,这是他们普遍的认识。让他们拿着权力过的感觉还不如他们看不上的律师好,他们心里能平衡么。
所以,要一个法官不收钱,不得好处,为当事人无条件的快速公正办案多数情况下是不太现实的,除非某种情况下该法官良心发现,心情不错,并且案子判以后也不会引起什么争议,那他们会好好办一下,当然这就要看当事人的运气了。
总之,现在的真正意义的人民法官应该不多见吧。
H. 法官是否可以以自己对法律的理解作为判决依据
彩礼,彩礼,彩金和礼品,事实上法律条文中并没有你说的彩礼定义,严格上内讲彩礼这个容词它不属于法律定义,他是属于生活中的约定习俗,法律术语应该是“婚约财产纠纷”
应该是包括各种费用在内的现金和金银器物,但不包括已花费的费用,金银器物不用讲,自然是属于应归还的,但是还有一点,已经花费的,不属于彩礼的范畴,这方面要求归还的是不予支持的,包括你们共同生活的花费,女方流产的费用,办酒席的费用这些都属于共同花费的费用,这些你是无法要回的。
另外,流产这个东西说不赔偿这有些说不过去,不错,这与你无关,但怀孕是否与你有关呢?给予适当的补偿也合情合理啊,
这个案件法官判的还是可以的,即维护了法律的尊严,也衡量了人性在内。
当然,你若觉得不服还是可以上诉的
I. 法官对神圣的法律,怎么有选择性的失盲这样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会被搞死的
对于判决不服你可以上诉,民事案子是收到判决后的十五天。与其在这里说,不如赶紧写上诉状,判决生效后主张权利很困难。不懂就请个律师。也不要把法官说的那么难听,打官司关键看证据。没证据支持的,说多少都没用。
J. 美国法院法官可以对法律直接颁布禁令!
美国是一个自由的国度 that's absolutely true.
但任何事情都有硬币的两个方面,自由的好处在于你可以做许多你想做的事情,而坏处在于别人也可以。
在中国你可能无法想像一个人可以带着枪支招摇过市,而在美国许多州携带枪支都是合法的行为。所以美国的枪击案时有发生。
在中国你也无法想像一个罪恶滔天的人可能会因为执法人员执法过程中的微小瑕疵而免于刑法,但在美国证据的取得了与呈堂都有严格的限制,通过对各种程序进行质疑而脱罪已经是司空见惯的诉讼手段。
所以我想说的是,自由是有代价的,请你看到自由的同时也能够看到美国和美国人民为此付出的代价,他们所愿意承受的代价如果也是你所愿意承受的。
那么去吧,Go ah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