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事法院
1. 我国的权力机构等是什么,如什么叫人大,政府,法院,检察院等有什么关系联系,等级划分。
人大与政府、法院、检察院是什么关系?
李伯钧
在中国,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国家机构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活动。由此决定了人大与政府、法院、检察院(简称“一府两院”)的关系是:
1、决定与执行的关系。人大是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行使立法、重大事项决定、选举和任免、监督等国家权力。人大制定的法律、作出的决定,“一府两院”必须执行。
2、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人大代表人民拥有对“一府两院”工作的监督权。“一府两院”必须依法对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接受人大的监督。
3、协调一致开展工作的关系。人大与“一府两院”虽然职责不同、分工不同,但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反映和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共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大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并在这一前提下合理划分国家的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既避免权力过分集中又避免不必要的牵制,使各个国家机关既专司其职又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
人大与“一府两院”的关系,是由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正确理解和处理好人大与“一府两院”的关系,对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做好国家各方面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2. 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地主要机构
这一时期雅典的民主特征包括:
(1)实行直接民主,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由于雅典小国寡民,雅典的民主不是代议制民主政治,而是公民直接的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时期明确规定,雅典最高权力机关是每个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出席的公民大会。公民大会每十天左右召开一次。国家的重大事务,如宣战、媾和、缔约、立法、选举和罢免国家的公职人员,确定财政收支,接纳或驱逐公民,都由公民大会讨论和决定。国家的一切机关和官职,如五百人会议、陪审法庭、十将军委员会和执政官等,全都隶属于公民大会,接受公民大会的制约。这种制度有利于直接反映民意,为普通公民提供了直接行使权力的机会,充分体现了主权在民原则。伯利克里时期的民主政治特点就在于动员和要求每个公民都积极参加城邦的政治生活,主权在民激发了雅典公民参政议政、关心城邦的积极性。
(2)抽签选举、轮番掌权
雅典的合法官职只有将军和司库官是投票选举,其他官职都在年满30岁的公民中抽签选举产生。各级行政官职,任期一般都是一年,且不得连选连任。抽签选举是平民反抗贵族长期斗争的结果,其积极意义在于彻底否定了政治上的特权,可以排除门第、财富、民望、权势等一切不利于平民的因素,彻底否定政治特权,有效防止专权、腐败。它同取消财产资格、提供公职津贴联系在一起,保证了公民的参政权。
(3)依法而治
依法而治是雅典民主政治的一个显著特征,雅典在伯利克里时期就有了比较健全的司法机构、国家设有巡回法庭、法制法庭、陪审法庭。其中陪审法庭权力最广,地位最高。陪审法庭的特点是:
A 规模庞大,由6000人组成,分10个法庭审案
B 产生与运作充分运用抽签的方式。6000人以抽签的方式分配到10个法庭,再以抽签的方式分配案件。
C 以秘密投票的方式判决案件。
这些特点的优点在于——
1)审判更加廉洁,抽签选择陪审员和法庭使贿赂等无法实行
2)公正,陪审员秘密投票,无论投什么票都不需要承担责任,防止有权者操纵法庭。
3)权威,陪审法庭的职权广泛,审理国事罪、背叛国家罪、亵渎神灵罪等,且审判结果为最终结果
因而,把雅典的民主政治理解为无法无天的极端民主是不合史实的,相反,正是具备了完备的法律才使得民主得以实现。
(4)立法、司法、行政分立制衡
立法司法行政分立制衡。国家体制初步实行三权分立,立法权由公民大会行使,司法权主要由陪审法庭行使,行政权由五百人会议、十将军委员会、9个执政官和司库官行使。彼此各司其职,相互制约,比如:公民大会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主要职能是立法,但雅典有“违宪立法起诉制”,任何公民都可以对其认为提出违宪的法律的任何制宪法律本身提出起诉,交给陪审法庭审判,若判定该法律确实危害民主,则废除该法律,将提案人绳之以法。表明陪审法庭对公民大会的决议有最后核准权,表现司法权对立法权的制约。但法律一旦被核准,陪审法庭必须按照其执行,表明公民大会对陪审法庭的制约。
雅典公民对行政官员的检查制度十分严厉,行政官员要经过三关:
A 公民大会每年对高级官员实行十次信任投票
B 卸任检查,如发现官员贪污受贿,则送交法庭裁决,依法严办有罪者,并处以十倍罚金。
C 陶片流放法,以制服声望过高者。
这些体现了立法权、司法权共同对行政权的制约。另一方面,行政权能够指导立法、司法工作的展开,在制定变革的重大关头,行政权力成为国家权力中枢。雅典民主政制的胜利与全盛及时在立法、司法、行政分立制衡,而又相互补充促进的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实现的。
伯利克里时期,雅典城邦的成年男性公民可以直接参政管理国家,不论门第高低、财产多少都可以通过抽签选举、轮番为治和享有公职津贴而担任一定的官职,可以通过公民大会、陪审法庭、500人大会等机构参与国家大事,伯利克里时期,4万男性公民成是雅典奴隶制城邦的真正主人。
以上是我抄的。
本人的观点是,伯里克利时期雅典所谓的民主,只不过是奴隶社会时期一种所谓的民主而已,并不是真正的民主。其主要体现在,虽然说公民有直接选举参政的权力,但是公民大会中,所谓的公民,只是雅典城中的成年男子,妇女,和不具有公民身份的奴隶并不具有选举参政权,统治权从本质上来说仍掌握在奴隶主手中。所以,这种民主只是一种表面的民主,并没有摆脱奴隶制的桎梏。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伯里克利时期雅典民主政治,是当时社会的极大进步,推进了政治的进程,从很大程度上使更多人直接参政,有利于当时社会的发展,政治的稳定。
。。。我都高中毕业好多年了。。有点忘了。。。不好意思。。大致应该就是这样的吧。。。
3. 最高法院刑庭办公地点
法律分析: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27号。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27号 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办理最高人民法院管辖的刑事案件。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事诉讼刑法》 第二十三条 最高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刑事案件,是全国性的重大刑事案件。
4. 波兰地名WASILKOW
波兰
国名:波兰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Poland)
国歌: 《波兰没有灭亡》
国庆日:5月3日(1791年)和11月11日(1918年)
参考资料:http://www.world68.com/sort.asp?bid=69(波兰网址大全)
国旗: 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约为8∶5。旗面由上白下红两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构成。白色不仅象征古老传说中的白鹰,而且还象征着纯洁,表达出波兰人民渴望自由、和平、民主、幸福的美好愿望;红色象征热血,也象征着革命斗争取得胜利。
国徽;为盾徽。红色的盾面上绘有一只头戴金冠、舒展双翼的白鹰。红、白两色是波兰人民喜爱的传统颜色,也是国旗之颜色。白鹰象征波兰人民不屈的爱国精神。
国家政要:总统莱赫·卡钦斯基 (Lech Kaczynski),2005年10月当选,12月宣誓就职;总理卡齐米日·马尔钦凯维奇 ,2005年10月任职。
自然地理:面积为31万多平方公里。位于中欧东北部,北濒波罗的海,西邻德国,南界捷克、斯洛伐克,东北和东南与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相连。海岸线长528公里。地势北低南高,中部下凹。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约占全国面积的72%。主要山脉有喀尔巴阡山脉和苏台德山脉。较大河流有维斯瓦河(长1047公里)和奥得河(波兰境内长742公里)。最大的湖泊是希尼亚尔德维湖,面积109.7平方公里。全境属于由海洋性向大陆性气候过渡的温带阔叶林气候。
人口:3863.2万(2001年底),主要民族是波兰人(98%),其余为乌克兰、白俄罗斯、立陶宛、俄罗斯、德意志和犹太等少数民族。全国约90%以上的居民信奉罗马天主教。官方语言为波兰语。
首都:华沙(Warsaw),人口161.5万(2001年),年平均气温9.6℃。
行政区划:1998年7月,波兰众议院通过一项决议,将全国49个省改为16个省,同时重新设立县制,由目前的省、乡两级改为省、县、乡三级,共设16个省,308个县,2489个乡。10月,全国举行了三级地方自治机构选举。新机制于1999年1月1日启动。
货币:兹罗提>>>
简史:波兰国家起源于西斯拉夫人中的波兰、维斯瓦、西里西亚、东波美尼亚、马佐维亚等部落的联盟,公元9、10世纪建立封建王朝,14、15世纪进入鼎盛时期,18世纪下半叶开始衰落。曾三次被沙俄、普鲁士和奥匈帝国瓜分。19世纪波兰人民多次举行争取独立的武装起义。1918年11月11日恢复独立,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939年9月,法西斯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纳粹军队占领了波兰全部领土。
1944年7月苏军与在苏组建的波军进入波兰国土,22日,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宣告波兰新国家诞生。战后40多年由波兰统一工人党(共产党)执政。1952年颁布人民共和国宪法,取消总统制,设立国务委员会。1980年发生团结工会大罢工,1981年12月至1983年7月实施战时状态。1989年4月波兰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确认团结工会合法化,决定实行总统制和议会民主。1989年12月29日将波兰人民共和国改名为波兰共和国。
政治:1997年5月,全民公决通过新宪法,10月17日,新宪法生效,它取代了1952年的宪法。新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和以社会市场经济为主的经济体制,规定:众议院和参议院拥有立法权,总统和政府拥有执法权,法院和法庭行使司法权;波经济体制的基础为经济自由化、私有制等原则;波武装力量在国家政治事务中保持中立。新宪法保证公民权和经济自由权,加强了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削弱了总统的权力,议会得到下院3/5的票数就能推翻总统的否决,赋予宪法法院强有力的权力,议会不再有权否决宪法法院的裁决。总统选举法规定,如某一候选人在第一轮选举中的得票率超过有效选票的50%,即可当选;如无一人达到50%,则由获选票最多的前两名进入第二轮继续竞选,得票较多者当选。总统任期5年,可连任一届。总统府——贝尔维德宫。
经济:主要矿产有煤、硫磺、铜、锌、铅、铝、银等。2000年硬煤储量为453.62亿吨,褐煤139.84亿吨,硫磺5.04亿吨,铜24.85亿吨。琥珀储量丰富,价值约近千亿美元,是世界琥珀生产大国,有几百年开采琥珀的历史。工业以采煤、机器制造、造船、汽车和钢铁为主。2001年有农业用地1839万公顷。2001年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38.3%。农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数的28.3%。波兰是世界十大旅游国之一。气候宜人的波罗的海港湾,风景旖旎的喀尔巴阡山区,巧夺天工的维利奇卡盐矿每年都吸引无数游客慕名前来。这里的人懂得森林是保护生态环境的主角,因此他们爱林如命。波兰的森林面积为889万多公顷,森林覆盖率近30%。初到波兰的人,常常会被这诗情画意般的绿色世界所陶醉。旅游业已成为波兰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
文化:提起波兰,人们自然会想到肖邦和居里夫人。肖邦是波兰人引以为骄傲的伟大作曲家和钢琴家。华沙举办的五年一度的肖邦国际钢琴大赛,吸引着全世界好手角逐,成为国际音乐界的顶级盛事。出生于华沙的居里夫人是世界上第一个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她为人类揭开原子的奥秘作出了巨大贡献。 世界遗产——穆斯考尔公园
新闻出版:波兰报刊实行私有化以来,报刊发行情况变化不定。2001年底全国出版发行的报刊杂志5837种,其中主要报刊有:《选举报》,是波兰发行量最大的日报;《共和国报》。此外,还有《论坛报》、《政治》周刊、《直言》周刊、《NEWSWEEK》等。国家主要通讯社有波兰通讯社、波兰国际新闻社。国家主要电台和电视台是波兰广播电台和波兰电视台。1990年10月,波兰众议院通过关于允许开办私营电台和电视台的法令。目前波兰有近180家私营广播电台和26家私营电视台。
外交: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是实现同欧洲的一体化,加入欧盟和北约。1999年3月12日,波兰正式加入北约。2004年5月1日,波兰正式成为欧盟成员国。
与中国关系: 1949年10月7日,中国和波兰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中波两国有着传统的友好关系,早在1950年两国就签署了第一个政府间贸易协定。近年来,中波关系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基础上稳步发展,中波经贸关系也有了长足的进展,2003年两国的贸易额达19.8亿美元。1997年11月,克瓦希涅夫斯基总统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这是近40年来波兰国家元首首次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2004年6月,胡锦涛主席对波兰进行国事访问,双方签署了联合声明 。
5. 国际刑事法院明年将要逮捕杜特尔特,杜特尔特会怎样应对呢
按照杜特尔特铁血强悍的作风,杜特尔特会和国际刑事法院对着干,向国际刑事法院公开叫板。菲律宾现在不是国际刑事法院的成员国,完全不受国际刑事法院规则的限制和约束。因此,杜特尔特完全可以死怼国际刑事法院,让国际刑事法院下不了台。
估计,国际刑事法院的逮捕杜特尔特的事情,也会成为一个笑话。尽管国际刑事法院非常嚣张,但他们根本不敢进入菲律宾抓人。只要杜特尔特不满世界到处跑,安心待在菲律宾,就可以高枕无忧。如果国际刑事法院真的敢进菲律宾抓杜特尔特,最终给抓的将是国际刑事法院的人员。
6. 简述国际法院的诉讼主体
一、国际法院的诉讼主体只有国家。
国际法院不能受理一个国家与一个国际组织间或两个 国际组织间的争端,也不能处理公司或非政府组织或个人提出的诉讼请求。
二、国际法院的咨询只面向国际组织,主要是联合国 的有关机构,并仅就法律问题发表咨询意见。国际法院的管辖分为诉讼管辖和咨询管辖 。国际法院的管辖是建立在诉讼当事国同意的基础上的。根据规 约36条有三种表同意的方式:
第二,对事管辖。国际法院的对事管辖是指什么事项能够成为国际法院的管辖对象。根据法院规约,国际法院管辖案件的范围有三个方面,或者说国际法院的对事管辖权可由以下方式建立:
第一种是自愿管辖。对于任何争端,当事国都可以在争端发生后,达成协议,将争端提交国际法院。法院根据当事国各方的同意进行管辖。
第二种是协定管辖。在现行条约或协定中,规定各方同意将有关的争端提交国际法院解决。提交法院的争端及范围等可以通过在条约中设立专门条款,也可以在订立条约的同时,再订立专门的协定加以规定。
第三种是任择强制管辖。《国际法院规约》的当事国,可以通过发表声明,就具有下列性质之一的争端,对于接受同样义务的任何其他当事国,接受法院的管辖为当然具有强制性,而不需要再有特别的协定。这些争端是:对于条约的解释、违反国际义务的任何事实、违反国际义务而产生的赔偿的性质和范围等。这里“任择”是指当事国自愿选择是否作出声明;一旦作出声明,在声明接受的范围内,国际法院就具有了强制的管辖权,而不需其他协定。目前,世界上有60个左右的国家作出这类声明,但都附有各种保留。中国政府于1972年撤回了国民党政府1946年作出的接受国际法院的强制管辖的声明。
7. 政治是什么意思
政治是各种团体进行集体决策的一个过程,也是各种团体或个人为了各自的利益所结成的特定关系,尤指对于某一政治实体的统治。
例如统治一个国家,亦指对于一国内外事务之监督与管制。一般来说,这个词多用来指政府、政党等治理国家的行为。然而社会学家也用来指涉包括各种利益机构、学校、宗教机构在内的相互之间的关系。
(7)国事法院扩展阅读
从人类社会学来讲,政治是人类社会中存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现象,它影响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个社会现象非常复杂,因而在不同语言、不同的学者对他的论述也不相同。
1、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2、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政治的基本特性。
8. 中华人民共和国事诉论法九十二条
2012年3月14日修来正的《中华人自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也就是目前我国正在施行的刑事诉讼法
:第九十二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对于各自决定逮捕的人,公安机关对于经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的人,都必须在逮捕后的二十四小时以内进行讯问。在发现不应当逮捕的时候,必须立即释放,发给释放证明。
2012年8月31日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也就是我国在正在施行的民事诉讼法:
第九十二条 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者用本节规定的其他方式无法送达的,公告送达。自发出公告之日起,经过六十日,即视为送达。
公告送达,应当在案卷中记明原因和经过。
9. 谁是宪法的守护者
爆发宪法危机时需依赖人民去守护宪法,那在国家政治稳定之常态时期谁来守护宪法呢?该文对此不曾着墨。稳定的常态时期谁负责守护宪法亦兹事体大,在此也谈一番诚非多余。
当然指非宪法危机之正常情况下,其实是个老话题。自人类制定宪法并预期以它限制国家权力以保障人民权利始,由谁守护宪法这个问题就如影随形地摆在了我们人类面前,考验着我们人类的政治智慧与治理艺术。在宪政史上,最早直面此等问题的当然属制订出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成文宪法的美国。詹姆斯·麦迪逊等美国制宪先贤在联邦宪法中并未规定谁来守护宪法即谁对宪法拥有最终解释权。但联邦宪法实施不久这个问题就不期而至。如所周知,1803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约翰·马歇尔在着名的马伯里诉麦迪逊案判决意见书中第一次系统地探讨并回答了这一难题。马歇尔认为,决定何谓法律乃是司法部门的特定职责范围,适用法律裁判案件的法官必然地要去解释法律,当法律与宪法相冲突或法律与宪法同时适用于某一案件时,法院就必须决定到底是依宪法还是据法律去裁判案件。是故,由司法部门解释宪法乃不言而喻。换言之,宪法的守护者理应为司法部门而非立法机关或行政机构。自马歇尔的这份判决意见发表之后,联邦最高法院就一直是联邦宪法的守护者。每每在国会或各州的立法或政府行政被质疑违背宪法时,最终均由身为宪法守护者的联邦最高法院裁判它们是否真正超越宪法赋予它们的权限从而构成了侵权违宪。制订于1787年的美国联邦宪法能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依然为一部活的宪法,联邦最高法院以解释方式对它施行的守护诚可谓是个中最大的秘笈。正是联邦最高法院的这种守护,才使得两百余年来联邦宪法始终作为控制政府权力和保障人民权利之双重利器而存在,为人类创造一个绝无仅有的宪政神话。
当然,由九位来自于总统任命而非民主选举产生的大法官解释宪法并以此守护宪法,并非是万众信仰的完美护宪之制。事实上,美国这种由普通法院解释宪法而扮演宪法守护者角色的护宪制度一直饱受争议,尤其是当护宪者本身偏离中立立场而显得过于保守或过于激进之时,保守如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新政时期的联邦最高法院,激进如上世纪六十年代由厄尔·沃伦领导的联邦最高法院。不过,尽管中间非议不断、挫折频仍,美国人民依然坚持由联邦最高法院而非其他机构或个人守护宪法。美国这种由司法部门守护宪法的制度是我们人类宪政史上第一个成功的护宪制度,在如何守护宪法问题上树立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典范。如今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印度、南非和斯堪的纳维亚诸国都先后以美国护宪模式为蓝本,建立了由普通法院守护宪法的制度。
然而,并非所有国家都像美国那样对司法部门足够信任而将护宪重任委托于它。如欧陆国家就长期对普通法院态度谨慎而有另设一专职护宪机构的传统。1831年德意志境内的萨克森邦宪法规定国事法院为其守护者,1919年德国魏玛宪法承袭此制而创立联邦国事法院。1920年,奥地利法学家汉斯·凯尔森为本国宪法设计一宪法法院作为其守护者。二战后,为守护宪法、保障人权计,欧陆的德国、意大利、希腊、西班牙、葡萄牙以及如今的东欧诸国均纷纷仿效奥国建制设立了专职护宪的宪法法院。凯尔森因而被称为宪法法院之父。
值得一提的是,凯尔森的贡献并不止于此。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曾发生过关于的着名论战,论战一方亦为凯尔森。1929年德国法学家卡尔·施米特发表《宪法的守护者》一书,批评魏玛宪法的国事法院体制,鼓吹帝国总统守护宪法的领袖论。凯尔森随即发表了以予回应,指责领袖论的荒谬,为宪法法院这种护宪建制鼓与呼。在书中,施米特曾揭橥历史地说斯巴达护民官这位斯巴达最高法律的守护者最后变成了斯巴达的主宰者。谁曾想到施米特一语成谶,他心中的守护魏玛宪法的帝国总统结果亦变脸成魏玛共和的主宰者。
领袖护宪论的彻底破产在某种程度上催生了德国今天的宪法法院。德意等国宪法法院的运作日益像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那样司法化同样在司法化的还有守护法国宪法的法国宪法委员会和守护我国台湾地区宪法的台湾司法院,说明由无钱、无剑的司法部门守护宪法,即便不完美但不失为人类所能发明的最具实效的护宪制度。
10. 古代官职从大到小排序
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中央官职
综述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魏晋南北朝时期,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是中书省、门下省。隋代演变并确立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别行使行政权、军权、财权。明代内阁虽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但实际上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相当于前朝的宰相)。清代康熙设立南书房,于清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形成三足鼎立之势。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京堂兼任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
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
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
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祭祀等事;
兵部,管军事;
刑部,管司法刑狱;
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寺
寺即官署。九寺即九卿之官署。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历代略有变动,迄于清皆因之。
(1)光禄寺:掌宫廷宿卫及侍从,北齐以后掌膳食帐幕,唐以后始专司膳。
(2)太仆寺:掌舆马畜牧之事,北齐始曰太仆寺,清光绪改革官制时并入陆军部。
(3)太常寺:秦署奉常,汉改太常,掌宗庙礼仪,至北齐始有太常寺,清末废。
(4)宗正寺:明清为宗人府,掌天子宗族事。
(5)大理寺:掌刑狱案件审理,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清为大理院。
(6)卫尉寺:掌门卫屯兵,北齐改为卫尉寺,隋改为军器仪仗、帐幕之类,明废,清有銮仪卫。
(7)鸿胪寺:秦曰典客,汉改大鸿胪,掌赞导相礼。鸿,声也,胪,传也,传声赞导,故曰鸿胪。至北齐曰鸿胪寺,清末废。
(8)少府寺:掌山泽之事,后又掌宫中服饰衣物、宝货珍贵之物,隋改为监,历代因之,明始废。
(9)太府寺:即大司农,掌钱谷金帛诸货币。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国史编修等。
地方官职编辑
综述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任免升降
“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迁常用以下词语:(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2)除。拜官授职,提升官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而“左除”则是降级受职。(3)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4)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5)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6)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7)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8)举:提升官职,对无官人士的提拔。(9)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
官职简介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于宰相通称,简称“相”。一般只设一个丞相,俗称大丞相,,有时分为左右两个丞相,右丞相专门管理国事,左丞相是皇帝的“私人顾问”。不需要管理国事。
【太师】指官职又名太宰
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
【太子太师】太子太师属“东宫三师”为名义上的太子老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称"三孤"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奉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雍正帝建造的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明清时指县长。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总揽一省的军事、吏治、刑狱等事,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因之”是吴默的字。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一览表
尹史卿宰尉令丞
卿士太史左史右史司徒司马司空司寇职方
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太宰少宰六卿
封人工正相国庶长令尹柱国公主驸马三公
丞相宰相御史太尉九卿太仆廷尉宗正少府
将军冼马大夫博士郎中侍郎中郎议郎令史
尚书六曹合阁仆射侍中内史刺史州牧别驾
主薄郡守太守长史从事督邮县令县尉三老
亭长列侯主事三省行台都督录事护军可汗
六部三馆学士总管兵马大元帅留守判官巡检提刑
提辖通判孔目押司大人内阁厂卫太监都司
知府亲王总督巡抚监司州判知县提督总兵
参将散官流内流外
大良造左丞相右丞相大司徒大司空御史台
大司马郎中令大司农大将军执金吾中郎将
尚书省尚书令结事中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
关内侯中书省中书令门下省秘书省枢密使
员外郎著作郎国子监节度使招讨使都点检
观察使按察使衍圣公大学士宣政院集贤院
军机处翰林院钦天监内务府布政使未入流
税务司资政院咨议局国务院枢密院
三闾大夫御史大夫司隶校尉将作大匠谏议大夫
光禄大夫绣衣直指监察御史同平章事参知政事
翰林学士中书舍人都指挥使钦差大臣牛录额真
参赞大臣总税务司海军衙门
典农中郎将北洋通商大臣南洋通商大臣 洗马 冏卿
里正 里胥 文渊阁大学士
官制简介
简介
主书:战国时魏国为国君保各种文字资料的人员。
御史大夫:秦朝时负责监察百官,代表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西汉时,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丞相缺位时,往往由御史大夫递补。晋以后御史大夫不再负责文书工作。
令史:汉代郎以下负责文书工作的官职。分:兰台令史、尚书令史。隋:唐以后,令史变为三省、六部御史台低级事务员的称谓。
宰相:封建时代“宰相为君主之幕僚长。”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
谏议大夫:西汉时称秘书工作人员的谏大夫。东汉时改称谏议大夫。隋、唐时录属于门下省,职责是侍从和规谏。宋代设谏院,辽金沿置,明代废除。
黄门侍郎:西汉时在宫内内服务的郎官。东汉时黄门侍郎为专职,职责是侍从皇帝,传达诏命。南朝以后黄门侍郎负责掌管机密文件。
左右曹:汉代处理皇帝文书的官职。这种官职不是专职,而是加职。大臣能得到左右曹加官,就能处理皇帝的文书。
译官令九译令:汉代设置的翻译官,负责翻译异国来信之语言。相当于当代的外文秘书。
符宝郎:东汉时掌管天子印玺及符节的官。
御史中丞:汉代御史大夫的下属官员,负责中央馆、图书馆,处理直达君主的一切奏章,监督在外行使巡察权的各部刺史等。汉以后御史中丞为御史的长官,与司隶校尉国为最有权威的督察官。
从事:汉代刺史的佐吏,如别驾、治中、主簿等都为从事。当时各郡国也有从事。
书佐:汉代主管文书的小吏。像功曹书佐、典郡书佐等,负责起草和缮写文书。
尚书:尚书是主管文书的意思。汉代在宫廷中主管文书的官称为尚书。
二千石曹尚书:汉代郡国守相的官傣为二千石,古习惯上称地方行政长官为二千石。那时尚书是分曹办事,分管郡国守相文书的尚书被称为二千石曹尚书。
三公曹尚书:东汉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那时尚书是分曹办事,分管三公职掌的文书的尚书被称为三公尚书。
尚书令:尚书的主管为尚书令。隋、唐时逐渐形成以尚书为尚书省长官的制度,这样尚书令就不是主管文书的官,而是中央行政监督各部门的最高首长。
丞相:秦、汉时期定的制度。以丞相为辅佐皇帝的最重政务长官,与太尉、御史大夫地位略等。汉代初期有时置左右丞相各一人。一般只置一人,不分左右。明初亦说左右丞相,不久即废,此后不再有丞相之名。
中书令:汉武帝时以宦官充任,职掌传宣诏令。曹丕即位后设中书监及中书令,监令同等,其权任相当于宰相,习惯上监在令前。隋、唐以后,中书监废止,只存中书令。
中书监:魏时曹丕即位后所设,与中书令同等权位。
中书省:魏晋以后,尚书令之权被中书监、中书令所代,开始以中书省为中央总机构。至梁、陈时,中书省内部事务官中有中书舍人五人,领主事十人,书吏二百人。
中书舍人:唐、宋时中书舍人是相当尊贵的官职。明代设中书科中书舍人,仅掌书写诰敕等事,官阶从七品。开始名为中书省直省舍人,后固中书省废而改称中书科中书舍人。中书舍人不为人重视,仅作为外观装点而已。其中有以工书得名实际担任缮写者,清仍其制,一般称中书科中书,是无是轻者之官。
秘书令:汉末曹操为魏王,初置秘书令,掌机要文书。曹丕即位后,改为中书监和中书令。
登仕郎:文散官名。唐始置,为文官第二十七阶,正九品下。宋正九品。徽宗崇宁二年(1103)用以代知录事参军、知县令,政和六年(1116)改为修职郎,为文官第三十六阶。金正九品上。元升为正八品,掌管宗卷、钱榖的属吏。《元史·百官志一》:“照磨一员正八品,掌磨勘左右钱榖出纳缮料例,凡数计文牍簿籍之事。”明正九品初授将仕郞,升授登仕郞。清正九品概授登仕郞。
等级与管理权限
清分九品,每品有正、从之分,共十八级
丞相(辅佐皇帝的最高政务长官)
正一品——(文)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太尉、司徒、司空。(武)领侍卫内大臣。
从一品——(文)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总督、各部院尚书、郡王、国公。(武)将军、都统、提督骠骑大将军嗣王。
正二品——(文)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都察院右都御史、左都御史、开国郡公。(武)辅国大将军、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文)各省巡抚、内阁学士各省布政使、京兆河南太原等七府牧、大都督、大都护、光禄大夫。(武)镇军大将军、副将。
正三品——(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左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按察使、侍中、中书令、、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太子宾客、太常卿、宗正卿、太子詹事、上都护金紫光禄大夫。(武)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卫、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左右英武六军大将军、左右千牛卫大将军、左右散骑常侍、内侍监、中都督、参将。
从三品——(文)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御史大夫、秘书监、光禄、卫尉、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国子祭酒、殿中监、少府监、将作监、诸卫羽林,。(武)游击。
正四品——(文)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太仆寺少卿、各省道员、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吏部侍郎、太常少卿、太子左庶子、太子少詹事。(武)都司。
从四品——(文)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武)城门领
正五品——(文)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隶州知州。(武)守备。
从五品——(文)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史、翰林院侍读、各部员外郎、各省知州。(武)守御所千总、骑都尉。
正六品——(文)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各省通判。(武)门千总、营千总。
从六品——(文)左右春坊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直隶州州同、州同。(武)部千总。
正七品——(文)翰林院编修、各部院七品笔帖式、顺天府学教授、训导,京县县丞外县县长、各府学教授。(武)把总。
从七品——(文)翰林院检讨、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州判。(武)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文)太医院御医、各部院八品笔帖式、外府经历、外县县丞、州学正、县教谕。(武)外委千总。
从八品——(文)翰林院典簿、府、州、县训导。(武)委署骁骑尉。
正九品——(文)各部院九品笔帖式、县主薄。(武)外委把总。
从九品——(文)翰林院侍诏、邢部司狱、州吏目、巡检。(武)额外外委。
未入流——(文)京、外县典史、驿丞、河泊所所官(武官未入流)。
唐朝官职
唐朝建立后,合并州郡县,设立郡和县。但是唐朝将天下划分为23个道,分兵驻守。贞观十三年全国有358州,1551县。玄宗天宝元年,改州为郡,改刺史为太守。后复称州。
上州刺史从三品,其下佐官有别驾1人,从四品下,长史1人,从五品上,司马1人,从五品下,录事参军事1人,从七品上,录事2人,从九品下,此外还有司功、司仓、司户、司田、司兵、司法、司士等七曹参军各1人,皆从七品下。又有市令、丞、文学、医学博土等;中、下州刺史皆正四品下,其下佐官仿上州,但不全置。别驾(中州不置)、长史、司马称为“上佐”,唐制规定,凡刺史缺员或为亲王兼领时,上佐可代行州事。诸曹参军分掌各州府的军政、财政、刑法、农田以及户粮诸事务,称为“判司”。未设司马之州,录事参军为刺史之佐,处于综领督察的地位。
州府的判司及县的簿、尉,虽然职位不高,但一般也是进士及第后的起家之官,若上有官员提携,下有州县推荐,几经迁转就可能入朝为郎官、御史,甚至可以外派为州刺史,直至藩帅,所以唐代一些高级文职人员大多在基层担任过这类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