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法官 » 永清县人民法院

永清县人民法院

发布时间: 2022-05-24 09:15:07

『壹』 谁知道周六周日廊坊永清法院上班吗

亲,永清法院周六周日都是不上班的,可以说全国所有法院周末都不上班。

『贰』 上官永清的人物履历

上官永清的人物履历:

上官永清1963年出生,1978年9月—1982年7月山西财经学院财政金融系学习,1982年8月参加工作,历任山西省临汾地区工商银行副行长、党组成员;工商银行山西省榆次分行行长、党委书记。

工商银行山西省晋中分行行长、党委书记,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太原办事处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党委书记、总经理。

山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2009年2月—2014年7月晋商银行董事长;2014年7月—2016年5月 山西国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2017年3月,山西省阳泉市人民检察院决定,依法对山西省国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党委书记上官永清以涉嫌受贿罪、贪污罪、职务侵占罪、挪用资金罪向山西省阳泉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2)永清县人民法院扩展阅读:

经查上官永清严重违反政治纪律,对抗组织审查。严重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违规出入私人会所。多次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旅游、打高尔夫球等活动,公款送礼。

豪华装修单位接待场所并超标准接待;违规使用公务用车;违规用公款支付个人费用。严重违反组织纪律,违反议事规则和程序擅自决定重大问题,不按规定如实报告个人有关事项。

违规选拔任用干部并收受财物,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为子女、亲友在就业、入党、职务晋升等方面谋取利益。

不按规定上交因公因私护照,未经组织批准擅自出国。严重违反廉洁纪律,收受礼金、礼品;违规从事营利活动。

严重违反工作纪律,擅自延长在国外期限、变更出国路线。严重违反生活纪律,生活奢靡、贪图享乐。

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采取侵吞、骗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在发放贷款等方面为他人谋取利益收受财物,非法占有公司财物;挪用公司资金。

其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财物,在干部选拔任用、发放贷款等方面为他人谋取利益收受财物等问题涉嫌犯罪。

上官永清身为党员领导干部,理想信念丧失,严重违反党的纪律及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且在党的十八大后仍不收敛、不收手,性质十分恶劣,情节特别严重。

依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参照《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的有关规定,经省纪委常委会研究并报省委批准,决定给予上官永清开除党籍处分。

经省监察厅研究并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决定给予上官永清开除公职处分,收缴其违纪所得。将其涉嫌犯罪问题、线索及所涉款物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叁』 永清县河北益昌律师事务所从永清县司法局搬到哪里去了

邱县河北亿昌律师事务所从永清县司法局搬到哪里去了?搬到永清县河北宜昌去了

『肆』 永清县天元集团拖欠农民工工资不给,劳动局管不了,我们农民工逼的要跳楼了,个位领导管管吧

1、最简单的方法是电话投诉到当地劳动执法监察大队,他们会依据《劳动保障监察回条例》依法答对用人单位进行监督检查,并责令其支付拖欠的工资。
2、还可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条的规定,用人单位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以依法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
3、最有效的是直接到当地劳动行政部门申请劳动仲裁(不收费,不用律师),通过劳动仲裁下达的裁决书,向单位索赔,如果还不赔,可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4、如果劳动仲裁不予受理或者仲裁不公,还可以在15天内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直接通过法院判决执行。
5、按上述途径索取工资的同时,还可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五条的规定,要求单位按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你加付赔偿金。

『伍』 廊坊永清法院法官不作为去那部门投诉

不作为属于违反八项规定,去纪检监察部门吧,应该属于违纪什么的。或者去政法委,实在不行只有去县委县政府,最无奈的选择就是政府门前组团下跪,不过这个选择一般不能做,毕竟也是违法的!

『陆』 怎么去永清法院打扫卫生

如果是办理离婚登记,应当到永清民政局办理离婚登记,如果起诉离婚,应当到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起诉立案,如果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到被告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起诉立案;如果被告有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二条规定情形之一的,到原告住所地或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起诉立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 第二十一条对 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二十二条 下列民事诉讼,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原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原告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一)对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居住的人提起的有关身份关系的诉讼; (二)对下落不明或者宣告失踪的人提起的有关身份关系的诉讼; (三)对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人提起的诉讼; (四)对被监禁的人提起的诉讼。 第一百二十条 起诉应当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人数提出副本。 书写起诉状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起诉,由人民法院记入笔录,并告知对方当事人。 第一百二十一条 起诉状应当记明下列事项: (一)原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 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 (二)被告的姓名、性别、工作单位、住所等信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等信息; (三)诉讼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与理由; (四)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 根据《婚姻登记条例》规定: 第十条 内地居民自愿离婚的,男女双方应当共同到一方当事人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离婚登记。 中国公民同外国人在中国内地自愿离婚的,内地居民同香港居民、澳门居民、台湾居民、华侨在中国内地自愿离婚的,男女双方应当共同到内地居民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离婚登记。 第十一条 办理离婚登记的内地居民应当出具下列证件和证明材料: (一)本人的户口簿、身份证; (二)本人的结婚证; (三)双方当事人共同签署的离婚协议书。 办理离婚登记的香港居民、澳门居民、台湾居民、华侨、外国人除应当出具前款第(二)项、第(三)项规定的证件、证明材料外,香港居民、澳门居民、台湾居民还应当出具本人的有效通行证、身份证,华侨、外国人还应当出具本人的有效护照或者其他有效国际旅行证件。 离婚协议书应当载明双方当事人自愿离婚的意思表示以及对子女抚养、财产及债务处理等事项协商一致的意见

『柒』 河北省永清县打官司去哪

到永清县法院,进行起诉,那里是永清打官司的地方,真心在帮你期待采纳,

『捌』 抗诉再审案件开庭时,原审原告拒不到庭,法院能否按撤诉处理

一、调解结案的民事案件是否可抗诉再审

对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调解案件检察机关是否可以抗诉法律上未做明文规定,仅有最高人民法院1999年一批复规定:“检察机关对调解书提出抗诉的,法院不予受理”,在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一般采取检察建议、纠正违法等方式进行监督,但这并不必然引起再审程序。有观点认为,对民事案件提起抗诉,会损害当事人的处分权,增加诉累,因此不宜抗诉。但是近年来,在盲目追求结案率、办案效率的思想影响下,个别审判人员违反当事人自愿原则,不查明事实,不分是非地违法调解,有些调解案件存在因当事人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的权益的情形,当事人不服调解结果而申诉上访的事件常常发生。当事人不服调解向法院申请再审,往往会被驳回,而检察机关对此类案件却无权抗诉,因此会造成调解案件出现错误时没有较好的救济途径。调解案件检察机关是否可提起抗诉呢?我国民诉法第14条规定,检察机关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民事调解作为民事审判的结案方式之一,检察机关依法有权对其进行监督。对此类案件提起抗诉,既是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需要,也是遵循民诉法本意的需要,更是司法实践的需要。和判决一样,民事调解不仅需要法院内部的监督机制制约,而且也需要外部监督制约机制。缺少制约容易滋生腐败,导致办案质量下降,因此,对民事调解案件作为抗诉的对象,不仅有利于提高法院民事调解案件的质量,而且也为检察机关充分行使监督权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二、审理抗诉再审案件是否只依“抗什么,审什么”

依我国民诉法的规定,抗诉案件人民法院必须开庭审理。但在审理抗诉再审案件的过程中存在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审理抗诉案件应本着“抗什么,审什么”的原则进行,即旨在查明抗诉的理由是否成立;另一种观点认为,审理抗诉再审案件应全案审查,即不仅对检察机关的抗诉理由而且对原审所认定的事实及其依据、程序等进行全面审查。

笔者认为第二种观点更符合立法的本意。检察机关对案件提出抗诉是检察机关对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在行使法律监督权,抗诉是启动案件再审的手段之一,在这个过程中检察机关只处于监督地位,而案件的当事人并没有变。再审时法院所要查明的仍是当事人所涉纠纷的事实,如果再审只对抗诉理由进行审查,势必把检察机关当作案件的当事人,把“矛头”指向检察机关,这显然有违立法的初衷。如果一件案件因法官的枉法裁判而被提起抗诉,再审难道只审查法官是否枉法而不审理案件事实?说到底,民事案件的争议是当事人间的争议,检察机关并不代表任何一方,如果狭隘地审查抗诉理由,而对原审中出现的诸如违反程序、认定事实不清等置之不理,则再审就失去了意义。如果就抗诉机关未提出的错误另行启动再审程序予以纠正,这也不符合诉讼经济原则,而再审对全案进行审查可以有效克服这些弊端。

“抗什么,审什么”原则所引伸出的另一种观点是在审理再审案件时不应追加第三人,认为原审中没有追加第三人,只要事实正确,就应予以维持,当事人可另案起诉第三人。笔者对此亦不苟同。我国民诉法把第三人分为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和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第三人参加到诉讼中来有两种途径,一是自己申请(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另一种途径是法院依职权追加(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特别是法院依职权追加第三人是诉讼程序的重要环节。因为通知与否直接涉及到当事人的利益,如果原审中对第三人应追加未追加,由此而引起抗诉再审,而在再审中亦不予追加,则案件事实仍停留在原审认定的阶段,启动再审程序便没有任何作用。因此,抗诉再审中追加第三人是必要的。

三、关于抗诉再审案件的证据认定问题

在审理民事抗诉再审案件的过程中,有关证据的认定问题一直存有争议。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①原审认定证据的认定问题。②庭审中当事人提供新证的认定问题。③抗诉机关据以提起抗诉的证据的认定问题。笔者认为,要弄清再审对上述证据的认定问题,首先应以再审的审理目的及证据规则入手。抗诉案件之所以能提起再审,是因为检察机关认定原判决存在民诉法第186条规定的情形。再审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对案件的重新审理,达到对原判错误的纠正。因此,再审只有对案件事实重新认定,才能查漏补缺。而原审据以证实案件的证据,也应在再审中一一进行质证认定。尽管这些证据在原审中已质证认证过,但通过再审的“重复”劳动,可以查找出原审中在认证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和不足。因此,再审对原审证据的认定是一个纠错补漏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

再审庭审中当事人提出新的证据时,是否予以认定呢?有观点认为,再审的目的在于纠正原审的错漏,因此,再审只能依据原审所认定的证据进行审理。如果对当事人在再审中提供的新证进行认定,则有可能推翻原判决,从而无法确定原判是否有错,不能起到纠错的目的。另一种观点认为,再审不仅是一种纠错程序,更重要的是一种审理程序,其终极目的在于审理案件,彻底解决当事人的纷争。因此,在再审中当事人提出新的证据,同样应予以认定,否则当事人所争事实在再审中也无法查明,这不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笔者认为,当事人在再审中提供的新证应分不同情况具体对待。如果当事人所提供的证据在原审中应该提供而不提供或者在原审中不能提供,应申请人民法院依职调取而不申请,而在再审中提供的这类证据,再审便不能认定。根据民事诉讼证据规则规定,当事人在诉讼中有义务提供证据,提供证据受举证时效限制。如果当事人怠于履行这种义务,则会承担对其不利的法律后果。当事人在原审中对应当提供的证据不提供或应当申请人民法院依职调取而不申请,在再审中搞突击,则这样的证据即便是真实的也失去了证明力,再审不应认定。这样做不仅可以约束当事人滥用诉权,也是对当事人不履行举证义务的一种“惩罚”。相反如果再审对这类证据加以认定,则有可能推翻原判决,这样既不利于维护判决的严肃性,也不能起到很好的纠错作用。如果当事人所提供的新证据是在原审中有正当原因不能提供的,则在再审中应予认定。首先提供这种证据没有违反证据规则,通过再审的认定,可以查明案情,如果对这类证据不予认定,势必损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其次原判认定事实理由正确而因再审中提供的新证导致推翻原判决的,则不存在追究责任问题,对这类证据的认定和法院纠错与保护当事人利益不存在矛盾。

至于抗诉机关据以提起抗诉的证据,再审不必认定。这些证据是检察机关搜集的,是提起抗诉的依据。检察机关提起抗诉的理由成立与否,法院无权审查(民诉法规定,抗诉案件人民法院必须开庭审理,这种规定是强制性的、无条件的)。在再审中负举证责任的仍是案件当事人,而非检察机关,因此,抗诉机关据以抗诉的证据,不在再审审查之列。

四、有关民事抗诉案件的撤诉问题

关于民事抗诉再审案件中当事人是否可行使撤诉权是一个较为争议的话题。一种观点认为,当事人(原审原告)在抗诉再审案件中不能撤回原审诉讼请求,认为抗诉再审案件不同于一般案件。再审程序的目的在于确定原审判决是否有错,原审判决只有经再审的判决或裁定才可撤销。如果准许原审原告撤诉,即原判是否有误仍不得而知。抗诉案件提起的主体是检察机关而非当事人,案件一旦抗诉,法院就必须再审,如果准许原审原告撤诉,则抗诉机关的抗诉就失去了意义。另一种观点认为,撤诉权是当事人享有的一种诉权,在任何程序中当事人都享有。再审中只要原审原告的撤诉申请是其真实意思表示且又不违反法律规定,法院应当准许。

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诉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01条规定,再审案件可以调解结案。由此,当事人可在再审中放弃、变更诉讼请求,申请撤诉是原审原告的合法诉权,如果不允许原审原告撤诉,等于剥夺了原审原告的诉权。因检察机关抗诉引起了再审程序而不允许当事人行使撤诉权是带有强烈的职权主义色彩,这不符合我国民诉法关于当事人自行处分自己权益的原则,法院准许原审原告撤诉,原审判决同样视为撤销。如果原判决确有错误或审判人员有枉法行为,也同样起到了纠错的功能,且并不妨碍法院依法追究错案责任。

值得注意的是,在抗诉再审案件审理过程中,原审原告拒不到庭是否可按撤诉处理,笔者认为不可。撤诉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再审中允许当事人行使积极的撤诉权是因为当事人对处分自己的权利有明确的表示,是对自己诉权进行的处分,这种处分溯及原审。而在再审中原审原告拒不到庭并不意味着对原纠纷行使处分权,而是针对再审这一程序所进行的消极应付,并未对原审结果造成影响。案件进行再审是对原判进行的重新审理,此时原审原告经合法传唤拒不到庭,不等于原判决或裁定是错误的,也并非表明原审原告对其实体权利进行了处分。在未对案件进行查明之前,就按自动撤诉处理,就有可能使原本正确的判决裁定被无端地否定掉。案件进入再审程序,原审作出的判决裁定被依法中止,这时只能待再审结束决定原判的效力,如被依法撤销的,被撤销部分就不具有法律效力了,如被依法维持了,被维持部分就恢复原有的法律效力状态。也就是说,再审结论是判断原审判决效力的依据,如果对再审案件按自动撤诉处理,是不符合再审程序的基本特征的。因此,如原审原告在庭审中拒不到庭,则应按缺席对待。

民事抗诉再审案件中还存在检察机关的撤诉问题,检察机关提起抗诉必然引起再审,如果在审理过程中检察机关撤回抗诉人民法院是否准许?笔者认为,检察机关提起抗诉是引起再审的直接原因,这种原因的另一层涵义便是没有抗诉就没有抗诉再审,是否抗诉是检察机关的职权行为,这种职权行为同样包括撤回抗诉,检察机关撤回抗诉,则意味着引起抗诉再审的原因消失,因此而启动的再审程序也应终止,检察机关撤回抗诉,人民法院应予准许。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在审理过程中人民法院发现据以抗诉的理由成立或原判存在其他错误,此时检察机关撤回抗诉,人民法院在准许检察机关撤回抗诉的同时,应依职再次启动再审程序。

五、抗诉再审中原审被告提出反诉的问题

在审理抗诉再审案件中,常有原审被告提出反诉的情形,那么,此时原审被告是否可提出反诉呢?从反诉和再审的法律特点看,这种反诉是不能支持的。反诉是针对本诉提出的旨在对抗原告的一种诉请。我国民诉法规定,反诉只能在一审辩论结束前提出,再审中提起反诉显然超过了反诉期限。审理再审案件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既要纠错,又要维护判决的严肃性和稳定性,如果允许当事人在再审中提出反诉,则有可能推翻原判决,这是有违再审目的的。

随着审判监督工作的深入和加强,在再审中特别是在审理抗诉再审案件中会出现更多的问题,在我国现行法律未作出明确规定的情况下,理解民诉法的有关规定和把握再审的特征是应对问题的关键。在审理抗诉再审案件中,正确处理“公正与效率”、“纠错与维护既判力”等关系,并把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就一定能正确处理好这些问题,抗诉再审案件中存在的司法盲点也会因此而解决。

(作者单位:永清县人民法院)

转自http://hbfy.chinacourt.org/public/detail.php?id=9

『玖』 是关于物权法的案例分析,麻烦把相关的法律条款和相关依据写出来,越详细越好。

为有效缓解交通拥堵状况,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环境污染,2010年12月23日,北京市政府公布了“史上最严厉”的治堵方案——《北京市小客车数量调控暂行规定》,按照规定,北京市对小客车实施数量调控和配额管理制度。一年以来,北京缓堵新政为落实首都城市综合规划,实现小客车数量合理有序增长,有效缓解交通拥堵状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而随着北京市参加小客车摇号人数越来越多、中签比例越来越低,一些人为走捷径,利用虚假诉讼来完成二手车买卖,以达规避摇号政策的目的。特别是前不久曝光的河北省永清县人民法院法官炮制假诉讼避摇号事件将这一潜规则公之于众,这种行为不仅破坏了现行小客车摇号制度,而且也损害了法院的形象。

不久前,北京市发布了《北京市小客车数量调控暂行规定》实施细则(修订),其中一个重要的变化是,因法院判决、裁定、调解发生小客车所有权转移,申请在北京市办理小客车转移登记或由外地转入北京时,获得车辆的人也需要先获得小客车指标才能为车辆上牌照。而根据之前的规定,因法院判决、裁定发生财产转移的已注册登记的小客车可不通过摇号直接上牌。之所以修改这一规定,主要是为防止个别人利用法院判决等骗取小客车指标。然而笔者以为,这一规定在阻断个别人通过虚假诉讼、利用法院判决等方式骗取小客车指标的同时,可能会给法院的审判执行工作带来一定影响。

首先,新规定很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削弱由法院判决所确定车辆承受人享有的完整物权。物权法规定了因法院判决导致车辆所有人变更的,自判决生效时发生效力,即发生了车辆所有权的实质转让,车辆获得人应享有完整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然而,按照新规定,如果该承受人没有小客车指标,车辆管理部门将不予作出变更登记。根据物权法,车辆登记虽不是物权转移的生效要件,却是“对抗”要件,即车辆不登记在己方名下的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这样的规定使车辆获得者的所有权不能得到应有的保障,并且因为车辆不登记在车辆获得者名下,使之很难对车辆进行年检、上保险、日常维护等,更无法对车辆进行买卖交易以实现处分权。甚至还会出现,车辆发生事故后,由于所有权人不明,滋生推卸责任、扯皮现象,激发不必要的法律纠纷。

其次,新规定难免会阻碍法院通过司法拍卖程序实现对小客车所有权的转移。在民事执行过程中,法院对被执行人名下的小客车进行评估拍卖是实现债权人权益的重要手段。去年,根据规定经过拍卖的小客车能够直接过户到买受人名下,北京市车辆拍卖行业,呈现出竞买人增多、第一次拍卖成交率高、拍卖成交价格高等良好势态。经相关统计分析,随着摇号政策的持续,低档次小客车的成交价格一般能够达到评估价格的三倍以上,极大保障了债权人的权利,甚至很多积案也得以清理。新规定公布后,笔者在执行实践中,已经遇到了因拍卖生效产生的两难情形:一方面,买受人支出了相应精力和费用,支付了相应价款,通过拍卖取得了车辆所有权;另一方面,车辆管理部门因为买受人无指标,拒绝为其进行过户。由此,从一定角度而言,法院拍卖程序将被置于边缘,甚至成为摆设,公信力必将大打折扣。

虽然,个别法官参与虚假诉讼影响了法院的权威性,也和公正司法、为民司法、廉政司法理念相背驰。但我们应该认识到,通过虚假诉讼进行车辆过户的只是较为极端的个例,绝不是普遍现象。另外,通过法院诉讼进行的车辆过户,实质上并没有增加小客车的整体数量,不会给城市整体交通添堵。所以,笔者以为,我们不妨通过更为严格的诉讼管理制度,加强对法官监督与制约机制,增强法官对案件事实及当事人合意的真实性审查;同时,让虚假诉讼的参与者和制造者为此承担相应的责任,通过让其付出相应的法律代价来杜绝这些恶劣事件。不能仅仅因为有虚假诉讼的存在就顾此失彼,否认法院判决及拍卖裁定在车辆过户中所存在的意义。

总之,应该给法院一个空间,让良性的公正判决、裁定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和支持。只有全社会树立起公正的法制理念,公民的合法权益才能不被打折,才能得到完整保护。

热点内容
非全日制法律硕士学费 发布:2025-02-05 15:39:35 浏览:993
民法课推荐 发布:2025-02-05 15:33:50 浏览:4
昌平法院法官遭枪杀 发布:2025-02-05 15:33:45 浏览:56
单位规章制在哪公示 发布:2025-02-05 15:30:02 浏览:759
法律硕士研究生找工作 发布:2025-02-05 14:15:24 浏览:474
刑事诉讼法历年司考真题 发布:2025-02-05 14:11:59 浏览:868
纪律责任与法律责任关系 发布:2025-02-05 13:56:59 浏览:766
行政法规立法程序是什么 发布:2025-02-05 13:51:27 浏览:52
昆明市司法鉴定 发布:2025-02-05 13:30:52 浏览:984
李晨被法院 发布:2025-02-05 13:19:50 浏览:10