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的主师爷
『壹』 师爷从身兼数职到专职一项,体现出古代官府什么样的特点
明清时期,社会当中的出现了一批有些特殊的职业群体,他们活跃在官场之中,但又存在于编制之外,他们处理着各个地区的官府政务,但又不受到中央政府的直接管理,这就是被各级官员称为智囊的“师爷”。其实到了清朝时期,“师爷”这个职业已经有过上千年的发展历史了,这是属于古代,幕业的一种,但又和普通的慕业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当然这种差别在清朝早期的师爷行业中还是很小的。在当时,师爷仍是身兼数职,官府中大大小小的事物基本上都由其一人来处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师爷却由原来的身兼数职变为了专职一项,这样的变化也和当时官府独特的政治特点有关。
而这对于一些地方官员来说也是极为困难的,就像上文中所说的一样,清朝时期的官吏基本上都是通过科举考试坐上官位的,对于这些读书人而言治理国家让百姓们安居乐业是他们比较擅长做的,但一些专业能力较强的“技术活”到了他们这就显得有着无从下手了,所以他们就需要一些专门的“技术人员”来应对这些问题。
但在当时不管是各级官吏也好还是当时的行政部门也罢,一般都秉承着行政为大的核心思想,也就是以“治”为主,这也让“技术官员”严重欠缺,从而迫使直接面临问题的各级官员不得不将师爷的工作属性逐渐细化,同时增加师爷的聘请数量。
2.只起监督作用的官府行政部门
就以当时的“刑名师爷”为例,在当时它的出现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来自于现实的逼迫。
在当时社会上其实还有着一种职业叫做“讼师”,主要为人们处理诉讼事物,也就是帮别人打官司,和现在的律师差不多。但当时地方的官府内部又没有法官,而且清朝的律法又极为的详细,所以地方官员只能聘请专门研究律法的师爷来到官府当中充当法官的角色,与讼师进行对质。
再加上当时对于各阶级官员的审查工作都非常严格,稍有做的不好不仅会被降级甚至还可能会被革职,官员们自然也不会因小失大,大量聘请师爷的主要原因也是为了官府明面上的业绩能够好起来,在人民群众之间有一个好口碑,自己也能安安稳稳的坐在官位上。
但师爷这一职业产生变革的最主要原因,还是来自于当时的政府特点,对于当时的政府而言主要还是对百姓进行一种监管,它们并不服务于百姓。这也让他们重视百姓的权利,但却又不重视服务于百姓的义务,最后也只能采用聘请师爷的方式来进行弥补。
结语:
官府的政治特点决定了“师爷”行业的变革,清朝时期“师爷”由身兼数职变为专攻一科的根本原因正是来自于当时官府独特的政治特点,“监督型政府”很难适应于当时社会的发展,势必会造成与社会脱轨的局面。
想要在对百姓进行监管的同时又要做到服务于人民,就需要得到师爷群体的帮助,于是乎大量的“师爷”群体被任用,弥补了当时官府对于“技术性官员”的欠缺,从而也就形成了清朝官府较为独特的“佐官以治”的官府政治特点。
『贰』 古代的衙门里有"师爷"这个职位吗,职责是什么
「师爷」,乃是明朝中晚期以后,直到清朝,以至民国,三百年来都流行的职业。在近代史上,许多著名人物都有「师爷」,有的也当过「师爷」。如著名学者孙星衍就当过陕西巡抚毕沅的师爷,〈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就当过宝应县令孙惠的师爷,林则徐当过两广总督百龄和福建巡抚张师诚的师爷,李鸿章当过曾国藩的师爷,左宗棠当过骆秉章的师爷,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锐,当过张之洞的师爷,袁世凯和〈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当过山东巡抚张曜的师爷,秋瑾的祖父秋桐豫当过东三省总督赵尔巽的师爷,辛亥革命元老朱执信的先世,国民党元老胡汉民的先世,国民党领袖蒋介石的先世,都当过师爷。甚至周恩来的祖父周殿魁、外祖父万青选都当过师爷。
「师爷」,又称「幕客」、「幕宾」,是地方官府主要官员私人聘请的「佐治」人物。他们从主官那里拿薪水,只对主官个人负责。按照「佐治」内容的不同,师爷又分做主管判案的「刑名师爷」、催收钱粮的「钱谷师爷」、书写信札文稿、代拆代行、承上启下的「书启师爷」。
「师爷」名义上虽然是「佐官以治」,实际上往往是「代官出治」。因此,他们是「操三寸管,臆揣官事」,手中掌握了相当一部分官府的实权。他们的活动,对于当时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极为重要和深刻的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对于后世的影响,也是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这主要是因为,明清之际的多数地方官员,是科甲出身。他们所学的就是「四书五经」、子曰诗云;他们所熟悉的就是八股文的「起承转合」。一旦外放去当地方上的父母官,要去征粮收税、审人办案、送往迎来、上报拟稿、下发告示等,一样也做不来。他们在这些日常事务中,脑袋里是一盆浆糊,非得一些具有「专业知识」的师爷们帮衬,乃至替他们当家作主不可。
府、县两级师爷,属于低级师爷,他们多数来自绍兴。大抵功名不高,甚至没有功名。但他们具有「专业知识,家传秘术」,俨然是一门独家手艺,明清两代几乎所有基层政务,全由他们一手包办。实际上,师爷从聘他们的地方官那里领得的薪水,仅是象征性的,一旦入幕,行政机关运转起来,他们自会按「行规」收取该得的那份收入。
道台以上的官所聘的师爷是高级师爷,他们大抵有较高的功名,至少是个「举人」。也有以秀才之身,因特别出色被人看中的。高级师爷由于包办事务更重要,因而威风得很。当年左宗棠给骆秉章做师爷时,所有军政大事皆由他一手专断。晚清大学问家樊樊山的父亲身为正二品总兵,只因得罪了左师爷,左师爷一句话,总兵大人的乌纱帽就丢了。包办文案的夫子一支笔,往往又毒又狠。一字之差,可以陷人于狱,也可以解人罪过。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李鸿章在曾国藩幕内,在与太平军打仗的奏摺中,将「屡战屡北」改为「屡北屡战」,一字之差,在战败之余,精神和气韵完全不同,使东家转危为安,成为师爷的杰作,流传至今犹称美谈。
就因为有了作幕的经历,就有了做官的经验,凡是当过师爷的人,再走仕途,往往都会是非常干练而且务实的官员。至少,他们不会被人蒙了。
不过,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提起师爷,就与心术不正、阴险狡猾、舞文弄墨、谋私作恶等坏人的行径脱不了干系。因此,在戏剧和小说中,师爷往往成了被奚落和嘲讽的对象。实际上,这犯了以偏概全的谬误。历史的真实是,师爷有良莠之分。在清朝中期以前,师爷以「良幕」为多,清中期以至晚期,坏师爷就愈来愈多。
因此,从师爷的作用和影响,师爷与许多名人的关系,师爷的良莠,都说明师爷是一个值得注意、值得认真研究的社会群体。「师爷文化」中,有许多值得肯定的东西。如,师爷长期操办具体事务而养成的周密的思维方式和干练的办事作风;刑名、钱粮、书启师爷在法律、财会和文书业务上颇具办事技能;许多师爷是诗文家、学者,他们写出的文章、诗词、学术著作、笔记小说,乃至尺牍、日记,都是宝贵的文化财富。
例如:「浮生六记」,虽是有名的小品,却是一个师爷的「生活自传」。作者沈复,字三白,在这本书中,历述自己的师爷世家,其父在师爷的贫困生涯中死去,他只得放弃功名,子承父业,拜师学做师爷。他廿五岁独立应聘做师爷,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为人正直不贪,因而终身贫困,「隆冬无裘,挺身而过」、「春寒彻骨,沽酒御寒,囊为之罄。」爱妻去世,竟无钱装殓,幸得人相助,加之变卖家产,才将装殓之事办得。
再如:「雪鸿轩尺牍」作者清朝乾嘉时的师爷龚未斋,「秋水轩尺牍」作者许葭村,是较晚一些的师爷。他们都有华丽生辉的文笔。如,「秋水轩尺牍」中所写,读来满口余香:
桂花香里,我驾扁舟;
菊蕊黄时,君遗尺牍。
而「雪鸿轩尺牍」中对官场的抨击:「官府一点朱,百姓一碗血」可谓沉痛。
此外,还有清朝王又槐的「办案要略」,杨恩寿的「北流日记」、「长沙日记」,清朝汪辉祖的「学治臆说」、「佐治药言」,清朝许同莘的「公牍学史」等,都是师爷们留下的宝贵遗产,仍有研读的价值。
『叁』 “师爷”是一个什么官职
师爷又称幕友、幕宾、幕客等,是人们对于作幕之人的一种俗称。师爷虽然是政府部门的佐治人员,但一般并无官衔职称,也不在政府体制之内。师爷由幕主私人聘请,与幕主实属雇佣关系。幕主尊师爷为宾、为友,师爷称幕主为东翁、东家。师爷发源于周官幕人,历代都有发展。至明代,师爷作为一种特殊的幕业形态开始萌芽。有清一代,师爷非常活跃,上自督抚,下自州县,都聘请师爷佐理政府事务。晚清,曾国藩幕府人才鼎盛,形成近代军阀幕府,影响一直延续到民国。民国幕僚是清代师爷的尾声和惯性延续。
由于师爷并不是朝廷认可的官僚,所以在清朝晚期,著名的洋务派官员张之洞向皇帝上奏,呼吁改革师爷制度,被采纳,师爷的历史就此终结。所以可以说,张之洞是师爷制度的终结者。
『肆』 古代的“师爷”是怎么练成的
中国人玩弄文字的功夫利害,"虽然但是也未必,大概也许差不多"七绕八绕就会绕到自己想法上了。玩文字游戏清朝的刑名师爷最利害。他们在替人打理词讼可把轻的说重,重的说轻。比如说嫌犯"其罪当诛,其情可怜"。那就是说罪是有的。有情可原谅,建议从轻发落。如果把这句话次序调换一下"其情可怜,其罪当诛"。那意思就是从重处罚了。
清代当官靠"师爷佐治",它是清朝能大开捐纳之门的一项配套措施,正因为有了师爷这样训练有素的专业行政队伍,即使州县正印官来自捐纳一途,文化素质和行政能力低下亦不影响政府机构的正常运作,而卖官鬻爵又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对科考不能入选的知识分子想当官从政也多了一条路,起到了安抚作用。
先讲一个白字县官的故事: 清代 中有"计开"一篇, 说一位县官莅任后坐堂审案, 县官打开名单见首列"计开"两字, 此乃公文格式,并非人名, 县官以为是人名,用朱笔点之。 吏不好说白,诡词答云:"计开未到。" 及审第二案,又见"计开"为首, 仍用朱笔点之,吏仍告:"计开未到"。 县官大怒道:"今两案俱是 " 计开 "为首,乃敢抗传不到, 明系差役买放飞签。" 说罢下令杖责差役。 差役急呼:"计开不是个人。" 县官说:"正因为他不是人, 所以要拿。" 将差役重责,限三日内破案, 务必捉拿逃犯计开, 闹出了令人捧腹的笑话。 还有个县官不大识字, 有次坐堂审案, 师爷递给他的状子上有 三个人的名字:原告郁工来, 被告齐卞丢,证人新釜。 县官看了"郁工来"的名字喊道: "都上来。"三人听后 急忙跑上堂前听候发落。 县官生气的说:" 我喊原告,干吗一起上来?" 接着他看着"齐卞丢"的名字 又喊道:"齐下去。" 三人听了又急忙退到堂下, 县官大怒道: "俺喊被告,为啥一齐下去?" 师爷见状忙打圆场道: "原告的名字另有一种念法 叫郁工来不叫'都上来' 被告的名字另一种念法叫齐卞丢, 不叫' 齐下去 '。" 县官问:"那证人的名字 另一种念法叫啥?" 答道:" 新釜。" 县官说:"我估计他是有 另外一种念法, 要不然我要喊他'亲爹 '了。"
<img src="https://pic2.mg.com/_b.jpg" data-rawheight="607" data-rawwidth="10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https://pic2.mg.com/_r.jpg">
在清朝政府机关中,主司行政发号施令的那是官,主司事物簿书记录的是吏。师爷即不是官也不是吏,是官员用"养廉银"聘请的私人顾问。又称"幕友",不属于国家编制的公务员。比如曾国藩手下有的幕府人材四百多人,包括了李鸿章兄弟、左宗棠、容闳等一大批享有盛誉的人。在清朝尽管师爷没有公职,却是各级衙门政务的实际操作者。处理司法审判事物在汉唐时由县尉承担,明代由典吏充任,清代由刑名师爷负责。处理财政赋税事物的,明代由户房书吏担任,清代由钱谷师爷担任。帮助官员起草处理文书,帮助官员对公文分类,发送存档,在明代由州县衙署主簿主管,在清代由挂号师爷和书启师爷来承担。帮助官员批阅科举考试卷子的,明代由礼房书吏担任,清朝由阅卷师爷负责。还有帮助官员掌管衙门钱财出入会计的帐房师爷。清朝法律复杂严密,未经过专业训练的的官员很难掌握。朝庭对司法公文,政务处断的细节又规定的很详细,稍有疏忽就会被罚俸、降级、革职。而在实际司法操作上有很多惯例常规,掌握运用也不容易。死刑案件要经过县、府、道、司、督抚多级复审后,再报中央刑部复核,再发给中央各部院官员审核,最后是刑部召集各部院长参加的"秋审大典"会审。对于八股科举文科考试选出的官员,新官上任就要独挡一面,没有实习期,必须请刑名师爷运筹帷幄,捉刀代劳。清代州县长官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主持司法审判,升堂做县太爷。这就需要刑名师爷以法律专才的身份来辅佐。在清代诉状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写的。按大清律规定呈词必须由官府指定的"代书"书写,并加盖代书木戳,才能呈递。对于呈控的案件官府要做出明确的书面"批词",批词由刑名师爷起草,对于受理的呈词,要批示受理的理由。对于不受理的呈词,要依据法律、情理或规定逐条驳回起诉人的起诉理由,使之不再轻易起诉或向上级机关上述,这些活对刑名师爷的能力是个考验。刑名师爷只是州县官花钱聘请的私人顾问,不对法律和民众负责,也不对政府机关负责。只对长官和本人的天理良心负责,即我们现在说的职业道德。刑名师爷也不是"以法律为准绳",因为法律规定的也不完善,需要用儒家的经义来判断和断案,用道德代替法律。中国传统上并不象外国以法律代替道德,古代中国是个讲人情的社会。
刑名师爷也有潜规则:
一.救生不救死。
案件中的死者不可复活,倘若再杀一人等于死了两个人,不是积阴德,救生不救死是尽可能使犯人不至于抵命。
二.救官不救民。
对冤假错案尽可能不让翻案,因为中规定造成冤假错案的官员要受到严历的处罚,所以要救官不救民。
三.救大不救小。
处理官员案件时,如果把罪责归罪大官,官越大处罚越重,牵连的人也越多。把责任推给小官,官小责任轻,牵连的人少,受罚也较轻,易结案,所以救大不救小。
四.救旧不救新。
新旧官员交接时如发现财务有问题,如果把责任推给旧官,旧官不能离任,也无力清偿欠债。而新官上任不久,如果把责任推给新官,"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新官总有办法搜刮银子来填补亏空的,所以要救旧不救新。
清代的法官审案善于变通,认为运用法律为了达到某种程度上的安定和谐是一种手段。这是中国传统哲学中庸之道,天人合一的表现,并被认为是智慧的表现。所以清代师爷研究法律的目的在于规避法律,活用法律,以达到避重就轻,化死为生。史书中记载了清代江南破获的一桩私铸铜钱案,被捕的案犯都咬定一个在逃的人为主犯。
按《大清律》私铸铜钱案主犯斩监候,但主犯还未抓获,从犯可减刑一等,从犯充军去了新疆。
过了两年,在逃的主犯被捕归案,但他拒不承认是主犯,又不可能把从犯从新疆押回对质。把主犯押去新疆对质万一翻案重审,原来审案的官员就会被参劾。众师爷这个急的抓耳拍头的想不出法子,邀请临县的师爷开会协商。经过几天闭门的思想激烈大碰撞,嘿嘿,除了撞的眼冒金星外,还真的撞出了火花,一名韩姓刑名师爷说:劝主犯承认是主谋,同时把"捕获"改为"闻拿自首"。按《名例律》自首可减刑一等,免去死罪,改判发遣,案件就可以完结,大家都如愿以偿。大家望着这个碰撞出的大礼物,如获至宝,欣喜若狂,罪犯一听可免死,点头答应,极积配合。此案顺利结案,以后此类案件都尽量不判死罪也是用的这一招,劝告罪犯认罪,省了不少麻烦。
做好刑名师爷不但要读律,更要读书,以便用经义来断案。在古代引经断案是司法审判的最高境界了。
讲个引经断案的例子: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浙江乌程县冯某无子,本宗兄弟中也没有侄辈,于是冯某就过继了本宗姑妈的孙子为继子。冯某去世后,同乡的另一个姓冯的争家产,说冯某的继子是异姓,不得为嗣,应该由自己的儿子出继冯某。按清代法律,异姓不得为嗣,由同宗晚辈亲属承嗣。可是打官司的那个姓冯的和冯某同姓并不同宗,不同宗能否承嗣法律没提。
这桩案就成了一个疑案。案件双方反复多时,前任知县判争继方败,争继方上控到州,湖州府则判争继方胜诉。冯某的继子又进一步上控到道台,道台又把此案发回乌程县重审。新任蒋知县和汪师爷就开始商量如何将此案完结,汪姓刑名师爷觉得这桩案子很难下判决,特别是在判决后使双方不再上控,必须找一条过硬的理由使案件不能再翻过来。于是他从宋代理学家陈淳的《北溪字义》一书中找到了根据。根据这本儒学名著对亲属的解释:"亲重同宗,同姓不宗,即与异姓无殊"。书中说了,争继方虽同姓,但不同宗,实际上与冯某选的继子身份没有什么不同,都算是异姓,都没有什么优先地位。而已继方的姑妈的孙子,虽是异姓,却是冯某亲自选择的,冯某本宗也都承认,可以做为继子继承全部家产,他人不得争继。此批一出,果然使争继者哑口无言,不敢再上控要求翻案,一桩疑案至此了结。这位叫汪辉祖的绍兴师爷名声大振,被人尊称为"江南名幕"。这里只简单的介绍了一下刑名师爷。州县办理正常的司法税收行政科举还有其他专才师爷。清代因为官员数量较少,清中期每个县只有三、四名官员。所以形成了庞大的私人招聘的非正式官员队伍。州县师爷长期"佐治",很少有机会升官。而省以上的办理军务、河工、漕运之类的则有机会入仕为官。左宗棠就是此途入仕的典型,他中举后三次考进士未果,专心研究兵法。先跟湖南巡抚张亮基,做师爷掌军筹化,从此飞黄腾达。后被曾推荐,成为晚清重臣。清代机构是州县官越来越少,而上层治官的官越来越多,使得官员必须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聘请一定数量的师爷,一般官员聘请师爷的费用在20%左右。总之以绍兴人为主体的师爷,做为清代社会中一支受人聘用的专业队伍,对清朝行政运作和政权续存起到重要的作用,成为清代政治的一大特点。直到辛亥革命才结束这一延续二百多年的"师爷佐治"。
编辑于 2015-06-15
1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
作者保留权利
收起
吴胜明
阅读控
额,还有的,现状叫国务卿、智囊团、智库,爱啥啥吧~ 推荐你看一下美剧《纸牌屋》吧。 “师爷”一词出自何时尚无确切文献可稽。 按其源流,师爷源出周王之官——“幕人”。《周礼•天官冢宰第一》记载 《周礼注疏》云:“王出宫,则幕人以帷与幕等送至停…
显示全部
额,还有的,现状叫国务卿、智囊团、智库,爱啥啥吧~
推荐你看一下美剧《纸牌屋》吧。
“师爷”一词出自何时尚无确切文献可稽。
按其源流,师爷源出周王之官——“幕人”。《周礼•天官冢宰第一》记载
《周礼注疏》云:“王出宫,则幕人以帷与幕等送至停所,掌次则张之。”
据此看来,“幕人”的职责就是掌管帷幕等物,并在周王朝觐、会同、军旅、田役、祭祀时张幕、设案。
据平步青同代人徐珂在《清稗类钞》中载:“盖仆从之于官,称老爷;于幕友称师爷。刑名(师爷)、钱谷(师爷)二席均得此称。”可以认为“师爷”之名,起自明,盛于清之民间。
明代是师爷的萌芽和酝酿阶段,但在明代政府文件中尚未提及幕友在政务上的作用,明末小说、戏曲里也没有“师爷”的形象。
师爷作为一个独立的行业在明代尚未兴起,但体形已具。
明代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绍兴胥吏帮的兴起,绍兴胥吏帮也就是清代绍兴师爷的滥觞。
在明代,科举落第的绍兴人已盛行做衙门书吏。
明朝人王士性在他的《广志绎》里说,朝廷上自九卿,下至闲曹细局,书吏基本上都是越人。
明代小说《醒世恒言》里也说绍兴人把当书吏作为一项生意来做,常常采用“飞过海”的办法来积累选官资格,以至于天下衙官(指州县的佐贰官,一般情况下书吏最高只能做到这个层次)一大半出自绍兴。
清代是师爷的全盛时代,也是师爷活动的主要时代。
清代地方主管官吏,上自总督、巡抚,下至知州、知县,一般都要聘请若干位师爷帮助自己处理政务。
以州县而论,清代全国共有1500多个州县,绝大多数州县都聘有师爷。
每一州县的师爷多则十数人,少则二三人,合计全国州县师爷不下万人。
『伍』 古代升堂的时候,坐在边上记录案件的人叫什么
师爷、太师 肃穆的公堂,头顶着“明镜高悬”匾额的县太爷端坐在公案之后,如狼似虎的衙役分列两班,惊堂木一声脆响:“升堂——噢——”这样的场景,在影视作品中屡见不鲜。 县官是一县父母,也是首席法官。在他之下,有一个由县丞、县尉以及主簿组成的法官团队。他们不是县官的私人幕僚,而是由朝廷指派,享受“国家公务员”身份与待遇的同僚。这些人或依职权,或经授权,以主审官的身份处理刑事、民事案件。 击鼓原是下班号 一有冤情,便可“击鼓”?其实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大堂前所设的那面大鼓,本来是为宣告县太爷下班所用,到明清时期才作为紧急情况下来不及写诉状的百姓鸣冤使用。 普通老百姓要打官司,须先递状子。所谓的状子,官方称谓“诉状”,颇似今天的起诉书。这份状纸,两造具备,案由与事实清楚,笔法老练,严格遵循着诉状的法定格式,极有可能出自持有官府颁发执照的法律文书撰写人——“代书”之手。 口供、五听和刑讯 如此一番折腾之后,方能进入正式的审判。按照审判程序的规定,先审原告,再审被告,其后询问证人。首先由原告跪在公案左边的原告石上,按照法官的要求,将案由和事实陈述清楚。然后拘唤被告,被告的位置在公案右边的被告石上,法官将根据原告的控诉,讯问被告。如果被告不服,则询问证人。证人证言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证言与原告指控相吻合,则继续讯问被告;如证言各执一词,则使原告、被告、证人当堂对质。 口供,主要指被告人的供词,在证据制度中占据最重要地位。古代法官对口供非常重视,审判程序围绕口供的取得进行,最终的判决也建立在口供基础之上。口供作为古代诉讼证据之王的地位,随着“五听”狱讼审案方式的应用而确立,并在后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五听是一种通用审讯方法,早在西周时代就已应用在司法实践中。一曰辞听,即所谓听其言词,理屈则辞穷;二曰色听,即所谓察其颜色,理屈则面红耳赤;三曰气听,即听其气息,理屈则气不顺;四曰耳听,即审其听觉,理屈则听不清;五曰目听,观其双目,理屈则眼神闪烁。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包含了某些生理学、心理学的方法,含有科学成分,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刑讯是获得口供的法定手段。为了避免刑讯滥用而造成冤狱,法律对于刑讯程序的规定非常严格。所谓的“大刑伺候”,主要就是打板子。例如在唐代,刑讯时使用长三尺五寸,大头三分二厘,小头二分二厘的专用讯囚杖,只能击打背、腿、臀,且要求这三个部位受刑相等。刑讯不能超过三次,用刑总数不能超过二百下。如果达到了法定的考囚次数被告人仍不肯招认,便可以取保,并反过来拷问原告人。 结案判词花样多 案件审理完毕,即进入结案程序。古代对案件的审结都要求司法官吏能引用法律、依据事实做出判决。与现代法院的制式判词不同,古人的判词非常简练,且透出强烈的个人风格。 很多著名的判词流传下来,为后人所津津乐道。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便曾以一首七律为轰动一时的潍县僧尼私通案作判,判其还俗完婚。诗云:“一半葫芦一半瓢,合来一处好成桃。从今入定风波寂,此后敲门月影遥。鸟性悦时空即色,莲花落处静偏娇。是谁勾却风流案,记取当年郑板桥。”
『陆』 法官有几个等级
人民法院具体包括下列人员:
(1)院长、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
(2)内设及派出的审判业务机构的审判员、助理审判员。
人民检察院具体包括下列人员:
(1)检察长、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
(2)内设及派出的检察业务机构的检察员、助理检察员。
高级人民法院、省级人民检察院根据上述意见,提出具体适用范围的建议,商省级党委组织部确定。
2、问:已被任命为法官、检察官的人员,目前在内设的综合管理机构任职,如何进行管理?
答:本答复意见印发前,已被任命为法官、检察官的人员,目前在内设的负责政工党务、行政事务、后勤管理等综合管理机构中任职,按综合管理类公务员管理,参照《暂行规定》进行套改,保留法官、检察官资格。
本答复意见印发后,在内设综合管理机构工作的不再任命法官、检察官职务。因工作需要,原在审判、检察业务机构工作的法官、检察官交流到综合管理机构的,按综合管理类公务员管理,保留法官、检察官资格。
3、问:如何将现任法官、检察官职务套入新的职务序列?
答:《暂行规定》实施后,法官、检察官按下列对应关系, 根据现任综合管理类公务员职务层次确定新的等级:
省部级副职:二级大法官,二级大检察官;
厅局级正职:一级高级法官,一级高级检察官;
厅局级副职:二级高级法官,二级高级检察官;
县处级正职:三级高级法官,三级高级检察官;
县处级副职:四级高级法官,四级高级检察官;
乡科级正职:一级法官,一 级检察官;
乡科级副职:二级、三级法官,二级、三级检察官;
科员:四级、五级法官,四级、五级检察官。
4、问: 乡科级副职、科员分别对应不同的法官、检察官等级,在套改时如何确定?
答:要根据本人德才表现、工作实绩和所任职务、级别资历、任职年限等确定,具体条件如下;
(1) 担任审判委员会委员、 检察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或者内设及派出机构领导职务两年以上的副科级法官、检察官, 以及级别达到二十三级的副科级法官、检察官,可确定为二级法官、检察官;其他副科级法官、检察官以及担任审判委员会委员、检察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或者内设及派出机构领导职务的科员级法官、检察官确定为三级法官、检察官;
具备拟任副科级法官、检察官所需任职年限条件的科员级审判员、检察员,其中担任主审法官、主任检察官的,确定为三级法官、检察官;其他科员级审判员、检察员,根据本人德才表现、 业务能力和法官、检察官职数等情况,可确定为三级法 官、检察官。
(2)大学本科毕业的科员级助理审判员、助理检察员,以及担任助理审判员、助理检察员两年以上的,可确定为四级法官、检察官;其他助理审判员、助理检察员确定为五级法官、检察官。
5、问:直辖市所属县、副省级城市所属区人民法院法官、人民检察院检察官的职务设置规格和职数比例如何确定?
答:根据其实际机构规格,由高级人民法院、省级人民检察院参照《暂行规定》提出具体意见,报省级党委组织部审定后实施。
6、问:在核定法官、检察官职数时,如何确定计算基数和职数?
答:按本答复意见第1条确定的适用范围来计算。担任审判委员会委员、 检察委员会委员的纪检组长、政冶部主任,不计入法官、检察官职数及其计算基数。
7、问:《暂行规定》实施后,法官、检察官的工资待遇如何确定?
答:在国家有关规定出台前,法官、 检察官的基本工资和津贴补贴暂维持套改前执行的标准不作调整。国家明确具体办法后,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8、问:套改后法官、检察官等级低于原评定等级人员,如何确定职务?
答: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设置3-5年的过渡期。在过渡期内,原评定的法官、检察官等级可暂予以保留,但应注明职务层次加以区别,并按照职务层次进行管理。
『柒』 清朝时期官吏聘请的私人法律顾问是什么
大哥!那不是状师,那叫师爷。而那种私人法律顾问叫刑名师爷。
师爷,古代将帅出征,治无常处,以幕为府,故称幕府,其佐治人员则统称幕僚。以后相沿成习,幕府成为各级军政官署之代称,应聘帮助军政大员办理各类事务之文人学士,也就获得幕僚、幕宾、幕友等称谓。
清平步青在《霞外捃屑》中称:“应是聘者,率呼之曰‘友’。友于义何居?曰以属则‘寮’,以德则‘师’,以礼则‘宾’。寮近乎卑,师过乎尊,宾介乎尊卑之间,故曰‘友’云云尔。”至于“师爷”一词出自何时?尚无确切文献可稽。据平步青同代人徐珂在《清稗类钞》中载:“盖仆从之于官,称老爷;于幕友称师爷。刑名(师爷)、钱谷(师爷)二席均得此称。”可以认为“师爷”之名,起自明,盛于清之民间。因为“师爷”并无官衔职称,与主人实属雇佣关系。故幕主尊之为“宾”、为“友”,“师爷”称主人为“东翁”、“东家”。因师爷为幕主出谋划策,参与机要;起草文稿,代拟奏疏;处理案卷,裁行批复;奉命出使,联络官场等特殊身份,故府内衙役、仆从尊主官为“老爷”,其宾友为“师爷”。而后,师爷由各级地方行政官署扩展至士绅、工商家族,不仅称呼依旧,而且连其类似佐僚人员亦统统名之为“师爷”。
师爷又称幕友、幕宾、幕客等,是人们对于作幕之人的一种俗称。师爷虽然是政府部门的佐治人员,但一般并无官衔职称,也不在政府体制之内。师爷由幕主私人聘请,与幕主实属雇佣关系。幕主尊师爷为宾、为友,师爷称幕主为东翁、东家。师爷发源于周官幕人,历代都有发展。至明代,师爷作为一种特殊的幕业形态开始萌芽。有清一代,师爷非常活跃,上自督抚,下自州县,都聘请师爷佐理政府事务。晚清,曾国藩幕府人才鼎盛,形成近代军阀幕府,影响一直延续到民国。民国幕僚是清代师爷的尾声和惯性延续。
由于师爷并不是朝廷认可的官僚,所以在清朝晚期,著名的洋务派官员张之洞向皇帝上奏,呼吁改革师爷制度,被采纳,师爷的历史就此终结。所以可以说,张之洞是师爷制度的终结者。
『捌』 古代人管法官叫什么
古代的法官一般都是由一方的县令来当 比如明朝地方上就有按察使司专门主审案件 中央由刑部 御史台 大理寺等主审 每个朝代都是不一样的。
『玖』 古代的衙门里有"师爷"这个职位吗,职责是什么
「师爷」,又称「幕客」、「幕宾」,是地方官府主要官员私人聘请的「佐治」人物。他们从主官那里拿薪水,只对主官个人负责。按照「佐治」内容的不同,师爷又分做主管判案的「刑名师爷」、催收钱粮的「钱谷师爷」、书写信札文稿、代拆代行、承上启下的「书启师爷」。
「师爷」名义上虽然是「佐官以治」,实际上往往是「代官出治」。因此,他们是「操三寸管,臆揣官事」,手中掌握了相当一部分官府的实权。他们的活动,对于当时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极为重要和深刻的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对于后世的影响,也是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这主要是因为,明清之际的多数地方官员,是科甲出身。他们所学的就是「四书五经」、子曰诗云;他们所熟悉的就是八股文的「起承转合」。一旦外放去当地方上的父母官,要去征粮收税、审人办案、送往迎来、上报拟稿、下发告示等,一样也做不来。他们在这些日常事务中,脑袋里是一盆浆糊,非得一些具有「专业知识」的师爷们帮衬,乃至替他们当家作主不可。
『拾』 法院各领导如何称呼他们
要称呼法官。知道领导的职位,庭长、院长、法官,加上姓即可,如某院长。不知道职位,一律称呼某法官最好,不要称呼某同志。即使他只是一般文职人员或者书记员,这样称呼也不会太离谱。如果他从事的岗位与法官一职有较大差异的话,你这样称呼他他会主动提醒你他的实际职责。
拓展资料
法院组织体系:
最高人民法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最高人民法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审判机关,负责审理各类案件,制定司法解释,监督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并依照法律确定的职责范围,管理全国法院的司法行政工作。
高级人民法
高级人民法院:
高级人民法院包括:省高级人民法院、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以及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设刑事审判庭、民事审判庭、经济审判庭,根据需要可以设其他审判庭。
依法审判下列案件:
1、法律、法令规定由它管辖的第一审案件。
2、下级人民法院移送审判的第一审案件。
3、对下级人民法院判决和裁定的上诉案件和抗诉案件。
4、人民检察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的抗诉案件。
中级人民法院
中级人民法院包括:在省、自治区内按地区设立的中级人民法院、在直辖市内设立的中级人民法院、省、自治区辖市的中级人民法院以及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设刑事审判庭、民事审判庭、经济审判庭,根据需要可以设其他审判庭。
依法审判下列案件:
1、法律、法令规定由它管辖的第一审案件;
2、基层人民法院移送审判的第一审案件;
3、对基层人民法院判决和裁定的上诉案件和抗诉案件;
4、人民检察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的抗诉案件。
中级人民法院对它所受理的刑事和民事案件,认为案情重大应当由上级人民法院审判的时候,可以请求移送上级人民法院审判。
基层人民法院
基层人民法院包括:县人民法院和市人民法院、自治县人民法院以及市辖区人民法院。基层人民法院可以设刑事审判庭、民事审判庭和经济审判庭,庭设庭长、副庭长。基层人民法院根据地区、人口和案件情况可以设立若干人民法庭。人民法庭是基层人民法院的组成部分,它的判决和裁定就是基层人民法院的判决和裁定。
基层人民法院审判刑事和民事的第一审案件,但是法律、法令另有规定的案件除外。对所受理的刑事和民事案件,认为案情重大应当由上级人民法院审判的时候,可以请求移送上级人民法院审判。
除审判案件外,并且办理下列事项:
1、依法处理不需要开庭审判的民事纠纷和轻微的刑事案件;
2、依法指导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工作。
专门人民法院
专门人民法院是中国统一审判体系——人民法院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和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共同行使国家的审判权。包括军事法院、海事法院、铁路运输法院、森林法院、农垦法院、石油法院等。
专门人民法院与地方法院的区别主要在于如下几个方面:
1、专门人民法院是按特定的组织或特定范围的案件建立的国家审判机关,而地方人民法院是按照行政区划建立的国家审判机关。
2、专门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具有专门性,即专门人民法院所审理的案件的性质不同于地方人民法院,受理管辖案件的范围具有特定的约束。
3、专门人民法院的产生及其人员的任免不同于地方人民法院。例如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法院院长并不是经过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而是由最高人民法院联同中央军事委员会任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